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美育课程建设——以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为例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03 点击:

汪凌峰,万赛罗

(安徽开放大学 继续教育网络园区管理中心,合肥 230022)

随着2021年“两会”的召开,加强新时代美育体系建设的呼声日益高涨。美育课程的建设与完善是时代背景下,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完善新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继续教育网络园区(以下简称“园区”)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从美育课程的特色出发,启动完善美育课程资源建设工作,课程内容主要为音乐、书法美术、舞蹈、戏剧、戏曲等。由于美育课程具有多元性,将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融入其中,可以为课程建设提供更多可能性。在推进美育育人工作的同时,逐步完善美育课程,通过部分推动整体,促进继续教育课程资源体系的逐步完善。

继续教育在走向纵深化发展的过程中,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学界对于继续教育视域下的美育课程研究很少,从现实角度来说,符合研究条件的继续教育办学研究对象较少,导致在理论与实践上呈双向薄弱趋势,做专项的研究显得较为困难。美育课程建设也需要兼顾继续教育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水平。所以在资源建设上,考虑的不仅仅是课程资源数量的问题,与之关联的课程内容、师资力量等也尤为重要。

(一)课程设置:美育范畴下“文”与“艺”相融合

美育课程的内容设置主要是涉及美育范畴下“文”与“艺”两个元素,统归于文化艺术大类。在两个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中,旨在达到“以美启真,提升成人学员的审美能力,完善自身学习生活”的作用”[1]。“园区”通过调查与研究,依据《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明确了相关的美育课程建设规范。在此基础上,结合了安徽省成人高等教育远程化教学模式改革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际,进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美育的主要途径是艺术教育”[2],所以在课程分类上,专业覆盖面较为广泛,如音乐类、书画类、美学类、戏曲类、舞蹈类,以及一些传统文化、非遗类课程。

“园区”也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与师资力量建设了一批特色课程,如安徽地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等。当这些文化艺术类课程,突破传统学科的思维模式,进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并依托信息化手段,推动继续教育课程资源优化的同时,也可看作是新文科在继续教育领域内的新发展。

此外,“园区”在“高职教学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也将美育思想予以落实。为了促进专业多样化,丰富专业课程资源,“园区”于2020年推出78讲文化艺术类精品课,主要包括音乐表演、舞蹈表演、艺术设计等课程教学获奖作品。这些课程资源内容充实,课程设计丰富多彩,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递着艺术文化之美,尤其是一些普通高校里作为艺术鉴赏课程的资源,比如戏曲、非遗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教师教学设计上,要求教师既要体现课程特色,也要注入思政要素,使得美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表1为“园区”部分美育课程,反映出“园区”美育课程的建设情况,也可为相关研究者提供素材。

表1 美育课程分类与课程资源情况

纵览这些课程不难发现,具体课程的落实都是包含于“园区”的宏观设计体系中的,是“园区”课程体系逐步完善的体现。此外,这些课程教师在制作教学设计之前,精心设计教学大纲,然后依据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要求以及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这一阶段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模块化学习”阶段。教师依据学习者每一学习阶段的学习需求,设计、制作且提供必备的、适用的网上学习资源,优化课程与学员的适配性,这也是当前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课程追求的目标之一。为了让学生实现碎片化学习,课程大都被制作成了微课,其特色是学习时间短,但内容丰富。凡是属于微课类型的资源,分为五个部分:课程教学文件、文本辅导、视频资源、作业练习、参考资料。课程教学文件分为三个部分:课程说明、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方案。这些内部组成要素统归于教学资源的整体设计框架,从整体与细节出发,保证这些课程的合理性。需要强调的是,如果说美育是走入学生内心的审美教育,那么相关课程资源的建设就是走入美育教育的实质性步伐。美育绝不是口号,也不是不加引导的虚拟教学,而是需要真正能引之入门、导之方向的课程。

(二)以高水平师资助力资源体系建设

“园区”平台资源的建设,主要是聘请各专业优秀教师进行资源录制,以及从高校和企业机构购买优质资源对已建资源库进行增补。在此基础上,“园区”还注重资源体系结构的优化,在主讲教师上,既聘请国家重点大学的优秀教师,也聘请重点职业院校的优秀教师,并且与中高职职业技能大赛的资源对接,形成了以“本科—专科—非学历”为主导的资源体系。

目前“园区”平台资源主要分为自建类和采购类。自建类如《安徽地域文化》的讲授教师张秋婵:安徽省徽学学会理事,国家图书馆年俗资源专题艺术欣赏类——徽戏与徽剧课程主讲人,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戏剧以及地域历史文化研究。采购类如《书法概论》的讲授教师杨辛:师从徐悲鸿先生和董希文先生,“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曾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荣誉称号。这些优质的师资力量为美育课程的质量与效果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后续美育课程资源建设中,还应注重以下两点,一是课程建设深度应当层层递进,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从简单向着纵深发展;
另外可考虑地方非遗传承人作为特色课程主讲人,因为非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涵养下,带有文化的积淀与艺术的传承色彩,可更好地丰富“园区”的美育课程资源。

美育课程侧重于与学生的直接接触与持续性体验,平台与教师都需要及时接收反馈,这就使得建立多项反馈机制变得尤为重要。只有将平台、教师、学生形成三位一体的架构,这种反馈机制才更具时效性,也利于完善课程体系。

从教师端而言,教师首先依托教学设计方案和题库制作教学设计,教师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进行模块化任务化的制作。在课程做完教学设计后,在平台予以发布,平台管理员审核通过后,学生便可以开始课程学习。教师可以接收并进行反馈,这里主要是接收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反馈,比如对课程视频、文本、作业等方面的反馈,以及平台综合各类数据的接收,如学生视频学习时长,学生作业完成率等数据,通过“园区”综合分析后,再对教师提出建议。

图1 教师端教学设计

图2 学生行为统计

从平台端而言,其基础功能是宏观把控,接收的同时进行反馈。平台端的主体是“园区”,“园区”的反馈在三位一体的体系中起到沟通与串联的作用。在教师端和学生端做出反馈后,平台管理员接收该反馈,并选择反馈给传递对象,如果是技术类或者需要宏观调整的问题,比如说延长学习时间,更改课程内容等,管理员可在接收反馈后直接做出解决方案并予以实行。

图3 平台端

从学生端而言,学生在平台的学习过程中,既能得到老师的指导与提醒,又能随时依托平台给课程教师和平台实施反馈。这种反馈贯穿在整个平台运行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随时向平台反馈,还可以通过平台发布的问卷调查具体阐述自己对于课程或是平台操作的观点,从而促进整个平台系统的优化升级。

图4 学生端问答反馈区

多向反馈机制下继续教育美育课程体系构建,可以在“园区”的统筹规划中,根据各方反馈意见,实现内容的及时更新与优化,弥补了传统美育网络课程的同一性,有效地解决了课程理念的陈旧化。此外,美育课程在继续教育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建设上,完善了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
二是课程理念上,将美育思想引入继续教育课堂中,为成人教育的美育之路拓宽路径;
三是课程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美育进入课堂的方式,是“互联网+”背景下线上教育的新发展模式。

从课程内容和建设规范来看,“园区”的美育相关课程是合格的,但是在合格的基础上,美育课程是否达到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要求,还有待提高。西南大学赵伶俐教授所提出的“创建新时代大美育课程体系”,给继续教育视域下的美育课程建设与探索带来启发,这种新时代整体性的美育课程体系,既体现着继续教育的美育课程建设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代表着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所肩负的重任。

(一)持续推进美育精品课程与特色课程建设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线上经济发展的意见》中提到要加强安徽继续教育在线等平台建设,并提出要丰富和完善精品课程库等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旨在提高线上服务供给能力。其中还谈到了对“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打造。这些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精品课程与特色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继续教育视域下的美育课程,在精品课程的打造上,需要探索出一条新出路。原有的课程侧重于文化艺术类专业化的讲解,缺乏让学生学习鉴赏领悟美学的课程,美育课程更多的是需要赋予学生欣赏美感悟美的能力。所以美育精品课程与特色课程建设可侧重于美感的提升。比如将一些技法性的美育课与鉴赏类的课程相结合,常见的有“书法技法+书法鉴赏”课,“舞蹈技法+舞蹈鉴赏”课,“音乐技法+音乐鉴赏”课等。通过这种“技法+鉴赏”的课程体系,让继续教育的学生真正去接触艺术与文化,真正去学会领悟与欣赏,这不仅是在促进美育的全民化,也是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自信之美的重要体现。

(二)深化美育课程体系构建,推进继续教育美育课程的实践

推进继续教育美育课程实践的意义在于助力新时代美育课程的学科融合,尤其是美育与劳动教育的结合。

继续教育的面授课可以改变传统方式,实现创新性转变。积极与校外的企业、艺术中心、文化传承基地合作,成立美育实践基地。从继续教育学生的来源与现实意义来说,大部分学生为在职学习者,美育课程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工作上的压力,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寻生活美学,这是以人为本视角下继续教育美育课程的价值与意义的重要体现。目前美育的问题在于对美育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3]。将这个问题放置在现代社会文化艺术的框架内,传统文化艺术的复兴为继续教育美育课程的实践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侧重于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的品德、美的内容,体现美育的民族性[4],并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美育的文化母体[5],比如茶文化体验、古琴文化体验等。之所以提出将传统文化的实践与继续教育美育的实践相结合,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继续教育属于终身教育的体系之内,除了专业能力提升,还肩负着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拓展学生综合能力的责任。李雷在《发挥远程教育中美育的功能》一文中提到“远程教育应积极为美育创造条件”,比如开设理性色彩较浓的鉴赏类课程,培养和强化学员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二是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各类教育形式所共有的责任与目标。继续教育是终身性的普及性的教育形式,如果依然依靠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就容易陷入课程建设虚化的问题。

随着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深入贯彻与落实,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也在稳步发展。“园区”在安徽省持续推进高校远程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下,对美育课程进行建设与探索,从“园区”、教师、学生多角度出发,成功实现了在整体架构中的多项反馈与自我完善。继续教育的质量一直备受争议,只有从课程建设出发,才能改善这种现状。“园区”在美育课程建设方面的创新与探索,为继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贡献,促进了继续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在“互联网+教育”日益深化的今天,为高校线上美育教育提供了坚实保障。

猜你喜欢 园区美育互联网+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美育学刊(2022年5期)2022-10-18“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中国德育(2022年11期)2022-06-17论公民美育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3期)2022-06-15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现代苏州(2022年6期)2022-04-13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孔学堂 纯粹的国学园区当代陕西(2018年12期)2018-08-04美育教师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35期)2016-10-17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股市动态分析(2015年49期)2015-09-10推荐访问:继续教育 互联网 美育
上一篇:OEC,模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多孔螺旋碳吸附水中亚甲基蓝性能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