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史”专题型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18 点击:

姜郑嘉梓

(宁夏大学音乐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201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曾在北京召开“纪念中国舞蹈史研究60年学术研讨会”,这是“中国舞蹈史研究”的第一个60年里程,在中国舞蹈史发展的60年间先后出版了《中国舞蹈艺术史》《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中国近现代舞蹈发展史》《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百年中国艺术史·百年中国舞蹈史》等舞蹈通史、舞蹈专史类研究专著,后有被列为国家“八五”“九五”课题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和《中华舞蹈志》,作为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全国曾有组织、有目标地对各省、自治区流传于民间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全面的普查、挖掘、整理、编纂。这些论著均以历史断代为脉络,以舞蹈研究为本体,对我国的舞蹈从古至今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能够看出国家对舞蹈史论研究的重视程度,以及舞蹈史论的前辈、学者们做出的大量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学习提供了基础保障。

本文以宁夏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为例,其创建于2006年,“中外舞蹈史”作为学科基础课程,一直是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的专业必修课程,起到基础性理论学习和指导实践、拓宽视野、提升思考能力的作用。2018年进行本科生培养计划修订工作,根据授课情况、明确培养目标、革新授课方式、优化授课效果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对原名为“中外舞蹈史”的课程进行了相关设置上的改变,更名为“中国舞蹈史”和“西方舞蹈史”两门课程,课时设置产生了具体的变化,由原来一学期34学时包括全部中外舞蹈史的教学内容,更改为34学时更细致的、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国舞蹈史的教学,学时首先给予保证,使得课程内容的拓展和丰富具备了一定教学时间上的基础条件。

2.1 教育教学改革理念的转变

以中国历史断代为脉络,以舞蹈研究为核心,梳理舞蹈的发展。但是并非完全按中国历史的政权更迭、朝代更替划分阶段,而是参照文化、审美意义进行划分,所以不同朝代会划分为一个阶段。

首先,充分引导学生建立对中国历史、中国舞蹈历史的文化自尊、文化自信,清晰、正确的认识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性,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习舞蹈,提升对舞蹈的理性认知;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建立对中国舞蹈发展的知识点的学习和积累;
再次,进而尝试潜移默化地将理论逻辑思维融入学习,引导学生从历时性、共时性纵横分析舞蹈问题的能力,明确任何一个时期,中国舞蹈的发展都离不开时代环境,是政治、经济、社会意识、社会思潮等外部因素和舞蹈自身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等教育是具有较高层次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具有个性化、知识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各专业学科出现越来越多的分化、综合和交叉,职业对人才的需要知识含量增大,综合素质增强。”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拓展性,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灵活化,教学目标的准确性、综合性等,都需要在进一步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架构完整、系统的课程。

2.2 教育教学改革方式的调整

一是中国舞蹈史课程教学方式的设计:提升课堂参与度和课堂体验,充分运用创新教学法,例如:翻转课堂、对分课堂。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收者向知识积累者和输出者转化,教师逐步从知识讲授者甚至“知识权威”转为知识分享者。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运用当堂对分,当堂或隔堂讨论的方式,教师讲授知识要点、底层逻辑、列出知识框架,针对有价值的问题设置讨论。学生4—6人为一组(经过“对分课堂”实际教学研究,多于6人,讨论无效的概率较高),讨论时长视具体问题定为5—20分钟不等,实现从师生交流讨论向生生交流讨论转变,尽可能保证平等原则且暂时弱化教师的知识权威。因综合类大学舞蹈专业学生高考分数线较低,学生进入大学前学习储备、学习兴趣普遍匮乏,学习能力不足,采用对分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尽可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参与讨论的主动性,由于多为隔堂讨论,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相关问题所需的资料进行查阅和准备。即使不主动参与讨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通过倾听也能实现对课程的学习。小组讨论体现出团体的建立、组织、协调能力,对个体自信心给予更多激励。

对分课堂方式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机械化备课的负担,经过时间的磨合和构课,真正打破照本宣科,对教师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和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学生的反馈往往具有现时性,教师即时对课堂做出反应、统合、引导。教育的目标,终究是要完成对人的塑造和培养,最终的“成人”“为人”建立在5C核心素养(批判性、创造性、沟通、合作、文化素养)的实现上。

二是中国舞蹈史课程成绩评定方式:通过改革灵活课程成绩评定方式,不以试卷作为唯一评定成绩的标准。

最终成绩为10%,30%,60%的三项加权平均。需要明确的是,根据学校教学管理统一要求,目前仍然比较注重学位课程的期末考试,宁夏大学教务处实行教考分离的闭卷考试,因此期末试卷成绩在成绩评定中所占比例仍然较大,在进一步的改革中,教师期望可以实现能够自主的且被管理方认同的多元考评方式。

三是中国舞蹈史课程教学改革中解决的重点问题:

①纵横交错、融会贯通的构课视角和方式:全面细化具体的专题式课程内容构建。建立专题型课程,基于对中国历史、中国舞蹈历史发展的整体把握,依托相关文献资料及主要教材,深入分析教材,重新建立各个专题教学内容。②储备多元化信息。教师自身应拓宽视野,积累多元知识储备,不拘泥于中国舞蹈史本身,更注重建立中国音乐、美术史,传统文化、传统美学,甚至中国哲学史等方面的知识结构,“以史观今”的思维能够准确地在历史和当下之间建立思考链接。③专题性带动课程内容,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知识分享环节。每一个专题由针对性问题引入,例如:热点话题、影视片段、舞蹈前沿等,充分体现出史论学习并不仅停留在“历史”中,注重与当下的结合,引导对未来的思考。

2.3 “中国舞蹈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设计

2.3.1 中国古代舞蹈史专题(表1):

表1 中国古代舞蹈史专题设置

2.3.2 中国近代舞蹈史专题(表2):

表2 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专题设置

2.3.3 中国现当代舞蹈史专题(表3):

表3 中国当代舞蹈史专题设置

3.1 中国舞蹈史课程建设的阶段性

课程建设的积累阶段:本课程教师一直致力于教学一线,十年积累全面而充分地对中外舞蹈史的相关知识点熟练掌握,不断完善知识储备,进行学习研究。

课程建设的设计阶段:本次教学改革的契机,一是作为2017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艺术学一般项目《宁夏舞蹈史》的主要研究人员,对地方舞蹈史进行全面深入研究;
二是主讲本课程参加2020年宁夏大学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准备和参赛过程中,对课程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设计、反思等进行了结构性的调整,对教案重新编写,最终完成10万余字的教案和新的教学设计。

课程建设的实施和改进阶段:第一阶段:对各个专题进行具体内容的设计,制订教学大纲、教案;
第二阶段:按照初步改革后的专题型方式进行授课,一边授课一边总结,结合“对分课堂”教学方式;
第三阶段:第一次教学实践后的总结,并完成相关教改成果的论文撰写工作;
第四阶段:第二次专题型课程内容改革的修改,总结教学经验,进一步充实教学设计;
第五阶段:第二次进行教学实践并总结;
最后阶段:进行相关结题工作准备。

3.2 中国舞蹈史课程三年来学生考试成绩分析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综合能力较强、具备舞蹈理论素养,具有一定理论视野、逻辑思维的舞蹈专业学生。舞蹈专业在注重技能水平扎实的基础上,同时注重教学中体现人文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具有问题意识,从感性向理性提升。

本课程近三年来学习人数逐年递增,期末考试成绩较之教学改革前的2019年和改革开始的2020年、2021年,最高分、最低分均有降低。但是仅以最高、最低分不能说明实质问题,下列成绩分布表格和图示,能够更清晰地呈现信息(见表4、表5、图1)。

图1 2019年—2021年“中国舞蹈史”成绩分布比例柱状图

表4 2019级—2021级舞蹈表演专业本课程学习人数及最高、最低分对比表

表5 2019级—2021级舞蹈表演专业本课程成绩分布及百分比

通过柱状图显示:

①本课程新修订培养计划的2019年开始,学生期末成绩均基本呈正态分布。

②及格人数中,多集中于60—69.9分数段。

③2021级虽然没有90分以上,但是80—89.9和70—79.9分数段人数明显增多,较之2020级不及格人数大幅度下降,从29.7%下降至8.5%。

成绩分布的人数占比均在不同程度向着高一层分数段提升。

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学改革后,本课程学生成绩提高,但是我认为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成绩只能代表2021级学生,并不意味着对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完全证明,严格意义上讲改革只进行了两年,长远发展还需理性面对。

3.3 中国舞蹈史课程进一步打造的特色追求

继续提炼更为集中的专题课程,按照舞蹈发展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提炼最准确的关键词作为专题内容。

设计具有区域特色的舞蹈史专家讲堂,注重舞蹈专史的研究,也体现出宁夏大学舞蹈专业课程内容所具有的独特性。如:唐代“胡旋舞”专题,西夏乐舞专题等。

充分注重探索课程改革的创新点。①教师是知识的分享者,在分享知识的过程中,和学生建立协调、平等的交流。②史料史实严谨且客观,内容创新突出专题性,以专题带动知识成体系建构。③有效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中国舞蹈史教学过程实现人才培养。增强史论类课程参与性、鲜活感,舞蹈专业人才培养不仅具备艺术素养较高的舞蹈技能水平,更应注重艺术修养的内涵积淀。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文联十大、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讲话“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越来越多的舞蹈艺术工作者,从理论、创作、表演、教育等学科的不同层面,进行着关于中国古代舞蹈、中国古典舞蹈复现和具有古典审美的中国舞蹈的创造工作。那么,对中国舞蹈史的学习和研究,就成为指导实践的重要因素。站在舞蹈高等教育层面,我们的视角和立足点,都应体现出对学科学习更高一层级的认识,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舞蹈,应当基于学术和文化的角度,秉持这一文化性的原则。

猜你喜欢 舞蹈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美在课堂花开少儿美术·书法版(2021年10期)2021-10-20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内蒙古教育(2021年20期)2021-03-08学舞蹈的男孩子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家庭影院技术(2019年11期)2019-12-09舞蹈课孩子(2019年10期)2019-11-22最好的课堂在路上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中国 舞蹈
上一篇:“一带一路”背景下就业导向型阿拉伯语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下一篇:STEAM教育理念下卫生类高职学院大学生艺术素养探究——以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为例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