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建造师《市政公用工程管理与实务》2020重点复习资料

来源:程序员 发布时间:2020-09-17 点击:

 2020 一级建造师 重点复习 资料

 P2(二)按力学特性分类 《市政公用工程管理与实务》

 (1)柔性路面: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沉变形较大、抗弯强度小,在反复荷载作用下产生累积变形,它的破坏取决于 极限垂直变形和 弯拉应变。柔性路面主要代表是各种沥青类路面。

 P2 一、结构组成 (3)

 按 使用要求、受力状况、土基支承条件 和 自然因素 影响程度的不同,在路基顶面采用不同规格和要

  求的材料分别铺设基层和面层等结构层。

 (4)

 面层、基层的结构类型及厚度应与 交通量及 载重量相适应。交通量大、轴载重时,应采用高级路面面层与强度较高的结合料稳定类材料基层。

 P3 在设计标高受限制,未能达到中湿状态的路基临界高度时,应选用粗粒土或低剂量石灰或水泥稳定细粒土做路基填料。同时应采取在边沟下设置排水渗沟等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

 岩石或填石路基顶面应铺设整平层。整平层可采用未筛分碎石和石屑或低剂量水泥稳定粒料。

 (2)应根据 道路交通等级和 路基抗冲刷能力来选择基层材料。湿润和多雨地区,宜采用排水基层。未设垫层且路基填料为细粒土、黏土质砂或级配不良砂(承受特重或重交通),或者为细粒土(承受中等交通)

 时,应设置底基层。底基层可采用级配粒料、水泥稳定粒料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等。

 P4 (四)面层与材料 (2)

 沥青路面面层类型5)沥青表面处治面层: 沥青表面处治面层主要起 防水层 、 磨耗层 、 防滑层 或 改善碎(砾)石路面的作用,其集料最大粒径应与 处治层厚度相匹配。

 二、结构层与性能要求

 (二)垫层(新增)

 (1)垫层主要设置在温度和湿度状况不良的路段上,以改善路面结构的使用性能。前者出现在季 节性冰冻地区路面结构厚度小于最小防冻厚度要求时,设置防冻垫层可以使路面结构免除或减轻冻胀和翻

  浆病害。

 1 )

 季节性冰冻地区的中湿或潮湿路段。

 2 )

 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路基处于潮湿或过湿状态的路段。

 3 )

 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的土质路堑,路床土处于潮湿或过湿状态的路段。

 P6 (二)基层 (2)

 基层材料的选用原则:根据道路交通等级和路基抗冲刷能力来选择基层材料。

 ①特重交通:贫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

 ②重交通道路:水泥稳定粒料或沥青稳定碎石; ③中、轻交通道路:水泥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或级配粒料。

 ④湿润和多雨地区,繁重交通路段:排水基层。

 (3)

 基层的宽度应根据混凝土面层施工方式的不同,比混凝土面层每侧至少宽出 300mm(小型机具施工时)或 500mm(轨模式摊铺机施工时)或 650mm(滑模式摊铺机施工时)。

 P7(三)面层 (4)

 对于特重及重交通等级的混凝土路面,横向胀缝、缩缝均设置传力杆。在自由边处,承受繁重交通的胀缝、施工缝,小于 90°的面层角隅,下穿市政管线路段,以及雨本口和地下设施的检查井周围,应配筋补强。

 P9 二、主要材料与性能

 1.粘结性——沥青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沥青粒子产生相互位移的抵抗变形的能力即沥青的粘度。对高等级 道路,夏季高温持续时间长、重载交通、停车场等行车速度慢的路段,尤其是汽车荷载剪应力大的结构层,

  宜采用稠度大(针入度小)的沥青;对冬季寒冷地区、交通量小的道路宜选用稠度小的沥青。

 P10(三)细集料 (2)热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中天然砂用量不宜超过集料总量的 20%,SMA、OGFC 不宜使用天然砂。

 P13(3)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指标有:空隙率、矿料间隙率、饱和度、马歇尔稳定度、流值等。

 (4)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检测项目有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残留马歇尔稳定度、冻融劈裂抗拉强度比等,其

  技术标准参考热拌沥青混合料标准。

 P13 一、常见挡土墙的结构形式及特点

 挡土墙结构形式及分类( 表 1K411016)

 重点是:

 衡重式、 悬臂式、钢筋混凝土扶壁式、 锚杆式的结构特点。( 图片防止出图形题)

 P16 (4)施工前,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对路基土进行 天然含水量、液限、塑限、标准击实、

 CBR

 试验 ,必要时应做颗粒分析、有机质含量、易溶盐含量、冻胀和膨胀量等试验。

 二、路基施工要点 (一)填土路基 (1)

 排除原地面积水,清除树根、杂草、淤泥等。应妥善处理坟坑、井穴、树根坑的坑槽,分层填实至原地面高。

 (2 2 )

 填方段内应事先找平,当地面坡度陡于 1 1 :5 5

 时,需修成台阶形式,每层台阶高度不宜大于 300mm ,宽度不应小于 1 1 . 0m 。

 (3)

 根据测量中心线桩和下坡脚桩, 分层填土、压实。

 (6)路基填方高度应按设计标高增加 预沉量值。

 (二)挖土路基 (3)挖土时应 自上向下分层开挖,严禁掏洞开挖。机械开挖时,必须避开构筑物、管线,在 距管道 边

 1m 范围内应采用 人工开挖;在 距直埋缆线

 2m 范围内必须采用人工开挖。挖方段 不得超挖,应留有碾压到设计标高的压实量。

 (5)

 碾压时,应视土的干湿程度而采取洒水或 换土、晾晒等措施。( 雨后和弹簧土处理措施)

 (6)

 过街雨水支管沟槽及检查井周围应用 石灰土或石灰粉煤灰砂砾填实。

 P18(二)填筑 (1)

 填土应分层进行。下层填土合格后,方可进行上层填筑。路基填土宽度应比设计宽度宽 500mm。

 (2)

 对过湿土翻松、晾干,或对过干土均匀加水,使其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范围之内。

 P20 (二)路用工程(土)主要性能参数 含水量ω: 土中水的质量与干土粒质量之比。天然密度ρ: 土的质量与其体积之比 孔隙比 e:土的孔隙体积与土粒体积之比 孔隙率 n:土的孔隙体积与土的体积(三相)之比 三、不良土质路基的处理方法

 软土基处理施工方法有数十种,常用的处理方法有 表层处理法、换填法、重压法、垂直排水固结法等; 具体可采取 置换土、抛石挤淤、砂垫层置换、反压护道、砂桩、粉喷桩、塑料排水板及土工织物等处理措施。

 P27 (二)台背路基填土加筋 (1)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对台背路基填土加筋的目的是为了减小路基与构造物之间的不均匀沉降。台 背填料应有良好的水稳定性与压实性能,以碎石土、砾石土为宜。土工合成材料与填料之间应有足够的摩

  阻力。

 (3)施工程序:清地表→地基压实 →锚固土工合成材料、摊铺、张紧并定位→分层摊铺、压实填料至下一层土工合成材料的铺设标高。

 P30 二、摊铺作业 (一)机械施工 (5)摊铺机应采用自动找平方式。下面层宜采用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上面层宜采用平衡梁或

  滑靴并辅以厚度控制方式。

 (6 6 )最低摊铺温度根据 铺筑层厚度、气温、风速及下卧层表面温度等,按规范要求

 执行。

 P31 三、压实成型与接缝

 (4)

 初压应采用 钢轮压路机静压

 1 1 ~2 2

 遍。碾压时应将压路机的 驱动轮面向摊铺机,从 外侧向中心碾压,在超高路段和坡道上则 由低处向高处碾压。

 复压应紧跟在初压后开始。碾压路段总长度不超过 80m。

 (6)

 终压应紧接在复压后进行。宜选用 双轮钢筒式压路机,碾压不宜少于 2 遍,至无明显轮迹为止。P38 (4)采用小型机具摊铺混凝土施工时,松铺系数宜控制在 1.10~1.25;摊铺厚度达到混凝土板厚的2/3 时,应拔出模内钢钎,并填实钎孔;混凝土面层分两次摊铺时,上层混凝土的摊铺应在下层混凝土 初凝前完成,且下层厚度宜为总厚的 3/5。

 P41

 1.旧混凝土路面综合调查的方法:

 ①地质雷达②弯沉③取芯检测2.病害处理 (1)板底脱空 开挖式基底处理——将破坏部位凿除→换填基底并压实后→重新浇筑混凝土。

 非开挖式基底处理——对于脱空部位的空洞,采用从地面钻孔注浆的方法进行基底处理 (2)接缝破损、裂缝 人工凿除(酥空、空鼓、破损)→基面清理→涂刷界面剂→灌注早强补偿收缩混凝土(不低于原道路

  混凝土强度)。

 凿除部分如有钢筋应保留,不能保留时应植入钢筋。新、旧路面板间应涂刷界面剂。

 ③原有水泥路面发生错台或板块网状开裂——全部凿除→重新夯实道路基层。

 3.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 (1)

 预防反射裂缝:①设应力削减层②采用土工布 (2)

 洒布粘层油 (3)

 调整检查井高程 P42(4)附属设施:包括桥面系(桥面铺装、防水排水系统、栏杆或防撞栏杆以及灯光照明等)、伸缩缝、

  桥头搭板和锥形护坡等。

 P45 表 1K412012 (6)

 模板、支架和拱架的设计中应设施工预拱度。施工预拱度应考虑下列因素:

 1)

 设计文件规定的 结构预拱度;2)

 支架和拱架承受全部施工荷载引起的 弹性变形;3)

 受载后由于杆件接头处的挤压和卸落设备压缩而产生的 非弹性变形; 4)

 支架、拱架基础受载后的 沉降。

 (7)

 设计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模板时,应考虑施加预应力后构件的弹性压缩、上拱及支座螺栓或预埋件的

  位移等。

 二、模板、支架和拱架的制作与安装

 (1)支架和拱架搭设之前, 预压地基合格并形成记录。

 (2)支架立柱必须落在有足够承载力的地基上,立柱底端必须放置垫板或混凝土垫块。支架地基严禁被

  水浸泡,冬期施工必须采取防止冻胀的措施。

 (4)

 安设支架、拱架过程中,应随安装随架设临时支撑。采用多层支架时,支架的横垫板应水平,立柱

  应铅直,上下层立柱应在同一中心线上。

 P46 三、模板、支架和拱架的拆除

 (1)

 模板、支架和拱架拆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非承重侧模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结构棱角不损坏时方可拆除. 混凝土强度宜为 2.5MPa 及以上。

 3)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 承重模板、支架,应在混凝土强度能承受其自重荷载及其他可能的叠加荷载时, 方可拆除。

 模板、支架和拱架拆除应遵循 先支后拆 、 后支先拆的原则。支架和拱架应按几个 循环卸落,卸落量 宜 由小渐大 。每一循环中,在横向应同时卸落、在纵向应对称均衡卸落。简支梁、连续梁结构的模板应从

  跨中向支座方向依次循环卸落;悬臂梁结构的模板宜从 悬臂端开始顺序卸落。

 P47 三、钢筋连接 1.

 热轧钢筋接头 热轧钢筋接头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筋接头宜采用 焊接接头或机械连接接头。

 (2)

 焊接接头应优先选择 闪光对焊。

 (3)

 机械连接接头适用于 HRB335 和 HRB400 带肋钢筋的连接。

 (4)

 当普通混凝土中钢筋直径等于或小于 22mm,在无焊接条件时,可采用绑扎连接,但 受拉构件中的主钢筋 不得采用绑扎连接。

 P48 (4)

 应在钢筋与模板之间设置 垫块,确保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垫块应与钢筋绑扎牢固、错开布置。

 P51 3. 混凝土浇筑 (1)

 浇筑前的检查 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模板、支架的 承载力、刚度、

 稳定性,检查 钢筋及预埋件的位置、规格,并 做好记录,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浇筑。在原混凝土面上浇筑新混凝土时,相接面应 凿毛 ,并 清洗干净 ,表

  面湿润但 不得有积水。

 2)

 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 初凝时间 。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应连续浇

  筑,并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3)

 采用振捣器振捣混凝土时,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应以混凝土表面呈现

 浮浆 、不出现 气泡 和

  不再 沉落为准。

 (三)混凝土养护 (2)

 洒水养护的时间,采用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的混凝土,不得少于 7d。

 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等要求以及高强度混凝土,不少于

 14d。

 P52(5)

 存放的仓库应干燥、防潮、通风良好、无腐蚀气体和介质。存放在室外时不得直接堆放在地面上,必须垫高、覆盖、防腐蚀、防雨露,时间不宜超过 6 6

 个月。

 P53 二、锚具和连接器

 (一)基本要求 (1)

 后张预应力锚具和连接器按照锚固方式不同,可分为 夹片式(单孔和多孔夹片锚具)

 、 支承式

 (镦头锚具、螺母锚具)、 握裹式 (挤压锚具、压花锚具等)和 组合式 (热铸锚具、冷铸锚具)。

 P54 三、预应力混凝土配制与浇筑 (一)配制 (1)预应力混凝土应优先采用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早期强度高)

 ,不宜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

  不得使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4)

 从各种材料引入混凝土中的氯离子最大含量不宜超过水泥用量的 0.06%。超过 0.06%时,宜采取 掺加阻锈剂、增加保护层厚度、提高混凝土密实度等防锈措施。

 四、预应力张拉施工

  (一)

 基本规定 (2)

 预应力筋采用 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应以 伸长值进行校核。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的差值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 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之差应控制在

 6% 以内。否则应暂停张拉,待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后,方可继续张拉。

 (3)

 预应力张拉时,应先调整到初应力(σ0),该初应力宜为张拉控制应力(σcon)的 10% ~ 15%, 伸长值应从初应力时开始量测。

 P56(三)

 后张法预应力施工 (2)

 预应力筋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先穿束后浇混凝土 时,浇筑混凝土之前,必须检查管道并确认完好;浇筑混凝土时应定时抽动、

  转动预应力筋。

 2)

 先浇混凝土后穿束时,浇筑后应立即疏通管道,确保其畅通。

 3)

 混凝土采用 蒸汽养护时,养护期内 不得装入预应力筋。

 5)

 在预应力筋附近进行电焊时,应对预应力筋采取 保护措施。

 (3)

 预应力筋张拉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要求时,不得低于强度设计值的 75%。

 2)

 预应力筋张拉端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曲线预应力筋或长度大于等于 25m 的直线预应力筋,宜在两端张拉;长度小于 25m 的直线预应力筋, 可在一端张拉。

 当同一截面中有多束一端张拉的预应力筋时,张拉端宜均匀交错的设置在结构的两端。

 4)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可采取分批、分阶段对称张拉(宜先中间,后上、下或两侧)。

 P58 三、防水卷材施工 (1)

 卷材防水层铺设前应先做好 节点、转角、排水口等部位的 局部处理,然后再进行大面积铺设。

 (2)

 当铺设防水卷材时,环境气温和卷材的温度应高于 5 5 ℃,基面层的温度必须高于 O℃;当下雨、下雪和风力大于或等于 5 5

 级时,严禁进行桥面防水层体系的施工。

 (3)

 铺设防水卷材时,任何区域的卷材不得多于 3 3

 层,搭接接头应错开 500mm

 以上,严禁沿道路宽度方向搭接形成通缝。接头处卷材的搭接宽度沿卷材的长度方向应为 150mm,沿卷材的宽度方向应为100mm。

 (4)

 铺设防水卷材应平整顺直,搭接尺寸应准确,不得扭曲、皱褶。卷材的展开方向应与车辆的运行方向一致,卷材应采用沿桥 梁纵、横坡从低处向高处的铺设方法, 高处卷材应压在低处卷材之上。

 (6) 当采用热熔胶法铺设防水卷材时,应排除卷材下面的 空气,并应辊压粘贴牢固。P60(二)

 混凝土基层 (1)

 混凝土基层检测主控项目是 含水率、粗糙度、平整度。

 (三)

 防水层 (3)

 防水层施工现场检测主控项目为 粘结强度和涂料厚度。

 沥青面层摊铺温度应 高于卷材防水层的耐热度 10 ~ 20 ℃,低于 170 ℃;应低于防水涂料的耐热度 10~ 20℃。

 P61(3)盆式橡胶支座1)现浇梁

 盆式支座安装 ①支座安装前检查支座连接状况是否正常,不得松动上下钢板连接螺栓。

 ②支座就位部位的垫石凿毛,清除预留锚栓孔中的杂物和积水,安装灌浆用模板,检查支座中心位置及标

  高后,采用重力方式灌浆。

 ③灌浆材料终凝后,拆除模板,检查是否有漏浆,待箱梁浇筑完混凝土后,及时拆除各支座的上下钢板连

  接螺栓。

 P62(四)支座施工质量检验标准 (1)

 主控项目 1)

 支座应进行进场检验。

 2)

 支座安装前,应检查跨距、支座栓孔位置和支座垫石顶面高程、平整度、坡度、坡向,确认符合设计要求。

 3)

 支座与梁底及垫石之间必须密贴,间隙不得大于 0.3mm。垫石材料和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4)

 支座锚栓的埋置深度和外露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支座锚栓应在其位置调整准确后固结,锚栓与孔之间隙必须填捣密实。

 (2)

 支座的粘结灌浆和润滑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

 (3)

 一般项目 1)

 支座高程 2)支座偏位 P65(2)新、旧桥梁的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相互连接方式:为使加宽桥与原桥形成完整的整体,减少各种

  荷载(包括基础不均匀沉降、汽车荷载、温度荷载等)作用下新、旧桥连接处产生过大的变形,减少桥梁上、下结构某些部位的内力,将加宽桥梁的上部构造与原桥对应部位沿横向通过 植筋、加设钢筋骨架,然 后浇筑湿接缝 连接起来;同时新拓宽桥梁下部结构(墩台)中的帽梁及系梁也通过植筋技术及加设钢筋骨

  架、浇筑混凝土连接件与旧桥下部结构形成整体结构。采取的技术措施有:

 1)

 加强新拓宽桥梁基础,减少新、旧桥梁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差。旧桥为扩大基础的,新桥同类型基础下土层较薄、岩层埋深较浅时,采用换填或直接将基础置于岩层上的方案,当基底土层较厚,岩层埋置 较深,基础条件不好时,虽然地基允许承载力满足要求,但应采取加强措施,例如加大基础成整体筏式基

  础、粉喷桩、碎石桩处理地基等。

 2)

 为尽量减小新、旧桥梁的基础沉隆差及尽量缩短施工工期,控制新拓宽桥梁预制梁(板)的安装 龄期,先施工拓宽部分桥梁的基础,墩(台)身及台帽(盖梁)并安装部分预制梁(板),在封闭道路的

  交通后再进行下部结构拼接。

 3)

 新拓宽桥梁的梁(板)安装至桥上后宜放置一段时间,再与旧桥上部结构拼接。新、旧桥梁上、 下部结构相互连接的方式适宜于桥梁基础较好的条件,

 否则必须进行基础加固。另外这种方式也可用于独

  柱墩的梁桥拓宽,以使下部结构的稳定性增强。

 P70 二、钻孔灌注桩基础

 (三)

 泥浆护壁成孔 2.

 正、反循环钻孔 (1)

 泥浆护壁成孔时根据泥浆补给情况控制钻进速度;保持钻机稳定。

 (2)

 钻进过程中如发生斜孔、塌孔和护筒周围冒浆、失程、等现象时,应先停钻,待采取相应措施

  后再进行钻进。

 (3)

 钻孔达到设计深度,灌注混凝土之前,孔底沉渣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要求时端承型桩

  的沉渣厚度不应大于 100mm;摩擦型桩的沉渣厚度不应大于 300mm。

 P73 (六)

 水下混凝土灌注 (1)

 桩孔检验合格,吊装钢筋笼完毕后,安置导管浇筑混凝土。

 (2)混凝土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须具备良好的和易性, 坍落度宜为 180 ~ 220mm。

 (5)

 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 300 ~ 500mm; 导管首次埋入混凝土灌注面以下不应少于 1.0m;在灌注过程中,导管埋入混凝土深度宜为2 2 ~ 6m。

 P75 一、装配式梁(板)施工方案

 3)

 依照吊装机具不同,梁板架设方法分为 起重机架梁法、跨墩龙门吊架梁法和穿巷式架桥机架梁法; 每种方法择都应在充分调研和技术经济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三、安装 注:梁板预制+ + 装配式施工+ + 吊装+ + 安全施工

 P78(7)安装在同一孔跨的梁、板,其预制施工的龄期差不宜超过 10d。梁、板上有预留孔洞的,其中心应在同一轴线上,偏差应不大于 4mm。梁、板之间的横向湿接缝,应在一孔梁、板全部安装完成后方可进行施工。

 (五)先简支后连续梁的安装 (2)

 施工程序应符合设计规定,应在一联梁全部安装完成后再浇筑湿接头混凝土。

 (3)

 对湿接头处的梁端,应按施工缝的要求进行凿毛处理。永久支座应在设置湿接头底模之前安装。

 (4)

 湿接头的混凝土宜在一天中气温相对较低的时段浇筑,且一联中的全部湿接头应一次浇筑完成。湿接头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应不少于 14d。

 (5)

 同一片梁的临时支座应同时拆除。

 P79 一、支(模)架法

 (一)支架法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

 (1)支架的地基承载力应符合要求,必要时, 应采取加强处理或其他措施;(2)应有简便可行的 落架拆模措施。(3)各种支架和模板安装后,宜采取 预压方法消除拼装间隙和地基沉降等非弹性变形。(4)

 安装支架时,应根据 梁体和支架的弹性、非弹性变形,设置预拱度;(5)支架底部应有良好的 排水措施,

 不得被水浸泡。

 (6)

 浇筑混凝土时应采取防止 支架不均匀下沉的措施。

 P81

 4)

 合龙前,在两端悬臂预加压重,并于浇筑混凝土过程中逐步撤除,以使悬臂端挠度保持稳定。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悬臂浇筑段 前端底板和桥面标高的确定是连续梁施工的关健问题之一,确定悬 臂浇筑段前端标高时应考虑: (1 1 )

 挂篮前端的垂直变形值;(2 2 )

 预拱度设置;(3 3 )

 施工中已浇段的实际标高;(4 4 )

 温度影响。监测项目为前三项。

 P82 1.钢梁制作的工艺流程:包括钢材矫正,放样画线,加工切割,再矫正、制孔,边缘加工、组装、焊接,构件变形矫正,摩擦面加工,试拼装、工厂涂装、发送出厂等(钢-混凝土结合梁)。

 P85 二、钢-混凝土结合梁施工1.基本工艺流程 钢梁预制并焊接传剪器→架设钢梁→安装横梁(横隔梁)及小纵梁(有时不设小纵梁)→安装预制混

  凝土板并浇筑接缝混凝土或支搭现浇混凝土桥面板的模板并铺设钢筋→现浇混凝土→养护→张拉预应力

  束→拆除临时支架或设施。

 2.施工技术要点 (2)

 钢主梁架设和混凝土浇筑前,应按设计要求或施工方案设置施工支架。施工支架设计验算除应考虑钢梁拼接荷载外,应同时计入混凝土结构和施工荷载。

 (3)

 混凝土浇筑前,应对钢主梁的安装位置、高程、纵横向连接及施工支架进行检查验收,各项均应达到设计要求或施工方案要求。钢梁顶面传剪器焊接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4)

 现浇混凝土结构宜采用缓凝、早强、补偿收缩性混凝土。

 (5)

 混凝土桥面结构应全断面连续浇筑,浇筑顺序:顺桥向应自跨中开始向支点处交汇,或由一端开始浇筑;横桥向应先由中间开始向两侧扩展。

 P86 一、拱桥的类型及施工方法 (二)主要施工方法 (1)

 按拱圈施工的拱架(支撑方式)可分为支架法、少支架法和无支架法;其中无支架施工包括 缆索吊装、 转体安装、劲性骨架、悬臂浇筑和 悬臂安装以及

 由以上一种或几种施工方法的组合。

 (2)

 选用施工方法应根据 拱桥的跨度、结构形式、现场施工条件、施工水平等因素,并经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法。

 P97(3)围护结构及其支撑体系关系到明挖法实施的成败。常见的基坑内支撑结构形式有:现浇混凝土支撑、钢管支撑和 H 型钢支撑等。根据支撑方向的不同,可将支撑分为对撑、角撑和斜撑等,在特殊情况下, 也有设置成环形梁的。当内支撑跨度较大时,需在坑内设临时立柱。

 (5)

 明挖法施工时,土方应分层、分段、分块开挖,开挖后要及时施加支撑。常用的钢管支撑一端为活 络头,采用千斤顶在该侧施加预应力。支撑施加预应力时应考虑操作时的应力损失,故施加的预应力值应

  比设计轴力增加 10%并对预应力值作好记录。在支撑预直力加设前后的各 12 小时内应加密监测频率,发现预应力损失或围护结构变形速率无明显收敛时应复加预应力至设计值。

 P100 针对混凝土施工缝存在的上述问题,可采用直接法、注入法或充填法处理。其中直接法是传统的施工 方法,不易做到完全紧密接触;注入法是通过预先设置的注入孔向缝隙内注入水泥浆或环氧树脂;充填法

  是在下部混凝土浇筑到适当高度,清除浮浆后再用无收缩或微膨胀的混凝土或砂浆充填,充填的高度,用

  混凝土充填为 1.0m;用砂浆充填为 0.3m;为保证施工缝的良好充填,一般设置“V”形施工缝,其倾角以小于 30°为宜。试验证明注入法和充填法能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P100+P104 2、浅埋暗挖法

 按照“ 十八字” 方针 (即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

 进行隧道的设计和施工,称之为浅埋暗挖技术。

 P111 T 形桥墩占地面积小,是城镇轻轨高架桥 最常用的桥墩形式。

 P119 (四)井点降水 (2)

 轻型井点布置应根据基坑平面形状与大小、地质和水文情况、工程性质、降水深度等而定。当基坑(槽)

 宽度小于

 6m

 且 降水深度不超过

 6m

 时,可采用单排井点,布置在 地下水上游一侧;当基坑(槽)

 宽度大于

 6m

 或土质不良,渗透系数较大时,宜采用 双排井点,布置在 基坑(槽)

 的两侧,当 基坑面积较大时,宜采用 环形井点。

 (3)

 井管距坑壁不应小于 1.0~1.5m(距离太小易漏气)。井点间距一般为 0 0 . 8~1 . 6m。井点管的人土深度应根据降水深度及储水层所有位置决定,但必须将滤水管埋入含水层内,并且比挖基坑底深 0.9~1 . 2m。

 (4)

 孔壁与井管之间的滤料应填充密实、均匀,宜采用中粗砂,滤料上方宜使用黏土封堵,封堵至地面的厚度应大于 1m。

 (5)

 管井的滤管可采用无砂混凝土滤管、钢筋笼、钢管或铸铁管。成孔工艺应适合地层特点,对不 易塌孔、缩径地层宜采用清水钻进;采用泥浆护壁钻孔时,应在钻进到孔底后清除孔底沉渣并立即置入井

  管、注入清水,当泥浆相对密度不大于 1.05 时,方可投入滤料。滤管内径应按满足 单井设计流量要求而 配置的水泵规格 确定,管井成孔直径应满足填充滤料的要求;滤管与孔壁之间填充的滤料宜选用 磨圆度好

 的硬质岩石成分的圆砾 ,不宜采用棱角形石渣料、风化料或其他黏质岩石成分的砾石。井管底部应设置沉

  砂段。

 P122 (2)不同类型围护结构的特点见 表

 1K413022- -1 1

 重点:

 钢板桩、灌注桩、 SMW 工法桩、地下连续墙。P127(4)内支撑体系的施工 1)

 内支撑结构的施工与拆除顺序应与设计工况一致,必须坚持先支撑后开挖的原则。

 2)

 围檩与围护结构之间紧密接触,不得留有缝隙。如有间隙应用强度不低于 C30 的细石混凝土填充密实或采用其他可靠连接措施。

 3)

 钢支撑应按设计要求施加预压力,当监测到预加压力出现损失时,应再次施加预压力。

 4)

 支撑拆除应在替换支撑的结构构件达到换撑要求的承载力后进行。当主体结构的底板和楼板分块浇筑

  或设置后浇带时,应在分块部位或后浇带处设置可靠的传力构件。

 P128(3)基坑边坡 稳定措施

 1)

 根据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确定基坑边坡坡度,并于不同土层处做成 折线形边坡或留置台阶。

 2)

 必须做好基坑 降排水和防洪工作,保持基底和边坡的干燥。

 3)

 基坑边坡坡度受到一定限制而采用围护结构又不太经济时,可采用 坡面土钉、挂金属网喷混凝土或抹水泥砂浆护面等措施。

 4)

 严格禁止在基坑 边坡坡顶较近堆放材料、土方和其他重物以及停放或行驶较大的施工机具。

 5 5 )

 基坑开挖过程中, 边坡随挖随刷,不得挖反坡。

 6)

 暴露时间较长的基坑,应采取护坡措施。

 (4)护坡措施 放坡开挖时应及时作好 坡脚、坡面的保护措施。常用的保护措施有:

 1)

 叠放砂包或土袋;2)

 水泥或细石混凝土抹面;3)

 挂网喷浆或混凝土;4)

 其他措施:包括锚杆喷射混凝土护面、塑料膜或土工织物覆盖坡面等。

 P131 一、基本要求 (1)基本规定如下:

 1)

 应根据支护结构设计、降水或隔水要求,确定基坑开挖方案。

 基坑周围地面应设排水沟,且应避免雨水、渗水等流入坑内;同时,基坑内也应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

  保证开挖时及时排出雨水。放坡开挖时,应对坡顶、坡面、坡脚采取降排水措施。当采取基坑内、外降水措施时,应按要求降水后方可开挖。( 基坑雨期施工)P133(二)基坑变形控制 ①围护结构:增加刚度、深度; ②支撑结构:增加刚度; ③加固基坑内被动区土体; ④减小每次开挖围护结构处土体的尺寸和开挖支撑时间; ⑤调整降水井布置。

 P135(二)

 基坑地基加固的方式 (1 1 )

 采用墩式加固时,土体加固一般多布置在基坑周边阳角位置或跨中区域;长条形基坑可考虑采 用抽条加固;基坑面积较大时,宜采用裙边加固;地铁车站的端头井一般采用格栅式加固;环境保护要求

 高,或为了封闭地下水时,可采用满堂加固。

 P148 二、洞口土体加固技术 (二)常用的洞口土体加固方法 (2)

 常用的加固有化学注浆法、砂浆回填法、深层搅拌法、高压旋喷注浆法、冷冻法等。国内较常用的是深层搅拌法、高压旋喷注浆法、冷冻法(冷冻法常用的是垂直冷冻法,也可以采用垂直冻结与水平冻结相结合的方式)。

 P148(三)洞口土体加固的风险防控和处理 (1)洞口土体加固最常见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加固效果不好,造成开洞门时土体坍塌;二是加固范

  围不当,造成始发时水土流失。

 (3)出现开洞门失稳现象时:

 ①在小范围的情况下可采用边①破除洞门混凝土,边利用②喷素混凝土的方法对土体临空面进行封

  闭;②如果土体坍塌失稳情况严重:①封闭洞门,②重新加固。

 P149(一)盾构始发施工流程 盾构始发是指利用反力架和负环管片,将始发基座上的盾构,由始发工作井推入地层,开始沿设计线

  路掘进的一系列作业。

 盾构始发是盾构施工的关键环节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始发前工作井端头的地层加固、安装盾构始 发基座、盾构组装及试运转、安装反力架、凿除洞门临时墙和用护结构、安装洞门密封、盾构姿态复核、

  拼装负环管片、盾构贯入作业面建立土压(针对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和试掘进等。盾构始发流程见图1K413033-2。

 P150(一)盾构接收施工流程 盾构接收一般按下列程序进行:洞门凿除→接收基座的安装与固定→洞门密封安装→到达段掘进→盾

  构接收。

 P151推进过程中,土仓压力维持有如下的方法:①用螺旋排土器的转数控制;②用盾构千斤顶的推进速度

  控制;③两者的组合控制等。通常盾构设备采用组合控制的方式。

 (四)渣土改良 (1)改良渣土的特性:

 1)

 良好的塑流状态;2)良好的黏稠度;3)低内摩擦力;4)低透水性。

 常用的改良材料是泡沫或膨润土泥浆 P155 2.拼装顺序——由下往上对称进行 一般从下部的标准(A型)管片开始,依次左右两侧交替安装标准管片,然后拼装邻接(B型)管片,最后

  安装楔形(K型)管片。

 4.紧固连接螺栓 先紧固环向(管片之间)连接螺栓,后紧固轴向(环与环之间)连接螺栓。

 P157(一)壁后注浆的目的 1.同步注浆

 同步注浆与盾构掘进同时进行。使周围土体获得及时的支撑,可有效防止岩体的坍塌,控制地表的沉降。

  2.二次注浆 作用:对隧道周围土体起到加固和止水。

 P158(三)注浆材料与参数 (1)

 根据注浆要求,应通过试验确定注浆材料和配合比。可按地质条件、隧道条件和周边环境条件选用

  单被或双液注浆材料。

 (2)

 注浆材料的强度、流动性、可填充性、凝结时间、收缩率和环保等应满足施工要求。

 (3)

 应根据注浆量和注浆压力控制同步注浆过程,注浆速度应根据注浆量和掘进速度确定。

 P161四、地层变形的预测和施工检测 (3)施工监测项目应符合表1K413035的规定。

 P165三、 喷锚暗挖法掘进(开挖)方式及其选择条件 表 1K413041

 P170 1)注浆工艺应简单、方便、安全,应根据土质条件选择注浆工艺(法)。在砂卵石地层中宜采用

  渗入注浆法;在砂层中宜采用挤压、渗透注浆法;在黏土层中宜采用劈裂或电动硅化注浆法。

 2 2 )

 注浆顺序:应由下而上、间隔对称进行;相邻孔位应错开、交叉进行。

 P173 三、管棚支护

 (二)

 技术要点

 1.

 主要材料要求 (1)

 管棚所用钢管一般选用直径 80 ~ 180mm,双向相邻管棚的搭接长度不小于3m 2.施工技术要点 (1)施工工艺流程: 测放孔位→钻机就位→水平钻孔→压入钢管→注浆(向钢管内和管周围土体)→封口→开挖。

 P175(三)喷射混凝土 (3)

 喷射混凝土应分段、分片、分层自下而上依次进行。分层喷射时,后一层喷射应在前一层混凝土终

  凝后进行。

 (4)

 喷射混凝土时,先喷格栅拱架与围岩间的混凝土,之后喷射拱架间的混凝土。

 (6)在遇水的地段进行喷射混凝土作业时,应先对渗漏水处理后再喷射,并应从远离渗漏渗水处开始,逐渐向渗漏处逼近。

 P179(1)给水处理构筑物包括:调节池、调流阀井、格栅间及药剂间、集水池、取水泵房、混凝沉淀池、

  澄清池、配水井、混合井、预臭氧接触池、主臭氧接触池、滤池及反冲洗设备间、紫外消毒间、膜处理车间、清水池、调蓄清水池、配水泵站等。污水处理构筑物包括:污水进水闸井、进水泵房、格栅间、沉砂池、初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曝气池、配水井、调节池、生物反应池、氧化沟、消化池、计量槽、闸井等。

 (2)

 工艺辅助构筑物,指主体构筑物的走道平台、梯道、设备基础、导流墙(槽)、支架、盖板、栏杆 等的细部结构工程,各类工艺井(如吸水井、泄空井、浮渣井)、管廊桥架、闸槽、水槽(廊)、堰口、

  穿孔、孔口等。

 (3)

 辅助建筑物,分为生产辅助性建筑物和生活辅助性建筑物。生产辅助性建筑物指各项机电设备的建 筑厂房如鼓风机房、污泥脱水机房、发电机房、变配电设备房及化验室、控制室、仓库、料库、机修(电

  修)间等。生活辅助性建筑物包括综合办公楼、食堂、浴室、职工宿舍、车库等。

 P183

 自然沉淀 用以去除水中粗大颗粒杂质 混凝沉淀 使用混凝药剂沉淀或澄清去除水中胶体和悬浮杂质等

 过滤 使水通过细孔性滤料层,截流去除经沉淀或澄清后剩余的细微杂质;或不经过沉淀,原水直接加药、 混凝、过滤去除水中胶体和悬浮杂质 消毒 去除水中病毒和细菌,保证饮水卫生和生产用水安全 软化 降低水中钙、镁离子含量,使硬水软化 除铁去除地下水中所含过量的铁和锰,使水质符合饮用水要求

 除锰 工艺流程 适

 用

 条

 件

 原水→简单处理(如筛网隔滤或 消毒)

 水质较好

 原水→接触过滤→消毒 一般用于处理浊度和色度较低的湖泊水和水库水,进水悬浮物一般小于 100mg/L, 水质稳定、变化小且无藻类繁殖 工艺流程 适

 用

 条

 件

  原水→混凝、沉淀或澄清→过滤 →消毒 一般地表水处理厂广泛采用的常规处理流程,适用于浊度小于 3mg/L 的河流水。河 流、小溪水浊度通常较低,洪水时含沙量大,可采用此流程对低浊度无污染的水不加

 凝聚剂或跨越沉淀直接过滤

 原水→调蓄预沉→混凝、沉淀或 澄清→过滤→消毒 高浊度水二级沉淀,适用于含沙量大,沙峰持续时间长,预沉后原水含沙量应降低

 到 1000mg/L 以下,黄河中上游的中小型水厂和长江上游高浊度水处理多采用二级沉淀(澄清)工艺,适用于中小型水厂,有时在滤池后建造清水调蓄池

 P184二、污水处理 (一)处理方法与工艺

 (1)

 污水中有机物浓度一般用生物化学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总需氧量(TOD)和总有机碳(TOC)

 来表示。

 (2)1)一级处理 ①处理对象:悬浮物质 ②处理方法——物理方法:筛滤截留、重力分离、离心分离等 ③处理设备:格栅、沉砂池、沉淀池、离心机等2)二级处理 ①处理对象:胶体、溶解物质

 ②处理方法——微生物处理法(利用微生物代谢作用,去除污水中有机物质)

 A.

 活性污泥法(污泥中的微生物具有生长和繁衍的能力):反应器是曝气池;氧化沟是传统活性污泥

  法的改型 B.

 生物膜法 ③处理效果:二级处理后,BOD5去除率达90%以上,二沉池出水能达标排放P188 一、施工方案与流程

 (一)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应包括基础处理、结构形式、材料与配合比、施工工艺及流程、模板及其支架设计(支架设计、

  验算)、钢筋加工安装、混凝土施工、预应力施工等主要内容。

 (二)

 整体式现浇钢筋混凝土池体结构施工流程. 测量定位→降水→土方开挖及地基处理→垫层施工→防水层施工→底板浇筑→池壁及柱浇筑→顶板

 浇筑→功能性试验。

 二、施工技术要点 (一)模板、支架施工 (1)

 模板及其支架应满足浇筑混凝土时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要求。

 (2)

 各部位的模板安装位置正确、拼缝紧密不漏浆;对拉螺栓、垫块等安装稳固;模板上的预埋件、

  预留孔洞、 穿墙套管不得遗漏,且安装牢固;在安装池壁的最下一层模板时,应在适当位置预留清扫杂物用的窗口。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将模板内部清扫干净,经检验合格后,再将窗口封闭。

 (3)

 采用穿墙螺栓来平衡混凝土浇筑对模板侧压力时,应选用两端能拆卸的螺栓或在拆模板时可拔

  出的螺栓,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两端能拆卸的螺栓中部应加焊止水环,止水环不宜采用圆形,且与螺栓满焊牢固; 2)

 螺栓拆卸后混凝土壁面应留有 40~50mm 深的锥形槽; 3)

 对跨度不小于 4m 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 1/1000~3/1000。

 (二)止水带安装 (1)塑料或橡胶止水带的形状、尺寸及其材质的物理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无裂纹,无气泡。

 (2)

 塑料或橡胶止水带接头应采用热接,不得采用叠接;接缝应平整牢固,不得有裂口、脱胶现象;T 字接头、十字接头和 Y 字接头,应在工厂加工成型。(3)

 金属止水带应平整、尺寸准确,其表面的铁锈、油污应清除干净,不得有砂眼、钉孔。(4)

 金属止水带接头应按其厚度分别采用折叠咬接或搭接;搭接长度不得小于 20mm,咬接或搭接必须采用双面焊接。(5)

 金属止水带在伸缩缝中的部分应涂防锈和防腐涂料。(6)

 止水带安装应牢固,位置准确,其中心线应与

 变形缝中心线对正,止水带不得有裂纹、孔洞等。不得在止水带上穿孔或用铁钉固定就位。

 (三)施工缝设置 (1)

 混凝土底板和顶板,应连续浇筑不得留置施工缝;设计有变形缝时,应按变形缝分仓浇筑。

 (2)

 构筑物池壁的施工缝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池壁与底部相接处的施工缝,宜留在底板上面不小于 200mm 处;底板与池壁连接有腋角时,在留在腋角上而不小于 200mm 处。

 2)

 池壁与顶部相接处的施工缝,宜留在顶板下面不小于 200mm 处;有腋角时,在腋角下部。

 3)

 构筑物处地下水位或设计运行水位高于底板顶面 8m 时,施工缝处宜设置高度不小于 200mm、厚度不小于 3mm 的止水钢板。

 P190 2. 施工工艺流程 钢筋施工→ 安装内模板 → 铺设非预应力筋 →安装托架筋、承压板、螺旋筋→ 铺设无粘结预应力筋 → 外

 模板→ 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养护→拆模及锚固肋混凝土凿毛→割断外露塑料套管并清理油脂→安装锚具 →安装千斤顶→ 同步加压→量测→回油撤泵→锁定→切断无粘结筋(留 100mm)→锚具及钢绞线防腐→ 封锚混凝土。

 3.无粘结预应力筋布置安装 (1)

 锚固肋数量和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张拉段无粘结预应力筋长不超过 50m,且锚固肋数量为双数; (2)

 安装时,上下相邻两环无粘结预应力筋锚固位置应错开一个锚固肋;应以锚固肋数量的一半为 无粘结预应力筋分段(张拉段)数量;每段无粘结预应力筋的计算长度应加入一个锚固肋宽度及两端张拉

  工作长度和锚具长度; P192 满水试验是给水排水构筑物的主要功能性试验之一。

 — 、试验必备条件与准备工作

 (一)

 满水试验前必备条件 (1)

 池体的混凝土或砖、石砌体的砂浆已达到设计强度要求;池内清理洁净,池内外缺陷修补完毕。

 (2)

 现浇钢筋混凝土池体的防水层、防腐层施工之前;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池体施加预应力且锚固

  端封锚以后,保护层喷涂之前;砖砌池体防水层施工以后,石砌池体勾缝以后。

 二、水池满水试验与流程 (一)试验流程 试验准备→水池注水→水池内水位观测→蒸发量测定(无盖水池测,有盖水池不测)→整理试验结论。

 (二)试验要求 池内注水应分 3 次,注水到 1/3 设计水深(≤2m/d)

 → 停≥24h(观测 24h 水位下降值)

 → 注水到 2/3 设计水深(≤2m/d)

 → 停≥24h(观测 24h 水位下降值)

 → 注水到设计水深(≤2m/d)

 → 停24h → 观测水位初读数 → 间隔 24h → 观测水位末读数→ 间隔 24h → 观测水位二次末读数。

 三、满水试验标准 (1)

 水池渗水量(q)计算:按池壁(不含内隔墙)和池底的浸湿面积计算。

 (2)

 渗水量合格标准([q])。钢筋混凝土结构水池不得超过 2L/(㎡•d);砌体结构水池不得超过3L/(㎡•d)。

 P197 五、沉井封底

 (一)干封底

 (1)在井点降水条件下施工的沉井应继续降水,并稳定保持地下水位距坑底不小于 O.5m;在沉井封底前应用大石块将刃脚下垫实。(2)

 封底前应整理好坑底和清除浮泥,对超挖部分应回填砂石至规定标高。(3)

 采用全断面封底时,混凝土垫层应一次性连续浇筑;有底梁或支撑梁分格封底时,应对称逐格浇筑。(4)

 钢筋混凝土底板施工前,井内应无渗漏水且新、老混凝土接触部位凿毛处理,并清理干净。

 (5)

 封底前应设置泄水井,底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且满足抗浮要求时,方可封填泄水井、停止降水。

 P199(二)确定沟槽底部开挖宽度 (2)当设计无要求时,可按经验公式计算确定:

 B = D 0 +2×( b 1 + b 2 + b 3 )

 (1K415012)

 式中 B ——管道沟槽底部的开挖宽度(mm); D 0 ——管外径(mm);

 b 1 ——管道一侧的工作面宽度(mm),可按表

 1K415012-1

 选取; b 2 ——有支撑要求时,管道一侧的支撑厚度,可取

 150~200mm; b 3 ——现场浇筑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管渠一侧模板厚度(mm)。

 (三)确定沟槽边坡 (1)

 当地质条件良好、土质均匀、地下水位低于沟槽底面高程,且开挖深度在 5m 以内、沟槽不设支撑时,沟槽边坡最陡坡度应符合表 1K415012-2 的规定。

 P200 二、沟槽开挖与支护

 (一)

 分层开挖及深度

 人工开挖沟槽的槽深超过 3m

 时应 分层开挖, 每层的深度 不超过

 2m。

 (二)

 沟槽开挖规定 (1)

 槽底原状地基土不得扰动,机械开挖时槽底 预留

 200 ~ 300mm

 土层,由 人工开挖至设计高程, 整平。

 (2)

 槽底不得受水浸泡或受冻,槽底局部扰动或 受水浸泡 时,宜采用 天然级配砂砾石 或 石灰土 回填;

  槽底扰动土层为湿陷性黄土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地基处理。

 P201 三、地基处理与安管

 (一)地基处理 (1)

 管道地基应符合设计要求,管道天然地基的强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按设计要求加固。

 (2)

 槽底局部超挖或发生扰动时,超挖深度不超过 150mm 时,可用挖槽原土回填夯实,其压实度不应低于原地基土的密实度;槽底地基土壤含水量较大,不适于压实时,应采取换填等有效措施。

 (3)

 排水不良造成地基土扰动时,扰动深度在 100mm 以内,宜填天然级配砂石或砂砾处理;扰动深度在 300mm 以内,但下部坚硬时,宜填卵石或块石,并用砾石填充空隙并找平表面。

 (二)安管 (3 3 )

 采用焊接接口时,两端管的环向焊缝处 齐平,错口的允许偏差应为 0.2

 倍壁厚,内壁错边量不宜超过管壁厚度的 20%,且不得大于 2mm 。

 (4)

 采用电熔连接、热熔连接接口时,应选择在 当日温度较低或接近最低时 进行;接头处应有沿管

  节圆周平滑对称的内、外翻边;接头检验合格后,内翻边宜铲平。

 (7)岩石地基局部超挖时,应将基底碎渣全部清理,回填低强度等级混凝土或回填粒径 10~15mm 的砂石并夯实。

 P203 二、施工方法与使用条件

 (2)不开槽施工法与适用条件见 表

 1K415013。P205 — 、压力管道的水压试验

 (二)管道试验方案与准备工作1.试验方案 主要内容包括:后背及堵板的设计;进水管路、排气孔及排水孔的设计;加压设备、压力计的选择及

  安装的设计;排水疏导措施;升压分级的划分及观测制度的规定;试验管段的稳定措施和安全措施。

 2. 准备工作

 (1)

 试验管段所有敞口应封闭,不得有渗漏水现象。

 (2)

 试验管段不得用闸阀做堵板,不得含有 消火栓、水锤消除器、安全阀等附件。

 (3)

 水压试验前应清除管道内的杂物。

 (4)

 应做好水源引接、排水等疏导方案。二、无压管道的严密性试验 (一)基本规定 (1)污水、雨污水合流管道及湿陷土、膨胀土、流沙地区的雨水管道,必须经严密性试验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

 (5)管道的试验长度:

 1)

 试验管段应按井距分隔,带井试验;若条件允许可一次试验不超过 5 个连续井段。

 2)

 当管道内径大于 700mm 时,可按管道井段数量抽样选取 1/3 进行试验;试验不合格时,抽样井段数量应在原抽样基础上加倍进行试验。

 P217 二、供热管道施工基本要求

 (1)

 所有材料的合格证书、质量证明书及复验报告齐全、完整。属于特种设备的压力管道元件(管 道、弯头、三通、阀门等),制造厂家还应有相应的特种设备制造资质,其质量证明文件、验收文件还应

  符合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的相关规定。实物、标识应与质量证明文件相符。

 供热管网中所用的阀门等附件,必须有制造厂的产品合格证。一级管网主干线所用阀门及与一 级管网主干线直接相连通的阀门,支干线首端和供热站入口处起关闭、保护作用的阀门及其他重要阀门, 应由工程所在地有资质的检测部门进行强度和严密性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P220(4)管口对接时,应在距接口两端各 200mm 处测量管道平直度,允许偏差 0~1mm,对接管道的全长范围内,最大偏差值应不超过 10mm。对口焊接前,应重点检验 坡口质量、对口间隙、错边量、纵焊缝位置 等。坡口表面应整齐、光洁,不得有裂纹、锈皮、熔渣和其他影响焊接质量的杂物。不合格的管口应进行

  修整。

 P221(六)管道焊接质量检验 (1)在施工过程中,焊接质量检验依次为:

 对口质量检验、外观质量检验、无损探伤检验、强度和严密

 性试验。

 供热管道的热伸长量及应力的计算式见表 1K415023。

 供热管道的热伸长及应力计算式简表 表 1K415023

 名

 称 计算式 说 明

 热伸长量计算

  Δ L = αL Δ t Δ L ——热伸长量(m); α

 —...

推荐访问:复习资料 工程管理 建造师
上一篇:街道党工委(乡镇党委)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情况汇报
下一篇:XX中学学生志愿者服务登记表(个人)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