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香港百年变迁带来启示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08-05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香港百年变迁带来启示,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香港百年变迁带来启示

香港百年变迁带来的启示4篇

【篇1】香港百年变迁带来的启示

中国住宅百年变迁

四合院里看洋楼

  中国传统的住宅形式多为院落布局,而四合院正是中国人最理想的住宅形式。四合院按中轴线东西两侧的住房对称,正房朝南,东西两侧是厢房,另有耳房和小院。院中铺地砖,两旁可种树木花草,形成一个舒适宁静的居住环境。北京的四合院是这类住宅的典型。

  1900年后,英、法、美、俄、日等国家先后在北京修建使馆区,在天津租界内修建住宅,建筑风格多为欧式、日式。为便于外国人居住,北京建造了六国饭店,高7层,红色墙面,以壁柱分隔,上有欧洲古典装饰。这是当时中国最高的住宅建筑。

  当时居民住宅形式最有地方特色的是长江、珠江两个三角洲。江南水乡的民居多为庭院式。小桥、流水、住宅、码头,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独特的南国水乡风景画。

  自外国人进入长江流域后,上海人口激增,地皮价格高涨,从19世纪50年代起,便仿照欧洲联排式住宅的形式,建造了一批成本很低的木板房屋,形成最初的里弄式住房。70年代改用砖木结构,设计了上海独有的石库门里弄民居,这是一种群体集居的居住方式,是上海住房的主要形式。石库门大多成排建筑在井然有序的里弄,为砖木结构的毗连式房屋,脱胎于传统的四合院。弄门纵向深入,过道两旁即为相互毗连的石库门民居。20世纪初,这里里弄式的群体集居的民宅形式也出现在江南的许多城市中,于是中国传统的独门独院居住形式开始被打破了。

  珠江三角洲,含福建一部分地区,20世纪初,由于发了财的或有积蓄的华侨开始投资家乡,当地的民宅许多是西式的或中西结构式的,其中的碉楼很有特色。如广东开平市,现存有2600多座形态各异的碉楼,其中相当一部分是20世纪初建造的,风格有罗马式、土耳其式、法兰西式、英格兰式、意大利式、德国碉堡式以及中西结合式,雄伟壮观,绚丽多姿,尽现欧陆风情,使旅游者很难相信这是中国的乡间。华侨的家属之所以要将自己的住宅仿照欧洲古代建筑建成碉楼,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当地比较富有,害怕土匪的抢劫,因此碉楼一般都有5~6层高,还设有望台,加强了安全感。

西式建筑露峥嵘

  到了民国时期,城市中普遍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高层建筑,最典型的是被西方人称为“冒险家乐园”的上海。1911年以前,上海的最高建筑是6层。1928年修建的沙逊大厦(今南京路外滩和平饭店北楼)是一幢10层的钢架结构大楼,整座楼用花岗石砌筑,外形简洁明朗。此楼的建造明显受到19世纪末出现在美国芝加哥高楼建筑风格的影响,外部不重雕琢,内部却装饰得豪华无比。沙逊大厦是上海第一座10层以上的大楼,随后短短几年间,上海又奇迹般地涌现了28座这样的建筑。高层建筑是当时西方的时尚,影响了中国各大都市的建筑风格。1937年落成的广州爱群大厦是华侨投资,由中国工程师设计建造的,共15层。立面糅合了美国摩天大楼的垂直线风格的岭南骑楼底座,内部采用钢架结构,在建材和施工方面都达到了国内的先进水平,是华南第一高楼。随之,市民的居住情况也有了新的变化。从20年代起,上海、天津和其他一些大城市的民宅,开始从平房向空中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式里弄住宅,一般是两三层。与过去上海的里弄住房相比,新式里弄住宅对房屋的使用功能作了明确的划分,有起居室、卧室、浴室、厕所、厨房,有些还有煤气灶,宅前留有绿化园地,里弄的宽度可容车辆进出。较富裕的人家住花园式里弄住宅,它是从新式里弄住宅演变而来的。住宅前面的庭院、绿地面积超过住宅面积,有的达三倍以上,环境幽静。居室内有壁橱、铺硬木地板,钢架大玻璃窗,外观多为西班牙式和近代立体式。

  当时,中国一些最富有的人已经仿效外国人的生活方式修建了花园别墅,抢占大城市的黄金地段,修建独院式高级住宅。房屋不高,大多是平房或两层的小楼,房屋通常有壁炉、卫生设备、大小卧室、健身房、汽车间,周围环境特别讲究庭院绿化,有草坪、甚至有大理石的喷水池,被称为花园别墅。然而城市下层人民的居住状况却苦不堪言,不少人住在竹架支起的草棚里,门檐低矮,只能钻进钻出。在上海,人称这种住房为“滚地龙”,将这种成片的住宅区称为棚户区。

新村成为风景线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率先改造了臭水横溢的龙须沟和破烂不堪的和平里,建了新住宅区,在东郊和西郊,也建设了配套住宅。一般是独门独户,每户建筑面积50平方米。50年代初,设立了建筑工程部,第一任部长陈正人。在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内,一举建成住宅9454万平方米,缓解了饱受战乱之苦的平民百姓的居住条件。“二五”期间再接再厉,又建成了1.1亿平方米。这时期的新建民居,除平房外,大多数是4层左右的小楼,屋顶较高,达3米左右,有的高达3.5米,窗户却很小,不够畅朗,居室通常是大间套小间,没有厅,只有一个狭窄的过道,是借鉴了前苏联住宅模式。

  新建的住宅小区通常称为新村。住户是普通职工。当时,工人,尤其是大城市的工人住房困难受到特别的关注。1952年,上海为执行毛泽东主席数年内解决大城市工人住宅的指示,专门成立了工人住宅修建委员会。当年,第一批住宅21002户完工,以当时的家庭成员平均每户5人计算,可解决10万人的居住问题。修建于上海西郊的曹杨路一带,取名“曹杨新村”,占地200亩,建有合作社、医疗站、公共浴室等设施,风景优美,处处花草林木,小桥、流水、人家、浑然一体。一时间,“曹杨新村”在上海成为令人羡慕的新式住宅的代表,是无房户梦想中的天堂。

神州处处大杂院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大批建筑设计材料被当作“封、资、修”的东西销毁;
宝贵的建筑材料,包括高质量的钢筋水泥、大理石,被用来建造领袖像、“忠字碑”、“万岁馆”,无法顾及民宅建设。加之50~60年代有一段时间对民宅建设不重视,延续到70年代末。建国已经30年,全国3400个城镇新建住宅的建筑面积仅4.93亿平方米,城市人均住宅面积仅3.6平方米。大多数家庭,父母与子女住在一间屋子里,三代人、四代人同居一室也很平常。在当时真可谓是找房子比找对象还难。

  到70年代末,全国城镇住宅面积约40亿平方米,其中解放后新建的仅占百分之十几,就是说,当时全国城市绝大部分人住的是解放前的房子,陈旧不堪,杂乱无章。再加上50年代盲目生育,70年代进入生育高峰,子女多了住不下,院子里搭出个坯间,或者盖间小厨房,腾出来的厨房住人,能想的法子都想到了。于是,迫于人口与住房的矛盾,大杂院出现了。大杂院里通常住着10多户甚至更多的人家,共用一个厕所,有些还是不分男女的,很不方便。华北的四合院、江南水乡的秀丽庭院,能保持原貌的不多了,大部分成了大杂院。

高楼林立 花园遍地

  1978年9月,建国以来第一次城市住宅建设会议召开。为实现人民盼望安居乐业的梦想,中央政府提出,到1985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要从3.6平方米,提高到5平方米。先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解决无房户和特困户的问题。

  80年代,在全国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上,数深圳这座新兴城市最优越。深圳新建住宅每套平均建筑面积83平方米,比全国平均数高60%,比香港居屋计划高52%。与亚洲一流的日本相比各有千秋。日本住房建筑面积平均每套61平方米,但室内装修质量很高,尤其厨房、厕所设施十分讲究,属于小而精。相比之下深圳属于大而粗。

  人民居住条件的变化不仅反映在城市中,而且百年来陈旧的农村住宅也面貌一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1985年,全国农村仅新建住房就达41亿平方米,平均每年6亿平方米。而1949~1978年的29年间,全国农村平均每年新建、改建住房仅仅1亿平方米。6∶1的比率来自于农村经济改革后农民生活富裕,以至“家家备料,村村动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建房热潮。住宅质量也与前迥异,有道是:50年代盖草房,60年代建瓦房,70年代加走廊,80年代砌楼房。

  改革开放的前10年带给人民的好处体现在吃、穿、用上,到本世纪末人们希望的是住上一套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环境幽雅的住宅。据可靠资料显示,199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9.2平方米,超过了8平方米的目标。不仅如此,当时的“居住面积”是按照卧室面积计算的,90年代的住房,加大了客厅、厨房、卫生间、阳台的面积,较高档次的住宅还有餐厅、书房、储藏室,卧室以外的居住空间大大扩展。权威人士说,以实在的居住面积算,目前城镇人均住房已达18平方米。在大城市,出现许多花园式住宅,绿地面积达50%。全国许多城市居民都住进了高层建筑的成套居室。19世纪末,楼房、电灯、电话刚刚开始传入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对自己居住状况的梦想还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一梦想早已成为过去,如今许多城市中的居住条件已是高楼林立,花园遍地了。

【篇2】香港百年变迁带来的启示

中国校服的百年变迁

作者:;

作者机构:;

来源:看历史

年:2015

卷:000

期:012

页码:P.62-67

页数:6

中图分类:K261.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百年变迁;校服;中国;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西学东渐;新式学校;新式学堂

摘要:自辛亥革命之后,西学东渐,新式学校兴起,学生的着装也有了较大的变化,统一的制服式的校服开始出现在新式学堂中,打破了中国几干年来“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旧时代衣着制约。新文化运动更是进一步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与追求,年轻人显示出空前的青春活力。

【篇3】香港百年变迁带来的启示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

课题组长:廖明兴

课题其他成员:牟丽、张浩宇、

汪旭鹏、舒宇、文俊杰、王益

指导教师:胡鸿敏

一.开题报告: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变迁

    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意。

    2、服饰变化的原因

   (1)A、在古代,服饰和阶段、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情况

    (1)男子服饰变化情况

     A、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服装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装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接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

    C、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二.中期总结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深宅大院普通民居
传统饮食地方特色
长袍马褂布衣
鸦片战争以前
近代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70年代)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风俗
传统旧俗
西服、中山装、学生装、旗袍、裙子、长袍、粗布衫
西餐、面包、咖啡、西式的糖、烟、酒
西式的住宅、花园式的楼房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婚姻制度;
改变婚丧仪式、社交礼仪、等
朴素单调
食物简单、凭票供应
住房拥挤
陈设简单
涤荡封建糟粕;
制定《婚姻法》
服饰多姿多彩
解决了温饱问题,实行“菜篮子”工程
安居乐业、“安居工程”
各种娱乐休闲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图为清末的一张人物合影,照片中的服饰几乎包揽了当时男服的所有款式。  
早期西装(穿西装的蔡元培)
西装革履
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
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
共和国建立后: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改革开放以来:数量增加、色彩丰富、款式多样、融入国际潮流
中国传统八大菜系
川菜、徽菜、鲁菜、苏菜、闽菜、湘菜、粤菜、浙菜
       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
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
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
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西餐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
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正在吃西餐
改革开放前:人们凭票购买
改革开放后:人们自由挑选
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中国传统建筑
最早出现在租界的“洋房”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水立方
香港艺术中心
现代花园别墅
现代建筑
迫令放足
封建的旧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女人们裹小脚最为突出。几代女子不惜伤筋动骨,也要裹成残疾的“三寸金莲”。
(1)女子裹足
小知识:根据考古和史料记载,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将必须“裹脚”作为法令。 
“裹脚”是封建的民间世俗传统。 
辛亥革命以后,政府更是禁止裹脚 
社会风俗
(2)男子留辫
剪辫易服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下令剪去辫子。
      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被外人贻笑为“豚尾”、“半边和尚”。成为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 
(3)婚姻风俗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B、一夫多妻、指腹为婚、童养媳
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
一夫多妻制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我国古代交通地域特点:

      南方舟楫,北方马车;
百姓步行!
交通工具的进步:
                                
蒸汽机车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1.火车机车演变
和谐号号动车组
2.公路交通和汽车制造
1)、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上海,是权贵和富绅的代步工具。 
2)、清末民初:由于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修了一些公路,但因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建起汽车制造场,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公路建设飞速发展。
4)、城市交通的发展

 最早传入中国的汽车          汽车在上海租界道路上行驶
由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 
3  水路交通:
       (1)中国造船的历史虽然悠久,但16世纪以后,航海和造船的技术已渐渐落后于西方。
      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轮船招商局
  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4  航空运输:
(1)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在中国
(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2)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解放初期的电报
2、电话在中国
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电讯事业快速发展,手机、电话、传真机、互联网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
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
20世纪初,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成就:
1报纸
1833年在广东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在中国报刊的发展史上,早期的报刊实际上“报”和“刊”不分的,后来二者才逐渐分离。刊期短的成为报纸,以日报为主,主要刊载新闻报道和评论,刊期长的变为杂志,以月刊、周刊为主,主要刊载文章。

2.广播
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3.电影
无声电影
有声电影
彩色电影
    中国第一部自拍电影:《定军山》
    1906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演员为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
《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电影
                   (1926年)
1、问世时间:
20世纪30年代
2、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1958年,北京电视台
(1978年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3、发展过程和现状(“四多”)
4、电视的发展过程:
黑白电视
彩色电视
数字电视
4.电视

一是出现一批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
的新闻类节目;

二是现场直播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

三是播映许多优秀的电视连续剧;

四是出现了许多受欢迎的综艺类节目。
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的表现
《秦时明月》中国第一部3D动画片

5.互联网
   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发展态势呈现出后发者的跳跃式特征。

1、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

2、1996年10月,上网人数62万;

3、 1999年底,上网人数890万;

4、2000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580
万,居世界第五位。
5、2003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
6800万,居世界第二位。

三.结题报告: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

一 调查研究成果

世纪之交,百年话题成了热点和亮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以不同的方式回顾一个世纪来中国社会的变化。社会是文化的载体,俗话说“俗随时变”,历来风俗的变迁总是和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作为民众生活组成部分的风俗文化,适应社会的变迁,变得越来越五彩缤纷,目不暇接。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信仰禁忌……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俗,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变俗之风不可逆转。就依婚俗而言,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广大的民族和地区还实行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乎成了婚姻的代名词。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已经被自由恋爱婚姻所代替。婚礼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空中婚礼等五花八门。婚姻制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过去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两代人居住的小家庭。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使这种小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居住风俗也是如此。在城市,过去单门独户的居住方式,被现代化的居民小区所取代,人们从一个平面的空间,迁入立体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社区的生活条件虽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真有点“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人际关系疏远了。衣着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曾经是国服的长袍马褂已经是很遥远的记忆,唯有旗袍还出现在礼仪生活之中,连中山服都退出历史舞台时,时装领导了服饰文化的新潮流。流行色彩和款式成为时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风俗文化的变迁。 

民众创造风俗文化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供人们欣赏和享受。创造和享受是一种美学的追求。愚昧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化,在美的法则面前,会自然追求和淘汰,21世纪的中国风俗文化,将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姿,更加富有中国传统特色。

二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意义

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我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这些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鸦片战争国门洞开,动荡中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开始向世界文明靠拢以来;
新中国的诞生使得人们有了新生活和新风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发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说明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重大飞跃,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三 课题探究

1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

(1) 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

(2) 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3) 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

2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的的特点

(1) 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2) 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3)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百年中国。
(4)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

3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历程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四.研究性学习小组心得体会汇总

从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在人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祖辈,父辈和我们感受着。感受着伟大的祖国从衰弱逐渐走向富强,人们由饥饿贫困走向安居乐业,富足小康。感受着美好的明天。

五.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史》

2、《中国近代风俗》

【篇4】香港百年变迁带来的启示

百年奥利奥,百年变迁

推荐理由:用饼干也能讲述历史。

【百年奥利奥,百年变迁】看完这个忽然觉得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讲,很趣致,很有爱。喜欢这个小广告。也希望我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自己的历史。。

#海报##摄影#。

爱乐活文化艺术海报。


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


足球运动


婴儿潮 哈哈


登月成功


短信息的诞生

爱乐活——有态度、正能量的品质生活社区。

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的各类达人聚在这里, 分享消费攻略,激发生活灵感,发现城市最IN的角落。

在这里,有爱,有乐,有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爱乐活】

文章来源:>推荐访问:香港 变迁 启示 香港百年变迁带来启示 香港百年变迁带来的启示 香港百年沧桑的启示

上一篇:有关机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推荐)
下一篇:2022年自中共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无论何时都把人民放在第一位。2【完整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