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视阈下中药学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17 点击:

时军,张彦,周海松,刘彩红,王芳

1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2广东药科大学研究生学院 (广州 510006)

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繁重任务,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高等院校要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对人才的新要求,深度融入社会发展进程,高质量培养各类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国家“高端人才供给”、社会“科技创新”和行业“高技能人才输送”的多重使命。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0年第27次会议审议决定,设置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1]。经过10多年的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相关高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中药学人才。2021年专业型硕士(以下简称专硕)招生占比超过60%,中药学专硕培养模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基本实现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地位平等、标准统一”的目标,专业硕士培养对接地方发展需求力度增大,满足高校自身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了中药学学科生态和人才培养结构。

粤港澳大湾区是联动珠三角区域的现代化世界级城市群,拥有一批现代化高新中医药产业、创新平台和高水平中医药大学。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承担了中医药产业创新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角色。2020年10月22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年)》,明确了推动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也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管理机制开辟了试验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构筑中医药全产业链,激发中医药的独特生态价值、健康价值和文化价值,迫切需要“既能传承,又会创新”的中医药高素质、高层次人才[2]。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10所开展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大学之一,广东药科大学在中药学专硕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实践。如专硕新生激励机制、研究生学术交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本文通过中药企业人才需求和中医药高等教育调研,进行中药学专硕人才科研-技能二维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需求,以期满足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需要。

1.1 对接区域科技创新和中医药行业发展需求

现代大学,已经走出象牙塔并全面融入了社会。身处社会人才培养中心的高校,必然要采取一种“社会需求导向”的发展模式,彻底改变社会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过程中缺位的现象。我国社会用人需求的信息系统建设目前尚不完善,统计指标与数据长期处于粗放状态,人才市场反应高校毕业生供给与社会用人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统相对薄弱。高校需要主动联系行业组织、地方政府和第三方评价体系,获取相关的社会需求信息,并及时反馈到人才培养模式中,解决高校培养模式创新和行业企业需求难以对接的困境。

现代中医药企业,智能化渗透明显,全球化趋势日益突出,信息流动更加迅速。身处中医药发展进程中,相关高校需进行相应的变革,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然而,高校自我变革的决心仍然不足,尤其体现在理念层面。中医药高等教育领域尚未形成学术自由、国际视野、通识教育等理念,难以满足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建设需要。

粤港澳大湾区对“既有能力,又能创新”的中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但优质中药学高等教育资源不足,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不成熟的现状不能满足大湾区人才培养需求。因此,广东省高等教育需要大力提升中药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岗位适应能力,同时提高专业硕士培养单位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实现高校培养模式创新和中医药企业需求的有效衔接[3]。

1.2 解决中医药企业协同培养动力缺失的问题

我国自2011年招收首批中药学专硕以来,中药学专硕培养模式正逐步发展和完善,各类中医药企业、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大量的师资和研发人员得到了补充。但是,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战略,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为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偏颇或误区[4]。

首先,中药学专硕的培养模式趋于单一,学校多采用“学位课程+生产见习+学位论文”的培养模式,仍有部分学生仅在学校开展企业课题研究,脱离生产实际。其次,中医药企业培养中药学专硕技能的动能不足,或者只着眼于企业实际,没有和第一培养单位——高校达成一致,学生生产见习流于形式,与学位论文关联不大。再次,现行的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审核答辩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完善,论文评审和答辩过程中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实际操作中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致使研究生培养出现“零淘汰”的现象。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中药学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正走出一条超越现状的发展之路,体现在依托一流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探索中国高等教育新模式。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较好的创新环境和条件,正在探索地区特色高教模式,形成高等院校、中医药企业和政府之间良性循环的合作共同体,在理念交融中共创高等教育新价值,着力于改变人才培养动力缺失和校企主体参与力度不足的局面[5]。

1.3 促进中药学专硕学术能力和岗位技能的融合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提高专业硕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能使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是现代中药学专硕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难题。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研究生只有具备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素质,满足日益发展的中药产业需要。加强学术能力和岗位技能有效融合,是中药学专硕的培养目标和方向[6]。

本校作为中药学专硕学位国内首批授权点之一,从专硕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自身发展规律出发,制定了一整套培养方案。以培养热爱中医药事业,具备良好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系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识药、辨药、制药、创药和用药的“五能”,善于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胜任中药生产、质量管理、新药研发、注册申请和临床服务等方面工作,及创新型的中药学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凸显专业学位的应用型特色。

然而,由于中药学专业学位在我国设置时间较短,人们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性认识尚不清晰,需要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师型复合性导师缺乏、学术交流缺乏国际性和前瞻性、研究选题与社会需求关联度不大等问题。传统模式使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造成专硕研究生能力毕业后与本科生相差不大。

随着科技对中医药行业的渗透,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学术能力和工作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医药生产的理论理解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越来越重要。加强学术能力和岗位技能的有效融合,可以使中药学专硕研究生有足够的理论基础以应对技术变化,为解决问题和革新技术做好准备。相关高校应增强普通教育的学术性和职业性,使中药学专硕适应中医药行业的岗位需求,加强学校教育与未来工作的沟通联系,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7]。

专业硕士的校企协同联合培养,正是教育、科技与经济的三结合,使现代大学的内涵得到发展,使研究生培养模式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促进研究生教育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文化进步和生产实际[8]。同时,中药学专硕培养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以中药企业和科研院所中具有研究前景的大工程、大项目或新技术为支撑,搭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新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使之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中药领域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药学高端人才供给、中药科技创新和中药行业高技能人才输送基地。所培养的人才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国内外在本领域中发展前景,具有突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应用能力。

2.1 以中医药产业需求为导向,行业专家全程参与

顶层设计做好校企互动。校企专家共同组成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基于中药学专硕培养目标和企业项目实际需求等,多维度制定培养方案与标准,确保中药学专硕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职业三种能力的融会贯通,组织医药领域内培养单位和行业专家群策群力,共同探索中药学专硕培养路径,引导各方共谋中药“智造”之道。

校企互动共享优势资源。在人力资源层面,校企协同推进推免生资格申请、硕博连读机制。教学资源层面,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共享企业项目、行业专家、技术设备、研发平台、科研经费等,实现多方协同、合作共赢。

2.2 以课程体系为基石,企业研发全程融入

广东药科大学利用“一生一题一方向”的项目制,确保研究生全程参与到项目实践中,配合全新的“课程-实践-课程”三段式培养,基于项目全流程的实践,加强学生继承创新知识体系的全面构建,提升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

加强案例式教学和课程思政。本校建有4门研究生示范课程,3门研究生课程优秀案例库,遴选11门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校组织教师案例教学培训、探索案例库建设与共享机制,大力推广案例式教学方法、规范案例教学程序,引导学生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领略前沿动态、掌握新技术的能力。

2.3 以优势互补为原则,校内外导师全程参与

多种举措全面提升校企导师育人能力。通过出台青年教师成长资助办法、鼓励校内教师进驻企业、优化导师遴选细则等手段,提升其实践应用指导能力;
改进双导师协同指导措施,激发企业协同导师培养的动力与兴趣,吸引其参与中药学专硕招生、培养全过程,充分反映中医药行业的呼声。

协同指导提升中药学专硕科研与实践能力。完善校企导师定期交流合作机制,学校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沙龙和学术研讨,吸引企业高管参加;
中药学专硕开题、中期汇报和毕业论文答辩,聘请企业合作导师担任专家;
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和优秀学位论文评选,企业合作导师培养的实践能力占20%比例,摒除了唯“学术”论的专业硕士成才标准。

学术能力、技能水平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于人才质量、学科发展、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都起到重要作用。学术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是一所高校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中药学专硕的高素质人才标志。科研、技能双主体评价模式创建贯穿于中药学专硕人才培养全过程,以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生产技能提升为“双中心”,学校应做好长远规划,注重科研与应用的交叉、学术与技能的融合,肩负使命,砥砺前行,开启中药学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中药学粤港澳大湾 中药房药师如何开展优质中药学服务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2022年5期)2022-04-11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房地产导刊(2022年1期)2022-02-28大湾区城市大洗牌房地产导刊(2021年12期)2021-12-31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年5期)2021-09-29大湾区的爱情故事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编读往来今日中国(2019年8期)2019-08-23粤港澳大湾区:差异就是最大的价值存在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05-21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金桥(2018年4期)2018-09-26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房地产导刊(2018年7期)2018-08-21云南省高等学校本科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介绍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2年2期)2012-07-31推荐访问:中药学 培养模式 硕士
上一篇:青少年女性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相关因素☆
下一篇:钢桁架内支撑体系柔性交叉支撑门槛刚度设计分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