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如意”考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0-20 点击:

綦中明 路鹏

[摘 要] 如意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器物之一,并以其“称心如意”“吉祥如意”的文化寓意深受各个阶层喜爱。据对相关文献的考索,如意起源于战国时期是较为可信的。如意在古人生活、娱乐、文化、军事战争等方面有着多种功用,礼器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如意衰落的根本原因,是清朝灭亡导致使用群体与使用场景的消失。如意的发展是政治、文化、宗教等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发展大势对中国古代器物演变影响的缩影。

[关键词] 如意;起源;礼器

[中图分类号]J120.9 [文献标志码]A

如意,又称“爪杖”“搔杖”“握君”“谈柄”,柄部一般被设计成“S”形或带有一定弧度的弯曲状,顶部最初是弯曲的手爪状,后多为灵芝、云纹、花卉等造型。如意制作材质多样,有金属如意、玉石如意、竹木如意、兽角如意等。如意最初产生时,仅具搔痒功能,后随时间发展才被赋予“顺应心意”“吉祥如意”等祥瑞寓意,继而成为功用丰富,极具象征性的器物,出现在各种文化活动中。

一、如意的起源

(一)战国说

《艺文类聚》引《胡综别传》曰:“时有掘地得铜匣,长二尺七寸,开之,得白玉如意,所执处,皆刻螭蝉等形。’”[1]1269三国时期,东吴曾有人挖掘出一柄玉如意,时人胡综推测此为秦始皇时期的器物,是始皇东游所埋,目的是镇压金陵帝运祥瑞之气。又宋代《事物纪原》卷八中亦提及此事,并言:“盖如意之始,非周之旧,当战国事耳。”[2]421此为有关如意起源的一则重要记载。学者亦曾在文章中多次提及此材料,如马斐便以此为如意起源于战国时期的证据。[3]102然白化文先生则认为“恐怕胡综也就是姑妄言之”[4]86。

(二)汉代说

持“汉代说”观点之人相对较少,然亦不容忽略。如邓汪程认为,如意早在汉代就已出现。[5]36《晋书》卷三十三中言王恺曾获晋武帝御赐珊瑚树一棵,王恺将此树展示与石崇,而“崇便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6]656此为正史中对器物如意的最早记载,且据如意已被上层贵族接受与使用可知,当时如意的制作工艺理应颇为成熟,故可推测其起源应于魏晋时期之前。此外,明代《说郛》卷一百记有“司马相如作《玉如意赋》”之事(1),此亦为“汉代说”之佐证。

(三)印度传入说

另有一种“印度传入说”,认为如意是作为佛具,跟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的。如祁庆富在文章中就有关于“印度传入说”的言论。[7]49相关依据是佛教有记文备忘的佛具,梵名“阿那律”,传入中国后被译作“如意”,故有此说。然搜辑、细究与此相关的文献,则能厘清佛具“阿那律”与中国本土“如意”的区别。《释氏要览》卷上谈及“如意”时,对此有详细 解释:

梵云‘阿那律’,秦言‘如意’。

……皆云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状如云叶,又如此方篆书心字 故。……又云,今讲僧尚执之,多私记节文祝词于柄备于忽忘,要时手执目对,如人之意,故名如意。若俗官之手版,备于忽忘,名笏也。若齐高祖,赐隐士明僧绍,竹根如意……此必爪杖也。因斯而论,则有二如意,盖名同而用异焉。(2)

其言佛具如意可记文以备忘,供讲僧讲经时使用,极为方便且如人之意。文中还言及佛教之如意与中国古代由爪杖发展而来的如意,实际并非同一器物。佛具如意的顶部为云纹状,又似篆文“心”字,与中国本土柄首作“手指爪”状的爪杖形制差别甚大,明显为不同器物。

1977年,山东曲阜鲁国故城出土了两件东周牙雕残器,后被命名为“孝顺”。这两件牙雕残器均作人手形[8]179,整体式样皆与后世搔背用的爪杖非常相似,说明爪杖这种具有搔痒功能的器物最迟在东周时已经出现。“爪杖”与“搔杖”均为如意古名,《辞源》释如意器物之义时称“现在所用搔痒之具,叫‘痒痒挠’(又称‘不求人’),即古时搔杖、如意之遗制”。[9]736结合形制来看,这两件东周牙雕亦颇接近后世之如意,故推测这种具有搔痒功能的器物,很可能就是如意的前身。如此一来,如意起源于战国时期这一说法,似乎更加贴近史实。

二、如意的功用

(一)搔痒

如意在古代又称“爪杖”或“搔杖”,可见其具有搔痒功能。《释氏要览》引《释藏音义指归》注解如意云:“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削作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爪,如人之意,故曰如意。”(2) 如意的搔痒功能是其最基本的实用功能,一直沿用至唐宋时期。《云仙杂记》曾载“虞世南以犀如意爬痒久之”一事(3),可作明证。然唐宋时,如意形制发生改变,柄身弧度增加,柄首变作云纹状。其变化之由,推测是佛教的发展,带动“云叶状”佛具如意地位的提升,进而影响到中国本土如意形制的演变,致使如意的象征功能不断增强,然搔痒之用却只存于其分化出的“痒痒挠”中,且这类搔痒工具亦不再称作“如意”。[10]12故自唐宋后,如意逐渐失去了搔痒功能。

(二)击打

魏晋南北朝时,贵族或帝王常将如意作为击打工具。如从王恺向石崇展示珊瑚树,“崇便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一事中[6]656,可知质地坚硬的铁如意,曾被石崇用作便携的击打器具,来击碎王恺珍视的珊瑚树。又如《金楼子》记载齐武帝于石头城烽火楼会集群臣时,“令长沙王晃歌子夜之曲,曲终,辄以犀如意打床,折为数段。”(4)再如《南史》卷二五记:“苍梧明夕自至领府扣门,欲害帝,帝尝以书案下安鼻为楯,以铁为书镇如意,甚壮大,以备不虞,欲以代仗。”[11]453载齐高帝萧道成为防苍梧王刘昱加害,于书案下方安设握柄作盾,并欲将铁制书镇如意用作兵器,以备不测。

(三)军事指挥

魏晋南北朝時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频仍,涌现出诸多高级将领。此类将领群体,亦多爱持如意以指挥军事。究其原因,除如意可供他们彰显地位外,还与如意本身具有“如人之意”的寓意 有关。

有关如意军事指挥功用方面的记载颇为丰富。如《梁书》卷十二:“叡乘素木舆,执白角如意麾军。”[12]151在《南史》卷五十八中,另有韦叡使用竹如意指挥军队的记载,称其“执竹如意以麾进止。”[11]954除南朝外,北朝亦有将领持如意指挥军事。《北史》卷六十七记载唐永“把角如意以指麾处分,辞色自若。”[13]1557角如意,即兽角所制如意。北魏正光年间,唐永为北地太守,《北史》言其军事才能出众,亦曾持角如意指挥军事。由此可知,南北朝时期如意颇受军事将领喜爱,并常被用于军事指挥中。

如意的军事指挥功用,至迟延续到五代十国时期。《新五代史》记后蜀大臣王昭远,曾“手执铁如意,指挥军事,自比诸葛亮”。[14]806宋代以后,或因政权渐稳,相较魏晋南北朝与五代十国时期战争减少,如意实际指挥军事的功用逐渐退化,转而变为一种指挥军事的象征。如宋代汤仲友《吊葛岭贾秋壑故居》中,以“指挥已失铁如意”[15]1961,暗指贾似道领兵应战元军,最后惨败出逃之事。

(四)谈柄

魏晋时期玄谈之风大盛,名士们手执麈尾清谈玄理,交流哲学思想。其中,麈尾便是魏晋名士玄谈品题的谈柄。《香祖笔记》卷二云:“若六朝以来,则以麈尾为谈柄耳。”(5)正是此意。然在魏晋名流的清谈活动中,如意经常代替麈尾的存在,亦具谈柄功能。如《杜阳杂编》卷中记载:“上曰:‘如意足以与卿为谈柄也。’”(6)又如明代《通雅》卷三十四云:“如意因于爪杖,而谈者以代麈尾。”(7)于此明确记载如意可代替麈尾,作为古人言谈交流时所持器具。

如意能够具备谈柄功用而代麈尾,盖与“玄佛合流”有关。佛教如意多用以“私记节文祝词于柄备于忽忘”,是讲僧作讲时的重要佛具,而讲僧作讲与名士谈玄又属同类活动,故在“玄佛合流”背景下,名士或受讲僧影响,在辩论时使用如意。加之如意方便携带,兼具搔痒功能,又能彰显士族身份,便利处远胜麈尾,故能代麈尾而作谈柄。

“玄佛合流”理当具备双向影响。推测讲僧或因名士执如意作谈柄,亦赋予佛具如意同种功用。《蜀中广记》卷八十一:“既为众所推,安详而起,徐升论座,坐定,执如意谓张宾曰……”(8)南北朝时期,周武帝欲废佛存道,下诏命佛、道二家辩论争优,废学说庸浅者。值此存亡之际,高僧智炫在发言时仍需手执如意,据此可知南北朝时期,如意已是佛教讲僧作讲时必持之谈柄。值得一提的是,陈夏生认为魏晋士族持如意的原因,是“借文殊菩萨来赋予如意一种象征智慧、祥瑞的‘法力’”[16]27,此说亦颇在理。

(五)贵重礼品

如意因具双关义,即同时包含“器物之如意”与“词汇之如意”,故而常被赋予“称心如意”“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加之多用玉石等珍贵材料制作而成,因此常被视作极为贵重的礼品。

《建康实录》卷九记载:“时符丕为慕容垂所逼,自邺遣参军焦远进谢玄青铜镜、黄金椀、宛转绳床、玉如意,请救。”[17]207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符丕见慕容垂率重兵前来攻打邺城,惶惶不安,遣人携重礼求救于谢玄,其中就有玉如意。又如《说郛》卷一百一十《元氏掖庭记》曰:“元妃静懿皇后旦日受 贺……一人献青芝双虬如意。”(1)言静懿皇后诞辰时,便有嫔妃敬献雕刻着青芝与两条虬龙的如意。另,至迟在元代时,已出现“吉祥如意”一词。如元曲《随何赚风魔蒯通》中有:“再休想吉祥如意,多管是你恶限临逼。”(9)故可推定“词汇之如意”寄寓的“吉祥如意”涵义,至迟于元代时已能够助推“器物之如意”的发展。

(六)赏赐之物

历代统治者时常将如意赐予臣子,以作嘉奖或拉拢臣心。如《北史》卷十九记载:“及令羽归,望其称效,故赐如意以表心。”[13]456清代皇帝也多有赏赐如意给臣子或部落贵族,以拉拢臣心的情况。如《钦定热河志》卷二十记有:“赐巴木巴尔、布颜楚克玉如意、洋表、鼻烟壶。”(10)巴木巴尔和布颜楚克都是地位较高的部落贵族。乾隆在接见巴木巴尔和布颜楚克时,便曾赐予他们玉如意,以示朝廷对其关心、看重,并有借此密切与各部关系,拉拢贵族之意。

(七)玩赏娱乐

隋唐时期,如意的发展进入迟缓期,使用群体明显减少。科举取士提高了儒学地位,士族受到打击,加之政治斗争及族中子弟豪奢腐化,致使士族衰落。[18]170如此种种,导致如意失去重要的使用场景——谈玄及名士这一使用群体。

隋唐时期,如意常被文人作为玩赏器物,具有娱乐功用。如《北史》卷八十八记隋代张文诩临近晚年时,常“以如意击几自乐”[13]1934,把如意用作娱乐消遣的玩物,并以此表现出自己恬淡自然的心境。又如《格致镜原》卷五十八曰:“贺监每出游,则携白竹如意以供玩弄。”[19]653再如《太平广记》卷二百八言,隋末有僧人将如意视作“三宝”之一[20]1591,亦认为如意是一种玩赏器物。

(八)重要礼器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后,如意化身重要礼器,频频出现于各类礼制活动中。

1.如意在唐代的礼器功用

(1)视学礼

历年来,研究如意功用的文章中,少有学者注意到如意在唐代有着重要的礼器功用。在唐代,如意与教育文化联系密切,并作为礼器,被用于有皇帝、皇太子参与的视学礼中。《大唐开元礼》卷五十二《皇帝视学》中记载:

皇帝既入大次,执经、侍讲、执读、执如意等及学官各服公服……执读读所讲经,执经释义。讫,遂行如意。侍讲者执如意就论议坐,以次论难。[21]291

视学之制早在周代便已出现,是统治者重视文化教育的重要表现。《学记》中就有关于视学的记载:“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22]199到了唐代,出于强化崇圣尊儒教育思想的目的,皇帝更加看重视学。[23]93《大唐开元礼》对视学一事记载详细,介绍了多位参与视学的学官,其中就有“执如意”。“执如意”與执经、侍讲、执读等视学礼中具备重要职责的学官并列,说明其在视学礼中地位颇重,应是不可取代的。在整个视学过程中,如意亦具特殊功用,即由国子祭酒、司业或硕学博士担任的侍讲,在讲经论义、 解答疑难时需手执如意,以此作为论义礼节。

(2)释奠礼

如意作为礼器还出现在唐代的释奠礼中。《大唐开元礼》卷五十三《皇太子释奠于孔宣父》中记载:

皇太子既入便次,改服常服,执经、侍讲、执读、执如意及三馆学官并公 服……讫,执如意者以如意授侍讲,侍讲兴受,进诣论议座,北面问所疑,执经为通之。讫,兴,退以如意授执者,退还本座。执如意者以如意次授诸侍讲者,皆如上仪。[21]297

自汉元帝立孔子庙,始行释奠,后代官学皆效仿之。[23]94在释奠礼“讲学”环节中,如意亦担负着礼器之用。手持如意的学官名为“执如意”,讲学开始后,其将如意授与侍讲,随后侍讲手拿如意开始讲论经义,言讫再将如意归还“执如意”;“执如意”将如意复授与下一位讲论经义的侍讲,重复之前的礼仪流程。从中可知以下信息:一,在释奠礼及视学礼中,“执如意”的职责是持如意以授侍讲,推动讲学或视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二,侍讲须待拿到“执如意”授与的如意后,方可手持如意开始讲论经义,体现了如意作用的重要性及礼节的严谨性;三,如意在释奠礼或视学礼中,被用于依次安排侍讲论义,成为象征论经讲义的礼器。

2.如意在清代的礼器功用

(1)寿礼

清代时,每至太后、皇帝等皇室诞辰,王公大臣便会呈递如意,以作贺礼。如《国朝宫史》卷十八记载,崇庆皇太后七十大寿时,恭进寿礼第一日便呈递有九柄成套的如意寿礼,材质包括珊瑚、玉石、琥珀等珍贵材料,造型多样,且每柄如意亦有其独特寓意。如其中的“金芝擢秀龙油珀如意”——“金芝”是古代传说的一种仙草,“擢秀”为植物茂盛之意,“金芝擢秀龙油珀如意”即有得仙草、延年寿的寓意。之后几日亦多恭进成套如意,如“松云金采龙油珀卧蚕纹如意九柄”等。[24]413乾隆时期亦是如意发展的鼎盛期。《清史稿》卷二一四记崇庆皇太后三次大寿时曰:“先期,日进寿礼九九。先以上亲制诗文、书画,次则如意、佛象、冠服、簪饰、金玉……”[25]8914从进奉寿礼的排列次序可知,如意仅列于御制诗文、书画后,而居其他各类珍宝前,其地位可见一斑。

(2)纳采礼

清代皇室贵族往聘新妇时,皆需准备如意,送予待嫁女子,以示钟意、吉祥。《清宫禁二年记》云:“满人贵族聘 礼,……乃置玉如意一于新妇衣 上……”[26]199即言满族贵族下聘时,需在新妇衣服上放置一柄玉如意,寄意喜庆如意,此为纳采礼中的重要环节。这种携如意作聘的习俗,在清代小说中亦有体现。如《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再讲到咱们旗人的老规矩,我听婆婆说起来,甚至还有不用媒人,亲身拿柄如意跪门求亲的呢。”[27]342

(3)大婚礼

在清代帝后大婚时,如意亦是作为礼器出现的。如溥仪大婚时一仍清朝旧例,于皇后乘坐的凤舆中预先放置一柄如意,后待凤舆发走后,着人铺设“龙凤喜床”,并在床的四角各放一柄金如意[28]117,皆为取吉祥如意,喜庆美满之意。可见在吉祥寓意及皇室旧制的支持下,如意的礼器功用贯穿了整个清朝历史。

(4)祭祀礼

如意在清代亦为祭祀礼器之一。乾隆时,如意曾作为礼器出现在祭祀山岳的重大场合。何日章曾在《登封如意考》中说:“高宗纯皇帝游幸中岳,时越南国纳供九柄如意,亦到登封。高宗念中岳钟毓之灵,因将如意留于登封,以为祀嵩陈设之用。”[29]102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高宗曾祭祀嵩岳,祭祀时所陈设之礼器中,便有越南国进贡的九柄如意。另,民间亦有将如意用作祭祀礼器的风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九回有:“这一回要拜阴寿,不免又去请伯明来主持一切……家里头却铺设起寿堂来,一样的供如意,点寿烛。”[30]459拜陰寿是于去世之人诞辰时举行的祭祀活动,亦可视作一种丧礼。此处便记有拜阴寿时需供奉如意一事,亦是将如意作为祭祀礼器。

(九)宗教法器

1.佛教法器

如意为佛教中的一种法器,常执于菩萨或罗汉之手。宋代《石门文字禅》卷十八称苏频陀尊者:“手持如意,默而说似。”(11)宋代《成都文类》卷三十九曰:“长者复化文殊,刀化为如意,飞出屋。”[31]763记载了一位名为石长者的人幻化作文殊菩萨,其刀化为如意的故事。如意在此便是作为文殊菩萨的法器存在的。《元史》卷七十一记载:“次一人,为文殊像,执如意。”[32]1179在元代礼仪活动中有 “说法队”,队中有手持如意,扮作文殊菩萨的角色。将如意作为法器,或与如意形制“状如云叶,又如此方篆书心字”同佛教教义有相契合处有关。

2.道教法器

在道教中,如意亦为具有神奇功能的法器,且往往带有神化色彩。如《格致镜原》卷五十八引《采兰杂志》曰:“忽遇一道士,遗以一物,谓之‘如意’, 曰:‘……凡心有所欲,一举之,顷即如意,虽冬雷夏雪、起死延年,皆可得之。’”[19]653据此道士所言,该如意可应主人心中所想,能变换天象、起死回生,是一件极其玄妙的法器。又如《元史》卷七十九记载:“昴宿旗,青质,赤火焰脚,绘神人……左手持如意。”[32]1306“昴宿旗”是古代朝廷的一种仪仗用旗,《元史》言“昴宿旗”之上所绘制的神人,手中便持有法器如意。到了明代,如意的神化色彩进一步加强,反映在小说中则是常作为道教法器出现在神仙手中。如在明代《封神演义》中,“三宝玉如意”是元始天尊的重要法宝,“龙虎如意”为金灵圣母之法器。如意能够成为道教法器,具有顺应心意的神奇功能,推测或与其“称心如意”之名相关。

三、如意的衰落

《清宫禁二年记》记载光绪万寿时说:“各宫眷以皇后为领袖,跪于其前,而献如意。”[26]279可见清末皇室仍有进献如意之礼。然细究清代相关文献,如意的发展在清代却曾遭受重大波折。

清代时如意制作工艺精湛,用材珍贵,价值不断提高,以致成为官员奢靡的象征。清高宗曾“禁贡献整玉如意及大玉”[25]513,正是出于贡献玉如意不利于倡俭赈灾的考虑。此后,清仁宗亦有禁呈如意的谕令。有说法认为,清仁宗禁呈如意亦为去奢崇俭。然《满清外史》言其禁呈如意,应是“由恶和珅而牵连及之耳”。(12)即和珅曾于清仁宗册封皇太子前日,呈递如意,“以拥戴自居”[25]10756,不料反遭清仁宗记恨,致使清仁宗“恨屋及乌”,禁止朝臣呈递如意。黄丹丹认为,此谕令便是如意衰落的原因,并认定“如意的繁荣在嘉庆时期划上了句号”。[33]4此说法似欠妥当,因该谕令在嘉庆朝虽阻碍了如意的发展,但其持续时间并不长。嘉庆朝末期,清仁宗便解除了呈递如意的禁令[34]6485,仅限制呈递如意的官员群体,且皇室贵族、王公大臣等受限较少,故嘉庆朝后,如意得以再次发展。

清代时,如意的使用群体,主要为皇室贵族、王公大臣及富贵人家三类,使用场景则多为皇室婚礼、寿礼、节庆等。清朝灭亡后,皇室贵族、王公大臣等荣光不再,致使如意失去主要使用群体,而纳采礼、大婚礼等皇室贵族礼制随朝代更迭消失后,如意的使用场景亦不复存在。如此,如意只能顺应历史大势,走向衰落。

四、结语

综上来看,中国古代如意的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其最初可作爪杖,具备搔痒功能,可说是今日“痒痒挠”的“始祖”,之后随着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衍生出更多实用功能及文化娱乐功用。如意的发展是两种趋势的交织,即功能发展趋势与历史发展趋势。如意的功能发展趋势为:由搔痒功能发展为多种实用功能与文化娱乐功用并存,再到礼器功用占据主体地位。从如意的历史发展脉络出发,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起始期——汉代及以前,快速发展期——魏晋南北朝,迟缓期——隋唐至明代,鼎盛期——清代。如意的发展是政治、文化、宗教等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发展大势对中国古代器物演变影响的缩影。

[注  释]

(1)陶宗仪.说郛[M].清李际期宛委山堂本.

(2)释道诚.释氏要览(卷上)[M].明嘉靖八年慧照寺刊本.

(3)冯贽.云仙杂记(卷三)[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萧绎.金楼子(卷一)[M].上海古书流通处影印知不足斋丛书本.

(5)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二)[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苏鹗.杜阳杂编(卷中)[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方以智.通雅(卷三十四)[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八十一)[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臧懋循.元曲选(甲集上)[M].明万历时期刊本.

(10)和珅,等.钦定热河志(卷二十)[M].清文渊阁四库全 书本.

(11)释觉范.石门文字禅(卷十八)[M].清文渊阁四库全 书本.

(12)天嘏.满清外史(卷下)[M].1913年新中国图书局编 印本.

[参考文献]

[1]欧阳询,等.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高承.事物纪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马斐.论“如意”艺术的起源、特点及其作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102-105.

[4]白化文.试释如意[J].中国文化,1996(01):84-93.

[5]邓汪程.从“如意”看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意”之美[J].美与时代(上),2017(05):36-37.

[6]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7]祁庆富.如意的由来[J].商业文化,1998(02):48-51.

[8]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阜鲁国故城[M].济南:齐鲁书社,1982.

[9]陆尔奎,等.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刘岳.身世纷纭话如意[J].紫禁城,2004(01):7-16.

[11]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2]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3]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4]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5]厉鹗.宋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6]陈夏生.如意考——历代如意的使用与发展[J].故宫学术季刊,1994(02):21-79.

[17]许嵩.建康实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8]徐连达.唐朝文化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9]陈元龙.格致镜原[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

[20]李昉,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1]萧嵩,等.大唐开元礼[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22]戴圣.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3]宋大川.唐代教育体制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24]鄂尔泰,等.国朝宫史[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25]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6]巴蜀书社.清代野史第二辑[M].成都:巴蜀书社,1987.

[27]文康.儿女英雄传[M].武汉:崇文书局,2016.

[2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晚清宫廷生活见闻[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29]王爱功,等.河南省图书馆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30]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M].武汉:崇文书局,2016.

[31]袁说友,等.成都文类[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2]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3]黄丹丹.论如意的起源与演变[D].上海:上海大学,2008.

[34]赵之恒,等.大清十朝圣训[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35]刘丽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价值及策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101-103.

[36]劉红君.析古代士大夫精神与现代核心价值观[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10-12.

[责任编辑]王立国

A Textual Examination of "RUYI" in Ancient China

QI Zhongminga,LU Pengb

(a.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b.College of Literal Arts,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udanjiang,Heilongjiang,157011,China)

Abstract:RUYI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rtifacts in ancient China,and is deeply loved by all levels with its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satisfactory" and "auspicious".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f relevant literature,it is more credible that RUYI originated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RUYI has many functions in ancient people"s life,entertainment,culture,military war and so on,ritual appliance is one of the mor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The root cause of RUYI"s decline is the disappearance of user groups and usage scenes caused by the demise of the Qing Dynasty.RUYI"s development is the result of the joint action of political,cultural,religious and other forces.It is the epitome of the influenc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n the evolu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rtifacts.

Keywords:RUYI;origin;ritual appliance

猜你喜欢 礼器起源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上海工艺美术(2021年4期)2021-04-24浅谈玉器的祭祀性到装饰性的演变贵州文史丛刊(2019年3期)2019-09-12从“周因殷礼”到“周文郁郁”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4期)2019-08-30先秦玉璜的发现与鉴赏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13期)2018-10-09你知道宇宙的 起源吗?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7期)2018-09-11“礼器”对高校德育教学的启示浅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12期)2018-07-26先秦儒家“礼器”德育与当代高校德育:正?反?合现代教育科学(2018年10期)2018-05-14万物起源中国漫画(2017年9期)2018-01-25万物起源中国漫画(2017年10期)2018-01-25万物起源中国漫画(2017年4期)2017-06-30推荐访问:如意 中国古代
上一篇:乡土资源“竹”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开发与运用
下一篇:网络媒介中女性阶层固化现象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