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课程思政”与高校钢琴教学一体化模式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24 点击:

于亚男

(沈阳音乐学院 声乐歌剧系,辽宁 沈阳 110818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视察时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1]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2]艺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机械性的实践活动,这一点正如中国哲学家、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艺术不仅满足美的要求,而且满足思想的要求”。高校钢琴课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其中既包括显性教育即技巧技术的教育,也包括隐形教育即思想情感的强化,要注意二者的结合,“育德于课”,从而更加高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内容,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一)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钢琴人才

法国思想家、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指出:“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艺术人才的培养应遵循“没有好的人品就没有好的作品”的原则,这与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相吻合的,是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是相一致的。人的精神世界如果是空洞乏味的,那么他创造出来的音乐作品也将是苍白无力,无法让人感动的。高校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铸就良好道德品质和精神世界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校钢琴教学中采取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并行的思路和举措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二)培养钢琴人才树立坚定的爱国情怀

从艺术的角度分析,音乐作品是社会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在钢琴作品中可以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美学气质,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是世界音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融入了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钢琴作品,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作曲家们将中华民族的特有气质融入到那些优秀的钢琴作品中。在进行高校钢琴教育工作时,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钢琴作品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演奏者如果想更好的表达钢琴作品,就要对钢琴作品的创作年代、历史背景,国家差异等要素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和掌握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因此在高校钢琴教学中,为了更好的了解钢琴作品中所存在的中国文化内涵,就要在教学中融入思政课程,分析作品的创作目的和时代背景,渲染民族的爱国情怀,充分发挥思政教育“育德于课”的特点,完成课程与作品的结合。同时对于钢琴作品中文化基因的挖掘也有助于高校钢琴工作向更加深远的方向发展,帮助学生在高校阶段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去审美,去感受作品的内涵与文化底蕴。

(三)促进民族传统钢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艺术来源于生活,更来源于民族的文化资源。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学习,能够加强对不同地区文化的了解,更好的理解作者在作品中传达出的情感,实现艺术性和生活性的融合[3]。中国民间音乐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也是高校钢琴教学重要的教学资源,中国民间音乐具有非常显著的民族特性,钢琴作品中很多曲目是由民族乐器音乐作品改编而来,例如《二泉映月》《夕阳箫鼓》《牧童短笛》等是中国民族音乐与钢琴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经久不衰,传承至今。这些作品充满了民族特征,这种民族特征具体体现在不同民族在音乐创作中所使用的素材、旋律、乐器等要素都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在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内涵都需要教师进行深度挖掘,并向学生阐述清楚,学生只有在了解清楚这些文化内涵后,才能对不同民族的地域性和差异性有清楚的了解,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钢琴专业学习,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有助于树立民族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在高校钢琴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更对中华民族精髓的传播起到有利作用,让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介入高校钢琴教学这一途径实现文化传导[4]。

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育人工作有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工作者对“如何培养人”等一系列问题有明确的认知,逐步完成立德树人的目标。高校钢琴教学是育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完成高校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5]。面对新要求,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顺利完成任务,因此要构建“课程思政”与高校钢琴教学的一体化模式,从而符合新时代高校教育的发展和要求。具体思路如下:

(一)提升高校钢琴教学课程思政标准

传统的钢琴教学课程标准突出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一系列的计划和方案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的,尤其是大部分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在这种导向下开展的教育过程功利性较重。在过去的教学中,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学生专业能力出色才能有核心竞争力,这些观点的提出,也驱使钢琴教学出现了功利化的情况,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严重,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中难免会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只专注于培养学生的钢琴技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少之又少。在新时代下应当提升高校钢琴教学课程标准,实现思政元素和专业能力培养的结合,同时重新强调高校教育的思政目标,即在高校钢琴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钢琴技能,还要通过这些技能的学习,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和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加强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重点学习曲目之外增添一些欣赏曲目,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聆听和欣赏,感受作品背后的情感,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6]。

(二)不断完善钢琴教学中思政内容

一直以来高校钢琴教学过程中,对于授课曲目的选择上,授课教师具有较大的自由度,通常会根据个人喜好来进行选择,这是由于在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教学曲目和教材怎样搭配才能符合教学标准是没有统一答案的。在这方面要调整和完善作品选择的规范性,做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中国外国相结合,技巧性和音乐性相结合,除此以外增加思政部分的专项选曲。中国优秀的钢琴作品中很多都是描绘祖国大好河山,人民精神风貌,民俗风土人情的作品。如《平湖秋月》《夕阳箫鼓》《牧童短笛》《晚会》《采茶扑蝶》《新疆舞曲》等。应当在钢琴教学中开辟思政方面作品版块进行专项练习,这样在提升钢琴技巧同时也能体会和描绘祖国的壮丽景象与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从而增强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师应成为“德高业精”的仁爱之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1]钢琴教学的实施主体是教师群体,教师政治素养的水平严重影响着“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因此要注意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对于教师团队建设,要定期展开政治学习活动,并对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建立完整的考核机制,从而保证教师团队的政治素养,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课程思政”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专业素养和政治素养都具备相当水平的教育工作者,一方面他们需要有一定的演奏水平和音乐知识储备为基础来指导学生进行钢琴技能学习,另一方面他们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拥有较强的人格魅力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四)从钢琴作品中品读和感悟爱国情怀

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弗里德里希·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钢琴音乐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都产生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创作者都选择在钢琴作品中表现自己深切的爱国情怀。从我们国家创作的作品来看,如《翻身的日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绣金匾》《浏阳河》《快乐的女战士》《兄妹开荒》《奋勇向前》《兰花花》等都是我国优秀的钢琴作品。它们都是用钢琴的语言表达了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革命斗争当家作主后无比欢快的心情,映射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深切的拥护,敬仰和感激之情。精神的力量是打败一切困难的源泉。通过对学生教授和让学生演奏这些爱国钢琴作品,了解作品的创作初衷和时代背景,通过钢琴技巧表达出作品中丰富的音乐内涵和情感,能极大的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坚定的信念,发扬革命年代老一辈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在学校学好专业,将来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整个大学学习阶段,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造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他们能够热情勇敢的面对未来挑战的思想储备。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钢琴专业教学

美国生物化学家穆尔曾说:“艺术是高尚情操的宣泄”。高尚的情操正是思政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钢琴专业教学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认真推敲,从而使思政教育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渗透于钢琴专业教学的整个过程。区别于过去理论层面的说教,新时期的课程思政更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完成钢琴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完成音乐育人,在保证钢琴教学课程任务的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活动,例如“思政音乐会”、“课程思政公开课”、“课程思政讲座”等,这些活动能够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教师更加明确学生的诉求,创新教育方法,找到将钢琴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切入点[7]。这将帮助大学生形成更加立体、积极和完善的性格,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于钢琴专业的学习热情。

(二)引导学生在演奏中寻找民族情感

由于中国历史的民族特色和中华儿女充沛的爱国情怀,在许多中国的出色的钢琴作品中,都存在着一些红色元素,例如爱国主义系列钢琴作品《黄河》《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浏阳河》《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我爱你中国》等,作品是以中国厚重的历史和革命经验为创作基础,它是中华儿女时代记忆的载体。在教学规划中将这部分作品作为一个专项板块让学生弹奏。钢琴的学习不只是理论层面的理解,还需要将这些理解融入技术层面,并进行反复练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完成理论与实际的融合,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理解[8]。通过加强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教育,注重对作品创作年代及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的查阅了解,利用相关影片来加深对于事件的理解,在学习和观看过程中了解先辈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斗争精神,建立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在演奏中更好的努力的诠释出作品的艺术高度,有效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

(三)将“课程思政”成果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过去的课程考核评价中,钢琴的作品多数以外国作品为主要考核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对中国民族作品的学习屈指可数,从而忽略了对中国优秀作品内涵的探索。使学生对于钢琴学习的整体效果上有了一些缺失。而钢琴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钢琴只是艺术的载体,钢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在考核评价体系中应加入中国作品包括民族性作品与爱国主义作品专项考核机制。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扎根于民族的土壤之中才能汲取源源不绝的力量,立足于民族才能更好的走向世界,接受世界文化的融合与熏陶。

(四)筑牢“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

学习钢琴不是简单的会弹琴,弹得好的概念。获得钢琴专业相关学位的毕业生未来要走向社会的各行各业,要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对此,英国作家和美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曾深刻地指出:“艺术和科学的价值在于没有私欲的服务,在于为亿万人的利益服务”。作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赋予学生本领和信念,有义务完成大学阶段对他们人生的塑造,不仅从专业,更要从思想、从德行、从修养等方面培养教育学生,特别是组织有关理论学习的讲座、研讨会、音乐会、诗歌会、演讲比赛、知识问答,以及定期组织学生深入乡村、深入社区、深入学校,以他们的专业特长传播知识、凝聚力量,同时锤炼思想、培养情操,引导他们“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昭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1],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综上所述,构建“课程思政”与高校钢琴教学一体化模式体现了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构建“课程思政”与高校钢琴教学一体化模式,有利于实现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国家培养合格的艺术教育人才。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钢琴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28期)2017-11-15纸钢琴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6期)2017-06-06钢琴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2016年1期)2016-03-04半夜敲门爆笑show(2015年1期)2015-03-26漂亮的钢琴小朋友·快乐手工(2015年1期)2015-03-13推荐访问:构建 钢琴 模式
上一篇: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三寓三式”教学模式探索
下一篇:Ki-67对晚期卵巢癌患者肿瘤细胞减灭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