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与“文化寻根“新论

来源:程序员 发布时间:2020-08-31 点击:

  “寻根文学“与“文化寻根“新论

 (2/)

 街话研宠

 确,豸1f反,弓,午阂=,r麓,

 以

 "寻根文学"与"文化寻根"新论

 王2D卵

 口李运抟

 从文化角度审视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显然是文化意识最为

 觉醒,文化色彩最为浓郁的一个文学时代.而回顾薪时期文学显示

 的文化景观,寻根文学"则又是其间一个最具文化意味的文学现

 象.所谓"寻根文学",事实上就是"寻文化之根"的文学

 然而关于"寻根文学"的认识与评价,今天看来却有不少需要

 重新认识的地方我认为,应当将它放在迄今为止的新时期整体文

 化背景和新时期文学的文化运作中来理解与评价.也就是应在一

 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历史背景中来重新审察这一重要的文学

 景观.

 一

 ,

 "寻根文学"及其时间跨度

 重新认识"寻根文学",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研究对象

 的确认这种确认包括两层相互关联的意思:一是所谓"寻根文

 学究竟指什么样的文学.这是对创作共性特征的确认.二是它旗

 号下的作品构成情况.这是对创作范围的总体划归

 解答什么是"寻根文学",自然要从称谓的产生说起.按通常说

 法,"寻根文学"旗帜的公开亮相,是以韩少功发表在1985年4月

 号《作家》上的《文学的根"》为标志.在这篇后来被公认为是"寻根

 文学"的宣言以及另篇文章《关于文学"寻根"的对话》①中,韩少功

 主要表达了三个互为联系的观点:一是"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

 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二是文学的"寻

 根",只是"寻找我们民族的思维优势和审美优势".三是面对有"深

 厚精神的"民族的自我","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

 重铸和镀亮这种自我".简言之就是,理当植根于本土传统文化的中国文学也应该使这种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和新的光彩.如果

 说"寻根文学"正是由于韩的宣言而获得称号,那么围绕它的有关

 文化观念的解释中,韩少功的说法则只是一家之言.不过由此已可

 3

 秘雄轿宛

 大体确认"寻根文学"的所指.联系"寻根文学"常指

 的80年代中期前后那批文化色彩比较浓厚,文化意

 味比较强烈的小说来看,所谓寻根文学",无非是指

 重在开掘,表现和反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至于如

 何开掘,表现和反观,什么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思维

 优势和审美优势",是否能重铸和镀亮",就并无一

 定之规.说起来"寻根文学"也是一种较笼统的界定.

 因为这些大体可以称为文化小说的作品,对"文化

 之根"的理解与表现也是五花八门.

 那么,究竟哪些作品可以归为"寻根文学"呢?

 众所周知,韩少功文章是一石激浪,引发了80

 年代中后期那场关于"寻根文学"的争论.也就是在

 这场不亦乐乎的争论中,人们才发现其前与其时的好多小说其实都在"寻根",也都是能叫做寻根文

 学"的.于是,汪曾祺的乡土文化小说如《受戒》,《大

 淖记事》,《岁寒三友》,《故乡人》,《故里三陈》等,便

 首当其冲被视为"寻根文学"的先声.汪老的这些带

 回忆性质的作品,也确实是与中国的"文化之根"紧

 紧缠绕一起.邓友梅的"京味小说",冯骥才的"津昧

 小说",贾平凹的"商州小说",李杭育的"葛Ji『江小

 说",莫言的"红高粱小说",当然也跑不了.至于像钟

 阿城,郑万隆,郑义,王安忆,古华,叶蔚林,何立伟等

 的指向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化色彩较浓的作品,也便

 一

 古脑儿被划归其间了.韩少功中篇小说《爸爸爸》,

 《女女女》和短篇小说《蓝盖子》,《归去来》等,当然是

 直接体现"寻根文学"理论宣言的实践之作.按照前

 面所说"寻根文学"在文化方面的大体要求,上述作

 品归入"寻根文学"之内是完全可以的但耐人寻味

 的是:唇枪舌剑的争论过后,就再无人关注这类创作

 现实了.哪怕后来出现了再地道再突出的"寻根文

 学"作品,人们虽也会注意也会评价,却是再也不从

 或极少从"寻根文学的角度来考虑它们了.

 这说明了什么?我以为这其实是批评界追求所

 谓轰动效应"的一大证明.当然也是一大毛病.对

 一

 种有相关特征或相似性的创作现象和创作走向,

 理论不仅需要及时发现和及时研究,而且还需要跟

 踪其发展.由此来看"寻根文学",它决不是只存在于

 它成为热门话题的邢几年,而是一直在发展着.这就

 是说,以往对"寻根文学存在的时间跨度的划分,即

 认为它只是80年代中期前后数年的一种创作现象,

 显然不符创作实际情况.

 毫无疑问,"寻根文学"创作的时间跨度要重新

 认识.就已有情况看,重在反观民族传统文化而企盼

 文化新生的"寻根文学",在引发轰动效应之后一直

 4

 未有停歇而在继续比如80年代末90年代初,像苏

 童不同凡响的中篇《妻妾成群》及其长篇《米》和《我

 的帝王生涯》,如杨争光三个出色中篇《赌徒》,《黑风

 景》和《棺材铺》,我以为便是很不错的"寻根文学"作

 品如果说"寻根文学"的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决不

 应当是文化保守主义的回归与沉迷,而应是入乎其

 间又出乎其外的观照,选择与扬弃,那么苏童和杨争

 光的上述文化色彩非常浓郁的作品,与"文化之根"

 的关系就是八乎其内以后又能出乎其外.从根本上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至于陈忠实意欲

 展示"一个民族的秘史"的《白鹿原》.回族作家张承

 志追根溯源回族文化历史并对其教派"哲台忍耶文

 化精神予以歌颂的《心灵史》,张炜充满人文理想主

 义也是思考文化的《融入野地》和《九月寓言》王小

 渡以古今三个时代为不同文化背景而又穿越时空叠

 映古今的"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

 《青铜时代》,不管它们的作者出于何种文化观念和

 怀抱着何等文化情怀,单从作品厚重显现的对民族

 传统文化的追寻,叩问与解剖来看,它们也完全可以

 说是"寻根文学".

 其实,韩少功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也可以划

 归"寻根文学".关于这本"词典小说"的创作意图,作

 者曾说:由于交通和通讯手段的日渐发达,"使人类

 越来越强化了横的联系,越来越加速了文化更新的进程,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基本上铲除和融化文化的地域差别,倒是可能扩大和加剧时代差别.地球村的同代人吃着同样的食品,穿着同样的衣服,住着同样

 的房子,流行着同样的观念,甚至说着同样的语言.

 但到了那个时代,五十年代的人了解三十年代的人,

 有可能就像现在湖南人要了解海南文化,中国人要

 了解英国文化一样困难."②因此这本探索之作,不

 仅显示了作者从语言进入文化并以语言形式保存具

 有象征性的"马桥文化的意图,而且当年作者在那

 篇"寻根文学"宣言中所表达的"文化寻根"的意识,

 于《马桥词典》也非常明显.作者以"词典"形式描述

 和解释"马桥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以现代意识对既

 是地域的也是民族传统的"马桥文化"进行了一次寻

 根溯源的追寻和解剖.

 "寻根文学"在新时期所以没有成为文学的匆匆

 过客,和我们所处时代的文化状态有密切关系.当十

 年文化浩劫以其粗暴和专横大大教训了中国人一番

 之后,当人们发现许多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或多或

 少其实都和本土传统文化有关时,当打开国门使多

 种异国文化传播进来而形成文化碰撞并带来文化困

 维胬究

 惑时,面对这样一个文化时代,文学怎么会很快放弃

 对本土"文化之根的思索呢?

 二,"文化寻根"思潮的缘起

 众所周知,所谓"寻根文学"关键是"文化寻根"

 但两者却不能混为一谈因为"寻根文学固然引发

 了关于文化寻根思潮的大讨论,但文化寻根思潮却

 是早在这个讨论之前就已经波起浪涌了.因此,由

 "寻根文学"而论"文化寻根"思潮的缘起,我们必须

 澄清这样两个以往多有含糊的问题:一是文化寻根

 思潮的出现远早于"寻根文学"的讨论二是文化寻

 根思潮的缘起,不是哪个人的率先行为或个人动作,

 而是特定环境中群体性的也是共时性的思想现象.

 前面说过,"寻根文学"旗号正式亮相的直接起

 因是韩少功发表了《文学的"根"》.但新时期文学文

 化寻根思潮的开始波动起伏,则显然早于韩的宣言.

 季红真曾指出:"文化寻根思潮,涉及整个文坛,发端

 于韩少功发表于《作家》1985年4月号上的《文学的'根'》.而最早的潮汛刚要追溯到汪曾祺发表于《新

 疆文学~1983年2月号上的理论宣言:《回到现实主

 义,回到民族传统》.⑧发表后反响不太大的汪曾祺

 的这篇理论宣言是否是"最早的潮汛"姑且不论,但

 可以确认文学界的文化寻根决非自1985年韩少功

 发表宣言始.事实上,在新时期最初几年的"伤痕文

 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的创作中,除了对"文

 革"和17年时期荒唐政治运动及极左思潮的批判

 外,已经有一些作家多少开始了对"文化之根的思

 索尤其是"反思文学作品,对传统文化的思索更为

 明显也更见深入.如古华发表和出版于1981年的短

 篇小说《爬满青藤的木屋》和长篇小说《美蓉镇》,就

 实在是非常地道的"寻根文学"了.其对中国传统文

 化根源的追溯与反思,是后来不少"寻根文学"作品

 难以比肩的.可以这样说:韩少功文章的一石激浪并

 由此掀起"文化寻根"大讨论,是水到渠成,即:文化

 寻根的思潮早已波动,韩文的发表只是起了一个催

 化和明确的作用.这是必须确认的首要一点.

 围绕文化寻根思潮的缘起,一段时间曾有热衷

 于个人行为的讨论和争辩.我以为完全不必争论准

 谁准是带头人.围绕个人的争论之所以没有必要也

 无意思,是因为这种重大思潮不可能是个别人的行

 为.它根本上就是特定时代和特定文化环境必然会

 催化的一种群体的思考和努力.只是说,个人的思考

 有先有后,文化寻根"的意识有强有弱,文化观念也

 不尽一致而已.但整个来看,思潮缘起还是一种带有

 同步性和群体性的思想现象.

 事实上,在"文化寻根"的讨论正式拉开序幕以

 前,或者说在韩文发表以前,创作上早已提供了引发

 讨论的厚实基础和水到渠成的环境.也就是说文化

 寻根思潮早已如涓涓流水流淌波动在相关创作实践

 中了.具体表现就是:有意开掘和表达地域文化,由

 现实生活追溯或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主要是

 小说),已经大量出现并引起关注.如贾平凹的系列

 "商州小说"以及笔记体小说《商州初录》,对秦汉文

 化,黄土文化进行追溯和反思,并"着眼于考察和研

 究这里的地理,风情,历史,习俗,从民族学和风俗方

 面着手"④;如李杭育较早开始创作的葛川江系列

 小说",以"最后一个的文化悲歌和"最早一个"的文

 化反思,在新时期文坛也早已引人注目了;邓友梅浓

 墨重彩写老北京市井文化生活的《那五》,《烟壶》,

 《寻找"画儿韩"》等"京味小说",也是较早出现且影

 响颇大的典型"地域文化小说"至于郑万隆力求"开

 掘自己脚下的'文化岩层@的《异乡异闻》系列.阿

 城异军突起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

 被认为是"寻根文学"代表作的王安忆的《小鲍庄》,

 莫言展示"高密乡土文化"和张扬原始生命力精神的"红高粱家族",冯骥才描绘晚清天津卫市井风俗的"津味小说"《神鞭》,湖北两位青年女作家方方和池

 莉的《风景》,《不谈爱情》等"汉咪小说".以及古华,

 莫应丰,叶蔚林等具有浓郁湘西风土色彩的小说创

 作,无论是出于何种文化观念和文化目的,也都是或

 早于或无关于韩步功的"寻根宣言".可以说:韩的"寻根宣言"所能造成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轰动效

 应,是"文化寻根"小说到了应该总结的时候与此同

 时也就证明:就"文化寻根"意识而言,它毫无疑问并

 非始于韩少功宣言有创作.相应的文化意识显然

 已"意在笔先".比如李杭育浓墨重彩持续不懈地刻

 画充满文化痛苦和文化惶惑的旧时代的"最后一

 个",又努力描写背负沉重文化负担的"最早一个".

 怎么可能没有明确的"文化寻根"意识?又如古华在

 《爬满青藤的术屋》的创作谈中,就曾明确告诉读者:

 "对于王术通这种人物,我早就似曾相识了.他是一

 个年代久远的社会存在他没有文化,却被视为政治

 可靠;他愚昧.却被视为老实;他心胸狭隘,却被视为

 纯朴忠诚.就连他的蛮横自信,都被视为勇敢坚定

 ……

 他视科学,文化如水火,视现代文明,民主政治

 如仇敌."古华认为,"问题不在于王木通本身有多大

 的罪过,而在于他所承袭下来的那种古老的生活方

 5

 胡稚轿究

 式,在于容许这种生活方式所产生的思想方式赖以

 存活的社会环境."@显而易见,古华已经明确意识

 到本土传统文化的巨大习惯力量对现代中国人的生

 存的重大影响.能这样摆脱单纯从时代政治看"文

 革"悲剧,深入到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探讨原因,并

 再由文化来反观现实政治,这种思考在当时来说确

 实不俗.

 还有一个文体问题值得注意.我们谈论"寻根文

 学"时,所及作品通常只限于小说所谓寻根文学"

 其实就是"寻根小说".所以这样,当然和当时小说创

 作的有意为之以及"寻根文学讨论基本上也是在小

 说界进行有密切关系坦与此同时我们还是要注意

 这样一种现象:这就是其他文学文体的创作也在进

 行相似的文化寻根.比如8O年代中期前后的报告

 学创作,文化寻根的性质就非常突出.当时许多被称

 为"全景图"或"立体性报告"的报告文学作品,无论

 取材如何,总是自觉有意地切入到文化层面来审察

 问题,而中国传统文化往往成为尤加思考的文化焦

 点.诸如《神圣忧思录》,《洪荒启示录》,《阴阳大裂

 变》,《土地与土皇帝》,《西部在移民》,《中国的"小皇

 帝"》,《京华沉思录》,《步鑫生现象的反思》,《兵嫂汉

 城》以及近年的《马家军调查》和《千年沉重》等等,这

 方面都特别突出.它们可以称为报告文学中的"文化

 文本指出文体问题,倒非无限扩大"寻根文学".但

 必须注意到这一事实.

 由上述可以看出:"文化寻根"思潮有一个发展

 过程.从"文化寻根"的主要意识来看,这个过程虽然

 始终不是明确化的集体作战,但却具有不约而同汇

 合成潮的特点,是一种应运而生的群体性文化思考

 现象.可以这样总结t早于"寻根文学"大讨论之前的文化寻根思潮,其缘起是一种共时性的群体所为这

 一

 导引创作和蕴涵于创作中的文化思潮,显然又是

 特定时代环境所催化的应运而生的必然创作现象.

 其实就当时的整个人文学界和人文意识来看,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荐认识和反思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并非只有文学界在"寻根".

 三,如何看待"文化之根"?

 寻根文学"显示的文化寻根思潮现象,在不同

 作家的创作和具体作品中的表现是比较复杂的.这

 种复杂性,概而言之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不同作家对"文化寻根"的出发点不同.虽

 然前面说到"寻根文学是共时性的群体行为,但为

 6

 何要进行文化寻根,各个作家的想法与目的则见智

 见仁.有的是出于热爱和习惯传统文化而怀念歌颂

 之,有的是探感传统文化的腐朽而批判之,有的是既

 有颂扬又有批判,有的则其是想客观描述而已.有人

 曾这样评价汪曾祺和何立伟的"文化小说"的文化态

 度:"汪曾祺一直恪守自己的寂寞,他的不为时势而

 诱的创作,使小说和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文物达到

 了某种接近.即使是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愫也仍然不

 能摆脱晦潜遗风.与之有脉络相承的何立伟的小说

 更显得玲珑,浸满士大夫气,甚至对情境的体验进入

 一

 种把玩状态,由生命的需要跳入浪费生命的痴迷

 之中流连忘返这和我们目常生活中所见到的遇马,

 泡茶馆,听戏迷的趣味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类行为

 是我们这个民族独具的并且久传不变的."⑦对于汪

 曾祺,何立伟文化韵味浓厚的"文化寻根"小说来说,

 这只是一种读法和感觉,不必完全葡意.比如何立伟

 文化小说的代表作《白色鸟》和《小城无故事》,虽然

 确实"玲珑",但透露的却主要是对人世丑恶的批判,

 见不出忘记根本的"把玩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没有

 差异.我们确实能感受到在"文化寻根"的创作出发

 点上,不同作家是有所不同的.

 其次,作家的文化程度,文化素养,文化经历和

 文化感受的不同,使他们对"文化之根"的感受与理

 解也有差异.这种差异有时甚至大相径庭.由此,即

 使文化观念接近或相似的作家,表现出来的文化态

 度也有明显不同.比如韩少功和李抗育,这两个寻

 根文学的代表作家对传统的认识有明显相似处,都

 具有很强烈的现代意识并都意在批判传统文化阻碍

 现代化进程的危害性.但他们的作品表现却有明显

 差异:韩少功更注重对"根"的纵深解剖,对传统文学

 弊端的批判也激烈得多,不惜采取荒诞手法进行极

 度嘲讽和批判.《爸爸爸》,《女女女》,《蓝盖子》,《归

 去来》等即是充分证明.李杭育则注重在新旧事物的交替中说明传统文化的弊端,但文化态度要温和得

 多.在揭示旧文化于新时代的落伍和落后时,或多或

 少甚至带有对旧文化的温馨的怀念这从作家对"最

 后一个"的描写,几乎个个都带有"无可奈何花落去"

 的情怀与色彩,多少就能看出.

 总而言之,"寻根文学"对于"文化寻根"的出发

 点,审美意趣和表现,是因人而异各有所求,产生的艺术效果和思想影响也各各不同.我们在具体阅读

 中能够印象深刻地感受到这类差异;有的作品意在

 深入解剖文化本质而切入了文化深层结构,有的则

 只是触及到文化的皮毛而缺乏思想的深刻;有的"以

 秘维薪宠

 形传神"而吃透了文化现象,有的则只是止于形式层

 面的表现而不见文化的神韵;还有的则只不过是附

 庸文化的风雅而已.

 ,

 "文化寻辗"的动机和表现固然有些复杂,但与

 此同时它们又有共性.这就是:"寻根文学"所蕴涵所

 表现的文化寻根思潮,无论怎样复杂,无论包含了何

 种情感,说到底总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的思考.如果说

 它是特定时代环境和特殊文化背景中所产生的一种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再认识的追寻和反思,那么作

 为一种有特定审美指向的思想,动,其所有的思想

 与思考便都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如何看待我们的"文化之根"也就是如何评价我们历史悠久的中华

 民族文化.

 回顾迄今为止的整个"寻根文学",如何看待"文

 化之根,我以为主要有三种文化态度.这三种各有

 代表性的文化态度就是:文化批判派,文化改良派,

 文化保守派.分析它们之前,有两个问题必须加说

 明和强调:

 一

 是这里旨在归纳文化观念和文化认知的所谓

 "派",不是缩"寻根文学作家进行定性和划分,即并

 非说某某作家属于某某派."振",虽然无疑和具体作

 家的文化态度有关系.但决不能由此"对号入座.因

 为落实到具体作家,他们的文化观念和文化认识往

 往比较复杂,有时还表现出矛盾与游移的文化态度.

 比如某个作家,其"寻根文学"作品所显示的对"文化

 之根"的评价态度,有时是激烈批判,有时又带有改

 良情怀,有时或多或少还有保守意识.另外,作家的文化认识也与时推移而有发展变化.比如汪曾祺,新

 时期伊始他开始写"回忆性地域文化小说时,其显

 示的文化态度是比较偏向和认同民族传统文化的.

 至步看不出多少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他90年代初有

 篇文章则显示了明显变化.于中汪老说:"我认为本

 世纪的中国文学,翻来覆去,无非是两方面的问题: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继承民族传统与接受西方影

 响.又以为:铆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可以并存,并且

 可以溶合;民族传统与外来影响(主要是西方影响)

 并不矛盾.二十一世纪的文学也许是更加现实主义

 的,也更加现代主义的;更多地继承民族文化,也更

 深更广地接受西方影响的."@这样宽容的文化态度

 和极为看重西方文化,就汪曾祺小说所显示的文化

 意识来看,我为就含有发展变化的新的观念因素.

 二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关系

 问题.三种文化态度,无疑与较具体的文化内容有一

 定联系.比如说"精华"应该继承发扬,"糟粕"则需批

 判抛弃,这就有文化的评估,取舍和扬弃的问题,当

 然也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文化态度但文化态度与此

 又有重大区别.我所说的文化的批手0,改良和保守三

 种态度,是对整个民族传统文化根本结构和主体思

 想本质的把握与评价.比如几千年来长期统治中华

 民族并且深深融入了"劳动人民文化"之中的封建主

 义文化,比如儒家,道家和法家的各自的伦理道德学

 说,它们当然也都有某些可取处.否则我们经常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就不知指什么了

 但正如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所愤怒批判的,封

 建主义文化的根本意识是"吃人的文化",与专制统

 治,愚民政策,小农经济和野蛮伪善的封建伦理道德

 等密不可分.时至科学与民主得以倡导的时代,封建

 主义文化保守僵化,腐朽落后的本质更见突出.如果

 说康有为,梁启超们拥戴"君主立宪"的文化态度是

 典型的.文化改良派,那么文化立场非常鲜明的鲁

 迅,其对"文化之根"的文化态度则可谓不折不扣的"文化批判派".鲁迅小说,绝大多数其实都带有文化

 寻根的性质,而文化态度则基本是持批判立场.这样

 说意思就明白了.即这里所说的文化态度,主要指作

 家经由作品而显示的对"文化之根"的文化本质或者

 说主导思想的总体评估下面,我们来略为评赍这三

 种文化态度.

 1.文化批判派

 这种态度其实已不言自喻.鲁迅当年的小说及

 其文化立场就是一个典范.以薪时期自始迄今的"寻

 根文学"来看,诸如中短篇小说《爬满青藤的木屋》

 (古华),《腊月正月》(贾平凹),《爸爸爸》,《女女

 女》(韩少功),《妻妾成群》(苏童),《黑风景,《棺材

 铺》,《赌徒》(杨争光),《风景》(方方),《离婚》(南

 台),《瑶沟人的梦》(阎连科),《向上的台阶》(周太

 新),《县城意识》(刘玉堂),《五号油田在山里》(李

 唯),《自棉花》(奠言),《灰色迷惘》(季宇),《道场》

 (张玉良),《夜郎西》(王跃文)等,长篇小说如古华的《芙蓉镇》,苏童的《米》,陈忠实的《白鹿原》和奠言的《车乳肥臀》等,我以为都是以彻底或比较彻底的批

 判态度来看待传统文化.这些具有文化寻根性质的作品,批判的可能是传统文化某些方面或某个问题

 的丑陋和弊病而非全面清理,但所有这些批判都具

 有三个特征;一是批判所指,都是传统文化的本质构

 成和关键所在,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味.二是批

 判的立场坚定,没有含糊其词处,显示的就是冷峻的"审丑".三是现代意识突出,即都是主要以科学与民

 主的意识来观照和剖析传统文化本质上的陈腐和落

 7

 氆稚爵窕

 后的劣根性.

 2.文化改良派

 所谓文化改良派,是指对"文化之根"采取了折

 衷态度.此种文化态度,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构成

 虽也有不满,对其落后,陈旧和丑陋处也有忧虑或痛

 恨,但还是认为传统文化有许多美好的地方.比如重

 义轻利的君子之道,古朴的民风民俗,亲近自然乡野

 的舒畅,原始生命力的热烈雄浑,"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的隐士情趣,清灵淡泊的士大夫情调,虽嘈

 杂琐碎,狡黠油靖但又温情脉脉色彩丰富的市民生

 活和市井情趣,如此等等皆是值得留恋的文化传统

 和文化习俗.诸如汪曾祺,邓友梅,何立伟,钟阿城,

 郑万隆,李杭育这些"寻根作家"的地域文化小说和

 知青小说,所表现的文化态度与文化情怀便或多或

 少都具有这种文化改良派色彩.

 于中,钟阿城的创作是晟有代表性的《棋王》就

 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有人可能认为,崇尚道家,向往

 自然,亲爱乡野的《棋王》应是完全回归传统文化的文化保守主义作品.事实上并非如此.阿城小说固

 然具有浓郁的"文化回归"色彩,但作者对传统文化

 是有明显不满的.如《棋王》中,固然赞叹了"家破人

 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

 即是幸,即是福"的顺其自然的人生观,但这只是一

 个方面.须知,"可圃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的感

 慨,可不是一句轻飘的调侃,而是显示《棋王》文化态

 度非常重要的神来之笔.只是惜乎常被人忽视.这

 就是说,《棋王》虽然有回归传统文化,向往自然人生

 的情怀,但绝非满足于此.其实,《棋王》对现实生存

 的尴尬,沉重和某种丑陋的揭示,也折射出了他对传

 统封建文化的不满.因为这些现实问题和社会矛盾,

 相当程度上便与因袭传统文化有关.

 3.文化保守派

 文化寻根思潮中的文化保守思想,也是颇具代

 表性的一种寻根态度.这种主要表现为回归传统文

 化,抗拒现代文明和不思变革的意识,虽不能说就是

 赞同封建主义文化的卫道士,但它确实是习惯传统

 亲合旧物.在"寻根文学"中,这种保守主义的文化寻

 根意识,主要体现在对小农经济,乡村文明和乡土文

 化的极力赞扬中.

 我在前面已强调过,对于"寻根文学"的圈划应

 当扩大视野,即应该将新时期具有文化寻根性质的作品都揽括其中,不能拘泥于"寻根文学大讨论前

 后的少数作品.由此来看,明显具有文化寻根性质的刘绍棠和浩然的乡土小说便也应划归其问.而考察

 8

 文化保守撮,这两位作家的乡土小说及其创作观念

 则可视为突出代表.新时期以来,刘绍棠创作了《蒲

 柳人家》,《二度梅》,《鹧鸪天》,《蛾眉》等一系列乡土

 小说.这些虽有苦难但主要是为了赞美中国农民传

 统美德和纯朴乡土文化的作品,几乎见不到丝毫现

 代意识的观照.所以如此,除了作者认为农民"具有

 劳动人民的淳朴美德,保持着我们伟大民族的许多

 优良传统,还因为作者所说的:"农村是我的生身立

 命之地,农民是养育我的父母和救命恩人;写农村.

 写农民,正是我的感恩图报."@且不说出于个人"感

 恩图报"的创作未免情绪化而难有理性认识,仅这般

 几乎是全盘肯定,全面赞美农民及乡村文化的态度,

 本身就大有问题.因为中国农民实际上是最需要文

 化启蒙的落后群体,中国农村是最易于保存封建主

 义文化也最多封建意识的愚昧堡垒.刘绍棠的回归

 传统,赞美乡土,显而易见带有浓重的文化保守思

 想浩然的农村小说创作亦然评论家雷达在由《苍

 生》返观浩然的整个农村小说创作时曾这样说道:

 "我认为,在今天最值得我们深思的,还是处于深层

 的,作为浩然创作心理基础的东西它是什么呢?筒

 言之,这是农民本位文化的严重制约和影响所谓农

 民本位文化,就是以农民为本位,从这里出发又回到

 这里:它实质上是一种以传统的小生产意识形态和

 心理结构为基本材料的,虽受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义的洗礼,却仍未改换其基本结构的带有封建印痕

 的文化意识."@这确实是一针见血的评判.众所周

 知,浩然对于人们批评他的《艳阳天》和《金光大道》

 一

 直是不太服气的,作过多次辩解.尽管如此,浩然

 还是感到再走老路肯定行不通.于是立下了"甘于寂

 寞,安于贫困,深入农村,埋头苦写"@的新"座右

 铭",而且确立了四个"重新即重新认识历史,重新

 认识生活,重新认识文学和重新认识自己@.但就在

 以这些"新的认识来写《苍生》时,浩然却还是"对许

 多事物不理解而感到是非难辨,好坏难分,由此陷入

 困惑",而几乎"不由自主地退却了"⑩.浩然能这样

 .重新开始"当然应该肯定.但"重新"得所以这般艰

 难,我以为就还是雷达所说的那种根深蒂固的"农民

 本位文化"在作祟.

 就文化保守思想来说,其他作家作品也有显示.

 只是都没有上述两位作家那么突出而且那么一直在

 坚持.比如路遥的《人生》,比如史铁生的《我的遥远

 的清平湾》和《插队的故事》,对落后的农村文明与乡

 土文化也都给予了极度赞美.毫无疑问.作为一个阶

 级群体的农民当然有美德,宁静的农村生活和古朴

 蛰维研究

 的乡土文化当然有令人留恋的地方.但问题在于:当

 你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品质和根本功能进行追寻与

 评定时,需要的就不应是情绪化的评判或印象式的感慨,也不能是仅仅出于个人的"感恩图报",更不该

 是所谓"感谢苦难"的回忆评估文化.应该立足于历

 史的真实进程而进行客观估价,应该立足人类总体

 文化的进展与比较而有科学的把握由此而论,小农

 经济及其文化当然是落伍的经济与文化.以工业化,

 都市化,商品化,科技化和信息化为标志的人类社会

 的现代化进程,固然也会带来种种"现代文明病",固

 然也并非美好无比,但相对于简单落后的农业文明

 显然是巨大的进步.况且人类社会也不可能永远停

 留在小农经济的封建时代而不前行.文化寻根和文

 化评判如果忘掉这些,那就难免本末倒置.

 四,文化寻根的起点

 上面谈了"寻根文学"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三种寻

 根态度,我想无论何种认识,有个关键问题不能回

 避: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寻根,是在什么样的文化起点

 上开始进行的十年文化浩劫后,中国最需要的文

 化思想和文化精神是科学与民主,而绝不是回归小

 农经济文化更非封建主义文化.最需要也即意味着

 最缺乏,换言之我们最基本的文化启蒙即科学与民

 主的启蒙,于全民族还远未完成.如果完成了,文

 革"那种全民的悲剧和闻剧就很难出现.这也就是

 说,我们文化寻根的起点很不牢靠也很初级.在这种

 文化起点中,文化寻根若非鼎新革故,反而要到传统

 的小农经济文化中去寻求法宝,未免有些荒唐.

 实际上,思考本土传统文化的文化寻根完全说

 不上什么新鲜.远的不说,就以20世纪以来的情况

 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一直就是中国近现代

 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一大话题.也是一个严肃的思

 想任务.而思想武器,恰恰是科学与民主为旗帜.

 不必说哲学界,思想界,即以文学界对传统文化思考

 的情况看,今天的"寻根文学"作家.有谁能比当年的鲁迅还深刻?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

 "文化之根"都早已作了深沉的思索和深刻的分析,

 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惜乎因种种原因而中断或

 被忽视了.事实上,今日文化寻根思潮的思想与思

 考,总体上未必能及昔日的水平和质量.

 认识到这些非常重要.唯有将薪时期的文化寻

 根思潮放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来衡量和比较,

 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看到面对"文化之根"我们究竞做

 了些什么.也才能发现:哪些做得有价值,哪些做得

 无意义,哪些做得令人难堪.

 注释:

 @t关于文学"哥根盱畸话}.1986丰4—26日《文艺报.

 @韩少琦t"马梆词典)后记),作謇I匮社1997年版.

 @车虹真:f文化寻I豆与当代文学》,t文艺研究)1989年萆2

 期.

 ④首平凹t'室革声注中的思索——(腊月正一)后记》,《十月,

 1984年莽6期.

 ⑤郝万隆:'我的根,,t上海文学}1~85午苹5期.

 @古华t'未里,古老时束重……},<小说选刊,1981丰幕9期.

 0宗仁垃-'谴"氏裢i化津小_liL",,{氏族文化津lI说,.时代i

 艺出版牡l989年版.

 @《(汪t自选集)重印后记),谪江出版社1993年印表.

 @姗罐囊:t土与越作,,<凡民文学~198t丰茸9囊.

 @雷达'旧轨与惭机时蛀嫱——从{苍生追观涪燕的作道

 路'.t主学评论》1988牛幕1期.

 @@@浩然:{c善生)是怎幺写出柬的),t浩煞研究专集》.百花

 文艺出粗牡1994牛版.

 责任编辑树凯

 9

推荐访问:寻根探源话佛教 寻根 新论 文化
上一篇:2020年党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下一篇:我们来寻根我们来寻根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