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1047214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成年汉族人群肥胖相关性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10 点击:

刘卫刚,杨少清,2,钮晓敏,杨直堂,刘志军,2*,王 宇,苏伟超,何维红,陆 云

(1.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河北 邯郸056002;
2.河北工程大学,河北 邯郸056002;

3.秦皇岛市疾病控制中心;
4.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肥胖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超重和肥胖常与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在同一个体中聚集,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或加重,称为“代谢综合征(MS)”[1-2]。PYY(peptide YY)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由消化道远端黏膜L细胞分泌的食欲调节激素,主要调节食物的摄入,与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3],为了解我国汉族人群PYY受体基因rs1047214位点多态性与肥胖相关性,对华中地区成年汉族人群进行了相关研究。

1.1 研究对象选择华中地区成年汉族肥胖病例400名,同时选取生活在同一地区按性别、年龄(±3)为匹配条件的非肥胖400名作为对照。肥胖判定标准[4]:体质量过低:BMI<18.5 kg/m2,体质量正常:18.5 kg/m2

1.2 PYY基因rs2880412 A/C多态性检测从Genebank 下载PYY受体基因rs1047214位点的基因序列,采用PPrimer 5.0进行该位点引物设计,上游5′-CTTCCTGATTATTGGCTTGGC-3′,下游5′-CTGATGGTAGTGGTCATTTGC-3′,PCR扩增条件:94℃条件下预变性5 min,94℃条件下变形30 s,60℃条件下退火40 s,72℃条件下延伸30 s,30个循环,72℃条件下延伸8 min,4℃保存。反应体系是15 μl,包括10 μl PCR产物、0.5 μl酶和1 μl 10 × Buffer的混合产物,最后加入脱离子水补充体积至15 μl,置37℃水浴8-16 h。酶切过程:PCR产物中加入常规限制性内切酶Nci1(bcn1),37℃水浴过夜,在80 V电压下、4.0%的琼脂糖凝胶中进行电泳实验60 min,经酶切反应后基因型(T/T)片段为66 bp和223 bp,杂合基因(T/C)片段:66 bp、27 bp、196 bp和223 bp;
纯合子基因(C/C)片段:66 bp、27 bp和196 bp,由于本实验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灵敏度较低,故在凝胶中只能识别部分片段T/T:223 bp;
T/C:196 bp和223 bp;
C/C:196 bp。

1.3 DNA测序为保证测序结果PCR-RFLP分析的正确性,随机抽取研究对象10%样本进行PCR产物基因型测定,符合率100%,对应的PCR序列为:CTTCCTGATTATTGGCTTGGCCTGGGGC-ATCAGTGCCCTGCTGGCAAGTCCCCTGGCCA-TCTTCCGGGAGTATTCGCTGATTGAGATCA-TYCCGGACTTTGAGATTGTGGCCTGTACTG-AAAAGTGGCCTGGCGAGGAGAAGAGCATCT-ATGGCACTGTCTATAGTCTTTCTTCCTTGT-TGATCTTGTATGTTTTGCCTCTGGGCATTA-TATCATTTTCCTACACTCGCATTTGGAGTA-AATTGAAGAACCATGTCAGTCCTGGAGCTGCAAATGACCACTACCATCAG。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双遍录入,保证数据一致性。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进行χ2检验,基因型分布的Hardy-Weinberg平衡差异检验采用haploview软件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混杂因素分析不同模型基因位点多态性与肥胖的关联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肥胖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频率均符合哈温平衡(肥胖组:χ2=0.141,P=0.702;
对照组:χ2=1.623,P=0.201);
肥胖组和对照组的年龄分别为(51.37±12.55)岁和(50.22±13.24)岁,两组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6,P=0.206),通过对两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年人均收入指标比较,肥胖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说明研究人群具有较好的人群代表性。见表1。

表1 研究人群的基本情况

2.2 PYY受体基因rs1047214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

2.2.1Rs1047214位点等位基因(T/C)频率分布 肥胖组中等位基因T、C的频率分布为:82.75%和17.25%,对照组中等位基因T、C的频率分布为:84.50%和15.50%,该等位基因在两组中的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5,P=0.344),较等位基因T,等位基因C与肥胖的发生无关联(OR=1.14,95%CI:0.87-1.48)。

2.2.2Rs1047214位点基因型(TT/TC/CC)频率分布 肥胖组中基因型TT、TC和CC的频率分布为70.25%、25.00%和4.75%,对照组中基因型TT、TC和CC的频率分布为70.75%、27.50%和1.75%,三种基因型在两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2,P=0.049)。较基因型TT,基因型CC频率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78,P=0.020),调整混杂因素体力活动后,基因型CC的OR(95%CI)为2.73(1.13-6.61),见表2,图1。

表2 肥胖组和对照组rs1047214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n(%)]

图1 PYY受体基因rs1047214位点的基因型电泳图

2.3 PYY受体基因rs1047214位点多态性与肥胖的关联性

以等位基因C为突变基因,调整部分混杂因素(体力活动、体重、TC、TG、HDL-C、SBP、DBP),采用相加、显性和隐性模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肥胖=1,非肥胖=0)。三种模型中,隐形模型显示基因型CC与肥胖的发生存在关联(OR=2.80,95%CI:1.16-6.74),见表3,图2。

表3 Rs1047214位点多态性与肥胖的关联性[n(%)]

图2 PYY受体基因rs1047214位点基因多态性测序图谱

2.4 不同基因型间生化指标比较

不同基因型间生化指标对比,其中基因型TT和TC+TT间血糖指标均值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基因型TC+TT中胆固醇指标均值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种基因型间TG指标均值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4种基因型间LDL-C指标均值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四种基因型间HDL-C指标均值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表4 不同基因型间各生化指标比较

目前,肥胖的发病率不仅在以高热饮食为主的发达国家保持着上升趋势,在发展中国家也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焦点,肥胖对患者的身心均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还可能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继而加重经济负担[5-7]。本研究的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选择主要是采用参考文献法和标签SNP法,选择其他人群中与疾病存在阳性关联的PYY受体rs1047214位点,有研究显示rs1047214位点多态性突变率与男性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发生存在关联[8],本研究针对成年(≥18周岁)人群进行该位点的病例对照研究,从遗传学角度探讨肥胖发生的可能机制[9]。

本研究抽取华中地区成年汉族人群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肥胖组的血糖、TC、TG、HDL-C、SBP、DBP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LDL-C在两组中的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LDL-C指标变化不受肥胖发生的影响[10]。由结果可以得出,肥胖的发生对血糖、血脂异常影响较大,进而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的rs1047214位点等位基因T、C在肥胖组合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例组中基因型CC的频率4.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基因型CC与肥胖的发生存在关联,本研究进一步调整混杂因素:体力活动、TC、TG等指标采用相加、显性和隐形模型进行回归分析[11],提示基因型CC与肥胖的发生仍存在关联(OR=2.80,95%CI:1.16-6.74)。

本研究中发现,肥胖组的TC+CC、TC、TT、TC+TT基因型的TG指标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肥胖组的TC+CC、TC、TT、TC+TT基因型的HDL-C指标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说明rs1047214位点4种基因型与高TG、低HDL-C的发生可能存在关联;
肥胖组的TT、TC+TT基因型的血糖指标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rs1047214位点基因型TT、TC+TT与血糖升高可能存在关联;
肥胖组的TC+TT基因型的胆固醇(T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rs1047214位点基因型TC+TT与胆固醇(TC)升高可能存在关联。本研究仅仅从遗传角度考虑四种基因型与相关生化指标是否存在关联,有一定的局限性,事实上肥胖的发生不仅受环境因素影响,而且受多种基因共同影响[12-13],从多角度分析更为可靠。

本研究仅仅从某一位点进行分析,未考虑环境因素及基因间的联合作用,且样本量较小,仍需要提高样本量进一步研究,验证结果的可靠性。总之,肥胖是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14],希望本研究能够为肥胖的发生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找到更好的治疗途径或方案[15]。

作者简介:刘卫刚(1985-),男,硕士研究生,高级统计师,研究方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猜你喜欢 等位基因多态性基因型 HBV基因型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传染病信息(2022年4期)2022-11-23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承德医学院学报(2022年2期)2022-05-23APOE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性分析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2年9期)2022-04-19成熟度和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基因型观赏向日葵种子休眠期的影响安徽农学通报(2022年6期)2022-04-07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2期)2022-03-29用数学思维分析遗传的基本规律新课程·下旬(2018年9期)2018-11-14浅谈分枝法在解决遗传学题目中的应用新课程·下旬(2018年8期)2018-11-10Goldeneye 20A试剂盒检测发现TPOX基因座三等位基因一例中国医药导报(2018年14期)2018-08-30从一道高考题看自交与自由交配的相关计算中学生理科应试(2016年4期)2016-11-19爱笑不爱笑,基因早知道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2015年10期)2015-01-11推荐访问:汉族 多态性 相关性
上一篇:今年为何“高温肆虐”?
下一篇:移动互联视域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框架与评价——以10个数字乡村试点县为例*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