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练”代“讲”,简约教学——浅谈霍懋征“精讲多练”教学理念的当下应用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19 点击:

文|黄吉鸿

在同一篇课文或是同一组课文中,凡属类似的内容,前面讲了,后面就引导学生来练。

——霍懋征

霍懋征老师在上世纪提出了“读写结合,精讲多练”的教学理念。霍老师认为,“精讲”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多练”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关键。其核心思想是,教师要充分定位自己的角色,要把宝贵的教学时间尽可能地“让给”学生,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让学”。

“精讲”是对教师的要求、约束,是教学之因;
“多练”是给学生留足实践时空,是教学之果。霍懋征老师认为,只有教师在教学时“精讲”了,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多练”的机会,真正地提升各方面的语文能力。

这一教学思想对当下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纵观当下一些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讲风很盛”的不良现象。一方面,现在的教师普遍整体素质更高,知识储备更足,更能讲、会讲;
另一方面,那些在课堂上“善讲、多讲、抢着讲”的教师,多数以为,只有通过自己的讲解、讲述、讲析,学生才能听懂、领会。这自然不对,真正的学习永远不是教师教会,而是学生自己学会。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练”是真理。

因此,我们要充分研究、领悟霍懋征老师提出的“精讲多练”中“练”的丰富内涵。个人以为,它至少包含三层意思。其一,“练”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活动,即让学生反复不断地大量实践,正如霍老师“十六字教学方针”中的“数量要多”这一主张。其二,学生的“多练”和教师的“精讲”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是孤立的,这一点尤为重要。“多练”不是由学生自由地、没有目的地去练,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有针对性地、科学有效地练。其三,学生的“多练”是自主的,并伴有相对广阔的自由度。在练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学会创造(霍懋征老师“十学会”中的内容)”。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反复思考后认为,我们今天传承和发扬霍懋征老师的“精讲多练”这一教学思想,要因课制宜、因人而异,把这一宝贵的语文智慧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时代精神传承和血脉延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们可以尝试着把霍懋征老师提出的“多练”细化、具化为课堂教学中的“练习设计”。以“课堂练习”形式作为教学行进的主要设计路径,扎实、有效地让“精讲多练”这一理念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焕发生机。

霍懋征老师说的“多练”,既指课堂上让学生多一些练习的机会和时间,也指让多数乃至全体学生参与到练习中来。我们要反思一种教学现象,多数时候,上课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优秀学生往往稍加思考或不加思索(如果问题设计得不那么有深度的话)就举手抢着要求回答。没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不会等待,尤其是上公开课时,只要见到有学生举手,教师就会喜笑颜开,马上就请其回答;
一等答对,大喜过望,立马就过掉这个环节。

这并不是好事,因为少数优等生抢走了其他学生回答(练习)的机会。这种现象一旦成为常态,大多数学生(尤其是部分学困生)就会习以为常:原来我们是不用回答的,有那几个优秀同学撑着就可以了。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沉默的“看客”,干坐着,不思考,不发言,偶尔记记笔记罢了。

这不是“精讲多练”想要达到的目的。教师不妨换一种方式展开教学,尝试变简单的“课堂提问”为“课堂练习”。两者之间有着较大差别:“课堂提问”往往只让学生口头回答,不一定动笔练习;
而“课堂练习”必然包含了问题设计和解决任务,学生要用笔头作答。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比较随意、随机,有时教师甚至即兴提出,难度相对不大,学生不费多少时间即可获得答案。“课堂练习”则是教师充分研读课文后,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学情的了解,精心设计的具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学生进行一番思考后才能做出比较正确的回答的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他们还要去认真阅读课文,独立深入思索,在此基础上,再各自动笔完成。

在“课堂练习”引导下,全班学生都要动笔参与。在学生动笔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动态,了解哪些学生完成得令人满意,哪些学生相对不足,哪些学生比较薄弱甚至不能作答。对不能作答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个别“讲解”,要耐心、精心、细心地“讲述”,及时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霍老师提出的一种“精讲”。

在交流反馈环节,教师根据即时掌握的学情,有意识地安排几个学生来回答,可以按照学生完成这一“课堂练习”的质量,由低到高的水准依次呈现、展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后讲”“少讲”“精讲”,先让学生说答案,接着让其他学生讲他们的感受(优点或建议、意见)。等学生充分表达观点之后,最后教师再讲,要讲到实处,点到重处。这样的教学,充分实践和体现了霍懋征老师提出的“精讲多练”的理念。

霍懋征老师提出的“多练”思想,也指让学生多多进行必要而深刻的思维训练。语文四大核心素养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思维和语言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关系,“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必然要高度重视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常,造成教师在教学时多讲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简单的“问答式”教学。课堂上,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反馈、解析、补充,不知不觉,教师说的话就多了,为什么呢?前文已有所提及,因为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往往给予学生太短的思考时间。更重要的原因是,课堂教学以“问题设计”形式推进,针对某个“问题”,一般不需要学生作具体的回答。而如果以“课堂练习”的形式落实,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了,因为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必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答案的丰富性。不能设计只有一个答案的练习,更不能搞唯一的标准答案。设计的“课堂练习”要有多元答案,要有相对宽广的思考空间,且能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问题的答案要紧密契合课文内容,促使学生为了正确解答,必须反复、认真地回读课文,充分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就能潜移默化地把原本教师要讲的内容无形无痕地予以落实、解决。如笔者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根据课文中作者描写的一个精彩细节设计了一道“课堂练习”: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请仔细默读课文“救助车夫”这件事,联系上下文,结合你的理解,完成练习:

伯父为___________ 而叹,这是______ 的“叹”;
伯父为___________ 而叹,这是______ 的“叹”;
伯父为___________ 而叹,这是______ 的“叹”;
……

很明显,这个“课堂练习”告诉学生的是,预设的答案至少有3 个,甚至不止3 个。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多练”之答案多元、多维。

2.思维的挑战性。霍懋征老师说的“多练”也包含有让学生“长时间地、深入地开展思维训练”的意思。教学时,教师要设计一些难度适宜,让学生“多”费一些时间、“多”花一番心思,经过反复思考之后才能获得相对准确的答案。而不是让学生略加思索、稍加思考就能轻松解答。要让学生经历思维的过程,经历对课文深入品析、思考的过程,“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回到前面提到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堂练习”,答案有这样几个:(1)伯父为黄包车夫的不幸而“叹”,这是同情的叹;
(2)伯父为当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老百姓)而“叹”,这是悲悯的叹;
(3)伯父为当时黑暗的社会(反动政府)而“叹”,这是愤怒的叹;
(4)伯父为自己只能暂时帮助黄包车夫,不能帮助更多的像黄包车夫这样的人脱离苦难而“叹”,这是无奈的叹;
(5)伯父为当时人们的冷漠、麻木而“叹”,这是痛心、悲凉的叹……

这些答案中,第1~3 个相对容易些,学生深入思考后,基本能自己说出来。而第4、5 个则有较大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精讲”,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方能悟出。这样也能巧妙地追求达到“精讲多练”的教学境界。

现行统编本教材所选的课文有些篇幅较长,这让教师面临一定的挑战。长文如何短教呢?霍懋征老师的“精讲多练”理念又可以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

根据教学实际,我们可以将“精讲多练”这一理念加以灵活运用,“精讲多练”也可以转化为“精讲精练”。笔者以为,在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语境中,霍老师说的“多练”,也含有“多在课文重要处练”“多在课文难处练”“多在课文精彩处练”“多在学生不懂处练”等方面的意思。

教学时,我们以学习任务驱动、引领学生对某一篇课文的学习行动所设计的“课堂练习”直指课文学习重点、难点所在,避免学生在学习时走弯路,走错路,确保教学的精准。同时,这样的教学设计也将学生的学习行动前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原本教师要按部就班展开的讲述、讲解,现在都巧妙地转化到学生的练习中了。这样就达到了先“练”后“讲”、以“练”代“讲”的目的。学生通过练习自己能解决的,教师不讲;
学生自己解决得不是很好的,教师精讲;
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教师就要深入地讲解、分析。

笔者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时,充分落实霍懋征老师“精讲多练”的理念,在学生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道“课堂练习”:

仔细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的哪些场景、细节让你感受到了母亲工作的极其艰辛?用波浪线画出。然后把最让你感动的1~2 处细节认真地摘录下来。

学生在这个任务的导航下,能够很快地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迅速地抓住作者写作的特点、亮点,开展有目的、有方向的有效学习。他们基本上能找到课文中精彩的几处场景和细节。汇报交流后,教师出示另一道“课堂练习”:

找到最让你感动的一处场景或细节,认真读3 遍,然后圈出其中描述母亲工作极其艰辛的关键字词,仔细想一想,简要地批注你的感受,再和同桌交流。

这一环节的设计,还是围绕学生“学”的活动展开,教师把自己要“教”的用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讲”了,是无声地用文字“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读、圈、想、写、说”。

教师并不是放弃自己的“讲”,而是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及时、即时地“讲”,有针对性地“讲”,精要、精细、精准地“讲”,这就是霍懋征老师说的“精讲”。

历经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越来越有一种深刻的体会:霍懋征老师在上世纪提出的“精讲多练”教学理念,是我国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思想的精髓之一。借助它,霍懋征老师用智慧和真情演绎了《找骆驼》《望庐山瀑布》《月光曲》等一系列小学语文经典课堂。今天,这一教学思想依然有着无穷的生命力,有着理论上的前沿高度,我们要努力地学习它,用心地实践它。“精讲多练”,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有着极其深刻、极其丰富的教育理解和教学内涵。

向霍懋征老师致敬!让“精讲多练”成为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精神指南!

猜你喜欢 伯父课堂练习课文 “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效率策略研究新教育(2022年32期)2022-12-16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2021年9期)2021-12-06一幅油画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11期)2020-12-23背课文的小偷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伯父的黄昏恋散文选刊·下半月(2018年5期)2018-06-22背课文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博览群书·教育(2016年9期)2016-12-12浅谈小学低年级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年4期)2016-05-06永远的愧疚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15年4期)2015-07-18借给伯父一百元文苑·感悟(2012年2期)2012-03-22推荐访问:浅谈 简约 教学理念
上一篇:如水,故有为——读《霍懋征传》有感
下一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