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稿》美学:一代学人的心史——王向峰《〈手稿〉的美学解读》之再读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12 点击:

高海涛

我们中国的文艺理论,包括美学理论,在世界上占有怎样的位置?毋庸讳言,这涉及一个话语权的问题。1994年,李泽厚先生和詹姆逊在美国杜克大学有一次对话,我觉得很说明问题。当李泽厚提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认为需要“创造出一种新的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詹姆逊立刻就提出质疑,说他不明白“这一独特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对西方、对世界有哪些价值。詹姆逊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批评家,多次到中国讲学,可以说对中国文论界的影响最大,但他实际上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西方中心论者。他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发展的意识形态,已经成为我们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经验的一部分。而正因为如此,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包括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理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合逻辑的,是重大的时代课题。

王向峰先生的《〈手稿〉的美学解读》,我认为就是这样一个建构。作者立足于学术研究的本土化立场,不盲从他见,努力发扬中国特色,贴近中国实际,在文艺美学理论的现代化与民族化之间寻找阐述的支点,这是全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显示了理论整合的功力。作为全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向峰先生不仅勤于笔耕,著作等身,而且教书育人,桃李天下。如今先生已殁,哲人其萎,重读他这部曾获全国鲁迅文学奖的论著,字里行间仍可感受到其特有的学术品格,良师风范,整个阐述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如数家珍,如果用两句话来表达我的钦佩之情,那就是“学关天人之际,贵在中和之美”。

马克思的《手稿》写于一个半世纪之前,它的被发现和公开发表,可以说是20世纪思想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有人说这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文本,像“延宕的王子”,但却直接引发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复兴。用詹姆逊的话说,从此,马克思主义恢复了某种青春。从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开始,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西马”,即西方马克思主义或者新马克思主义,包括其美学理论和文艺学说。

新马克思主义和传统马克思主义有什么区别?我认为至少有两点,一是更突出了哲学维度,二是更突出了美学维度。马克思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詹姆逊就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历史哲学或思想,所以像卢卡奇,在读到《手稿》之前,他只能从马克思的政治学和经济学著作中去寻找哲学,比如从《资本论》中阐发出他的物化理论。而《手稿》的哲学品格是显而易见的,其中的核心概念就是人,就是以人为本。《手稿》中充满了这样一些富有诗意的命题,诸如“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人的异化”“人以全面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等等。另外从美学方面看,马克思、恩格斯也没有十分系统的艺术理论。所谓马克思主义美学,只是后来的理论家通过对经典的解释建构起来的一种体系。而从《手稿》的被发现开始,马克思主义美学才真正蔚为大观,并呈现出一种现代的风貌。因此“西马”的代表人物许多都是文艺理论家、美学家。

中国对《手稿》和“西马”理论家的真正关注和引进应该始于20世纪80年代,刘小枫的《诗化哲学》把“西马”的一些代表人物,如马尔库塞、阿多诺等,与他所说的一些“诗意哲学家”,如谢林、荷尔德林、尼采、海德格尔相提并论,可能正代表了中国人的接受视角。读《詹姆逊文集》,其中的一些提法也不乏启示力,比如他说“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萨特”说,“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也可以作马克思主义的解读”。这些提法可能表明了这样的事实,许多在我们看来好像同马克思已经毫无关系甚至背道而驰的现代哲学家、思想大师,他们即使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也深受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特别是《手稿》的影响。所以詹姆逊才说,马克思主义已经多样化了,有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甚至精神分析学的马克思主义,等等。台湾作家陈映真曾经说过,大陆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评价太低。这种太低我觉得一是出于逆反,二是出于不了解,无疑是理论视野所限。

伽达默尔说,真正的哲学和诗有一种奇妙的接近。对《手稿》的历史价值也同样可以如此理解。正因为有了《手稿》,马克思主义在人们心目中才有了新的与时俱进的分量,不再是那种只谈意识形态、阶级斗争,而且把“生产关系”强调到像黑格尔的“绝对理念”那样程度的经济决定论,从此,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多的文化性、审美性与人文关怀,呈现出存在论的、诗意的崇高境界,并真正成了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哲学,或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是天人之学。

毫无疑问,向峰先生对《手稿》的系统解读和阐发,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这种新的马克思主义观。全书整体上是学理性、思辨性、赏析性、论战性的结合,其中最有价值的我认为是这几章:第三章“美与劳动创造和劳动异化”;
第七章“人化的自然界与自然美”;
第八章“人化的自然界与艺术创造”;
第十章“美的实现与人性的复归”。当然别的章节也有独到之处,如第四章“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但突出的还是这几章。马克思主义美学,如果这确是一个名至实归的体系,那它首先就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崇高美学,宏大叙事的美学。应该说本书的作者通篇把握了这个要义,比如“劳动创造了美”,这就是一个崇高的美学命题,马克思在《手稿》中好像只说了一句,并没有展开,但作者却抉幽发微,专用一节予以阐释。还有在另一节对“异化劳动也能创造美”的辨析,也非常精到,给人很多启示。但有一点,书中凡提到异化时必称“劳动异化”,我觉得可能是对异化的概念太限定了。异化是《手稿》的核心概念,也是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作者在评价卢卡奇的理论贡献时也曾中肯地说过:“卢卡奇对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中应有的绝对重要地位估计不够。”既然异化的概念如此重要,那么,用“劳动”来限定它是否就已经把它狭义化了呢?

当然,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可能又正是为了避免极端的立场。不极端,不偏执,贯穿中和之美,是这本书的优势所在。如果说传统马克思主义是以《资本论》为经典,新马克思主义是以《手稿》为经典的话,王向峰教授则是以二者的经典为经典,他的写作过程应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理论整合过程,而且有明显的中国化的自觉。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他做到了两个贯通。一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两个理论框架的贯通。作者熟悉传统的马列文论,也研究过包括卢比奇在内的现实主义美学,对“西马”其他代表人物的观点和主张同样也有较多了解。所以他的理论整合工作比较驾轻就熟,或者说既驾轻就熟,也用心良苦。“西马非马”,这是众所周知的,所以他对“西马”理论家对《手稿》美学的阐释是有所保留和扬弃的,但同时,《手稿》又毕竟是里程碑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并不仅仅属于“西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也有责任对《手稿》做出深入而独到的阐释,只有这样,才不致于变成鹦鹉学舌,陷入西方话语霸权的陷阱。因此,在全书的理论框架和学术立场上,可以说作者还是坚持了总体性,维护了马克思早期著作和后期著作的统一,字里行间不乏卢卡奇的风格神韵。

二是对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贯通。向峰先生学兼中外,对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也很有研究。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个章节都有中国传统美学观点的引证和对照比较。这是令人感动的,其实这不仅是一个引证的问题,而是文化自信和文化情怀的问题,体现了对西方理论进行民族化的高度自觉。这是一个浸染着传统情怀的学者,如果他讲英语,会总要带一点中国腔,带一点质朴的乡音,他好像只有在母语中,在回望故乡、守望家园的时刻,才会有心灵的安顿和面对理论彼岸的自信。

最后要谈及的是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手稿〉的美学解读》从写作、出版到荣膺鲁迅文学奖,乃至作者后来有关的接续性研究,是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倡导,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思想精神,有内在贯通的。实践检验真理,理论推动实践,在某种意义上,建设文化强国,是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卢卡奇在研究《手稿》时说过:“真正的人的存在就是要克服物化和异化,实现‘人作为自身完美的总体’。”柯尔施在研究《手稿》时说过:“社会主义,无论就其目的和手段而言,都是一场实现自由的斗争。”而向峰先生对《手稿》的解读,虽然是站在作为具体学科建设的美学角度,但也体现了同样的宗旨和精神。所以我仍然相信,正如我曾经相信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这本书的理论价值和学术贡献会日益显现出来。

猜你喜欢 卢卡奇手稿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天中学刊(2022年5期)2022-11-08作家手稿绿洲(2022年3期)2022-06-06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美与时代·下(2022年3期)2022-04-27作家手稿绿洲(2022年2期)2022-03-31在布达佩斯“寻访”卢卡奇读书(2022年3期)2022-03-08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3期)2021-12-06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1年1期)2021-11-22丢失的手稿学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浅析卢卡奇与马尔科维奇辩证法的异同长江丛刊(2018年30期)2018-11-14卢森堡思想对卢卡奇的影响研究综述大经贸(2018年3期)2018-05-14推荐访问:手稿 美学 学人
上一篇: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模式对过敏性紫癜患儿应用效果及复发的影响
下一篇:加力推进法律监督高质量发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