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册语文教案三四单元

来源:初中作文 发布时间:2020-09-24 点击:

内 容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本组教学内容包括《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冀中的地道战》四篇精读课文,一次习作练习和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会认36个生字,学会42个生字,6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4.结合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5.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

教 学 重 难 点 重 点 1.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2.结合具体整体写出人物特点 难 点 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

课时安排 5.搭石——2课时 6.将相和——2课时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2课时 8.冀中的地道战——2课时 语文园地三——3课时 内 容 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本组教学内容包括《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二篇精读课文,《牛郎织女(二)》一篇略读课文,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一次习作:缩写故事和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积累要求积累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3.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

教 学 重 难 点 重 点 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中人物的高尚品质。

2.感受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及感染力。

难 点 边读边想,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想象故事的情境;
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

课时安排 9.猎人海力布——2课时 10.牛郎织女(一)将相和——2课时 11.牛郎织女(二)——1课时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1课时 一次习作:缩写故事习作——1课时 语文园地——1课时 课 题 9 猎人海力布 教学时数 2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积累“酬谢、叮嘱、发誓、倾盆大雨”等词语。

2.读懂海力布为救百姓不惜牺牲自己变成石头的故事。

3.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领悟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及感染力。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 1.读懂海力布为救百姓不惜牺牲自己变成石头的故事。

2.领悟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及感染力。

难点 领悟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及感染力。

教学准备 阅读一些民间故事 教学步骤 学 习 活 动 备 注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三、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四、深入学习,研读课文。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答疑解惑。

三、学生复述课文。

1.同学们,你们听过《宝莲灯》、《精卫填海》、《八仙过海》这些故事吗? 2.这些故事是一些长期流传于老百姓之间的故事,它们都有一个特点,语言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具有超人的力量。我们把这些故事叫做民间故事。

3.据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山村,有一块奇特的石头,传说是一个叫海力布的人变的,大家就称这块石头为“海力布”。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4.出示课题。

5.齐读课题。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词语:报答 酬谢 崩溃 千真万确 狂风怒号(háo) 淹没(mò) 指导字形 酬 1.海力布是一个猎人,怎么会变成一块石头呢?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读后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出来。

2.交流归纳:
起因:海力布救龙女得宝石。

经过:海力布救乡亲变石头。

结果:乡亲得救纪念海力布。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一)学习“得宝石”部分,从海力布选择宝石,感受海力布热心助人的品质。

1.海力布救了小白蛇,小白蛇跟海力布说了些什么呢?海力布听后是怎么想的?自读3-6节。

2.交流、随机理解、指导朗读。

(1)指名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酬谢”。

(小白蛇说要把家里的珍宝还有能听懂鸟语的宝石送给了海力布,表示自己的感恩之情,这种用礼物答谢别人的方式就叫——酬谢。) (2)指导朗读,读出感激之情。

(3)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

①师述:海力布并不在乎珍宝,当他听到小白蛇要送他一颗能听懂动物语言的宝石时,他想那太好了。“好”在? ②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2-7节内容说具体。

3.海力布还听小白蛇说了什么? (1)读两个句子,了解使用宝石的条件。

(2)初步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宝石具有神奇的功能,民间故事中往往都有这样神奇的宝物,但是使用的时候是有条件限制的。

(3)引读,理解“再三叮嘱”,感受条件的重要与苛刻及海力布可能面临的险情。

就是这样一颗宝石,又会发生怎么样的故事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这样过了几年,海力布在一次打猎中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究竟是什么消息?他又是怎样做的?请大家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学习“变石头”部分,研读海力布面对灾难时的语言,体会他舍己为人的品质。

1.海力布得到了宝石,有了宝石以后,他分给大家的猎物就更多了,但是有一天他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

2.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他是如何跟乡亲们说的。

3.交流、理解、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说说海力布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交流,板书:着急 焦急 镇定 4.为什么由着急变得非常镇定,是,虽然他很着急,但没有乱了方寸,是因为他已经决定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谁能找到最后一部分对海力布心理描写的句子。

5.这里有两个词“迟延、灾难”谁来读一读这句话什么意义。

6.难道他不知这样做的后果吗?(生答)对这是何等可贵呀。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难道他不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吗? 7.当乡亲们得救后看到海力布变成石头的时候,他们心里会怎么想呢?会怎么说呢?谁来模拟乡亲们来说一说。

8.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呢?为什么用据说这个词呢?(“据说”是根据别人说的,信息的真实性不确定,比较符合故事的特点。) 猎人海力布虽然只是一个民间故事,但是海力布舍己为人的精神代代流传,今天在学习结束之前,你想说点什么呢? 板   书   设  计 猎人海力布 救龙女 受感谢 热心助人 得宝石知灾难 救乡亲 变石头 舍己为人 作 业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10 牛郎织女(一) 教学时数 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 1.熟悉故事,体会牛郎的勤劳、善良。

2.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

难点 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 相关古诗词、民间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学 习 活 动 备 注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探究感悟。

五、拓展活动,自选其一。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动人传说。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1.画出不认识的字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2.小组内分自然段轮流朗读,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3.指名读生字、正音、全体齐读。

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概括,梳理提纲(主要以牛郎为线索):
身世凄苦——照看老牛——得牛相助——认识织女 3.选读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

4.在交流中进一步熟悉故事,为进一步感悟及复述做准备。

5.故事接龙。

1.多么神奇的想象,多么美好的生活!牛郎真幸运。多令人羡慕啊,怎么他就能得到这奇遇呢?(把神话色彩去掉,我们会发现,神话故事确实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现实愿望的反映。换个角度提问,引领学生去发现藏在神话后的人心。) 2.带着问题阅读,提示学生做批注,以便交流。

3.交流。(问题提得较大,便于学生大胆思维、主动探究,要求教师的引导更灵活。) 老牛和织女为什么如此青睐牛郎?预设:
(1)牛郎勤劳。第三段、第八段有集中体现。

(2)牛郎关心他人。到第三自然段中找。

(3)牛郎是个豁达的人。一方面是:爹妈都死了、吃剩饭、穿破衣裳、睡牛棚。另一方面牛郎的态度是:哼小曲儿,对牛照顾周到,打柴种庄稼来安家。

4.小结:勤劳、关心他人、乐观,是牛郎的这些优秀品质使牛郎赢得了老牛的倾力相助,赢得了织女的芳心。

5.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方面,用语录体的形式,写下你的感想。(学生举手自由回答) 1.牛郎织女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爱好古诗词的你读读这首词: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民间流传着不少优美的传说,善于讲故事的你可搜集《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田螺姑娘》等,准备参加故事会。

3.爱好天文的你别忘了观察星空,查阅搜集有关星空的图片资料,找一找天河、牵牛星、织女星。

板   书   设  计 牛郎织女(一) 勤劳 关心他人 乐观 作 业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11* 牛郎织女(二) 教学时数 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托的深切同情和对家族统治的揭露和鞭挞。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托的深切同情和对家族统治的揭露和鞭挞。

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磁带、投影片。

教学步骤 学 习 活 动 备 注 一、复习导入。

二、初读指导。

三、检查自读情况。

四、学习第一部分。

五、讲读第二段。

六、讲读课文第三段。

七、讲读课文第四段。

八、总结课文。

第一课时 1.自由读文,指名复述《牛郎织女(一)》的主要内容。

2.牛郎织女后来的生活怎么样了?(问题导入)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由生字词组成的词语。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说说各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1.生字词的认读。

2.朗读课文。

3.说说每一段主要讲了些什么。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牛郎织女“日子过得挺美满”男耕女织、辛勤劳动、生儿育女……) 2.第一段中哪些词语写出了牛郎织女的“日子过得挺美满的”? (1)师生讨论。

(2)教师板书。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4.思考本段的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1.一天,牛郎去喂牛,发生了什么事? (1)衰老的牛又讲话,老牛讲了什么? (2)老牛讲话时的神态怎样? 2.小组讨论。

3.有感情地朗读老牛讲的话。

4.老牛死了,牛郎织女的性情怎样? 5.小结。

善解人意的老牛离开了牛郎,分手前还留下了“把我的皮留着,碰到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的话语,也给下文牛郎披上牛皮追织女埋下了伏笔。

1.牛郎和织女过着美满的生活,但织女有时候也发愁,她愁什么呢? 2.王母娘娘知道了织女下嫁人间后是怎样的反应? 3.读课文3-5节,画出描写王母娘娘神态的句子。

(王母娘娘更是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来抓织女。

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王母娘娘拽着织女,一起飞向天空。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霎时间,牛郎的面前出现一条天河。) 4.通过王母娘娘的举动,可以看出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 5.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王母娘娘的句子。

6.默读3-5节,画出描写织女与牛郎的句子。

(1)朗读“只能心里恨极了,望着两个可爱的儿女,织女说不出话来……”体会织女不愿离开人间、不愿与亲人分离的痛苦情感。

(2)“心急如焚”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牛郎的“心急如焚”? 7.有感情地朗读第3-5节。

8.第三段讲了几层意思?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小标题。

(1)知道下落,发誓抓回 (2)闯入家里,抓走织女 (3)心急如焚,携子追赶 9.让学生根据上述三个标题说说这段课文的内容。

1.指名读第6—8节,思考这三段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1)隔河相望,化作星辰。

(2)喜鹊搭桥,一年一见。

2.牛郎和织女隔着天河相望,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七月七他们在鹊桥相会时会说些什么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课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1.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按照“男耕女织,日子美满—老牛诀别,忍痛剥皮—王母知情,发誓追回—闯入家里,抓走织女—心急如焚,携子追赶—划出天河,牛郎被拦—隔河相望,化作星辰—喜鹊搭桥,一年一见”的顺序复述课文。

板   书   设  计 牛郎织女(二) 男耕女织,日子美满—老牛诀别 忍痛剥皮—王母知情 发誓追回—闯入家里 抓走织女—心急如焚 携子追赶—划出天河 牛郎被拦—隔河相望 化作星辰—喜鹊搭桥 作 业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语文园地三 教学时数 3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了解讲解民间故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提取主要信息,学习缩写故事的方法。

3.体会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以及学会把故事情节说得更具体。

4.积累民间古诗、民间故事。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 讲述民间故事 难点 学习缩写故事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学 习 活 动 备 注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进入情境,创意复述 三、激发想象,丰富故事情节。

四、拓展延伸,传承经典。

一、激趣导入。

二、启发思路。

三、 习作指导。

四、习作点评。

四、 小结。

一、 导入新课。

二、交流平台。

三、词句段运用。

四、词句段运用。

五、 日积月累。

六、快乐读书吧。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教师引导:同学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诸如此类的民间故事影响着每一代人。这一单元,我们结识了舍己为人的猎人海力布,并被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所感动。在你们的童年记忆里,还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民间故事呢?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所想到的民间故事互相交流。

2.接着提问:如何将这些故事讲得引人入胜,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呢?如果你来讲,你会用什么方法去讲?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如何讲民间故事? 要想将故事讲得具体而生动,不仅要熟知故事的情节,还要体会人物的感情变化。本环节以《牛郎织女》的故事进行练习,指导学生从理清故事脉络入手,进入故事情境。然后让学生进入角色,假设“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牛郎,会如何向大家讲述这个故事。”学生在复述的时候,将文中的第三人称改成第一人称。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后,以牛郎的口吻和情感将故事讲出来。

1.步骤一:出示《牛郎织女》故事内容,让学生快速理清故事脉络,抓住要点,找出关键词,在小组内交流,推选最佳代表进行复述,同时将学生写的关键词进行一一展示。

2.步骤二:小组代表复述故事之后,进行生生点评。引导学生从语句是否通顺、表情是否自然、是否抓住重点、是否需要补充、想象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评价。

3.步骤三:在学生复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展示一组关键词句。

4.步骤四:全班从各小组中评选出最有表现力的代表,予以鼓励。

5.步骤五:教师总结,当我们设身处地去感受故事中人物的经历、遭遇和情感体验后,对故事进行复述,才能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口语交际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民间故事中有许多情节留白。本环节可以针对一些留白情节,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丰富故事细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同时让学生在自由的交际和想象中爱上讲故事。

本环节让学生从上课之初写下来的民间故事中挑选一个故事,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自由讲述,在口耳相传中再次将经典的魅力发挥出来。

第二课时 习作 (出示故事《草船借箭》)同学们,谁能给我们概括一下,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吗?(学生看故事,自由发言)对比一下原来的故事内容和你们讲的,有什么不同?(学生自己讲的比原来的内容短)那么故事的情节完整吗?(完整)你们能听清楚来龙去脉吗?(能)像刚刚同学们这种用概括的语言来讲故事的方式,我们就称为缩写。(板书:缩写)但是,口头表述的和我们书面表达的,还是有区别的。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如何缩写故事。(板书:缩写故事) 1.理解什么是“摘录和删减”(判断哪些内容必须保留,哪些内容可以删去,不要改变故事的原意) 2.理解什么是“改写和概括”(把长句子缩为短句子,把几句话合并成一句话,或者用自己的话把故事中具体的描写改得更简洁) 3.结合实例,理解概念 齐读《猎人海力布》1-4自然段缩写,对照原文,看看保留了什么,删减了什么,哪些句子是改写,哪些句子是概括。

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海力布。他热心帮助别人,大家都非常尊敬他。(删减: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有一天,海力布打猎时看见一只老鹰抓住一条小白蛇,他急忙救下了小白蛇。(改写)小白蛇告诉海力布,她是龙王的女儿。为了感谢海力布的救命之恩,小白蛇要送给海力布许多珍宝。小白蛇还告诉他,龙王嘴里含着一颗宝石,谁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不过动物说的话只能他自己知道,如果对别人说了,他就会变成一块石头。(概括) 4. 在保留原意的情况下,什么内容必须保留,哪些内容可以删去?(故事的引入部分一般可以删去,故事的主人公、起因、经过、结果必须保留) 以《猎人海力布》5-6自然段为例,进行讲解:
来到龙宫,老龙王十分感激海力布救了小白蛇,要重重地酬谢他。老龙王把他领进宝库,让他自己挑选珍宝,爱什么就拿什么。海力布什么珍宝也没拿,他对龙王说:“如果您真想给我点儿东西作纪念,请把您嘴里含着的那颗宝石送给我吧。”龙王低头想了一会儿,就把嘴里含的宝石吐出来,送给了海力布。

海力布临走的时候,小白蛇跟了出来,再三叮嘱他说:“敬爱的猎人,您要记住,动物说的什么话,千万不要对别人说。如果说了,您马上会变成石头,永远不能复活了!”海力布谢过小白蛇,就回家了。

1.齐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哪些地方可以删减?(“敬爱的猎人,您要记住,动物说的什么话,千万不要对别人说。如果说了,您马上会变成石头,永远不能复活了!”) 2.哪些地方需要改写?(海力布什么珍宝也没拿,他对龙王说:“如果您真想给我点儿东西作纪念,请把您嘴里含着的那颗宝石送给我吧。”)要怎么改?(海力布什么也没拿,只是要了龙王嘴里的宝石。) 3.剩下的内容要用什么方式缩写?(概括) 4.结合上面删减和改写的内容,概括这两个自然段。

(海力布来到龙宫,龙王想送他珍宝表示感谢,海力布什么也没拿,只是要了龙王嘴里的宝石,龙王稍加思索后就给他了。临走时,小白蛇再三叮嘱海力布不要忘记刚才它说过的话,海力布谢过小白蛇便回家了。) 5.除了把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之外,还要注意两点:(1)不能改变故事的原意;
(2)改写之后的语言必须通顺。

6.学生交流并练习概括其他自然段,师巡视指导。

选择其中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点评,最好有优秀作品和不符合要求的作品,学生对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总而言之,缩写故事就是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体现原文的风格和面貌。也就是说,缩写不允许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不能改变原文的体裁,甚至连人称也不能变。要保持原文的主要事件,保持原文人物的基本特点。

第二,要按缩写的要求将原文的篇幅缩短或者去掉部分描写语句,或者把有些次要事件加以概括,或者删去无关紧要的介绍。

第三,要衔接自然,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

第三课时 1.本单元我们读了特别有意思的民间故事,都有哪些故事呢?(生答:《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 2.读到好的故事,同学们是不是忍不住要跟别人分享,讲给别人听呢? 1.民间故事流传很广,你想讲的故事别人可能听过了,为了让故事更有新鲜感,同学们可以来点儿小创作。那么有哪些好方法呢?请大家齐读P45交流平台中的句子,再来交流一下你的看法。

2.通过交流,学生明白有三种方法:
(1)可用第一人称来讲;
(2)可对故事情节进行“添油加醋”;
(3)也可进行大胆想象,续编故事。

3.分小组讨论,先确定要用哪种方法来讲,在小组内说一说,互相提意见,教师巡视。

4.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复述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评议。

1.先出示课本中相关部分左边的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再出示右边的词语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左右两边的两组词语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2.思考:左右两边的词语表达的意思一样,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学生交流。(左边的是六字或七字成语,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右边的是四字成语,意思简练。) 3.教师出示七字成语,让学生猜四字成语。

打破沙锅问到底(刨根问底) 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 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 知人知面不知心(口是心非) 1.教师先出示P46的第一个片段,学生先读一读,再说说这个片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再出示课本中的第二个片段,全班齐读后思考:这个片段讲了一件什么事?对比这两个片段,你有什么发现?生举手交流回答。

(两个片段都是写狼把小羊吃了。第二个片段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更加生动、具体。) 3.师小结:是的,我们要把一个故事情节写得具体,就要充分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就能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4.练习:把牛郎和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四人一小组进行练说,互相补充。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派代表讲述,评出优胜者。教师及时表扬、小结。

1.学生齐读《乞巧》(板书:乞巧),师正音,指导朗读(注意读音:乞、霄、尽;
区分“气”和“乞”,“霄”和“宵”) 2.作者简介。

3.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日吗?(七夕) 4.师: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

5.大家知道题目“乞巧”是什么意思吗? 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6.请同学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意思理解对即可。

7.齐读全诗,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想想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情感? 8.师小结:《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9.再次齐读并练习背诵。

1.魔都快乐读书吧的介绍,明确阅读要求。

2.你喜欢民间故事吗?挑选你喜欢的民间故事书读一读。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12 古诗三首 教学时数 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3.了解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 教学准备 课前:播放歌曲《满江红》。奠定悲壮的基调。

教学步骤 学 习 活 动 备 注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二、自读古诗。

三、课外延伸。

四、作业布置。

一、谈话导入。

二、自学生字,熟读诗文。

三、品悟:走进诗文。

四、借助资料,理解诗意。

五、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一)了解作者林升。

(二)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三)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六、拓展,升华诗情。

一、课题导入。

二、释诗题。

三、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四、读诗韵。

五、释诗意。

六、悟诗情。

六、 小结。

八、诵全诗,明情感。

3.作业 1.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好诗。(大屏幕出示:《示儿》) 2.朗读指导。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教师点评) (3)齐读古诗。(古诗不仅要读准、读响亮,而且还要读出韵味) (4)学生“/”画节奏读。

(5)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

3.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陆游) 有谁了解陆游? 4.简介作者:(课件展示) 谁知道“示儿”的意思?(示儿:给儿子们看) 过渡:陆游要儿子看什么?自学古诗。

1.学生自学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2.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那些内容。

(1)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引导,同时指导朗读。

元:同“原”,本来 但:只。

九州同:祖国统一。

诗句: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动悲伤。

(2)本来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可宋朝当权者昏庸无能,金兵入侵,宋军节节败退,陆游一心想杀敌报国,他激情高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何等的壮怀激烈!但像陆游、岳飞这等有才之人却遭排挤,祖国大好江山落入金兵之手,你明白了陆游的“悲”从何而来了吗? 学生:我知道诗人悲伤祖国没有统一, 陆游悲伤大好江山落入了金兵之手, 诗人悲伤不见九洲同。

(板书:悲伤——不见九洲同) (3)教师:陆游悲呀,悲伤祖国没有统一,在他生命垂危时都不忘嘱咐儿子,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大屏幕出示诗句) 这句你读懂了什么? 王师:朝廷的军队。

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指导学习生字“祭”。

乃翁:你的父亲。

诗句:朝廷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祀祖先时不要忘了告诉你的父亲。

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最牵挂的是祖国的统一,最渴望平定中原) 教师:对,他多么渴望能有北定中原日。

(板书:渴望——北定中原日) (4)这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板书:爱国之情) 教师:是的,陆游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是祖国的统一,明知“死后万事空”却还是坚信“王师”能“北定中原”。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又是何等的悲愤!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指名读。

教师: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却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却只嘱咐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孩子们,读。

指名读、齐读。

(5)有谁能试着背诵这首诗?(学生背诵) 1.教师: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1)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

(2)(课件展示)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
(3)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你的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你呢?) 2.教师:同学们,由于南宋当权者的昏庸,使得国破家亡,要想国富民强,我们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来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
3.配乐朗读。

1.默写《示儿》。(课堂完成) 2.积累陆游的古诗。(课外积累) 第二课时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哪首诗?谁来背给大家听?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写了一首诗(板书:题临安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

4.来,读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现在,我们来做个热身运动。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自学“邸、熏、杭、汴”四个生字,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自己反复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去自学,学完后再跟同桌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

(二)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情况。

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现在我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邸、熏、杭、汴”四个生字)响亮地喊出它们名字! (1)学生齐读。

(2)个别汇报。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学生讲解字的结构、意思、组词、书写时注意、形近字。) (3)全班齐读。

2.检查朗读诗句情况。

你们真厉害,轻而易举就扫除了这四个拦路虎。接下来,我要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 1.出示《题临安邸》,师介绍当时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
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2.同学们,听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指名答。

师:那么我们就用愤怒、责问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自由读诗。

我们已经能够将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了,可是,要想把它读出感情来还得下番苦功。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学习要求:A.借助资料,自主学习理解“休、醉、直、作”等词语的意思。B.结合注释,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检查。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学习。

(二)小组交流自学情况,相互检查、补充。

学完后,小组内交流。

(三)检查学习交流情况。

现在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1.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其它组补充。

2.每位同学自己试着串说整首诗的意思。

3.指名完整地说诗意。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理解了诗意。可是要想读出感情,这还不够,我们还得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及它的写作背景。我们先来看看它的作者。谁来介绍一下这首诗的作者? 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林升。教师相机补充。(你介绍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1.学生介绍。(预习真充分,给我们介绍了南宋、北宋的相关资料;
看得真深远。) 2.(课件出示遗民战乱图和权贵寻欢作乐图)学生观察,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课件出示北宋和南宋版图)教师激情小结。北宋到南宋国土面积减少了一半,但南宋的统治者还在寻欢作乐。

看到此情此景,你们的心情怎样?(愤怒、责问)让我们带着这种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 1.学生齐读古诗。

当时的南宋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 (课件出示合作探究:讨论: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自主学习思考。

3.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4.小组汇报自学交流情况。

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1)“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生:我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学生想象说话,教师相机点拨:这是烂醉如泥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那一杯杯琼浆玉液,灌入一个个酒囊饭袋之中,倾倒在一具具行尸走肉的体内。引导有感情地诵读这一句。

(2)在这帮酒囊饭袋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锦绣河山就这样无情地断送在这批酒囊饭袋的手中。是啊,无论是昔日的汴州还是今天的杭州,那些权贵们还不都是朝朝寻欢、夜夜作乐吗?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3)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休?” 1.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学生齐读《题临安邸》。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正因为他内心无比愤慨,所以他将心中的愤慨融入到这首诗内,题写在旅店的墙壁上,所以这首诗题目为题临安邸。

2.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你想说些什么?生:我想对他们说,该醒醒了,不然金兵就打过来了。

(生:我想对他们说,快去把失去的领土收回来吧! 生:我想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再醉生梦死了,也去看看老百姓在怎么过生活吧! ……) 3.师: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
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课件播放《满江红》) 师: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第三课时 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龚自珍写的诗《己亥杂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己”字可千万不要出头。杂字的最后两笔是点,而不是撇和捺。(板书:己亥杂诗) 2.指名读课题。

3.齐读课题。

1.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己在天干的第六位,亥在地支的最后一位,组合在一起就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2.1839年的第二年,也就是184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吗?(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汇报:鸦片战争。) 3.小结: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1.下面我们走进古诗,请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下面谁愿意来展示你的朗读?师:你读得字正腔圆。今天我要教大家一种读古诗方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读得长而轻;
三声四声读得短而重。咱们来看第一句,“九”是第三声?所以读得短而重,“州”是第一声?读的时候就要长而轻,注意老师的手势,我手没有收,你就不能停,我来示范读第一句。第二行,你们来,注意,我的手势不停,你们也不能停。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方法要学以致用,请你们自己练习。谁愿意来第一个来试,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者。看着我的手势来,你不仅是勇者,你还是智者,一学就会。

小结:同学们自学能力真强,一学完就能完成得又好又快。

3.男女合作读。

4.师生合作读。

5.全班读。

同学们读得可真投入啊!诗,咱们已经读准音,读出节奏了。那么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吗?请你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意,开始吧! 学生小组自由交流,解决以下内容:
(一)九州生气恃风雷:
1.你读懂了哪里?哪怕一个词也行。你是怎么读懂的?板书:九州生气(我看了下面的注释)嗯,借助注释是我们理解古诗的常用方法。

2.请你连起来说说。[风雷:①师解:唉,普通的暴风雷电能让祖国生机勃勃吗?一场暴风雷雨之后,大地会怎么样?暴风雷电来临之前,世界是什么样的?(黑沉沉的,死气沉沉的。)那也就是说,中国想要生机勃勃,就要靠一场如暴风雷雨般的——改革(板书:改革)②你真厉害,课外的知识真丰富。普通的风雷当然不能让中国生机勃勃,所以这里的风雷是指暴风雷雨般的变革。] (二)万马齐喑究可哀:
1.为什么需要“暴风雷雨般的变格”呢?也许第二行会告诉你答案。

2.这一行你又读懂了哪一个词语?(板书:万马齐喑) 3.正是因为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让人觉得可悲,所以要变革! (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那么该怎么“改革”呢?三四两行也许会告诉你答案。

2.“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拘是什么意思?格呢?把他们组合起来呢?(板书:不拘一格) 小结:对于我们不知道的词语,我们可以把他们拆开来解释。这也是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方法。

(一)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从诗意中我们知道了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去祖国的大街上看看吧。

1.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犹自高唱《玉树后庭花》读——,在清朝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难怪龚自珍说要“改革”了。读—— 2.这是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妓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醉金迷,他们忘乎所以,只图贪图宴乐于西湖。读——清朝的官员又何尝不是呢!怪不得作者说要“改革”了。读—— 3.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东亚病夫的形象世界流传。连林则徐在上表朝庭的奏书中也这样写道:“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这样的局面还不要“改革”吗?再不改革就来不及了。读—— 4.百姓流离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经,工不能作,哀号遍野的岂止十万百万千万啊!这是当时官府的施粥场景,有这样一个母亲,因为贫病,儿刚死在怀中,可怜的母亲还在心中悲叫着:“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粥”,掩怀拭泪不敢哭”而与此形成显明对比的却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改革,读—— (1)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也同样在龚自珍的脑海翻滚,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大家读读这行诗。

(2)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风雷变革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3)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板书:九州生气)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小结: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合起来再读这两行诗。汇报诗的第二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那么应该怎样“变革呢”?他劝谁?怎样劝?(多名学生汇报交流:用自己的话和表演来劝说)谁来劝劝?(读古诗) 1.一个人的劝告是不够的,第一组同学来劝。

2.再多点人吧?请第二组的同学加进来劝! 3.我们都加入这劝告的行列吧。读—— 师:他就是这样一遍遍的劝,因为——,因为只有改革才能让——。所以让我们再大声地劝劝天公,劝劝皇帝,劝劝达官贵人吧,读—— 4.全班读全诗。

5.诗已经在同学们的嘴里,心里,让我们把背出来吧。

1.诗已经在你们的心里了,那么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学生交流汇报。所以,想改变万马齐喑的社会政治,让九州充满生气,就要改革,就要不拘一格的任用人才。

2.拓展延伸。

龚自珍的已亥杂诗还有很多首,下面我们来看看第5首。

拓展:PPT出示《己亥杂诗》第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还写了很多这样的诗,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来读读。

板   书   设  计 示 儿 悲伤——不见九州同 渴望——北定中原日爱国之情 题临安邸 权贵 醉生梦死 林升 忧国忧民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变革 万马齐喑——————九州生气 不拘一格 作 业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13 少年中国说 教学时数 1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矞矞皇皇、潜龙腾渊、鹰隼试翼”等词语。

2.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

4.体会作者殷切期盼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学 习 活 动 备 注 一、导入课文。

三、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四、理清思路,理解内容。

五、研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听歌曲《我们是五月的花海》听后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2.有个人在100多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他就是梁启超。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板书课题) 3.我们先把课题读明白,谁能说说你的理解。(少年就是年轻,少年中国就是指年轻的中国)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县人。早年极力鼓吹变法维新,是我国19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变法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文学方面,他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开白话文风气之先。著有《饮冰室合集》。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教师正音。

泻 鳞 惶 胎 履 哉 潜 渊 纵 3.指名读重点字、词,齐读加强记忆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4.学生根据注释自译课文。

5.学生翻译课文,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纠错。

6.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全班齐读) 1.默读文章,思考:什么是“少年中国”?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各个自然段的基本内容。

文章结构:第一段:标明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理想和追求。

第二段: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第三段:展望中国的美好前途,号召少年们担当起振兴祖国的责任。

(一)学习第一段:
1.少年人性格特点? 好行乐 盛气 豪壮 冒险 造世界 常喜事 一切事无不可为 朝阳 乳虎 2.归纳 将少年人性格比喻国家的强弱,以整齐的句式层层深入,形象鲜明。

少年人充满朝气,积极进取,敢于破格创新的性格就是少年中国的特点。

3.朗读,背诵。注意语势,情感充沛。

(二)学习第二段:
1.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获得启示。

2.齐读第二段,思考作者如何展望少年中国的美好前途的? (1)分析这个段落层次。

(2)朗读感受第二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①“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②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有如“干将”的勇武形象。

③“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三)学习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分析“美哉……与国无疆” 既赞颂少年中国,也讴歌中国少年,表明两者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

六、朗读感受,背诵,概括中心。

作者把封建的古老中国和理想的少年中国作鲜明的对比,热情歌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责任,发奋图强。表现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更应该努力学习,勇于作为,为将来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背诵课文。

2.以“我为祖国做贡献”写一段话。

板   书   设  计 少年中国说 少年人 积极进取 少年中国 少年责任 前途海阔天空 作 业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14 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时数 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 1.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2.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难点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以及相关课件。

教学步骤 学 习 活 动 备 注 一、构建话题,激发情感。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三、细读课文,了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

四、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一、复习引入。

二、深入领悟圆明园的历史文物。

三、研读“毁灭”,激荡情感。

四、体味“不可估量”的损失。

五、回忆课文,感悟写法。

六、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第一课时 1.同学们,雨果曾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圆明园因何有如此的美赞?我们引以为荣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了解圆明园的昨天与今天。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人们梦中的圆明园昔日究竟是怎样的辉煌?它是怎样毁灭的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走进圆明园,了解圆明园。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正音,学习生字。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如“玲珑剔透”中“剔”读tī;
“掠走”中的“掠”读“lüè”;
要注意“损”“宋”是平舌音,“侵”、“烬”是前鼻音,“统”的右边与“流”的右边不一样,不要多写一竖,可采用形近字比较等方法,指导写好“剔”、“瑶”、“侵”、“瑰”等字形较复杂的生字。“侵”要注意中间不可多写一竖。)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书,你对圆明园有了哪些了解? 2.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深入感悟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举世闻名”指什么? (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这里指圆明园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 ②圆明园的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请同学们自己潜心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③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④请同学谈一谈,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你脑海中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谈,感悟重点语句。) ⑤课件出示:圆明园中,有________的殿堂,也有________的亭台楼阁;
有象征着________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________的山乡村野。

请仿照上面的句式用上“……有……也有……有……也有……”说一句话。

3.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1)代表我们民族特色的建筑课文中列举了哪些? (2)课文中没有介绍的景观还有很多,你知道有哪些吗? (同学们可以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和图片。) (3)指名读圆明园的景物,脑海里想象着画面。

(4)当我们走进这样宏伟、这样精美的圆明园心中怎能不发出这样的赞叹——学生齐读:
漫步园中,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
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指名读这一句,相机鼓励有个性地读。

4.引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欣赏、自豪、赞美之情。

1.人们梦中的圆明园只有这些宏伟而精美的建筑吗?不!远远不止这些,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圆明园,欣赏我们的圆明园。

2.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被称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在圆明园前填一个词。(    )的圆明园 预设词语:举世闻名、金碧辉煌、诗情画意、建筑雄伟 1.指名读第4自然段,读出自豪与惊叹。

2.“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指哪些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4.圆明园中的文物到底有多么珍贵,他们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请大家读一读阅读材料。

圆明园是世界上最雄伟、精美的皇家园林。园内珍藏着不计其数的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金银珠宝,青铜礼器,古玩陶瓷,价值根本难以估算。仅原圆明园内海晏堂前喷水台上的4个生肖铜首,2000年的国际市场拍卖价就高达9000多万人民币。

读了这段材料,看到这些的数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5.这些价值连城的“圆明园”中的文化瑰宝飘零在世界各地的还有很多很多。你知道哪些可以说一说。(指名让学生读收集的有关资料) 6.这些名人字画,这些奇珍异宝曾经就在我们的圆明园啊!所以,它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板书: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辉煌…..爱)。

1.引导:这“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为何只能出现在人们的梦中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2.读了这段文字,你是怎样的心情? (愤慨、痛恨、痛惜……) 3.请读一读让你感觉到愤慨、痛恨、痛惜的语句,读出你的感情。

重点感悟:
(1)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
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①同学们,这些“掠”“毁”“烧”“凡是”“统统”“所有”能不能去掉?为什么?(不能,这些词语更能体现侵略者的贪婪、残暴、无耻。) ②你能想象一下他们会怎样破坏和毁掉圆明园内的东西?(指名回答) ③请大家带着你对这些残暴的侵略者的愤恨读一读这句话。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学生练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读出悲怆;
“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语气是高昂的;
“一片灰烬”放慢速度,体会那种痛惜之情。)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 (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估计。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惨重的损失。) 2.这一句话,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你们的内心是怎样的滋味? (痛惜、痛恨、悲哀) 3.指名读,齐读。

这篇文章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你觉得这样写合适吗? (这样写可谓匠心独运,课文大量篇幅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让我们更加热爱圆明园,以圆明园为骄傲。可就是这个我们引以为豪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肆意掠夺,践踏,更能激发我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的爱。) 1.教师总结:
面对帝国主义曾经的欺凌,面对风雨中圆明园的断垣残壁,振兴中华、自强不息,我们责无旁贷! 2.课后读一读《七子之歌》《和平宣言》:
板   书   设  计 圆明园的毁灭 损失不可估量 辉煌的过去布局——众星拱月 建筑——风格各异 文物——珍贵异常 化为灰烬不忘国耻 振兴中华 作 业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15* 小岛 教学时数 1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牙龈、溃烂、快艇、喉咙”等词语并能理解运用。

2.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战士们在艰苦的条件下驻守边关,保卫边疆的爱国情怀。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 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体会战士们在艰苦的条件下驻守边关,保卫边疆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学 习 活 动 备 注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四、学习第一段,理解感悟。

五、品读课文,探究感悟。

六、总结全文,体会升华。

读题,质疑。

引疑助读——找出介绍无名岛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其恶劣的环境。

1.自读课文,完成思考题。

(1)将课文读流利、读准确,读准生字,并画出较难的生字、词。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和同桌尝试理解。

(3)思考,读完本文之后你了解到什么。

2.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朗读后自由交流、讨论。

(1)认读生字,理解词语。

读准字音:驮 蔬 熬 缺 罐 身 秧 筷 构 字形多胞胎:驮—狱—伏 蔬—疏 秧—殃—怏 出示生词,开火车认读:赤道 一愣 纳闷 凝视 珊瑚礁 (2)师生交流,理解词语意思。

(3)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从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哪些事情。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无名岛艰苦的环境。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将军来到无名岛,惊奇地发现战士们播种了许多小白菜。

第三部分(第11-25自然段):将军把战士们特意烹的小白菜倒进汤里,和战士们一起享用。

第四部分(第26自然段):将军离开无名岛。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第一部分的两个句子分别说什么? 3.再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课文写出了小岛的什么特点?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第二部分,然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老师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1)文中哪些语句说明无名岛的气温高,用“____”画出相关语句。“也就是”说明什么? (2)无名岛相当小,用“  ”画出相关语句。

(3)探究将军“一愣”的原因。

“竟”是什么意思?课文哪一部分对“竟”做了说明? (4)探究将军纳闷的原因。

在植物无法生长的岛上,竟有好几种北方菜在这里成活了。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2.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____”画出将军神情变化的词句。

(2)当将军看到炊事员端来一盘小白菜时,为什么脸色马上变了? (3)将军为什么重重地放下筷子?当时他是怎么说的? “大家的?哼!”“走,去看看大家吃什么!” (4)从将军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5)带着对战士们关心的感情朗读将军所说的这句话。

(6)“凝视”是什么意思?将军凝视着那片绿色,为什么说它是一幅中国地图? (7)引导学生感受鼻子一酸的感觉。

(8)师生评议,体会将军的心情。

(9)当将军把蔬菜倒进汤里,准备和战士们一起享用时,战士们怎么做? 用“____”画出描写战士们的句子。

体会战士们的心情,指导朗读。

3.学习第四部分。

那绿色的“地图”指的是什么? 1.学生自读课文,谈自己的读后感受。

2.试着给驻守边关、海防前线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板   书   设  计 小岛 小岛没水  没树 没草 没土 战士  绿色菜地 构成中国地图 将军  与战士共享菜汤  行军礼 作 业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园地四 教学时数 2 教学目标 1.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通过交流平台,交流通过朗读把充沛的感情表达出来的方法。

3.积累语句段的运用。

4.学写好钢笔字,注意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 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学 习 活 动 备 注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三、写法指导。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五、小组评议,互改。

六、佳作赏评。

一、交流平台。

二、语句段运用。

三、书写提示。

四、日积月累。

  第一课时 习作 家乡是一个人的出生地,也是每个人成长的地方。二十年后我们的家乡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让我们大胆地想象一下,让我们来一次时空穿越,到二十年后的家乡去看一看。

大胆想象:
1.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2.想象儿时的小伙伴会是怎样的。

3.想象久别重逢的亲人会有怎样的感慨。

教师点拨:家乡的变化分为环境的变化、工作的变化、生活的变化和人的变化。

1.指导想象法:
剪辑法:以别处的同类型的景物为鉴,把优点复制、粘贴、拼凑在一起。

预测法:以现有的科技水平预测二十年后的发展。

2.学生构思。

3.小组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变化。

4.汇报交流(通过追问和补充的形式,让学生围绕清洁想具体,使自己的想象更丰满。) 5.师小结:注意想象要合理,不能不着边际地空想与幻想,看谁是最准确的预言家,20年后的事我们可都看得到,看谁的设想能实现。想象不但要新奇还要合理。

教师点拨:要店面结合,要有详有略,确定有代表性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写具体,其他景物可以用一两句话概括性介绍。

1.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2.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进行修改。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他同学进行一个启发。

第二课时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怎样通过朗读把充沛的感情表达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1)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

(2)重点讨论怎样读才能表达感情,根据讨论情况.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

(一)学习第一题 1.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2.交流词语的意思。

3.对比每组词语意思的不同。

4.选择其中的词语写一句话。

(二)学习第二题 1.自由读句子。

2.交流体会句中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3.给最后一句加上标点。

1.女生读古诗。

2.抽查背诵情况。

3.观察书写特点。

4.学生自由书写。

1.自由读词语。

2.逐词自读。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4.教师释疑。

5.熟读词语。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内 容 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 本组教学内容包括《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二篇精读课文,《小岛》一篇略读课文,一次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积累要求积累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4.背诵相关课文 教 学 重 难 点 重 点 了解课文内容,结合资料,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 点 1.了解课文内容,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课时安排 12.古诗三首——2课时 13.少年中国说——2课时 14.圆明园的毁灭)——2课时 15.小岛——1课时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2课时 语文园地四——1课时

推荐访问:部编七下语文教案 人教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考试试卷 部编版《项链》说课稿 部编版风娃娃课件 部编版《日月水火》课件 秒的认识课件部编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社戏 部编2年级语文教案
上一篇:河南省2019-2020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试卷B卷
下一篇:酒店卫生粗加工卫生管理制度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