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乡村振兴获奖演讲稿(完整)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09-22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乡村振兴获奖演讲稿(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乡村振兴获奖演讲稿(完整)

2022年乡村振兴获奖演讲稿5篇

【篇一】2022年乡村振兴获奖演讲稿

牢记使命,从“新”出发

亲爱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今年是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40年中,我们的国家在党的领导和全体人民的努力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乡村的变化可以说是焕然一新。这些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

新的时代,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回首来路,我们在“三农”问题上已经取得累累硕果;
展望前程,我们依然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我们每一位投身基层的农业干部依然肩负重担与使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依然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只有保持一颗热忱的心,在实践中继续挥洒自己的汗水和青春,才能书写出“乡村振兴”的华美篇章。

党的十九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作为农业局的一员,我更应该反复研读大会报告,不断加深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习总书记的报告,坚定而又自信,辩证而又客观,全面而又高远,不但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了过去成就、前进困难和复兴前景,而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民的心声,体现出浓厚的爱民情怀。他首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针对三农工作的这一新的战略部署和新的要求,每个人都应该鼓足干劲,满足亿万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期待。

 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的是农民的钱袋子问题,要让农民富裕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摒弃传统守旧的观念,充分依托乡村特色,在传统种植、畜养的基础上,打造特色小镇,探索休闲旅游度假等产业模式,为乡村的发展开拓更为多元、更为广阔的空间,为乡村的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另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因此,改善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成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说来,应该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相关基础设施的管理,对生活污水垃圾进行处理。要充分开发利用新能源,引导村民以家庭为单元修建污水回收利用设施。要根据乡村不同条件,通过桔杆无害化利用,太阳能、天然气、沼气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改善乡村能源使用结构,提升乡村空气质量。

总之,只有我们挽起裤腿,撸起袖子,深入基层,真抓实干,想民所想,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干实事、办好事。

青年人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作为青年干部,就要有青年人的朝气。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只有主动拥抱正能量,积极投身到乡村基层工作中,才能为社会的美好和谐注入强大暖流;
只有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的干劲儿,才能在激情奋斗中更好绽放青春光芒。在大大小小的岗位上,无数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务实干劲,展现了蓬勃的青春活力,彰显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在时代的洪流中,在新的征程之中,我们更应该秉持一颗炽热的初心,投身基层工作,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方能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个人工作业务总结

本人于2009年7月进入新疆中正鑫磊地矿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前身为“西安中正矿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测量技术工作,至今已有三年。

在这宝贵的三年时间里,我边工作、边学习测绘相专业书籍,遇到不懂得问题积极的请教工程师们,在他们耐心的教授和指导下,我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了很到的提高,并在实地测量工作中加以运用、总结,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积极的参与技术培训学习,加速自身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测绘技术人员。

在这三年中,在公司各领导及同事的帮助带领下,按照岗位职责要求和行为规范,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完成了领导所交给的各项工作,在思想觉悟及工作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思想上积极向上,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基本方针政策,积极学习政治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端正,认真负责,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在工作态度方面,勤奋敬业,热爱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能够主动寻找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学习补充,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在公司领导的关怀以及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我迅速的完成了职业角色的转变。

一、回顾这四年来的职业生涯,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参与了新疆库车县新疆库车县胡同布拉克石灰岩矿的野外测绘和放线工作、点之记的编写工作、1:2000地形地质图修测、1:1000勘探剖面测量、测绘内业资料的编写工作,提交成果《新疆库车县胡同布拉克石灰岩矿普查报告》已通过评审。

2、参与了库车县城北水厂建设项目用地压覆矿产资源评估项目的室内地质资料编写工作,提交成果为《库车县城北水厂建设项目用地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报告》,现已通过评审。

3、参与了《新疆库车县巴西克其克盐矿普查》项目的野外地质勘查工作,参与项目包括:1:2000地质测图、1:1000勘查线剖面测量、测绘内业资料的编写工作;
最终提交的《新疆库车县康村盐矿普查报告》已通过评审。

4、参与了新疆哈密市南坡子泉金矿2009年度矿山储量监测工作,项目包括:野外地质测量与室内地质资料的编写,提交成果为《新疆哈密市南坡子泉金矿2009年度矿山储量年报》,现已通过评审。

6、参与了《新疆博乐市五台石灰岩矿9号矿区勘探》项目的野外地质勘查工作,项目包括:1:2000地质测图、1:1000勘探剖面测量、测绘内业资料的编写工作,并绘制相应图件。

7、参与了《新疆博乐市托特克斜花岗岩矿详查报告》项目的野外地质勘查工作,项目包括:1:2000地质测图、1:1000勘探剖面测量、测绘内业资料的编写工作,并绘制相应图件。

通过以上的这些工作,我学习并具备了以下工作能力:
1、通过实习,对测绘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及实际意义有了系统的认识。加深对测量学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用有关理论指导作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测量学的基本内容得到一次实际应用,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

2、熟悉了三、四等控制测量的作业程序及施测方法,并掌握了全站仪、静态GPS、RTK等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3、掌握了GPS控制测量内业解算软件(南方测绘 Gps数据处理)以及内业成图软件(南方cass)的操作应用。能够将外业测量的数据导入软件进行地形图成图和处理。

【篇二】2022年乡村振兴获奖演讲稿

  篇一

  乡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的稳定器

  实现乡村振兴,维护和保持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前提。乡村文化是熟人社会的文化,崇尚邻里互助、关系和谐、诚实守信,它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是农村社会的稳定器。在人们的记忆中,不仅有乡村的青山绿水,更有乡村社会的睦邻关系、祭祀活动、乡风民俗和宗族姻亲关系等,这些关系、仪式和活动将乡村生活的居民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乡村社会。这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还潜藏着深沉的精神文化资源,它们在稳定农村社会、凝聚百姓民心、维系乡村和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乡村文化的振兴。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乡村文化包含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内容,就物质层面而言,乡村的青山绿水,山环水绕,鸟语花香,古老建筑,阡陌农田,既是农民生活的安居之所,也是一种自然生活状态,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景。就精神层面而言,乡村承载着本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道德力量,乡村文化通过当地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社交礼仪、传统服饰等展现出农民的精神信仰、社会生活、交往方式等具有独特个性的价值观念,是农村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具有凝聚人心、集中民智、共谋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乡村文化是农民精神的伊甸园

  乡村的核心是人,乡村振兴的目的也是为了人,实现乡村振兴,关键也在于“人”。乡村文化赋予农村生活以价值与意义,乡村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越了个体,是乡村文化将这些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当农民对自己的故乡无比眷恋、对生长于斯的乡村文化心有所系、魂有所牵,他们才能对乡村从内心里生发一份热爱、对乡村的振兴发展有一份担当。

  篇二

  1

  改善文化民生,创建“有品质”的新乡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文化小康路上,也不能让一个人掉队。为此,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在改善民生上持续发力。

  “以人为本”,加强群众思想道德建设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镇坚持党员干部带头,以上率下,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上来,切实加强党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提升村民思想素质,从而促进文明和谐的乡风民俗。乡风文明提升的主体是村民,营造文明乡风,关键在于教育,**镇始终坚持引导广大群众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风尚,利用文艺队、宣传栏等大力宣传,推动民间文化艺术进校园,举办艺术培训班,民间艺术团体得到长足发展;
在诗词文化的影响下,人民情感凝练而丰富,为当地百姓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

  “文化阵地”,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和必要的设施是必需的重要条件。新时代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内涵不仅仅是场地以及设施建设这样简单,而是包括政治导向、思想引领、文化传承、场地设施、实际效果、作用及影响力等方面在内的系统性建设工程,文化阵地是文化传播的主战场,是连接着抽象的概念与现实表现的一个桥梁,是一种人人可参与、村村可建成的文化传播长效机制。

  “文化惠民”,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文化惠民工程"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和电视进万家工程等重点项目。近年来,各级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上完成县、乡、村、户四级文化网络的建设,**镇建立了村级文化网格群,各村的党建联络员既是文化联络员,负责日常文化活动宣传,组织群众参与各项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xx初,**镇党委政府提出“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群众文化惠民指导思想,并举办了一系列惠民活动。

  2

  营造乡风文明,创建“有风骨”的新乡村

  移风易俗,重塑精神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湖南省承接十九大精神,也制定出台了《湖南省文明办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意见》,对移风易俗做出了相关规定和要求。近年来**镇开展移风易俗文化宣导,通过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进行风俗教化。

  村规民约,撬动乡村善治

  移风易俗的方式既有文化宣教手段又有规约治理手段。从治理论视角来看,移风易俗主要依赖基于“地方性知识”而形成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是指村民依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村实际,为维护本村的社会秩序、社会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制定的约束规范村民行为的一种规章制度。村规民约是一种介于国法与家规之间的生活规则,具有民间性、乡土性、自治性、成文性等特点,村规民约结合村域实际将国家法律地方化具有推进村民自治、整合农民利益、促进文明乡风建设等重要功能。村规民约正是乡村自治的重要形式,通过村规民约促进移风易俗,切实推行“风俗之治”,是乡风礼俗参与“善治”的过程,更是传统中国移风易俗的治世价值当代传承与弘扬的过程。

  见贤思齐,引领文明乡风

  弘扬乡贤文化,倡导文明风尚

  儒家伦理在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上有“在朝则美政,在乡则美俗”的价值设定。乡贤一词系指在民间基层本土本乡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人。地域性、知名度和道德观是构成乡贤的三个基本要素。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镇培养、挖掘新乡贤,进一步发挥新乡贤垂范乡里、涵育乡风的作用,以乡贤带动广大群众树立见贤思齐、崇尚典型的意识,提升全民素养,培育淳朴民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成立慈善协会,送温暖树乡风

  “大善为官,小善为慈”。**镇放羊坪村慈善协会,于2016年9月9日成立,由热心慈善事业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各业人士组成,为依法注册登记,具有法人资格的非盈利公益社会团体,专为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贫困户及不幸者提供救助。目前协会成员共有97名,截止xx9月,慈善协会已募集捐款14万元,救助特困群众上百人,发放救助资金9万多元。

  3

  开展文明创建,打造“有灵魂”的新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营造文化氛围

  美丽乡村建设是在营造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基础上,通过发展地方特色产业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农村文化和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社会有序运行的农村整体性发展的过程。以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为契机,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去年,**镇放羊坪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三角堆、陡惠渠、教门冲村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兴隆街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镇”,市“诗词之村”。今年,**镇被列为常德市“最美乡镇”、鼎城区“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片”、“美丽乡村示范片”。

  培育“书香家庭”,传承优良家风

  在我国,“耕读传家”和“书香门第”一直是传统家庭建设的重要方向。“耕读”,是在求生存之余,读圣贤书,在日常生活里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化;“传家”则是指“耕读”是家庭传承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在物质条件逐渐充裕的当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成为一个时代课题,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就变成了传承的最小实体。在**镇第一届“书香家庭评选”中,共有十四个家庭荣膺该称号,代表性的有:“国艳山庄”、“耕读人家”、“香兰雅室”、“枫林竹简”,“枉渚苑”,这分别为五大书香家庭的雅称。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建设书香家庭,把文化的根芽深植于家庭这个个体之中,通过家庭的孵化,濡染家人的品质和心性,最终提升家庭的素养,进而养化书香社会,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这不仅是时代的迫切需求,也是中国内涵发展和提升软实力的有效路径。

  挖掘文化资源,创新魅力乡村

  成立了放羊坪村诗词协会、妇女儿童之家、村民自治调解委员会。成功举办了首届“好家庭、好丈夫、好婆婆、好妻子、孝老之星”评选活动。2017年被评为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示范村,被鼎城区妇女联合会授牌为“鼎城区妇女儿童之家”示范村。今年年底,《放羊坪村志》即将出版发行。

  4

  联动文化产业,创建“有活力”的新乡村

  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镇民间艺术团,近年来在政府的因势力导下,不断激发活力,至xx全镇发展民间剧团达37个,从业人员有900余,年均演出400多场,观众达500万人次,演出收入2000多万元。**镇民间艺术团的“**歌舞”逐步成为了展示**,推介**的重要文化品牌和**镇积极探索如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速,以文化推动乡村振兴,惠及群众的重要跳板之一。

  不断发展壮大的**镇民间艺术团队是**歌舞的“生力军”,其演出内容主打地方特色的小戏、小曲、小品,贴近群众,辐射较广;
演出团队多次参加省、市、区宣传部组织的文艺演出并获奖。村村有剧团,组组有演员。**歌舞的“排头兵”则是**演艺集团、**文学艺术联合会等演艺集团。**演艺集团于2015年10月正式注册为常德市鼎城区**演艺有限公司,现有演员40余人,自导自演的节目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文化立镇、产业兴镇”为发展目标,引导民间文艺团队向民营剧团转型升级,制定了《关于支持民间剧团发展的决定》,并设立了“文化产业引导专项资金”,助力民营剧团发展提速。

  聘请市、区文化部门等专业老师来**授课,研讨指导文化工作,促进**民间文化提质;
镇党委、政府对每个民间艺术团体,建立诚信档案,动态了解艺术团体、从业人员的现实表现,及时对不良从业人员纠偏。同时,支持30个歌舞艺术团队,组建**镇民间艺术联合会,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机构,成立了民间艺术联合会,推选出会长,各个团体都要求以**镇民间艺术联合会的名义对外演出;
统一形象,从艺术团演出底幕到演出着装,各个团体都要求在形象上保持一致;
统一水准,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提高所有演出人员和团体的水平。

  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基于语言文字,而诗歌则是语言成就的巅峰。自2001年起,**的诗词爱好者们就自发组织诗词活动,2009年9月正式授牌成立**诗社,现已发展社员近300人,其中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3人、世界汉诗协会会员3人、省诗词协会会员3人、市诗词学会会员20人。**诗社可以说是**镇文学的起点,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诗社工作,给诗社配备专门的办公场所、作品展览室,每年安排采风活动,极大调动了广大诗友们学诗、写诗的热情。这些年来,共写出各种诗词作品5000余首,其中有近百首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并获奖。

  在品牌传播中**镇首先注重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文化产品:搭建微信公众号和创办年刊图书,以多元化形式构建全方位立体传播。今年9月,“印象**”微信公众号建立之后,第一期《与你相遇“印象**”》一经推出,点击量便过千,成为了一个新的重要的文化品牌。与此同时,另一个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老品牌——《**人》,也在今年正在筹办第13期。这两个品牌都能够在低成本运营的前提下,共同培养和塑造乡镇文化的精神内涵。

  为了进一步促进文艺创作、演艺业健康发展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相互交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从2012年至今,**镇先后举办了四届民间文化艺术节。今年,以“讴歌新时代,迈向新征程”为主题的第四届民间文化艺术节在**镇文化广场隆重举行,节目包含当地民俗表演、民间歌舞、传统技艺、“移风易俗”等内容。今年,**特邀请了鼎城区尧天坪镇、周家店镇,桃源九溪镇,临澧合口镇,澧县大堰垱镇,石门罗坪乡六大文化特色乡镇进行文艺展演,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大力弘扬乡村振兴唱响主旋律,为百姓带来了一场丰富的视听盛宴。

  篇三

  1

  内生动力不足

  有数据表明: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递减,一些地方出现空心房、空心村,乡村文化的土壤正在萎缩。农民工纷纷涌向城市,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和跨区域流动,导致农村劳动力要素不断流失和农村的“老龄化”,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乡村文化的根基,从而严重影响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在客观上造成了乡村文化中坚力量的削弱乃至流失,削减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后劲。这主要包括诗词文化的“老龄化”、青年干部的“去留”问题以及民俗技艺的“危机感”。

  2

  外部供血不足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重大,现有乡镇4万多个,行政村总数达69万个,自然村就更多。作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主体的政府,面对如此巨量的乡镇、行政村,政府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在中央财政层面,国家文化建设资金主要流向城市而不是农村,农民人均投入不足市民的十分之一;
在地方政府层面,限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上也出现不均衡的情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文化建设普遍缺乏有效的制度保证,乡村文化建设的创新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以致乡村文化的管理比较粗放,公共文化资源难以有效整合,乡村文化缺乏生机与活力,政府投入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直接影响了乡村文化的有序良性发展。

  3

  乡村文化运行机制不畅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之余,对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出多样化需求,群众性“口味”难以满足。这种供需脱节的乡村文化建设机制,往往是政府买单唱独角戏,难以有效激发广大农民的文化热情,也没有点燃农村的文化火种,更不能增强乡村文化的造血功能。“喂食”型的文化给养,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在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进行有效对接,建立运行有序、沟通顺畅的体制机制。

  4

  乡村文化管理效率不高

  基层文化设施大量闲置。镇村两级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室规模不同、格式各异具备使用功能且装修精致、条件优越。一方面由于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创业、打工,家中以留守老人、妇女、儿童为主,很少有人参与讲座活动,也很少有人借阅图书、上网浏览,二是缺少软件设施,缺少必要的管理人员和相应的管理制度,使得这些有限的文化阵地难以很好发挥作用,造成“堂”、“室”大多处于闲置状态。

  5

  民间剧团发展遭遇“瓶颈”期

  传统市场缩水

  当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打造淳朴文明的良好乡风,提倡移风易俗摒除陈规陋习,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极大降低了百姓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的人情债负担,但是也不可避免的缩减了民间剧团以村民为主要受众的传统市场,降低了**民间剧团的收益。

  同质化竞争较大

  **民间剧团发展至今,已有剧团37个,从业人员有900余人。在传统市场缩水的情况下,虽然各个剧团坚持自编自演、自我提高、自我发展,但是主要表演形式仍是大同小异,以传统的小戏、小曲、小品为主,从民营角度出发,利益的冲突在所难免,同质化竞争较大。

  转型“内驱力”不足

  **镇多数民间艺术团队以民间剧团形式存在,主要构成人员为爱好文艺的村民,由团长负责联络演出和发放酬劳。大部分民间剧团的发展思维较为局限于传统的个体经营思路,对转型升级缺乏正确认知和具体方向,同时缺乏专业引导,对产业转型缺少信心、畏难情绪较重。

  篇四

  1

  抢抓乡村振兴新机遇

  我们所谓的乡村“振兴”,既是内在活力的激发,也是内生动力的培育和发展,而乡村文化振兴则涉及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属等要素,关键要在增强文化自信基础上,实现乡村文明的再生产,“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是对身处文化之中的人给予关怀。

  乡村文化的传承是基于对民族和乡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而实现的,要正确认识当下的乡村和乡村文化,从乡村底层去看问题,破除“有色眼镜”,注重乡村文化的内生性。不仅要关注村落中具有物质属性的乡村地标、村落景观、日常器物,使得它们能够维系出故土与乡愁的情愫,而且要注重乡村文化中处于精神层面的乡土意识、宗族观念等等,设身处地的深入到乡民之中,了解乡民的精神需求与文化观念。

  乡村文化的再生,是在新的社会土壤中培育出来的新观念。需要在继承的同时培养民众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将乡村文化从城乡二元对立的框架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按照自身的发展方式,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与其他文化碰撞、融合、衍生出新的文化类型。为此,需要培养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乡村文化的自身价值、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让乡村发出“自己的声音”。

  对于乡村文化建设,要变“输血模式”为“造血模式”。要让农村能有一个自我修复、健康成长的肌体,然后给它注入一种发展的新动能,这样才能让农村的文化有自我生长、自我成熟、自我繁荣的能量和力量。

  2

  打赢文化扶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2月12日在江苏徐州乡村调研时指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扶贫先扶志”,扶贫不仅仅是解决物质、温饱问题,还要解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和文化权利。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倡导新时代新风尚,提高农民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扎实开展文化扶贫和精神扶贫,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起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把扶贫与革除农村的陈规陋习结合起来,让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和精神面貌与新时代农村振兴相适应,真正实现广大农民从经济上的脱贫到文化上、思想上的真正脱贫。

  3

  全面实施城乡文化融合发展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这是对过去所提出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政策的新发展,恰恰体现了我国在农村发展观念上的重大转变。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侧重于政府在资源配置上的主导作用,而城乡融合发展则更多地体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不再是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简单“反哺”,不再是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单向“浇灌”,而是城乡文化之间的优势互补、双向交流和城乡文化资源的集成,不断增强乡村文化的自信,不断增强城市文化的张力,让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推动乡村文化“进城”,赋予乡村文化时代内涵。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走出去”,通过到城市社区举办主题晚会、文艺汇演、体育赛事等方式,鼓励农村群众以传统文化、当地风俗、美丽乡村为主题,自编、自导、自演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传播主流价值、展示乡村文化魅力,增强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拓展乡村文化的发展空间和影响力。推动现代优秀文化“下乡”,激发乡村文化发展生机活力。要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并重,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推动优秀现代文化“下乡”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让更多优秀现代文化在广大乡村落地生根。充分发挥“文艺轻骑兵”“文艺小分队”“文艺志愿者”的作用,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一线,为农民群众送去先进的科技技术和文艺作品,并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辅导和指导,帮助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4

  培育乡村文化人才队伍

  实现乡村振兴,主体在农民。乡村文化建设,主体也在农民。因为文化是人的文化,文化即“人化”,其实质是一个“化人”的过程。

  稳住现有乡村文化人才

  这些人才大多是“候鸟”,他们在乡村待一段时间就有可能离开。要采取必要的经济手段,重点扶持、关心农村现有的文化能人、非遗文化传承人等农村文化精英,做到生活上关心、业务上帮助、政策上引导,切实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不仅留住他们的人,更要留住他们的心。

  吸引乡土文化精英回归

  通过制定出台符合乡村实际和需求的吸引人才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想方设法营造好的文化发展环境、培育良好的乡村文化发展土壤,为流入城市的乡村文化人才的回归搭建平台、提供舞台。进一步培育“乡贤文化”,乡贤文化能为区域创造强大的物质性力量,所具备的文化扶贫价值大有可观,“请进一个能人,打开一个村门,带动一方发展”所带来的链式经济效应亦不可估量。乡贤文化能形成“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的经济集群效应。

  教育培养乡村文化新人

  立足实际,着眼长远,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具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文化娱乐活动,如灯会、歌会、地方戏、广场剧等,在文化实践活动中发现、发掘、培养和锻炼乡村文化新人,建设乡村文化、文艺工作专兼职队伍,从而为乡村文化振兴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激发乡村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保持乡村文化的长久生命力。

  鼓励城市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

  国家文化管理部门,要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城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农民,创作和生产出更多更好反映贴近农村生活实际,展现农业发展、农村变化、农民富足而为农民群众所接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助推农村文化人才和农村基层文化带头人的成长,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5

  促进乡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以文化为基,以农业为本,然后再加上现代产业的发展思路。这并非是提倡用产业化的方式去发展农村、发展农业,而是要结合现代产业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去做,真正把一些人才、创造者和劳动者集聚到乡村里,赋予乡村发展的动能。

  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五力模型”

  1、政府的推力

  2、市场的拉力

  3、资本驱动力

  4、创意驱动力

  5、自我发展能力

  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模式

  发展乡村旅游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科学理念,通过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建设乡村文化生态,最终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打造“前台”来“舞台化”展示乡村文化、大规模接待游客;
建设“后台”以“真实性”保护乡村文化,只对少部分与后台相关或后台允许进入的人才开放 ;
设置“帷幕”来分割前台与后台。尊重各乡村特色与风貌,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和乡土特色。乡村整体设计要立足于乡村地域范围内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符号,在乡村设计中彰显乡村文化特色,无疑是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

【篇三】2022年乡村振兴获奖演讲稿

乡村振兴主题演讲稿精选4篇


  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为了早日达到全面小康社会,让大家都过上幸福的生活,我国在各个乡村开展扶贫工作,为了带动乡村的经济,关于乡村振兴的主题演讲稿你写好了吗?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乡村振兴主题演讲稿精选4篇。
  篇一
  乡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的稳定器
  实现乡村振兴,维护和保持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前提。乡村文化是熟人社会的文化,崇尚邻里互助、关系和谐、诚实守信,它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是农村社会的稳定器。在人们的记忆中,不仅有乡村的青山绿水,更有乡村社会的睦邻关系、祭祀活动、乡风民俗和宗族姻亲关系等,这些关系、仪式和活动将乡村生活的居民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乡村社会。这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还潜藏着深沉的精神文化资源,它们在稳定农村社会、凝聚百姓民心、维系乡村和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乡村文化的振兴。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乡村文化包含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内容,就物质层面而言,乡村的青山绿水,山环水绕,鸟语花香,古老建筑,阡陌农田,既是农民生活的安居之所,也是一种自然生活状态,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景。就精神层面而言,乡村承载着本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道德力量,乡村文化通过当地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社交礼仪、传统服饰等展现出农民的精神信仰、社会生活、交往方式等具有独特个性的价值观念,是农村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具有凝聚人心、集中民智、共谋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乡村文化是农民精神的伊甸园
  乡村的核心是人,乡村振兴的目的也是为了人,实现乡村振兴,关键也在于“人”。乡村文化赋予农村生活以价值与意义,乡村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越了个体,是乡村文化将这些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当农民对自己的故乡无比眷恋、对生长于斯的乡村文化心有所系、魂有所牵,他们才能对乡村从内心里生发一份热爱、对乡村的振兴发展有一份担当。
  篇二
  1
  改善文化民生,创建“有品质”的新乡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文化小康路上,也不能让一个人掉队。为此,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在改善民生上持续发力。
  “以人为本”,加强群众思想道德建设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镇坚持党员干部带头,以上率下,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上来,切实加强党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提升村民思想素质,从而促进文明和谐的乡风民俗。乡风文明提升的主体是村民,营造文明乡风,关键在于教育,**镇始终坚持引导广大群众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风尚,利用文艺队、宣传栏等大力宣传,推动民间文化艺术进校园,举办艺术培训班,民间艺术团体得到长足发展;
在诗词文化的影响下,人民情感凝练而丰富,为当地百姓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
  “文化阵地”,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和必要的设施是必需的重要条件。新时代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内涵不仅仅是场地以及设施建设这样简单,而是包括政治导向、思想引领、文化传承、场地设施、实际效果、作用及影响力等方面在内的系统性建设工程,文化阵地是文化传播的主战场,是连接着抽象的概念与现实表现的一个桥梁,是一种人人可参与、村村可建成的文化传播长效机制。
  “文化惠民”,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文化惠民工程"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和电视进万家工程等重点项目。近年来,各级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上完成县、乡、村、户四级文化网络的建设,**镇建立了村级文化网格群,各村的党建联络员既是文化联络员,负责日常文化活动宣传,组织群众参与各项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XX年初,**镇党委政府提出“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群众文化惠民指导思想,并举办了一系列惠民活动。
  2
  营造乡风文明,创建“有风骨”的新乡村
  移风易俗,重塑精神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湖南省承接十九大精神,也制定出台了《湖南省文明办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意见》,对移风易俗做出了相关规定和要求。近年来**镇开展移风易俗文化宣导,通过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进行风俗教化。
  村规民约,撬动乡村善治
  移风易俗的方式既有文化宣教手段又有规约治理手段。从治理论视角来看,移风易俗主要依赖基于“地方性知识”而形成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是指村民依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村实际,为维护本村的社会秩序、社会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制定的约束规范村民行为的一种规章制度。村规民约是一种介于国法与家规之间的生活规则,具有民间性、乡土性、自治性、成文性等特点,村规民约结合村域实际将国家法律地方化具有推进村民自治、整合农民利益、促进文明乡风建设等重要功能。村规民约正是乡村自治的重要形式,通过村规民约促进移风易俗,切实推行“风俗之治”,是乡风礼俗参与“善治”的过程,更是传统中国移风易俗的治世价值当代传承与弘扬的过程。
  见贤思齐,引领文明乡风
  弘扬乡贤文化,倡导文明风尚
  儒家伦理在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上有“在朝则美政,在乡则美俗”的价值设定。乡贤一词系指在民间基层本土本乡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人。地域性、知名度和道德观是构成乡贤的三个基本要素。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镇培养、挖掘新乡贤,进一步发挥新乡贤垂范乡里、涵育乡风的作用,以乡贤带动广大群众树立见贤思齐、崇尚典型的意识,提升全民素养,培育淳朴民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成立慈善协会,送温暖树乡风
  “大善为官,小善为慈”。**镇放羊坪村慈善协会,于XX年9月9日成立,由热心慈善事业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各业人士组成,为依法注册登记,具有法人资格的非盈利公益社会团体,专为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贫困户及不幸者提供救助。目前协会成员共有97名,截止XX年9月,慈善协会已募集捐款14万元,救助特困群众上百人,发放救助资金9万多元。
  3
  开展文明创建,打造“有灵魂”的新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营造文化氛围
  美丽乡村建设是在营造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基础上,通过发展地方特色产业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农村文化和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社会有序运行的农村整体性发展的过程。以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为契机,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去年,**镇放羊坪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三角堆、陡惠渠、教门冲村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兴隆街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镇”,市“诗词之村”。今年,**镇被列为常德市“最美乡镇”、鼎城区“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片”、“美丽乡村示范片”。
  培育“书香家庭”,传承优良家风
  在我国,“耕读传家”和“书香门第”一直是传统家庭建设的重要方向。“耕读”,是在求生存之余,读圣贤书,在日常生活里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化;“传家”则是指“耕读”是家庭传承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在物质条件逐渐充裕的当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成为一个时代课题,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就变成了传承的最小实体。在**镇第一届“书香家庭评选”中,共有十四个家庭荣膺该称号,代表性的有:“国艳山庄”、“耕读人家”、“香兰雅室”、“枫林竹简”,“枉渚苑”,这分别为五大书香家庭的雅称。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建设书香家庭,把文化的根芽深植于家庭这个个体之中,通过家庭的孵化,濡染家人的品质和心性,最终提升家庭的素养,进而养化书香社会,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这不仅是时代的迫切需求,也是中国内涵发展和提升软实力的有效路径。
  挖掘文化资源,创新魅力乡村
  成立了放羊坪村诗词协会、妇女儿童之家、村民自治调解委员会。成功举办了首届“好家庭、好丈夫、好婆婆、好妻子、孝老之星”评选活动。XX年被评为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示范村,被鼎城区妇女联合会授牌为“鼎城区妇女儿童之家”示范村。今年年底,《放羊坪村志》即将出版发行。
  4
  联动文化产业,创建“有活力”的新乡村
  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镇民间艺术团,近年来在政府的因势力导下,不断激发活力,至XX年全镇发展民间剧团达37个,从业人员有900余,年均演出400多场,观众达500万人次,演出收入XX多万元。**镇民间艺术团的“**歌舞”逐步成为了展示**,推介**的重要文化品牌和**镇积极探索如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速,以文化推动乡村振兴,惠及群众的重要跳板之一。
  不断发展壮大的**镇民间艺术团队是**歌舞的“生力军”,其演出内容主打地方特色的小戏、小曲、小品,贴近群众,辐射较广;
演出团队多次参加省、市、区宣传部组织的文艺演出并获奖。村村有剧团,组组有演员。**歌舞的“排头兵”则是**演艺集团、**文学艺术联合会等演艺集团。**演艺集团于XX年10月正式注册为常德市鼎城区**演艺有限公司,现有演员40余人,自导自演的节目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文化立镇、产业兴镇”为发展目标,引导民间文艺团队向民营剧团转型升级,制定了《关于支持民间剧团发展的决定》,并设立了“文化产业引导专项资金”,助力民营剧团发展提速。
  聘请市、区文化部门等专业老师来**授课,研讨指导文化工作,促进**民间文化提质;
镇党委、政府对每个民间艺术团体,建立诚信档案,动态了解艺术团体、从业人员的现实表现,及时对不良从业人员纠偏。同时,支持30个歌舞艺术团队,组建**镇民间艺术联合会,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机构,成立了民间艺术联合会,推选出会长,各个团体都要求以**镇民间艺术联合会的名义对外演出;
统一形象,从艺术团演出底幕到演出着装,各个团体都要求在形象上保持一致;
统一水准,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提高所有演出人员和团体的水平。
  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基于语言文字,而诗歌则是语言成就的巅峰。自XX年起,**的诗词爱好者们就自发组织诗词活动,XX年9月正式授牌成立**诗社,现已发展社员近300人,其中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3人、世界汉诗协会会员3人、省诗词协会会员3人、市诗词学会会员20人。**诗社可以说是**镇文学的起点,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诗社工作,给诗社配备专门的办公场所、作品展览室,每年安排采风活动,极大调动了广大诗友们学诗、写诗的热情。这些年来,共写出各种诗词作品5000余首,其中有近百首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并获奖。
  在品牌传播中**镇首先注重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文化产品:搭建微信公众号和创办年刊图书,以多元化形式构建全方位立体传播。今年9月,“印象**”微信公众号建立之后,第一期《与你相遇“印象**”》一经推出,点击量便过千,成为了一个新的重要的文化品牌。与此同时,另一个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老品牌——《**人》,也在今年正在筹办第13期。这两个品牌都能够在低成本运营的前提下,共同培养和塑造乡镇文化的精神内涵。
  为了进一步促进文艺创作、演艺业健康发展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相互交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从XX年至今,**镇先后举办了四届民间文化艺术节。今年,以“讴歌新时代,迈向新征程”为主题的第四届民间文化艺术节在**镇文化广场隆重举行,节目包含当地民俗表演、民间歌舞、传统技艺、“移风易俗”等内容。今年,**特邀请了鼎城区尧天坪镇、周家店镇,桃源九溪镇,临澧合口镇,澧县大堰垱镇,石门罗坪乡六大文化特色乡镇进行文艺展演,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大力弘扬乡村振兴唱响主旋律,为百姓带来了一场丰富的视听盛宴。
  篇三
  1
  内生动力不足
  有数据表明: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递减,一些地方出现空心房、空心村,乡村文化的土壤正在萎缩。农民工纷纷涌向城市,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和跨区域流动,导致农村劳动力要素不断流失和农村的“老龄化”,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乡村文化的根基,从而严重影响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在客观上造成了乡村文化中坚力量的削弱乃至流失,削减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后劲。这主要包括诗词文化的“老龄化”、青年干部的“去留”问题以及民俗技艺的“危机感”。
  2
  外部供血不足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重大,现有乡镇4万多个,行政村总数达69万个,自然村就更多。作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主体的政府,面对如此巨量的乡镇、行政村,政府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在中央财政层面,国家文化建设资金主要流向城市而不是农村,农民人均投入不足市民的十分之一;
在地方政府层面,限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上也出现不均衡的情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文化建设普遍缺乏有效的制度保证,乡村文化建设的创新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以致乡村文化的管理比较粗放,公共文化资源难以有效整合,乡村文化缺乏生机与活力,政府投入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直接影响了乡村文化的有序良性发展。
  3
  乡村文化运行机制不畅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之余,对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出多样化需求,群众性“口味”难以满足。这种供需脱节的乡村文化建设机制,往往是政府买单唱独角戏,难以有效激发广大农民的文化热情,也没有点燃农村的文化火种,更不能增强乡村文化的造血功能。“喂食”型的文化给养,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在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进行有效对接,建立运行有序、沟通顺畅的体制机制。
  4
  乡村文化管理效率不高
  基层文化设施大量闲置。镇村两级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室规模不同、格式各异具备使用功能且装修精致、条件优越。一方面由于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创业、打工,家中以留守老人、妇女、儿童为主,很少有人参与讲座活动,也很少有人借阅图书、上网浏览,二是缺少软件设施,缺少必要的管理人员和相应的管理制度,使得这些有限的文化阵地难以很好发挥作用,造成“堂”、“室”大多处于闲置状态。
  5
  民间剧团发展遭遇“瓶颈”期
  传统市场缩水
  当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打造淳朴文明的良好乡风,提倡移风易俗摒除陈规陋习,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极大降低了百姓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的人情债负担,但是也不可避免的缩减了民间剧团以村民为主要受众的传统市场,降低了**民间剧团的收益。
  同质化竞争较大
  **民间剧团发展至今,已有剧团37个,从业人员有900余人。在传统市场缩水的情况下,虽然各个剧团坚持自编自演、自我提高、自我发展,但是主要表演形式仍是大同小异,以传统的小戏、小曲、小品为主,从民营角度出发,利益的冲突在所难免,同质化竞争较大。
  转型“内驱力”不足
  **镇多数民间艺术团队以民间剧团形式存在,主要构成人员为爱好文艺的村民,由团长负责联络演出和发放酬劳。大部分民间剧团的发展思维较为局限于传统的个体经营思路,对转型升级缺乏正确认知和具体方向,同时缺乏专业引导,对产业转型缺少信心、畏难情绪较重。
  篇四
  1
  抢抓乡村振兴新机遇
  我们所谓的乡村“振兴”,既是内在活力的激发,也是内生动力的培育和发展,而乡村文化振兴则涉及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属等要素,关键要在增强文化自信基础上,实现乡村文明的再生产,“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是对身处文化之中的人给予关怀。
  乡村文化的传承是基于对民族和乡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而实现的,要正确认识当下的乡村和乡村文化,从乡村底层去看问题,破除“有色眼镜”,注重乡村文化的内生性。不仅要关注村落中具有物质属性的乡村地标、村落景观、日常器物,使得它们能够维系出故土与乡愁的情愫,而且要注重乡村文化中处于精神层面的乡土意识、宗族观念等等,设身处地的深入到乡民之中,了解乡民的精神需求与文化观念。
  乡村文化的再生,是在新的社会土壤中培育出来的新观念。需要在继承的同时培养民众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将乡村文化从城乡二元对立的框架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按照自身的发展方式,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与其他文化碰撞、融合、衍生出新的文化类型。为此,需要培养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乡村文化的自身价值、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让乡村发出“自己的声音”。
  对于乡村文化建设,要变“输血模式”为“造血模式”。要让农村能有一个自我修复、健康成长的肌体,然后给它注入一种发展的新动能,这样才能让农村的文化有自我生长、自我成熟、自我繁荣的能量和力量。
  2
  打赢文化扶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XX年12月12日在江苏徐州乡村调研时指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扶贫先扶志”,扶贫不仅仅是解决物质、温饱问题,还要解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和文化权利。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倡导新时代新风尚,提高农民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扎实开展文化扶贫和精神扶贫,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起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把扶贫与革除农村的陈规陋习结合起来,让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和精神面貌与新时代农村振兴相适应,真正实现广大农民从经济上的脱贫到文化上、思想上的真正脱贫。
  3
  全面实施城乡文化融合发展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这是对过去所提出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政策的新发展,恰恰体现了我国在农村发展观念上的重大转变。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侧重于政府在资源配置上的主导作用,而城乡融合发展则更多地体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不再是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简单“反哺”,不再是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单向“浇灌”,而是城乡文化之间的优势互补、双向交流和城乡文化资源的集成,不断增强乡村文化的自信,不断增强城市文化的张力,让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推动乡村文化“进城”,赋予乡村文化时代内涵。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走出去”,通过到城市社区举办主题晚会、文艺汇演、体育赛事等方式,鼓励农村群众以传统文化、当地风俗、美丽乡村为主题,自编、自导、自演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传播主流价值、展示乡村文化魅力,增强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拓展乡村文化的发展空间和影响力。推动现代优秀文化“下乡”,激发乡村文化发展生机活力。要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并重,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推动优秀现代文化“下乡”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让更多优秀现代文化在广大乡村落地生根。充分发挥“文艺轻骑兵”“文艺小分队”“文艺志愿者”的作用,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一线,为农民群众送去先进的科技技术和文艺作品,并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辅导和指导,帮助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4
  培育乡村文化人才队伍
  实现乡村振兴,主体在农民。乡村文化建设,主体也在农民。因为文化是人的文化,文化即“人化”,其实质是一个“化人”的过程。
  稳住现有乡村文化人才
  这些人才大多是“候鸟”,他们在乡村待一段时间就有可能离开。要采取必要的经济手段,重点扶持、关心农村现有的文化能人、非遗文化传承人等农村文化精英,做到生活上关心、业务上帮助、政策上引导,切实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不仅留住他们的人,更要留住他们的心。
  吸引乡土文化精英回归
  通过制定出台符合乡村实际和需求的吸引人才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想方设法营造好的文化发展环境、培育良好的乡村文化发展土壤,为流入城市的乡村文化人才的回归搭建平台、提供舞台。进一步培育“乡贤文化”,乡贤文化能为区域创造强大的物质性力量,所具备的文化扶贫价值大有可观,“请进一个能人,打开一个村门,带动一方发展”所带来的链式经济效应亦不可估量。乡贤文化能形成“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的经济集群效应。
  教育培养乡村文化新人
  立足实际,着眼长远,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具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文化娱乐活动,如灯会、歌会、地方戏、广场剧等,在文化实践活动中发现、发掘、培养和锻炼乡村文化新人,建设乡村文化、文艺工作专兼职队伍,从而为乡村文化振兴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激发乡村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保持乡村文化的长久生命力。
  鼓励城市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
  国家文化管理部门,要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城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农民,创作和生产出更多更好反映贴近农村生活实际,展现农业发展、农村变化、农民富足而为农民群众所接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助推农村文化人才和农村基层文化带头人的成长,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5
  促进乡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以文化为基,以农业为本,然后再加上现代产业的发展思路。这并非是提倡用产业化的方式去发展农村、发展农业,而是要结合现代产业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去做,真正把一些人才、创造者和劳动者集聚到乡村里,赋予乡村发展的动能。
  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五力模型”
  1、政府的推力
  2、市场的拉力
  3、资本驱动力
  4、创意驱动力
  5、自我发展能力
  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模式
  发展乡村旅游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科学理念,通过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建设乡村文化生态,最终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打造“前台”来“舞台化”展示乡村文化、大规模接待游客;
建设“后台”以“真实性”保护乡村文化,只对少部分与后台相关或后台允许进入的人才开放 ;
设置“帷幕”来分割前台与后台。尊重各乡村特色与风貌,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和乡土特色。乡村整体设计要立足于乡村地域范围内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符号,在乡村设计中彰显乡村文化特色,无疑是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         

【篇四】2022年乡村振兴获奖演讲稿

乡村振兴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xx镇的xx。

习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关键在于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系统推进。下面我将围绕五个振兴,并结合xx镇的工作举措来阐述。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根本保证。只有振兴乡村的产业,才能增加乡村的“血液”,乡村的发展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产业振兴,一是要以农业为基础,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二是要加快推进品牌化,整体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三是要注重发展第三产业,做好农旅融合,打造靓丽名片。四是要发展好集体经济,增加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只有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才能把群众重新凝聚起来,打造出一支专业化的职业农民队伍,以带动农业提质增效。

产业振兴方面,我镇积极推进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发展了猕猴桃、柠檬、脐橙、白芷、小龙虾、青蛙、黑山羊等特色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双流村利用集体经济资金,修建了660立方米的冻库1座,购置了两台农机,提供农资统购、农产品统销,技术培训,大型农机社会化租赁等服务,目前盈利已突破20万元。

乡村要振兴,人才振兴是重要支撑。习总书记要求,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是要发掘和培育本土人才。本土人才对故乡感情深厚,愿意反哺乡村,这些人是乡村振兴战略中较为稳定的人才力量,要加大对他们的培养。二是要加大力度向外引进技术人才,从经济收入、情感获得等方面建立健全引才机制,让外来人才有获得感和归属感,并通过“传帮带”模式,达到“引进一人,教会一片”的效果。三是要多为基层干部创造外出学习交流机会,同时要在晋升政策上适当向乡村基层干部倾斜,进一步增强他们服务基层热情和扎根基层的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镇先后接收选调生9名,接收大学生村官7名,招聘大学生本土人才13名,回引种养殖专业人才10余名。这些年轻有为的一代,已经开始进入基层机关事业单位和村支“两委”班子,一方面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另一方面给他们搭平台、展能力,让他们在基层大展身手。

乡村要振兴,文化振兴是内在灵魂。近年来,广大乡村物质上虽然富裕起来了,但精神上却“贫乏”了。乡村振兴时应该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一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二是要培育乡贤文化,引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三是要加强对乡村文明户的表彰,树立榜样,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在文化振兴方面,我们镇广泛开展“道德讲堂”,精心组织开展文明模范评选、最美家庭评选等工作,树立杨媚、陈彪、丁廷菊等一批道德模范。开展文艺演出进乡村,组建了吴家镇“草根”乐队,丰富老人生活,多次组织开展爱老敬老志愿活动。

乡村要振兴,生态振兴是发展基础。振兴乡村,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底线,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生态保护意识。二是要倡导绿色发展,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是生态化,追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要加强农村环境问题综合整治,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农村地区基本生活设施。

吴家镇扎实推进生态振兴,全面开展污染源排查、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大力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努力改善农村环境。积极开展创森工作,大力植树造林,把树种在老百姓能享受到的地方。

乡村要振兴,组织振兴是制度保障。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行不行,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好不好。要想实现组织振兴,一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党支部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地位与主导地位。二是要壮大农村党员队伍,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如今,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势在必行。青年人在文化程度和接受新事物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农村党支部在发展党员时,应尽可能向年纪较轻、文化水平较高的积极分子倾斜,把年轻的优秀人才吸纳进党组织。三是要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确保基层党组织工作有力量、办事有经费、活动有阵地。四是要关爱好在外务工的流动党员,充分吸引事业有成的流动党员回村创业,助推乡村振兴。

目前我镇通过邮寄书信,组建微信群的方式来关心流动党员。在村支两委换届时,大胆培养任用年轻村干部,目前,已有多名村官和本土人才进入村支“两委”队伍,他们年富力强,团结一致,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羊。

【篇五】2022年乡村振兴获奖演讲稿

同志们:
从现在到 2020 年是我们补齐短板, 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 提振精神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心剂。

十九大报告阐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再一次强调了“重中之重”地位,提出了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新定论。作为基层政府,我们要宣传贯彻好这一新定论,鼓励农民和乡村干部提振精神,鼓足干劲,全力奋战奔小康,因为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所以必须要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

二、 基层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定心丸。

一个时期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的问题,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发展速度,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建强农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定心丸作用。

一要抓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众雁高飞看头雁”。村党组织书记“官职”虽小但责任不轻,一个村有了一名好书记,这个村的各项工作就可以放心了。我们要抓住今年村两委换届的有利契机,打开视野、拓宽渠道,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其他乡贤中,把优秀人才访出来、用起来,切实把村党组织书记选好,把村党组织班子配强。

二要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细胞没有活力肌体就没有战斗力,一定要把党员队伍建设好、党员作用发挥好。把真正符合条件的农村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不断发现新生力量,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改变目前农村党员队伍严重老化、严重弱化的局面。深入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根据党员的不同情况科学设置岗位,比如年长有威望的可以让他们担任法制调解员,年轻力壮有手艺的为他们设置做好事实事、办公益事业的岗位,让每位农村无职党员都有发挥作用的平台,都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机会。

三要健全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抓好农村基层党建,既要解决好人的问题,还要解决好用制度管人管权的问题。重点是落实好“三会一课”,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其次要抓好民主集中制、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评议党员三个关键环节。在具体工作中,健全“三项机制”落实党建责任。即年初目标承诺制。建立支部书记承诺清单,明确年度目标;季度督查谈心制。成立党建工作督查组,每季度对各支部党建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推进缓慢的及时约谈支部书记;年末述职评议制。支部书记就抓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专项述职,接受民主测评。

三、 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点。

产业即是是农村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协调快速发展的生长点,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发展和壮大乡村产业。我乡--个村的基础设施、经济状况、产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发展
乡村产业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特点选择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良性循环的农村产业结构的新格局。

四、 生态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方面建设的全过程。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乡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但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阻碍。为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五、 能人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

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要有一批能人引领。首先,要将现有的村两委成员培养成能人,通过外出考察拓宽眼界、绩效考核压担子、定任务,实现党建、经济互动双赢。其次,要调动返乡能人、种植大户、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乡村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村庄人才,他们身上具有一般农民所不具有的特殊的品质和能力,这种品质和能力使他们有可能成为农村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人,甚至成为村民中的核心人物,因此要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

六、 文化繁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旋律。

乡 村振兴战略离不开美丽乡村的建设,而美丽乡村建设同样离不开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要想繁荣乡村文化,首先,要不断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继续加大投入,推进乡文化站、农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等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建设。其次,要重塑乡村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村规民约、风俗习惯是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七、 社会稳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压舱石。

稳定是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稳定,发展就不会稳固,也不会持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大,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八、 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

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部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直指问题的核心。而精准扶贫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关键要看能否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


13 亿多中国人中, 有着近 10 亿农民, 农村成为了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关系“幸福百姓”获得感的提升,关涉“美丽乡村”愿景的实现,关乎“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社会变革的急剧转型,三农问题成为了我们心头难以放下的牵挂。“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乡村振兴已刻不容缓,而只有让人们愿意回、回得去、留得下,乡村振兴方有希望。

乡村振兴, 我认为农民必须富, 让人们愿意回。

乡村若是“梧桐树”,便会引来乡贤游子们这些“金凤凰”,正所谓“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乡村的振兴发展的对“城归”的引力第一要义就植根于农民生活的富足,从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社会治安、养老方面成为农民最为关心最为迫切的问题,只有为农民生活奠定坚实的生活保障,方才能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民工返乡,又能够不断促进广袤乡镇百业兴旺,以创业促就业、增收入,从而打开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乃至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从而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乡村振兴, 我认为农村必须美, 让人们回得去。农村是农民的家,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改变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还农村以“松月夜生凉,风泉满清听”的随意而居是游子们的虔诚向往。而当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了块块土地;当生活垃圾玷污了弯弯清泉;当秸秆焚烧污浊了朗朗晴空,乡村的土壤、水体、大气的污染直接影响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何谈夯实返乡回归之基?失去了乡村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质、安全的食品,乡村振兴就失去了游子们的青睐,就失去了永续利用的战略资源,何谈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才是乡村振兴的依托。

乡村振兴, 我认为农业必须强, 让人们留得下。

兴业致富是许多人逐梦的源动力,而守业安居则是广大农业经营者的定心丸。乡村留得住人才是乡村持续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让“城归”留下创业守业的必由之路。当农业搭上“旅游+”的快车,乡村旅游便为乡村提供了“重塑”与“再生”的机会。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宁静致远,田园丹青的乡村旅游因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人们新的选择,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经济迈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将会有更大作为、更大担当,方能不断填充着乡村振兴的底色。

缘木求鱼不可取,竭泽而渔不可行。全民期待“美丽乡村”的今天,用富民之美给村民一个富足的生活条件,用生态之美给游子一个身心休憩的家园,用强业之美给城归一个勃勃发展的生机,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强业的多赢之路,才会实现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

今天市委召开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会,目的就是:要使全市上下对乡村振兴战略有更深入的认识,要使全市上下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精神深刻领会;就是要动员全市上下迅速投入到乡村振兴这个宏大战略实施中;就是要让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发力,以务实的举措把乡村振兴战略抓实
抓好。刚才,李荣同志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和全国、全省会议精神,大家要认真学习贯彻,理解精髓要义,切实抓好落实。印台区、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局作了交流发言,希望大家互学互鉴,有所思、有所为。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是全党全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遵循。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中央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要求,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省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上来。

一要深刻理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的战略定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是我们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体现了对“三农”工作的情怀和关心,也向全党、全国传递了乡村振兴的优先战略地位。--虽然是资源型工业城市,但“三农”工作依然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如果抓不好,发展就不平衡,必然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各级各部门要从战略的高度精准把握中央意图,牢牢抓住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总抓手,认真落实“五个扎实”的要求,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二要深刻理解“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目标路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总要求,分别从2020年、2035年和2050年3个时间节点,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五个振兴”是落实“20字总要求”的行动载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产业振兴是物质基础,人才振兴是关键因素,文化振兴是精神基础,生态振兴是重要支撑,组织振兴是保障条件,构成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整体,为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主攻方向。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已进入全面施工阶段。我们必须紧盯目标,全面推进,精准发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三要深刻理解“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最直接的表现在群众收入差距大,--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7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城乡收入不平衡的问题、城乡公共服务不均衡的问题,让农村与城市共同发展,让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同步提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农民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充分依靠农民群众,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我们要把服务群众、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
不移走群众路线,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围绕人民群众需求制定政策措施,让人民群众共享乡村振兴成果。

二、聚焦“五个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发展 一要推动产业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首要任务,要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眼光和思维来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提高农业产品质量,以高质量赢得大市场。现代化农业就要用现代化的方式来推进,--是北方果业适生区,特别是苹果和樱桃的优生区,中药材种植也初具规模,近年来农民群众因此受益,在市场上占有相当份额。发展产业特别是农业一定要依托资源禀赋,做大农业的比较优势。怎么来做大优势?一个是坚持农业园区化发展,通过园区化实现规模化;一个是坚持精品化发展,把苹果、樱桃、核桃等干鲜果的品牌做亮,让品牌提升--农业的竞争力;一个是坚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具有上下游联通的体系,就是要使种植、养殖、深加工产业链条串联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一个是坚持种植养殖循环发展,着力发展生态农业,使种植为养殖服务,养殖产生的有机肥用于生态农业发展,形成产业发展内部循环机制;一个是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支持马咀、孟姜女故里、金锁石林、哭泉梯田等乡村旅游发展,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打响--乡村旅游品牌,以乡村旅游带动农产品加工、传统手工、民间技艺等产业发展传承,形成生产基地、农旅融合、休闲康养等相互支撑的产业链条。要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完善土地入股、订单农业等联结机制,推动农业发展跳出传统模式,开启市场化、企业化、工业化的新模式,让农户获得更多增值收益。

二要推动人才振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我们要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坚持开展职业农民培育,扶持培养一批龙头企业、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头人”,提高农民的农业技能水平,让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让农村的产业、环境吸引人、留住人,要支持企业家、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技能人才、党政干部等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要把农村一线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阵地,加强对“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农业技术人员的教育监督管理,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

三要推动文化振兴,加快建设现代乡村文明。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铸魂工程。要把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作为重大工程,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自信,提振精气神、增强凝聚力。要大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在农村弘扬以爱国奋斗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要扎实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及各项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形成健康向上的乡风。要深入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创建、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创建评选活动,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表彰活动,加强家庭建设、家教传承和家风培育,以纯正家
风厚植社会新风尚。要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及新乡贤作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高额彩礼等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推动农村移风易俗。要做好农村古建筑保护修复,挖掘整理民俗家风,让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建设村史馆、民俗馆,整理编印村志,恢复一些民俗等,这些都是乡村文明的重要元素,各级都要大力支持。

四要推动生态振兴,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和竞争力。要推进农村绿色发展,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要持续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聚焦农民反映强烈的垃圾、污水和村容村貌等突出问题,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让农村更宜居、更宜人。要实施好农村通村通组沥青路、饮水安全提升、自然村通动力电等基础设施“三提升”工程,加快实施“天然气下乡”工程,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要以绿色生态为导向,认真落实我市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要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健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生态植被、自然景观、古树名木、小微湿地保护力度,开展村庄绿化、庭院美化等乡村增绿行动,建设一批森林小镇、森林人家和生态文化村。

五要推动组织振兴,巩固党的农村执政基础。基层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目前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刚刚成立,要压实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尽快开展村干部教育培训,加强廉政教育,提升新班子能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要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管理,鼓励和支持党员带头脱贫致富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以党的领导统揽全局,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村民监督的作用,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要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危害农村稳定、侵犯农民利益、破坏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违法犯罪行为。

三、把握两个关键,助力乡村振兴蹄疾步稳、有序推进 一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乡村振兴的根基。脱贫攻坚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是解决乡村振兴中最难的短板,脱贫攻坚任务完不成,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目前我市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期,今年要完成1.16万人脱贫,78个贫困村退出,宜君县脱贫摘帽,印台区力争达到脱贫摘帽标准,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任务还很艰巨。全市上下要做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政策衔接、机制整合和工作统筹,按照“三个着力”要求,把脱贫攻坚放在乡村振兴的大盘子中推进,既要确保脱贫任务完成,又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朝着乡村振兴目标不断前进。要聚焦深度贫困和特殊困难群体,落实领导包抓制度,扎实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做实脱贫致富的产业支撑,力争今年年底前深度贫困村主要指标接近退出标准。要重视扶志扶智,推广“八星励志”等好的做法,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自身发展能力。要用好盐铜扶贫协作力量,加快协作事项的落地见效,强化对社会扶贫力量统筹协调,充分发掘社会扶贫资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凝聚各方合力。要继续做
好冯新柱案“以案促改”工作,扎实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着力加强农村基层队伍作风建设,注重激发调动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巩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作风基础。

二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释放乡村振兴的机制活力。农村改革是“三农”发展的重要动力,推进乡村振兴,根本要靠深化改革。要巩固完善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好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要求,给农民吃上“定心丸”。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和有偿退出机制,支持耀州区“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办法,加快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要尽快出台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确保2020年基本消灭集体经济“空壳村”。“三变”改革是农村改革的“重头戏”,要推广宜君县棋盘镇黄埔寨村、印台区红土镇孙家贬村“三变”改革的试点经验,今年所有村都要完成清产核资任务,试点村要在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取得新进展,使“三变”改革从“盆景”变“风景”。

四、强化三个保障,夯实乡村振兴领导责任 一要加强党的领导。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的领导。要全面落实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书记负责制,对全市来说,市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区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乡镇党委书记负责抓落实。各区县党委、政府每年要向市委报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要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要坚持规划引领。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性工作,要积极对接上级政策,把握时间进度,高标准、高质量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五个振兴”的专项《实施方案》,体现--特色,彰显--行动,把工作措施定实,把责任分工砸实,把任务进度列实,引领全市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要积极争取将我市上报的8个村列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采取领导包抓、部门帮扶的方式推动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探索总结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和经验,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推动全市乡村有序振兴。

三要夯实工作责任。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市委书记负总责,“五个振兴”分别明确一名市委常委负责,要列出责任单位和参与部门,层层压实责任。产业振兴由四新同志负责,农业局牵头;人才振兴由王刚同志负责,市委人才办牵头;文化振兴由雅玲同志负责,市委宣传部牵头;生态振兴由维佳同志负责,市发改委牵头;组织振兴由王刚同志负责,市委组织部牵头。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牵头抓总职能,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强部门联动、条块联动、城乡联动,形成工作合力。要对乡村振兴的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实行项目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确保精准高效有序落地。市
委、市政府督查室要对区县、部门贯彻落实中、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和乡村振兴推进会议精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全年“三农”工作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同志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全市上下一定要坚定信心,咬定目标,强化担当,真抓实干,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良好开局、高点起步、深入推进,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演讲稿 振兴 乡村 乡村振兴获奖演讲稿 2022年乡村振兴获奖演讲稿 乡村振兴演讲比赛稿

上一篇:2022720洪灾以案促改心得体会【完整版】
下一篇:永远跟党走,建功红十字征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