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思路与对策

来源:入党申请书 发布时间:2020-09-22 点击:

  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摘要]教工党支部是高校党的系统中的基本细胞,是党组织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委工作和战斗力的重要基础。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从院系教工党支部切入,研究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现状、思路和举措。

  [关键词]高校;院系基层党支部;党建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28X(2010)10-0043-03

 一、上海交通大学院系党支部现状分析

 截止到2009年底,交大共有教工党支部288个。其中,院系支部171个,占教工支部的近60%。在院系171个支部中,支部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依托系(所)、教研室、实验室(中心)等的以教学科研为纽带的支部117个,占68.4%;二是依托机关组织的以管理服务为纽带的支部24个,占14%;三是退休支部25个,占14.6%。另外,其他情况的支部约占3%。通过对12个院系、共80位分党委、党总支、支部书记进行访谈,得到的基本情况是,院系分党委(党总支)总体上重视教工党支部建设,能够根据院系内部组织结构和党员队伍构成的特点,将党支部建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实体上,通过加强支部书记队伍培养选拔、建立支部书记例会制度等途径,加强对党支部工作的指导和支持。但在实际工作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党支部的功能定位不明确。什么是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战斗堡垒”的内涵是什么,调研中大家都感到有些模糊。对如何体现和发挥这种战斗堡垒作用,大家感到有些无从着手。“党支部到底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在学校的改革发展中发挥作用”,成为萦绕在部分党支部书记心中的问号。有的认为应该围绕中心、参与决策,有的认为应该是保证监督,有的认为应该是“补位”,有的认为是抓环境、文化等“软件”,有的认为是抓感情沟通、人心和谐、润滑矛盾等等,各种理解认识不一而足。

  2.学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对党支部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指导。对于党支部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校、院两级缺乏切实到位的指导。一些院系分党委很少研究支部工作,与支部书记进行思想交流、信息沟通、工作指导也不够;校、院改革发展的一些重要思路和举措不能及时有效地传达到党支。有的同志说:“党支部不仅与学校党委‘有距离’,与学院党总支也常常是‘断裂’的。”

 3.党支部工作缺乏支撑。一是缺乏制度支撑。学校有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院通过党政联席会议等制度落实党政共同负责,到党支部层面,党组织的作用就弱化了。在党支部参与决策、在教学科研管理中发挥作用等方面,没有制度安排和机制保证,没有工作载体和抓手。党支部的工作日渐呈现边缘化,因此有“学校党委是执政党、学院党总支是参政党、党支部是在野党”的调侃说法。二是缺乏经费支撑。支部难于开展多形式、多样化的活动,经费问题是很大的制约因素(有的支部书记说,因为没有资源,支部搞活动“走不出去,请不进来”,“有时给每个党员买一张电影票都很困难”)。三是缺乏动力支撑。支部书记都是兼职,同其他教师一样有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和压力,一个人“要做两份工”,而在年终考评时,对于支部书记这部分工作基本上不予考虑,做书记完全是靠主观能动性和奉献精神,缺乏持久动力。四是缺乏信息渠道支撑。支部书记对学校、院系有关精神、重大事项以及决策背景等,缺乏了解的渠道,甚至滞后于工会干部和民主党派成员。

  4.党支部设置不合理,党支部活动不正常。有的党支部由多个系所、教研室、梯队联合组成,有的党支部按地理、楼群划分,有的党支部党员人数过多,党员之间平时很少联系,对各自的工作和情况不甚了解。相应地,有的党支部工作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没有要求,支部活动不能正常进行,无非是读报纸、念文件,务虚多,务实少,形式单一,缺少吸引力。一些党支部仅仅是使党员有了一个名义上的组织,没有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究其原因,可以从内外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外部环境看,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多元化、行为独立化、价值多元化。各种思想文化、社会思潮对党员群众思想冲击很大,基层党建工作氛围淡化,党的意识、党员意识有所弱化。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必然影响到越来越开放的高校,对学校党的建设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从内部环境看,党支部工作面临的情况也发生很大变化。高校知识分子密集,本身就具有不同于其他机构和群体的特殊性。德鲁克认为:知识工作者有追求工作自主、注重贡献、需求多样性和复杂性、追求职业发展的特征。因此他认为,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是21世纪管理学最大的挑战。在新的发展时期,这些特点和挑战表现得更为明显。第一,从教师队伍的结构看,海外留学归国的比例逐渐增多,院系领导班子中非党人士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教师队伍结构正在发生“悄悄的变化”。第二,从院系工作的角度看,由于改革发展的任务加重,院系的注意力和精力更多地投向教学、科研,投向论文、项目等“硬”指标,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因为不是“硬任务”,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被摆到边缘的位置上。第三,从教职工党员个人角度看,面对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面对个人绩效、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巨大压力,自然会把更多精力投放在业务工作上,参加组织活动的热情难免受到冲击。此外,教师们各自奔忙,流动性、分散性大,客观上挤压了支部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二、教工党支部建设思路

 上海交大党委在深入调查研究、不回避问题的基础上,确立了新时期基层党建的总体思路。

  (一)明确教工党支部在学校工作中的定位。党章明确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战斗堡垒”是个形象的说法,教工党支部作为高校党组织系统中的基本细胞,其定位可以具体化为:一是学校改革发展事业的有力支撑。教工党支部的工作应当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二是对教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抓手。通过党支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将教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学校发展的愿景上。三是推进师德建设和教风建设,引领和帮助教职工实现人生目标、身心和谐发展。教工党支部分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方方面面,理应成为校、院党组织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在高校新的发展时期,不但要努力成为凝聚党员、服务群众的平台,还应致力于成为事业发展引领的平台、思想心灵沟通交流的平台。

  (二)加强对教工党支部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学校党委和学院分党委要重视教工党支部的建设,将教工党支部建设置于校、院党建工作的总体布局中来考虑,纳入党委经常性的议事日程,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明确和分解职责:学校党委主要在政策层面指导教工党支部开展工作,可以通过主题活动、评选表彰基层党建优秀示范支部和优秀党建工作示范点等方式,弘扬先进,以点带面,加强党委对教工党支部工作的指导,及时总结并宣传教职工党支部建设中的经验;学院分党委(党总支)切实担负起教工支部建设的责任,把抓好党支部建设作为分党委最重要的日常工作。

  (三)解决教工党支部、支部书记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教工党支部和支部书记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实都与缺乏支撑和保障有关。因此,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为教工党支部工作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一是组织体制保障。将党支部建设与系(所)组织建设统一考虑,探索教工党支部书记与系(所)行政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或党政一肩挑的工作体制,明确党支部书记参与系(所)工作的方式和范围,从组织体制上明确和强化党支部的地位。二是培养机制保障。将教工党支部书记纳入学校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整体规划,建立包括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管理与考核机制,奖惩与激励机制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三是经费和资源保障。采取学校预算一点、院系统筹一点的方式予以谋划考虑,给予教工支部一定的经费资源。在有条件的单位,对支部书记的工作计以一定的工作量,或在年终给予一次性奖励。

 

 (四)处理好教工党支部与各方面的关系。一是教工党支部与院系党总支的关系。党总支是教工党支部建设的关键,要努力发挥好作为一级党组织的职能,积极支持党支部开展工作,使学校党委的决策和意图及时、顺利地到达支部和党员。同时根据各院系的特点,探索有效的领导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所属各个教工党支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各教工党支部从被动接受组织安排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注重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探索适应本支部特点的党员学习、沟通交流等工作和活动方式,使支部的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是教工党支部与同级行政的关系。党支部和同级行政尽管职责不同,但最终工作目标完全一致。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学校中心工作,应当齐心协力,协调配合,拧成一股绳,走好一盘旗。教工党支部在考虑工作时应善于结合中心工作进行统筹,院系在谋划工作时也要把支部的意见和作用充分考虑进去,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是教工党支部与党员的关系。党支部是教工党员的“家”,有义务和责任维护党员的正当权利,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同时,要善于通过宣传教育,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样,党员作为支部的一个成员,应该积极参加支部活动,维护支部的声誉,并通过自身在教学科研中的行为示范,使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影响力得以延伸。

  四是教工党支部与群众的关系。党支部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建立经常性的联系群众的制度,使本单位的群众感受到党组织和身边党员的关心。党支部和党员要善于听取并及时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做群众的知心人,将“暖人心”的工作覆盖到每一位教职工,还要切实担负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任务,在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组织机构中高扬党的旗帜,唱响党的声音。

  

 三、加强和改进院系教工党支部建设的举措

 近年来,上海交大党委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大力推进基层党支部建设。

  (一)推进基层教工党支部的主题活动。为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校、院党委加强对教工党支部主题活动的研究。每年考虑根据党和国家重大活动,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确定1-2个基层党建活动主题,引导和鼓励全校基层教工党支部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党支部活动。例如学校今年基层党建活动主题确定为“为世博贡献,创一流大学”,各个基层党支部也结合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生动的党建活动。

  (二)建立基层教工党支部活动基金。基层党组织的健康运作要有必要的资源作保障,校、院党组织要重视对基层党支部的资源支撑。学校设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基层党支部活动基金”,目前已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100万元,将发挥“种子基金”的作用。校、院党组织可以根据基层教工党支部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对其进行考核评比,对党建工作优秀的支部给予经费奖励,支持基层支部开展更多更好更有成效的党建活动。

  (三)优化基层教工党支部的资源配置。校、院党组织和基层教工党支部运用各种方式汲取、优化、整合各类资源,解决资源匮乏问题。如利用学校“三区联动”平台,开展基层教工党支部与地方党组织的共建联动;利用学校“医工(理)合作”平台,开展校本部和医学院的党员活动交流等。近年来,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化工化学学院的一些教工党支部已经开始了这种尝试并取得成效,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推广。

  (四)加强对教工党支部书记的培养和培训。党支部书记是党支部建设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书记的素质高低和精力投入多少,是党支部建设的关键因素。除了选强配强支部书记外,学校党委、院系分党委(党总支)切实关注和关心基层党支部书记的成长与进步,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训。学校通过党校定期举办党支部书记培训班,计划用三年时间,将全校基层教工党支部书记全部轮训一遍。

  (五)科学合理设置基层教工党支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而随着学校改革发展和学科交叉的深入,基层学术组织也在发生变化。学校创新教工党支部的设置方式,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基层党支部建在学科中、实验室里、教学科研团队上,做到教学科研延伸到哪里,基层党组织就建在哪里。通过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组织优势,增强党员的归属感,调动教师党员的积极性。

  (六)弘扬基层教工党支部先进典型。学校每年度开展“上海交通大学基层党建优秀示范支部”或“优秀党建工作示范点”、“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评选活动,并在每年的“七一”给予表彰和奖励,利用海报、网站、校报等媒体进行宣传,通过弘扬先进基层教工党支部和支部书记的先进事迹,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共同发展,促进全校基层教工党支部的建设工作。

  (七)修订完善《教职工支部委员会工作条例》。学校2003年制定的《教职工支部委员会工作条例》对教工党支部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职责和主要任务、班子建设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是专门针对教工党支部工作的指导和规范性文件,但推行和落实的情况不尽如人意。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发展,学校党委把修订和推进落实条例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制度设计和保障,扎扎实实地推进基层教工党支部的建设,收到了显著成效。

  作者陈鹏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办公室助理研究员;李建强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教授、博士生导师。

  ■ 责任编辑:晏蔚青

推荐访问:高校党支部建设 党支部 对策 基层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计划,9.
下一篇:乡镇党委书记个人先进事迹发言材料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