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26 点击:

苏凯新

(厦门理工学院 创新创业园区,福建厦门 361024)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进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步入新阶段。2017年以来,教育部召开了一系列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对新时期的工程人才培养进行了激烈讨论,达成了新工科建设发展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培育造就一批多样化、创新型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国家工业、科技、经济蓬勃发展提供科学智慧与人才保障,既是国家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1]。高校应以新经济、新产业发展为背景,加速建设和快速发展新兴工科,积极建构适应传统工科与新兴工科相结合的学科新架构,探索工科教学培育的新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大批新工科人才[2]。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3]。其中,对新工科的建立与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新工科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各高校均非常重视,也有大量研究成果。但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在地方应用本科院校高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仍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本文结合厦门理工学院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针对在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的若干主要问题,从地方应用本科高校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套系统化、可实施的解决方案,形成了地方应用本科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学校重视程度、教学方式和实践平台等方面,指出我国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地方、高校及科研院所对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理念滞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与实践脱节;
教师比较欠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和意识,教学方式针对性、时效性不强,方法单一;
缺少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指导和帮扶创新创业人才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4]。尤其是在新工科背景下,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和培养要求更高,结合国内外的文献与实践研究,可以观察到目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1 未形成完善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许多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以网络课、选修课或第二课堂的形式出现,缺少连贯性和系统性[5]。创业实践类课程多数集中大学三、四年级,与一年级学习的创业基础类课程之间缺少连贯性,学生难以将这些知识技能系统化地运用于实践。而且,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系界定方面,课程与课程之间、平台与平台之间的关系还不够清晰,导致许多学生在选择课程和平台的过程中感到困惑,难以达到最优状态。

学生多以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活动积累创新创业经验,但学生参赛过程中又存在参与面不广、接受教师指导不充分、自身创业经验不足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出现畏缩心理,难以呈现好的成效。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高校开始将创业教育学科化,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系统设置创新创业学位,开发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与实践课程[6]。我们可选择性借鉴这些做法,提高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1.2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产业需求结合不紧密

积极践行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迫切需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将创新成果转化到产业发展中,帮助创业者完成“最后一百米”的冲刺。我国要完成制造业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必须要改变对低成本、高投入的依赖,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强国梦。但目前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推动产业发展仍有较大距离,许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没能充分关注产业需求,仍停留在校园里闭门造车,没有深入企业的实践环境,以至于学生的创新创意可能与现实的产业需求相差甚远,或者重复已有的试验,浪费了时间和精力。高校的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转化率总体较低。

经济转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恰是创业人才的灵魂所在。从这个角度来说,创新创业人才将是经济转型的实践者,是经济转型的驱动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进一步加强对产业需求的关注,以了解产业发展前沿问题,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1.3 创新创业教育以顶层设计和高校实施为主,社会协同推动不足

2010年以来,两个层面的政策导向推动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7]。一是党的十七大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战略。紧接着教育部便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成为首个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局性文件,并成立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二是始于2015年的“双创”国家战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具体指出了当前推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并确定了九大主要变革工程和30多项针对性措施,标志着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由“以创带就”进入“双创”推动发展的新时期。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高校成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力量,也取得一些成效。但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社会协同推动明显不足。事实上,在高校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训的过程中,怎样促进高校与企业、产业、社会资源之间实现良好的协同合作与应用,仍需探索。高校唯有和企业、产业、社会各界广泛深入交流、协作建设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才能培育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新工科技术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

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社会、产业企业、高校、学生等多方人才培养主体的资源和积极性,让社会、产业企业、境内外高校和学生都有效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

2.1 实施学校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的教育计划

探索和形成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从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方法训练、创新应用等方面设计教学制度和教学方式,构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进一步健全创新创业培训课程体系与管理模式,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的培训,积极探索设计学科前沿必修课、交叉学科探究课程、社会问题引导课程、综合性课程和科技创业项目,逐步达到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有效融入专业课程。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可以分为基础知识传授、实践训练和应用能力提升三个方面。在培养过程中,知识传授的比例应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而不断减少,逐步增加实践训练和应用能力提升的空间,推进“创意-创新-创业”融合发展,强化工科学生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

2.2 突破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障碍,深入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和资源组合

创新创业教育需由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社会企业以及非政府机构提供的平台与资源共同完成,以学校为核心主动吸纳并汇聚社会各企业资源,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合力,共同助力学校全面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力。通过校企融合,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课堂与产业的沟通。创新创业教育关注来自真实工程场景的企业技术问题和技术需求,创新创业教育邀请企业导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展深入合作,完善多主体协同的育人机制。高校积极构建全方位、多行业的校企合作联盟,广泛推动产学研协同办学,合作教育、协同就业、联合成长,促进校企之间的合作共赢。

2.3 探索“工科+”创业主辅修制度等多样化培养模式

地方应用本科高校培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做法是什么?如何保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怎么形成具体的质量标准?在前期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实施“工科+”创业主辅修制度等多样化培养模式,不断总结经验,分析有效做法,形成地方应用本科高校新工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打造基于工科领域特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建立科学高效的工科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和方式,逐步推广到全省、全国同类学校。

2.4 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生个性鲜明且具有创新与创造力,实施因材施教将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往往容易忽视这一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抑制了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思路是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学生自主选择权为手段,以提升学生个体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个人能力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选择相关专业和课程,给学生个性化发展及特长发挥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3.1 设立创新创业学院,实施层层递进的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案

厦门理工学院从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方案设计出发,构建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解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连贯性与系统性问题,让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接受创新创业的系统训练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力争100%的毕业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50%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课程、5%的学生毕业于创新创业学院。

在大学一年级,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必修课《创业基础》和《企业家进校园创业讲座》,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和技巧,为今后创业打下良好基础。从大二开始,开设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课程,提供专业与创业相融合的选修课程、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实验班等课程,使工科学生开始了解专业领域创新的基本知识技能,进入企业的真实场景,发现产业需求,萌发创意,夯实专业技能。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开放创业辅修学位课程,为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量身定做课程与项目实践,通过创业实践与答辩后可以获得创业辅修学位。

3.2 实施校企合作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班,充分了解产业前沿实践与创新需求

由二级学院领导、专任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实现校企“五共同”培养人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厦门理工学院从2009年开始探索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实验班,2011年得到省领导的肯定,把实验班的经验刊登在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内刊《今日要讯》上,实验班推广到学校14个二级学院。

参加实验班的学生在校企合作培养的实战环境中产生了一批作品。学生的创意转化成具体的实践。与东方万里石有限公司合作的石材产品创新实验班中,学生作品参加了厦门文博会,得到社会与市场的认可。与企业合作,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快速了解产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开发出先进的产品和专利。测绘工程专业无人机测绘项目产生创新创业项目12项,其中国家级创业项目1项、创新实践项目1项,省级创新实践项目3项,校级创新实践项目7项。

3.3 广泛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厦门理工学院是最早进入教育部“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高校之一,每年新增省级及以上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近百项,全校有近半数的学生参加了各类学科竞赛和“双创”赛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得到了实践检验。为了实现2020年50%以上工科专业人才参加至少一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或创新创业赛事,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同时每年预算300万元用于支持大学生参加各种高水平的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除学校每年拨付专项经费支持创新创业工作外,学校的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等实践平台的获批,也从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人社厅、厦门市科技局和集美区政府申请了相关配套经费,用于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3.4 投建创业孵化基地和专业化创客空间

分期建成校内创新创业园区,面积达3 000平方米,功能划分明确,有团队孵化室、会议室、洽谈室、路演厅、展示厅等单独场所。每年遴选入孵的团队和项目,拥有核心技术及竞争优势,能够发明或运用高科技技术进行创业,有市场潜质。园区为入驻创业团队提供免费的办公室、桌椅、网络、水电等场所设备,并提供创业知识指导、团队人员培训、创业信息服务、市场营销策划、企业管理咨询、项目论证、公司注册、投融资服务、法律法规咨询、专利代理等一站式服务保障,及时帮助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对接、项目成果转化、产业化服务,效果显著。

在充分利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基础上,校内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也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各种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新创业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等基本覆盖校内的相关专业。学校投入专项经费,支持条件成熟的二级学院建设“创新创业苗圃”,拓展了校内创新创业实践空间。结合学科专业实际,依托学校已建成的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实践基地等,建设了30多家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3.5 国际合作培养创新创业学士和硕士,加大学生的学习空间,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在大四学年,引进德国特里尔应用科技大学的师资,为创业学院的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创新课程。同时推动厦门理工学院与特里尔应用科技大学的创新创业教师与学生展开交流,互访双方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工业设计类的创新创业硕士。同时与英国切斯特大学展开文化创意夏令营及互派学生国际实习的活动,为有兴趣到中国与英国进行创业学习与实践的师生提供交流平台。国际合作拓展了学校新工科人才的学习空间与国际视野,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6 大力推进“专创融合”改革试点

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相关的专业课程,学校大力推进“专创融合”改革试点工作。酒店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获得福建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立项,《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国际物流实务》《创业项目策划与管理》3门课程获得福建省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类)立项。通过探索工程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创新“互联网+”环境下工程教育课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自主建设在线课程《创业基础》,并在校内课程中心及fooc联盟的高校邦平台上线,近两年选课人数12 000多人,校内立项建设精品创业类慕课《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内容制作实战教程》《电商创业——互联网的盈利模式分析与实践》《如何撰写创业计划书》《创业项目策划与管理》等;
学校建立了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及学分创建制度,出台了在线课程建设的配套制度,主要包括《厦门理工学院课程管理规定》《厦门理工学院课程中心课程网站建设标准》《厦门理工学院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厦门理工学院网络课程助教手册》《厦门理工课程拍摄申请流程》《厦门理工学院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及资助流程》《厦门理工学院在线课程学习认证办法》等制度;
资助校内创新创业类教材《创业基础课程》《创业企业成长》《创新理论与创造力开发》《创新方法TRIZ原理与应用》《创业学》项目立项,其中的3本已经公开出版。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我们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适应性变革。本文是厦门理工学院在新工科背景下,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的总结。

后续我们将继续对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持续改进和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迭代前进的过程,通过系统性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助于办出工科专业特色,全面提升本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工科课程教育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中国造纸(2022年9期)2022-11-25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汽车实用技术(2022年13期)2022-07-19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科技创新导报(2021年34期)2021-04-13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内蒙古教育(2021年20期)2021-03-08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家庭影院技术(2019年11期)2019-12-09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推荐访问:厦门 工科 为例
上一篇: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
下一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与方法探讨——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