高校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其推进路径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16 点击:

张金山,曾婷婷,苏新华

(1.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2.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在“双碳”战略中发挥着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关键作用,是推进“双碳”目标实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是,“双碳”教育并非高校开设一两个挂上“双碳”名字的新专业、新增几门课程、挂牌若干“双碳”研究院就能完成[1],其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也决定了其将受到多因素的多层次影响。同时,因高校在“双碳”人才培养方面尚处初级阶段,因此,系统厘清“双碳”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是高校提升“双碳”人才培养实效的基础与前提。本研究拟采用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由内及外、层层递进的生态系统理论,系统、全面地梳理高校“双碳”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并构建行为模型探讨人才培养的推进路径,以期为高校提升“双碳”人才培养实效提供有益借鉴。

关于“双碳”人才培养的研究,国内学界主要集中于3方面:一是从宏观层面探讨“双碳”人才培养路径,如李卓等[2]和陈乃启等[3]建议通过学科融合、课程优化、招生选拔和双创能力提升等举措推动高校双碳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二是以细分专业或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微观视域中的“双碳”人才培养路径,如李才明等[4]和吴晓勇等[5]从《食品工厂设计》《环境材料概论》《全球能源互联网》和细分专业入手开展“双碳”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
三是从国际对比视角探讨“双碳”人才培养的提升路径,如张怡等[6]和高玉娟等[7]建议借鉴欧美发达经济体通过强化“双碳”人才培养战略部署、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健全职业培训机制和强化“双碳”人才培养投入等措施,完善我国的“双碳”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外发达经济体,“双碳”人才培养主要通过以下4个途径:一是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如韩国通过修改《教育基本法》,建立碳中和重点学校(Carbon Neutrality-focused School)和碳中和试点学校(Carbon Neutrality Pilot School)等平台,加强对碳中和人才培养的支持;
二是鼓励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植入课程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8];
三是以学科结构优化和加强科学研究等途径提升“双碳”人才培养实效[9];
四是通过校园活动提升大学生投身“双碳”的积极性,如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通过支持校园社团活动广泛宣传碳中和的重要积极意义[10]。但是,笔者通过梳理发现,目前学界对“双碳”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几乎没有,而随着国家“双碳”进程的深入推进,系统梳理“双碳”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加强“双碳”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对高校提高“双碳”人才培养实效,切实做好“双碳”人才保障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为系统分析“双碳”人才培养的提供全局性新颖视角。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包括4个子系统: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其关注的焦点是个体,是研究成长中的个体与其所处变化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学科,强调环境对人类个体行为的重要影响[11]。具体而言,利用生态系统理论考察、梳理影响因素具有3个典型优势:一是能克服研究仅在特定“实验环境”下考察的理想化想像,该理论强调将个体置于“真实环境”中进校考察,尽量还原个体所处的真实情境;
二是能调动“隐身主体”能动性,通过逐层还原、解剖“双碳”人才培养的各相关主体,落实并激发大众传媒、法律法规制定机构、高校院系党委书记、党支部书记、共青团和社团组织等“隐身主体”的能动性,化解责任推诿、教育主体缺位等问题;
三是利于提升高校构建积极型中系统的意识,提升“双碳”人才培养相关主体的协作水平,如提升专业课教师与院(系)党委书记、专任教师与学生党支部书记、家庭和学校等之间的关系等,构建他们之间稳定、积极的互动关系将利于“双碳”人才培养实效性的提升。

2.2 具象考量与行为模型构建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尝试将其置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四个系统中进行具象考察,并以分析所得的影响因素为基本因子构建生态系统理论行为模型(图1)。

2.2.1 微系统:个体直接接触且产生直接影响的情境 微系统位于生态系统理论的最内层,主要指与受教育的个体直接接触并产生直接影响的环境总和[12]。对大学生而言,微系统主要包括学校、教师、家庭、同学、朋友等,他们将对个体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图1)。课堂教学是“双碳”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因此,提高任课教师对“双碳”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鼓励教师主动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课程教育体系、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等都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投身“双碳”目标;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研究表明家庭背景显著影响子女的专业选择[13],目前“富学文穷学理”的现象依然较为突出,而“双碳”紧缺大量的氢能、储能、新能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人工智能等理工类人才,因此,“双碳”人才培养需要从更高全局性出发,开展面向社会公民尤其是学生家长的生态文明责任教育,进而提升家庭对“双碳”目标的认可;
同学同伴作为大学生相处时间最长、感情最深的朋辈群体,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可靠性和行为上的趋同性,对学生个体的职业选择也将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绿色低碳科普活动、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增强大学生们的绿色低碳意识,是引导广大学生投身“双碳”事业的有效途径。

图1 高校“双碳”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理论行为模型

2.2.2 中系统:微系统中各因素互作构成的关系总和 中系统是指对个体产生直接影响的两个或多个微系统之间的互动[12]。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当两个或多个微系统间目标一致、相互促进,则积极性能量将向有利于个体发展的方向倾斜,反之则产生反效果。从横向上看,“双碳”人才培养的中系统主要包括:思政课教师与“双碳”教师间;
传统能源等相关专业与“双碳”紧缺专业间;
家庭与学校间、校企间;
“双碳”人才的通用技能与专业技能间等等。从纵向上看,中系统包括高校领导与“双碳”教师间、“双碳”教师与学生间、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间等等(图1)。布朗芬布伦纳根据微系统之间的联系结果又将其分为积极型和消极型中系统,如当思政课教师与“双碳”教师之间同向同行,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课堂,“双碳”教师主动对能源、交通、材料等“双碳”相关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则他们之间对“双碳”的正向态度就会传输给大学生,提高“双碳”大学生的培养水平。同理,当高校与新能源和电力等行业的专精企业间、“双碳”专业教师与“双碳”虚拟仿真实验课程间、“双碳”专业与“双碳”教材、教学方法间的关系稳定和积极时,都将益于“双碳”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2.3 外系统:个体未直接接触但却能对个体产生影响的情景 外系统位于微系统和中系统的外层,指的是个体未直接参与外系统中的事项,但该些事项将对个体发展产生影响[12],如个体父母的工作环境、教师社会福利待遇、学校的领导等等。针对高校“双碳”人才培养,外系统主要包括3方面:一是高校领导干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意识和本领,倘若高校领导认为“双碳”人才培养仅是在新能源、储能、氢能和碳捕集等紧缺专业上加大力度,却忽略了对其他专业的转型升级,必然导致高校无法及时回应“双碳”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二是“双碳”教学与科研情况,如“双碳”领域的师资队伍和教改项目立项情况、碳交易和碳金融等教学资源建设情况、“双碳”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坚平台及相关实验室建设情况等,都将对“双碳”人才培养产生重要影响;
三是“双碳”专业的产教融合情况,如高校积极采取与“双碳”大中型和专精特新企业开展合作、与企业组建“双碳”产教融合发展联盟等措施,都有助于提升“双碳”人才培养质量(图1)。相较于传统学科,高校对“双碳”人才的培养普遍重视不够,总体而言,高校的“双碳”人才培养面临着培养意识淡薄、培育环境尚未形成的思想困惑、资金投入不足和教育形式亟待改革的现实困惑,即良好的“双碳”人才培养外系统远未构建完成。

2.2.4 宏系统:具有文化和亚文化特征的总体模式宏系统是指个体所处的整个社会文化和亚文化背景,其将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行为倾向和角色获得,例如大学生所处的社会价值观念、法规政策、经济发展趋势、风俗习惯等[12]。针对高校“双碳”人才培养而言,宏系统主要包括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校园绿色低碳文化、社会对“双碳”目标的认知与认可、“双碳”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双碳”经济政策和市场化机制的完善等等(图1)。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主要指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并以其指导自身的行为,因此,倘若能够持续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将有助于促进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公民关心、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助推大学生投身“双碳”事业;
校园文化具有激励、导向、凝聚和辐射等功能,在校园绿色低碳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中,可结合高校自身已有的文化载体,通过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举办“我为学校节省一度电”等活动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宣传,引导大学生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进而提升大学生对“双碳”目标的认可;
同时,若国家能够完善“双碳”相关的经济政策,如对落实节能减排、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的企业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为“双碳”相关项目提供长期低息稳定的金融支持、设立低碳转型基金等,都有利于“双碳”企业的发展,进而提升企业对“双碳”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吸纳能力。

为了以生态系统理论进一步助推高校“双碳”人才培养研究,有必要对当前高校师生的“双碳”人才培养态度认知情况做一概览和分析。本研究采取问卷的形式对高校师生进行调查,问卷着重从高校开展“双碳”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师生对国家“双碳”战略的认知等方面进行调查。其中,影响因素的认知调查主要以上述“双碳”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具象考量结果为参考指标,通过体现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的12个观测点进行(表1)。调查共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76份;
调查对象为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师生,每所高校发放100份问卷进行随机调查。结果显示,86.7%的师生高度赞同并支持国家实施“双碳”战略,80.05%的师生表示将积极投入“双碳”的教与学。值得关注的是,理工类专业师生对“双碳”目标和对高校开展“双碳”人才培养的关注度均显著高于文史类师生(图2)。同时,对潜在的影响因素按照生态系统理论分为四大类并进行归类分析,结果如表1和图3所示,对“双碳”人才培养影响程度从大至小依次为外系统、宏系统、微系统和中系统,在所有被测影响因素中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高校对双碳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双碳的教学与科研平台情况、双碳行业的就业情况(表1)。

图2 理工类和文史类师生“双碳”目标和及其人才培养关注度对比

表1 双碳人才培养影响因素认知调查情况

4.1 以加强外系统建设为根本途径,提升高校“双碳”人才供给力

本研究表明,外系统的影响因素占到生态系统总数的32.43%,且显著高于其他系统(p<0.01)(图3)。因此,有必要以加强外系统促进办法的建设为根本途径,推进高校“双碳”人才培养实效的提升。同时,在外系统影响因素中,“加强高校对‘双碳’人才培养的重视”占至外系统的40.46%,因此,提升高校领导对双碳”人才培养的意义认知,即加强高校领导维度的外系统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高校对“双碳”人才培养的重视明显不足,以学者的相关研究为例,在中国知网中仅收录相关文献2篇,且在“双碳”人才培养的着墨明显偏少,这显然与高校尤其是高校领导对“双碳”人才培养的重视不足相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为切实提升“双碳”人才培养的推进力度,首先应是提升高校领导对“双碳”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紧迫性认知,通过加强高校领导的培训,讲清政策要点、历史机遇和现实挑战,提升高校领导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通过促进高校学者加强“双碳”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增强“双碳”人才培养的外在推力。

图3 高校开展“双碳”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归类分析

在外系统影响因素中,“加强对高校‘双碳’人才培养的考核”占至外系统的27.45%,是另又一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有必要推进“双碳”人才培养的考核机制构建。考核评价是促进高校重视并开展“双碳”人才培养的重要工具与手段,是对高校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双碳”工作决策部署的多角度评判,可以说,构建高校“双碳”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保障高校抓好“双碳”人才培养各项工作的“牛鼻子”。为切实发挥考核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应重点把握两个着力点:一是紧抓重点任务构建评价体系,要紧紧围绕绿色低碳教育、传统专业转型升级、高水平科技攻关平台建设、紧缺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协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重点工作构建考核评价体系;
二是抓实考核结果应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分别从不同角度强调要将“双碳”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双碳”人才培养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表彰奖励、通报批评、约谈问责,同时教育部印发的《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也强调要在学科和专业评估、工程教育认证等环节增加“双碳”人才培养内容,并加强监督考核结果的应用,开展典型案例的遴选和宣传。

4.2 以加强宏系统建设为关键引擎,提升“双碳”相关专业吸引力

研究结果表明,宏系统是影响高校“双碳”人才培养的第二大影响因素,占比27.33%(图3)。同时,调查表明,80.85%被调查对象认为加强绿色低碳教育,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和浓厚校园低碳文化是高校开展“双碳”人才培养的最有效方式。因此,为提升高校“双碳”人才培养实效,需充分注重发挥宏系统效用。鉴于当前“双碳”战略及高校“双碳”人才培养尚处起步阶段的现实情况,首先应解决“有人”的问题,即应通过提升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浓厚校园绿色低碳文化氛围等举措,提升“双碳”相关专业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投身“双碳”事业。同理,“双碳”相关专业吸引力的提升也是全民生态文明整体意识水平、新发展理念认可水平得到提升的具象化表达。

为提升“双碳”相关专业吸引力,可着重从文化或亚文化层面实施面向全民的生态文明责任和新发展理念教育,促进绿色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具体而言,可从三方面进行努力:一是深入开展绿色全民低碳行动,通过将生态文明融入艺术创作、持续开展全国低碳日、地球一小时、节能宣传周、世界地球日,应对气候变化优秀作品评选等活动加强社会宏观层面的生态文明理念宣传,引导民众提升对转变发展理念的必要性认知;
二是推广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倡导节能节约行为,通过发展绿色交通、完善绿色电价政策、绿色金融评价机制等遏制非必要消费,鼓励绿色消费,同时通过大力发展、推广绿色低碳零碳产品,评选优秀示范单位等,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
三是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尤其是引导央企国企等企业制定“双碳”行动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发挥表率作用,要求上市企业定期发布企业的碳排放信息,推进“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碳排放监督体系建设,在全社会营造绿色发展的文化氛围。

4.3 以加强微、中系统建设为重要抓手,提升“双碳”学生就业力

调查结果表明,“‘双碳’行业的就业情况”在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的所有被测影响因素中排名第3位,共计61.97%的被测师生将其作为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优化“双碳”行业的整体就业情况已成为高校提升“双碳”人才培养实效的重要着力点。首先,应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双碳”就业力微系统建设,具体而言,可从两方面推进:一是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知识结构体系作为教学体系的两大核心之一,应认真研制“双碳”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线下课堂和线上MOOC相结合、校内教师和校外产业界专家共同授课等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筑牢就业基本功;
二是发挥第二、三课堂主阵地作用,能力结构体系作为教学体系另一核心,为提升“双碳”相关专业的就业技能,可通过开展专业实践、产学研合作、优化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细则、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开展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等形式,不断优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微系统环境。其次,应致力构建积极型中系统,提升“双碳”教育主体间的良好协作关系。一是加强《职业指导》教师与“双碳”专任教师间的协同,推进事理与学理贯通。《职业指导》类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其在帮助学生了解“双碳”良好就业前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书、提升就业技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双碳”专任教师则是扎实学生专业技能的主力军,因此,为激发学生投身“双碳”事业,提升“双碳”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必要加强《职业指导》教师与“双碳”专任教师之间的协同,如通过联合备课制度、共同承担课题申报与研究、开展“课程思政”探讨等方式,提升学生投身“双碳”的意愿与能力;
二是加强校企协同,推进“双碳”产学研全链条创新网络建设,以能源、交通、材料和管理等理工科专业为主要代表的“双碳”行业,实践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因此,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加快新能源、储能和碳捕集等紧缺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故高校需主动加强与政府、企业对接,深化校地校企合作,通过建立“双碳”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或现代产业学院,构建良好协作关系,进而提升“双碳”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技能。

猜你喜欢 绿色大学生影响 绿色低碳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22年3期)2022-03-16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带父求学的大学生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9年3期)2019-03-25大学生之歌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中国塑料(2016年3期)2016-06-15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通信电源技术(2016年3期)2016-03-26让大学生梦想成真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中国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再造绿色百科知识(2008年8期)2008-05-15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中和 路径
上一篇:闽台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成效及其推进策略
下一篇:认知学习理论视角下胸外科临床实习生教学探索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