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外侧筋膜岛状皮瓣修复足跟外侧小创面3例]足跟皮瓣后买什么鞋子

来源:程序员 发布时间:2019-03-30 点击:

  足底足跟皮肤由于适应其行走功能而形成角质层非常厚,当遇到缺损时,很难直接拉拢缝合,一般常用皮瓣转移或植皮修复;我科曾选用岛状皮瓣、游离皮瓣、局部皮瓣、游离植皮等多种方法来修复。但对于小的缺损,不宜采用岛状皮瓣、游离皮瓣,常用局部皮瓣、植皮来修复。一般来说原则上选用临近的组织来修复,但由于局部皮瓣转移时常造成“猫耳”形成需二次修复,而植皮由于缺乏感觉常造成溃疡。对此经过改进,我科于2005~2007年共运用足外侧筋膜岛状皮瓣修复成功足跟外侧肿物及小溃疡3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3例(男性2例,女性1例)。溃疡位于足底中侧靠近外侧或位于足底外侧,创面最大2.5cm×2cm,最小1.8cm×1.8cm。创面修复后供区用全厚皮片修复,术后皮瓣及皮片均愈合。
  
  2方法和结果
  
  2.1手术方法:术前用多普勒探测足外侧血管的走行,皮瓣的蒂部位于跟外侧血管走行区域,并尽可能将蒂部的筋膜做得宽一些,并注意保护来自踝关节的血管,皮瓣的前界至第5跖骨基底,皮瓣大小比创面略大10%左右。不驱血,在气囊止血带控制下手术。将创面清创完毕后,按创面大小作皮瓣远端切口,将皮瓣蒂部表面的皮肤S形切开,将筋膜表面皮肤向两侧剥离,将筋膜蒂暴露,在深筋膜下,紧贴骨膜小趾展肌和腓骨长短肌支持带,由远及近掀起皮瓣,直至旋转点,将浅筋膜层的足背外侧动脉皮神经和跟外侧血管及小隐静脉包括在内,由于跟外侧血管纤细,不易分辨,因此解剖时按层次解剖即可,不必专门解剖血管,供区创面用游离植皮封闭[1]。
  2.2 结果:术后皮瓣及皮片均愈合,皮瓣感觉良好,行走正常。术后两年随访:皮瓣表皮形成角质层,未发生溃疡,跖疣未复发,患者对外形及功能满意。
  2.3 典型病例:某男,5岁,以“发现右足底肿物渐长一年伴疼痛”为主诉入我科。专科检查:患儿右足底有一约1.6cm×1.6cm大小的肿物,质硬,移动度差,按压有疼痛。术中将肿物边缘完整切除。术后病理检查回报:跖疣。
  
  3讨论
  
  足外侧皮瓣主要用来局部转移修复跟底和后跟的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的血供为多源性,主要以跟外侧动脉腓动脉终末穿支外踝前动脉和跗外侧动脉为主,皮瓣的神经支配由腓肠神经延续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布。足外侧皮瓣由于跟外侧血管纤细,很难制备成为岛状皮瓣,因此常做成轴形皮瓣来修复跟底靠外侧的缺损。用传统皮瓣转移的方法常存在“猫耳”形成需二次修复,加重了患者的负担,经过我科讨论,我们决定采用足外侧筋膜岛状皮瓣来修复跟底靠外侧的缺损,手术简单易行,方法可靠,手术一次即可解决问题,对修复跟底和后跟小创面是一个好的选择。
  手术时必须注意:①足外侧皮瓣的血管神经并不伴行。如以层次的深浅为标准:则小隐静脉最浅,足背外侧皮神经居中,跟外侧动静脉最深;如以内外为标准:则动脉恒定的位于外侧,但足背外侧皮神经和小隐静脉的排列并不恒定,约1/3的情况下是神经居于中间。因此筋膜蒂要宽一些,尽量将外踝筋膜包括在内。②由于筋膜蒂及血管口径数量的限制,修复足底创面的远端不超过足底中线,皮瓣宽度不超过3cm,皮瓣的前界不超过第5跖骨基底。根据我们的经验皮瓣最远修复到足底中线,再远则影响血运。③由于采用了足外侧的皮肤,皮瓣具有感觉,经过摩擦,皮肤容易角质化,用非负重区组织来修复负重区创面,适应了足底耐摩擦的作用。④由于此皮瓣血管长度有限,营养的皮肤面积有限,不能修复整个足跟区,因此限制了足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沈尊理,贾万新,侯民钟,等.皮瓣法分区修复足部骨肌腱外露创面[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2):139.
  
  [收稿日期]2007-07-30[修回日期]2007-09-29
  编辑/何志斌

推荐访问:创面 修复 筋膜 足跟
上一篇:A型肉毒毒素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_成纤维细胞名词解释
下一篇:自体基质血管成分改善脂肪组织移植效果的实验研究:脂肪基质血管成分是否有干细胞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