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1-18 点击:

徐 生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弊端逐渐凸显,更加倡导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还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高质量的学习活动中展开一系列的思考,积极探究,促进自身思维品质的不断优化。因此,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着手,创新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语文的相关知识内容,使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能够获得有效的提升,借此彰显他们的核心思维。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实能够引导学生去展开主动的学习及实践,使得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思考的状态,能够结合相关的知识内容,提出疑惑点、议论点,并结合自己的发现去主动思考,由此展开一系列的实践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这样一来,便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为丰富,学习方法更为科学,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生成的整个过程,达成对相关知识内容的深度考察。所以说,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主动分析、主动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借此深化他们的学习探究能力,驱动他们创新创造、分析辩证、议论判断,达成语文核心素养有效培育的目的。

(一)忽视了学生的思维驱动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的课程教学要有始有终。换言之,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要能够以一定的媒介来驱动学生的思维发展,调动学生的思维活性。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环节,并没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联结学生的思维起点,激活学生的思维认知。使得学生思维发展的起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致,让他们无法展开相应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以至于整个思维能力的培养无法契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整个课堂教学的目标无法达成,最终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教学方式存在一定局限

初中语文的教学集结了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并且文本内容的体裁也是十分丰富的。既有散文、说明文,也有议论文、小说、新闻等。然而很多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的时候,依旧采取单一化的教学方式,没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也没能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桎梏,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没能结合思维能力的基本元素创新教学模式,让整个课程教学始终处于刻板、枯燥的状态,忽视了“教”与“学”的有机整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能产生多元化的思考,自然也无法培养多元化思维,让思维能力培养始终流于形式。

(三)教学未能彰显思维个性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和重要指示。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也会通过创新教学活动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很多教师却没有细化思维能力的相关元素,换言之,整个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彰显思维个性,他们将思维能力当作是一个整体,没有体现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及深刻思维,使得学生的思维认知发展并不全面,也不具体,忽视了个性及特色,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混乱,无法展开个性化的学习及思维活动实践。此外,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特点及认知意识都有较大的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区分思维能力的细则,以统一的观点去审视学生的学习,展开一致的教学活动,就无法根据学生的思维个性来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无法看到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思维效度上的发展优势和特色,自然也无法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化的学习意识。让他们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思维发展目标也过于模糊,会让整个思维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阻碍了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一)专注于思考课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思考型课堂是新课改下比较常见的课堂类型,它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知识讲授式模式,让学生学会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凸显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所以说,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应该专注于思考型课堂的打造,以此为基准点,让学生产生新的思考,能够与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矛盾和冲突,驱动学生展开新一轮的课程学习实践。当学生对诸多知识及问题产生新的思考之后,他们对问题的解决就将更为透彻,学习也将更为深入,由此便能够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获得积极的理解和体验,有更为丰富的思考和感悟经历,最终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故乡》时,就应该专注于思考型课堂的打造,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通过多项对比,让学生去发现文本中隐藏的冲突和矛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因此,教师可以在导入课堂之后,直接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如“作者回到故乡和离开故乡的心情是怎样的?”。借助这一问题,让学生从总体上去感知文章,以此来得出作者不同的心情。接着,教师再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中年的闰土和少年的闰土有哪些变化?”这一问题十分考究,因为它联结了学生的小学知识。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再一次回顾小学的课文《少年闰土》,让学生形成对以往认知基础的冲突,去理解人物形象的变化契机,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层面着手进行比较,为学生后续探寻作者离开故乡的原因找准切入口。最后,教师可以再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文章中不只闰土发生着变化,很多人也在发生变化,他们之间的不同点在哪里?”这一问题的设置,就需要学生对比链接一些背景资料,从鲁迅所描写的环境着手。通过对比,形成认知冲突,进而得出“人物和环境都在朝着十分糟糕的方向发展”这一结论,体会到旧中国时期农民的悲哀、时代的悲哀。如上,教师从整体出发,细化到人物及环境上,使得学生跳脱出了浅层次的阅读窠臼,深入文章内部,以三个问题驱动他们展开思考,专注于思考型课堂的建构,让学生去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这样就会让学生从多个方面着手,实现思维的延展,能够在文本解读中出现更多的分歧和差异。这样就会让学生有深入探究的点,在深层的理解中实现对新文本及现有文本之间的多项对比。让他们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认知基础上,于新知识和思维间形成矛盾,于直觉与客观事实之间产生冲突,延展他们的思考,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立足于系统训练,培养丰富的思维品质

1. 问题导学,培养发散性思维

科学的、合理的问题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问题导学法,借助多元化的问题,引发学生多元化的思考。使得他们的思维更加具有灵活性特征,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彰显他们的思考探究效能,借此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思维品质,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及发展。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就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问题导学法,引发学生展开多元化、多层面、多范畴的思考,借此彰显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基于此,教师可以结合整篇文章内容,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整篇文章从哪些方面着手,描写了中国石拱桥什么样的特点呢?

(2)纵观我国古代的桥文化,有很多著名的桥。但是为什么作者只选择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案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呢?

(3)作者在描写中国石拱桥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4)作者在描写中国石拱桥的时候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进行的?

(5)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展现自身的表达及思考效力的?

如上,教师通过这几个问题,循序渐进,能够让学生立足于整篇文本展开更为多元的思考。让他们在全面阅读了整篇文章内容之后,找准细节点,抓住关键点,从多个角度着手,对整篇课文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和阐述。这样便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全方位的文本解析中找到整篇文章的主旨与中心,能够与作者的情感思想形成共鸣,与作者实现跨时空对话,尝试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整篇文章。在深度解析文本的过程中,了解整篇文本的主要观点,探寻整篇文本的语言特色,实现他们对文章内容的深层次解剖。由此,学生便能够形成灵活性的思维,会打破单一化思考的模式桎梏,创新文本解析的方法和技巧,使得自主思考能力及文本分析能力得到持续的提升,借此实现思维能力的有效培育。

2. 思维导图,培养逻辑性思维

思维导图是一种常见的思维能力培养工具和方法,所以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借助思维导图,创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整体勾划整篇文章的结构内容,找准主题与中心,集中体现文章的逻辑关系及论点论据。从这一方面着手,便能够促进学生对文章结构特色及逻辑关系的深入思考,在脑海中建构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借此培养逻辑性的思维。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议论文写作中,就应该专注于思维导图的应用,借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具体写作内容见图1:

图1 写作内容

结合相关的材料,可以明确本次作文的主题是“谈诚信”。并且文章直接引用了《论语·为政》中有关于诚信的经典论述,其实就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探究诚信。从微观出发可以站在个人的角度,从宏观出发可以站在民族、国家及社会的角度。所以整篇议论文的描写就一定要具有系统的逻辑思考,要充分彰显自身的议论点。因此,为了让学生的文本创作更加富有逻辑性,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来完成写作。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针对“诚信”展开辩论,思考诚信的内涵,厘清楚诚信的价值,想一想哪些行为或者事件代表着诚信,又如何证明,整篇议论文的写作应该怎样布局,借此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渐延展思考,在对比判断中建构文本的写作内容。与之相关的思维导图见图2:

图2 思维导图示例1

当学生完成了这一主题议论文论述结构导图的绘制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选一个方向展开思维导图的绘制,展现个性化的写作思维导图。比如,有的学生绘制了图3所示的思维导图:

谈诚信开头(引题)主体(诚信是做人、发展的基础)结尾诚信是追求、美德……言行一致……白纸平整—揉捏—无法恢复平整(比喻丧失诚信失人心)正:保持诚信集体(举例)个人(举例)反:丧失诚信集体(举例)个人(举例)联系自己(待人诚信,言出必行)号召大家(和谐、融洽)

如上,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完成了整篇议论文框架结构的设计,使得学生的写作过程有清晰的方向和目标,也让整个议论文的论述更加富有逻辑性,更能够凸显“诚信可贵”的主题中心。由此,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便具有了清晰的脉络,能够从多个议论点着手来凸显核心思维,这其实也是学生综合写作素养的具体体现,实现了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培育。

3. 引导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具备独立自主、客观辨析的视角去实现对知识及实践的剖析和解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就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分别为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及正确性。所以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要让学生敢于质疑并挑战权威,善于发现真理。能够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个事件有独特的见解,打破常规,形成独特的认知思维品格,借此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乡愁》时,就应该从这首诗歌的结构着手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先要让学生对这首诗歌进行多次朗读,让他们对诗歌中的情感进行初步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体会到余光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思念之情。那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这首诗歌的结构非常整齐,那么我们可以换一换顺序吗?”借助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尝试着改换诗歌的顺序。学生在这一系列的实践探究中便能够提出自己的假设,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对诗歌的最后一节和第二节进行调换,因为诗歌的最后应该升级为作者对母亲永久的眷恋。如果只是说到大陆,就显得有些空了。但是其他的学生又提出了新的质疑,因为他们在多次朗读之后发现这样的改换根本行不通。比如,有的学生指出:从时间上来看,体现了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的顺序,时间是不可逆的。也有的学生指出:从意象来看,主要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从小到大的描述过程。还有的学生指出:从情感表达上来看,主要从对母亲的思念—对妻子的思念—对母亲的怀念—对祖国的眷恋这样一个层层扩大、加深的过程来加以描述的。所以学生在提出了这样一系列的质疑之后,便得出了结论:整首诗歌在结构上是统一的整体,不可以随意调换,由此便实现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初步发展。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是否可以删去其中的某一节,培养学生合理推论、分析评估的能力。而后再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思考是否可以加一节内容,借此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以这样的教学环节,便能够从多个角度着手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最终彰显他们的思维品质。

4. 迁移运用,提高思维深刻性

在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迁移应用及创新实践,由此来彰显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深刻性思维。所以说,在实施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的有关于知识迁移应用的学习活动。从思维深刻性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和指导,保证整个教学活动能够凸显思维能力培养的层面。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对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和判断,让学生能够明白整篇文章所描写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认知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感受和体验,展开知识迁移及运用类的学习活动,借此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中的典型案例进行重点阅读,紧扣这一核心内容,去分析文章对这些案例所采取的论证方法,形成对这些方法的深层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这些论证方法展开迁移运用。自选一个角度或者话题展开小练笔实践,沿用同样的案例论述方法,实现对典型案例的论述。而学生在展开这样一个迁移运用的实践中,其实便实现了深度思考。他们从“论点”及“论据”着手,分析了彼此之间的关系,然后思考如何在论证案例中平衡好两方的关系,保证整个论证更加有深度和效度。学生经过这样一个思考过程,便能够实现对整个知识内容及说明方法的创造性理解。在迁移运用的过程中也彰显了自身思考的效度,体现了深刻性的思维。以这样的教学模式,便能够让自己处于主动探究的状态,使得他们的学习过程更为丰富,思考效力更强,借此便体现了他们的深刻性思维,实现了思维能力的培育目的。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专注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看到思维能力培养的价值;
其次,教师要根据现阶段的教学情况分析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最后,教师要根据现状明确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要借助思考型课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此调动学生的思维活性;
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细化思维能力的细则,从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及深刻性思维着手,一一落实,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模式,让整个思维能力的培养效度更强、更广,凸显学生的综合性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导图诚信思维能力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2021年3期)2021-01-05企业不诚信怎么办?小康(2020年22期)2020-08-07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1期)2020-05-28第6章 一次函数初中生世界·八年级(2016年2期)2016-09-10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16年4期)2016-04-21照片之争,诚信之殇意林(2008年7期)2008-05-14推荐访问: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 培养
上一篇:内疚不是感恩,请合理培养孩子的感恩品质
下一篇: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为何独占鳌头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