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16 点击:

史贤萍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导致的心肌局限性缺血性坏死,患者以急性、剧烈的持续性胸骨后疼痛为主要症状,且单纯药物无法缓解症状,严重时常伴随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休克,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是目前治疗AMI的最佳疗法[2],在治疗时间窗内采取急救手术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美国ACC、AHA治疗指南建议将患者门诊到球囊扩张时间控制在90 min以内,因此缩短急救时间对提高患者急救成功率十分重要。但患者会因病情产生不稳定情绪,随着负性情绪的积累,会影响到预后质量。以往AMI患者急救过程中的急救护理流程以提高抢救成功率为主要目标,忽略了患者围术期产生的负面情绪和预后质量。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是基于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对接诊、抢救、交接和术后护理每个急救环节进行细化,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避免常规护理的盲目性,从而提高急诊护理的时效性,缩短急救时间,属于计划性和预见性并存的护理模式。本研究采取分组对比的方式,选择本医院门诊收治的70例AMI患者为研究样本,改善常规急诊护理流程,记录患者临床效果、负性情绪评分和预后质量,以此评价全程优化急诊护理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4月-2022年5月本医院门诊收治的70例AMI患者为研究样本,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男23例,女12例,患者年龄41~66岁,平均年龄(50.17±3.53)岁,发病到入院时间1~4 h,平均(2.28±1.06)h,梗死部位包括6例心肌下壁、8例心肌前壁、21例心肌前间壁;
观察组男25例,女10例,患者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51.06±4.14)岁,发病到入院时间1~3.5 h,平均(2.21±1.13)h,梗死部位包括7例心肌下壁、13例心肌前壁、15例心肌前间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者采取常规急诊护理,接诊后迅速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将患者体位调整为平卧位,并在2 min内进行病情评估,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监测患者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指征,符合PCI指征的患者需立即完成术前检查,随后将其转运至急诊手术室。

1.2.2 观察组 对患者采取全程优化急诊护理。

1.2.2.1 优化接诊流程,完善急救措施 门诊护士需具备AMI的初评能力,对接诊流程和急救措施进行优化和完善,非“120”送入的患者,需在接诊30 s内,以观察、询问、分诊的方式进行病情初评,通过观察患者面色、呼吸、意识水平,迅速鉴别疼痛性质、疼痛部位,并主动询问患者既往史、生活习惯、起病时间等信息,判断危险程度,随后行18导联心电图检查,根据结果通知对应科室会诊,启动导管室系统。“120”接诊的患者,需在接到呼救电话后5 min内出诊,随诊护士需与现场家属或医生保持电话联络,对术前急救进行远程指导,包括卧床方式、心理疏导、吸氧等,嘱咐现场人员保持镇定,在救护车到来前安抚患者情绪,减轻其心脏负荷。救护车到达现场后立即进行输液、面罩吸氧,解除心肌疼痛,待病情稍稳定后立即转运,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输液管移位、扭曲,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准备好除颤仪和气管插管,保证不间断抢救。

1.2.2.2 优化急救流程 根据门诊“四定模式”进行急救。定时:1~2 min内吸氧,3 min内连接心电监护仪,5 min内建立静脉通道;
定人:由固定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协助医师完成抢救、护理、备术等操作;
定位:急救过程中责任护士站在患者身边进行观察诊断,识别心电图变化,并将急救所需的各类仪器和物品放置在医护人员熟知的位置;
定责:采取责任问责制,明确医护人员各自责任。确诊为AMI后需选择左侧肢体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基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口服,疼痛剧烈的患者先进行镇静处理,30 min内完成,最后确保在90 min内完成PCI治疗。

1.2.2.3 优化心理护理 AMI导致的剧烈疼痛、不适感和濒死感会让患者产生恐惧情绪,或因担心手术疗效和预后产生焦虑情绪。护理人员需对心理护理进行优化,采取健康教育、护患交流的方式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并简洁准确地介绍手术治疗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建立信息化网络系统,实现医院、患者、患者家属三方在发病时间、病情变化、生命体征变化、用药情况等信息的共享,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念,提高治疗信心,消除负面情绪,以最佳心态配合急救。

1.2.2.4 交接和转运优化 严格执行AMI绿色通道规定的交接转运制度,主治医师需在科室会诊后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治疗方案,同时启动导管室系统,保持与急救处置同步进行,将转诊路线简化为急救室直接到导管室,避免衔接不当,交接内容包括患者现状、病史、目前治疗结果、用药情况等。转运过程中安排急诊科护士陪同,关注患者管道通畅和生命体征,保证转运安全。

1.2.2.5 术后护理优化 术后每隔1 h监测1次血压变化,并询问患者是否有胸闷、胸痛、心悸症状,行支架手术的患者需嘱咐其术后1 d内术侧身体不能挤压和屈伸,采取平卧位或健侧卧位;
股动脉穿刺的患者需嘱咐其术侧身体平伸,以沙袋加压止血5 h,身体制动10 h,保持敷料干燥清洁,观察患者是否有渗血、皮下肿胀等症状。术后鼓励患者多饮水,少食多餐,饮食原则以低盐、低热量、低胆固醇、高纤维素、高维生素为主,增强营养状态。

1.3 观察方法 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效果、负性情绪和预后质量。①抢救成功率。②急诊准备时间、急救时间、准备介入时间。③负性情绪:以焦虑抑郁量表(HADS积分)评定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共包含14个条目,焦虑(HADS-A)和抑郁(HADS-D)各7个条目,评分区间为0~21分,分值越高表示焦虑、抑郁状态越严重。④预后质量: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对预后质量进行评估,包括睁眼反应(0~4分)、肢体运动(0~6分)、语言反应(0~5分)三个项目,最高分为15分,分值越低表示意识障碍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急诊准备时间、急救时间、准备介入时间比较 两组抢救成功率均为100.00%。观察组急诊准备时间、急救时间、准备介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诊准备时间、急救时间、准备介入时间比较(x± s,min)

2.2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HADS-A、HADS-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HADS-A HADS-D对照组 35 15.21±3.73 16.02±2.46观察组 35 11.43±2.57 10.71±2.68 t 4.937 8.635 P 0.001 0.001

2.3 两组患者预后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GOS评分为(9.75±2.53)分,高于对照组的(7.19±2.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7,P=0.000)。

AMI患者能否急救成功取决于时间长短,为了保证治疗效果的获益最大化,需尽早进行血管再开通治疗,在最佳时间窗进行治疗对挽救患者濒死心肌有关键效果。若能在发病90 min内进行救治,则AMI病死率可降低至1.2%以内[3]。因此减少急救时间对保证AMI患者生命安全有重要意义。全程急诊护理属于标准化、规范化的急救分工护理模式,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保证各项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急救过程中实施全程护理,从而提高急救工作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在急救同时能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从而为患者争取更多时间。调查显示约37%的AMI患者因自我抢救不到位、错失了最佳抢救时间窗[4],这也提醒门诊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急诊护理进行优化,为抢救创造条件。

传统急诊护理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流程体系还存在诸多弊端,虽然在抢救成功率方面目前已达到较高水平,但急诊处置时间仍然较长,患者仍存在病死风险[5]。此外,传统急诊护理忽略了对患者的情绪管理和预后质量的关注,AMI患者受病情影响,情绪极为不稳定,对护理依从性和预后质量均会产生不良影响。陈燕琴等[6]研究认为焦虑、抑郁、恐惧AMI患者普遍存在的负面情绪,反过来会对PCI治疗效果造成影响,会导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抑郁会导致患者血管内皮病理状态改变,血小板聚集,血压、血脂上升,甚至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症,加重AMI病情[7]。因此需对传统急诊护理模式进行完善和优化,在保证抢救成功率的基础上重视患者负性情绪和预后质量,发挥急诊护理的全面性、人文性价值[8]。

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对接诊流程、急救流程、心理护理、交接转运、术后护理等各个环节进行优化,注重提高每个环节的效果,实现了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的协调统一,接诊后立即启动绿色通道,能为患者提供急救便利,缩短急诊准备时间、急救时间、准备介入时间,从而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护理人员按照正确流程,与主治医师的治疗保持一致,对患者实施急救,合理安排急救顺序和每项检查项目的时间,提高了急救工作的效率,根据“四定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时准确地判断患者异常状态,根据实际病情进行对症处理,让患者转危为安[9];
通过健康宣教、护患沟通开展优化心理护理,能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AMI的认识,并让其及时了解到病情变化、用药情况、恢复情况等重要信息,有利于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树立康复信心和治疗信心;
按照国际“接口管理”的标准开展交接转运工作的优化,可提高交接转运流程的规范性,弥补传统急诊护理在交接方面的不足,让转诊路线更为简化,提高了抢救和转运的安全性[10];
术后重视生命体征监测、体位护理、饮食指导,可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态,提高生存质量,降低意识障碍风险。

综上所述,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可缩短AMI患者急诊准备时间、急救时间、准备介入时间,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预后质量,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负性病情心肌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中老年保健(2021年7期)2021-12-02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中老年保健(2021年10期)2021-08-24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心理学报(2021年1期)2021-01-29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中国生殖健康(2020年7期)2020-12-10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初中生学习指导·中考版(2020年2期)2020-09-10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9年1期)2019-04-25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中国医药指南(2017年3期)2017-11-13血清TSH对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病情的影响中国医药指南(2017年3期)2017-11-13希望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中国临床护理(2017年5期)2017-01-12干细胞心肌修复的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年20期)2016-03-01推荐访问:心肌梗死 急诊 临床
上一篇:运用戴明环优化儿童体检流程及缩短体检时间的研究
下一篇:闽台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成效及其推进策略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