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质量检测: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及其发展

来源:成人英语 发布时间:2021-02-06 点击: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选择题 1.为了装饰神庙,希腊人开始更多地采用神像。按照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的观念,神是被道德化了的人,所以经常被塑造成最魁伟、最完美的人的形象。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 A.追求崇尚美的价值观念

 B.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实现 C.主张人对自然的改造

 D.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 2.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 A. 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 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 C. 导致外邦人威胁雅典民主政治

  D. 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 3.智者高尔吉亚声称,雄辩者能够说服“议事会”采用他的政策,能够使“顾问委员会”采纳他的财政计划,能够在“审判官法庭”面前成功地非难他的对手。这说明智者学派兴起的社会条件是(

 ) A.民主政治高度发展

  B.人文精神出现 C.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D.智者能言善辩 4.“在任何情况下,我首先确定一个我认为是最健全的原则,然后设定:凡是看起来符合这个原则的东西,不管是在原因方面,还是在其它方面相符合,都是真的;凡是与之不相符合的东西,就不是真的。”这是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言论,与该言论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未经谨慎权衡的生活就不值得去过”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法律是没有激情的理性”

  D.“谁来监督这些监护人” 5.苏格拉底从来不向听他讲学的人索取金钱报酬,他接待了许多希望听他讲学的人,其中有本国公众,也有外国人。苏格拉底认为,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这反映了他(

 ) A.提倡有教无类

 B.推崇“知识即美德” C.崇尚意志自由

 D.反对狭隘民主 6.苏格拉底认为,“美德的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既然正义和其他美好的事情都是美德,很显然正义和其他一切美德都是智慧哲学的创造者”。苏格拉底的思想(

 ) A. 源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B. 为城邦民主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C. 开始树立人的主体地位

  D. 是希腊古典文化教育繁荣关键 7.公元前 399 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塔戈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 A.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B.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C.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

  D.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8.但丁的《神曲》,全诗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拉斐尔创作了一系列圣母形象;米开朗琪罗也为圣彼得大教堂创作大理石雕塑作品《哀悼基督》等。

 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 A.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B.世俗艺术水平落后 C.并不反对宗教信仰

 D.仍坚持以神为中心 9.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

 ) A.反对彻底摆脱神学的束缚

 B.开始否定宗教神学的地位 C.借用宗教形式宣扬新思想

 D.极力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 10.文艺复兴时期,骄傲的人文主义者喜爱研究异教拉丁诗人,但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这些人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得到许多富有的教会人员的欣赏。这说明(

 ) A.教会人员是文艺复兴的推动者

  B.人文主义者避免与基督教冲突 C.基督教的包容性助力文艺复兴

  D.文艺复兴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 11.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马夫冒充国王,国王察觉此事后,不动声色地把马夫侦查出来,趁他在睡梦中剪去他一把头发。不料马夫在发觉后急中生智把别人的头发也同样都剪了,因此逃过了惩罚。除此以外还有不少类似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出(

 ) 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努力

  B.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 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D.人文主义者主张推翻君主制 12.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新教还宣扬禁欲主义,主张节俭。这些新教思想(

 ) A.打破了教会的精神垄断

  B.继承了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3.法国思想家博丹(1530~1596 年)提出国家主权理论,认为国家是民族利益的集合整体,主权是国家最本质的特征,具有不可转让性和永久性,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国家应按法律来治理。在当时,该理论(

 ) A.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具有反对教权的现实意义 C.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

 D.标志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14.路德教徒视加尔文教为邪教,加尔文教徒也不能与路德教徒合作。因为他们所争的,并不是信教自由的原理,所以结果仍不过是以一个新权威来代替一个旧权威罢了。这说明宗教改革(

 ) A.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B.导致旧教与新教矛盾激化 C.没有实现真正的信仰自由

 D.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15.英国哲学家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的“加速度定律”,美国的《独立宣言》等,这些看似不同领域的思想成就,其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此信念是指相信(

 ) A.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均蕴含着通则 C.科学能够带给人类幸福

  D.知识是改善人类生活的主要工具 16.法国大革命期间,英国学者埃德蒙·伯克认为法国的政治文人喜欢标榜,崇

 尚革新,固执狂热,热衷于以抽象的普遍概念来构造未来社会。据此,埃德蒙·伯克强调(

 ) A.启蒙运动在法国发展至高潮

 B.法国民众的政治热情高涨 C.启蒙思想刺激法国革命狂热

 D.建立理性王国的条件成熟 17.早在西方启蒙运动之前就有人指出,实际上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协定,国民对君主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君主对国民具有保护义务,这反映了(

 )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社会契约的理念 C.革命权利的学说

  D.天赋人权的思想 18.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试图限制君主的权力,剥夺君主及其政府干预司法事务的权力,以保障人民的政治自由和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此,启蒙思想家主张(

 ) A.分权制衡必须成为建制原则

 B.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C.权力的运用须体现人民意志

 D.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 19.法国大革命期间,英国学者埃德蒙·伯克认为法国的政治文人冉欢标榜,崇尚革新,固执狂热,热衷于以抽象的普遍概念来构造未来社会。据此,埃德蒙·伯克强调(

 ) A.启蒙运动在法国发展至高潮

  B.法国民众的政治热情高涨 C.启蒙思想刺激法国革命狂热

  D.建立理性王国的条件成熟 20.卢梭设想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契约,在这一社会契约中,每个人全部转让了自己的天然自由,形成所谓公意。公意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这样,当个人服从公意时,他“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可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 A.为权力分立制衡提供理论依据

 B.与“天赋人权”思想存在对立 C.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理论基础

 D.强调了集体意志对个人的尊重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荀子并没有迷信或畏惧于“天”,而是把“天”看作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运行的自然。荀子认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是由人自己的掌握和调控而产生的,而不是由“天”来左右和预兆的。正所谓“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要做的就是要明天人之分,应天以治。

 ——刘蔚华《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 材料二

 普罗塔戈拉在《论神》这本书一开头就说:“至于神,我没有把握说他们存在或者他们不存在,也不敢说他们是什么样子;因为有许多事物妨碍了我们确切的知识,例如问题的晦涩与人生的短促”。他主张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可靠的,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根据各自的感觉作出不同的判断,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因此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由此又断定“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即可获得知识。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荀子和普罗塔戈拉的天人思想(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天人思想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以及在东西方思想发展中的影响(7 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洛克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及联邦权(管理对外事务)的分立,同时承认体现在议会中的立法权的优越地位。但是立法权并不是无限制的,它有责任尊重公民的人身及财产的自由。体现在国王及其政府身上的行政权在立法权的控制下管理国家;立法权在国王及其政府的行动破坏国家的法律时,有权更换国王及其政府。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分权思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教育,往往不重在学校与其所开设课程,而更重在师资人选。在中国历史上,自汉以下,历代皆有国立太学。每一地方行政单位,亦各设有学校。乡村亦到处有私塾小学。但一般最重视者,乃在私家讲学。战国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竞起,此姑不论。在两汉时代,在野有一名师,学徒不远千里,四面凑集,各立精庐,登门求教,前后可得数千人。亦有人遍历中国,到处访问各地名师。下至宋、元、明三代,书院讲学,更是如此……中国传统教育之主要精神,尤重在人与人间之传道。既没有如各大宗教之有教会组织,又不凭借固定的学校场所。

 西方现代教育,最先由教会发动,此刻教会势力亦退出了学校。教育全成为传播知识与训练职业。只有中小学,还有一些教导人成为一国公民的教育意义外,全与教导人为人之道的这一大宗旨脱了节。整个世界,只见分裂,不见调和。各大宗教已是一大分裂。在同一宗教下,又有宗派分裂。民族与国家,各自分裂。人的本身,亦为职业观念所分裂。如宗教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法律家、财政经济家、企业资本家等,每一职业,在其知识与技能方面,有杰出表现杰出成就者,均目为一家,此外芸芸大众,则成无产阶级与雇用人员。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別指出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现代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1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別概括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现代教育的积极影响(5 分)。

推荐访问:起源 质量检测 人文精神
上一篇:年公司职员年终工作总结
下一篇:怎样写出人物个性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