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中指向深度学习的材料进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1-05 点击:

朱丽花

摘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变革课堂教学方式,须基于学生主体地位,选取有结构性的材料,通过有序呈现材料、使材料趣味化、创新材料等方式,促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亲身体验、感受、观察、动手操作,进入深度学习状态,进行理解性学习、批判性学习,迁移、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关键词:深度学习;结构性材料;材料进阶

核心素养,即适应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少,学习停留在浅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教师,在于变革课堂的形式与教学模式。最根本的办法是:转变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基于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深度学习恰恰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学习理念。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围绕某一挑战性的主题,进行理解性学习、批判性学习,将自己原有的知识整合到现有的学习情境中,并且能够迁移、运用,解决问题。

深度学习样态是基于学生的切身体验而发生的,学生只有亲自参加各类科学探究活动,亲身感受、体验、观察、动手操作,才能进一步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基于学生立场,不断为每个学生营造一种进行深度探究和学习的情境,努力搭建深度学习的支架。这一切都离不开材料的支持。教师可以通过选择适切的材料,合理搭配、自创材料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构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顺利地从“最近发展区”过渡到新的学习情境,一步步深入学习,构建原有知识和现有学习情境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相应的深度学习目标。

一、精选材料,让探究真实发生

(一)材料要有结构

有结构的材料具有内在的联系和规律,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材料最好能够关联学生的生活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指向概念的生成。同时,材料要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年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够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批判性思维,从而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磁铁的磁力”一课时,在对学生前概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已经认识到磁铁能吸引金属类的物体,所以在选择测试物体时,我变选择了铜钥匙、铁钥匙、各种分值的硬币,有些能被磁铁吸引,有些不能被磁铁吸引。学生在猜测环节,基本上都是猜测这些物体可以被磁铁吸住。但是在后续测试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结果大不相同,对自己的原有认知产生怀疑:难道磁铁不能吸引所有的金属?这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是深层思维的体现。随即,我引导学生认识各物体的金属材料,学生们通过归纳发现,磁铁不可以吸铜,但可以吸铁、镍。

(二)材料要具有深度

深度学习主要是以高阶思维的培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为目标,带有批判性思维,是在原有的知识上建构新知的过程。因此,材料需具有一定的深度,要能够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建构与反思,从而获得新知。

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磁铁的磁力”一课中,在探究磁铁特性的一系列活动中,有一个活动是:磁铁沿着直尺慢慢地靠近钢珠。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其实是很茫然的,不知道用意是什么,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于是,我改进了一下实验,改成了“磁铁隔空吸蝴蝶”的实验。学生在玩“蝴蝶飞”的游戏中,相互对比,发现:(1)磁铁可以隔空吸铁;(2)磁铁吸蝴蝶的距离有长有短。这两个发现是有层次性的,所揭示的磁铁的特性也是有层次性的。学生在玩“蝴蝶飞”的游戏中,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自主地深入思考为什么磁铁吸蝴蝶的距离有长短之分。(磁铁的磁力有强弱之别)

二、优化材料,让思维走向最深处

(一)材料结构性呈现

在分组探究活动中,往往会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学生兴奋异常,抢着完成实验任务。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仅仅是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完成了一个实验操作,其学习停留在一个简单的通过材料获取科学知识的浅层学习状态。怎样让学生的探究由浅入深?材料的投放使用是有讲究的,要有结构地进行呈现。

首先,材料出现的时机要恰当。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磁铁的磁力”一课中,学生开始是要猜测每个物体是否能被磁铁吸引,而这时如果磁铁出现在桌面上,学生就很可能跳过了“猜测”这个环节,直接拿起磁铁进行测试,这样学生就缺失了一个依据原有经验思考、验证、建构新知的思维过程。

其次,材料的发放要有次序。控制好材料的发放次序是调控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材料逐步呈现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在逐步递进的问题中,思维一步步深入,这促使学生进一步发现,学生的思维随着材料的逐步呈现而推进。

再次,材料的种类和数量要适量。

(二)使材料趣味化

科学是一门知识性、理解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并且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趣的生活情境中的很多現象都能够体现出科学原理,许多科学原理也是从生活中演变而来的,正所谓“知识源于生活”,学生在对各种生活材料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而深度学习不只是获取表面知识,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其主动探究,拨开表象,探究事物的内部本质,深度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要将平淡无奇的生活材料趣味化。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趣味化材料的引导下,学生的内驱力才能被激发,能积极自主地探究,进行深度学习。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风向和风力”一课中,课堂中有测试当天的风力的环节,通常这一环节都是学生带着自制的风向标去到校园的空旷处测试风向,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实验结果常受到当天的风力影响,如果风力过小,或者风向较乱,实验结果就不明确,学生思维很混乱;学生去到室外,对周围的方位判断不清,影响到测试结果。因此,我自制了教具:模拟风向风速测试仪,在底座上标上8个方位,装上模拟风扇系统用来模拟风向。通过这一趣味性的测试装置,学生可以不断地随意变换风向,然后思考风力和风向标指向之间的关系,不断地观察、分析,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了有效发展。

(三)创新实验材料

教材中所安排的实验往往是一些常规性的典型范例,所涉及的材料也是千篇一律的常规实验材料,这其实很难兼顾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而在开放的课堂活动中,材料要多样化,既要有量的增加,也要有质的提升,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更加自主的选择权,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探求创设开放的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挑战机会。同时,创新材料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学生的思维可以更加开阔,从而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在充分挖掘教材的过程中,努力让学习材料更加丰富多元,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层次发展。

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人的呼吸”一课中,在验证人呼出的气体成分的方案设计环节,教材提供的实验材料是塑料袋、一杯澄清石灰水。预设的实验方案如下:(1)用塑料袋收集呼出的气体;(2)将澄清石灰水倒入收集满呼出气体的塑料袋;(3)摇晃。其实,学生在自主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还会有其他设计方案的产生,会涉及其他材料。这里,教师就要提供多样化的实验材料,为学生的开阔思维保驾护航,确保学生能够有一个有始有终的深度思维过程。

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科学课堂,基于材料的改进,是教师努力的一个方向和策略。通过材料的精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针对性地指向概念的生成,在材料分层次的递进过程中,推动学生思维发展,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形成批判性思维,促使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

参考文献:

[1]杜明康.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科学课堂构建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9(18).

[2]刘剑.小学科学结构性材料的选择与使用[J].教学与管理,2020(05).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 从合坐走向合学:浅议新学习模式的构建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年19期)2016-12-27面向大数据远程开放实验平台构建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16年11期)2016-12-27基于自动智能分类器的图书馆乱架图书检测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25期)2016-12-26搭建深度学习的三级阶梯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6年11期)2016-12-21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6年11期)2016-12-21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现代情报(2016年10期)2016-12-15利用网络技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几大策略考试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3期)2016-12-06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法制与社会(2016年32期)2016-12-01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软件导刊(2016年9期)2016-11-07推荐访问:进阶 指向 深度
上一篇:动漫设计与制作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
下一篇:论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