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25 点击:

邱蕾

1.国家政策明确要求开展劳动教育评价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强调在平时表现评价和学段综合评价中均要对劳动教育予以重视和体现,同时要求将学生劳动素养监测纳入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估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1]。

2.劳动教育发展现状急需评价指引

随着中国学生学业压力的日益增加,在“主课强、副课弱(尤以初中为甚)”的趋势下,学校和家长更重视计入成绩的学科,导致劳动教育课程普遍存在“不愿开、开不齐、被挤占”的现象。由于课程纲要不清晰、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评价未构建等问题,有的学校甚至以值日卫生清洁替代劳动教育。出现以上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评价缺乏系统的过程性评价和量化指标,评价的对象、主体、方式没有明确要求,简单以活动开展、竞赛评比取代劳动评价。

3.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需要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报告显示,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而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时间为中国的6倍,韩国为中国的3.5倍[2]。长沙市2019年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数据显示,有近三成的学生在家很少做家务。而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跟踪研究之后,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3]。劳动对孩子身心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那么劳动教育对孩子品德、性格、习惯和学业成绩具体有哪些影响,影响的程度有多少,需要通过一系列基于数据的劳动教育监测指标来论证分析。

劳动教育在国内发展经历了一个空窗期,目前关于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研究较少,研究文献主要聚焦在评价指标体系和督导评价体系的研究。例如,近期长沙发布了“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该指标包括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实施、保障机制、学生劳动素养等4项一级指标,必修课开设、研学活动专题、劳动周设立、学科融合等16项二级指标及相关评价要点[4],研究重在劳动课程保障条件的评价,具体关于课程的指标研究较少;
刘茂祥认为,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实践亟需建立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系统,中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要点可从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五个维度进行建构,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实践评价要点可从劳动教育内涵认知、内容体系、载体创设、空间营造、师资队伍、质量保障和特色建设七个方面进行建构[5]。2017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我国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报告中虽未涉及到劳动教育内容,但为如何开展学科教育质量的监测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模式,教育质量监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科学业成绩,还应监测学校管理水平、学校资源配置、教师配置、教师教学能力、课程开设情况、学生学业兴趣等相关可能影响学科成绩的因素。未来国家教育质量监测内容将新增劳动教育内容,这将从国家层面丰富劳动教育的评价和研究。

劳动教育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在校值日卫生,在家洗衣做饭干家务,劳动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孩子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劳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生存能力,对于价值观的取向有正确的引导作用,进而产生积极的、向上的内生动力。这也体现了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学生通过劳动丰富精神生活,在身体的实践中改变大脑认知,懂得如何创造和享受幸福的生活。通过梳理劳动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及规律,可进一步明晰劳动教育监测评价的内容。

劳动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主要依据劳动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考虑劳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程度,借鉴部分国家和国际项目的做法,重点测查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劳动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劳动能力水平和劳动素养发展状况等,同时调查影响劳动教育的相关因素,如课程开设、条件保障、教师配备、学科教学、学校管理等。希望通过系统科学的诊断,找出影响劳动教育发展的原因,为区域和学校改进劳动教育的教学提供参考。

(一)监测评价主体多元化

劳动教育为系统性教育工程,它不同于传统学科,无法在学校空间内完成教学全过程,劳动教育的培养模式采取了多途径、多空间相结合的形式,如固定课程、课外活动、基地实践等,这决定了劳动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劳动教育过程的参与对象来看,劳动教育评价主体涉及到区域、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因目前我国社会劳动实践基地仍处在建设初期,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有待进一步规范,因此本研究重点从区域、学校、家庭、学生四个参与主体来研究监测指标框架。

(二)监测评价指标框架多层化

1.区域层面

区域对劳动教育发展起到统筹管理的作用,关系到劳动教育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区域层面主要监测评价7个方面内容:(1)机构设置方面,如行政主管部门有无设定劳动教育职能,劳动教研机构和人员设置是否完善,是否建立劳动教育研究会以促进劳动教育研究,是否建立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引领区域劳动教育发展;
(2)劳动经费的投入情况,区域层面是否有专项劳动教育的财政经费投入,用于教师工资、课程器材、场地建设等;
(3)劳动教育的制度建设方面,如区域是否印发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总体目标、工作措施、工作要求、分工职责等;
(4)课程体系构建方面,是否建设覆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否构建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学资源体系;
(5)教师成长方面,劳动教师是否有参与国家、省、市各级培训机会,是否开展劳动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评选情况,是否举办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大赛;
(6)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如区域内自有的劳动教育资源有哪些,是否有对口的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的设施设备是否满足劳动教育的需求,能否做到每年为不同年龄段学生提供课外劳动实践体验等;
(7)劳动教育评价方面,是否将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是否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是否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以提升劳动教育的重视度。区域劳动教育指标监测评价框架详见表1。

表1 区域劳动教育指标监测评价框架

2.学校层面

学校在劳动教育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战场,学校层面主要监测7个方面内容:(1)劳动课程方面,是否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是否统筹安排课内外劳动实践时间,是否有专业的劳动教育课程教材,劳动教育课程的组织方式及教学形式是否具备实操性,是否开设了特色校本劳动课程,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是否适切融合;
(2)劳动教师配备方面,如劳动教育教师是否按要求配备,专职和兼职劳动教师的配备情况,劳动教师的专业对口率情况等,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到劳动课程的开设质量;
(3)劳动教师研训方面,如学校劳动教育教研及备课安排,劳动教师参加各类各级培训的情况,培训的效果及收获如何,劳动教师现阶段最需要哪些方面的培训;
(4)劳动活动方面,如学校劳动周的组织形式,劳动班级的评选情况,校园劳动文化的创建情况,通过活动营造“我劳动、我光荣”的学习氛围;
(5)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如是否建设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场所,若学校自身硬件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是否有联络社区、社会等社会机构丰富劳动教学的实践场所,构建符合地方特点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体系;
(6)家校合作沟通方面,如家庭劳动作业的布置情况,是否对家长开展劳动教育的专题指导及培训;
(7)劳动教育记录及评价方面,学校对学生过程性劳动及劳动成果的记录情况,基于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建立情况,邀请家庭对学生劳动评价的参与情况。学校劳动教育指标监测评价框架详见表2。

表2 学校劳动教育指标监测评价框架

3.家庭层面

家庭是“劳动认知”的火种来源所,是“劳动思维”的认知建构基地,是“劳动行为”的实战训练场,只有家庭的基础建构作用发挥出来,学校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的支撑作用才能进一步产生成效。家庭层面应主要监测4个方面:(1)父母的劳动教育观点,如父母是否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父母是否热爱劳动,是否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父母对待劳动的看法将影响孩子劳动价值观;
(2)父母自身的劳动技能水平,父母是否经常劳动,是否享受劳动的过程,父母是否有过因劳动而受益的经历,是否掌握熟练的劳动技能;
(3)父母的劳动引导能力,是否有计划地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是否引导孩子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是否经常为孩子设定劳动的时间和清单,是否每年让孩子掌握1-2项生活技能,是否鼓励孩子自觉参与和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
(4)家庭在社会劳动方面的参与情况,家长是否经常参加为社会做贡献的社区或公益劳动活动,家庭是否鼓励或带动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劳动。家庭劳动教育指标监测评价框架详见表3。

表3 家庭劳动教育指标监测评价框架

4.学生层面

学生是劳动教育的直接对象,是劳动教育实施效果的最直接受益者,劳动教育在学生层面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劳动素养的掌握情况。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将“劳动素养”诠释为:经过生活和教育活动形成的与劳动有关的人的素养,包括劳动的价值观(态度)、劳动的知识与能力等维度[6]。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板块,提出了“劳动意识”这一基本要点。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立了“劳动精神”这一要点,提出把劳动当作一种享受,促进劳动创造幸福的人性追求。综合多方认识,根据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掌握情况,从教育目标角度考虑,可将学生劳动教育发展由低到高分为“理念认识、行为能力、精神内化”三个层面和八个方面,从而反映劳动教育对学生品质形成的不同阶段,其中劳动观点、劳动知识、劳动态度为理念认识层面,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实践为行为能力层面,劳动意志、劳动精神为精神内化层面。

(1)理念认识层面

①劳动观点。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认识劳动是创造工作、创造家庭、创造财富和创造幸福生活的重要手段,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好、劳动最幸福的思想理念,懂得尊重和珍惜劳动成果。

②劳动知识。了解日常生活中各类劳动工具和材料的用途、使用方法和操作规范,了解劳动过程中的保护自身安全的方法,了解社会劳动生产的基本知识,如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了解家庭劳动服务、校园劳动服务和社会劳动服务的功能及途径。

③劳动态度。喜欢和热爱劳动,愿意开展劳动活动,认真对待每一次劳动活动,在劳动中感受到乐趣,能理解劳动对自身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尊重不同的劳动职业者,尊重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行为能力层面

① 劳动习惯。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能够积极参与班级日常值日、打扫校园卫生,能够自主干家务活,主动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承担劳动责任,在劳动中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②劳动技能。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能有效统筹劳动时间,能利用劳动知识设计或制作劳动工具,能使用劳动工具来实现劳动目标,能够较好地完成老师和家长交派的劳动任务及劳动清单。

③劳动实践。能够结合生活实践开展实用型、创新型劳动,在现有劳动技能上,运用创新性思维,改进劳动方法和手段,能通过劳动解决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问题,提升劳动实践应用能力。

(3)精神内化层面

①劳动意志。通过劳动教育锻炼学生意志,使学生具备吃苦耐劳、不怕脏、不怕累的品质,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永不言弃、敢于挑战、勇挑重任的品格。

②劳动精神。学生建立“劳动创造价值、付出才有收获”的思维,养成乐于动手实践的习惯,抵制“不思进取、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错误行为,传承劳动模范的优良品质和奉献精神,并能将劳动精神迁移到人生的方方面面。

表4 学生劳动教育指标监测评价框架

(三)监测评价手段先进化

可采用“学科测试+问卷调查”的方式,将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相结合,从评价方式及评价技术方面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方法,借助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地对学生劳动质量进行实时监测评价,如采用电子设备工具把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实践机构的劳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真实记录,多维度、多层次、多因素集成学生劳动大数据库,构建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模型,对学校、家庭、社区(区域)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呈现可视化分析,动态生成班级、年级、学校、区域劳动质量监测报告,为学校(区域)开展劳动教育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因劳动教育在我国长期属于弱项学科,目前劳动教育评价结果普遍存在“软挂钩”“不挂钩”问题,评价结果存在“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的现象。因此,如何应用好劳动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至关重要。劳动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结果能帮助区域、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劳动教育发展状态有全面清晰认识,通过摸清劳动教育现状,从制度建设、行政改进、督导检查、学科教研多方面改进,整体上提升劳动教育学科的发展水平。劳动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还可作为评优评先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同时把握好“度”的问题,避免引发家长和学生的功利心理。

猜你喜欢 劳动监测评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当代工人·精品C(2016年6期)2017-01-12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世界汽车(2016年8期)2016-09-28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世界汽车(2016年5期)2016-05-24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互联网天地(2016年2期)2016-05-04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互联网天地(2016年1期)2016-05-04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推荐访问:劳动教育 中小学 评价体系
上一篇:“审美特性”的凸显①——“恢复与反思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
下一篇:传统广电媒体转型与其广告经营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