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背景下的教师能力提升机制构建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11 点击:

王宏舟

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不断走向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成为当前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在当前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通过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背景下的教师能力提升机制,打造政治素质强、专业水平高和育人能力强的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

1994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并要求各教育阶段的德育加强整体衔接,防止简单重复或脱节。这可以说是德育一体化设想的最初萌芽,思政课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体化建设也进入了准备阶段,并在随后二十多年得到不断探索与实践。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首次正式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概念,并且明确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从这次会议开始,无论是中小学阶段的社会课、道德与法治课、思想品德课还是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被统称为“思政课”,相关课程从业教师也被统称为“思政课教师”。这虽然只是一个名称上的变化,但却释放出党和政府着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信号。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加强顶层设计与各学段思政课教材内容的衔接和系统架构诚然重要,但教师主体作用和能动性的发挥更是关键。

首先,以教师为主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教育一体化是我国教育传统所需。南宋时期,朱熹就提出把小学和大学作为一个统一的教育过程来考虑,主张通过教育“明人伦”“明明德”。这里的小学指8岁至15岁期间的教育阶段,大学则指15岁以后的教育。朱熹认为,小学重在“教事”,要通过教育让儿童知晓道德观念,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学则重在“教理”,通过教育让青少年学习伦理、政治和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但无论大学还是小学,其尊道而行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而要实现这种不同学段的教学目的,并通过不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选择来实现思想道德培养的循序渐进、一以贯之的关键就是教师。以《论语》的教学为例,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师会选取不同的内容并以不同的讲解方式进行教学。由此可见,通过教师实现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塑造和思想道德教育一体化在我国由来已久。

其次,发挥教师能动作用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说,“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坚定信仰的主阵地。和其他课程不同,思政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思政课教师肩负着鲜明的政治任务,那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解决思想困惑与理想信念问题不能靠简单的知识传授,还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问题。此外,思政课教材,尤其是大学阶段的思政课教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并且会根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情况及时进行大幅修订。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能吃透教材,领会党中央的精神,而且还要善于转变教学观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语言转换为学生爱听的教学语言。这样才能让思政课有活力、有内容、有深度,才能让思政课教材内容真正进入学生脑海和心田,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首先,要强调思政课作为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定位。要把思政课是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一定位与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结合起来,从一体化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既然是关键课程,就应发挥其在立德树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我们平时说教师的两大任务是教书和育人,即知识传授和价值传达,既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帮学生构建价值基础和人生信念,包括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如果只是传授知识,而没有做到价值传达,教师的职责就没履行到位。只有既教书又育人,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才能尽到一位教师的职责。思政课教师更应把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作用发挥出来,在传授知识时,既要根据各学段学生的特点体现阶梯性和阶段性,也要体现渐进性。与知识传授相比,价值建构则体现出非线性与连续性。人的价值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都有可能变化。因此,价值建构和知识传授是两种模式。在当前,要思考教书育人,必须把知识传授和价值传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关注价值构造的连续性。否则,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要求就很难落到实处。

其次,要强调对思政课教学对象的研究。课堂教学包含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两者都要发挥作用。特别是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实施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否则,思政课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现在的青少年又称“Z世代”,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在学习、思考、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深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他们个性鲜明、视野开阔,既理性务实,又独立包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在情感和认知等方面的差异在减少,呈扁平化发展趋势,如中学生与大学生之间的行为方式区别不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了解当下学生的特点,并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

再次,要进一步强调思政课是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核心内容。上海在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从2005年起,上海就一直在开展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相关工作。由于思政课是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关键与核心部分,上海在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方面所做的工作为上海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很多政策保障和平台支撑。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基于此,思政课教学应该借助现有的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基础,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从学校走向社会,让整个社会都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但在社会和学校打通成为教育教学大时空的同时,思政课教学将面临新的大挑战,即共同的社会教育资源将对思政教育一体化能力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比如,面对同样的社会育人资源,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该如何实施有效教学?

第一,要以“育人意识、育德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提升教师能力。教师是推进思政课教学的主力军,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提升思政课教师传道、授业的育人自觉与育人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只有真学真信,才能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育人能力与育人意识:一是要坚定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信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二是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让思政课教师能把理论讲深讲透,用深刻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三是要培养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让思政课教师具备吃透教材、活用教学资源、妙用教学方法的能力,从而使思政课教学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二,要构建一体化背景下的教师能力提升研修机制。通过研修,让不同学段的教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协作共进。一是要加强一体化背景下的教材研究,并就如何把教材语言有效转换为教学语言开展深入研究。二是要加强一体化背景下的教法研究。中小学备课、说课的做法非常有益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让教师更加聚焦每堂课的核心目标、核心任务、核心问题。大学教师可以借鉴中小学教师的相关做法来提升教学技巧和教学效果。三是要加强一体化背景下的理论阐释研究。思政课教学不能只讲授知识点,要用理论来阐释内容;
不能仅告知“是什么”,还要讲清楚“为什么”。四是要通过开展教学观摩提升一体化建设内在动力。教学观摩让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教师一起备课、同台上课,有利于促进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互相学习促进,共同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第三,要构建一体化要求的思政课教师源头培养机制。一方面,从源头用力,构建未来思政课教师培育体系。从思政专业大学生的本科教育阶段就开始做一体化教师能力的塑造和培养。在对思政专业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政专业的学科素养教育,还要引入教育学科的培养要求,如增加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教法、教学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在思政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积极推进“前移后拓”工程,要求思政教育专业学生提前一年进入中小学实习,了解未来职业发展需求,使思政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更加契合中小学思政课(德育)教育教学需求。通过这种系统化的培养,让准思政课教师受到专业化训练,得到良好的一体化意识培养,这将有效解决思政课教师缺乏一体化素养的困境。另一方面,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小学合作交流、互动发展机制。通过互派教师、互设基地、教学研讨、集体备课以及学段交叉授课等方式,着力打通中小学思政课“德育”学科意识与大学思政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科意识之间的对话、对接与合作机制。

第四,要构建一体化要求的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支撑保障机制。一是要加强思政课教师一体化教学评价机制。各级各类学校、各地区要把思政课教师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贡献,如对其他学段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参加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备课频次、参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观摩次数、参加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修活动等纳入业务考核范围,并逐步提升思政教育一体化育人效果在绩效考核、职称晋升中的权重。二是要打破教育行政部门层级与部门之间壁垒,整体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事务管理的统筹体制。以上海为例,明确上海市教委德育处、教研室、市师资培训中心、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不同机构,以及市区校不同层面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的各自功能,充分发挥各部门特点,促使各方力量各司其职,形成一盘棋,提升工作的整合性与协同性。三是要基于“大思政”核心理念,建立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校内外思政课程教育资源整合、各学段思政课建设与学科建设互相协作的协同机制。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学习与科普(2022年16期)2022-04-23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推荐访问:大中 构建 机制
上一篇:复杂光照条件下光伏组件输出特性研究
下一篇:MECE分析法在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中的应用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