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来源:入党申请书 发布时间:2020-09-21 点击: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基本医疗保障是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对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有着重大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对此十分重视,自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陆续做出若干重大决策,加强组织推动,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各项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简介 (图)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在城镇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国务院从 1994 年起,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后来扩大到20多个省区的近40个城市。

 1998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全面进行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2002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 2010 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这一制度。

 从 2003 年开始,国务院按照“财政支持、农民自愿、政府

  组织”的原则组织进行试点。2006 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2007 年 7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并召开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决定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将城镇非从业居民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总体来看,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成效显著。

 成绩总体来看,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二是城乡医疗救助体系,是最低层次,由政府财政提供资金,主要是为无力承担进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个人/ 家庭缴费责任以及进入后无力承担共付费用的城乡贫困人口提供帮助。2007年底,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已经所有涉农的县(市、区),90%的县(市、区)都建立了城市医疗救助制度,2007 年城乡医疗救助 1171 万人次,救助资金支出了 46.1 亿元。

 三是补充医疗保障体系,包括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等,主要解决参保人员基本医疗保障之外多层次的医疗需求。

  二、医疗保障制度初步显现 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公费劳保医疗单位管理医疗费用,职工医疗待遇“苦乐不均”,部分职工医疗费用长期无法报销的问题。为适应人口流动和就业方式的转变,完善政策,将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纳入了医疗保险体系。加大财政对个人缴费参保补助力度,帮助城镇非就业居民和农村居民参加医疗保险,解决了他们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促进了社会公平。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不断加强,形成以“三个目录,两个定点,一个结算办法”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了对定点医药服务机构的监管和调控机制。从改革的实践看,广大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保障,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一定遏制,参保人员的疾病费用负担减轻,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效应明显。

 三、医疗保障责任逐步清晰,公共财政作用不断加强 二是对农民和城镇未就业居民参保缴费给予补助。政府对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城乡居民,给予每人每年不低于 80 元的补助,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人均 40 元给予补助,对东部地区适当补助。部分省份对不同财力状况的市(县)给予不同标准补助。这既有利于调动城乡居民参保积极性,也有利于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基本保障制度。

 三是提供医疗保 险管理费用,医疗保险管理费用不从基金中提取,

  由财政承担医疗保险基金全部用于支付参保人员医疗费用,减轻了基金支付压力。

 四是政府对医药卫生的投入,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不断增加,方便了参保患者,降低了医疗服务成本。

 四、医疗保险促进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筹资和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为医疗机构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流程,不断缩短与医疗机构结算周期,对参保人员在医疗机构发生的合理费用及时足额支付,改变了公费劳保医疗长期拖欠医疗机构医疗费问题,促进了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医疗保险通过建立定点管理制度,利用协议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进行监督,规范了医疗服务行为,提高了服务质量,控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促进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目标原则 (一)目标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社会公平,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对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非从业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进行制度安排,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基本原则。属地管理原则,筹资水平、保障标准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承受能力相适应;大病统筹原则,城镇居民按规定参保缴费,重点保障城镇居民大病医疗需求;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原则,资金筹集以个人和家庭缴费为主,实行医疗费用分

  担;统筹安排原则,逐步做好各类医疗保障制度之间基本政策、筹资和待遇水平及管理措施的衔接。

 政策框架(图)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1998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全面进行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一)覆盖范围

 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随着原劳动保障部对于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保政策的明确,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际上覆盖了城镇全体从业人员。

 (二)筹资标准

 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率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 6%左右,在职职工缴费率为本人工资的 2%。退休人员个人不缴费。具体缴费比例由各统筹地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三)统筹层次

 原则上以地级以上行政区为统筹单位,也可以县(市)为统筹单位,京津沪原则上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统筹。

 (四)待遇支付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构成。个人账户主要支付门诊费用、住院费用中个人自负部分以及在定点药店购药费用。统筹基金用于支付符合规定的住院医疗和部分门诊大病医疗费用。起付标准为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 10%,最高支付限额(封顶线)一般为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 4 倍左右。

 (五)补充医疗保障政策

 目前主要有公务员医疗补助、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公务员医疗补助:公务员在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实行医疗补助。补助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封顶线以上、个人自付和超过一定数额的门诊医疗费用。

 大额医疗费用补助:

 为解决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各地普遍采取了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的办法,补助资金由单位和/或职工定额缴纳,一般为 60~100 元/每年,资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补助资金对职工超出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按一定比例支付。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国家鼓励效益好的企业为职工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工资总额 4%以内的部分税前列支。

 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为解决学生、儿童等城镇非从业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2007年 7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

  导意见》,明确在 79 个城市开展试点,后来又增补江苏镇江、河北邯郸、河南平顶山以及吉林全省试点,试点城市达到 88 个。7月中旬国务院召开全国试点工作会议进行部署,温家宝总理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2008 年 2 月 26 日,吴仪副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扩大试点电视电话会议。2008 年,试点城市扩大到 229 个城市。主要政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覆盖范围

 城镇中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都可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二)筹资标准

 由各地根据低水平起步的原则和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并考虑居民家庭和财政负担的能力合理确定。筹资标准:成年人一般在150~300 元/年之间,未成年人一般在 50~100 元/年之间。

 (三)政府补助

 为了引导和帮助广大城镇居民缴费参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了政府补助的政策。政府对所有参保居民给予不少于人均 80 元/年的补助,对城镇特殊困难群体的参保缴费再给予不少于人均 60 元/年的补助。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补助一半,对东部地区,参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办法给予适当补助。

 (四)管理制度

  二是基金支付比例原则上低于职工医保而高于新农合,一般为 为 50% 左右。

 国家决定 2010 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届时,将基本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中国的城乡居民无论地域、身份、经济状况有何不同,都可以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2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以政府资助为主、针对农村居民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所有农村居民都可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对所有参合农民给予适当补助,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除市区以外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每年每人补助 40 元,地方财政的资助额不低于40元。中央财政对东部省份也按中西部地区一定比例给予补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般采取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主要补助参合农民的住院医疗费用。各县(市)确定支付范围、支付标准和额度。新农合一般由卫生行政部门所属的“农合办”管理资金的筹集和支付。

 截至 2008 年 4 月 30 日,全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县(市、区)数达到 2729 个,已经覆盖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

  区),参加新农合人口 8.15 亿,参合率为 91.54%,如期实现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在全国农村全面推行新农合制度”的目标。2008 年上半年,全国参合农民累计受益 2.35 亿人次,其中住院补偿 2039.92 万人次,门诊补偿 1.94 亿人次,体验补偿1355.84 万人次,其他(住院分娩、慢性病门诊、特殊疾病治疗等)390.2 万人次,参合农民的总体受益面从 2007 年的 14.73%提高到 18.13%,参合农民实际住院补偿比从 2007 年的 31%提高到 35.4%,筹资标准提高的实际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四、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一是资助低保人群参加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二是 对部分高额医疗费用负担重的困难人群给予现金补助。2007 年,全国城乡共救助 1000 万人次,支出 36 亿元。

 医疗服务医疗服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目前,全国所有统筹地区,都建立了医疗保险行政管理和业务经办机构。全国定点医疗机构 5 万家,定点零售药店 3.5 万家。大多数地方实现了住院医疗费用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医疗服务管理政策主要是“三个目录,两个定点,一个结算办法”。

 (一)服务项目管理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标准和办法,研究确定基本医疗保险可以支付的医疗服务项目范围。主要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简

  称“三个目录”。参保人员在“三个目录”规定范围内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支付。诊疗项目目录采用“排除法”,列不予支付和部分支付的项目。药品目录采用“准入法”,使用药品通用名称,分为甲、乙两类,甲类药品由国家统一制定,使用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予以支付;乙类药品由国家制定,地方可以在 15%幅度内调整,个人需要先自付一定比例。执行《医疗工伤保险药品目录》(2004 年版)共有西药品种 1027 个,其中甲类 315 个,乙类 712 个;中成药 823 个,其中甲类 135 个,乙类 688 个。

 (二)就医管理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管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定定点资格,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同定点机构签订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职工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费用,可以按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支付。职工可以选择若干包括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在内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也可以持处方在若干定点药店购药。

 (三)结算管理

 统筹基金支付的费用一般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直接结算,具体结算办法由各统筹地区确定。目前各地实行按服务项目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制、按病种付费等多种结算方式。

  远景目标 到 2011 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 2020 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

推荐访问:基本医疗 保障制度
上一篇:第三届交通工程与运输系统国际学术会议(ICTETS2020)
下一篇:跟踪审计工作手册、流程与制度汇编,可编辑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