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与红豆

来源:软件设计师 发布时间:2020-09-14 点击:

 对比《青春之歌》与《红豆》,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有什么不同?

 杨沫的《青春之歌》与宗璞的《红豆》同是描写知识分子革命与成长的小 说,但在叙述知识分子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不同之处。

 杨沫的《青春之歌》是自传类的女性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作品讲述了主人 公林道静为了反抗封建家庭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在寻找自由爱情的过程中,受到 三位男性的影响,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经历。林道静是比较典型的上世纪 30 年 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作家受到十七年文学红色叙事的影响,在写作中尽量切合当时 革命文学的需要,写出了林道静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 革命战士的转变过程,其中虽然有爱情的描写,但这种爱情烙上了强烈的时代印记,爱 情这种浪漫的情感被革命化、程式化,失去了其本身固有的一些特点。

 宗璞的《红豆》以倒叙方式描述中共女青年干部江玫重返母校工作,搬进 大学时的宿舍因藏在墙内暗洞里的两颗红豆,忆起 1948 年大陆政权转换前夕, 自己在革命和爱情间的抉择。该作分为七节,首尾两节为叙事当下,时间在 1956 年冬季,其中五节为故事主体,时间在 1948 到 1950 年间。全篇主要情节, 由三个年轻知识分子交织而出——江玫、齐虹、萧素。三人形象性格各异,齐 虹的个人浪漫色彩与萧素的无私大我情怀,形成强烈对比,江玫则在二者间游 离抉择,并透过三人的互动关系,描绘其内心成长的过程。

 两篇小说同为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完成成长过程,但林 道静和江玫由革命完成成长的过程却存在不同之处。

 1、创作背景不同

 《青春之歌》发表于

 

 1958 年,是一部热烈、悲壮而又深沉细腻的长篇。

 它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塑造 了林道静这一代表形象,描述她是如何从小知识分子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 战士经历的曲折过程。《红豆》是宗璞在大学时代 1956 年发表的一部素雅、细 腻、意境优美的短篇,表现的是在四十年代末的革命斗争时期,女大学生江玫 面对革命与爱情的矛盾、迷茫和抉择。两部小说都是涉及革命战争时期青年知 识分子成长、蜕变成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这一共同主题,但是《青春之歌》侧重 “革命”,《红豆》侧重“恋爱”,即是同一主题的不同倾向。作家创作背景的不

 同以及同一主题的不同倾向导致林道静和江玫在走向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有不同 之处。

 2、走向革命的动机不同

 《青春之歌》中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的林道静生母却是佃户的女儿,由于 这种出身,林道静自幼在家中居于卑下、屈辱的地位,养成了孤独、沉默、倔 强的性格;中学又培养了她小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因此,当养母为其包办婚 姻时,她便毅然离家出走。这时的少女林道静,有着执著的要掌握自己命运的 个性和浪漫的幻想,她最初的出走是为了反叛家庭。当她与余永泽结合组成家 庭后,他不再关心国家大事,专心搞国学,从“精装书”到“线装书”,注重的 是个人的出路问题,而尤其应注意的是,他变为一个出于现实功利考虑和传统 文化熏陶,陷入“整理国故”的故纸堆中的余永泽。他渴望爱情,但不能尊重 爱人,只不过把林道静作为陪伴他左右的依人小鸟和附属品;他远离革命,不 能容忍自己的爱人参加社会活动,于是,林道静又一次反叛家庭出走,并走向 了革命道路。因此,可以说,林道静最初走向革命的动力是为了反叛家庭,追 求个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

 而《红豆》中女大学生江玫与家人的和谐、温馨显然有别于林道静对家的 决绝反叛。在《红豆》中,家的那种封建、落后、保守的内涵相对弱化,其情 感抚慰与生存保障意义相对突出。江玫出生于小康之家,“父亲做过大学教授, 后来做了几年官。”父亲偶然间的离世改变了他们母女的命运,但仍能维持基本 的温饱。社会的变动并未动摇她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她的生活像是山岩间 平静的小溪流,一年到头潺湲的流着,从来也没有波浪”。既然外在的世界与她 生活的家缺少密切的关系,因此,江玫从小学到大学与社会没有发生过多的联 系。“江玫白天上课弹琴,晚上坐图书馆看参考书,礼拜六就回家,母亲从摆着 夹竹桃的台阶上走下来迎接她,生活就像那粉红色的夹竹桃一样与世隔绝。”但 是 20 世纪 40 年代末社会的动荡不安与物价飞涨对她的家造成一种强烈的冲击, 母亲贫血症的逐渐加剧对平静的小康之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江玫正是通过 自己的‘家不成家’认识到当时社会的病态并渴望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就 是说,对一种温馨的家庭生活的渴望是她走向革命的潜在动力与目的,而不是 反过来将家庭制度视作罪恶的根源。”家与人的关系不再是一种尖锐对立,而是

 一种唇齿相依以及个人走向新的人生之路的基础,她希望通过革命的方式来维 护“小家”的温暖进而保卫“大家”的安全。对于家的不同的感受导致林道静 和江玫最初走向革命的动机的不同。

 3、革命的引路人不同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受余永泽、卢嘉川、江华的影响,走上了革命道路。先 是余永泽个人思想的影响使得林道静下定决心离开家庭,走上了革命道路;接 着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者卢嘉川的启蒙,最后是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也 是影响最大的江华。可以说是“一个女人在三个男人”的引领下完成了革命的 成长。继卢嘉川之后,江华成为卢嘉川精神的延续,与其说是林道静爱上了江华, 不如说林道静把自己的情感奉献给了党和革命。《青春之歌》在隐性之中揭示了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价值往往要得到男性的认可才能得以实现,自然女性成长的 完成也就离不开男性的指引。而在《红豆》中,江玫走向革命完成成长是通过 一个女性萧素的指引。因为她最好的女友肖素是一个活动分子,于是她跟着去办 壁报,参加歌咏团、新诗社等等。萧素是一个热情、善良、有原则的进步女青年。

 她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带领学生请愿,她明知道自己的处境不妙却仍临危不惧, 她耐心而且真诚地帮助江玫、引导江玫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她的存在可以说 是江玫最终放弃齐虹的爱情走上革命道路的一个关键因素。之后通过萧素被捕 这件事,江玫彻底认清了齐虹的面目,并把对敌人的仇恨化为诀别爱情的勇气 向这个冷酷无情的情人提出了分手,走向革命的道路。

 4、革命与爱情的模式不同

 知识女性“成长”叙事模式的本质是要女性去掉小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去掉

 温柔的感伤主义, 去掉个人主义的观念, 融入集体, 融入社会, 投身于民族独立

 和解放的伟业中去,

 要成为一个坚强的胸怀远大理想、把全部身心献给党献给

 革命的共产主义战士。在这样的文学想像中, 有两个因素不可或缺: 革命和爱情。

 革命是女性成长的土壤, 解放的必经之途, 只有革命才能去除女性身上的旧皮囊; 况且, 无革命则爱情无以附丽, 革命使爱情能在禁欲时代浮出地表; 爱情是女性 成长历程中的花朵, 没有了爱情的表现, 文学中的革命也将枯燥乏味。爱情与革 命模式的不同在《青春之歌》与《红豆》中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青春之歌》中的“革命”之歌往往以“爱情”之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得以完 成。《青春之歌》与主流的参差与吻合, 可以看出杨沫在努力生产出符合主流的男性文本和自然流露出的女性温情之间的摇摆,

 而这一切都蕴涵在革命和爱情

 相顺而生的叙事模式中。《青春之歌》的革命成长主题是通过林道静与三个男人

 的爱情叙事完成的。余永泽不仅是林道静肉体生命的拯救者,

 而且是她对个体

 生命爱与美的唤醒者。卢嘉川是她集体意识的启蒙者,

 把她从沉闷的个人生活

 中拔出来。江华作为领导者、实践的革命家,

 最终将林道静引入革命的翰海中,

 实现了最终的脱胎换骨———新型历史主体的转型和再生。每一个男性都是以

 救世主的面目出现, 成自身的成长历程,

 成为横亘于女性面前的巨石。女性通过对男性的皈依来完 因此在林道静的成长中,革命与爱情是处于顺生模式。而

 《红豆》中,革命与爱情处于背离模式。女主人公江玫选择了革命,

 战胜了爱

 情。这是理智对情感的胜利, 高尚对自私的胜利, 革命阶级对非革命阶级的胜利。

 以斩断爱情的痛苦, 来表现知识分子在十字路口进行选择的艰难, 这是一个知识

 女性改造自身获得前进与成长的模式。爱情不是革命与进步的辅助物, 向革命的阻碍。

 而是走

推荐访问:新时代青春之歌 之歌 青春
上一篇:劳动合同仲裁应诉答辩书范本(示范合同)
下一篇:湖北省黄冈市202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