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伏毒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中的作用探讨|强直性脊柱炎能活多久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19-05-01 点击:

  [关键词] 湿热伏毒 强制性脊柱炎   [中图分类号] R-0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81-01   强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免疫性、致残性疾病。表现为骶髂关节受累、韧带硬化和脊柱关节强直。多属于祖国医学的“腰痛”、“胯痛”、“肾痹”、“骨痹”、“历节”、“痹证”等。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湿热伏毒在强直性脊椎炎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阐述如下:
  1 历代医家对AS的认识 《素问》较详细论述了AS的病因病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1]首次提出“热痹”之名,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成为后人治疗热痹的理论根据。《素问・痹论》[2]阐明了热痹的机理,云:“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对感受寒湿郁而化热者,《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3]云:“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首次创立了外感寒湿,郁而化热致热痹的代表方。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还提出了“风毒”的概念,指出:“夫历节风著人久不治者,令人骨节蹉跌……此是风之毒害者也。”用毒邪的病理机制去认识历节病的发病规律,第一次确立了清热解毒的治疗原则,并使用犀角地黄汤为治疗“治热毒流入四肢、历节肿痛方。”为后来治疗AS提供了宝贵经验。宋代赵信敕《圣济总录》[4]认为,脏腑内热,复感外邪可致热痹,曰:“盖腑脏壅热,复遇风寒湿三气至,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阴,故群痹�然而热闷也。”阐明了外感风热病邪深入脏腑经络日久,脏腑积热蕴毒,攻注骨节的病因病机,为后世治疗热证AS提出了理论根据。
  现代医家,根据自己不同的临床体会和经验,对AS提出了各自的不同观点。张鸣鹤[5]认为湿热瘀毒、阻滞肾督是活动期AS主要病机,而清热利湿、补肾活血是其主要治则。宋绍亮[6]对治疗AS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AS活动期的基本病机是脏腑积热,毒邪内伏,热毒流注骨节,留滞经络,攻于脏腑,痹阻筋脉。治以清热解毒,透热达邪为主要原则,并贯穿于整个活动期治疗的始终。
  2 湿热伏毒在AS的发病机制 临床上发现为何AS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最终导致关节变形而致肢体废用?笔者认为AS不易根治且反复发作的根本病因是湿热伏毒日久蕴积。其主要因素有二:一是风寒湿热毒邪,二是脏腑内热,蕴湿成毒,或禀赋不足、肝肾不足,以致外邪乘机而入,邪滞经络,痹阻骨节,热壅气血,攻注脏腑,发而为病。
  2.1 外感风寒湿毒,郁而化热 外感风寒湿毒是AS早期病机。风寒湿毒侵犯人体由外而内,或患者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肾精不足,风寒湿毒诸邪乘虚而入而为病。风寒湿毒乘之侵及络道,发而为痹,日久失治误治,或素体阳盛脏腑积热,或风寒湿毒袭于肌表,郁久化热成毒,致热毒内伏,攻于骨节,发而为痹。“风流走不定,久则变为风毒”,寒湿留连不去,郁闭阳气日久,郁而化热化火,变生热毒,内伏于脏腑、血脉、经络、关节,再遇感受风湿邪,引动内伏之邪而发病。《类证治裁》[7]曰:“风寒湿合而成痹,蕴邪化热,蒸于经络,四肢痹痛”。
  2.2 湿热毒邪痹阻,流注经络 外感风湿热之邪,或因久住湿地,汗出当风,冒雨涉水,湿热侵袭,热毒浸淫,或由于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或平素嗜酒过度,饥饱失常,恣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酿生湿热,湿热内蕴,蕴久成毒,伏于脏腑经脉,脏腑积热。外邪引动内邪,湿热毒邪痹阻经络,流注骨节,攻于脏腑、筋脉,发为AS。吴鞠通《温病条辨》[8]首倡痹病“大抵不越寒热两条”的分类原则,并指出:“痹之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热者,亦复不少。”清・尤怡《金匮翼》[9]亦云:“热痹者,闭热于内也……所谓阳遭阴者,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则痹�然而闷也。”
  2.3 湿热毒邪蕴积,伏毒未清 感受湿热毒邪发而为痹,经过治疗后,病情虽得到控制,但邪气未除,病邪潜伏;或者经治疗,达到了临床治愈,但未能彻底祛除发病原因,致使残余邪气潜伏,遇诱因则反复发作。正如清・刘吉人的《伏邪新书》云:“感六淫而即发病者,轻者谓之伤,重者谓之中。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作者,亦谓之曰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曰伏邪。”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10]中指出:“从来痹证,每以风寒湿三气杂感主治。召恙之不同,由乎暑(火高)外加之湿热,水谷内蕴之湿热。外来之邪,著于经络,内受之邪,著于腑络。故辛解汗出,热痛不减,余以急清阳明而致小愈。”详细论述了湿热毒邪内伏致痹,且指出治痹不治伏邪,痹必不已,易反复发作。
  总之,伏邪隐匿,难以祛除,易于复发。多数痹证患者病情反复,缠绵难愈,病程长短不一,多有初次“治愈”而后又复发者,细究其因或邪未尽除,遗邪伏内;或正气虚弱,不能祛邪外出;或劳累,复感风热之邪或汗出当风,居住潮湿等,外邪引动伏邪而复发。脏腑积热蕴毒、邪毒内伏为本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感受风寒湿毒诸邪是形成本病的外在条件,湿热毒邪痹阻经络,流注骨节是AS的主要病机,亦是外感风寒湿邪从阳化热的主要原因。
  3 湿热伏毒的临床运用 根据“湿热伏毒”的观点,笔者认为,在治疗活动期AS临床运用过程中,应注重以下五方面:①针对湿热伏毒的病因、部位、性质进行用药治疗。②辨清湿、热、毒三者的相互关系,孰轻孰重,分清主次,临床上清热、利湿、解毒有所侧重。③治疗内邪兼顾外邪,因湿热毒邪内伏,病多有内而发者,但仍注重外邪的存在,治疗上要始终贯彻宣痹达表、清透达邪外出的治法。④明辨阴虚、气血虚、痰瘀兼证:湿热毒邪易耗伤阴津,阴虚甚则更易留恋湿热毒之邪,形成湿热伏毒与阴虚络热并存,阴虚而湿热毒难以速化;湿热内蕴,热毒之邪最易耗伤气血,形成气血两虚;《类证治裁》[7]云:“痹久必有湿痰瘀滞经络。” “痹热化毒伤阴成瘀,津液为火灼竭而血行愈滞。”治疗中要明辨兼证,不可小视。根据笔者经验,活血化瘀要贯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⑤对于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应坚持长期间隔服药,这也是防止复发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何清湖.传世藏书・子库・医部・素问[M].第1版.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45.
  [2] 何清湖.传世藏书・子库・医部・素问[M].第1版.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33.
  [3] 范永升.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金匮要略[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09.
  [4] 何清湖.传世藏书・子库・医部・圣济总录[M].第1版.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4253.
  [5] 邓长财,鞠中斌.张鸣鹤治疗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5):372-373.
  [6] 宋绍亮.风湿病经方论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14-315.
  [7] 林佩琴.类证治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323.
  [8] 何清湖.传世藏书・子库・医部・温病条辨[M].第1版.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1284.
  [9] 孙中堂.尤在泾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83-284.
  [10] 黄英志.叶天士医学全书?临证指南医案[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22.

推荐访问:湿热 强直性脊柱炎 病中 探讨
上一篇:探讨如何做好山区农村艾滋病感染妇女所生儿童的预防与保健|农村留守妇女艾滋病
下一篇:对435例食管癌【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食管癌15例疗效观察】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