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义词“问题”外壳用法的义项间差异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07 点击:

姚昭璞

(北京大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外壳名词”(shell nouns)这一术语由Schmid[1]提出,指可封装上下文语境中的具体信息,临时充当其概念外壳,本身语义概括的一类抽象名词,其中的“外壳”比喻这类名词可封装复杂具体信息的特性。外壳名词是一个基于功能定义的、开放的抽象名词类,英语中典型的外壳名词有case、chance、fact、idea 等。在“外壳名词”这一术语被提出之前,该语言现象已被学界注意,相关研究使用不同的术语对这类名词进行了探讨[2-9]。这些研究大多关注这类名词的语篇功能,通过考察发现其具有重要的语篇衔接功能和信息预示功能。Schmid 对上述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补充,基于大规模英语语篇语料库,从概念、词汇—语法型式、语义分类及功能等方面对外壳名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研究结论为之后的外壳名词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此之后,学界从立场表达功能[10-15]、词汇—语法型式的局部意义和功能[16-19]、外壳名词及其型式在英语二语学习者学术语篇中的使用情况[20-30]等多个方面,对外壳名词展开了更为深入的探讨。这些研究的结论既丰富了外壳名词理论研究,也对外壳名词的英语二语教学有所助益。

作为在语篇中具有重要功能的一类特殊名词,英语外壳名词受到学界较多的关注,而汉语外壳名词受到的关注较少,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方清明等[31]较早引入外壳名词理论对抽象名词“问题”展开分析,发现抽象名词“问题”具有Schmid[32]提出的外壳名词三大基本功能,可将“问题”视为外壳名词。陈胜男等[33]、伍斌等[34]基于小规模中国学者汉语学术期刊论文语料库,根据Schmid 的定义,分别提取出前20 个、15 个高频出现的汉语外壳名词,其中“问题”是最高频的汉语外壳名词。这两篇研究的结论是对方清明等[35]研究结论的进一步验证。但上述几项研究只证实了抽象名词“问题”是外壳名词,并没有明确指出“问题”作为多义词,在其所有名词性义项下是否都可作外壳名词。本文以该问题为切入点,对不同义项下的“问题”充当外壳名词时的倾向度差异、实现型式差异、功能差异等方面展开探讨,以进一步丰富现有的汉语外壳名词研究。

(一)抽象名词“问题”外壳用法的判定标准

外壳名词指说话者使用外壳名词为复杂、精细的信息组块创建概念外壳,这些信息组块通常出现在小句中,有时也出现在邻近的语篇中。Schmid[36]指出外壳名词具有三大基本功能:语义表征(characterization)功能、临时概念建构(temporary concept-formation)功能、联系(linking)功能。由于外壳名词不是根据其内在属性定义,而是基于其功能定义,因此,本文将外壳名词三大基本功能,作为抽象名词“问题”外壳用法的判定标准,具体如下。

1.具有语义表征功能。表征功能指外壳名词具有表征或透视上下文语境中的复杂信息组块的语义功能。如:

(1)在坚持以群众公论为依据评估领导干部的潜能,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群众的意见必须有一定的覆盖面和代表性。二是群众对被评估者比较了解。三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听取意见。(BCC 语料库,下同)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37](下文简称《现汉》)中,“问题”有四个名词性义项:名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名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名关键;
重要之点。名事故或麻烦。例(1)中加粗的部分为外壳名词“问题”,下划线部分为“问题”具体所指的内容。此例中的“问题”为“问题2”,说话者选择该词概指其想要表达的具体信息,听话者可通过该词先对说话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建立一个大概的认识。换言之,对说话者而言,“问题”起到了表征复杂信息的作用;
对听话者而言,“问题”则发挥着透视下文信息的作用。

2.具有临时概念构建功能。临时概念构建功能指说话者可以使用外壳名词把复杂的信息组块装入界限分明、具有临时性质的名词概念中。如例(1)中的下划线部分是相对具体、复杂的信息,“问题”对其进行了封装和概念化。若脱离该语篇片段,“问题”本身的词义则与下划线部分的信息毫无联系,这说明“问题”只是临时为下划线部分的信息进行了概念化。

3.具有联系功能。联系功能指外壳名词具有将名词性概念与包含其所指内容的小句或文本的其他片段联系起来的语篇功能,该功能有助于引导听话者将文本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理解。如在例(1)中,“问题”出现在具体所指信息之前,通过预指,将“问题”这一概念外壳与包含具体信息的下文联系起来。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例(1)中的“问题”具有外壳名词的三大基本功能,可将其判定为外壳名词或具有外壳用法。

(二)不同义项下“问题”外壳用法的倾向度分析

本文基于“北京语言大学BCC 汉语语料库”(多领域)[38],以“问题”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随机提取出语料1000 条,并根据“问题”的四个名词性义项,将这1000 条语料分为四类。依据上文提出的判定标准,对不同义项下的“问题”是否具有外壳用法进行了判定。结果发现在四个名词性义项下,“问题”都可作外壳名词,但在不同义项下,“问题”充当外壳名词的倾向度不同(见表1)。

表1 不同义项下“问题”外壳用法的倾向度

从表1 可以看出,四个名词性义项下的“问题”都具有外壳用法,但各义项下的“问题”充当外壳名词的倾向度不一致。“问题3”“问题1”充当外壳名词的倾向度较高,其次为“问题2”,“问题4”的倾向度最低,四者的倾向度由高至低排序为“问题3”>“问题1”>“问题2”>“问题4”。那么,为什么会形成上述倾向度序列?

“问题3”充当外壳名词的倾向度最高可能与其义项抽象度最高有关。“问题3”指关键、重要之点,相较于其他三个义项,该义项概念义最弱,本身无法实现语义自足,语义内部的空缺空间比较大,需要上下文语境提供具体的信息进行填补。如:

(2)如此看来,要想使处分真的严肃起来,首要的问题在于一些主管领导干部能够下决心,不姑息错误,不迁就当事人。

在例(2)中,“问题3”指关键、重要之处,说话者通常需要依附于某一具体事件对其重要性作出评价,若脱离具体事件,便无所谓关键或重要,因此“问题3”往往需要上下文语境提供具体信息进行语义填补。

倾向度仅次于“问题3”的是“问题1”,其充当外壳名词的倾向度较高可能是因为“问题1”指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在实际交际中,“问题1”具体所指的题目内容通常由说话者“在线式”提出,在说话者提出之前听话者无从知晓,因此说话者通常需要提供具体的信息对“问题1”进行具化,以满足听话者对足量话语信息的需求。当然,“问题1”也存在不可充当外壳名词的情况。如:

(3)*亮声不和我直接通话,我就没有机会开门见山问他问题。

在例(3)中,听话者拒绝与说话者通话,说话者没有机会提供“问题1”的具体信息,在这样的情境下,“问题1”不充当外壳名词。不过,这样的情况比较少,大多数情境下“问题1”都可充当外壳名词。

倾向度次于“问题1”的是“问题2”,其充当外壳名词的倾向度不高的原因可能是“问题2”指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这些矛盾、疑难有时是由客观事件引起的,不以说话者的意志为转移,说话者在传达信息时可能对具体的矛盾、疑难尚不明确,只有大体的认识,因此,其无法在语境中提供具体的信息,如:

(4)*有人做了一个保守统计,胡区长平均每个星期至少要到“两湾一宅”来一次,每次都是现场拍板解决问题。

在例(4)中,“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由说话者主观指出的,说话者在传达信息时并不清楚“问题”的具体所指,因此无法提供相应的具体信息。

“问题4”指事故或麻烦,其充当外壳名词的倾向度最低可能是因为事故或麻烦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在说话者的意料之外,很多情况下,说话者并不清楚具体的事故或麻烦,因而无法提供相应的具体信息。如:

(5)*原以为心脏出问题了,但经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

例(5)中的“问题”指事故,由于说话者并不清楚其中的具体情况,无法提供具体信息对“问题”进行具化,因此在例(5)中,“问题”不充当外壳名词。

Schmid[39]指出外壳名词在语义上具有抽象性(abstractness)和非具指性(unspecificity)的特点。那么,是否是义项的语义抽象度越高,“问题”充当外壳名词的倾向度就越高?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语义抽象度最高的“问题3”充当外壳名词的倾向度最高,但语义抽象度最低的“问题1”[40]充当外壳名词的倾向度仅次于“问题3”。可见,语义抽象度不是影响一个抽象名词充当外壳名词倾向度的唯一因素,听话者对话语信息量的需求、说话者对具体信息的了解程度,可能也是影响因素。

外壳名词与其具体所指的信息分处语篇片段中的不同位置,因此通常需要通过一些特定的词汇—语法型式(Lexico-grammatical patterns)实现相互间的联系。如:

(6)Mr Bush said Iraq’s leaders had to face the fact that the rest of the world was against them.[41]

在例(6)中,“fact”为外壳名词,下划线部分为其具体所指的信息(也被称为“外壳内容)。“fact”与其外壳内容通过“外壳名词-that-小句(N-thatclause)”这一词汇—语法型式相互联系。

上文已考察发现,四个名词性义项下的“问题”都可充当外壳名词。那么,“问题”充当外壳名词时,通过哪些词汇—语法型式与其具体所指的信息相互联系?不同义项下的外壳名词“问题”的实现型式是否存在差异?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对外壳名词“问题”与外壳内容建立联系时涉及的词汇—语法型式进行了分义项考察,具体情况如表2 所示。

表2 不同义项下“问题”外壳用法的词汇—语法型式

从表2 可以看出,不同义项下的外壳名词“问题”使用的词汇—语法型式各有倾向。外壳名词“问题1”主要通过“修饰语+外壳名词”“代词+是+(修饰语)+外壳名词”这两种型式与外壳内容相互联系。由于外壳名词“问题1”在上下文中所指的具体信息通常出现在“问题1”之后的邻近小句中,因此使用“修饰语+外壳名词”这一型式时,说话者会倾向于选择表领属关系的“的”字短语(“我的、你的、他的”等)、指示代词(“这个、那个、这些”等)、数量词或短语(“一些、一个、几个”等)这几类修饰语与外壳名词共现,通过回指或预指的方式,在外壳名词与外壳内容之间建立跨句联系,如:

(7)“为什么?”他问道,“难道我有什么地方冒犯了你吗?”她想起了躺在他口袋里的一万法郎筹码,同时也因为她不习惯于撒谎,因而她没法轻率地对待他的问题。

在例(7)中,“问题1”所指的具体信息出现在“问题1”之前的邻近小句中,表领属关系的短语“他的”作为修饰语,与“问题1”共现回指前面的具体信息,从而实现外壳名词与外壳内容间的跨句联系。

“代词+是+(修饰语)+外壳名词”这一型式则主要通过代词指代上文中的外壳名词,通过回指的方式与外壳名词建立跨句联系。

外壳名词“问题2”的词汇—语法型式较为多样,可根据外壳内容是否与外壳名词出现在同一小句将这些词汇—语法型式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外壳名词“问题2”与外壳内容之间建立句内联系的型式,包括“外壳内容+(的/等)+外壳名词”“外壳名词+是+(修饰语)+外壳内容”;
一类是为外壳名词“问题2”与外壳内容之间建立跨句联系的型式,包括“外壳名词+包括”“修饰语+外壳名词”“代词+是+(修饰语)+外壳名词”。在“修饰语+外壳名词”这一型式中,说话者倾向于使用指示代词、方位词(“以上、以下”等)、数量词或短语作为前修饰语,与外壳名词共现,通过回指或预指的方式,在外壳名词与外壳内容之间建立跨句联系,如:

(8)他同时承认,目前很难阻止恐怖主义分子穿越伊拉克的漫长边界进入伊境内,但是美国“现在正在解决这个问题”。

(9)但是也要看到,纪检机关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干部缺少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新知识,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够,工作缺乏创新精神。一些机关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工作不够落实,办事效率不高。

在例(8)中,外壳名词“问题2”所指的具体信息出现在“问题2”之前的邻近小句中,指示代词“这个”作为修饰语与“问题2”共现,通过回指的方式,将“问题2”与上文的具体信息联系起来。在例(9)中,数量词“一些”作为修饰语与外壳名词“问题2”共现,将“问题2”与下文的具体信息联系起来。

“问题3”指关键、重要之点,当其充当外壳名词时,主要通过“外壳名词+是/在于+外壳内容”“是+(修饰语)+外壳名词”这两种型式与外壳内容建立联系,前者用于为其与外壳内容之间建立句内联系,后者为其与外壳内容之间建立跨句联系。在“外壳名词+是/在于+外壳内容”中,“是/在于”既起着引出外壳名词具体所指信息的作用,也发挥着强调所指信息重要性的作用;
在“是+(修饰语)+外壳名词”中,“是”既起着联系外壳内容与外壳名词的作用,也起着强调所指信息重要性的作用,有时说话者还会额外使用表程度的修饰语(如“大、核心”等)对信息的重要性再次进行强调。可见,“问题3”的词汇—语法型式既需要具有为外壳名词与外壳内容之间建立联系的功能,也需要具有强势聚焦外壳内容的语用功能。这也是外壳名词“问题2”“问题3”都存在与外壳内容同处一个小句、分处不同小句两种情况,但“问题3”的实现型式种类比“问题2”的实现型式种类少的原因。

“问题4”指事故或麻烦,当其充当外壳名词时,主要通过“外壳内容+(的/等)+外壳名词”“动词+外壳名词”这两种型式与外壳内容相互联系,前者用于为“问题4”与外壳内容之间建立句内联系,后者用于为“问题4”与出现在其后邻近小句中的外壳内容建立跨句联系。在后一型式中,动词主要为存现动词(如“存在、有、出现”等),这可能是由于事故或麻烦通常是在某一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突然发生的子事件,存现动词便于说话者引出下文具体要说明的子事件信息。

综上所述,不同义项下的外壳名词“问题”使用的词汇—语法型式存在较大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与外壳名词是否与外壳内容同处一个小句、外壳名词是否对词汇—语法型式有除联系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需求有关。

上文研究发现,外壳名词“问题”可能与其具体所指信息同处一个小句,也可能处于不同小句。那么,外壳名词“问题”在与处于语篇不同位置的外壳内容相互联系时,实施的语篇照应功能是否不同?不同义项下的外壳名词“问题”的语篇照应功能是否存在差异?除语篇照应功能外,外壳名词“问题”是否还具有其他的功能?不同义项下的外壳名词“问题”在其他功能上的表现是否存在差异?本节将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一)语篇照应功能差异

我们在考察中发现,外壳名词“问题1”具体所指的信息通常不出现在“问题1”所在的同一小句中,其有时出现在外壳名词“问题1”之前的邻近小句中,有时则出现在“问题1”之后的邻近小句中,如:

(10)他再做个深呼吸,提出憋在心中已久的问题。“这次你会跟我去吗,艾莲?”

(11)“为什么?”他问道,“难道我有什么地方冒犯了你吗?”她想起了躺在他口袋里的一万法郎筹码,同时也因为她不习惯于撒谎,因而她没法轻率地对待他的问题。

在例(10)中,外壳内容出现在外壳名词“问题1”之后的相邻小句中,外壳名词“问题1”通过句际预指照应起到预示下文信息,推动下文信息发展的作用。在例(11)中,外壳内容出现在外壳名词“问题1”之前的邻近小句中,“问题1”通过句际回指照应,起到衔接上文的作用。

外壳名词“问题2”所指信息在语篇中的位置则更复杂一些,其既可出现在同句的“问题2”之前,也可出现在“问题2”之前或之后的邻近小句中。如:

(12)“九五”期间,国家设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专项资金,着力解决中西部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困难问题。

(13)对涉及私营企业党建工作的前沿性问题和政策性难题,如私营企业党组织的定位问题、业主党员兼任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的问题、党组织功能的实现途径问题等等,都有所研究,有所创意。

(14)如何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体育运动,使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适应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与会代表们的呼声,也是老年人体协积极探讨的问题。

在例(12)中,“问题2”通过句内回指照应起到衔接句内信息的作用。在例(13)中,外壳内容在外壳名词“问题2”之后的邻近小句中出现,“问题2”通过句际预指照应起到预示下文信息,推动语篇发展的作用。在例(14)中,外壳内容出现在“问题2”之前的邻近小句中,外壳名词“问题2”通过句际回指照应,起到衔接上文的作用。

外壳名词“问题3”所指的具体信息既可与“问题3”同处一个小句,也可出现在“问题3”之前的邻近小句中,但尚未见其出现在“问题3”之后的邻近小句中。如:

(15)当前,尤其要强调党风建设,陈云曾多次强调党风问题是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16)其实搞科技致富不是坏事, 问题是某些人想凭这档事捞点政治资本, 而不是真正为老百姓着想,不免做歪了。

(17)“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师”。这是事关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大问题。

在例(15)中,外壳内容处于同句的外壳名词“问题3”之前,“问题3”通过回指照应对句内信息进行衔接。在例(16)中,外壳内容处于同句的外壳名词“问题3”之后,“问题3”通过预指照应推动句子信息的发展。在例(17)中,外壳内容处于外壳名词“问题3”之前的邻近小句中,“问题3”通过回指照应对上文信息进行衔接。

外壳名词“问题4”所指的具体信息既可出现与“问题4”同处一个小句,且通常位于“问题4”之前,也可出现在“问题4”之后的邻近小句中。如:

(18)科技含量高好房子起码不给住户添麻烦。但如今我国的不少住宅却存在屋漏、渗水、墙体裂缝等问题。

(19)据说,昨天下午列车出了点问题,列车在无锡东发生电路故障,引起燃烧,全线拉闸。

在例(18)中,外壳内容处于同句的外壳名词“问题4”之前,“问题4”通过回指照应,对句内信息进行衔接。在例(19)中,外壳内容处于“问题4”之后的邻近小句中,“问题4”通过预指照应推动下文信息的发展。

总的来说,外壳名词“问题1”具有句际回指、预指照应功能,但不具有句内信息衔接功能。“问题2”具有句际回指、预指照应功能及句内回指照应功能,但不具有句内预指照应功能。“问题3”具有句内回指、预指照应功能及句际回指照应功能,不具有句际预指功能。“问题4”具有句内回指照应功能、句际预指照应功能,但不具有句际回指照应功能。换言之,各义项下的外壳名词“问题”都不能同时具有句际回指、预指功能和句内回指、预指功能,“问题1”“问题2”在句内回指、预指功能上存在部分缺失;
“问题3”“问题4”在句际回指、预指功能上存在部分缺失。

(二)言者态度表达功能差异

言者态度指言者对事物的看法,包括言者立场、观点、判断和预设等[42]。“问题”充当外壳名词时,不仅具有语篇信息的衔接功能,还可用以引发或明示说话者态度,不同义项下的“问题”表达的言者态度存在差异。“问题1”指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当其作为外壳名词出现在语篇中时,可用以表达说话者的疑惑态度。如在上文所举的例(10)中,“问题1”出现在具体所指的信息之前,说话者借助“问题1”表达对下文信息的疑惑态度。不过,外壳名词“问题1”也存在不表达说话者态度的情况。如在上文所举的例(11)中,“问题1”出现在具体所指的信息之后,更多地实施了对上文信息进行表征的功能,而不表达说话者的疑惑态度。可见,“问题1”是否实施表达言者疑惑态度的功能与外壳名词所处的位置有关。

外壳名词“问题2”“问题4”都可用以表达说话者对命题信息的负面性评价,但“问题2”更多地依靠与其共现的语言成分表达说话者的负面评价,而“问题4”可在语篇中单独表达说话者的负面评价。如:

(20)恰恰暴露出为官者的“权力意识”问题2——是公权意识,还是私权意识。

(21)从目前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情况和现行法律规定看,是否设立和发展民营银行已经不再是需要重点研究和思考的问题2。

(22)不过也有很多用户在给MP3 升级固件的时候,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4。例如升级的过程中突然发生停电、MP3 格式化的过程中发生电脑死机故障,甚至粗心玩家刷错了固件程序。

在例(20)中,“问题2”表达出说话者对命题信息的负面评价,但其更多地与动词“暴露”共同表达说话者的负面评价。这是由于“暴露”常与具有消极语义特点的词项搭配,如“暴露缺点/罪行/矛盾/缺陷/阴暗面”等,这就使得“暴露”逐渐被与之搭配的词项“传染”上消极语义特征,因而,当“暴露”与“问题2”共现时,可共同表达说话者的负面评价。当“问题2”不与具有消极语义特点的语言成分共现时,“问题2”更多地实施表征具体所指信息的功能,而不表达说话者的态度,如例(21)所示。在例(22)中,外壳内容出现在“问题4”之后的邻近小句中,在具体信息没有出现之前,“问题4”已表达出说话者的负面评价。

外壳名词“问题3”可用以表达说话者对命题信息重要性的强调。如在例(15)、(17)中,说话者使用“问题3”对前述外壳内容进行强调,凸显该部分信息的重要性。在例(16)中,“问题3”更多通过“问题+是”这一型式表达说话者对外壳名词所指信息重要性的强调。本文的这一发现与Schmid[43]的发现“英语外壳名词的对命题信息的聚焦化功能通过‘N-be-cl’表现出来”存在相似之处。

总的来说,四个名词性义项下的外壳名词“问题”都具有表达言者态度的功能,但在具体表达的言者态度上存在差异。

本文以汉语高频外壳名词“问题”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四个名词性义项下的外壳用法倾向度、词汇—语法型式及功能展开了探讨。研究发现,四个名词性义项下的“问题”都可充当外壳名词,但存在倾向度差异,倾向度由高至低排序为“问题3”>“问题1”>“问题2”>“问题4”。从原因上看,四者外壳用法的倾向度差异可能与语义抽象度、听话者对话语信息量的需求、说话者对具体信息的了解程度有关。从词汇—语法型式上看,四个名词性义项下的外壳名词“问题”使用的词汇—语法型式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可能与外壳名词是否与其具体所指的信息同处一个小句、外壳名词是否对词汇—语法型式有除联系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需求有关。从功能上看,四个名词性义项下的外壳名词“问题”都不能同时具有句内回指、预指照应功能和句际回指、预指照应功能,但缺失的功能不一;
四个义项下的外壳名词“问题”都具有言者态度表达功能,但在单独表达言者态度的能力和具体表达出来的言者态度上存在差异。

本文以高频汉语外壳名词“问题”为例,对汉语外壳名词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性研究。还有更多与汉语外壳名词有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汉语中大概有多少外壳名词?汉语抽象名词是否都可充当外壳名词?汉语外壳名词的内部分类如何?汉语外壳名词的功能有哪些?这些都是未来研究需要回答的问题。

猜你喜欢 型式义项外壳 金蝉脱壳好孩子画报(2022年2期)2022-03-13狂放外壳下的戏剧寓言——郑大圣导演风格研究电影新作(2018年3期)2018-10-26垂直电梯安全钳受力分析及型式试验智富时代(2018年11期)2018-01-15垂直电梯安全钳受力分析及型式试验智富时代(2018年11期)2018-01-15钢板桩工艺沟槽支护施工方案价值工程(2017年36期)2017-12-01童趣在手优雅(2017年11期)2017-11-11Python的对象与型式计算机教育(2017年9期)2017-09-28浅析新农村河道生态护岸型式及选用科技创新导报(2017年19期)2017-09-13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知识窗(2015年1期)2015-05-14神奇的超导体故事作文·低年级(2009年11期)2009-12-10推荐访问:多义词 义项 用法
上一篇:胰脂肪酶升高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下一篇:四元数神经网络的固定时间同步分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