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03 点击:

孙少帅,段佳锐,张 逊

(1.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2.陕西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3.河北金融学院 保险与财政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是党和国家深入开展民族工作的主要抓手和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并多次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3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再次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系列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的重要理论指导和根本行动指南,为新时代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方向指引。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如何有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各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然是对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刻追问,为此高校需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坚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阵地作用。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民族团结重在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它超越了那种着眼此民族或彼民族局部利益的狭隘范畴,从国家大局和整体利益出发,旨在通过教育各族人民以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价值旨归。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高校铸魂育人的特殊工程,对于有效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刻价值意蕴。

(一)个体之维: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有效提升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139这就为大学生在相互关联的社会关系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提供了合理逻辑。当前,大学生群体正处于成长、成人、成才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各族学生民族团结观念和民族交往意识的重要养成时期,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校园媒介为学生坚定民族团结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创设了天然场域。为此,深化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紧紧围绕各族学生成长发展的方向出发,教育各族学生自觉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深入了解各族学生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深化对“民族团结进步”的多维认知,团结是前提,进步是方向,既要强调团结,又要注重进步,在形成规范认知的基础上自觉践行维护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从而全面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进步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坚定政治方向、端正政治态度、站稳政治立场,在面对各种手段的文化渗透、试图挑拨民族关系和破坏民族团结的威胁和挑战中,敢于同邪恶势力和敌对分子划清界限,以合理的方式做出英勇斗争,增强各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四个意识”的政治素养。帮助各族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民族团结的生命线地位,构筑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营造平等、团结、和睦、友善的浓厚氛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照顾、情感上互相依存的良好关系上,形成对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正确价值认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之维: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立德树人是深刻回答高校育人实效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是检验高校一切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尺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全面部署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未来进向,要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教育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旨在培养可堪重用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青年学生作为社会全面发展和祖国繁荣进步的主要力量,是助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祖国完全统一大业的主力军和生力军。高校作为承载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等各种个人及集体活动的重要场域和基本载体,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族学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坚强阵地和主要渠道,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责任和特殊使命。为此,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主题和根本任务,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到教育的诸领域、各环节和全过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启迪学生智慧,不断发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重要论述的引领作用,教育和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五观”、自觉坚定“六个相互”、全面强化“五个认同”、认真贯彻“三个离不开”等重要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牢牢守住民族团结这条贯穿民族心、承续民族魂的重要生命线,把各族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团聚在一起,使他们成为推动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执行者和真正捍卫者,从而铸牢各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真正把高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命题落深、落细、落实。

(三)国家之维: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深刻指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2]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是构筑个人前途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命运共同体的奋斗之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殷切向往和共同愿景,中国梦远景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团结拼搏,更离不开青年一代的砥砺奋进、踔厉奋发。站在新的时代坐标下,努力提升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全面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依然是对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深刻回答。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凝聚起各族青年学子大团结、大联合的力量,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使命和新要求。为此,深化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能够不断激发各族学生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兄弟情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石榴籽之情铸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根基。引导各族学生善于总结历史、远观未来,深刻了解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共同团结奋斗历程中所涌现出的模范英雄人物、先进英雄事迹以及百年奋斗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全面提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域下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信。教育各族学生正视自身所肩负的职责与使命,勇立时代潮头、勇担时代重任,自觉将个人追求、小家幸福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这个大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铸牢坚实的力量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以及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取得了瞩目成绩,各族学生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呈现出更加积极、更为主动的姿态,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坚定、更为牢固,民族关系得到极大改善。然而,面对纷繁复杂和日益变迁的社会环境,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依然存在诸多亟待破解的现实性困境。

(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内容设置和形式运用上较为单一

内容和形式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介体因素传递效果的好坏以及传递方式的如何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成效。一方面,在内容上缺乏全面性和针对性。当前,我国多数高校并未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列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专门课程,在教育内容上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来笼统体现,这就在极大意义上忽略了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容易造成相关理论知识的疏忽和遗漏,难以架构起完备的知识内容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此外,一些高校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学生族别的多样性,不能因地制宜地把握各族学生在民族习俗、民族风情、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而是千篇一律地将教育内容全盘施加给学生,使其失去了应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在形式上存在单一性的弊端。由于部分高校尚未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专门育人工程实施开展,这就直接导致了教育形式往往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过分倚重单向的理论输出,学生处于对立面的被动接受状态,无法形成师生之间良性的双向互动关系,情感的共鸣被束缚在了“一言堂”的主体权威之下,使得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教育内容被披上了抽象空洞、枯燥乏味的单色调外衣。与此同时,过分注重理论讲授的结果即不可避免地“导致实践教学处于‘边缘化’的状态”,[4]忽略了“第二课堂”对于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功能,进而理论难以形成对实践的呼应且不能在实践中得到应有检验,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抑制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预期效果。由此可见,高校要立足各族学生具体实际,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有理有力地破解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的难题。

(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培养机制和顶层设计上不够完善

机制体制的合理创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养机制和顶层设计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深化推进的实际效果。一方面,在培养机制上存在不健全的情况。高校大学生是由不同学科归属、不同专业方向构成的多元化整体,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然而在教育教学的具体开展过程中发现,高校内不同专业院系对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开展效果存在明显差异。比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以及教师教育学院等文科类院系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视程度上们要明显高于其他院系,在具体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完成情况上也要明显高于预期目标。此外,还存在一些没有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方面课程的高校,抑或是将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代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从而在培养机制层面呈现出薄弱的环节。另一方面,在顶层设计上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高校党委和行政部门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施方案的责任者、制定者和参与者,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部分高校的一些职责部门有时存在责任推脱、责任重叠,以及上传下达出现时间差等问题。而以后勤服务为代表的行政部门不参与、不承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情形也时有发生,进而导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矛盾很难得到有效解决。此外,部分高校在监督、考核、奖惩机制等方面也尚有不完善之处,特别是在对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等问题上存在歇歇脚、松口气的现象,甚至出现有功不赏、有过不罚的情况。据此而言,深化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施工程,需要创设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完善的机制体制,以有效应对顶层设计层面的困局。

(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师资配备及其专业化上有待加强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5]也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当前,能否锻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水平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对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程展开的直接追问。一方面,在师资力量上存在明显不足。多数高校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上,缺乏教学型精英、学术型骨干以及高素质领军人才,“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因而形成了学校对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高质量人才的需要,与高质量人才不能满足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矛盾,这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制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程的瓶颈和阻碍。此外,受制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巨大的科研压力,一些高校更是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同样给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造成了师资力量配备不足的困境。另一方面,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准不高。这里特指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由于人才资源的匮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一般交由其他专业的专任教师、学院辅导员以及学校行政干部来兼职进行,他们不同于民族院校的教师队伍,大多数都没有关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的相关经验,并且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学习与培训,所以在面临一些突发和应急事件的时候往往会展现出进退两难、力不从心的状态。此外,受制于自身本职工作的影响以及附加工作并未带来附加的薪酬或奖励,同样制约了兼职教师主动钻研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概而论之,新时代视域下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牢牢把握教师队伍建设这个环节,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突破师资不足的藩篱。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的重要环节,是高校铸牢各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和关键之举。基于当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所面临的现实性困境和结构性难题,高校要立足于完善机制体制以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教育改革以提升教育实效、整合多方力量以营造良好氛围等维度,正本清源、端本正源,不断提升新时代条件下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完善机制体制,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顶层设计

在充分掌握和了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时代意蕴和现实省思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高校需要建构科学长效、持续高效的育人机制,从而全面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取得实质性进步。一是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机制体制。“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6]高校党委要全面强化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和责任落实,不断加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引导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协调发力,不断强化协同合作效应,努力开创层层推进、层层落实的工作局面,形成党政团学通力合作、协调配合的合力育人格局。二是要健全科学严谨的监督保障机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监督保障机制,是保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条件。高校要成立专门的监督保障巡查组,坚持辅导、督导和指导的有机结合,以视察、调查、巡查、走访、询问等多种方式,对机构协调、组织领导、经费投入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是否高效运行、健康运转等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监督和保障,以便针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问题做出及时预判与应对处理,以提升监督保障机制的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三是要制定一整套相对完善的约束考核机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约束考核机制,旨在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效性进行考核,对不符合民族团结进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导向进行约束。高校要通过约束考核机制,全面跟踪反馈各族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出的日常反应,对于模糊和背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目标的行为进行及时约束和教育管理,积极引导各族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摒弃传统的唯分数论的考核方式,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双重维度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效果、日常行为方式以及期末测试成绩等进行综合评定与考核,以此充分检验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

(二)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教育实效

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始终秉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原则,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一是要积极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内容,充分提升其覆盖面和针对性。高校要积极开设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为代表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必修课程,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等为基本方向,还要在共性和普遍性的基础上考虑到各族学生的民族差异性与特殊性,充分尊重各族学生的民族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使他们能够通过专门课程掌握和理解有关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方面的系统知识。此外,高校还要充分结合区域特色,努力挖掘富有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教育资源,合理有序融入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二是要改革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打造网络新媒体教学渠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首在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努力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频共振,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向互动关系。“网络是当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域”,[7]已经成为了引导社会舆论方向、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关键渠道。高校要积极打造网络媒体教学新方式,加强对官网官微、学习强国、易班、微博、快手、抖音等软件平台的合理使用,实现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平台,更要高度重视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信息监管,严格抵制各种破坏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入侵,以主动的姿态占领意识形态领域新阵地、掌握网络话语主导权。三是要建强配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师资队伍,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保障。教师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深厚民族理论素养、教育教学水平精湛的专业师资队伍,既要面向本校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使他们定期接受专业学习与培训,提升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又要面向全国实施人才引荐战略,挖掘民族院校领军人才和精英团队,确保建强配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师资队伍,为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师资储备。

(三)整合多方力量,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良好氛围

深化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个需要动员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的系统性工程,有效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效性,是多方协同努力、彼此发挥优势的结果,为此需要营造学校、家庭、社会的良好风气。一是要营造学校良好的学风氛围。“学风建设是高校永恒的主题”,[8]集中体现和浸染于校园文化环境中。深化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深入开展有关民族传统和民族习俗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各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一个生动活泼的实践平台,积极开展民族文艺汇演、民俗文化艺术节以及“三进两联一交友”“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民族文化活动,将承载着各族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的独特形式有效融入到校园文化氛围之中,以充分展现各民族所特有的文化魅力和文化张力,让各族学生在和谐融洽的学风氛围中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二是要营造家庭良好的家风氛围。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不断形成的固有精神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润物无声、耳濡目染式的家教。为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良好氛围,家长群体要主动学习民族团结的相关知识,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统一、彼此依存的命运共同体,要对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形成一个良性的思考与判断,从而自觉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子女的学习与生活之中,有效激发子女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三是要营造社会良好的民风氛围。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推动力。各民族地区要积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教育基地应积极与当地企业、部队、政府等单位联系”,[9]充分发挥其“第二课堂”的实践阵地作用,为各族学生形成民族团结进步意识提供充足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例如河北省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将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进一步挖掘和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素材,不断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效果,由民族地区所展现出的红色精神和质朴民风,为各族学生增进民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互敬的深厚情感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和生命所在,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10]当前,我们已经迈上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壮阔征途,深化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仅对提升各族学生综合素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价值意蕴,而且对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深刻的价值旨趣。为此高校要坚持不懈、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不断突破现有困境、破解发展难题,在完善高校机制体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整合多方推动力量的基础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走深走实,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凝聚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民族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今日民族(2022年7期)2022-08-01民族团结之歌草原歌声(2021年1期)2021-07-16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学生版上半月(2020年11期)2020-11-17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小读者之友(2020年7期)2020-08-04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MINORITY REPORT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19年5期)2019-11-11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华人时刊(2018年17期)2018-12-07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实践·思想理论版(2017年9期)2018-01-11传承 民族 文化学苑创造·A版(2016年6期)2016-06-20推荐访问:民族团结 深化 路径
上一篇:在党建为魂内镜为器理念下区县级医院消化内科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文化润疆”中的育人内涵探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