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1-4化学平衡状态,同步练习-2020-2021学年高一化学苏教版(2020)必修第二册

来源:软件设计师 发布时间:2021-02-19 点击:

 专题 6-§1-4 化学平衡状态(同步练习)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 、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的是(

 )

 A.加热

 B.不用稀硫酸,改用 98% 浓硫酸 C.滴加少量浓硫酸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2.有关研究化学反应限度意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可通过调控反应条件,使反应更好地符合人们的预期效果 B.可找到提高原料利用率的方法 C.可认识化学反应的反应程度

  D.可研究反应物反应生成什么产物 3.下列关于可逆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逆反应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即能向正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方向进行的反应 B.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达到平衡状态 C.可逆反应的速率都很小

 D.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必然有反应物剩余 4.下列对可逆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B.在可逆反应里正反应的速率是正值,逆反应的速率是负值 C.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进行,存在一定的限度 D.2H 2 +O 2 =====点燃2H 2 O 与 2H 2 O=====通电2H 2 ↑+O 2 ↑互为逆反应 5.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

 2A(气)+3B(气)

 2C(气) 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生成 C 的速率与反应 A 的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内反应 2n molA 的同时反应 3n molB C.A、B、C 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D.A.B.C 的物质的量比为 2:3:2 6.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 1 L 的密闭容器中,1 mol X 和 1 mol Y 进行反应:

 2X(g)+Y(g)

 Z(g),下列叙述能证明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气体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发生变化

  B.c(X)∶c(Y)∶c(Z)=2∶1∶1 C.容器内原子总数不再发生变化 D.同一时间内消耗 2n mol X 的同时生成 n mol Z 7.(2018·黄山高二质检)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密闭容器中,以下说法能表明反应:

 A(s)+2B(g)

 C(g)+D(g)已达平衡的是(

 )

 A.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C.每消耗 2 mol B,同时生成 1 mol C

 D.C 和 D 的浓度比不变 8.(2018·扬州月考)一定条件下,将 NO 2 与 SO 2 以体积比为 1:2 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O 2 (g)+SO 2 (g) SO 3 (g)+NO(g),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SO 3 和 NO 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D.每消耗 1 mol SO 3 的同时生成 1 mol NO 2

 9.(2019·贵阳高一期末)在一定温度下,某容器内的某一反应中,X、Y 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t 1 时,Y 的浓度是 X 的浓度的 2 倍 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X

 Y C.t 2 时,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达到平衡状态

 D.t 3 时,X、Y 的量不再变化,化学反应停止 二 、 填空题 题 10.一定温度下,在 2 L 的恒容密闭容器内发生的反应中 M、N 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在 t 2 时刻存在的等量关系是

 , 此时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填“是”或“否”)。

 (3)在 t 3 时刻 v 正

  (填“>”“<”或“=”)v 逆 ,理由是

  。

 11.一定温度下,在 10 L 密闭容器中加入 5 mol SO 2 和 3 mol O 2 ,发生反应:

 2SO 2 (g)+O 2 (g)

 2SO 3 (g),10 min 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此时有 3 mol SO 2 发生了反应。

 (1)反应生成了

  mol SO 3 ,v(SO 2 )=

  。

 (2)平衡时 SO 3 的浓度是

  ,SO 2 的转化率是

 。

 (3)平衡时容器内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

 mol。

 (4)物质的浓度不再改变标志着该反应已达平衡,下列还可以说明该反应已达平衡的是

 (填序号)。

 ①体系内压强不再改变

 ②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③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④v 正 (SO 3 )=2v 逆 (O 2 ) ⑤n(SO 3 )∶n(O 2 )∶n(SO 2 )=2∶1∶2 12.在 2 L 密闭容器中,800 ℃时,反应 2NO(g)+O 2 (g)

 2NO 2 (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间/s 0 1 2 3 4 5 n(NO)/mol 0.020 0.010 0.008 0.007 0.007 0.007 (1)如图中,A 点处 v 正

  v 逆 (填“大于”“小于” 或“等于”)。

 (2)图中表示 NO 2 变化的曲线是

 。

 用 O 2 表示从 0~2 s 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 v=

 。

 (3)下列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下同)。

 a.v(NO 2 )=2v(O 2 )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v 逆 (NO)=2v 正 (O 2 )

  d.容器内的密度保持不变 (4)下列能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的是

 。

 a.及时分离出 NO 2 气体

  b.适当升高温度 c.增大 O 2 的浓度

 d.选择高效的催化剂

 专题 6-§1-4 化学平衡状态(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一 、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B

 2.D

 3.C

 4.C

 5.C

 6.A

 7.B

 8.B

 9.A

  二 、 填空题 题 10.(1)2N

 M

 (2)n(M)=n(N);否; (3)=;M 和 N 的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所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故 v 正 =v 逆 。

 解析:

 (1)当 N 减少 4 mol 时,M 增加 2 mol,所以化学方程式为 2N

 M。

 (2)t 2 时刻,n(M)=n(N)=4 mol,t 2 时刻后,N 物质的量继续减小,M 物质的量继续增加,故仍未达到平衡。

 (3)t 3 时刻,M 和 N 的物质的量均不再发生变化,所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11.(1)3;0.03 mol·L- 1 ·min - 1

 (2)0.3 mol·L- 1 ;60%

 (3)6.5 (4)①③④ 解析 (1)v(SO 2 )= ∆c(SO 2 )∆t =3 mol10 L10 min =0.03 mol·L- 1 ·min - 1 。

 (2)

  2SO 2 (g)

 +

 O 2 (g)

  2SO 3 (g) 起始:

 5 mol

 3 mol

 0 变化:

 3 mol

 1.5 mol

 3 mol 平衡:

 2 mol

 1.5 mol

 3 mol 则平衡时 SO 3 的浓度为 3 mol10 L=0.3 mol·L- 1 ,SO2 的转化率为 3 mol5 mol ×100%=60%。平衡时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 2 mol+1.5 mol+3 mol=6.5 mol。

 (4)根据反应方程式知:①中体系压强不变,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②中容器的体积不变,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则反应过程中密度始终不变,密度不变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③中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但反应过程中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改变,若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④表示 v 正 =v 逆 ,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⑤中三者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

 12.(1)大于

 (2)b; 1.5×10- 3

 mol·L - 1 ·s - 1

 (3)bc

 (3)bcd

 解析: (1)图中表明 A 点的反应时间小于 1 s,表格中数据表明在 0~1 s 内 n(NO)呈减小状态,则反应 2NO(g)+O 2 (g)

 2NO 2 (g)在正向进行,v 正 >v 逆 。

 (2)上述反应正向进行,则 c(NO)由逐渐减小到保持不变。表格中数据表明上述反应从开始到平衡,n(NO)的减小量为 0.020 mol-0.007 mol=0.013 mol,则 n(NO 2 )的增加量为 0.013 mol。上述反应容器的容积为 2 L,则平衡时 c(NO 2 )=0.006 5 mol·L- 1 ,则表示

 NO 2 变化的曲线是 b。表格中数据表明,在 0~2 s 内n(NO)减小量为 0.020 mol-0.008 mol=0.012 mol,则 n(O 2 )的减小量为 0.006 mol,容器容积为 2 L,则 Δc(O 2 )=0.003 mol·L-1 ,反应时间为 2 s,计算得 v(O 2 )=1.5×10 - 3

 mol·L - 1 ·s - 1 。

推荐访问:化学平衡 学年 必修
上一篇:通用委托合同
下一篇:昆明电气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