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04 点击:

田海舰, 冯艳彬

(河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高校是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话语舆论生产、思想传播和价值辐射的重要场域,是青年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在利益诉求多元多样多变更趋复杂、社会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趋活跃的网络环境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工作日益凸显。因此,探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渊源,剖析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现状,探求行之有效、治理有方的现实路径,成为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答题”。

“话语权”由话语与权力两个基本要素构成。法国哲学家福柯将话语权作为独立概念提出并使用。他认为,一切统治归根到底是语言的统治,话语实际上是统治的根本,语言和话语本身即是权力。可以说,通过话语不仅可以达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目的,而且可以成为掌握权力、统治世界的重要工具。话语与权力之间密不可分。话语展现着权力的逻各斯(logos),权力则反映在语言之中,并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是对于社会中的权利与支配关系“真实的投影”。权力通过语言来表达和展示,规定着人们言说的方式、场景与内容,而这种表达或展示往往是以“潜移默化”“以理服人”较为柔性的形式来完成。另外,话语权构建的基本模式并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机制,而是呈现出多点开花、由点到面多层次覆盖的发散式运行模式,没有明确的场域与固定的方式。20世纪20年代,葛兰西提出,国家的领导在于“统治”与“精神和道德领导”的两种领导形式,其中“精神和道德领导”就是谋求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力。意识形态往往将某个社会阶层的利益与该阶层所面对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由此,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也要契合某一意识形态的拥护者们的理论需求与现实处境,引导“某一意识形态的拥护者们”通过建立话语体系,完成价值理念、思想观点、政治信仰的传播,进而实现维护自身形象与巩固社会地位的价值诉求。

网络信息化时代,意识形态概念内蕴丰富、外延扩大,网络意识形态应际而生。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延伸与再现,扣响了意识形态治理领域的时代之问。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意指一定的社会组织、政党、社会团体,以网络技术为手段,搭建网络平台,生成网络话语,建构话语体系,在网络社会中生产、调节、分配、传递意识形态话语,使其价值体系通过网络渗透大众之中,进而实现引领与掌握网络话语的权利。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则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在高校场域的展现,同时也富有代表性地凸显了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基本问题与发展走向。

网络话语日益成为人类沟通的主媒介[2](P64-67)。话语权的构建不仅仅是充当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的“扬声器”“传声筒”,更在于发挥其价值引领与道德塑造的隐性功能。如今,在“万物互联”“人人皆为麦克风”的时代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面临环境、主体、内容、技术等方面的多重挑战,对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提出了严峻考验。

(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环境之困

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中的环境因素对于意识形态话语的生成与传播,以及所传播的信息有着重要的影响。环境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彰显着意识形态的治理水准,同时也构成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环境纷繁复杂,不容乐观。

第一,国际网络权利的角逐诱发意识形态斗争。英国语言学教授费尔克拉夫认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实践的话语从权力关系的各种立场建立、培养、维护和改变世界的意义……进言之,作为一种政治实践的话语不仅仅是权力斗争的场所,而且也是权力斗争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3](P62)互联网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到了一起,各国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更加频繁。文化的繁荣难以掩饰政治力量的暗潮汹涌,各国围绕发展模式与价值观的较量愈演愈烈。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媒介的便捷性与自由性,不遗余力地借助互联网展开“文化宣传”,网络已经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推行“颜色革命”的主要工具。“捕捉”到中国正处于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政治体制、人权、环境治理等问题大肆渲染,传播谣言,歪曲事实,抹黑中国形象,以企图达到阻碍中国稳定发展、破坏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

第二,国内高校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性亟待提高。高校青年学生是互联网上的常驻民,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信息内容辨别能力较弱,批判思维尚未成熟,一些学生容易被不良信息干扰、不实信息误导、不详信息诱导。例如,网络文化中的“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思潮粉墨登场,致使网络空间歪风邪气蔓延滋长,对高校学生的价值体系、思想观念产生了消极影响,严重消解了高校学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同时,我国高校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敌对势力将“精力”放在高校学生上开展意识形态渗透,“明目张胆”地盗取高校网络信息资源,严重威胁到了高校网络信息安全。因此,我国必须加快构建网络意识形态“防火墙”,确保网络空间管理稳而有序,安而有为,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主体之困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主体包括传播者与受传者。传统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往往以新闻、报纸、广播等媒介展开,形成“沙漏式”信息传播模式,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有着严格的把控。然而网络大门打开,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自由性、虚拟性特征突出,网络信息“井喷式”增长,导致主体建构应接不暇、举步维艰,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第一,网络媒介的自由性导致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者话语权力分散。传统意义上的“沙漏式”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在网络时代难以为继,网络平台提供了传播者与受传者双向交流的机会,二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思想碰撞、即时共享不断增加。话语的传播不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特定群体的特权,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由此,信息源的自由度不断提高,导致传播信息的专业度与权威性不断弱化。即便有些信息是正确的,但是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解读,呈现出碎片化、简单化特征,严重破坏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整体性与科学性,致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内容弥散化,部分过于偏颇的解读产生极大的潜在社会风险,被不怀好意之人借题发挥,颠倒黑白,“谣”言惑众,严重影响高校学生的价值判断,破坏高校网络社会环境。

第二,网络媒介的虚拟性弱化受传者抵制错误思潮的能力。现实世界中个人必须时刻应对来自社会、家庭、工作等诸多方面的压力,而网络空间为个体自由与精神“释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这也就导致海量的网络信息真假难辨、良莠难分。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作为主要受传者,广泛地涉猎来自网络的各种信息[4](P76-78),一些极其隐蔽的信息时刻地考验着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面对汹涌而至的网络信息,高校学生极易产生“误读”“错读”,长此以往会影响其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认知。此外,拘泥于受传者自身识别能力不足,未免有失偏颇。传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往往通过由上而下、集中统一、命令传达的“灌输—接收”逻辑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教育[5](P184-188),其教育内容较多、教育周期长、效果产生较晚,未能及时有效地发挥正向引导作用。

(三)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内容之困

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学生能够借助互联网接触到各种意识形态观点。青年学生如果缺乏正确的内容引导,极易被错误思想观点引入歧途,对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也提出了挑战。

其实,在2014年10月,香港苏富比已在同一场拍卖中,两次打破克什米尔蓝宝的每克拉拍卖纪录,分别为12.00克拉的卡地亚蓝宝戒指(以每克拉193975美元成交),以及另一只镶有17.16克拉蓝宝的戒指(以每克拉236404美元成交)。这场拍卖之后仅几个月,蓝宝的每克拉拍卖纪录又在香港佳士得提升至每克拉24381美元,可见市场对克什米尔珍宝的思之若渴。

第一,信息内容海量化挑战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威。意识形态往往会表现为社会关系,它所反映的是各主体之间存在的观念关系。在网络技术不发达的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由高校教师充当学生的领路人,教育内容有着严格的要求,契合主流意识形态主旋律,顺应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但由于网络技术的大发展,原有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理论框架受到冲击。教育的主体呈现多元化,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主体,与此同时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充斥校园,海量信息、多元思想扰乱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信念。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借助新媒介在虚拟空间多渠道、多途径、立体式分布,冲击和挑战主流意识形态认同”[6](P111)。

第二,网络信息敏锐化冲击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价值结构。高校学生是网络社会的常驻民,必然会受到网络思潮的影响。当前网络社会充斥的各种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有针对性地瞄准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将高校学生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对象。通过网络论坛、影视作品、舆论宣传等多种途径,“无孔不入”地侵蚀高校学生的价值体系。网络时代依然要求“内容为王”,话语的表达需要优质的内容作为支撑,要不断与时俱进地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进行创新,引导高校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仰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技术之困

进入5G新时代,网络技术更新换代,网络信息传播密度、速度、准度全面提升。在网络技术带来的巨大变革之下,敌对势力利用算法技术优势,向我国高校展开“精准”输出,强化意识形态渗透,对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把握构成严重威胁。

第一,网络阵地功能不强、技术支持不够。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有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强化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相关理论研究、宣传教育、线上活动纷纷展开,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不足。一是网络阵地功能较为单一。一些高校虽然也适时通过建立校园网站,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举措开展了网络阵地建设,但是仅仅停留在上情下达的新闻通知与消息推送。整体而言,基本运行机制不够成熟,部分功能形同虚设,远远不能满足意识形态教育需求。二是网络内容制作技术水平低,严重与时代脱节。以高校官方网站为例,内容千篇一律,缺乏特色;
信息更新不及时,滞后现象严重;
用户体验感差、操作不便捷、信息供给模糊等问题普遍存在。网络平台作为网络意识形态构建的核心载体,技术因素无疑成为网络竞争的关键要素。因此,阵地建设要在关键之处不卡脖子,就要充分发挥技术因素的最大效能,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攻防能力。

第二,教育人员培训不精、技术人才准备不足。在网络信息传播的时代,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要传统意识形态的传播手段式微,广大高校教师所扮演的“把门人”的角色逐渐退场。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网络略显陌生,存在网络技术运用不到位,对于网络文化、网络热点、网络舆情“不感冒”的现象。网络时代不了解网络文化、不掌握网络教育技术、不关注网络热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便会陷入固步自封、进退维谷的境地。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需要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顺应规律;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与时俱进;
确立技术优先观念,为我所用。高校在开展相关技术培训时,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努力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优质的培训服务与科学的技术指导。立足现实,各高校网络队伍建设未形成完整体系,相当部分的高校不够重视网络人才队伍培养,校园网络运行、防护、监测部门等专业网络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在传统媒介优势不断丧失的情况下,各高校应及时补足短板,下决心、下功夫、下成本,打造高校网络人才队伍,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话语是一切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主要构成因素。”[7](P116)有鉴于此,话语不是自然生成的,而始终是某种建构的结果。通过考量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现实困境,需要从认知-解释、信仰-价值、策略-筹措3个维度出发,结合实际,因人、事、时、势不断做出调整,以发挥整合之能,系统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水平。

(一)认知-解释层面是高校网络形态话语权构建的基础

任何意识形态都包含对于社会事实的认知、解释与说明。认识世界与解释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认知是人的基本能力,解释是认识活动的展开,要强化高校学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形式。

第二,多选中建优势。主流意识形态要为高校学生所接受,就要转换表达方式实现创新性阐释,在多样表达中凝聚共识,建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优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紧密结合青年学生实际,坚持以青年学生为服务重心。其一,通过新型网络传播平台,借助图像、网络语言、VIog等新颖时尚的话语表现形式表达出价值深刻、意义深远的教育内容,使教学内容生动化,理论传播灵活化,在保证意识形态教育方向的前提下,坚实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根基。其二,引导学生参与,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学生以更具主动性的参与者身份加入意识形态教育之中,发挥青年学生对于网络世界的认知优势,为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话语创新助力。由此,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中,实现育人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而提高自身的理论认识与思想境界。其三,培养新时代专业硬、本领强、素质高的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队伍,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保驾护航。在“认知-解释”层面守正创新,精准施策,将育人为本的理念贯彻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之中。

第三,多样中谋共识。在一个日益开放、交流不断的网络时代,高校网络空间价值观念、思想观点纷至沓来,极易发生碰撞、诱发矛盾、产生隔阂。价值冲突是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常态”,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在这方面,绝对主义的错误十分明显,不难识别。对于高校意识形态存在的价值冲突矛盾,需要在接纳包容、互相理解、平等交流的前提下,形成基于共同利益基础上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人作为社会有机体的组成部分,有共同的生理构成、共同的生活需求、共同的社会环境、共同的理想抱负。为了满足更好的生活,人们往往通过适应条件或者改变条件,以达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从而达成某种共识。这种“共识”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一方面要启发引导学生在价值多样中学会“求同”,通过教育使其遵守人们共同和谐生活的社会规范;
另一方面要培养教育对象尊重自由的胸怀眼界,认同“存异”,引导其理解、尊重价值的多样性,博采众长,以续永恒。

(二)信仰-价值层面是高校网络形态话语权构建的核心

意识形态是一种饱含价值观念的体系,展示着一定的价值目标与理想追求。作为高校网络意识话语权构建的核心部分,信仰-价值层面是厘清意识形态性质的主要根据,各种意识形态的分歧争端与优劣之分也集中体现在这一层面。所以,信仰-价值层面不仅仅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标识,也是高校青年学子价值观念生成与价值观念判断的风向标。

第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根本。当前大学生面临着一个缺乏共识的校园网络社会,不同的思想观念、生活背景、教育经历生成不同的价值认知,广大青年学生对历史文化、现实生活的理解日益分化。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9](P4-8),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根本指导地位。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信仰体系,以指导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既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践展开,同时也是高校学生价值信仰塑造的关键一步。一方面,高校行政部门、教育部门、技术部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校园实际相结合,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建设双向互动过程中焕发生机、释放能量。另一方面,针对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存在认识不透、理解不深、信仰不定的现象,强化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引导青年学生真知、真懂、真信。习近平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10]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错误的思想就会蔓延开来。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凝聚共识、同仇敌忾,才能抵御非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侵蚀。

第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P109)。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乱象丛生,各高校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共识,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夯实高校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果。一方面,共同理想是个人理想确立的基本前提。习近平强调:“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12](P50)青年学生应补精神之“钙”,志存高远,将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有机结合,在拼搏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赓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火种”,着眼于高校青年人才储备培养。“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10]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肩负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的高校青年,要自觉承担历史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明确奋斗目标,坚定前进方向。

第三,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意识形态是以价值观为导向和核心的”[13](P148),信仰-价值层面不仅要通过一定的价值尺度来测评社会矛盾,而且要建立能够解决社会矛盾的参照目标。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高远的理想追求与崇高的民族品格镌刻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真、善、美的价值理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于要让广大青年学生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丰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将其与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认同有效衔接,弥补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空洞乏味、晦涩难懂的缺陷。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体系之中,一在灌输教育,二在舆论宣传,三在环境熏陶,四在实践培养。由此,在多项举措的合力作用下,实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与学生思想道德提升“双丰收”,为主流意识形态增强吸引力。

(三)策略-筹措层面是高校网络形态话语权构建的关键

策略-筹措层面作为信仰-价值层面的承接环节,提供具体而微的实践策略与步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不是纸上谈兵式的高谈阔论,要注重客观现实,把握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一,注重党团建设,掌握话语主动。党团建设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党团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对于共青团员与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也要同向发挥共青团干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其一,依托党团活动,传递主流意识形态。高校校园活动丰富多彩,逐渐形成了“学生党建为引领、班团建设为核心、社团活动为补充”的有机体系。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可以依托党团活动为载体,将意识形态教育与学生党团活动结合,让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在形式多样的党团活动中“火”起来。其二,加强学生党建,打造“网络青年军”。关注青年学生党员,及时了解青年学生党员的思想变化,不仅满足基层党支部工作需求,而且要积极吸引青年学生党员投身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中,发挥青年学生党员青春活力、技术熟练、头脑灵活的优势,形成一支有担当、有本领、有态度的网络青年学生力量。

第二,实行“专”“业”分治,维护话语权威。这里所提到的“专”“业”分治,指的是“针对高校中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所进行的分层分级的教育模式”[14](P148)。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是全方位、全覆盖的教育工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一方面,“专”“业”分治要求了解不同层次学生需求,不断调整与完善教育体系,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更加贴近学生生活。针对不同层次教育对象掌握教育规律,对症下药。另一方面,要注重技术领域的突破,掌握网络先进技术并为我所用,激发网络课堂活力,增强网络课堂效能,优化网络课堂环境,构建网络课堂合作格局,占领网络教育主阵地。通过技术管控加强网络信息过滤,保障网络信息质量,维护高校网络空间安全,构筑网络安全“防火墙”。同时,积极顺应教育规律并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在不断认同下生成主流意识形态权威。

第三,重视新闻热点解读,引导话语方向。网络技术的发展赋予高校学生更多的话语权。高校学生对于相关新闻热点问题有着自己的判断和理解。然而,高校学生由于对理论知识掌握不足、社会经历欠缺,存在着对事物认识不全面的问题。另外,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容易被网络上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因此,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各高校要加强对热点事件的舆论引导,运用网络技术分析整理舆论事件的相关信息,厘清事件发展的脉络,对热门话题及时进行点评,对错误言论及时“拨乱反正”,扮演好“网络清道夫”的角色,保障网络空间清洁美丽,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把好关。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有一定的现实向度与理想向度。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15],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须各高校携手同行,顺应网络信息化、数字智能化现实走向,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同样,高校青年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增进对主流意识形态关注度、认可度、参与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坚定信仰者、自觉传播者、积极维护者。

猜你喜欢 话语权高校学生话语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BMI的关系体育科技(2022年2期)2022-08-05画与理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26期)2022-06-30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运动精品(2022年1期)2022-04-29话语权是一种暴力文萃报·周五版(2021年4期)2021-09-13《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1期)2019-11-25雷人话语美文(2018年3期)2018-03-01雷人话语美文(2017年15期)2017-09-03陈年凡客创始人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16年11期)2016-12-21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消费导刊(2014年12期)2015-02-13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诗潮(2014年7期)2014-02-28推荐访问:意识形态 话语权 构建
上一篇:农村宅基地管理中的难题与解困措施分析
下一篇:珍枣胶囊干预老年阴虚火旺型失眠患者中医证素的演变规律及其与神经递质关联性的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