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_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意思

来源: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19-08-05 点击:

  【摘 要】德育教育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相比其他的学科,它拥有丰富的德育素材。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了自己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 德育 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学科以其独有的魅力,净化和陶冶人的灵魂,展示了育人的风采,不再是以往空洞式的说教,而是借助经典文学作品来内塑人的性情,并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来提高人类的自省能力。那么,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该如何巧妙渗透德育呢?下面就多年的语文教学浅谈个人的体会。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渗透德育意识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我们知道,古文里说的“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都是讲语文教学的特点,也是对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语文与德育是密切不可分割的。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美文如潮,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其中的德育元素更是俯拾即是。如爱国方面的《黄河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那磅礴的气势,那雄浑的气概,还用教师去宣讲如何去爱国么?只要教师在授课时能满怀激情,充满了爱国情感,自然会感染到学生的,这就是渗透。还有亲情方面的如《纸船》《背影》等;革命英雄方面的如《海燕》等,这需要教师首先体会到文章蕴涵的情感,并被它深深地打动,才能在教学中流露出来,从而感染学生。这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做起来不一定容易,因为这些文章虽然很好,但毕竟我们很多老师已经教过很多遍,产生一种麻木之感,教不出激情,感染不了学生,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渗透德育放在重要位置,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利用好这些宝贵的德育资源。
  二、把握初中生心理特点,有利于渗透德育工作
  初中学生的年龄段大致在13―16岁这个范围内。这是一个特殊的年龄层次,在“身”和“心”两方面都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一般而言,和小学生相比时,他们表现得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心理,具有初步的价值观念,能分辨出一般的是非美丑,一般也能估量到自身行为的直接后果。但与高中生相比时,他们在较为完整的人格心理、自觉的人生设计、理性分析能力诸方面又明显要差一个层次。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必须重视这些特点,有的放矢,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诱导他们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学生的情绪往往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然而,在这过程中,导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可以如此设计导入新课:“在每个家庭中,父亲和母亲都是伟大的,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如果让你来写自己的父亲,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学生一听,议论纷纷,都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通过外貌,有的说通过事件,有的说通过语言,有的说通过行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情绪被调动了起来,在这个基础上,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我们以前学过的写人的文章,一般都是抓住人物的正面特征来写,从而表现人物性格,但是今天的这篇文章,作者却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角度――背影来写父亲。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朱自清先生去感受父亲背影里的深挚的爱。”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最后,我自然地引出了平时生活中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该怎样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学生都积极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几个学生还检讨了自己平时对父母的不礼貌行为。在整个过程中,我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体验和思索了“爱”的伟大和永恒。
  三、创设情境,适时渗透德育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的小弗郎士,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先生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和期望,深切体会故土沦陷、亲人离别的悲痛。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德育渗透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德育不是落实在口头上的,不是你教育了就是完成了任务,要让学生领会、感受,并形成在自己的思想、信念、理想之中,才是真正进行了德育教育。语文教学中更要注意,我们绝不能为了德育而德育,只做表面文章,新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教学目标中的第三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是有些老师就不管什么课,什么内容,都要说几句大道理,好像就完成了教学目标,这不就是纯粹的形式主义么?有害而无益。所以,我们在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要结合课文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感,真正的领会在心里。比如在讲《黄河颂》这课的时候,如果对学生大讲特讲怎样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要怎样学习,这一定是枯燥和乏味的,而如果让他们谈谈他们的见闻,谈谈他们见过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我想,他们一定会口若悬河,乐讲乐听,进而会产生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会热血沸腾地朗读《黄河颂》,会产生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这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达到了德育的目的,才使德育落在了实处。
  五、利用课外活动实施德育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与补充,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舞台,我们应该合理安排,高度重视。如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后。我让学生起草一份“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倡议书,然后通过我的修改打印出来,让学生们走进街道,走进村庄去宣传,学生们通过活动,环保意识进一步得到增强,而且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学会了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号召人们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当然我们还可以开展讲爱国故事比赛,幻想画大赛、爱国歌曲小组赛等等,让学生们积极参加,培养自信心,促进积极性,而且在活动之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还有一些小组性的活动培养了孩子的集体荣誉感。课外活动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拓展与运用,更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通过活动思想情感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与优势,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善于捕捉时机,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丰富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品性,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杜江.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新疆教育,2011(12).
  [2]唐德荣.浅谈初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学周刊:B,2010(11).
  [3]吴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4).

推荐访问:春风化雨 无声
上一篇:小学英语音标教学的重要性探析_小学英语单词3到6年级
下一篇:【浅议农村地理课怎样利用乡土地理结合课堂教学】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