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修建性详细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

来源:入党申请书 发布时间:2020-10-12 点击:

  目录

 目录 ............................................................................................................................................................................... 1 第一章 总论 ................................................................................................................................................................. 3 1.1 项目概况 ......................................................................................................................................................... 3 1.1.1 村寨概况 .............................................................................................................................................. 3 1.1.1.1XX 村委会大湾 ................................................................................................................................... 3 1.1.1.2XX 村委会桃花庵 ............................................................................................................................... 3 1.1.1.3XX 村委会磨石箐 ............................................................................................................................... 3 1.2 苗族概述 ................................................................................................................................................................. 3 1.2.1 概述 .............................................................................................................................................................. 3 第二章

 项目意义与建设的必要性 ............................................................................................................................ 4 2.1 政策依据 ................................................................................................................................................. 4 政府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扶持 .................................................................................................................... 4 2.2.3 基础设施缺乏 ...................................................................................................................................... 7 2.2.4 村寨规模过小 ...................................................................................................................................... 7 2.2.5 自然环境不佳 ..................................................................................................................................... 7 2.3 项目建设的规模...................................................................................................................................... 8 2..4 项目建设的条件与现状概括。

 ............................................................................................................. 8 第三章 选址及场地建设条件 ...................................................................................................................................... 8 3.1 场地现状 ......................................................................................................................................................... 8 3.1.1 项目建设的地点与地理位置 ............................................................................................................... 8 3.1.2 场地土地权属类别及其占地面积 ....................................................................................................... 8 3.2 场地选址 ........................................................................................................................................................ 8 3.2.1 用地情况 .............................................................................................................................................. 8 3.2.2 用地现状说明 ...................................................................................................................................... 8 第四章 工程建设规划方案 .......................................................................................................................................... 9 4.1 苗族建筑 ......................................................................................................................................................... 9 4.1.1 村落布局 ...................................................................................................................................................... 9 1、总体布局 ................................................................................................................................................. 9 2、公共空间 ................................................................................................................................................. 9 4.1.2 建筑特征 .................................................................................................................................................... 10 4.2、规划设计原则 ............................................................................................................................................ 10 4.3、总平面规划布局 ........................................................................................................................................ 10 4.4 道路系统布局 ............................................................................................................................................... 10 4.5、景观规划 .................................................................................................................................................... 10 4.6、绿化规划 .................................................................................................................................................... 10 4.4、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10 4.5、污水处理 .................................................................................................................................................... 10 第五章

 项目建设工程方案 ..................................................................................................................................... 11 5.1、道路竖向规划 ............................................................................................................................................ 11 5.2、建筑设计说明 ............................................................................................................................................ 11 5.2.1 编制依据 ............................................................................................................................................ 11 5.2.2 单体设计说明 .................................................................................................................................... 11 第六章

 消防及安全卫生 ......................................................................................................................................... 12 6.1、 设计依据 .................................................................................................................................................. 12 6.2、 消防措施 .................................................................................................................................................. 12 6.3、 安全卫生 .................................................................................................................................................. 13 第七章 环境评价影响 ............................................................................................................................................... 13 根 7.1、 环境、排放质量标准 ......................................................................................................................... 13 7.1.1 水环境 ............................................................................................................................................... 13 7.1.2 环境空气 ........................................................................................................................................... 13 7.1.3 声环境 ............................................................................................................................................... 13 7.1.4 土壤 ................................................................................................................................................... 13 7.1.5 污废水 ............................................................................................................................................... 13 7.2、环境影响分析 ............................................................................................................................................ 13 7.2.1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 14 7.2.3 水环境影响分析 ................................................................................................................................ 16 7.2.4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 17 7.2.5 噪声影响分析 .................................................................................................................................... 17 7.2.6 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 17 7.2.7 其他影响 ............................................................................................................................................ 18 7.2.8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 19 7.3、 结论与建议 .............................................................................................................................................. 21 7.3.1 结论 .................................................................................................................................................... 21 7.3.2 措施 .................................................................................................................................................... 22 7.3.3 建议 .................................................................................................................................................... 24 第八章

  建筑节能 ................................................................................................................................................... 25 8.1、节能 ............................................................................................................................................................ 25 8.1.1 建筑设计措施 .................................................................................................................................... 25 8.2、节电措施 .................................................................................................................................................... 25 8.3、节水措施 .................................................................................................................................................... 25 8.4 中水回用 ....................................................................................................................................................... 25 第九章 投资估算 ....................................................................................................................................................... 26 9.1、估算范围 .................................................................................................................................................... 26 9.1.1 建安工程费 ....................................................................................................................................... 26 9.1.2 其他基本建设费 ............................................................................................................................... 26 9.1.3 预备费 ............................................................................................................................................... 26 9.2、 投资估算的依据 ...................................................................................................................................... 26 9.3、 主要建材价格 .......................................................................................................................................... 26

  9.4、总投资 ........................................................................................................................................................ 27 第十章 项目实施、管理、风险控制方案 ................................................................................................................ 30 10.1、 招投标 .................................................................................................................................................... 30 10.2 、项目管理 ................................................................................................................................................ 30 10.3、 资金管理 ................................................................................................................................................ 30 10.4、 建设工期 ................................................................................................................................................ 30 第十一章 社会效益分析及其对城市的影响 ............................................................................................................ 31 11.1、有益的方面 .............................................................................................................................................. 31 11.2、有影响的方面 .......................................................................................................................................... 31 11.3、对策及其解决方案 .................................................................................................................................. 31 11.4、结论及其建议 .......................................................................................................................................... 31 第十二章 结论及建议................................................................................................................................................ 32 12.1、 结论 ........................................................................................................................................................ 32 12.2、建议 .......................................................................................................................................................... 32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概况 1.1.1 村寨概况 1.1.1.1 X XX 村委会大湾

 XX 村委会大湾小组位于 XX 县城西南面,距县城 10 公里,苗族,全村共有农户 36 户,人口 97 人,设一个党支部,共有党员 8 人,总人口中男性 49 人,女性 48 人,劳动力总数 65 人,外出务工人数 21 人。辖区总面积 1141 亩,其中:耕地 118 亩,林地 525 亩,退耕还林 98 亩,村庄占地约 50 亩,年人均有粮 292公斤,经济收入主要靠种养殖,年人均纯收入 2218 元。

 1.1.1.2 X XX 村委会桃花庵

 XX 村委会桃花庵村距离村委会 2 公里,距离嵩阳街道街道办 12 公里。海拔2185 米,年平均气温 16.4℃,年降水量 548.8 毫米。全村有有农户 28 户 88 人,国土面积 2.4 平方公里,有耕地 51 亩,林地 2657 亩,人均耕地 0.58 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2014 元,人均有粮 250 公斤。是一个苗族聚居村,属 XX 县民族边远山区贫困村。

 1.1.1.3 X XX 村委会磨石箐

 XX村委会磨石箐距离村委会5公里,距离嵩阳街道街道办15公里。海拔2215米,年平均气温 16.4℃,年降水量 548.8 毫米。全村有有农户 16 户 49 人,国土面积 0.92 平方公里,有耕地 33 亩,林地 795 亩,人均耕地 0.68 亩。2011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2214 元,人均有粮 250 公斤。是一个苗族聚居村,属 XX 县民族边远山区贫困村。

 1.2 苗族概述 1.2.1 概述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XX 苗族有89.57 万人,苗是 XX 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1998 年有 94.26 万人,占 XX 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 7.11%。苗族居住较为分散,全省各地几乎都有分布。

  第二章

 项目意义与建设的必要性 2.1 政策依据 1 1 、 政府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扶持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 2008 】8 138 号)和 X XX 省制定的土地增减挂钩相关政策。

  政策内容简介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目标。通过科学实施“挂钩”试点项目,不仅缓解了用地压力,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且有力支持了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依法管地、科学用地、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作用:从整个宏观效果来看,土地增减挂钩有这样的作用:有大量 集体建设用地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城乡统筹的方略下,可以做到既通过保护耕地直接保护农业,又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发展工业和城市、最后间接刺激农业的发展。

 2 2 、扶贫政策扶持

 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 -0 2020 年)》

 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总体规划。实行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中央重点支持连片特困地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扶持力度。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制定扶贫政策,实行有差异的扶持措施。

  ——部门协作,合力推进。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国家扶贫开发战略部署,结合各自职能,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向贫困地区倾斜,形成扶贫开发合力。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加强引导,更新观念,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立足自身实现脱贫致富。

  ——社会帮扶,共同致富。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完善机制,拓展领域,注重实效,提高水平。强化政策措施,鼓励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坚持扶贫开发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倡健康科学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改革创新,扩大开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创新扶贫工作机

  制。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共享减贫经验和资源。继续办好扶贫改革试验区,积极探索开放式扶贫新途径。

 据《X XX 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 —0 2020 年) ) 》

 整村推进: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要求,实施 5万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以贫困村为单元,结合村镇建设规划,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村级规划。有条件的地方要适当集中村落,对规模较小的村进行有计划的撤并。要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集中投入,实现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 “六到农家”,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夯实群众增收基础。加强整村推进后续管理,建立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巩固提高整村推进成果。

 易地搬迁:对基本丧失生存条件、资源负载过重、发展空间狭小等就地难以可持续解决温饱的群众,在充分尊重贫困群众意愿和保障搬迁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前提下,就近就便,采取小规模集中和插花安置的方式,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改善移民的发展环境和条件,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有条件的地方,按照“移民就路、移民就市、移民就富”的原则,结合山地城镇建设,引导搬迁农户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移民,并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移民就业能力,使其在城镇安居乐业。

 扶贫试点:创新扶贫开发机制,针对特殊情况和问题,积极开展统筹城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扶贫开发试点,推进地方病防治与扶贫开发结合、灾后恢复重建以及其他特困区域和群体扶贫试点,扩大连片开发、科技扶贫等试点。

 土地政策:按照国家耕地保护和农村土地管理规定,对涉及扶贫开发项目的建设用地给予倾斜,新增用地指标优先满足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等建设用地需求,合理安排小城镇和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在项目安排上,向有条件的重点县倾斜。在贫困地区稳步开展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鼓励通过市场化的耕地占补平衡模式,合理有序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建立贫困地区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满足确保粮食安全的基本用地需要。在土地征收中,可采用农民土地参股、效益提成等补偿形式,使失地农民的利益得到长期有效保障。对土地等要素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结合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集体林权制度等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扶贫开发新模式,采取承包、租赁、转包、参股等方式,加大土地集约化经营力度,推进集体林权等生产要素资本化运作,实行土地等生产要素流转最低保护价制度,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2 2.1.2 地质灾害防治政策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经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一年的努力,《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20年)已于近日完成。4月29日,《规划》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专家评审。

 据统计,1995年以来,我国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就造成10499人死亡、失踪和65356人受伤,造成经济损失575亿元。到2003年,全国共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16万多个,重大隐患点2000多处,1150万人和2000亿元财产受到严重威胁,50%以上的国土面积受

  到地质灾害的严重影响。

  为了满足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求,针对我国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地质灾害防治进展及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规划》明确了2004年~2020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目标,划分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提出了实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程的内容和保障措施。

 《规划》要求,2004年到2010年,在完成全国陆地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主要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经济区、主要城市、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灾害调查,并完成我国重要经济区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基本覆盖全国,在三峡库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建成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在重点防治区实现地质灾害的有效监测预报;建成国家、省(区、市)、市三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和全国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完成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和危及城镇公共安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完成全国160万人受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搬迁避让工程。到2010年,全国大部分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区初步建成防灾减灾体系,使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减少20%,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20%。

 2011年到2020年,开展第三轮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完成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全面掌握我国陆地和近海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危害程度;建立全国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完成遭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零散居民点的搬迁避让工程和乡镇以上城镇、居民集中点、铁路和重要交通干线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工程;建立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并使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得到根本控制。到2020年,在全国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区建成完整的防灾减灾体系,使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减少50%,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50%。

 为了实现2004~2020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规划》还依据调查划分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规划了2004~2020年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地质灾害防治等16项防灾减灾工程;提出了健全法规制度、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地方防治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经费投入和加强宣传教育等保障措施。

  《

 X XX 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20年)

 》 云政办〔2004〕44号公布)

  XX 省"十五"发展规划确定了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 3 大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滇、城镇化和全方位开放4 大战略,培育和壮大烟草、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旅游、电力和矿产 5 大支柱产业。在"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方针的指导下,推进 XX 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受自然条件制约,XX 省是我国地质灾害危害最重的地区。地质灾害的危害,严重制约了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贯彻"十六大"精神,实现我省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及环境破坏,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主动地、有预见性地部署和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

  繁荣稳定,依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XX 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和《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讨论稿)》,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编制本规划。

  2 2.2 项目现状 1 2.2.1 地质灾害

 目前位于 XX 村委会的大湾、桃花庵、磨石箐三个苗族村寨,桃花庵和磨石箐两个村寨总计 44 户,占总迁并户数的 50%,位于泥石流滑坡地质灾害严重的地段,个村寨总计 44 户,占总迁并户数的 50%。每年 XX 县政府都对这一地段进行检测和整治,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

 其次是相对于周边大多数村寨其生活环境简陋和生活质量低下,生活极其贫困,现为保证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故此提出此建设项目。

 2 2.2.2 村民收入过低

 XX 村委会桃花庵村距离村委会 2 公里,距离嵩阳街道街道办 12 公里。海拔2185 米,年平均气温 16.4℃,年降水量 548.8 毫米。全村有有农户 28 户 88 人,国土面积 2.4 平方公里,有耕地 51 亩,林地 2657 亩,人均耕地 0.58 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2014 元,人均有粮 250 公斤。是一个苗族聚居村,属 XX 县民族边远山区贫困村。

 XX村委会磨石箐距离村委会5公里,距离嵩阳街道街道办15公里。海拔2215米,年平均气温 16.4℃,年降水量 548.8 毫米。全村有有农户 16 户 49 人,国土面积 0.92 平方公里,有耕地 33 亩,林地 795 亩,人均耕地 0.68 亩。2011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2214 元,人均有粮 250 公斤。是一个苗族聚居村,属 XX 县民族边远山区贫困村。

 2.2.3 基础设施缺乏 1、桃花庵和磨石箐村两个村子中村民住房多为土坯房,房屋安全、采光、日照、通风、卫生、居住等标准极低,远不能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2 两个村中均无公共设施,居民生活十分不便。

 2.2.4 村寨规模过小 两个村寨规模太小,两村共有村民 44 户,不利于建设公共设施和环保设施。

 2.2.5 自然环境不佳

 两村所在地均为丘陵山地,村民耕地过少,距离县城较远,不利于发展生产,不利于脱贫致富。

 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3.1 防治地质灾害

 现进行三村合并,有利于防治桃花庵村和磨石箐村地质灾害。

 2 2.3.2 提高村民收入

 三村迁并到相对富裕村寨周边,有利于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村民收入。

 2.3.3 扩大村寨规模,改善基础设施

 三村迁并后,扩大了村寨规模,也利用兴建公共设施和环保设施。

  2.3.4

  改善自然环境

 三村迁并到自然环境较好的地点后,有利于村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2.3 项目建设的规模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 XX 县嵩阳镇 XX 村委会大湾村原址。用地面积 25711.45 平方(38.56 亩),建筑面积 19428.5 平方。其中,住宅 16575.8 平方,共 85 户。村活动楼 1140.9 平方,物业管理用房 212 平方。

 2..4 项目建设的条件与现状概括。

 场地现状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 XX 县嵩阳镇 XX 村委会大湾村原址。用地面积 25711.45 平方(38.56 亩),场地内部现为一些较为破旧的住房和危房,需要改造建设。并且地势高差大,地形较为复杂。

 第三章 选址及场地建设条件 3.1 场地现状 3.1.1 项目建设的地点与地理位置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 XX 县嵩阳镇 XX 村委会大湾村原址。

 3.1.2 场地土地权属类别及其占地面积 规划用地范围为嵩阳镇 XX 村委会土地,用地面积 25711.45 平方(38.56 亩)。

 3.2 场地选址 3.2.1 用地情况 建设项目用地位于规划用地范围为嵩阳镇 XX 村委会大湾村,用地为嵩阳镇 XX村委会。

 3.2. 2 用地现状说明 规划用地面积 25711.45 平方(38.56 亩),场地由南自北,最高处高程 2036.71,最低处高程 2016.31 米高差为 20.4 米。南北方向 210 米,东西方向 132 米。建设场地所处位置交通便利,建设的外部水、电、通讯及其道路等配套设施齐全并基本符合建设标准。

 整个项目的外部条件基本满足具备居住区建设的必要条件。

  第四章 工程建设规划方案 4.1 苗族建筑 4.1.1 村落布局 1 、总体布局 苗族喜欢择山而居,建筑依山附水凭山,而成势据水而赋形。山地苗族民居分与等高线平行和垂直两种。主要街道和等高线垂直的山村其街道高程变化较大,经常同排水沟结合修建,从整体上看整个村庄的屋檐鳞次栉比层次变化极为丰富产生规模宏大,建筑丰富、密集的视觉效果。建于山脊上的村庄呈外凸的弯曲形式而位于山坳或者谷地的村庄则内凹进去。平行于等高线的类型苗寨,街道和房屋顺着山势弯弯曲曲没有显著的高程变化。在山体的不同位置形成了外凸和内凹的态势,每户人家可以越过前面一户人家房舍的屋顶获得较开阔的景观视野、通风和采光。

 苗族村落

 苗族村落

 2 、公共空间 苗族是一个浪漫的民族且开朗的民族,苗族的祖先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陶冶情操,常常会在农闲是举行各种集会吹芦笙、跳芦笙舞等,应此每一个苗寨都会有一个公共空间,通常是在聚落的中心,如同一个中心广场,整个聚落的肌理在这里会发生较大变化,成为一片被建筑围合的小天地,并由条石放射状铺成圆形的纹样,在放射状的中心,有一根直插云霄的刻着图腾的木柱,象征苗族的祖先。

  4.1.2 建筑特征 苗族民居建筑,形式多样,颇具特色。设计施工既遵循传统,又要求居住舒适。各地根据地理环境和现有材料,因地(材)施建。贵州苗族民居大体分为:“树杈”式住宅、“干栏”式住宅、“灯笼架”式住宅、“汉”式住宅等四个类型。

 4.2 、规划设计原则 (1)利于管理、功能合理、分区明确; (2)与国家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相结合 (3)符合总体规划,充分体苗族建筑特色; (4)从苗族村寨自身情况出发,突出特点,力求突破、创新。

 4.3 、总平面规划布局 项目用地位于嵩阳镇 XX 村委会用地范围内。场地内部的建筑为一些大湾现在居民住宅和一些辅助用房,外表及其破旧,但仍旧在继续使用。故新规划在原有村寨建筑的原址基础上进行深化设计。

 4.4 道路系统布局 区内主道路为 9 米宽车行道,围绕中心广场两侧布置,在中间形成一块大型广场。住宅围绕道路两侧布置。出入口位于原来村寨住出入口位置,位于建设项目南侧。

 4.5 、景观规划 区内利用中心的图腾广场组织景观,绿化及各式小品点缀在居住区内,活跃小环境,为生活提供方便。根据当地气候的特点,突出小景园设计,种植分季开花树种和常绿植物,结合景园建筑色彩的应用,创造具有四季立体绿化的优美环境。

 4.6 、绿化规划 (1)、树种选择原则:以地方树种为主,并以乔木为绿化主体。

 (2)、植物配置原则:植物配置不仅注重植物造景的需要,同时注重用植物划分创造空间,沿街绿化以大色块,突出大效果,以疏朗明快为主要特色,内部绿化采用庭院式配置,以自然、亲切为主要特色。

 4.4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用地面积:25711.45 平方(38.56 亩)

 总建筑面积:19216.5 平方; 住宅单元面积:18075.6 平方; 村活动楼面积:1140.9 平方 4.5 、污水处理 在村寨入口处设置一系列污水处理措施,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符合排放标准后才进行向外排放,避免对周围的自然环境造成污染。

  第五章

 项目建设工程方案 5.1 、道路竖向规划 (1)规划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尽可能使道路纵坡均衡、场地填挖方数量减少,并与现状地形地物协调一致,场地规划标高与片区周围现状标高顺畅衔接,有利于近期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2)道路网平面布置通达、顺畅,根据地块的功能和各条道路的交通流量确定了不同的道路横断面宽度,路缘石最小半径为 9 米。

 (3)今后实施时,要求在下一步市政工程设计中,详细收集有关资料,仔细推敲,认真设计,确定规划区内道路及场地设计标高,以保证排水畅通和节约投资的要求。

 5.2 、建筑设计说明 5.2.1 编制依据 A、《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细则》 B、《XX 县规划管理技术要求(试行)》 C、《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D、《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E、《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 48-88

 F、《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1999 G、《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 F、《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H、国家及地方现行建筑设计相关的规范、规程; I、建设方提供 1:500 的矢量化地形图(电子文档资料); 5.2.2 单体设计说明 1 、住宅单元 居住单元为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场所,分为 A、B 两个户型,A 户型 60 户,每户四层,占地面积 68.2 平方米,建筑面积 233.86 平方米。小户型 25 户,每户三层,占地面积 57.6 平米,建筑面积 161.76 平方米。

 住宅正面是直接面对街道,大户型底层设有商铺,商铺面积为 23.2 平米,为了便于农户生产生活,在住宅后面开设住出入口及其院落。二层为居住部分,有客厅,卫生间,卧室等,按照单元式住宅的标准设计。

 三层的考虑到苗族住宅建的立面造型特点,做了退台处理。以铁艺仿木材栏杆做为维护,以体现苗族建筑的固有特征. 3)

 立面造型

 此建筑为东西对称结构,总体形状基本为矩形,但是部分地方凸凹有致,给人以视觉冲击。立面图画图时采用 1:100 的比例,充分展现了立面图所要展示给我们的感受。

 内外墙装饰:屋顶采用 1:2.5 水泥砂浆抹面 20 厚刷白色外墙涂料,外墙采用 1:2.5 水泥砂浆抹面 20 厚刷白色涂料,台阶采用 1:2.5 水泥砂浆 20 厚斩假石装饰,

  地基采用 1:2.5 水泥砂浆抹面 20 厚刷白色水磨石。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达到了美观的基本要求。

  4)

 剖面设计

  建筑剖面图是房屋垂直剖切所形成的剖面图,剖切位置一般在建筑最复杂的楼梯间,能反映建筑物额构造的代表性部位,在楼梯间剖开,能反映门洞、窗口的位置,以及楼梯的高度和形式,让人充分了解次建筑物的结构构造,一目了然。

 5)

 经济指标

 依据“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原则,在满足适用和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展现了建筑的造型美观,满足了居民视觉上的享受,此外,也要考虑经济性,尽量降低成本,但不能偷工减料,以防发生事故。保证结构的耐久性,这样及安全,又能减少后期的维护费用,总之要多方面考虑。

  6)

 防火设计 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楼与楼之间,每户之间门窗的设计必须都要按照规范进行。

  8)

 门窗

  为了加快建设的速度,门窗应该实现设计规范化、施工标准化、生产工业化,这样不仅加快了施工进度,而且是门窗安装方便,也有利于以后的维修。国家颁布了《建筑门窗洞口尺寸系列》这一标准。窗洞口的高度和宽度(指标志尺寸)规定为3M 的倍数。但考虑到某些建筑,如住宅建筑的层高不大,以 3M 进位作为窗洞高度。

 第六章

 消防及安全卫生 6.1 、 设计依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06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352-2005 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4、《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 50-2001 5、《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细则》 6.2 、 消防措施 建筑平面设计中制定合适的建筑耐火等级分类,消防通道和车道按照规范设计,设计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室内外消防用水由消防水池供给,引入二根管在小区形成环行管网,在环行管网上设置室外消火栓以供室外消防用水。室内消防用水由室外消防管网引入,在室内形成环状。

 1、区的消防设计严格遵循《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的有关条款执行。根据规范要求,建筑耐火等级设计为二级耐火等级建筑, 2、各个建筑单体之间的消防间距均满足防火规范的要求。

 3、区内各单体建筑的内部交通系统,如楼梯、过道道等的设置,均能满足防火规范的要求,保证安全疏散。在建筑构造、构件、管井及楼梯间均按规范选用材料,保证耐火极限。

 4、建筑设置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消防电源及其配置、火灾事故照明和疏散标志,火灾自动报警装置、消防控制室内均依据需要设置。

  5、完善消防管理的规章制度,设置专人负责。

 6、完善疏散标志,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消防教育,每年进行必要的演练。

 6.3 、 安全卫生 1、长期反复进行安全教育、严格执行安全检查制度。

 2、建立区内安全保卫、环境卫生防护、设备安全运行及检查等制度并有专人负责管理,设置专职人员定期检查。

 3、 完善区内垃圾筒的设置及转运作业制度,完善公共卫生间的管理制度,完善区内陆地及水面的清扫制度并有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检查。

 4、建立环境卫生检疫机制,定期对区内的各项环境卫生指标检测分析,设置职业安全卫生人员,专门负责对职工进行安全卫生教育,检测安全卫生措施效果,建立安全档案。对内作业人员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预防接种。

 5、配合劳动部门,定期检查设施的运行安全性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配置符合要求的消防灭火器及防雷装置,定期对员工进行消防教育和演练,保证与消防部门联系的畅通; 7、建立保安队伍,建设安防系统,形成有效的安防体系; 8、设置完整的区内路标路牌及相关警示标志,做好安全提醒并建立有效的救急机制。

 第七章 环境评 价影响 根 7.1 、 环境、排放质量标准 7.1.1 水环境 地面水:执行《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 IV 类水域水质标准 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中 III 类标准 7.1.2 环境空气 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二级标准 7.1.3 声环境 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的 1 类标准 7.1.4 土壤 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7.1.5 污废水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

推荐访问:修建 可行性研究报告 详细规划
上一篇: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卷(A)
下一篇:电机设备建设项目申请报告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