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整本书阅读提高小学低年段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06 点击:

韩一菱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水车园教育集团银河分校,甘肃 兰州)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要求学生扩大阅读面,建议少做题、多读书,要读整本的书。在“双减”政策下,如何利用整本书阅读,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提高语文核心素养,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整本书阅读是相对于单篇文章阅读来说的。整本书阅读通过阅读课程以及一系列实践活动训练学生语言、思维、鉴赏、理解等多种能力。整本书阅读以其自身的多样性、趣味性、实践性赢得了学生喜欢,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随着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布,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被提到了又一个新高度,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不仅提出了更加详细的教学要求,所选择的阅读内容也偏向于诵读、儿歌以及浅近的童话故事等。而阅读方法则从二年级起学习默读。就阅读过程来看,则是根据阅读文本绘画,开展图画阅读,围绕学生获得的阅读体验方面,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越读越爱读。而在小学低年级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语文素养。教师要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经验等特点开展整本书阅读。低年级的学生,其知识量都较匮乏,在整本书阅读的选择上多为绘本,图文并茂激发其阅读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基于此,再逐步过渡到全文字内容的阅读,由易到难,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而绘本图书形式主要是以图为主,包含有完整性的故事内容,而文字为辅,对图画进行简单描述说明。低年级学生更适合阅读绘本,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动的画面学会欣赏,对整本书所要讲述的内容基本上能够理解,这与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相符,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培养学生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渐渐提升阅读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创新力,也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中的基础。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低年段学生处在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

1.在听故事中习得语言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基础是培养语感。由于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较小,加上爱听故事的年龄特点,大声读给学生听无疑是低年段非常有效的一种读书方式。学生可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经验。我们班设立了“韩老师故事屋”,利用午读时间给学生大声读故事。学生不仅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而且也会逐渐地听出每则故事中所蕴含的情感,深深吸引学生,拨动学生心弦,产生更多的想象与联想,学生越听越爱听,由此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丰富了语言。

在拼音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阅读,并在语文课前设置了“三分钟故事会”。每天邀请一位学生在语文课前为其他学生大声地朗读故事。学生在听和读的过程中建构语言,培养语感,达到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目的。

2.复述故事,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通过语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实践中运用,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语言能力。在部编版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就有关于复述故事的教学内容。我整合课内外教学内容,把课内习得的复述方法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线上的阅读小组群内分享,复述故事。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运用课堂上习得的方法,更好地提升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分享复述,学生的语言能力都有所提高,家长反映,学生最初复述故事很困难,复述得结结巴巴,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分享,学生语言能力明显提升,故事讲得更加通顺流畅,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升。

3.仿写句子,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低年段学生阅读的整本书中,故事大多有许多结构重复的句子或段落。抓住这些有趣的重复,让学生进行仿写或者仿说练习,创编新的故事或者续写故事,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获得阅读成就感,还能帮助学生建构与运用语言。

《青蛙和蟾蜍》这套书中,每个故事都会出现重复。在执教第一本《青蛙和蟾蜍 好朋友》读后交流课时,我抓住书中的重复句式,让学生发挥想象思考:蟾蜍为了想出个故事来还会怎么做?然后套用重复进行仿说。这个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的说蟾蜍翻书,有的说蟾蜍跳舞,还有的说蟾蜍翻筋斗……套用重复句式后,把学生的精彩发言连在一起,我们创编了一个新的故事。学生说得不亦乐乎,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提升了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

4.在情景表演中理解运用

在情景表演中,具体的情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和词句的意思,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比如,人物对话前的提示语。《一年级鲜事多》中有许多提示语:“我立刻大声说”“工友爷爷摸摸我的头说”“王婷突然大叫一声”等。在表演中,这些提示语不仅帮助学生表演得更生动,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如何更准确地进行表达。经过一段时间循序渐进的练习,让学生从简单的提示语做动作进行表演,到逐步增加难度,根据片段进行角色的扮演,直至最后完成结合整本阅读书籍改编的舞台剧,让人人都能参与到其中,进一步增强理解力,深化学生的情感。

情景表演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语文活动,要求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在排练表演的过程中,学生沟通交流,让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更好地帮助学生建构与运用语言。

(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语言是思维的外现,是思维的载体,语言表达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了提升。在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基础上,开展结合生活、推测故事等活动,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1.寻找线索,推测故事

在低年段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中,不论是绘本还是文字类书籍,大部分以故事为主要内容。在这些故事中往往藏着许多线索,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铺垫。在阅读课上,我利用书中的情节巧设悬念,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带领学生在书中寻找线索,进行推测,由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我讨厌妈妈》绘本阅读课上,一开始看书的封面,我隐去了题目中的“讨厌”二字,让学生看图填空。观察发现,图片中的小兔子一脸生气的样子,由此推测题目。经过这样的猜测,学生积累了经验,之后再遇到猜测时就不会轻易说出答案,而是先找线索,依据线索再进行猜测,由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2.发散思维,多角度补白故事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角度较单一,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发散思维也非常重要。在故事中,经常会出现表达方式和故事情节类似的片段,这样的片段给故事补白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在阅读课上,我抓住故事中这样的片段,带领学生发散思维,进行补白。例如,在《青蛙和蟾蜍 好朋友》这本书中,有一个故事:青蛙生病了不舒服,蟾蜍要给青蛙讲故事听,可他想不出故事,于是他用走来走去、倒立着、拿头撞墙、给自己泼水这些办法帮自己想出故事,可是都没有成功。在这里我引导学生补白:“蟾蜍还会用什么办法来想故事?”起初学生跟着故事的导向想办法,想出的都是一些刺激身体的办法,如拿书拍头、打滚、摔跤等。我接着引导学生从其他方向寻找办法,可以求助。学生想到了看书、打电话给妈妈、用手机查阅等办法。走出了刺激身体的“限制圈”之后,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除了求助,学生还想到了用唱歌、跳舞等其他方式代替讲故事。在学生的交流和互相启发下,把自己的妙计与书中的句式结合。学生的思路越来越多,补白也越来越精彩。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发展了思维,也获得了阅读成就感,自然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爱读书。

(三)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对美的判断,对美的欣赏能力,它包括感受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温儒敏先生提醒一线教师: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是语文教育中的应有之义。在整本书阅读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不能把奇怪当成美、把庸俗当成美、把另类当成美。我们的身边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帮助学生练就“火眼金睛”,正确评价,提升审美的鉴赏能力。

1.交流互动,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整本书阅读中,学生会遇到各具特色的人物,引导学生全面地评价人物,感受丰满的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青蛙和蟾蜍》系列书中,有两个典型的形象———青蛙和蟾蜍。在阅读课中,学生开始觉得蟾蜍又笨又可笑,很多学生都更喜欢青蛙。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引导学生发现,在蟾蜍又笨又可笑的外表之下藏着一颗对朋友真诚、善良的内心。此时,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对青蛙和蟾蜍的看法,倾听学生的个性化声音。避免简单、粗暴否定学生的看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想法,对有认知偏向的学生,及时提醒和引导,从而带领学生深入、多面地分析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学生互评,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在阅读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情景表演、制作阅读小报、创意讲故事等方式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教师创设学生互相评价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阅读成果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评价单进行评价,还可以组织讨论交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提出个性化的建议和意见。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也可以促进学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余秋雨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在整本书阅读中,阅读经典作品,能帮助学生更广泛、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

1.甄选经典作品,让中华文化浸润心灵

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更加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我选择了一些有趣又贴近学生生活的图书,让学生阅读。例如,有趣的立体书《我们的新年》、系列绘本《二十四节气》以及《中国神话和传说》《饺子》《九色鹿》等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在这些经典作品中,让学生更加了解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自己所感兴趣的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进行推荐、分享、交流,并且开展主题阅读会。比如,“我和节气有个约定”,每到某一节气,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获取更多的资料,并集中分享,围绕天气、气候、饮食等方面的变化说说各自的感受,由此,不仅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而且还自觉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员。

2.亲近君子形象,感受集体人格

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化课》一书中讲到,“君子”形象是中国文化的理想人格,也是儒家设计的集体人格。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让学生阅读中国名人的故事,在前人的故事中领略君子的风采,在君子的故事中,静听前人的遗嘱,在故事的熏陶下,传承中华文化。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我觉得不仅如此,书中还有好语言、好思维、好审美、好文化。在提高阅读、“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是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语文,在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感受文字的魅力,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五)评价的多元艺术

低年级学生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评价贯穿始终。开展整本书阅读,朗读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朗读效果,也能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有效的朗读评价非常必要。低年级学生还没有朗读的基础,引导其掌握朗读技巧,还需要教师一点一滴的指导。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教师切忌泛泛而评,比如“读得很棒”“真好”“继续加油”,这些都无法达到朗读评价的目的。教师及时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让学生既能认识到自己朗读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也能对自己读得好的地方产生认同感。有学生开始朗读,读得很有节奏感,教师趁机进行评价,“很有节奏感,大家给他掌声,不过有几个字的发音需要纠正。”通过这样的一种评价,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既能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帮助学生正确读音,理顺语句,把握节奏,读出感情。在教师有指导性的语言评价中,让学生逐渐习得朗读要领,提高和强化技能以及朗读水平。教师通过采用指导性的评价语言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评语清楚明了,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指正不足。学生也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储备更多的知识,从而达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以及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的与要求。

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凸显出评价语言的针对性,进一步彰显学生的个性。低年级学生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会有各种不同的体会,因此学生无论是朗读还是欣赏书籍,教师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以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领略文字的独特魅力,并且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个性体验。在评价中也要把握好度,对学生做出公正而合理的评价,让学生既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又能认识到不足,从而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整本书阅读中。把握好评价语言的度,也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态空间以及产生积极效应。低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求知欲旺盛,以形象思维为主,情感更丰富。整本书的阅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符,既有鲜艳的色彩,也有生动的画面,而且语言简洁明了,富有浓厚的儿童文学色彩,教师适时的评价应体现童真童趣,与学生拉近距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蟾蜍整本书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4期)2022-09-17《论语》整本书阅读学校教育研究(2022年9期)2022-04-18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蟾蜍是谁?红蜻蜓(2021年6期)2021-08-23情境—建构—深化—反思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15期)2021-04-13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小读者(2021年3期)2021-03-20远行的蟾蜍 外一篇读友·少年文学(清雅版)(2020年12期)2020-05-21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大龄海蟾蜍故事作文·高年级(2018年2期)2018-02-25推荐访问:本书 素养 依托
上一篇:明代波斯汉辞书《回回馆译语》《回回馆杂字》字母u(Nun)、u(Be)变体及其,汉字对音与校释*
下一篇:“双减”政策下基于教材资源的数学校本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