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探讨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0-22 点击:

摘 要:文章简述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空间观念培养的意义;分析了高中学生历史空间观念培养的现状;结合教学工作经验,从历史地图、信息技术、史地结合三个角度,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空间观念;培养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是重要的课题之一。那么,什么是历史空间观念?在《历史学是什么》一文中,对历史空间观念有如下解释:“空间概念是地域、区域。”顾名思义,历史空间观念就是地域观念。而在《时空观念的形成和历史教学》一文中,对历史空间观念也有相应定义:“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及历史现象都有它所在发生时的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从这里可以看出,历史空间观念涵盖的内容有所扩展,除地理位置外,还包括环境因素。在《谈谈历史教学中的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一文中,对历史空间观念说明如下:“历史的空间概念所代表的是当一个历史事件发生时,与该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关的两种环境的总和,这两种环境一个指的是自然环境,一个指的是社会环境。”历史空间观念进一步升华,由单一的自然环境扩展至社会环境[1]。此外,《历史思维能力研究》一书中,作者另辟蹊径,从横纵向历史思维的角度解释历史空间观念。在历史学科纵向思维层面,作者将其划分为三种时态,一是共时态思维;二是昔时态思维;三是即时态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具有哪些意义?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空间观念培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历史知识

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不可否认,不少学生对历史学习存在机械学习和片段记忆的消极现象。学习某个章节的历史知识,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其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独立出来,而在理解、分析上,也采取单项对待和处理的方式[2]。如此一来,高中历史学习的“断层感”日益显著,造成的后果是历史知识前后不能串联,彼此不能印证,难以形成系统化、模块化的知识体系。更有甚者,对历史人物、事件、场景,常常张冠李戴,指鹿为马。教学工作中,不少学生抱怨历史难学,难在何处?学生纷纷表示,历史学习中,对知识要点的剖析并不困难,基本上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理解透彻。然而,当离开课堂后,在复习和课后练习中,自己总是“顾此失彼,丢三落四”。有的学生学习认真,在课后学习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手不释卷地阅读,孜孜以求地学习,但原本已经记住的内容,过不多久就全部忘记了。对历史知识的遗忘、模糊,似是而非,让学生感到焦虑,进而又产生了厌倦情绪。在学习中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学生缺乏历史空间观念所致,历史事件、现象与相应的区域不能实现一一对应,而由此更进一步,相同时间节点上,不同区域发生的历史事件,学生不能横向做出对比;而相同空间节点上,不同朝代发生的历史事件,学生也难以做出纵向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在大脑中构建历史时空坐标,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记忆要点,更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历史知识。

(二)有利于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有利于建构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材文本是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托,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沟通师生、生生之间的桥梁纽带。教材文本虽然十分重要,但值得一提的是,当前高中历史所采用的教材文本,从学生知识吸收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弊端。当前所使用的教材文本,在编辑模式上,将历史知识划分为三类,分别是政治、经济、文化。以政治、经济及文化作为三条主线索,其优点在于能够以单位章节的形式,将大量知识要点涵盖入内,方便学生的学习,且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视角。然而,事物具有正反两面性,政治、经济及文化三大主题分门别类的汇编方式,客观上使得历史教学的时间轴线变得“模糊”,进而也导致区域之间的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的横向关联变得模糊。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能够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历史、接触历史和思考历史,从而提高专题教学的指向性与针对性,对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利莫大焉。当学生具备历史空间观念后,纵然沧海桑田,时移物易,但本质仍然不变,学生可以通过对应的空间坐标,快速捕捉到大量的历史细节,这显然对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构建历史知识框架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高中学生历史空间观念培养现状分析

培养高中学生历史空间观念,需循其本,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培养现状。为了保障问卷调查的真实性与全面性,应根据教学大纲指导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维度,设置相应的调查题目。需要注意,问卷调查应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主题鲜明,且带有一定的趣味元素,以便于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真对待问卷[3]。教学中,我为学生设置了如下问卷调查的问题:其一,河南地、山东之地、关中平原、河西走廊等特定的地理位置范围指代时,你是否对它们所处的位置产生混乱的感觉?其二,能否写出我国10个及以上城市的古今名字?其三,能否简单画出我国每个省份的大致位置?其四,是否能将历史学习与语文、地理等学科结合起来?其五,在歷史学习中,当看到一幅历史地图时,能否快速想到当时的历史情境?其六,一幅历史地图,是否让你想到其周边地区的情况?其七,你每天大概会花费多少时间学习历史?其八,课余时间,你对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历史正剧类电视剧感兴趣吗?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一)历史地图

左图右史。历史地图反映出特定时段内,特定区域内的历史活动现象,是人们基于若干史料研究而绘制形成。历史地图包罗万象,其中涵盖丰富的信息,而通过历史地图,可看出历史活动的进程,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环境的演变,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联。通过历史地图,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能有效映射出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区别于一般的地图载体,历史地图强调史实空间,因而其具备简明、形象、直接的基本特征,以便于读者可以一目了然从地图中获取到关键的有价值的内容。历史的多元性,决定了历史地图涵盖面十分广泛,如侧重于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经济等某一方面的地图,也有细化而集中体现某一历史事件的历史地图[4]。就构成而言,历史地图主要以符号和线条为主,如某一王朝的都城,以双圈指代,重要的城市,以单圈一点指代等。此外,表示势力范围、疆域疆界、行政区划等的位置符号,属于单独的符号类型。而关隘、河流、山川、湖泽等自然环境,则对应自然属性的符号。战争是历史教学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战争本身也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朝更替,政权组建,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大多伴随战争而走上历史舞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对战争,尤其是经年累月,波及面广大的大型战争,缺乏基本的历史空间观念。

(二)信息技术

客观来说,历史教学活动中,有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不高,在课堂上缺乏参与热情,不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也不积极与同伴进行交流,整个学习过程处于被动且消极的状态中。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作为教育者,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自不待言,但是,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大背景下,历史教学应围绕学生,立足学生,发展学生展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中心,是教学真正发生的关键所在。钱穆先生在其《国史大纲》中指出:“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随附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源于兴趣,始于兴趣,在于兴趣。不难想象,学生对历史学习没有兴趣,甚至抵触、逃避历史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将历史学习视为沉重的负担,课上课下只想尽快完成,然后抽身离去。这样的状态自然不会主动搜集和查找与历史相关的内容来充实自我。

历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关联,首尾有关,不具备历史空间观念,日长月久,历史学习有形无质,只知道零散的知识点而不能全局、有序地构建历史知识框架。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历史空间观念,应重视应用信息技术。历史空间观念的培养,以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可灵活应用网络资源作为支撑[5]。比如说:在教学“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播放《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甲午大海战》等影视视频。通过故事情节,搭配声乐、图像等,刺激学生的感官感受。值得一提的是,历史空间观念的培养,可从细节处切入。在借助信息技术后,可从影像资料中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场景道具的搭配,建筑交通的特点,饮食服装的设置等多个角度,展示出特定历史时段,特定区域的风貌,这对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大有裨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物产、交通、地形、气候、社会文化等诸多要素的不同,决定了每个区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有属于自己鲜明的特色。吃穿用度,柴米油盐,细节中凸显出来的历史更为具体,更为客观,也更为真实。当然,除了历史题材类的影视作品外,还可以为学生搜集整理一些历史文化类的纪录片,当作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自行观看。

(三)史地结合

地理者,空间之问题也,历史及百科,莫不根此。历史与地理息息相关,密切关联,既可由此及彼,又能由彼及此,两者之间呈现出千丝万缕的关系。历史课堂中融合地理知识,可从侧面弥补学生历史学习存在的不足,而通过对学生历史空间观念的培养,又能辅助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一举两得[6]。以地理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不必舍近求远,而更为关键的是,地理知识的融入能够帮助学生拓展历史学习的视角,学生可以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观察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这有助于学生穿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抓住问题的核心本质。此外,地理要素原本就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引擎,如众所皆知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的核心区域,集中于北回归线附近,且都处于大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古巴比伦所在区域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的恒河,中国的黄河。大河流域,水资源丰富,易于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为大规模农业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农业蓬勃发展,人口得以繁衍生息,村落而演变为城市,社会分工细化,手工业发展起来。社会经济活跃,产品日益增多,青铜器、文字、城市的产生,为文明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以地理学的角度看待历史,便于从地理的角度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以古代中国为例,农耕民族与草原民族的争斗横贯中国古代史的始终。自先秦以来,草原民族在政权统一、国力强盛之际,每每南下骚扰或入侵中原地区。与之相反,农耕民族在国力强大的时候,却很少入侵草原地区。究其根源,与两者之间的地理要素有关。比如说,从气候的角度分析,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草原地区降雨稀少,不适合发展农业,而缺乏农业为基础,其他附属于农业的生产行业难以获得实质性发展。农业无法发展,当中原王朝占据草原后,不能尽地力之教,相反还需要输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补充给养。长此以往,无疑让财政系统不堪重负。而当遭遇小冰河期时,如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770年,公元29年—公元1000年,公元1458年—公元1552年等。小冰河期气候寒冷,草原地区温度更低,当此之时,草原民族为了获取生存空间,更加不遗余力地南侵,进而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平王东迁、东汉至隋代、土木堡之变等,无一例外均与气候变化有关。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截取同一历史时间节点,对比中西方的差异、中国南北方的差异。总而言之,无论是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文地理環境,都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素材。

结束语

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而培养学生历史空间观念十分必要。历史时空观念,与史料解释、家国情怀、唯物史观等均是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历史空间观念,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学科的本质。历史空间观念对学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在当前的历史教学活动中,需加强对学生历史空间观念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峰峰.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培养策略探究[J].华夏教师.2019(27).

[2]王从国.“学教并重”思想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J].新教育.2020(35).

[3]李永昌.时空观念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策略[J].教师.2021(12).

[4]周云华,黄飞.例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8).

[5]杨俊芳.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教育现代化.2017(22).

[6]吴峰,王爽.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

作者简介:朱大林(1981— ),男,汉族,江苏高邮人,江苏省高邮市临泽中学,中学一级,本科。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

猜你喜欢 观念高中历史空间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民族文汇(2022年2期)2022-03-21空间是什么?大科技·百科新说(2021年1期)2021-03-29创享空间动漫界·幼教365(中班)(2020年8期)2020-06-29钓鱼的观念垂钓(2019年8期)2019-09-10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0期)2019-05-28当观念成为艺术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2018年2期)2018-03-09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古代文明(2018年1期)2018-01-20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7年11期)2017-12-12十二星座时间观念排行榜奥秘(2015年8期)2015-08-12推荐访问:观念 探讨 培养
上一篇:“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路径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