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冷门绝学”人才的培养与传承——以西北大学数理天文学史方向为例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21 点击:

郭亚丹

(1.西北大学 科学史高等研究院,西安 710127;
2.六盘水师范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1]。

何为“冷门绝学”?冷门绝学研究专项旨在重点支持对国家发展、文明传承、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或填补空白,但目前投入不足、人才匮乏、研究断档和亟需抢救的冷门绝学,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冷门学科主要是指一些学术关注度低、成果产出难、研究群体小的传统人文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绝学则是冷门学科中文化价值独特、学术门槛很高、研究难度极大、研究群体很小甚至后继无人的濒危学科。“像甲骨文、敦煌学、西夏学、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和传统历法研究等,均属于冷门绝学的范围”[2]。

西北大学的科学技术史学科历史悠久,1986 年开始招收数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1990 年获得自然科学史(数学史)博士学位授权点,199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其调整为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点,2003 年获得全国首批科学技术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 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2016 年6 月,西北大学成立科学史高等研究院,使西北大学的科学技术史学科迈入新的更好的发展阶段,数理天文学史研究在西北大学的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发展中历史最为悠久、成绩尤为突出。

西北大学的科学史研究起始于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本文所指人才指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且在获得博士学位后持续进行数理天文学史相关研究的学者。

表1 详细列出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西北大学培养的数理天文学史人才的教育背景及毕业走向。由表中所培养学生的教育背景可以看出,其本科院校均是国内著名的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师范院校在培养过程中给予他们的责任感,想必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曲安京先生虽不是师范院校毕业,但从他的学术研究历程可以窥见其对科学史研究,特别是西北大学科学史发展的强烈责任感,因此,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虽然现在所从事的专业与原来所学专业可能有所差异,但是留存在头脑中的学术精神和学术责任却十分可贵,是可以延续传承的。

西北大学培养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数理天文学史人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高质量数理天文学史相关研究论文的持续发表。其中,大多数发表在《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等科学技术史学科权威期刊上,部分发表在《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这些学报所属的高校正是我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比较突出的几个学科点。

经过30 多年研究生教育,西北大学数理天文学史人才已经形成规模,第一代和第二代已经在科学技术史各自的领域做出不俗的工作,如图1 所示,至今,西北大学培养出的数理天文学史研究人才虽然总体上并不多,但是,他们始终在这条研究道路上坚定地工作着,他们做到了!

(一)创始人——李继闵

李继闵先生在科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中国数学史的研究方面。他长期潜心对中国古代传统数学理论的探索,创造性地将传统的史料考据与现代算理分析方法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中国数学史研究中一系列重大疑案与悬案,并获得了使学术界惊喜的一些新发现。《九章算术》为古代东方数学的典范,李继闵先生在《九章算术》方面有全面、系统的工作。其中,他从《九章算术》中发掘出无理数理论与比率理论;
发现了整勾股弦一般公式及其几何证明;
揭开了古代圆周率π=3 927/1 250 推求之迹;
澄清了日本数学史家三上义夫等对“其率术”的误解,提出了对重差术、阳马术等几何理论的独到的诠释,都为数学史界所称道[3-4]。

李继闵先生作为西北大学科学史学科创始人[5],不仅在于培养了西北大学的第一代数理天文学史研究人才,还在于他确实在中国古代历法中数学问题的研究方面有着独到之处。比如:他指出刘焯二次内插法的构造原理的理论源泉就在《九章算术》中[6];
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历算中“调日法”的研究[7-8]。

(二)第一代代表人物——曲安京

曲安京先生是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2016 年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1 年当选),在2002 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45 分钟邀请报告,现为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86 年考入西北大学攻读数学史硕士学位,开始数学史的专业研究[9],致力于数学史的相关研究和学科发展。著名数学家、数学史家吴文俊院士给予高度评价,在“数学与科学史丛书”总序中讲到“曲安京教授是天文学史方面有突出贡献的著名专家,中国古代天文成就的详情可参看曲安京所著《中国历法与数学》[10]和《中国数理天文学》[11]两书”[12],台湾著名科学史家黄一农教授、法国著名科学史家马兹洛夫、日本著名天文学史家中山茂对其研究成果的推崇[13],足见曲先生在数理天文学史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和影响。

一本近60 万字的《中国数理天文学》,曲安京先生从动笔到交稿写了8 年[14],从曲安京先生学术研究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曲先生对历法研究高度的责任感和执着精神[9,15]。不仅如此,曲先生还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许多有创见的观点[16-18],并产生重要影响,对西北大学及国内科学史人才培养方面做出很大的贡献。

更难能可贵的是,曲先生几乎每年都有高质量研究论文发表,这是许多学者无法企及的,并且近些年在数理天文学基础上,发表有创见的关于考古方面的研究成果[19-20],并提出“数理考古”的理念并付诸研究实践。

(三)第二代代表人物——唐泉

唐泉教授的学术成长道路本来就很励志,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甘肃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作,后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数理天文学,取得博士学位,再到咸阳师范学院工作,同时在西北大学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还在咸阳师范学院创建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推动科学史在更大范围的发展,“我们是一个有使命感、责任感的团队。中国古代历法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需要被传承、被发扬,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认识,我们不能让这门学科后继无人,否则就太可惜了!”[2],足见其对数理天文学史研究和发展的强烈责任感。

近些年,唐泉教授不仅主持“中国古代内行星算法的模型与精度研究”“中国古代历法改革研究”等国家自然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中国古代历法中的‘步五星术’研究”还在2020 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的立项,为西北大学数理天文学史的团队建设起到推动作用。独自或与人合作在国内外高级别刊物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另有专著《日食与视差》[21]出版。在2001 年至今的20 年来,始终潜心历法研究,十分不易,值得称道,亦为后来者学习的榜样。2019 年以来,在西北大学数理天文学史研究生培养方面倾注大量心血,为西北大学科学史研究的持续辉煌做出大量显著工作。

曲安京先生在研究生讨论班上经常谈起博士的存活率问题,很多在博士毕业后的五年左右就听不到其声音,但在西北大学培养的两代数理天文学史人才中,特别是第二代,显然是冲破了五年这个门槛,一直在历法研究的道路上挺进,并且在做好个人及其团队研究的基础上,引导更多的学生进入历法研究领域。

(一)立足西北大学的人才培养与传承

西北大学的数理天文学史研究具有优良的传统,也培养出如前所述的学术研究人才,后续人才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随着2020 年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有更多的学生进入数理天文学史的领域进行学习,这是一个不错的兆头。2021 年新加盟的20 余位硕士生和博士生,将会使数理天文学史研究生的数量在2020 年的基础上再次增长。

图2 为截至2020 级数理天文学史方向的学生情况,近些年,数理天文学史研究生的人员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生源不仅仅停留在陕西省内,内蒙古、青海等地的学生也加入进来,还有藏族等少数民族的学生,使西北大学数理天文学史人才培养更加多样化。未来,随着西北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生规模的日益壮大,可以肯定的是,将有更多的年轻人进入数理天文学史这个“冷门”行当,以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绝学”不绝于世,为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做出有意义的实践工作。至于,是否会延续出第三代人才规模,可以说就要拭目以待所列出的和后续的博士和硕士,当然是需要时间这一强有力的武器去验证,也期盼他们都能够如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前辈们坚定地走下去。

图2 西北大学数理天文学史研究生培养现状之人物关系图

(二)辐射国内的人才培养与传承

西北大学数理天文学史人才的培养和传承不但在三秦大地上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随着人才的流动,其培养和传承辐射至国内科学技术史学科较强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22]。第一代中的王荣彬研究员和纪志刚教授分别进入北京天文馆和上海交通大学,王荣彬研究员不仅在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方面有不少研究工作,近年还与陈久金[23]等有合作研究,另外曾参与指导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24],是西北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在数理天文学史人才培养方面的持续传承。纪志刚教授在原有数理天文学史研究上作出相应工作的同时,与其学生吕鹏[25-26]在印度历法研究方面呈现出若干成果。因吕鹏老师在梵语等方面的特长,近些年经常与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有着合作与交流,为西北大学中外数理天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不少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人才培养与传承的延续。第二代比较突出的要属邓可卉教授,她博士毕业于西北大学,在中外数理天文学研究等多方面工作显著,分别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东华大学指导硕士研究生十余名,在数理天文学史人才的培养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由上事实可以看到,西北大学在数理天文学史人才的培养和传承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均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冷门绝学”人才培养和传承方面的一支中坚力量。

长久以来,冷门“绝学”之所以少人问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其多数学术壁垒较高,难以与大众亲近。但并不能就此否定其在今天的意义与价值。数理天文学史研究属于冷门绝学,“冷门”何以不冷?“绝学”如何不绝?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指出其研究的痛点:后继乏人,学科队伍不够完善;
晦涩难懂,学术壁垒高。并提出相应对策:从源头上抓招生,在研究中育人才;
推动冷门“绝学”大众化、通俗化[27]。因此,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28],促进“绝学”和冷门学科良性发展[29]。

经过对西北大学数理天文学史研究生人才培养历史和现状的梳理和分析,我们有理由坚信,在过去和现在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西北大学的数理天文学史研究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为西北大学科学史研究优良传统的延续添砖加瓦,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绝学数理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作品精选声屏世界(2022年13期)2022-10-08践行“德融数理” 打造“行知乐园”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西北大学木香文学社小小说月刊(2022年14期)2022-07-18豆腐是怎么来的?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21年3期)2021-03-31适合十二星座的武林绝学意林·少年版(2020年16期)2020-08-31——释德扬法师演示">少林绝学昭阳拳(一)
——释德扬法师演示少林与太极(2020年11期)2020-03-25The Analysis of The Bluest Ey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ntz Fanon’s Post-colonialism校园英语·下旬(2019年11期)2019-11-28数理:多少人吃饭孩子(2019年9期)2019-11-07最天然呆笔记 谁说数理就一定枯燥艰深?高考金刊·理科版(2018年12期)2018-02-02《我们》、《疑惑》小品文选刊(2017年18期)2017-11-24推荐访问:天文学 绝学 数理
上一篇:强化实践能力的环境水文地质学教学模式探索
下一篇:基于“一平三端”校本精细化培训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