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行业分析报告

来源:软件设计师 发布时间:2020-09-12 点击:

 3—7—1

 节能环保行业分析报告

 撰稿人:

 石明祥

  目 录

 第一章 节能环保行业概述 ............................................................................... 3 第二章 我国节能环保行业现状 ....................................................................... 4 第一节 我国能源发展趋势............................................................................ 4 第二节 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的政策背景........................................................ 9 第三节 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 ...................................................... 13 第四节 中国节能环保行业发展趋势 ................................................................. 18 第四章 我国 VC/PE 参与节能环保行业情况 ................................................... 27 第五章 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 ......................................................................... 28 第六章 公司行业竞争地位 ................................................................................. 29 第一节 竞争地位 .......................................................................................... 29 第二节 公司优势 .......................................................................................... 30 第三节 自身竞争劣势 .................................................................................. 31 第四节 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 ...................................................................... 31

 第一章 节能环保行业概述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保装备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节能产品和服务等;其六大领域包括: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与环保服务。“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

 我国的节能环保产业是伴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兴起,以及环境保护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不断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发展,环境保护的理念、技术和实效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资源环境制约仍然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拉动投资和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节能减排和民生改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确保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0 年 9 月 8 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予以明确支持;2011 年 3 月 16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明确提出“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之首,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2013 年 8 月 1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 号),提出到 2015 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要达到 4.5万亿元。

 “十二五”以来,我国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公共财政的节能环保支出从 2011 年的 2641 亿元增至 2014 年的 3816 亿元;全社会环保投入也逐渐增加:2011 和 2012 年,全社会环保投入分别为 6026 亿元和 8253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59%左右;而 2013 年和 2014 年的全社会环保投入均在 1 万亿以上,“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入预计将超过 5 万亿元。

 据环境保护部测算,“十三五”期间环保投入预计将增加到每年 2 万亿元左右,“十三五”期间社会环保总投资有望超过 17 万亿元。由此可见,“十三五”期间节能环保方面的投入可能将是“十二五”期间的两倍以上。

 第二章 我国节能环保行业现状 第一节 我国能源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大,能源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态势。能源向非总量从 1978 年的 57144万吨标准煤上升到 2008 年的 285000 万吨标准煤,30 年增长了近 4 倍,年均增长 5.4%。其中,煤炭年均增长 5.3%,石油年均增长 4.8%,水电、风电、核电年均增长 8.8%。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2010 年我国能源消耗为 24 亿吨石油当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2011 年我国能源消耗为 26.13 亿吨石油当量,(折合 34.8 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 7.0%。煤炭消费量增长 9.7%,原油消费量增长 2.7%,天然气消费量增长 12.0%,电力消费量增长 11.7%,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2.01%。

 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以及清洁能源的巨大投入,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呈稳步上升趋势,但仍属于较低水平。中国单位 GDP 能耗处于下降态势,由 2001 年的11.47 吨标准煤/万美元降低到 2007 年的 8.06 吨标准煤/5.7%,尤其是 2004 年以来下降更快,2004 年至 2007 年 4 年间单位 GDP 能耗下降了 3.89 吨标准煤/ 12.3%。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还比较低,按照购买力平价对比,2009 年中国每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50%,是美国的 1.6 倍,日本的 2.1 倍。

 世界主要国家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

 世界主要国家单位 GDP 能耗历史对比与发展趋势:

  能源资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我国能源资源有以下特点:

  1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 年,煤炭保有资源量 10345 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 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我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 6.19 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 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 12%,列世界首位。

  2、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15 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 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3、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我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4、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相比,我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由于我国存在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的特点,随着我国能源消耗的不断增长,能源消费缺口不断扩大。1978-1991 年,我国能源一直供大于求,但从 1992 年起,我国能源共需求口有正转负,并呈不断扩大趋势。2007 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 23.7 亿吨标准煤,同比上升 7.2%,是 2001 年13.74 亿吨标准煤的 1.7 倍,期间年均增长 9.5%,同期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从 14.32亿吨标准煤增加到 26.5 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 10.8%。2007 年供需缺口为 2.8 亿吨标准煤,比 2006 年上升 9.4%。从 2001 年到 2007 年,虽然中国能源生产持续增长,但其增长速度小于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因此能源缺口不断扩大。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国,2001-2011 年,在中国一次能源构成中,煤的比例从 66.7%上升到 70.38%,石油的比重从 22.9%下降到17.67%,天然气从 2.6%上升到 4.5%,水电、 核电、风电三者所占比例从 2001年的 7.9%上升到 2011 年的 13.6%,国能源消费中,煤一直占 2/3 以上的份额,因此我国以煤为消费主体的能源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

 2011 年主要国家煤炭等一次性能源消费量及煤炭储量比较

  从国际范围看,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能源消费都是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这主要是因为石油和天然气是清洁能源,对环境污染压力小,而煤炭对环境的污染程2620 公斤,二氧化硫 8.5公斤,氮氧化物 7.4 公斤。按照单位能源计算,煤炭产生的二氧化碳要比天然气高 80%,比石油高 20%,这还不包括煤矿释放出来的甲烷和煤层的自然燃烧所释放出的能量。因此,煤炭发电和燃煤锅炉废气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2010 年,我国排放的温室气体将占世界总量的 22.3%,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它对煤炭这种矿物燃料高度依赖。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为了不断填补能源消费缺口,减少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我2030 年将增长 800 万桶/日,达到 1750 万桶/日,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

  中国石油需求增长趋势图:

 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国年能源消耗将超过 33 亿吨石油当量,占世界能源消耗的比重将从现在的 21.2%增加到 23%。其中,煤炭的比例将下降,石油和天然气的比例将有所提升。

 第二节 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的政策背景

 “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国经历经历经济飞速发展的十年,而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依靠高耗能工业,由此带来我国能源消耗的迅速增加 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方面,经济发展过程中排放大量的 SO2,导致土壤酸化,粮食减产等。预计到 2020 年治理空气污染造成的环境和健康问题的成本将占 GDP 的 13%,重污染行业对经济和二氧化硫污染贡献不成正比。

 水污染方面,我国良好水质占 41.8%,中度污染占 30.3%,重度污染占 27.9%,水质富营养化严重。COD 排放全国有 10 个城市处于 60-112 万吨/年。

 固体废物污染方面,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垃圾包袱最大的国家。据国家建设部资料,我国生活垃圾的年增长率为 5%-8%,目前我国无害化处理率仅为 37%;2006 年全国污水厂的污泥饼产量已经达到了 3.5 万吨/日,其中 70%是弃置,20%是填埋,不到 10%的是通过堆肥、焚烧等技术处理。我国危险废弃物的产生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03 年,我国工业危险废弃物产生量约为 1,171 万吨,社会生活中还产生了大量含重金属的废电池和日光灯等危险废弃物。到 2010 年,医疗废弃物的年产生量也将达到 68 万吨 。

 从其他国家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的经验数据看,在工业化进程中将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通常是重化工业时期,我国现正处于该阶段,环境压力最大。

 从其他国家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的经验数据看:在工业化进程中将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通常是重化工业时期,但当 GDP 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环保措施力度加大以及居民环保意识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 GDP 的增长逐步回落,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这种变化就是通常所说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中国在经济增长方式、环保体制以及环境资源条件方面都决注定了经济高速增长与脆弱环境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 我们认为目前中国正处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压力最大阶段,等待其自然回落并不现实 采用严厉措施防止经济粗放式增长突破环境极限,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引导环境曲线平缓下降是必然的政策选择。

 为了应对环境问题,我国政府环保投资逐年增加,“十一五”环保投入高达13750 亿,约占 GDP 的 1.6%,污染排放总量降 10%。

 国际经验表明:当污染治理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 1%-1.5%时,才能基本控制环境污染,提高到 2%-3%时,才能改善环境质量。由此看来,在目前

 这个阶段,虽然说环保投入的增长速度很快,但是要达到全面改善环境质量的最终目标仍然有较长的路要走,未来至少十年内我国将保持环保事业的高速发展。

 另一方面,面对世界范围内应对环境变化与节能减排的呼声,我国政府在2009 年哥本哈根会议前向国际社会承诺:到 2020 年单位 GDP 碳排放在 2005 年基础上减排 40%-50%。随后,在 2011 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 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 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且在“十二五规划”中制定了明确的节能环保指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 8% 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 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 6 亿立方米。

 2012 年 7 月 9 日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培育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受到国家政策的重点扶持 “十二五”期间将是环保产业的黄金期 环保产业市场潜力无限。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逐步加大节能环保企业的发展速度将快于其他产业的发展水平。

 目前来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宏观因素和微观条件正在不断完善,经济可续发展的压力和我国节能减排的趋势,是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宏观因素。随着政策、技术、资金等各项微观条件的逐步健全,节能环保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必将呈现全面起势、多点开花的局面。

 2010 年以来,与节能环保有关的政策性文件密集发布,以下为近年来发布的节能环保领域的主要法律法规与规划政策文件。

 发布时间 文件名 发布单位 主要相关内容 2008 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国务院办公厅 继续稳妥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城市供水供热供气、公

 意见》 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可以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委托企业经营。

 2010 年

 《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 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公共交通、城市园林绿化等领域。

 2011 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务院办公厅 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1 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务院 节能环保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提出 4 大污染物排放指标 2011 年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国务院办公厅 提出节能减排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1 年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环保产业市场需求。鼓励多渠道建立环保产业发展基金,拓宽环保产业发展融资渠道。

 2011 年 《“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 环境保护部 建立完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等 2012 年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国务院办公厅 行业发展规划

 2013 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 围绕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工程为依托,强化政府引导,完善政策

 机制,培育规范市场,着力加强技术创新,大力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第三节

 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

 节能环保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业态,但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随着节能环保工作的需要而独立出来的业态形式,更多呈现出与应用现场直接结合的工程化应用特征,产业发展呈现全新的价值构成。节能环保产业主要表现出两个方面的需求比较广,一是市场需求广,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建筑、交通、餐饮等方面;二是技术供给专业广,几乎所有节能环保问题都涉及机、热、电、光等专业。节能环保产业价值实现难度极大。节能环保行为是一种造福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行为 成本高、见效慢,具有显著的社会责任特性,需要政府发挥更多主动性,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力度来推动。

 从政策方面来看,节能环保产业具有强烈制度驱动型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政府要不断提高的能效、环境标准和有效的规制,这是节能环保产业需求的重要推动力;二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的直接鼓励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配额交易、绿色采购等;三是节能环保产业具有混合经济的特征,一些环境服务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私人部门介入需要政府授权,水供应和污水处理等市政工程具有自然垄断特征,需要一定规模才具有经济可 行性,而其他私营企业作为主要参与主体的大量环境产品和服务,也需要政府制定好市场规则,以使企业在竞争中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在产业生命周期中处于快速成长期阶段。虽然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体规模相对还很小,但其边界和内涵仍在不断延伸和丰富。行业的市场增长率和需求增长率不断提升,产品品种从单一、低质、高价向多样、优质和低价方向发展,行业出现了生产厂商和产品相互竞争的局面。龙头企业实力雄厚,引导行业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将由小变大,逐渐成为改善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经济 增长、提高经济技术档次的产业。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处所阶段: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一个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环保投入要在一定时间内持续稳定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 1%-1.5%,污染的恶化才可能得到基本控制,环境状况大体能够保持在人们可以接受的水平;环保投入达到 2.0%-3.0%,环境质量才能得到明显改善。1981-2008 年期间,中国环保投入占 GDP 的比重已从0.51%上升至 1.49%,国家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已经在明显加强。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据测算,2010 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 2 万亿元,从业人数 2800 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在节能领

 域,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变频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到 2010 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 830 亿元。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生铝蓄热式熔炼技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包装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等取得一定突破,无机改性利废复合材料在高速铁路上得到应用。在环保领域,已具备自行设计、建设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及大型火电厂烟气脱硫设施的能力,关键设备可自主生产,电除尘、袋式除尘技术和装备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保服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部分烟气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厂采取市场化模式建设运营。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要进口,一些已能自主生产的节能环保设备性能和效率有待提高。

 二、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国际品牌产品少。

 三、市场不规范。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现象严重;污染治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运行效率低;市场监管不到位,一些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设备仍在使用。

 四、政策机制不完善。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政策尚未到位,财税和金融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企业融资困难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尚未建立。

 五、服务体系不健全。合同能源管理、环保基础设施和火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等市场化服务模式有待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不健全;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尚待建立和完善。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提升我国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据测算,到

 2015 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 4 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节能服务总产值可突破 3000 亿元;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市场空间巨大;城镇污水垃圾、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超过 8000 亿元,环境服务总产值将达 5000亿元。

 从 2010 年起,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国务院连续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 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并于 2012 年 6 月 16 日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我国“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 15%以上,到 2015 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 4.5 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2%左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能环保大型企业集团 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

 2、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到 2015 年,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质量、性能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 部分关键共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节能环保产品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到 2015 年 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由目前的 10%左右提高到 30%以上,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和环保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

 4、节能环保服务得到快速发展。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业销售额年均增速保持 30%,到 2015 年,分别形成 20 个和 50 个左右年产值在 10 亿元以上的专业化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和环保服务公司。城镇污水、垃圾和脱硫、脱硝处理设施运营基本实现专业化、市场化。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拓宽节能环保产业的投融资渠道。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按照政策规定,探索将特许经营权、收费权等纳入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建立银行绿色评级制度,将绿色信贷成效作为对银行机构进行监管和绩效评价的要 素。鼓励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资质好、管理规范的节能环保企业的融资担保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融

 资券、中期票据等,重点用于环保设施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设施建设。选择若干资质条件较好的节能环保企业 开展非公开发行企业债券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上市融资。研究设立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推动落实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和外资进入节能环保产业领域,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建设。

  第四节 中国节能环保行业发展趋势

  节能环保行业市场广阔、需求巨大,作为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总体上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在最近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投入保持快速增长,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由2006 年的 2566 亿元上升至 2008 年的 4490.3 亿元,占 GDP 比重由 1.22 个百分点升至 1.49%,中长期来看,该比率的高点应在 2.5%至 3%之间。政策利好和财政支持为节能环保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环保行业的投资规模也将会迅速扩张,因此保守预计我国环保投入曲线的上升期将至少持续 10 年以上,对应复合年增速应在 15%以上。

 此外,2008-2010 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从占 2008 年 GDP 的 4.7%增加到 2010 年的 5%,总产值增加了 0.59 万亿元。而到 2015 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预计将达到 4.5 万亿元左右,占 GDP8%左右,到 2020 年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经济地位逐年增强,必然有一批掌握自有技术平台、拥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企业从中脱颖而出。

 2000-2010 年我国环保投入及占 GDP 比重:

  我国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投资规模在不断增加,“七五”期间,全国 节能环保投资 476.42 亿元;“八五”达到 1306.57 亿元;“九五”为 3447.52 亿元;“十五”突破 7000 亿元;“十一五”期间约 1.8 万亿 元;而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将达到 4.5-5 万亿元;比“十 一五”期间增长 95%-160%。

 五年规划环保投资及增速情况

 同时,环保将从简单的污染治理向资源利用等环保服务业转换。

  因此,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之首,《“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确立的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下一代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材料和药剂、环保服务等关键技术 的示范推广,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将得到政策支持,在市场的作用下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将以下技术与领域列为我国节能环保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一)节能产业领域

 1、节能技术和装备 锅炉窑炉。加快开发工业锅炉燃烧自动调节控制技术装备,推进燃油、燃气工业锅炉、窑炉蓄热式燃烧技术装备产业化,加快推广等离子点火、富氧/全氧燃烧等高效煤粉燃烧技术和装备,以及大型流化床等高效节能锅炉。大力推广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粉煤加压气化、非熔渣-熔渣水煤浆分级气化等先进煤气化技术和装备 推动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

  电机及拖动设备。示范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电动机用铸铜转子技术等高效节能电机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广能效等级为一级和二级的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通风机、水泵、空压机以及变频调速等技术和设备,提高电机系统整体运行效率。

 余热余压利用设备。完善推广余热发电关键技术和设备,示范推广低热值煤气燃气轮机、烧结及炼钢烟气干法余热回收利用、乏汽与凝结水闭式回收、螺杆

 膨胀动力驱动、基于吸收式换热的集中供热等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广高效换热器、蓄能器、冷凝器、干法熄焦等设备。

 节能仪器设备。加快研发和应用快速准确的便携或车载式能效检测设备,大力推广在线能源计量、检测技术和设备。

 2、节能产品

 家用电器与办公设备。加快研发空调、冰箱等高效压缩机及驱动控制器、高效换热及相变储能装置,各类家电智能控制节能技术和待机能耗技术,重点攻克空调制冷剂替代技术、二氧化碳热泵技术,推广能效等级为一级和二级的节能家用电器、办公和商用设备。

 高效照明产品。加快半导体照明(LED、OLED)研发,重点是金属有机源化学气相沉积设备(MOCVD)、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MO 源)、大尺寸衬底及外延、大功率芯片与器件、LED 背光及智能化控制等关键设备、核心材料和共性关键技术,示范应用半导体通用照明产品,加快推广低汞型高效照明产品。

 节能汽车。加快研发和示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油直喷、涡轮增压等先进发动机节能技术,以及双离合式自动变速器(DCT)等多档化高效自动变速器等节能减排技术,新型车辆动力蓄电池和新型混合动力汽车机电耦合动力系统、车用动力系统和发电设备等技术装备,推广采用各类节能技术实现的节能汽车,大力推广节能型牵引车 和挂车。

 新型节能建材。重点发展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新型高效节能墙体材料以及保温隔热防火材料、复合保温砌块、轻质复合保温板材、光伏一体化建筑用玻璃幕墙等新型墙体材料,大力推广节能建筑门窗、隔热和安全性能高的节能膜和屋面防水保温系统、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3、节能服务

 大力发展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模式的节能服务业,不断提升节能服务公司的技术集成和融资能力。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推动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行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鼓励节能服务公司加强技术研发、服务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4、节能产业重点技术

 高压变频调速技术 用于大功率风机、水泵、压缩机等电机拖动系统。节电潜力约 1000 亿千瓦时。研发重点是关键部件绝缘栅极型功率管(IGBT)以及特大功率高压变频调速技术。

 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技术 用于风机、水泵、压缩机等领域,可提高电机系统能效 30%以上,大幅度节约硅钢片、铜材等。重点是中小功率电机产业化。

 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 用于工业窑炉及煤粉锅炉,提高热效率。重点是钢铁行业蓄热式加热技术、有色行业蓄热式熔炼技术等,以及固体燃料工业窑炉适用的蓄热式燃烧技术。

  螺杆膨胀动力驱动技术用于工业锅炉(窑炉)余热发电或直接驱动机械设备,高效回收利用中低品位热能。研发重点是千瓦级到兆瓦级系列设备、精密机械加工和轴承生产。

 基于吸收式换热的集中供热技术用于凝汽式火力发电厂、热电厂余热利用循环水余热充分回收 提高热电厂供热能力 30%以上,降低热电联产综合供热能耗 40%,并可提高既有管网输送能力。研重点是小型化、大温差吸收式热泵装备。

 汽油直喷技术用于汽车节能领域,汽车平均油耗比常规电喷汽油车降低10%-20%。研发重点是系统精确控制。启动-停车混合动力汽车技术降低汽车怠速时所需的能量和减少废气排放 回收制动能量,重点是 BSG(皮带传动启动机和发电机系统)混合动力轿车技术和 ISG(集成的启动机和发电机系统)混 合动力轿车技术。

 二氧化碳热泵技术用于热泵热水系统等,相对普通热水器节能 75%,研发重点是压缩机和热泵系统的设计和优化,解决系统和部件的耐压和强度问题。

 半导体照明系统集成及可靠性技术用于通用照明、液晶背光和景观装饰等领域。研发重点是大功率外延芯片器件、关键原材料制备、系统可靠性、智能化控制及检测技术。

 (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领域

 1、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重点开发加压浸出、生物冶金、矿浆电解技术,提高从复杂难处理金属共生矿和有色金属尾矿中提取铜、镍等国家紧缺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强中低品位铁矿、高磷铁矿、硼镁铁矿、锡铁矿等复杂共伴生黑色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高效采选;推进煤系油母页岩等资源开发利用,提高页岩气和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发展油母页岩、油砂综合利用及高岭土、铝矾土等共伴生非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

 2、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加强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磷石膏、化工废渣、冶炼废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研究完善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推广大掺量工业固体废物生产建材产品。研发和推广废旧沥青混合料、建筑废物混杂料再生利用技术装备。推广建筑废物分类设备及生产道路结构层材料、人行道透水材料、市政设施复合材料等技术

 3、再制造

  重点推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机电产品再制造,研发旧件无损检测与寿命评估技术、高效环保清洗设备,推广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高速电弧喷涂、等离子熔覆等关键技术和装备。

 4、再生资源利用

  废金属资源再生利用。开发易拉罐有效组分分离及去除表面涂层技术与装备,推广废铅蓄电池铅膏脱硫、废杂铜直接制杆、失效钴镍材料循环利用等技术,提升从废旧机电、电线电缆、易拉罐等产品中回收重金属及稀有金属水平。废旧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利用。示范推广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和电路板自动拆解、破碎、分选技术与装备 推广封闭式箱体机械破碎、电视电脑锥屏机械分离等技术。研发废电器电子稀有金属提纯还原技术。

  报废汽车资源化利用。完善报废汽车车身机械自动化粉碎分选技术及钢铁、塑料、橡胶等组分的分类富集回收技术,研发报废汽车主要零部件精细化无损拆解处理平台技术,提升报废汽车拆解回收利用的自动化、专业化水平。

 废橡胶、废塑料资源再生利用。推广应用常温粉碎及低硫高附加值再生橡胶成套设备;研发各种废塑料混杂物分类技术或直接利用技术;推广应用深层清洗、再生造粒和改性技术。

 5、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建设餐厨废弃物密闭化、专业化收集运输体系;研发餐厨废弃物低能耗高效灭菌和废油高效回收利用技术装备;鼓励餐厨废油生产生物柴油、化工制品,餐厨废弃物厌氧发酵生产沼气及高效有机肥。

 6、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

 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代木、制作生物培养基、生物质燃料等技术与装备,秸秆固化成型等能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推进林业剩余物、次小薪材、蔗渣等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的应用;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发酵制饲料、沼气、高效有机肥等技术集成应用。

 7、水资源节约与利用

 推进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雨水资源化利用,扩大再生水的应用。大力推进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海水循环利用技术与装备。示范推广膜法、热法和耦合法海水淡化技术以及电水联产海水淡化模式。

 8、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重点技术

 复杂铜铅锌金属矿高效分选技术 用于有色金属矿开采。研发重点是高效浮选药剂和大型高效破碎、浮选设备。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用于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机电产品再制造。研发重点是旧件寿命评估技术、环保拆解清洗技术及激光熔覆喷涂技术。含钴镍废弃物的循环再生和微粉化技术用于废弃电池、含钴镍 废渣资源化利用。重点是电池破壳分离、钴镍元素提纯、原生化超细粉末再制备和钴镍资源的深度资源化技术。

 废旧家电和废印制电路板自动拆解和物料分离技术用于废旧家电和废印制电路板资源化利用。重点是高效粉碎与旋风分离一体化技术,风选、电选组合提纯工艺和多种塑料混杂物直接综合利用技术。

 材料分离、改性及合成技术用于建材、包装废弃物、废塑料处理等领域。研发重点是纸塑铝分离技术、橡塑分离及合成技术、无机改性聚合物再生循环利用技术等。

 建筑废物分选及资源化技术用于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研发重点是建筑废物分选技术及装备,废旧砂灰粉的活化和综合利用技术,专用添加剂制备,轻质物料分选、除尘、降噪等设施。

 餐厨废弃物制生物柴油、沼气等技术 用于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重点是应用酸碱催化法及化学法制生物柴油和工业油脂技术,制肥和沼气化技术与装备以及酶法、超临界法制油技术。

 膜法和热法海水淡化技术 用于海水淡化、苦咸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处理。膜法重点完善膜组件、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关键部件及系统集成技术。热法重点完善大型海水淡化装备制造技术、提升高真空状态下仪表控制元器件可靠性及压缩机性能等。

 (三)环保产业领域

 1、环保技术和装备

 污水处理。重点攻克膜处理、新型生物脱氮、重金属废水污染防治、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重点示范污泥生物法消减、移动式应急水处理设备、水生态修复技术与装备。推广污水处理厂高效节能曝气、升级改造,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污泥处理处置等技术与装备。

 垃圾处理。研发渗滤液处理技术与装备,示范推广大型焚烧发电及烟气净化系统、中小型焚烧炉高效处理技术、大型填埋场沼气回收及发电技术和装备 大力推广生活垃圾预处理技术装备。

 大气污染控制。研发推广重点行业烟气脱硝、汽车尾气高效催化转化及工业有机废气治理等技术与装备 示范推广非电行业烟气脱硫技术与装备,改造提升现有燃煤电厂、大中型工业锅炉窑炉烟气脱硫技术与装备 加快先进袋式除尘器、电袋复合式除尘技术及细微粉尘控制技术的示范应用。

 危险废物与土壤污染治理。加快研发重金属、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射源等污染土壤的治理技术与装备。推广安全有效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技术和装置。

 监测设备。加快大型实验室通用分析、快速准确的便携或车载式应急环境监测、污染源烟气、工业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在线连续监测技术设备的开发和应用。

 2、环保产品

 环保材料。重点研发和示范膜材料和膜组件、高性能防渗材料、布袋除尘器高端纤维滤料和配件等;推广离子交换树脂、生物滤料及填料、高效活性炭等。

 环保药剂。重点研发和示范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脱硝催化剂及其载体、高性能脱硫剂等;推广循环冷却水处理药剂、杀菌灭藻剂、水处理消毒剂、固废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等。

 3、环保服务

 以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理处置为重点 推进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大力发展环境投融资、清洁生产审核、认证评估、环境保险、环境法律诉讼和教育培训等环保服务体系 探索新兴服务模式。

  4、环保产业重点技术

  膜处理技术 用于污水资源化、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等。研发重点是高性能膜材料及膜组件 降低成本、提升膜通量、延长膜材料使用寿命、提高抗污染性。

 污泥处理处置技术 用于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重点是污泥厌氧消化或好氧发酵后用于农田、焚烧及生产建材产品等处理处置技术,研发适用于中小污水处理厂的生物消减等污泥减量工艺。

 脱硫脱硝技术 用于电力、钢铁、有色等行业及工业锅炉窑炉烟气治理。研发重点是脱硝催化剂的制备及资源化脱硫技术装备。

  布袋及电袋复合除尘技术 用于火电、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重点是耐高温、耐腐蚀纤维及滤料的国产化,研发高效电袋复合除尘器、优质滤袋和设备配件。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 用于各工业行业挥发性有机污染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及回收利用。研发重点是新型功能性吸附材料及吸附回收工艺技术,新型催化材料,优化催化燃烧及热回收技术。

  柴油机(车)排气净化技术 用于国 IV 以上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机和轻型柴油车。研发重点是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及其装备、SCR 催化器及相应的尿素喷射系统,以及高效率、高容量、低阻力微粒过滤器。

  固体废物焚烧处理技术 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研

 发重点是大型垃圾焚烧设施炉排及其传动系统、循环流化床预处理工艺技术、焚烧烟气净化技术、二砈英控制技术、飞灰处置技术等。

 水生态修复技术 用于受污染自然水体。重点研发赤潮、水华预报、预防和治理技术,生物控制技术和回收藻类、水生植物厌氧产沼气、发电及制肥的资源化技术,溢油污染水体修复技术等。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 用于污染土壤修复。重点是受污染土壤原位解毒剂、异位稳定剂、用于路基材料的土壤固化剂以及受污染土壤固化体资源化技术及生物治理技术。

 污染源在线监测技术 用于环境监测。研发重点是有机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新型烟气连续自动检测技术、重金属在线监测系统、危险品运输载体实时监测系统等。

 第四章 我国 VC/PE 参与节能环保 行业情况

 自 2008 年以来,VC/PE 投资节能环保及清洁技术的案例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VC/PE 对我国节能环保领域的投资热度有增无减。2009 年至 2010 年上半年,我国节能环保领域共披露 24 起并购案例,其中 21 起披露了金额,共涉及 45.46亿美元。

 目前,节能环保及清洁技术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是丹麦,我国排在第二位,同时我国环保产业的增长速度最快,平均每年增长 77%。节能环保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一直不断扩充。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通过高效利用能源出现新的技术,比如节能照明、电动车、智能电网都是利用资源过程中产生的清洁技术。此外还有一些旁系,比如可持续农业、新材料都是节能环保的细分领域。

 近年来创投业普遍看好节能环保,认为节能环保将获得巨大发展空间,其主要推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成为重要领域,节能环保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二是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前,我国政府承诺,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40%-45%。基于上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无论是节能还是减排都将获得很大的发

 展空间。

  由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受政策影响比较明显,因此这些积极政策将成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1 年我国创投市场募资与投资活跃度大幅提升。据统计,2011 年我国创投市场共发生投资案例 1503 起 这 1503 起投资分布于23 个一级行业 ,其中节能环保位居行业第二名。随着国家对节能环保行业支持力度进一步明确,节能环保领域投资成为 VC/PE 追逐热点,2011 年共发生 129起投资,投资金额 9.43 亿美元 较 2010 年分别增长 53.6%和 85.6%。

 事实上,2011 年 VC/PE 投资策略已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以参与定向增发、私有化等二级市场交易尤甚。2012 年,将有更多 PE 机构基于现有的品牌优势与客户群体,设立与证券投资相关的团队甚至基金,以拓展资产管理业、丰富盈利模式。

 VC/PE 机构的 70%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节能环保这一大领域中,资金投向主要分布在节水、节能减排技术、高效能燃煤机组、烟气除尘脱硫、污水处理等细分行业。

  第五章 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 (一)资质管理等行业准入的壁垒 根据《建筑法》、《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国家建设主管机关对从事节能环保工程施工实施资质分级管理,资质共分三级,不同级别对应不同的施工范围。

 其中一级资质可承担各类环保工程的施工;二级资质可承担污染修复工程、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工程大型以下及其他中型以下环保工程的施工;三级资质可承担污染修复工程、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工程中型以下及其他小型环保工程的施工。同时,作为建筑施工企业,也需取得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的安全生产许可。进入行业存在资质和许可的双重要求。

 (二)人才技术壁垒...

推荐访问:分析报告 节能 环保
上一篇:2篇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总结
下一篇:企业领导干部现场带班制度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