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视角下的预科生培养模式研究—以宁波大学阳明学院为例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15 点击:

王津伟 祖木热提阿依·哈力瓦尔 应梓芊

(宁波大学阳明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对参加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适当降分、择优录取,促进了少数民族学生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华丽转变。伴随着国家的需要和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经过几十年发展的民族预科教育,在各个阶段都顺利完成了它们的责任与使命。而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民族预科事业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高校创新开展学生培养新模式,促进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根据教育部办公厅于2018年3月份印发的《关于切实做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自主培养工作的通知》要求,宁波大学自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面向新疆招收涵盖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预科学生,并实行自主培养,截至2022年7月,累计培养共计120名学生。本文从宁波大学阳明学院所秉持的立德树人视角出发,探究其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培养模式。

关于我国的民族预科教育,有学者将其概括为恢复发展、快速发展、特色发展和全面发展4个阶段。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在经历“文革”时期后,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民族预科教育事业开始在摸索中前进[1]。1979年8月,第五次全国民族学院院长会议明确提出了“民族学院发展的第一要务是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国家也在同年11月发布《关于民族学院工作基本总结和今后发展任务的报告》,指出“民族学院立足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创办民族班,帮助他们提高汉语水平、补习文化知识,这种政策方针是正确的,应继续坚持。”在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陆续设立民族预科班,将着重点从单纯对文化知识进行提升转移到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如何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

随着党的十四大召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992年10月,《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强调,“应重视民族学院和培养民族学生的几所高等院校发挥好作用,继续把民族预科班办好”;
同年11月,又出台《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工作的意见》,创造性提出“各高校应组织力量,开始着手编写民族预科主干教材”,并在1993年秋季开始要求教师根据预科统编教材进行教学安排和结业考试。在这段时期中,国家主要在政策上加大扶持民族预科教育的力度,要求从快速适应大学转移到人才质量的问题上。通过科学设置课程,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以适应新阶段对人才和地区现代化建设的要求[2]。

到了21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对民族教育的关注度急速上升。国务院于2002年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强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建设,提高教育质量。这一《决定》使得民族预科的相关政策进入有法可依的阶段。国务院后又陆续出台《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等文件,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录取资格、程序、办法、结业等问题用文字化的方式,做了详细且具体的规定,为民族预科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法规依据。2010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班管理办法》,要求学校应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为主要内容,加强少数民族学生“三个离不开”和“四个认同”教育。这是少数民族预科相关政策首次在育才之上提出育德,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管理和引领,注重人才层次和民族团结教育。

在2010年之后,根据党的十七大对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先后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关于印发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关于开展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结业会考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深化对民族预科事业的认识和加强支持力度,对各项工作和制度做出明确且具体的要求,给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予以指导。2018年3月,颁布《关于切实做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自主培养工作》要求,开启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自主培养和分省集中培养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新模式。在浙江省就有多所高校,诸如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等,响应该政策,根据民族地区实际发展需要开设专业与招收民族学生,以预科和本科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其中,浙江理工大学在学习方面之外,还关注预科学生在人际交往、心理、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适应难题。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则更多以丰富活动和成立工作室的形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学生成长与成才。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学生政策逐渐从稳步发展转向深化改革。2015年8月,时值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前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在招考制度、学生管理、就业分配各个方面进行设计部署,进入少数民族学生政策的深化改革阶段。《决定》作为现阶段我国最重要、最系统全面的民族教育政策法规,为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及民族教育政策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方向性指导。党的十九大以后,2020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更是提高了民族教育对教育品质内涵质量的追求[3]。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诸多少数民族学生政策的出台,不仅体现了国家牢铸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决心,实际上也是国家精准扶贫在民族教育方面的缩影。伍秋林在《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政策调适研究》一文中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重要教育扶贫政策,包括《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等7项重要政策,这些政策旨在拓宽民族地区教育普及、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助力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以“一对一”帮扶的形式,从教育方面落实精准扶贫。

综上可见,预科生管理制度始终以培养人才为主线,根据时代要求,培养目标从初创时期的育才向改革开放新阶段的育德发展,并在新时代转变成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在相关制度规定之下,各高校灵活利用政策,在学习之外,也关注预科学生的心理状态与生活情况,让他们能够顺利渡过从预科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转变时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造坚实的基础[4]。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宁波大学阳明学院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感化与激励,在从预科教育向高等教育转变的这一关键时期,帮助预科学生树立好正确的三观,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5]。

2.1 德育

阳明学院将德育工作放在民族预科教育工作的首位,从增强少数民族学生“五个认同”出发,依托第一课堂和各类针对预科学生的补习班,以开设国情课、思修课的课堂为主要模式,让少数民族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国学基础在学习中培养起来。

党史学习教育是德育培养活动中的关键部分。阳明学院“石榴籽之家”工作室在学院党总支的领导下,从学院党建品牌“党旗领航”中的“早日站在党旗下”“党旗在我心中”和“我为党旗添光彩”3个模块,开展民族学生的党史教育工作。通过谈心谈话宣讲党的历史,将党史穿插于问与答的说话过程中,为民族学生普及党史知识,增强其入党意识;
工作室通过与阳明学院学生第五党支部合作,举办各种形式主题党团活动,加深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党史和时政热点的了解;
通过与阳明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结合的平台,联系并建立志愿服务基地,不定期组织志愿活动,让少数民族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让民族学生服务身边人。

与此同时,阳明学院还组织“我给家人讲党史”等活动,对少数民族学生宣传党史以及党的政策,计划通过少数民族学生之口,让他们为身边人讲述党史和自己所接受的优惠政策,将自己和亲戚朋友,所在的社区进行紧密连接,在宣传的过程中对自身形成二次教育。阳明学院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为少数民族学生量身打造集体理论学习、红色寻访和理论宣讲为一体的“多维度”党史学习课堂,打造线上线下一体的多维度党史学习阵地,实现少数民族学生党史学习从“在校学”到“场馆学”再到“台上讲”最后到“办实事”的转变,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阳明学院注重民族学生工作中的思想引领和入党教育,2020级学院新疆籍民族学生入党申请人比例是23%,积极分子的比例11%。2021级学院新疆籍民族学生入党申请人比例是30%,积极分子比例是20%。

2.2 智育

在学习方面,阳明学院以学风建设和能力提升两方面为抓手,实现少数民族学生共同进步。其主要可以分为强制度、建队伍、补基础和树典型4个方面:首先,在强制度方面,为少数民族预科学生量身打造颁布《宁波大学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培养与管理办法》这一文件,让学院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有制度保障,并根据预科学生情况,学院在此基础上制订《阳明学院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鼓励预科学生关注学业,增长才干。其次,利用阳明学院的优秀学生资源探索设立党员服务先锋岗,组织学院学生支部党员、预备党员利用课余时间对预科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同时,学院课程助教团队针对预科学生英语情况,分了英语基础班和提高班,在预科生内部进行分层补课。再次,因为少数民族预科生存在普通话发音不标准,英语基础薄弱等问题,再加上因为文化差异等问题影响,导致预科学生难以融入校园。针对此问题,阳明学院创新开设“普通话辅导培训营”“英语辅导”等课程,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基础,帮助其更好适应大学学习节奏。最后,阳明学院采用朋辈引领的模式,在预科学生中挖掘学生先进典型,往往以已结业的高年级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进行经验分享为模式,通过传授学习方法和个人经历与经验激发预科学生学习潜能。同时,设立朋辈学习互助学习小组,实现各民族学生共同进步。

除此之外,在学风建设方面学院还组织安排预科班定期开展学风建设座谈会,以问题为导向,针对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同学们迫切关注的问题安排专人进行讲解。以2021—2022学年为例,阳明学院于2021年11月的座谈会,是围绕入学一个月以来在课程设置、专业确认、创新学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展开交流;
2022年4月,就预科生关心的专业选择问题进行讲解;
2022年5月,针对期末冲击动员展开经验分享,做到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

2.3 体育

针对预科学生身体素质普遍较好这一特点,阳明学院鼓励预科学生参与各项体育竞技类活动,其中以足球为主,其他诸如篮球、排球、田径等项目为辅;
给预科生以更开放性的制度支持,在学院杯的比赛中,预科学生可以选择任一学院作为代表队伍出战,借助比赛与训练的平台,让他们得以和其他本科学生接触,促进他们融入大学校园环境。民族学生在阳明学院的动员组织之下,每年都于学校“新生杯”足球赛中有着亮眼的表现,亦有学生在校级跳操比赛中获得团体奖项。

2.4 美育

在美育方面,阳明学院结合非学业因素评定指标,开展针对预科生相关的读书会活动,与预科语文课堂联动,以思乡等预科生切身感兴趣的题材作为切入,共读一本好书,共享一份感情;
在提高学生国学基础的同时,促进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水平的提升,塑造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态度,民族学生中美育卓越者更是有在中华经典诵读校级一等奖和第四届校园情景剧大赛三等奖获得者。美育不仅能给予个体自信,也能帮助民族学生走上适应大学生活和融入当地文化的道路。

宁波大学在“个十百”美育浸润工程的品牌活动之一“行走的美育课堂”里,阳明学院将美育课堂带到户外,结合舞蹈、音乐、传统戏曲等多种形式,在丰富学生校园文艺生活之余,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促进了民族学生的美育工作。

2.5 劳育

在预科生的劳动方面,学院也予以高度重视,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因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较普遍,学院助力勤工俭学信息帮推,鼓励学生用劳动兑现价值。在校园110、档案室、辅导员办公室、S2S伴同服务中心等全校多个勤工俭学岗位上,均有预科学生的身影。学院也支持预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预科学生增加对外交流的机会,以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大学校园生活。近一年来,阳明学院新疆籍民族学生勤工俭学人数达22名,占学院新疆籍民族学生27%。

4年来的教学管理实践,发现预科生有以下特点:

(1)学生年龄差异大—18~22岁。

(2)学业基础差异大—主要体现在城市和农村的学生。

(3)民族学生普遍普通话水平较弱—普通话理解表达和书写存在问题。

(4)英语基础差、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几乎为零—2021级预科学生高考没考英语。

(5)知识见识缺乏—生源均为民族地区。

(6)学习态度差、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需要老师督促。

(7)组织纪律性和学习习惯较差—出现早晚自习迟到现象。

(8)家庭经济困难与学业困难的“双困”现象严重—困难生绝大部分是学困生。

(9)融入校园、社会的技能缺乏—小圈子现象严重,心理问题需要关注。

而针对上述情况,在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更应在德智体美劳这五方面予以更切实的关注,搭建更完善的平台。根据宁波大学阳明学院目前对于预科生的培养状况,主要应在美育和劳育方面进行重点关注。

在美育方面,可以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3方面进行考虑。在发现美方面,根据2021级预科生的兴趣反馈以及其他高校预科学生培养实践,可以考虑组织摄影大赛等入门门槛低、受众广、参与度高的活动,也引导与鼓励预科学生参与美育方面的活动和讲座,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相关活动,丰富疫情常态化下预科学子的日常生活。在创造美方面,可以与宁波大学“行走的美育课堂”专项活动结合。预科学生中有许多能歌善舞的学生,为她们开展少数民族舞蹈、声乐专场活动,既能帮助预科学生走出寝室和教室,给她们提供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还能促进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文化交流,创造相互对话的条件。

在劳动教育方面,除了常规性地开展勤工俭学和青年志愿者服务之外,还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抗疫相关的志愿服务工作,并加强少数民族同学先进典型和优秀事迹的宣传,和德育工作结合,培育少数民族学生在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时主动作为,以此作为一个加强思想引领的推动力,鼓励各预科学生在之后也能积极参与家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

预科学生作为宁波大学等高等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预科生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宁波大学阳明学院积极创新预科生培养新模式,对预科生在高校学习的痛点和难点积极关注和击破。其基于立德树人的视角下通过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形式力图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人才的模式,值得与其他高校进行经验交流,但其中美育和劳育还需要继续加强,今后也需立足时代大背景,在德育的领导下谋求发展与创新。

猜你喜欢 预科生宁波大学预科 招生政策没吃透会有多少损失?求学·文科版(2022年4期)2022-04-26《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选题要点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1期)2022-01-14《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稿约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年5期)2021-09-14大作家中外文摘(2019年20期)2019-11-13大作家读者(2018年24期)2018-12-04A Personal Tragedy The professionalism of Stevens长江丛刊(2018年13期)2018-05-16Research on College Education Based on VR Technology校园英语·下旬(2018年13期)2018-02-26跟踪导练(二)(6)时代英语·高二(2017年4期)2017-08-11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山东工业技术(2016年15期)2016-12-01理工科预科生语言态度与英语学习关系实证探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1期)2015-06-11推荐访问:树人 为例 视角
上一篇:室内装修工程施工中墙面装修技术研究
下一篇:关于消防绳索救援专业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