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古代民族女真人修筑的万里长城——评《金长城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06 点击:

王禹浪

(1.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
2.黑河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金朝初年,为了防御蒙古高原上的“鞑靼和阻卜”“乌古、迪烈”“汪古”“蒙兀室韦”等北方民族的袭扰,减轻对金上京(今哈尔滨市阿城区)、金中都(今北京)、金西京(今大同市)的威胁,金王朝在东起嫩江上游右岸、西至内蒙古包头东侧的大青山附近修筑了多段堑壕、城堡,并用夯土建造了高大的墙体,构成达数千公里的长城防线——金代长城。

金代长城是留存在中国大地上一处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无论从修筑时间上还是构筑特点和防御体系上看,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条万里土长城,而明代长城则是第二条万里长城。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于金代长城的调查和研究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仅有零星的成果问世。还有一些学者将金代长城称之为“中国第二条万里长城”,无形中降低了金代长城的价值。2020年5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解丹、张玉坤、李严的著作《金长城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1]这是目前国内外有关金代长城综合系统研究的最重要专著。这是一部既不同于以往历史地理学考据专著,也不同于考古学意义上的金长城遗迹考察报告,更不同于一般历史学的编辑和叙述,而是一部具有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性极强的新文科研究领域的原创范本。

《金长城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一书被收入著名学者张玉坤教授主编的“六合文稿·长城·聚落”丛书之六(以下简称“六合文稿”)中。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张玉坤教授的六合工作室,自2003年起开辟了“长城军事聚落”调查与研究方向,打破了单纯以建筑学聚落个案的研究方法,把长城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视作一个巨大的时空跨度的整体来考虑。在张玉坤教授的倡导下,课题组采用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is)的研究方法,以边疆军事防御体系和军事制度为线索,以遗址现场调查和古今文献整理为依托,对长城军事聚落整体时空布局和层次体系进行研究;
同时深化了对长城的整体性、多层次性和系统性研究,并拓展了对长城文化遗产构成的完整性、真实性、实用性的认识。“六合文稿”丛书是工作室十几年来针对中国长城防御体系和传统聚落研究的一次重要成果展示,解丹、张玉坤、李严所著《金长城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即是其中的重要成果之一。

解丹博士是该书的第一作者,2007年,她跟随张玉坤教授选定课题研究方向后,多次深入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地区,反复对金长城进行实地考察,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校雠历史文献,梳理各种成果,开创性的完成了这一重要学术著作。从解丹博士的学术轨迹①可以看出这部著作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基于张玉坤教授六合工作室学术思想和课题设计以及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六合工作室创新平台设定的研究方向基础上的学术积累。

《金长城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一书由编者按、绪论、正文(五章)、结语、附录、参考文献、后记等七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编者按”,主编者介绍了“六合文稿”丛书编撰的历史背景及其项目的概括。“六合文稿”系列成果的出版,不是传统的历史与考古意义上的中国长城研究,而是将中国长城放到一个更加多元、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的广阔平台上,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上各时期的不同的长城。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确定了中国第一条万里长城并非明代长城,而是距今八百多年的金代长城。这条万里长城与军事聚落遗址呈线形分布于中国东北到内蒙古西部的地域,是中国学者研究金长城历史与现实时空中的一个庞大计划。主编者一再声明,尽管丛书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但并不影响每一部博士论文所秉持的独立的学术观点。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尊重原有博士论文观点的做法难能可贵。

第二部分“绪论”,解丹博士首先开宗明义的阐述了本书核心目的:从金长城整体规划布局角度出发,研究金长城空间规划布局与自然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深入探讨金长城的界壕与军事聚落防御工程的形成、发展、分布规律、防御性特征、规模、军事管理方式、驻军及人口等内容。作者对金长城进行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纵横比较同列研究,完成了对金长城界壕与军堡(戍堡)空间地理分布的绘制。可以说,这是对金长城地理分布与时空展示的原创性成果,其数据的准确性、科学严谨性、论从史出的逻辑性都属于填补空白之作。在“绪论”中,解丹博士探讨的中国长城起源发端于《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防御理念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她在“长城溯源”部分提出北魏王朝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所建,王朝建立后打破了“长城为汉人专利”的思维定式。此后,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了金王朝政权,不久受到中原王朝传统的“国备”思想指导,在其北部边境修筑了万里长城,并在金朝上京、北京、西京三个方向设立了东北、西北、西南三路招讨司。金长城修建规模之大、涉及地域之广、防御体系之完备、管理体制之健全都远远超过此前各王朝修筑长城的投入。解丹博士在“绪论”中还明确提出了关于长城的三个论点:其一,长城是“力”的平衡带,贯穿在两种势力的力量平衡线上,是长城两侧人群长期抗衡的结果。两种力量的强弱和地理优势,决定了力量的均衡线在中国版图上的长城走向与地理位置。其二,长城是资源保护的边界,修筑长城者集中体现了保护长城内侧的中原先进农耕文化,而长城外侧的游牧民族不断冲击、碰撞这条阻隔其进入中原的堑壕高墙。实际上,金长城恰好修筑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系统的降水、大风、自然灾害、土壤脆弱等多方面等值线的变化区域。其三,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对于骑兵、弓箭、长矛、大刀等战力兵器而言,长城有坚不可摧、难以逾越的绝对防御优势,在战争中充分体现了军事防御的特有功能。解丹博士在“绪论”中还对国内外有关金长城的主要论述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金长城在历史文献中的多种称谓按照年代进行了叙述。所有观点都有详细注释,文献均标明研究成果的出处来源和页码,该书自始至终保持着严谨的学风。作者对金长城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十分详实,并对成果进行了分类。

“绪论”中,基于对金长城整体性、系统性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作者运用大数据结合文献史料与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当代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对金长城防御体系展开全面的空间分析和层次体系的研究,完善了金长城的保护原则与方法研究。该书在框架建构方面,主要是从世界文化遗产的宏观视域,针对金长城进行了微观的实证与辩证的双重研究。

首先,通过对金长城地理空间规划布局研究,揭示其不同阶段形成的过程与历史原因。作者认为,金长城之所以形成网状的时空布局形式,不仅是因为北方蒙古的强大崛起,更是因为金代都城南迁中都而直接导致的。由此,可将金长城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来研究,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修建布局和构造特点。金长城的建造是通过几十年的修建与不断讨论和设计而最终被确定下来的,这一浩大的“网状带形”系统工程修筑是进行了长期实地考察与经验总结而形成的。由于客观条件的因素和金朝北部疆域形势的变化,导致金长城修建过程不是一气呵成,而是经过了反复的重筑和增补。

其次,该书揭示了金长城界壕与军事时空分布的规律,作者通过对金长城的全面测绘,将界壕与军事聚落的整体布局和分布绘制在《金代疆域地图》和《现行行政区划地图》中,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作者对金长城研究最重要的核心成果之一,从来没有任何一位学者能够做到,其所下的功夫至深可见一斑。以此为基础,作者通过古今地名对照、空间关系辨认、聚落遗存调研考察等方式,将金长城四百多个军事聚落个体均标注在上述地图中,完成了一项填补历史上研究金代长城界壕与聚落空间分布的学术空白,从而为学术界提供了最有价值的金长城地理空间分布整体信息。

再次,作者明确提出金长城界壕产生的原因,揭示了金长城防御思想与实际作用,并对界壕防御工程的作用做了客观评价,纠正了以往对长城边墙作用理解上的偏差。作者认为金长城界壕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堑壕完全阻止敌人进入,而是增加敌人进攻的难度和延缓骑兵进攻的速度,其与墙体高大的明长城作用有着本质的不同。

最后,作者强调了金长城修筑的实际作用和价值,指出其对北方其他游牧民族的防御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众所周知,金长城的修建时间几乎与金王朝存续时间相始终,最早修建于金太宗时期,所以金长城的防御对象不可能仅仅是蒙古族,只有在金世宗时期以后蒙古族骑兵才开始崭露头角。金初尚有乌骨、敌烈、鞑靼、塔塔儿等部族,辽代存留在北部的契丹人也不时袭扰金朝的西北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金世宗与金章宗时期是金长城修筑最为频繁的时期,也是蒙古崛起于漠北草原的时期。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绪论”中明确提出金长城的修筑不可忽视的另外一个原因值得学术界关注,即:在金朝存续的一百二十年间,始终贯彻了“北防南进”的战略。

第三部分是该书的主要框架与内容。

第一章,作者从民族历史地理学角度详细论述了金长城及其军事聚落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章,作者详细论述了金长城的军事防御体系,从不同角度描述了金长城的“壕”“界壕”“壕墙”“马面”“壕堑”等建筑结构,并配以剖面图加以说明。对金长城关口、隘口的解释尤为详尽,特别是针对金长城军事聚落防御系统进行了功能、作用、建筑目的等的描述,并做了四大类的划分,即壕堡、边堡、屯兵堡、指挥堡。此外,作者在本章中还对金长城的烽传系统与驿传系统也做了必要的阐释。据《金史·仆散揆传》载:“营栅相望,烽火相应,人得悠田牧。”“泰和六年(1206)初置急递铺,腰鈴传递,日行三百里,非军期,河防不许起马。”作者还深入查阅了《金史》中关于金代驿路站铺管理的详细记载:“该军马路十里一铺,铺设四人,内铺头一人,铺兵三人,以所辖军射粮军内差充。”“凡元帅府、六部文移,以敕递、省递牌子,入铺传送。”在递铺中的差役被称为“急递役”,佩有腰铃、敕牌,行于军事要道,铺铺换人,铺铺换马,日夜兼程,可达到“赦书日行五百里”。金长城在建设中还考虑到了军需屯田戍边的重要作用。金长城的修建需要庞大的开支,同理在维护金长城的过程中也耗费了大量财力,因此金朝不得不采取屯田戍守边墙的办法,以补充用费之不足。在金长城军事管理方面,解丹根据王曾瑜《金代军制》专门梳理并绘制了《金招讨司行政机构图》及《金兵马都总管府行政人员详解图》,为学术界提供了一目了然的金长城相关管理体制文献参考。尤其是其以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为底图,公布了金长城地域分布的《三大招讨司行政分布示意图》。在本章第三节中,解丹博士还对金长城的戍防军编制、构成、部族军、乣军、戍防军的组织特点、社会阶层等进行了专门的考证和叙述。《金朝部族行政机构详解图》是作者在梳理《金史·百官志》的基础上所绘制,对学术界是一个不小的贡献。

第三章,主要是介绍金长城的空间规划布局。为了使学术界对金长城整体规划布局有一个动态的了解,解丹博士详尽绘制了金长城修筑阶段与金朝京都迁移的对照表。从表中可以清晰的看到金长城的修筑与形成过程大致呈现出“先北后南”的顺序;
并对金初的岭北长城与岭南长城进行了考据和梳理,确定岭北长城分布在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草原地带。从自然地理环境上观察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海拔高度基本上与大兴安岭的平均海拔高度一致,因此金初充分考虑了保护好草原的作用是刻不容缓的。“金初岭北长城的东端起于额尔古纳市上库力村附近,西至根河口折而南行,至巴尔虎旗红山嘴越过额尔古纳河伸入俄罗斯境内……终止于乌勒吉河与鄂嫩河发源地的沼泽地带,全长700千米。”[2]解丹博士还专门设计了《金岭北长城边堡列表》,[1](P91)同时对金代岭南长城的北线、中线、南线也分别加以考证列举,并将金长城修筑的主要拱卫防御目的叙述的十分清晰,即岭南长城主要是拱卫上京与金中都方向。书中明确列举出金朝负责金长城各段的官员名字:“完颜襄主要负责修筑临潢路段界壕,并于承安三年完工,仆散揆主要负责修筑西南路段界壕,于承安三年修筑完工,独吉思忠主要负责西北路段界壕,并于承安五年修筑完工,而东北路在宗浩主持下于泰和三年三月壬申(1203年4月16日)修筑完工。”(详见书中列表)[1](P101)在充分挖掘《金史》中有关金长城相关资料的同时,该书作者还深入挖掘地方史料,例如《西夏纪事本末》附图中的《陕西五路之图》,是唯一传世的金代疆域图,为金贞佑二年(1214)所绘。

第四章,金长城军事聚落层级性与时空分布,不仅说明了金长城军事聚落的层级性问题,而且绘制了别开生面的《金长城军事聚落层级性示意图》。[1](P135)金长城的军事聚落可以划分为三大等级:指挥堡—屯兵堡—边堡;
细化后,又可分为六个小等级:路级指挥城堡—州级指挥城堡—重要堡寨—一般堡寨—戍堡—障堡。在本章中解丹绘制了大量的边堡、屯兵堡、指挥堡的关系示意图,均具有原创性学术价值。

第五章,金长城军事聚落建筑与其防御特征,主要分为三节:第一节,金长城各层级军事聚落城池规模特征及其相关列举,如对指挥堡的不同层级的列举等。此外,对金长城的各层级军事聚落城堡都进行了明确的分类,尤其是第二节,对金长城军事聚落的量化统计分析也是之前无人问津的重要细节。第三节,金长城军事聚落的防御性布局特征方面,提出了边堡的布局是“两堡并列、联手防御、大小堡结合,里应外合,大堡独立、小堡联合,三堡成品字互为犄角”。[1](P179)

在“结语”部分,解丹博士着重提出金长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正如她所说,金长城作为长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中国长城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而且自身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历史、建筑、艺术、军事、民俗等资源。作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保护工作显得非常迫切。对金长城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是对金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深刻认识与研究。金长城研究已然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本书是基于对金长城的整体性、系统性认识,结合史料与现存遗迹,展开的金长城防御体系空间分布和层次体系的研究,深化了对金长城整体性、原真性、动态性的认识,为完善金长城作为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

该书的最后是“附录”部分,附有七份重要附录,这对于研究金长城的学术界来说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从这些附录中可以窥见解丹博士对于金长城研究的多年积累和良苦用心,特别是对《金史》中有关金长城修筑事件的汇总、金代记事时间与金代长城大事件对应表等,都浸透着作者的心血与甘苦。

其一,笔者认为《金长城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一书的结构、内容除了对国内外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认真梳理之外,其原创性价值十分突出。例如,书前附有的两张重要的金长城走向与城堡分布地图,即《金长城在中国现行行政区划内的走势与分布图》与《金长城在金代疆域中的地理位置分布图》,是国内外学术界从来没有人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金长城走向与城堡分布图。尤其是把沿金长城的数百个戍堡一一标注在地图中,从而使我们清晰的看到了金长城的整体走向和戍堡与指挥堡分布的关系,并对金长城的防御方向、目的、戍兵驻防、猛安谋克军民布防、屯田、人口、自然地理环境分割线,以及与金上京城、金中都城、金西京城乃至金东北路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西南路招讨司的相互关系都有了清晰的认识。无疑,这两张精准、科学、完整、耗费十余年心血所绘制的金长城地图,将会对金长城学术研究起到分水岭和划时代的作用。

其二,《金长城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的创新性价值主要表现在解丹博士利用建筑学领域的原理和方法及“六合工作室”的创新平台,有机的与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历史统计学、民族历史地理学等学科进行深入融合与交叉研究,这是一种创建新文科和文理融合的成功典范。该书配有大量的经过反复论证和实地调查所制作的各种数据统计表格、图示、地图,为文字的叙述与描述、考据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客观依据,这是解丹博士贡献给学术界独具匠心的一种范式。

其三,《金长城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作者在历史文献爬梳和前人成果统计方面,能够不遗余力广泛搜集国内外各语种与金长城相关的文章、书籍、调查报告,并对八册《金史·传、表、记》中有关金长城的史料进行认真细致的摘编和统计,按照年代人物分类列出详细表格,使零散在浩瀚文献中的金长城史料得以集中复原,其数据令人耳目一新。如,对金长城功能方面的研究引用了《金史》中有关“急递铺”的记载,使我们清楚地了解到金长城在贯通金朝北方“三京”(上京、中京、西京)之间交通驿站的细节。从解丹博士所统计的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金长城不仅具有防御功能,同时也是金朝东北路通往西南路的重要交通驿道。当今治史需要这种爬梳史料的真功夫,解丹博士不辞辛苦挖掘史料的精神更是非常难能可贵。

总之,《金长城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这部学术著作是基于近百年来对金长城的考古调查与历史研究成果来写作的,如果没有这些丰富的前人研究资料和多年的考古成果积累,就无法实现这种宏观视域下的空间分布的分析和研究。在这条凝聚着无数金长城研究者心血的学术道路上,解丹博士整理出金长城的空间数据和量化数据,是非常重要的金长城研究史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部兼具中国长城研究历史与现实双重价值的专业著作,是对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种新的诠释。它不仅开创了中国长城史研究的新方法、新思路、学科新方向,还打破了固有的金长城史研究领域的窠臼,创造性地开辟了新文科的又一个新领域。

注释:

①解丹博士,女,1981年出生,现任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理事,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2007年考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师从张玉坤教授,博士期间主攻“金代长城军事工程防御体系及其军事聚落”研究。曾于2018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作访问学者,访学的科研项目为“中西方长城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对比研究”。主持的科研项目有:2016年,成果“金代长城防御体系及其空间布局与明长城防御聚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获得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专项研究资助暨第二届“发现中国——古代军事工程科技奖学金”;
2017年,成果“中国明代长城关隘型聚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获得第三届“古代丝绸之路科技与文化交流专项奖学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金长城防御性聚落的空间结构分析研究”(第51408183编号),国内外发表与金代长城相关的论文20余篇。

猜你喜欢 金代长城军事 登长城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10期)2018-10-16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语文世界(小学版)(2017年4期)2017-04-21金代社会阶层间个体晋升的途径当代工人·精品C(2017年1期)2017-02-05长城,长城科学启蒙(2016年10期)2016-10-14从猛安、谋克官印看金代的尺度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6期)2015-12-16金代赐姓问题研究古代文明(2013年4期)2013-07-18长城中华少年(2009年9期)2009-09-14军事幽默:局军事文摘(2009年9期)2009-07-30军事全国新书目(2009年24期)2009-07-17军事幽默军事文摘(2009年5期)2009-06-30推荐访问:金长城 万里长城 聚落
上一篇:基于CB-CenterNet的自动驾驶遮挡目标检测
下一篇: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体思想探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