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中央指定4本学习材料感悟和收获【精选推荐】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0-25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党中央指定4本学习材料感悟和收获【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学习党中央指定4本学习材料感悟和收获【精选推荐】

学习党中央指定的4本学习材料的感悟和收获5篇

【篇一】学习党中央指定的4本学习材料的感悟和收获

学习  收获  感悟

近日,教育办为我们街道全体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提升的平台,特意邀请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蔡福山老师为我们作了《领会课标精神 提升专业水平》的专题讲座。蔡老师对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作了深入浅出的精彩剖析,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培训的时间虽然短促,却让我大开眼界,大饱耳福,犹如饱享了一顿“思想大餐”和“思维盛宴”,在学习中收获,在思考中感悟。

感悟一:三句→两句,核心理念更清晰!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修订稿改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在普及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再用学习价值来衡量数学教育,尊重学生数学教育的过程,让学生有“良好的数学教育”,远胜于“获取必需的数学”来得更为重要。它既体现了数学是一门精深的科学,更体现了“数学”的一种人文情怀,与教育的内涵恰当地融为一体。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里的“人人”指的是学习数学课程的所有人,是大众教育,而不只是指少数人;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是“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标志;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平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发展。

感悟二:双基→四基,是这次课标修改的旗帜!

“双基”变“四基”是此次修订后最引人注目的课程目标的变化。实验版的课标非常强调双基,现课程标准在继续保留和强调了“双基”还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变双基为四基。这样的改变,首先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同时,新增加的双基,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一个人要具有创新精神,可能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机遇。其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仅需要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需要思想方法、活动经验的积累。也就是说,要创新,需要具备知识技能、需要掌握思想方法、需要积累有关经验,几方面缺一不可。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说:“创新能力依赖于三方面: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经验的积累,三方面同等重要。”

感悟三:两能→四能,是创新意识培养的需要!

2011版课标明确提出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原来倡导的“双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发现问题”,是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数学思维,从表面上看来没有关系的一些现象中找到数量关系或者空间形式的某些联系,或者找到数量关系或者空间形式的某些矛盾,并把这些联系或者矛盾提炼出来。而“提出问题”,是在已经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把找到的联系或者矛盾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集中地以问题的形态表述出来。

感悟四:6个关键词→10个核心概念,是数学课程内容的核心、是数学教学的关键!

2011版课标对学习内容中的若干关键词作了适当调整,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在原有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的基础上,符号感为符号意识,统计观念为数据分析观念,增加了模型思想、几何直观、运算能力、创新意识这四个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是目标点,是教学的关键,是数学基本思想的体现,集中反应为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模型思想,都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目标,也应该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并通过教师的教学给予落实。

不同的人立足不同的视角来解读课标,会有不同的见解。但每一次的研读,都直接影响着我们教学方向的把握,只有认真研读,用心思考,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走向正确的阳光大道!

带着收获,带着思考,并努力付诸于实践。期待有更多像这样的学习机会,每天进步一点点!

【篇二】学习党中央指定的4本学习材料的感悟和收获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收获与体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完韩愈的《师说》,我对教师的理解还比较肤浅,我认为“传道”就是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一定道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
“授业”即是要求老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采用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吸收与利用;
而“解惑”就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而发掘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采取有效地解决方案。也就是说,一个合格的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同时还要教会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帮助他们全面并健康地发展。

在学习《教育心理学》的过程当中,老师用精简的课件、丰富的视频、有趣的游戏的测试让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和形象起来,让我们开阔了视野、学会了思考,获益良多。

学完《教育心理学》,我对教师的理解更加深入了,《师说》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当然,扎实的专业基础是教学的基础内容。教师不仅要博览群书,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知识与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有教学的理论和结构,使教育有章可循。既能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也能帮助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方向,游刃有余。所以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学生的学习策略,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发现学生、呵护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多方面分析、总结了教师如何在教育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比如在讲学习动机的时候,我深受触动。接下来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吧。

动机是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这种行为,并使这种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重要因素。一个人是否想学习,为什么学习,喜欢学什么,以及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动性等等,都能够通过学习动机加以说明。学习动机又可以用求知欲来表示,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探究真理并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的认识倾向。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呢?一般而言,学习动机的强烈程度和学习效果是统一的。当我们还是小孩子时,我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兴趣广泛,对感兴趣的事物,我们总会愉快地去探究它,从而使学习和认识过程变得积极主动,进而获得良好的效果。当我们成长为大人的时候,我们会为取悦他人而变得圆滑,为了生活而变得麻木,追求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我们渴望学习的愿望就会遭受挫折。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就如学生的学习,要想达到理想的成绩,就要想办法激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的欲望。

那么,怎样才能调动自身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呢?

激发学习动机最重要就是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奠基石。过去我们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就知道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内因是关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外因起作用。所以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就要从学生自身出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告诉我们:培养学习动机,要将远景性学习动机教育和近景性学习动机教育相结合,也就是要帮助学生制定明确而适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实现的目标。学习目的作为产生和保持学习动机的因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从学生的心理来说,他们都是希望能很快学会,并且很快达到要求,但在实践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面对困难的方式也各不一样。所谓明确,是指学习目的要建立在可观察到的行为结果上。与其说要提高学习成绩,要认真做作业,不如具体地说要赶上某同学,做完作业就可以玩等。所谓适当,是指学习目的难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具有适中的挑战性,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科的复杂水平。如果学习目的太高,超越其能力,学生难以体会成功的快感,就会丧失信心;
而太低呢,则不用努力也能实现,取得成功时的激动心情渐渐平淡下来,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的制定还应该有一定的阶段性,如本学期的排名要达到班级前十,下学期达到班级前五……当然,学习目标的制定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通过引导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条件来制定目标。

培养学习动机,可以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富含启发性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使学生的求知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强化其求知兴趣,进而转化为探求更多新知识的动机。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不是指在课堂上“满堂问”,而是提前准备好的、有目的的提问。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充分了解学生的经验和智力水平,逐步深入、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设问的方式要多样化,避免重复……比如在上高中地理热力环流的时候,老师可以用一组暖气和制冷空调的图片设问大家:为什么暖气安装在房间的下面,而空调安装在上方呢?这样就从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却又被忽视的事情入手,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动机,从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局限于课堂之中,还可以运用于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在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时,如果只是呈现一些抽象的图片,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如果带领他们走出校园,深入自然,观察褶皱和断层等地形构造,就能化抽象为形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培养他们解决类似问题的兴趣,还能增加他们对自然的崇敬与热爱。

培养学习动机,还要充分利用反馈与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作业或测试的判阅。利用反馈和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使正确的认识得到肯定,错误的信息得到纠正。这样就能让他们增强信心,改正不足。在进行反馈与评价的时候,要注意反馈的及时性、全面性和明确性。也就是说对于学生的作业或测试,要及时予以修改和指导;
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与“错”,而要从多方面分析,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学习动机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奖励与惩罚。美国的盖茨曾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实验也表明,表扬和鼓励比嘲笑、讽刺对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效。在现代教育中,我们面对的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他们的方法应是多表扬、多鼓励,每一个学生从内心来说,都是希望能得到表扬的,能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有利于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连续受到表扬后,就特别喜欢学习某一学科,这是由于他在这一方面取得了成功,所以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了更强烈的愿望。基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好的行为,对其多加鼓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比如学生在期末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老师可以采取全班表扬的形式或者奖励一些礼品。物质的奖励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在学习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提高,学生渐渐对学习本身或学习过程产生了兴趣,求知欲逐渐被激发,从而成为推动其学习行为的恒久的内部力量。肯定的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使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力量,这一点是绝不能忽视的。

合理开展学习竞赛活动也能培养学习动机,所谓竞赛活动,就是指学校或老师为学生创设的竞争形式,如作业、考试、知识竞赛等。如果竞赛组织合理,就能激发学生的斗志,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获取优异成绩。如果组织不好,就会产生消极作用。欲速则不达,频繁的竞争活动会使学生精神过度紧张,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造成个人自私不合作的行为等。这就要求老师合理组织学习竞赛活动,如竞赛的频率不宜太大,竞赛的内容要有针对性,适当开展团体竞争……这样既能保证学生时刻处于紧张状态,又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培养学习动机的方法还有引导学生对学习成败进行归因。教师在引导和帮助学生对学习成败进行归因时,要注意归因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更应该注意归因分析要起积极作用。这种归因方式可以是学生自评、他评和教师评价。在自评和他评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集体讨论,综合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同伴帮助、学习策略等起作用的程度来评定。教师要对学生的评价做出及时的反馈,指出误差。有的学生看到成绩高了,得意扬扬,喜上眉梢。如果他们将其归因于聪明,能力强,就会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有的学生看到成绩不好,万念俱灰,垂头丧气。这样的学生过于自卑,把自己的成绩差归因于学习能力差,老师不能表示赞同和同情,而要对其进行鼓励,增强其自信。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需要、动机、兴趣所支配的。学习活动亦如此,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回顾我的学习生涯,从小对花花草草感兴趣的我对地理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凭借对地理的热爱,我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弥补弱势学科,最终进入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学习地理科学专业,虽然这个专业与我想象中的不太符合,但是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探索,我逐渐发现其中的奥秘。璀璨的星空、多变的气候、丰富的资源……都让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在学习的评定中名列前茅。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我十分认同。

对于大三的我们,面临着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就是考研或者工作。很多同学都存在疑惑,对于未来十分迷茫。选择考研的同学可能是真的适合研究,也有的为了逃避现实社会中的就业压力,更有甚者是为了一纸文凭的荣誉感……而选择不考研的同学则是因为家庭条件、志不在此……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自己认为正确,并适合自己,就勇敢的走下去,只有坚定了目标,才能将思维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学完整个教育心理学,我发现教师是一个综合素质的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想要做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在专业方面牢固掌握,与时俱进,还要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教师还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如此说来,作为师范学校的一名学生,未来也会走上三尺讲台,但我与优秀教师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所以我要继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扎实专业基础,提高教学能力;
还要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装备自己;
用爱心呵护学生,做学生茁壮成长过程中的一缕和煦阳光!

【篇三】学习党中央指定的4本学习材料的感悟和收获

《党 章》学习材料

概述

概述党章是一个政党为保证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和组织上,行动上的统一所制定的章程。一个党的党章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该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纲领 任务、组织结构、组织制度,党员的条件、权利、义务和纪律都项。通常衡量一个政党是否成熟党章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党章是政党的宗旨和行为规范。中国共产党 现行党章于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于2007年10月21日通过。除总纲外共十一章五十三条。规定了党的纲领、组织机构、组织制度、党员的条件、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党的纪律等项。

十七大新党章全文参照词条“新党章”。

“十七大”通过的新党章从结构上讲十一章53条(除总纲外)。

(一)总纲

1、什么是党章总纲

党章总纲是党章的组成部分,党章的前提和总则,即纲领、要领。泛指起领导作用的原则。党章的总纲,是党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和组织纲领。

2、总纲的主要内容

(1)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最终目标。

(2)行动指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3)概括和总结了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的发展经验及其基本要求(五个方面问题):

①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通规律(普通性与特殊性)和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②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③我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④规定了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任务和基本政策。

⑤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出四项基本要求。

(二)党章的具体内容(11章53条)

第一章 党员(1—9)

1、什么是党员?

党员:政党的成员、党的细胞。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有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之分。

本章对党员的性质,申请入党人的基本要求,党员的义务、权利,发展党员的基本程序、入党宣誓,预备期党员的教育情况,党员的退党、劝告退党,自动脱党,除名等问题作出了规定。

2、入党誓词与入党誓词的演变。

(1)入党宣誓:表示是对党员的要求以及党员对党表示自己愿意承担的政治责任,对党的坚定信念和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的一种形式。

(2)入党誓词:预备党员在入党宣誓仪式上面对党旗宣誓的内容。

(3)入党誓词的演变:

①世界上最早的入党誓词:1847年6月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的党章——《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诞生,在章程中对入党誓言作过规定,这是入党誓词的雏形。当时采用了19世纪欧洲非常流行的一种问答载体。其中有三个问题:a.你是否确信财产共有制的原则是真理?b.你是否愿意承担义务,始终不渝地以言语和行动为传播财产共有制的原理并促其在实践中得到实现而努力?c.你是否甘愿服从同盟的决议?

②中国共产党党不同时期入党誓词的基本内涵。

红军时期的入党誓词(24字):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决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现行的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第二章 党的组织制度(10—17)

1、什么是党的组织制度?

要求党的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组织规程。它是发挥党的战斗力和实现党的任务的组织保证。

党的组织制度的核心是民主集中制,党章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6条基本原则。

2、组织制度的具体内容。

包括党代表和委员会的选举,党组织的建立,上下级组织的关系,对重大问题的决策程序和讨论问题的方法。

第三章 党的中央组织(18—23)

1、什么是党的中央组织?

全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按照十六大党章规定,包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由它产生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书记处、中央纪委检查委员会、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这一章里对党的中央组织产生、职责、任期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规定。

2、全国代表大会与全国代表会议的区别。

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立法机关、最高权力机关。正常情况下,每五年举行一次,代表是由全体党员选举产生的。全国代表会议是在两次全国代表大会之间,根据工作需要,由党的中央委员会召集,讨论和决定需要及时解决重大问题的会议。它的职权与全国代表大会有所不同。

第四章 党的地方组织(24—28)

1、什么是党的地方组织?

党的地方组织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和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党的组织。(简单地讲省级以下,县级以上的党的组织)

本章对党的地方组织的代表大会的召开,代表大会的职责等作出规定。

2、党的地方组织与党的地区委员会。

从党章规定中看党的地区委员会不是一般独立的地方组织,它是党的省、自治区委员会在几个县、自治县、市范围内派出的代表机关。它根据省、自治区委员会的授权、领导本地区的工作。

第五章 党的基层组织(29—32)

什么是党的基层组织?

是指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中的党的组织(包括党委总支、支部)。

本章对基层组织组建、任期、基本任务作出了规定。

第六章 党的干部(33—36)

1、党的干部及其本质。

党的干部,党的事业的骨干力量,党政机关、军队、人民团体中的公职人员。(包含各级国家机关、群众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担任领导职务)

党的干部的本质: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什么是公仆,特指那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党的干部的本质就是人民公仆。

马克思最早称掌握巴黎公社权力的人为公仆。恩格斯也曾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必须采取坚决措施,防止国家工作人员“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新增了党的干部一章,首次把人民公仆作为对干部的要求载入党的章程。

本章对干部的本质、选拔任用标准、程序、干部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等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第七章 党的纪律(37—42)

什么是党的纪律?

党的纪律是一个政党内拥有制定党内法规权力的机关根据党的章程制定和颁布的,运用党纪处分的手段保障其实施的,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党的纪律,从它的内容和涉及的范围来说,主要有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群众纪律,还包括宣传纪律、经济纪律、保密纪律、人事纪律、外事纪律等。

本章对违纪党员的处分的种类、处理程序作出了规定。

第八章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43—45)

什么是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简称“纪检机关”,是维护党规党纪和管好党的纪律及协助党委管好党风的专门机关,是党的工作的重要部门。主要包括党的中央、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派驻纪律检查组。

本章对纪检机关的设置、任务及上级与下级纪检机关的关系等作出规定。

第九章 党组(46—48)

1、什么是党组?

党组不是一级党委,是上级党的委员会在非党组织中的派出机关。党组成员由批准成立党组的党的委员会指定,党组必须服从批准它成立的党的委员会的领导,代表上级党的委员会指导本机关和直属组织内党的工作。这是党组的特殊性质。

2、什么是非党组织?

是指除共产党组织之外的其他组织。在我国这些组织包括:国家机关各部委、国务院直属局的直属经济管理机构以及人民团体;
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机关的厅、局以及各人民团体;
州(地)县(市)政府、人大、政协、机关和政法部门以及各人民团体。

3、党组与党委的区别?

(1)党委是按照党章规定,由全体党员大会或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而党组则是由批准其成立的党委指定的。

(2)党委可以直接接收或批准接收党员,而党组没有这个权利。

(3)党委可以直接决定或批准对党员的纪律处分,党组一般不能直接决定或批准党员的纪律处分。

(4)党委可以召开党代会(党员大会),选举出席上级党代表大会的代表,而党组一般不能召开这些会议和选举出席党代表大会的代表。

(5)党委向同级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并接受党的上级组织的领导,而党组则不是一级党委,必须在批准它成立的党委领导下工作。

4、党组的特点。

(1)成员身份的双重性,党组成员一般都是有行政负责人的身份。

(2)对上负责的直接性。

(3)工作职责的专业性。

第十章 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关系(49—50)

1、为什么要特别提出党和共青团的关系?

这是由共青团性质所决定的。

2、党和共青团是什么关系?

党章第49条规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受党中央委员会领导。共青团的地方各级组织受同级党的委员会的领导。同时受共青团上级组织领导(简单地讲就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本章对共青团组织的性质、党与共青团的关系作出了规定。

第十一章 党徽党旗(51—53)

这一章内容是十六大党章新增加的内容。对党徽党旗的颜色、图案、性质及使用要求作出了规定

【篇四】学习党中央指定的4本学习材料的感悟和收获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收获与体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完韩愈的《师说》,我对教师的理解还比较肤浅,我认为“传道”就就是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一定道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授业”即就是要求老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采用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吸收与利用;而“解惑”就就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而发掘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对她们提出的问题要采取有效地解决方案。也就就是说,一个合格的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同时还要教会她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帮助她们全面并健康地发展。

在学习《教育心理学》的过程当中,老师用精简的课件、丰富的视频、有趣的游戏的测试让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与形象起来,让我们开阔了视野、学会了思考,获益良多。

学完《教育心理学》,我对教师的理解更加深入了,《师说》就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当然,扎实的专业基础就是教学的基础内容。教师不仅要博览群书,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知识与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有教学的理论与结构,使教育有章可循。既能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也能帮助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方向,游刃有余。所以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学生的学习策略,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发现学生、呵护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多方面分析、总结了教师如何在教育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比如在讲学习动机的时候,我深受触动。接下来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吧。

动机就是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这种行为,并使这种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也就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重要因素。一个人就是否想学习,为什么学习,喜欢学什么,以及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动性等等,都能够通过学习动机加以说明。学习动机又可以用求知欲来表示,就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探究真理并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的认识倾向。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呢?一般而言,学习动机的强烈程度与学习效果就是统一的。当我们还就是小孩子时,我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兴趣广泛,对感兴趣的事物,我们总会愉快地去探究它,从而使学习与认识过程变得积极主动,进而获得良好的效果。当我们成长为大人的时候,我们会为取悦她人而变得圆滑,为了生活而变得麻木,追求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我们渴望学习的愿望就会遭受挫折。兴趣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就如学生的学习,要想达到理想的成绩,就要想办法激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的欲望。

那么,怎样才能调动自身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呢?

激发学习动机最重要就就是激发求知欲与好奇心,它们就是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奠基石。过去我们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就知道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内因就是关键,外因就是条件,外因通过外因起作用。所以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就要从学生自身出发,激发她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让她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告诉我们:培养学习动机,要将远景性学习动机教育与近景性学习动机教育相结合,也就就是要帮助学生制定明确而适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就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实现的目标。学习目的作为产生与保持学习动机的因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从学生的心理来说,她们都就是希望能很快学会,并且很快达到要求,但在实践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面对困难的方式也各不一样。所谓明确,就是指学习目的要建立在可观察到的行为结果上。与其说要提高学习成绩,要认真做作业,不如具体地说要赶上某同学,做完作业就可以玩等。所谓适当,就是指学习目的难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具有适中的挑战性,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与学科的复杂水平。如果学习目的太高,超越其能力,学生难以体会成功的快感,就会丧失信心;而太低呢,则不用努力也能实现,取得成功时的激动心情渐渐平淡下来,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的制定还应该有一定的阶段性,如本学期的排名要达到班级前十,下学期达到班级前五……当然,学习目标的制定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通过引导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条件来制定目标。

培养学习动机,可以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富含启发性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问题的探索与解决,使学生的求知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强化其求知兴趣,进而转化为探求更多新知识的动机。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不就是指在课堂上“满堂问”,而就是提前准备好的、有目的的提问。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充分了解学生的经验与智力水平,逐步深入、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设问的方式要多样化,避免重复……比如在上高中地理热力环流的时候,老师可以用一组暖气与制冷空调的图片设问大家:为什么暖气安装在房间的下面,而空调安装在上方呢?这样就从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却又被忽视的事情入手,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她们的动机,从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局限于课堂之中,还可以运用于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在讲地壳的运动与变化时,如果只就是呈现一些抽象的图片,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与掌握,如果带领她们走出校园,深入自然,观察褶皱与断层等地形构造,就能化抽象为形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培养她们解决类似问题的兴趣,还能增加她们对自然的崇敬与热爱。

培养学习动机,还要充分利用反馈与评价。就就是教师对学生作业或测试的判阅。利用反馈与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使正确的认识得到肯定,错误的信息得到纠正。这样就能让她们增强信心,改正不足。在进行反馈与评价的时候,要注意反馈的及时性、全面性与明确性。也就就是说对于学生的作业或测试,要及时予以修改与指导;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就是简单地“对”与“错”,而要从多方面分析,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学习动机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奖励与惩罚。美国的盖茨曾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实验也表明,表扬与鼓励比嘲笑、讽刺对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效。在现代教育中,我们面对的很多都就是独生子女,对待她们的方法应就是多表扬、多鼓励,每一个学生从内心来说,都就是希望能得到表扬的,能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有利于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连续受到表扬后,就特别喜欢学习某一学科,这就是由于她在这一方面取得了成功,所以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了更强烈的愿望。基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好的行为,对其多加鼓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比如学生在期末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老师可以采取全班表扬的形式或者奖励一些礼品。物质的奖励只就是手段,不就是目的,在学习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提高,学生渐渐对学习本身或学习过程产生了兴趣,求知欲逐渐被激发,从而成为推动其学习行为的恒久的内部力量。肯定的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使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力量,这一点就是绝不能忽视的。

合理开展学习竞赛活动也能培养学习动机,所谓竞赛活动,就就是指学校或老师为学生创设的竞争形式,如作业、考试、知识竞赛等。如果竞赛组织合理,就能激发学生的斗志,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获取优异成绩。如果组织不好,就会产生消极作用。欲速则不达,频繁的竞争活动会使学生精神过度紧张,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造成个人自私不合作的行为等。这就要求老师合理组织学习竞赛活动,如竞赛的频率不宜太大,竞赛的内容要有针对性,适当开展团体竞争……这样既能保证学生时刻处于紧张状态,又培养了她们合作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培养学习动机的方法还有引导学生对学习成败进行归因。教师在引导与帮助学生对学习成败进行归因时,要注意归因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更应该注意归因分析要起积极作用。这种归因方式可以就是学生自评、她评与教师评价。在自评与她评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集体讨论,综合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同伴帮助、学习策略等起作用的程度来评定。教师要对学生的评价做出及时的反馈,指出误差。有的学生瞧到成绩高了,得意扬扬,喜上眉梢。如果她们将其归因于聪明,能力强,就会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有的学生瞧到成绩不好,万念俱灰,垂头丧气。这样的学生过于自卑,把自己的成绩差归因于学习能力差,老师不能表示赞同与同情,而要对其进行鼓励,增强其自信。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切活动都就是由需要、动机、兴趣所支配的。学习活动亦如此,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回顾我的学习生涯,从小对花花草草感兴趣的我对地理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凭借对地理的热爱,我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弥补弱势学科,最终进入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学习地理科学专业,虽然这个专业与我想象中的不太符合,但就是通过深入的学习与探索,我逐渐发现其中的奥秘。璀璨的星空、多变的气候、丰富的资源……都让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在学习的评定中名列前茅。所以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我十分认同。

对于大三的我们,面临着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就就是考研或者工作。很多同学都存在疑惑,对于未来十分迷茫。选择考研的同学可能就是真的适合研究,也有的为了逃避现实社会中的就业压力,更有甚者就是为了一纸文凭的荣誉感……而选择不考研的同学则就是因为家庭条件、志不在此……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自己认为正确,并适合自己,就勇敢的走下去,只有坚定了目标,才能将思维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学完整个教育心理学,我发现教师就是一个综合素质的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想要做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在专业方面牢固掌握,与时俱进,还要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教师还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就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与发展需要……如此说来,作为师范学校的一名学生,未来也会走上三尺讲台,但我与优秀教师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所以我要继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扎实专业基础,提高教学能力;还要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装备自己;用爱心呵护学生,做学生茁壮成长过程中的一缕与煦阳光!

【篇五】学习党中央指定的4本学习材料的感悟和收获

让学习材料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思考
数学学习材料是学生理解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实践证明:有效的学习材料能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组织不同的学习材料或对相同材料的不同组织,会使学生经历截然不同的学习过程。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学习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决定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一、“学习材料”的概念界定
学习材料主要包括教材中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外拓展的课程资源,如主题情境图、数学问题、数学习题、教与学的操作材料等。学习材料的获取渠道可以是教师课前预设的,也可以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
二、学习材料使用现状透视1、学习材料的简单重复2、“新奇材料”的频繁出击追求:◆“经典材料”做到老材新用
◆“多样材料”做到量材录用◆“新奇材料”做到删繁就简
三、基于“激活思维”的学习材料选择与使用策略(一)多渠道获取材料(激活思维的保障)
多渠道获取材料为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激活提供保障。源于教材、源于教师、源于课堂的学习材料能丰富材料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源于教材——读懂教材。
教师首先应读懂教材:知道“教材编写了什么”“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教材这样编写对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从而明确要“教什么”。其次应读通教材:读小学数学12册教材、熟悉教材的编排体系及其设计思路,整体了解教学内容的相关顺序、相互关联
1/5

以及在不同阶段的相关要求。最后应读透教材:深度研读,理清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教学核心内容,理解教材内容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

2.源于教师——调整重构
作为教师既要尊重教材,又要主动驾驭教材,通过补充、删减、重组等策略,激活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根据题材内容的难易、数量的多少、呈现顺序进行删减、补充、重组,使学习材料获取途径更为畅通。


3.源于课堂——捕捉超越
课堂生成资源中有需要教师引导讨论的亮点材料,有需要分析善待的错误材料,也
基于题材数量基于题材内容
补充题材
删减题材
重组题材
读懂教材例题设计
读通教材全册教材
读透教材重点难点
2/5

有需要智慧理答的分歧争论。捕捉亮点:亮点资源是指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个性化思维成果,教师引导得当,一定会让数学课堂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捕捉错误: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它也是课堂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教师要善于捕捉这宝贵的学习材料,组织展开错因分析及归因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捕捉争论:争论资源往往是在学生个体理解内化过程中产生的,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发生冲突。有效捕捉并回应“争论”资源,智慧理答,不仅可以突破难点,还能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成长。
【操作流程】
捕捉内容
课堂生成
亮点
错误
引导讨论



分析善待

捉方
智慧理答
(二)多策略创生材料(激活思维的关键)
多策略创生材料为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激活奠定基础。有深度、有宽度、有长度的材料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刻、更加灵活、更加广阔。
教师多个维度创生材料,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1、一材多用——“挖掘材料深度”,让学生的思维深刻;

入化一迁移材深多变用
感知
明晰
提升
3/5


2、一题多解——“拓展材料宽度”,让学生的思维灵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策略开放、综合开放”的学习材料,其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图12),拓展材料的宽度,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一课多思“拉伸材料长度”,让学生的思维广阔。
材料创生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历史视角追本溯源,解决知识点从哪里来的问题;
通过现实视角横向联系,解决知识点怎么用的问题;
也可以通过未来视角预测发展,解决知识点到哪里去的问题,从而有效拉伸材料长度,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

(三)多方式呈现材料(激活思维的通道)
从哪里来件







一题多解
一课多思
怎么用
到哪里去
追本溯源横向联系预测发展
4/5

多方式呈现材料为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激活设计通道。静态呈现、动态演示、实物操作等材料呈现方式能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升学习品质。
学习材料呈现的方式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元素。教师根据材料类型的不同,分别采用:
1、“静态呈现——自习材料
静态呈现材料的基本操作步骤为“呈现——研读——交流”,材料内容主要涉及数学史料、概念法则、人文趣事等。

2、“动态演示——研讨材料”
动态演示材料的基本操作步骤为“出示问题——提出猜想——演示验证——总结交流”,适用于学生对计算方法不理解、基本原理不清晰、欣赏感悟不到位时。

3、“实物操作——体验材料”
实物操作材料的基本操作步骤为“问题引领——猜想跟进——实践感知——反思修正——拓展延伸”五个阶段,在数学概念建构、几何公式推导、实践应用创造时让学生适时体验操作,效果更好。材料以实物操作的方式呈现时,我们必须先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猜想。在实践感知之后应强调反思修正,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
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当“思维之花”随着课堂教学的节奏不断“舞动”之时,那灵性的绽放、智慧的生成的确令人振奋不已。就让我们做一个精明的数学教师,精心选“材”,共同期待课堂的精彩!
5/5

推荐访问:
上一篇:媒体人社会责任担当担当和责任经典句子
下一篇: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职能作用【完整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