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总复习人教版生物中考知识点整理提纲总结

来源:成人英语 发布时间:2020-07-23 点击:

人教版初中中考生物复习提纲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生物科学与探究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类 别 概 念 举 例 非生物 没有生命现象的物体,叫做非生物。

机器狗、落叶、电脑病毒等。

生 物 具有生命现象的物体,叫做生物。

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等。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要看它有没有“生命”现象,其依据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特征 概 念 举 例 应 激 性 指生物体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规律性的反应。【植物和低等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称为应激性,而高等动物和人对外界刺 激的反应称为反射。】 向日葵的花盘朝着太阳转;
草履虫避开食盐、吃酸梅分泌唾液,听说酸梅分泌唾液等。

生 长 指生物体由小变大的过程。其特点是:
使体重增加,体形增大。

小树长成大树;

小狗长成大狗等。

繁 殖 指生物体发育成熟并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植物产生孢子或种子;
蜻蜒点水、大猫生小猫等。

新陈代谢 指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必须从外界不断地获取物质和能量,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它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也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 除以上特征以外,还有呼吸、排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并具有严紧的结构等都是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

三、应激性与反射的主要区别:
类 别 区 别 举 例 应 激 性 没有神经结构,植物通过激素调节来完成;
单细胞动物由原生质来完成。

含羞草的叶子一旦被碰到就合拢起来;
草履虫的趋利避害等。

反 射 必须通过神经系统才能完成,反射是应激性中高级的反应方式。

膝跳反射、猴子打篮球、谈虎色变等。

四、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和分类法等,其中“实验法” 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一般要与“观察法”的有机结合。

(1)观察法:指在野外的自然状态下,用器具实地观察动物的各种行为的方法。如:用望眼镜观察鸟类繁殖期的活动等。

(2)实验法:指对研究对象施加不同程度的外界影响,然后,再观察研究动物行为的研究 方法。如:用声波干扰水中活动的海豚,观察海豚对声波的反应等。

(3)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比较:
项 目 观 察 法 实 验 法 主要目标 描述动物的行为表现 说明行为的发生或变化 方法程序 借助器具直接观察 (如:放大镜、望远镜等)
实验处理后再观察 材料处理 对动物不施加影响 对动物施加影响 (如:改变其生活环境)
联 系 实验法要以观察法为基础 2、实验法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3、以“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为例,说明实验法的基本过程:
提 出 问 题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作 出 假 设 “光”会(或不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制 定 计 划 以“光”为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如:“光照与阴暗”。

实 施 计 划 做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得 出 结 论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表 达 与 交 流 写出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温.馨.提.示.☆. (1)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发生矛盾时,应再次“检查实验方案”或“重新进行实验”,不能修改实验数据。

(2)在设计探究实验方案时,应考虑两个原则:一是要设置“对.照.实.验.”.,二是一般只设一.个.“.变.量.”.因素。

(3)对照实验:在探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变量因素”不同以外, 而其他条件都必须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如: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过程中,将叶片局部遮光,其目的就是形成对照实验(即:
有光与无光)。其中的“光”就是该实验的变量。

(4)变量:简单地说,在一组实验中,我们所要探究的那个因素,就叫做变量。如: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其“温度”就是变量。

(5)对照组:一般都是控制在理想状态下,排除一切影响实验的因素。

(6)实验组:一般只控制探究因素,其他都处于理想状态。如:在探究“土壤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土壤“潮湿”的实验装置为对照组;
而土壤“干燥” 的实验装置为实验组。

专题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名 称 作 用 图 示 目 镜 接近眼睛的镜头 放大标本和成像 说明:
1、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放大原理)
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要透明)→物镜(第一次放大成倒立的实像)→镜筒→目镜(再次放大成倒立的虚像)→眼 2、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1)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成“反比”关系 (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成“正比”关系 3、在高倍物镜下,看到的视野是小而暗,细胞是大而少;
而在低倍物镜下,看到的视野是大而亮,细胞是小而多。

4、物镜放大倍数越大,物镜与玻片的距离越小;

物镜放大倍数越小,物镜与玻片的距离越大。

物 镜 接近玻片的镜头 镜 筒 上面装目镜,下面连转换器 转换器 上面装有 1~3 个倍数不同的物镜,用于调换物镜 载物台 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通光孔 在载物台中央,使光线通过 压片夹 固定玻片标本 遮光器 上面有大小不同的光圈, 能调节光线强弱。(光线强时, 调小光圈;
光线弱时,调大光 圈)
反光镜 反射光线,调节光线强弱。

(光线强时,用平面镜;
光线弱时,用凹面镜)
粗准焦螺 旋 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调节焦距 细准焦螺 旋 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小 镜 臂 提握显微镜的部位 镜 柱 支持镜身 镜 座 稳定镜身 二、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
步 骤 方 法 取镜与安放 【取→放→装】 1、用右手握着镜臂,左手托着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距实验台边缘约 5cm。

3、装上目镜和物镜。(收放时,如果有御下镜头才需要这一步)
对 光 【升→转→看→ 调】 1、用双手【向反时针方向】调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升。

2、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转动遮光器,调最大的光圈。

4、用左眼向目镜内看,右眼同时睁开。

5、用双手转动反光镜,使光线反射到镜筒内,直至视野内呈现一个明亮的视野为止。

放置玻片标本 【放→压】 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对准通光孔的正中央并用压片夹固定好,然后进行观察。

观 察 【降→视→升→ 调】 1、用双手【向顺时针方向】调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至物镜距离玻片标本大约 2-3mm 时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注意看着 “物.镜.”,以免损坏物镜和玻片标本。】 2、用左眼向目镜内看,右眼睁开,用双手【向反时针方向】转动粗准 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直至视野内看到物像时为止,然后,再 调一下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即可观察。【注.意.:在视野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收 放 【升→取→擦→转 →降→竖→装】 1、观察完毕,先提升镜筒,取下玻片标本。

2、用纱布擦拭显微镜外表,将镜筒下降至最低处。

3、转动转换器,使物镜伸向前方。

4、转动反光镜,将反光镜垂直竖起,然后装入镜箱,放回原处。

注 意 事 项 1、首先用低倍物镜进行观察,使要观察的物像比较完整。

2、镜筒下降时,眼睛要从侧面注视“ 物.镜. ”,以免损坏物镜和玻片。

3、眼睛往目镜内看时,镜铜只能上升,不能下降。

4、镜头要用擦镜纸擦,以免损坏透镜。

5、转动粗准焦螺旋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坏部件。

6、更换物镜时,手不能扳着物镜转动,以免损坏物镜。

使可 用简 步化 骤为 取镜、安放→对光→放置玻本标本→观察→收放 三、有关显微镜与实验方面的知识:
题序 内 容 1 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步骤:擦片→滴液【清水】→撕洋葱表皮→展开洋葱表皮→盖盖玻片→染色【稀碘液】→吸水。【注:被染料染成深色的结构是细胞核】 【其过程可简化为:一擦、二滴、三撕、四展、五盖、六染、七吸。】 2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擦片→滴液【0.9%生理盐水】→ 刮口腔上皮细胞→涂口腔上皮细胞→盖盖玻片→染色【稀碘液】→吸水。

【其过程可简化为:一擦、二滴、三刮、四涂、五盖、六染、七吸。】 3 在显微镜视野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即:上下倒翻、左右相反的放大虚像】如:玻片上的字母为“b”字,而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则是“q”字。

4 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该物体的放大倍数。如:已知一台显微镜有 5X、10X、15X 三个目镜,有 10X、45X 两个物镜,问这台显 微镜的最小放大倍数和最大放大倍数分别是 50X 和 675X。

5 观察显微镜的正确方法:两眼都睁开、左眼向目镜内看。

6 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光线过暗时,应调大光圈和凹面镜。若光线过强时,应调小光圈和平面镜。

7 用显微镜观察时,若发现视野中的细胞偏左下方,为使物像刚好在视野的中央, 应将玻片往左下方移动。如果物像是在视野的左下方,若将玻片往右上方移动,其物像将被移出视野外。【这是因为视野中物像的位置与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相反】 8 若要使镜筒明显上升或下降,应调节粗准焦螺旋,要使观察的物像更加清晰, 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9 判断显微镜视野中出现的污点:可先移动目镜和物镜,污点如果不移动,说明污点是在玻片上,其他与此类推。【污点存在部位有可能在目镜、物镜或玻片上】 10 盖盖玻片的正确方法:用镊子夹住盖玻片的一边,将另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 水滴,然后缓慢地放下,以免产生气泡。

11 气泡和细胞的主要区别: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气泡是周围黑、中央亮,会变形;
而细胞则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而且不变形。

12 对实验材料的要求是:薄而又透明,才有利于透光。

13 一般常用的染色方法:在盖玻片的一边滴加染液,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另一边吸引,使染料浸染到标本的全部。

四、玻片标本的种类与制作方法:
种 类 制 作 方 法 举 例 切 片 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 植物的茎、叶等切片 涂 片 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的 血液涂片等 装 片 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起少量的材料制成的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等 五、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结构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结 构 功 能 图 示 细 胞 壁 位于细胞最外层,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细 胞 膜 紧贴于细胞壁内侧一层极薄的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

(细胞膜在显微镜下看不清楚)
细 胞 质 位于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物质,具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细胞液中又含有 有机酸、糖类和色素等物质】;
线粒体和叶绿 体等。细胞质具有流动性,能加速细胞内外的物 质交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细 胞 核 位于细胞中,内含染色体,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具有储存、复制遗传物质 (DNA),与遗传有关,称为遗传信息库。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构成。功能:与植物细胞相对应的结构相同。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 相 同 点 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在细胞质中都有线粒体。

不 同 点 动 物 细 胞 没 有 细 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在自然界中,除病毒外(无细胞结构的生物),一切生物体(包括人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所以说:“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六、细胞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主要区别:
类 别 区 别 举 例 有 机 物 分子比较大、含有碳、易燃烧 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 无 机 物 分子比较小、一般不含碳、不易燃烧 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等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气,同时, 将吸收的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场所)
细胞里的有机物在线粒体中被氧化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 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细胞生命活动利用。

八、细胞分裂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概 念 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叫做细胞分裂。【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变化最明显】 过程 (1)细胞核平分为二。【动、植物细胞在分裂前,细胞核中的染色体进行了自我复制【加倍】,复制后的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细胞核中去。即:恢复原来细胞核中染色体固有的数目】 (2)细胞质也平分为二,每分各含有一个细胞核。

(3)动物细胞在原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4)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了两个细胞。

细胞分裂示意图 意 义 (1)有利于生物新个体的繁殖、生长;
(2)更新生物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细胞分裂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生物体由小变大的根本原因 细胞的分裂:使细胞数目不断增多 细胞的生长:使细胞体积不断增大 结果使生物体由小变大 九、细胞分化与分裂的区别和联系:
细胞分化的 概 念 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一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各种 不同的组织。

图 示 细胞分化 的 过 程 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分化→形 成组织。

细胞分化与分裂的区 别 细胞分裂:是细胞在数量上的增加,是属于量变。

细胞分化:则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变化,是属于质 变 联 系 细胞分裂是细胞分化的基础。

十、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
类 别 概 念 举 例 组 织 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而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如:血液、脂肪、心肌或果皮、果肉等。

器 官 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

如:构成绿色开花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以及人的心脏、肺、 皮肤等都是属于器官。

系 统 由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的结构就是系统。

如:人或哺乳动物是由消化、呼吸、循环、 泌尿、运动、生殖、内分泌和神经等“八大系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 统一整体。

十一、构成植物体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类别 保 护 组 织 分 生 组 织 营 养 组 织 输 导 组 织 结构 细胞扁平状、排列紧密 细胞小、壁薄、核大、质浓 细胞壁薄,质少,液泡大 细胞呈管状 功能 保护作用 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增生能力 制造营养物质(叶肉)
储存营养物质(果肉)
具有输导作用 分布 位于植物体各器官的表皮 位 于 叶 芽 的 生 长点、根尖的分生区 和茎的形成层 位于植物体的各器官中 位于根、茎、叶、花、果实中 的导管和筛管 十二、构成人和动物体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类别 上 皮 组 织 结 缔 组 织 肌 肉 组 织 神 经 组 织 结构 细胞排列紧密,细 胞间质少 细胞排列疏松, 细胞间质发达 主要由肌细胞构成 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 功能 保护和分泌等 支持、保护 营养和连结等 能收缩和舒张 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冲动(或兴奋)
分布 体表和体内各种管腔壁的内表面 分布最广泛 如:血液、肌腱、 骨、韧带和脂肪等 附着在骨骼上、心脏、胃、肠和血管 等处 脑和脊髓中的组织 十三、构成高等植物体及人或高等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1 高等植物体  保护组织 分裂 分生组织 根 营养 茎 器官 叶  绿色开花植物体 、 :细胞—→组织 →器官 花 的结构层次 分化 营养组织 输导组织 果实 生殖 种子 器官 2、 人或高等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分裂 :细胞——→组织 分化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 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器官→八大系统→人或动物体 十四、临时装片的制作:【我们平时在实验室做的玻片标本,叫做临时装片】 项 目 植物细胞(以洋葱表皮细胞为例)
动物细胞(以人口腔上皮细胞为例)
一擦 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朝一个方向擦干净 二滴 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三取 用镊子从鳞片中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 用消毒牙签在漱净的口腔内侧壁轻刮几下 四展或涂 将约 1cm2 的薄膜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解剖针展平。

将牙签放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滴中均匀地涂抹 五盖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缓缓盖在生物材料上 六染 在盖玻片一侧滴加“稀碘液”,在相对一侧用吸水纸吸引,直至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七吸 用吸水纸吸去盖玻片周围多余的染液 十五、探究实验常用的器具:
显微镜、放大镜、解剖盘、解剖针、解剖刀、刀片、剪刀、镊子、骨剪、滴瓶、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烧杯、试管、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等。常用的染料主要是碘液等。

专题三:生物与环境 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环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 指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湿度等多种因素。

阳 光 “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重要作用。有些植物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如:小麦、玉米等。有些植物只有在密林下层较阴暗处才能生长得好, 如:人参、三七等;
绿色植物要在有“光”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光”对动物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如:夜行性动物中的蛾类、鼠类 等都在夜间活动,而绝大多数昼行性动物中的马、牛、羊等都在白天活动。

温 度 大多数的动物都生活在-2—50℃的温度范围内,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 很多动物将难以生存,温度对动物的形态及生活习性也有影响,如:动物的冬眠等。温度还与植物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山东梨和苹果只能适应在北方栽种;
香焦和菠萝只能适应在南方栽种,还有,海拔高度不同的地方,植物的种类分布也不同。如:海拔高的地方主要是分布着针叶林,海拔低的地方主要是分布着阔叶林。

水 分 “水”是一切生物生存之本,它影响着动、植物的生活和分布。如:沙漠中的动、植物非常稀少;
而在热带雨林地区,森林茂密,动物种类繁多。

(二)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生物因素 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种内关系 【指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种内竞争 指同种动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栖息场所和配偶等发生的争夺。如:两只狗为争夺食物而发生“狗咬狗的争斗”;
“一山容不得二虎”等。【种内斗争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的伤害】 种内互助 指同种生物之间的协助。如:成群的牛可以有效地对付狼群的攻击等。最典型的种内互助存在于营群体生活的动物,如:蜜 蜂和蚂蚁等。

种间关系 【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 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狮子捕杀斑马,斑马吃草等。

竞 争 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生活空间或环境中的其他条件而发生的争夺。如:在稻田中水稻与水稻;
水稻与杂草之间争夺阳光、养料、水分;
牛和羊争夺青草;
青蛙和鸟争 夺昆虫等。

共 栖 指两种不同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相互有利。如:
海葵寄居在蟹壳上,彼此有利。大肠杆菌寄生在人体的大肠里, 既吸收养料又合成维生素,供人体利用等。

寄 生 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并从中摄取 营养物质而生活的现象。如:虱子、蛔虫等。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每种生物的形态结构都与生活环 境相适应。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 干旱的生活环境;
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 气候;
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 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
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反过来,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生物。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与联系:
概 念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非生物部 分 指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湿度等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须的生活条件(即:物质和能量)。

生物部 分 绿 色 植 物 【生产者】 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植物体本身和其他生物以及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必须的物质和能量,因此,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属于生产者。还有些化能合成细菌,如:硫细菌、硝化细菌和蓝藻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也是属于生产者。

动 物 【消费者】 动物细胞中不含叶绿体,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 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所以,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属于消费者。

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分解者】 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尸体等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还有极少数的腐生动物,如:蚯蚓、屎克螂和白蚁等在生态系统中也是属于分解者;
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生态系 统的物质循环”。

联 系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营养结构 食 物 链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 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链条式的营养联系,叫做食物链。

如:草→昆虫→食虫鸟→蛇→鹰。

食 物 网 在生态系统中,许多条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因此,就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营养联系,叫做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 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完成的。

重要功能 物质循环 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如:二氧化碳和水的循环等。(分解者对此起着重要的作用) 能量流动 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是沿着食物链的单向传递,叫做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 特点 (1)逐级递减:能量在沿着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一般以所获能量的 10%—20%传递给下一个环节而成形成能量金字塔。而有毒的物质由于难以分解, 又不易排出体外,所以,通过食物链流动时,是不断积累,逐级增加的。如:农 药中的 DDT、乐果以及重金属中的汞、镉和水银等。

(2)单向流动:不能循环。

四、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生态系统有大有小,较大的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
等。较小的生态系统有一片农田、一个池塘、一条河流等也称为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是人和一切生物的共同家园。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所组成,其中缺乏任何一部分都不能成为生态系统。如:草原上所有的羊就不称为 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绿色植物,最少的是营养级最高的肉食动物。

五、有关食物链的书写要点: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绿色植物(属于第一环节),接着是植食动物(属于第二环节),紧接着是各级肉食动物(属于第三环节),终点是营养级最高的肉食动物。

2、在食物链中,每个箭头都必须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

3、在食物链的组成成分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它只反映出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 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捕食与被捕食而发生的联系。

4、数食物链时,要从起始端(绿色植物)数起,每条食物链都要数到底,不能漏数,但也不能将一个箭头看作一条食物链。

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平衡的状态,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因为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有的生物出生,有的死亡,有的迁入,有的迁出等。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但这种变化只要不超出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所以,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
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 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丧失、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受到破坏。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甚至会对人类造成严厉的惩罚。如:在 1997 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灾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因此,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必须尊重生态规律,按生态规律办事, 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外来干扰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主要的)
(1)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洪水、干旱、台风、海啸等。

(2)人为因素:如: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

(3)不合理引种:如:我国在引进“水葫芦”物种时,没考虑到引进它的天敌,而失去了天敌的制约,结果泛滥成灾。

专题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两片)
一、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双子叶植物,如:大豆、花生、油菜、南瓜等)
大豆 种 结构 功 能 图 示 种皮 保护种子的内部结构 胚 胚 芽 将来发育成茎和叶 13 子 胚 轴 将来发育成连接根与茎的部位 胚 根 将来发育成根 子 叶 有两片(肥厚),贮存营养物 质(主要是蛋白质)
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单子叶植物,如:玉米、小麦、水稻、高粱等)
玉米种子 结构 功 能 图 示 果皮与种皮 保护种子的内部结构 (一片)
胚乳 贮存营养物质(主要是淀粉)
胚 胚芽 将来发育成茎和叶 胚轴 将来发育成连接根与茎的部位 胚根 将来发育成根 子叶 只有一片(不肥厚),将胚乳 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吸收利用 三、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名 称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大 豆 种 子 都有种皮和胚 子叶 2 片,无胚乳,营养物质是储存在子叶里中 玉 米 种 子 子叶 1 片,有胚乳,营养物质是储存在胚乳里中 四、种子萌发的条件:
内在条件(自身条件)
胚是完整而且是活的,并富含有机物和渡过休眠期的。

外在条件(外界条件)
需要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五、下图是表示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结果,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注:种子萌发与光照、土壤肥沃与否无关】 (1)实验装置①和③不同的环境条件是 水 ,①中的种子不萌发,而③中的种子萌发,说 14 明 水分 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该实验的变量是:水)
(2)实验装置②和③不同的环境条件是 空气 ,②中的种子不萌发,而③中的种子萌发, 说明 空气 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该实验的变量是:空气)
(3)实验装置④和③不同的环境条件是 温度 ,④中的种子不萌发,而③中的种子萌发, 说明 适宜的温度 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
(4)实验结果表明:种子萌发时需要 适量的水分 、 适宜的温度 和 充足的空气 等外界条件。

(5)上述实验中有 3 组实验组分别是①、② 、④ ,有 1 组对照组是 ③ 。

六、种子的萌发与发育:
种子吸收水分→营养物质的转运→胚根发育→胚轴伸长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温.馨.提.示.☆. (1)种子的主要部分是胚,因为它是新植物的幼体。

(2)我们平时吃的面粉和大米都是来自于小麦和水稻种子的胚乳。

(3)我们平时吃的花生仁和花生油都是来自于花生种子的子叶。

(4)市场上卖的绿豆芽主要是来自于绿豆种子的胚轴。

结 构 功 能 生长点 使芽轴不断伸长并产生新的叶原基和芽原基。

叶原基 将来发育成幼叶。

芽原基 将来发育成芽和侧枝。

幼 叶 将来发育成叶。

芽 轴 将来发育成茎。

(5)玉米、水稻和小麦等的种子,由于它们具有果皮,所以,严格地说应称为果实而不是种子。七、植物芽的结构和功能:
八、植物根尖的结构和功能:
结 构 特 点 和 功 能 成熟区 (根毛区)
内有导管,部分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许多根毛。

它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属于输导组织)
伸长区 细胞迅速伸长,是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并开始形成导管, 能吸收少量的水分和无机盐。(属于营养组织) 分生区 细胞小,核大,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使根不断 长长。(属于分生组织)
根 冠 位于根尖的顶端,细胞大,排列不规则,有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 ☆.温.馨.提.示.☆. (1)根的功能:①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②固定植物体 (2)生产上在移栽植物幼苗时,要提倡带土移栽, 目的是保护根毛和幼根,使根毛能正常吸收水分, 保证移栽后的植株容易成活。

九、被子植物开花和结果的过程:
1、花的主要部分: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因为它们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
2、被子植物的传粉和受精:
名 称 概 念 传 粉 指花粉从花药里散出来,落在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在植物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天气,就会影响传粉而导致减产)
受 精 指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融合成一个细胞(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被子植物的新生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传粉和受精是被子植物在果实形成之前,必须经过的两个重要生理过程)
双受精 指花粉管中的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相互融合的现象,叫做双受精。(它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的受精方式)
十、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雌蕊受精完以后,子房的各部分都发生了变化)
雄蕊 花药(内有花粉)
(凋谢)
花蕊 花丝 (传粉)
柱头 (凋谢)
雌蕊 花柱  发育 子房壁 果皮 子房 (继续发育)
胚珠 珠被 发育 种皮 果实 发育 种子 受精卵→胚 受精极核→发育 胚乳 十一、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无色透明,不含叶绿体;
外壁是角 表皮(分上、下表皮)
(属于保护组织)
叶 质层(不透水),具有保护作用。

保卫细胞:成对存在,细胞内具有叶绿体(内含叶绿素),中间的孔隙叫气孔,它是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门户;
气孔的开闭是由保卫细胞调节和控制的。

叶肉 (营养组织)
叶脉 (输导组织)
栅栏组织:细胞呈圆柱状,排列整齐,含叶绿体较多 海绵组织: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含叶绿体较少 机械组织→具有支持作用 导管、筛管→具有输导作用 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场所是叶的主要部分 【注:陆生植物叶片的气孔背面多于正面,而水生植物叶片的气孔则是正面多于背面】 十二、导管与筛管的比较:
名称 存 在 部 位 运输物质 运输方向 细 胞 举 例 导 管 木质部(树皮内)
水和无机盐 从下向上 死细胞 将带叶的枝条插在稀红墨水中,仅木质部被染红 筛 管 韧皮部(树皮)
有机物 从上向下 活细胞 茎切口上方瘤状物的形成 十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公式 光 能 二氧化碳+水→ 淀粉(贮能)+氧 叶绿体 光合作用的实质 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光合作用的意义 为植物本身及人和一切生物提供食物、能量和氧的重要来源,同时,还保持了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成分的相对稳定。

【注:依光合作用的公式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条件是:光和叶绿体;
产物是:淀粉和氧。】 十四、探究实验:
实验一:验证“绿叶在光下产生氧”:
1、实验过程:(如右图所示)
(1)将金鱼藻的嫩枝放在水槽内, 用短管漏斗倒扣在水槽里,再取一支盛满清水的试管,倒扣  (1)
(2)
(3)
套在漏斗短管上(注意试管内要充满水)。

绿叶在光下产生氧 (2)将上述装置放在温暖的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注意观察气泡的产生。

(3)待试管收集约 1/2 的气体后,在水中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取出并倒转试管,然后,将带火星的卫生香伸入试管中,观察燃烧情况。

2、现象:卫生香重新燃烧起来,表明收集起来的气体有助燃作用,而氧气能够助燃。

3、结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实验二:验证“种子呼吸时,释放出热量”的实验:
1、实验过程:(如右图所示)
用两个暖水瓶,甲瓶装入萌发的种子,乙瓶装入煮熟的种子, 各插入一支温度计,2~3 小时后,观察甲乙两瓶温度计的变化。

2、现象:甲瓶温度升高,乙瓶温度无变化。

3、结论:种子呼吸时,能释放出“能量”。

实 验 三 :
种 子 呼 吸 时 释 放 “ 二 氧 化 碳 ” 的 实 验 :
1、实验过程:(如右下图所示)气 种子萌发时释放出热量 取两个瓶子,甲瓶装萌发的种子,乙瓶装煮熟的种子,过一段时间,分别往甲、乙两瓶注入清水(目的:使瓶内的“二氧化碳”进入 试管中),然后,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2、现象:(1)甲瓶实验装置石灰水变浑浊;

(2)乙瓶实验装置石灰水不变浑浊;

3、结论:种子萌发时,释放出了“二氧化碳”。十五、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合理密植、立体种植及在菜棚内夜晚增加光照 和补充二氧化碳浓度,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促进有机物的形成, 从而提高产量。

2、卷心白菜外面的叶子是绿色的,而里面的叶子是黄白色的,这是因为缺少“光照”而影响“叶绿素”的形成,这说明了“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十六、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和比较:
实验材料 经 处 理 实 验 现 象 实 验 结 论 天 竺 葵 叶片局部遮光并放在阳光下照射几个 小时 叶片遮光部分遇碘不变蓝 没有光,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 “淀粉”;
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

叶片见光部分遇碘变蓝 金 鱼 藻 放在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 产生气体,气体可以使 带火星的火柴棒猛烈地燃烧 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氧气。

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氧”, “氧” 也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

天 竺 葵 周围没有二氧化碳 叶片遇碘不变蓝 没有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就不能制造淀粉。

证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 氧化碳”。

周 围 有 二氧化碳 叶片遇碘变蓝 银 边 天竺 葵 放在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 叶片边缘部分遇碘不变蓝 没有叶绿素,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证明:“叶绿素“也是光合作用 的条件。

叶片边缘以内的部分遇碘变蓝 十七、植物的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的概念 植物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的公式 有机物(贮能)+氧 线粒体 二氧化碳+水+能量 → 呼吸作用的实质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呼吸作用的意义 为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动力(或能量)
十八、呼吸作用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种子的贮存要彻底晒干,以降低呼吸作用,有利于保存。

2、水果贮存也要降低呼吸作用,如:在水果外面包塑料袋,目的是抑制水果的呼吸作用, 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有利于保鲜。还有萝卜和地瓜的空心;
湿谷堆放一段时间会发热等现象都与呼吸作用有关;
经常给植物松土和排水的目的是促进植物根部的呼吸作用。

3、夏天,用冰箱贮存蔬菜和水果来达到保鲜,其原理是:温度低蔬菜和水果的呼吸作用减弱,有机物消耗少的缘故。

十九、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区 别 光 合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气 体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 吸收氧,放出二氧化碳 部 位 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中进行 在所有活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 条 件 在有光时才能进行(白天)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白天、晚上)
原 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产 物 有机物和氧 二氧化碳、水和能量 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实质)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联 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分解的有机物和氧气;
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了所需的二氧化碳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① ⑤ ② ③ ④ 二十、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
1、填写验证绿叶在光合作用下合成淀粉的 实验步骤(序号):①、⑤、④、③、②。

2、实验选用的叶片,一部分被遮光的作用是起对照作用,在实验结果中遇碘液后不变蓝色,另一部分不遮光,在实验结果中遇碘液后 变蓝色 。

3、右图的实验结果说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光合作用还需要“光”。

二十一、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蒸腾作用的概念 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植物体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来蒸腾水分的。

蒸腾作用的过程 土壤中的水分→根、茎、叶中的导管 →叶肉细胞间隙→叶面的气孔→大气中 (气体)
蒸腾作用的意义 (1)降低了植物叶片的温度,以免被阳光灼伤。

(2)促进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及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促进 生物圈水的循环。

二十二、蒸腾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为了提高幼苗的成活率,要选择在阴天或傍晚移栽;
移栽后要遮阳或移栽时要去掉植物体部分的枝和叶等,其目的都是为了降低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以提高幼苗的成活率。

2、夏天,我们走进森林时,有一种凉爽的感觉,这是与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关。

3、植物在白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都是同时进行的,晚上主要是进行呼吸作用和少量的蒸腾作用。

4、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小部分用于植物体的生理活动。二十三、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分和无机盐:
(一)植物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成熟区”(或根毛区)。

1、根毛适于吸收水分的结构特点:
(1)根毛数量多并与土壤颗粒紧密接触。

(2)根毛细胞壁薄,细胞质少,液泡大。

2、根毛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原理:
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与细胞液浓度的大小;

当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如:将青菜腌在食盐中细胞会失水)
当土壤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如:将青菜浸泡在水中细胞会吸水)
3、根毛细胞吸水的条件:
在一般情况下,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总是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使根毛源源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植物体生活对无机盐需要量最多的是“氮、磷、钾”三大无机盐。

二十四、“三大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说明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
种 类 作 用 含氮的无机盐 (如:碳酸氢铵)
促进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如:蔬菜类等。

含磷的无机盐 (如:过磷酸钙)
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成熟提早。如:瓜果类等。

含钾的无机盐 (如:氯化钾)
使植物茎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和运输。如:薯类等。

二十五、无土栽培:指不用土壤而是根据植物生活所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比例配制的营养液来栽培植物的方法,叫做无土栽培。如:水培、砾培、砂培等。其优点是:产量高、不受季节限制、无污染。

二十六、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大作用: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是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而绝大多数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时,则是吸入氧,放出二氧化碳。所以,绿色植物对于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和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有增加降雨量,调节气候等作用。

☆.温.馨.提.示.☆. (1)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散失体内水分的主要方式,并产生蒸腾拉力,使水往高处流。

(2)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在生产上为农作物施肥时,不能一次性施得过浓,过浓会使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而导致根毛细胞失水,造成 “萎蔫“或“烧苗“现象。盐碱地植物生长不好,是因为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影响植物根部正常地吸收水分的缘故。

专题五:生物圈中的人 一、食物中的“六大营养成分”包括:糖类(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其中,糖类、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是属于有机物,水和无机盐是属于无机物。

(一)、食物中各种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来源及其缺乏症:(“V”代表维生素)
营 养 成 分 主 要 作 用 主 要 来 源 缺 乏 症 有 机 物 糖 类 主要的能源物质,构成细胞的成分 食糖、谷类、薯类、甘蔗等 蛋白质 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含有能量 鱼类、瘦肉、蛋类、奶类、黄豆等 会患营养性贫血 (全身浮肿)
脂 肪 备用的能源物质,构成细胞的成分 肥肉、花生、芝麻等 影响 VA、VD 的吸收 维生素 VA 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维持人体正常的视觉 动物肝脏、胡萝卜、玉米等 易患夜盲症、皮肤粗糙 VB1 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正常的生理功能 谷物的种皮、标准米、标准粉、肾脏等 易患脚气病、神经炎食欲减退,消化不良 VC 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 新鲜蔬菜、水果 (柑桔)等 易患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VD 促进钙、磷的吸收和骨骼的发育 蛋黄、动物肝脏 儿 童:易患佝偻病 成年人:易患骨质软化症 无机物 无机盐 钙磷 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 鲜大骨、奶类、豆类等 儿 童:易患佝偻病, 成年人:易患骨质软化症 铁 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 动物肝脏、血液菠菜等 会患缺铁性贫血、乏力、头晕 碘 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组成成分 海带、紫菜、食盐加碘等 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或叫大脖子病)
幼儿:易患呆小症 水 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良好的溶剂, 参与人体各种生理活动 饮食、饮水、瓜果、饮料等 细胞无法生活(脱水)
二、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消 化 管 结 构 功 能 图 示 口 腔 具有牙、舌和唾液腺,能咀嚼、 磨碎和搅拌食物,初步消化食物中的部分淀粉,将淀粉转化成麦芽糖。

人体消化系统示意图 咽 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 无消化和吸收功能 食 道 食物的通道 胃 具有胃腺,初步消化食物中的部 分蛋白质,暂时储存食物。

小 肠 具有肠腺,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因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都是在小肠被彻底消化的,其 营养物质主要也是在小肠被吸收的。)
大 肠 形成粪便。(只有吸收功能,没有 消化功能。)
肛 门 排出粪便 消 化腺 唾液腺 分泌唾液(含有淀粉酶),初步消化食物中的部分淀粉 胃 腺 分泌胃液(含有蛋白酶和盐酸),初步消化食物中的部分蛋白质 肝 脏 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能对脂肪起乳化作用),它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 胰 腺 分泌胰液(含有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胰脂肪酶和胰蛋白酶),胰腺既属于外分泌腺,又属于内分泌腺。

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分解淀粉、蛋 白质和脂肪 肠 腺 分泌肠液(含有肠淀粉酶、肠麦芽糖酶、肠脂肪酶和肠肽酶)
1、食物的消化:
消化的概念 食物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食物消化的最 终 产 物 淀粉 唾液 麦芽糖 胰液、肠液 葡萄糖 口腔 小肠 蛋白质 胃 液 多肽 胰液、肠液 氨基酸 胃中 小肠 脂肪 胆汁 脂肪微粒 胰液、肠液 甘油+脂肪酸 小肠 小肠 2、营养物质的吸收:
吸 收 的 概 念 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管内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

消化管各段 的吸收情况 口腔、咽、食道 没有吸收作用 胃 吸收少量的水分和酒精。

小 肠 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及大部分的水分、 无机盐和维生素。

大 肠 吸收少量的水分、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3、小肠与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小肠很长,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 (2)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 (3)小肠绒毛内壁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4)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  与消化和吸收功能相适应与吸收功能相适应 (5)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液(如:胆汁、胰液和肠液)能消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 4、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与消化功能相适应 试管编号 加 入 物 质 温 度 时 间 加入碘液后的现象 A 淀粉糊+清水 37℃ 10 分钟 变蓝色 B 淀粉糊+唾液 37℃ 10 分钟 不变蓝色 C 淀粉糊+唾液 0℃ 10 分钟 变蓝色 D 淀粉糊+唾液 100℃ 10 分钟 变蓝色 (1)A 试管变蓝色的原因是:
淀粉没被分解,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性质 。

(2)B 试管不变蓝色的原因是:
因为淀粉被唾液淀粉酶转化成麦芽糖的缘故。(即:进行了化学反应)
(3)若以 A、B 为一组对照实验,则对照组为试管 A 。

(4)试管 C 变蓝色的原因是:温度过低,酶失去活性,淀粉没有被分解。

(5)试管 D 会变蓝色的原因是:温度过高,酶被破坏,淀粉没有被分解。

☆.温.馨.提.示.☆. (1)食物的“六大营养成分”中,水、无机盐和维生素都是小分子物质,不要经过消化,直接可以被小肠内壁所吸收,而糖类、蛋白质和脂肪都是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管的消化后,才能被小肠内壁所吸收。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含有能量,称“三大能源物质”。

(2)消化腺的功能: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消化酶能促进食物分解。

(3)在消化管中,最彭大的结构是胃,内表面积最大的是小肠。三、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组成:由心脏和血管所组成,在心脏和血管内还流动着血液。功能:运输养料和废物。

1、血液的成份:由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 所组成。

浆 (1)血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 55%)
血 ①成分:水(约占 91%~92%)、蛋白质(约占 7%)、葡萄糖 细 (约占 0.1%)、尿素、无机盐 CO2 等(约占 0.9%)。

胞 ②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白细胞 血小板红细胞 形态结构:呈两面略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数量最多(内含有血红蛋白使血液呈现红色)。

红细胞 正 常 值 正常成年男子平均值:5.0×1012 个/升。正常成年女子平均值:4.2×1012 个/升。

【RBC】 血红蛋白:红细胞中有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叫做血红蛋白。

【Hb】 正常值 正常男性:120~160 克/升 正常女性:110~150 克/升 (人体内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称为贫血。)
特性 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2)血细胞 (约占 45%)
 白细胞 功 能:主要是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形态结构: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数量最少。正 常 值:成年人是:(4~10)×109 个/升。

【WBC】 (人体内白细胞明显增多,说明人体内患有急性炎症,或患有白血病等。)
(可用来做 亲子鉴定)
血小板 【PLT】 功 能: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作用。(当人体某处发炎时,白细胞会穿透毛细血管壁,聚集在伤口处吞噬病菌。)
形态结构:形态最小而且不规则、无细胞核,数量少。正 常 值:(1~3)×1011 个/升。

(低于正常值,止血功能不健全,高于正常值,易形成血栓)
功 能: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作用。

2、血液的功能:具有运输、防御、保护、调节体温等。

3、动脉血与静脉血的主要区别:
(1)动脉血:含氧多,颜色鲜红的血,叫做动脉血。

(2)静脉血: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叫做静脉血。

4、贫血的原因、症状和治疗办法:
 白 细红 细血浆 血 小 血液涂片 贫血的原因 在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

贫血的症状 精神不振,容易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

治疗办法 应多吃含铁质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瘦肉、蛋类和动物肝脏等。

(二)血量、血型与输血:
血 量 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 7~8% ,若一次失血不超过 5%(200~300 毫升),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若一次失血超过人体内血量的 30%(1200~1500毫升),就会危及生命,应及时输血,但在输血前必须先了解双方的血型。(即:
对献血者和受血者进行血型鉴定)因为血型不同,输血后会产生凝集反应。

血 型 人类最基本的血型是“ABO 血型”系统,它包括:“A 型、B 型、AB 型和 O 型” 四种血型,血型终身不变,而且可以遗传。

输 血 输血的原则:一般以输“同型血”为原则。若血型不同,受血者的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甚至危及生命。

无偿献血 我国于 1998 年 10 月 1 日起,开始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 18~55 周岁 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三)输血与血型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注.: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含“O 型”血的人是万能的输血者,含“AB 型”血的人可以 接受任何一种血型。不过,异型输血一般要在紧急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在输异型血时,输的血量要少,速度要慢,不然,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塞血管危及生命。

四、血液循环:(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一)血液循环的概念:指血液在心脏和全身血管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1、心脏的位置:
心脏位于胸腔中部,略偏左下方,夹在两肺之间;
它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器官。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心脏的结构 心壁 主要由心肌构成,左心室的壁最厚、心房的壁最薄。(这与心脏输送血液的远近有关)
图 示 四个腔 左心房 与肺静脉相连通,内流动脉血。

心脏的结构图 左心室 与主动脉相连通,内流动脉血。

右心房 与上、下腔静脉相连通,内流静脉血。

右心室 与肺动脉相连通,内流静脉血 瓣 膜 房室瓣 (在心房与心室之间)只能朝向心室开 动脉瓣 (在心室与动脉之间)只能朝向动脉开 功能 促进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温.馨.提.示.☆.  左心房:连肺静脉  左心室:连主动脉 (1)凡是心房都与静脉相连通 (2)凡是心室都与动脉相连通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连肺动脉 (3)凡是与左心房和左心室相连通的血管都是流动脉血。凡是与右心房和右心室相连通的 血管都是流静脉血。

(4)心脏瓣膜的作用:防止血液倒流,使血液只能:从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5)在人体内,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并且在心脏处汇合在一起,组成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6)血清与血浆相比:就是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

(7)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是心室,终点是心房。

(8)从静脉注射药水,药物首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

(9)从主动脉或肺动脉注水,水会从主动脉或肺动脉流出。

(二)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途径。

1、体循环的途径和血液成分的变化:
(1)体循环途径:血液从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2)血液成分的变化:由动脉血→静脉血。

(3)发生变化的部位:全身毛细血管处。

2、肺循环的途径和血液成分的变化:
(1)肺循环途径:
血液从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进入左心房。

(2)血液成分的变化:由静脉血→动脉血。

(3)发生变化的部位:肺泡外毛细血管处。

(三)人体内三种血管的主要区别:
类 别 动 脉 静 脉 毛 细 血 管 概 念 将血液从心脏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将血液从全身各部分收回到心脏的血管 连通于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 管壁的结构 特 点 管壁厚、弹性大、管腔较小 管壁薄、弹性小、管腔较大、(四肢静脉内具有静 脉瓣)
管壁极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管腔最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血流速度最慢,这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血流的速 度 快速 (喷泉式射出) 较慢 (缓慢流出) 血流的方 向 心脏→全身各处 全身各处→心脏 动脉端→静脉端 图 示 (四)人体出血的初步护理:
动脉出血 特 点 颜色鲜红,血液喷射而出。

止血措施 用手指压迫伤口近心端一侧的血管,或用止血带、绷带压迫止血。

静脉出血 特 点 颜色暗红,血液缓慢流出。

止血措施 用手指压迫伤口远心端一侧的血管,或用止血带、绷带压迫止血。

(五)血压:【测量血压的部位:上臂肱动脉处。测量脉博的部位:腕部桡动脉处】 概 念 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叫做血压。

正 常 值 正常成年人的血压为:12~18.7/8~12 千帕。

其中,12~18.7 千帕为收缩压,8~12 千帕为舒张压。

低 血 压 指收缩压持续低于 12 千帕,舒张压持续低于 6.7 千帕。

高 血 压 指血压持续高于 18.7 千帕,舒张压持续高于 12 千帕。

五、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 功 能 鼻 呼吸系统示意图 咽 喉气管 支气管肺 鼻腔 清洁、温暖、湿润空气 咽 空气和食物的共同通道 喉 气体的通道和发音器官 气管、支气管 湿润、清洁空气、形成痰 肺 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 的场所。

(一)呼吸运动及其原理:
类别 肋间肌和膈肌 胸廓 膈顶 肺 肺内气压 气 体 进 出 肺 泡 气 体 变 化 吸气 收缩 扩大 下降 扩张 下降 外界气体被吸入肺泡 含氧较多 呼气 舒张 缩小 回升 缩小 上升 肺泡内的气体被呼出体外 含二氧化碳较多 (二)呼吸的全过程:
o2 o2  o2 o2 外界气体 肺 肺部毛细血管 组织毛细血管 组织细胞 co2 co2 co2 co2 肺的通气 肺的换气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三)肺泡与气体交换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肺泡数目多、总面积大。

2、肺泡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紧贴在一起,有利气体通过。

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共两层),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温.馨.提.示.☆. (1)肺泡是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2)体内产生 CO2 和含氮废物的部位:是组织细胞;
氧在血液中主要与血红蛋白结合。

(3)呼吸运动的原理: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的通气。

(4)气体交换的原理:就是气体的“扩散作用”。即: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运动。肺泡内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5)组织细胞需氧的原因:(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由于细胞中的线粒体需要氧气,才能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或能量)。

气体交换的类别 气体交换的场所 气体交换的过程 气体交换的结果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的换气)
肺泡与血液 氧气 肺泡 血液 静脉血→动脉血 组 织 里 的 气 体 交 换 二氧化碳 氧气 组织细胞与血液 血液 组织细胞 动脉血→静脉血 二氧化碳 图 示 (四)肺泡内和组织内气体交换两个过程的比较:
(五)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实验:
将准备好的澄清石灰水分别倒入甲、乙试管中,并用洁净的吸管插入乙试管的石灰水中,然后,用口轻轻地反复吹气,而将甲试管静置空 气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现象:甲试管:不变浑浊。乙试管:变浑浊。

2、分析原因:甲试管: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少。

乙试管:因为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澄石 清灰 3、实验结论: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的水 4、在探究实验中,甲试管是起 对照 作用。

甲 乙 六、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人体代谢废物的排泄途径和意义:
代谢废物 指人体在代谢过程中,由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无机盐和 多余的水分等物质,叫做代谢废物。(或叫代谢终产物)
排 泄 指把人体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如:二氧化碳、汗液和尿液等的排出)
排 遗 指把消化道内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如:粪便)
排泄的途径 少量水分和二氧化碳 以气体形式 由“呼吸系统”排出 部分水分、少量无机盐和尿素 以汗液形式 由“皮肤”排出 大部分水分、无机盐和尿素 以尿液形式 由“泌尿系统”排出 排泄的意义 (1)将人体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2)调节人体内水分与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

(3)调节体温。

七、尿的形成与排出: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所组成。其中,“肾脏”是泌尿系统 的主要器官,其功能:是形成尿液。

1、肾脏的位置:肾脏位于腹腔后壁、脊柱两侧,左右各一个。

2、肾脏的结构:由皮质、髓质和肾孟三部分构成;
每个肾脏约由 100 多万“肾单位”构成的,所以,“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颜色较深)
(颜色较浅)
(呈漏斗状)
(动脉血)
(动脉血)
(静脉血)
(1)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球:滤过作用—形成原尿。肾小囊:储存原尿 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3、尿液的形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血液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经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尿的形成  肾小管的 重吸收作用 原尿(正常成年人每天约形成 150 升)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全部的葡萄糖、大部水 和部分无机盐等都被肾小管重吸收进入毛细血管中,剩下的废物(如:尿素、部分无机盐和水分等)由肾小管 流出,形成“尿液”。

尿液(正常成年人每天约形成 1.5 升)
尿液 尿液 尿液 4、尿的排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体外)
5、血浆、原尿和尿液三种成分的主要区别:
液 体 水(g%)
蛋白质(g%)
葡萄糖(g%)
尿素(g%)
无机盐(g%)
血 浆 90~93 7~9 0.1 0.03 0.72 原 尿 99 微量 0.1 0.03 0.72 尿 液 95~97 — — 2 1.5 ☆.温.馨.提.示.☆. (1)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

(2)血液流经入球小动脉,再由出球小动脉流出,其成份的变化是;
由出球小动脉流出的血液中,尿酸、尿素、水分、无机盐和葡萄糖的含量明显减少。

(3)原尿与血液相比,就是原尿中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

(4)原尿与血浆相比,就是原尿中没有大分子蛋白质。

(5)尿液与原尿相比,就是尿液中没有葡萄糖。如果尿液中含有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说明肾小球患有急性炎症。如果尿液中含有葡萄糖,说明人体患有糖尿病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使血糖浓度过高引起的。

八、外分泌腺与内分泌腺的主要区别:(主要看其是否具有导管以及分泌物的排出方式)
名 称 特 点 举 例 图 示 外分泌腺 具有导管的腺,分泌物种类不同,量多,并通过导管排出。

汗腺、胃腺、肠腺、唾液腺、皮脂腺等。

外分泌腺示意图 内分泌腺 没有导管的腺,分泌物是激素,量少,并直接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液中, 随血液循环送至全身。

垂体、甲状腺、胰岛、性腺、肾上腺等。

内分泌腺示意图 (一)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功能:
1、垂体:位于大脑的下部,其生理作用是:除本身能分泌激素外,还能调节其它内分泌腺的分泌。

2、甲状腺:位于颈的前部,它能分泌甲状腺激素。

3、胰岛:位于胰腺上,它能分泌胰岛素等。

(二)激素: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身体具有特殊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叫做激素。

其特点是: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作用显著。

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 (三)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来源、生理作用及其缺乏症:
1、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其生理作用是: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幼年:分泌过少,易患“侏儒症”。

分泌异常 幼年:分泌过多,易患“巨人症”。

成人:分泌过多,易患“肢端肥大症”。

2、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其生理作用是: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分泌异常 幼年:分泌不足,易患“呆小症”。

成人:分泌过多,易患“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
3、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其生理作用是: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的浓度。胰岛素分泌不足:易患“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制剂”效果显著。

注:碘的生理作用、缺乏症及其治疗办法:
(1)生理作用:碘是制造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人体内缺碘,会引起甲状腺增生肿大。

(2)缺乏症:易患“地方甲状腺肿”。(或叫“大脖子病”,但该病不是由缺乏激素引起的。)
(3)治疗办法:经常食用海带、紫菜或加碘食盐等。九、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脊髓:位于脊柱内,具有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

脑神经:由脑发出的神经共 12 对。

脊神经:由脊髓发出的神经共 31 对。

神经元模式图 2、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
结构 细胞体:位于大脑皮层和脊髓的中央及神经节。

轴突 神经元 突 起 树突 位于大脑皮层以内和脊髓的外周及神经。

功能:受到刺激,产生并传导冲动(或兴奋)。

3、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参与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是 ——“反射弧”。

(1)反射弧的结构: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
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 神经元→效应器五部分。(如右图所示)
(2)反射的概念: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 产生规律性的反应,叫做反射。如:膝跳反射等。

(3)反射的类型:
类 型 概 念 举 例 非 条 件 反 射 (简 单 反 射)
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其反射中枢是位于脑干和脊髓的低级中枢。(属于低级的神经活动方式)。

冷得发抖、热得出汗、强光耀眼、缩手反射等 条 件 反 射 (复 杂 反 射)
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其反射中枢是位于大脑皮层的 高级中枢。(属于高级的神经活动方式)。

老马识途、猴子打蓝球、看到杨梅分泌唾液、 听说杨梅分泌唾液等。

注:人类条件反射最突出的特征:能对语言、文字等抽象刺激建立人类所特有的条件反 射。如:谈虎色变、看到“杨梅”二字分泌唾液等。

4、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系:
类 型 非 条 件 反 射 条 件 反 射 形成过程 在长期种族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先 天性反射 在个体生活或学习过程中建立的 后天性反射 参与反射的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的低级中枢 (如脑干、脊髓)
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 外界刺激 直接刺激(如:食物等)
抽象刺激(如:铃声等)
神经联系 永久固定,不会消退 暂时的,既可建立又可消退,需 强化 适应范围 适应范围小,只适应不变的环境 适应范围广,可适应多变的环境 联 系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5、“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最高中枢:
大脑皮层具有的功能区有:语言中枢、运动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感觉中枢,其中“语言中枢”是人类所特有的功能区。躯体运动中枢是管理躯体对侧的运动,如:大脑皮层左侧运动中枢受损,则右侧躯体的运动就会受到障碍;
躯体感觉中枢也是管理躯体对侧的感觉。

6、小脑的主要功能: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十、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1、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眼球壁 外 膜 角膜:无色透明,富含神经末梢。

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内部结构。

中 膜 虹膜:棕黑色,中央有瞳孔,能调节瞳孔的大小。(瞳孔:似照相机的光圈)
睫状体:含有平滑肌,能调节晶状体曲度的大小,使眼睛能看清远近 的物体。

脉络膜: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有营养眼球和形成暗室,便于成像。(似照相机的暗箱)
内 膜 视网膜:成像的部位。具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线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内有视觉感受器。(似照相机的胶卷)
内容 物 房 水 为水样液体,位于虹膜前后,营养角膜和晶状体。

晶状体 似双凸透镜,有弹性,对折光起主要作用。(似照相机的镜头)
玻璃体 透明胶状的物质,充满眼球内,使眼球具有一定的形态。

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了眼球的折光系统,具有折射、调焦和成像作用。

图示 2、视觉的形成:
 (形成倒立物像)
经过 折射 神经冲动 传导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 →折光系统 →成像于视网膜 → 视神经→视觉 (刺激感光细胞)
产生 中枢 → 正立视觉。(看到物体)
3、近视眼和远视眼的主要区别:
名 称 形 成 的 原 因 矫 正 办 法 近 视 眼 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配戴适度的凹透镜 远 视 眼 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小,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配戴适度的凸透镜 4、注意用眼卫生: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四不看”。

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约 33 厘米。三要 看书一小时后休息,要向远处眺望几分钟。

要认真做眼保健操。

 四不看 不在直射强光下看书。不在光暗的地方看书。不在躺卧时看书。

不在走路时看书。

十一、耳的结构和功能及听觉的形成:
1、耳的结构和功能:
耳的结构与功能 外 耳 耳 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传导声波 中 耳 鼓 膜 接收声波,产生振动 鼓 室 内有气体维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有咽鼓管与咽部相通)
听小骨 传导、扩大声波。

内 耳 半规管 含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前 庭 耳 蜗 内有听觉感受器,能产生神经冲动。

图 示 耳的结构 2、听觉的形成:
沿着 传到 振动 传导 神经冲动 传导 外界声波 →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 → 听神经 → 听觉 产生 中枢→听觉。(听到声音)
☆.温.馨.提.示.☆. (刺激听觉感觉器)
(1)物像是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
听觉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

(2)若视神经或视觉中枢受损,会引起眼睛失明。

(3)人若感冒患咽喉炎时,要经常用盐水嗽口,以防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产生中耳炎。

(4)鼓膜或听小骨受损会引起传导性耳聋;
听神经或听觉中枢受损会引起神经性耳聋。

(5)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或闭口并用双手堵耳),使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
不要用尖锐的器具挖耳朵,以防戳破鼓膜。

专题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一、动物的运动方式:
生 活 环 境 名 称 运 动 方 式 运 动 器 官 呼 吸 器 官 水 中 (以游泳为主)
水 母 草 履 虫鱼 类 青 蛙 漂浮、倒退摆 动 游 泳 跳跃、游泳 伞 部 纤 毛 鳍、尾部蹼 皮 膜鳃 肺和皮肤 陆 地 蜥 蜴 驼 鸟狗 袋 鼠 爬 行 奔 跑 行 走 跳 跃 四 肢 后 肢 四 肢 后 肢 肺 肺和气囊 肺肺 空 中 (以飞行为主)
鸟 类 会飞的昆虫 蝙 蝠 飞 行 两 翼 双 翅 翼 膜 肺和气囊气 管 肺 二、动物的行为:
1、从动物行为的发生上分(或获得的方式上分)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是生来就有的一种本能行为,是由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如:蜘蛛结网、蜜蜂筑巢、动物捕食等。

(2)后天学习行为:是依赖于生活经验或学习而获得的行为,但它必须建立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如:牛耕地,小狗表演杂技、猴子打蓝球等。

2、从动物行为的功能上分可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社群行为等。重点掌握:动物的社群行为(社会行为)。

3、探究“动物后天学习行为”的形成:
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涡虫在“光照”下舒展身体, “电击”时收缩身体,这是生来就有的,是属于先天性行为。但在多次“光照——电击”的配合下,最后只要给“光照”,涡虫就收缩身体,这是因为多次“光照——电击”结合,使涡虫学习得到的行为,所以,这种“光照”能使涡虫收缩身体的行为是属于后天学习行为。

4、动物的社群行为:(或社会行为)
社群行为的主要特征是:群居,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合作和信息交流,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分化。如:蜜蜂的蜂群中,有蜂王、雄峰和工蜂之分,但它们既分工又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有的动物还出现等级分化,如:猩猩和狒狒等群体中都有一只“首领”等。在营社群生活的动物中,个体之间的关系是:“个体作用不同,地位也不平等”。营社群生活的动物还有蚂蚁、白蚁、大雁、狮子和猩猩等。

三、人体运动的形成:
(一)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所组成,(或由骨骼和骨骼肌所组成)。其生理功能是:运动、支持和保护等作用。人体运动的形成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 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并在神经系统的协调和相关肌肉协作控制下完成的,运动所消耗的能量是由肌细胞中的线粒体分解有机物时释放出来的。(即:运动时所消耗的能量,是来自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产生的。)
1、长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骨是人体内最大的“钙库”)
长骨的结构 骨膜 位于骨的表面,由结缔组织构成,内含有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对骨有营养、生长和再生作用。

图 示 骨质 骨松质:位于骨头的两端,骨质疏松。

具有支持和抗压力作用。

骨密质:大部分位于骨干中央,骨质坚硬。

骨髓 骨松质中的骨髓,终生都是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骨髓腔中的骨髓,幼年时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年后转变为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但在大量失血时,黄骨髓 还会再转化成红骨髓,暂时恢复造血的功能。

功 能 骨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

2、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是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的:
时 期 骨 的 化 学 成 分 骨 的 物 理 特 性 有机物 无机物 儿童、少年期 超过 1/3 不到 2/3 硬度小,柔韧,弹性大,易变形 成 年 期 约为 1/3 约为 2/3 既坚固,又有弹性 老 年 期 不到 1/3 超过 2/3 硬脆,弹性小,易骨折 3、关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关节的结构 关节面 关节头 表面覆盖着光滑的软骨,以减少两骨之间的摩擦和缓冲震荡。

图 示 关节窝 关节囊 关 关 节头 关节囊 节 关节软骨 关节腔 面 关节窝 关节的基本结构 关节囊 由结缔组织包绕整个关节,内壁分泌滑 液,内外还有许多韧带,使关节更加牢固。

关节腔 关节腔内具有滑液,可减少摩擦,增 强关节的灵活性。

功 能 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

4、骨骼肌的基本结构和特性:【骨骼肌在运动中起动力作用】肌腹:位于中间部位,主要是由肌细胞构成, (1)结构 (内有神经和血管)具有收缩特性。

肌腱:位于肌腹两端,主要是由结缔组织构成, 具有连结作用,一般是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

(2)特性:骨骼肌具有收缩的特性。

5、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肱二头肌收缩 (1)屈肘 (2)伸肘 肱三头肌舒张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由 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相互配合共同合成的。

(3)用手直臂提起重物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同时收缩。

(4)两手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同时舒张。

专题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一、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1、男性生殖系统:主要的性器官——睾丸。其功能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主要的性器官——卵巢。其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注:睾丸和卵巢既属于主要的性器官,又属于内分泌腺,叫性腺】 (1)输卵管——是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和输送卵细胞的管道。

(2)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胚胎发育所需要的养料和氧气是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的;
胚胎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脐带和胎盘由母体排出的。

二、生殖的过程:
1、受精:指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融合成一个细胞(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受精的结果是形成了受精卵,新生命就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2、怀孕:从受精卵不断进行细胞分裂渐发育成胚泡,并植入子宫内膜的过程叫做怀孕。

3、胎儿的发育:
(1)过程:受精卵  (分裂)
(分化)
 胚胎 (发育)
胎儿 (2)营养:在人体胚胎发育初期,其营养物质是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植入子宫内膜后, 其营养物质是通过脐带和胎盘来自母体。

氧和养料 氧和养料 即:胚胎 脐带和胎盘 母体 二氧化碳等废物 二氧化碳等废物 4、分娩:怀孕到第 40 周(或 280 天)左右,胎儿就发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分娩就意味着新生儿的诞生(称为婴儿)。

三、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形态发育——身高和体重突增。

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大大增强,分析、理解等能力 1、青春期的形态和 功能发育  功能发育 迅速提高。

心脏——心壁增厚,每搏输出量增多,血压升高。肺 —— 肺活量显著增大。

性器官的发育——由缓慢发育状态转入迅速发育状态。

性 发 育  第 二 性 征 男性雄性激素 长胡须,喉结突出,声调较低等。

的发育 女生雌性激素 骨盆宽大,乳房增大,声调较高等。

2、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身高和体重出现的两次高峰期:第一次是“婴儿期”,第二次是“青春期”。

3、青春期:指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青春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性发育和性成熟。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4、青春期的年龄:从 10~20 岁,但女的比男的提早 2 年进入青春期。其中,女的为 10~18 岁,男的为 12~20 岁。

5、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1)独立意识增强;
(2)性意识开始萌动。四、计划生育的目的和要求: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少生),提高人口的素质(优生)。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其中,少生是控 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
优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计划生育最有效的措施是:实行结扎。结扎的避孕原理:使精、卵细胞不能融合(受精),而达到避孕。

五、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有性生殖。(卵生、体内受精)
2、发育:包括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

(1)不完全变态发育:指昆虫的发育要经过 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的发育过程。

即:不完全变态发育:卵 若虫 成虫(如图所示)如:蝗虫、蟋蟀、蜻蜒和蝉等。

(2)完全变态发育:指昆虫的发育要经过 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的发育过程。

即:完全变态发育:卵 幼虫 蛹 成虫(如图所示)
如:蚕、蚊、蝇和蝶类等。

注:①完全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发育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完全变态发育多了一个“蛹”期。

②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理上差别显著。

③蜕皮现象:昆虫在发育过程中,由于体外的外骨胳限制着身体的长大,所以,在发育过程中具有蜕皮现象。(如:蝗虫等的发育过程)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
2、发育:变态发育。

3、变态发育:指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蝌蚪与成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的发育过程。即:受精卵→蝌蚪→幼蛙 →成蛙(如:右上图所示)
(三)鸟类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有性生殖。(卵生、体内受精)
(有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的过程)
2、发育:直接发育。即:受精卵→胚胎→雏鸟→成鸟 3、卵的结构和功能:(如右图所示)
卵壳 卵膜 保护作用 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养料和水分卵 系带:固定卵黄 卵黄膜:保护卵细胞 卵黄:内有细胞核,提供主要养料胚盘:将来发育成雏鸟 气室: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卵细胞 (它是卵的主要部分)
六、植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1、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主要区别:[主要看它是否经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 较 项 目 无 性 生 殖 有 性 生 殖 两性细胞的结合 无 有 新个体的产生 母体直接产生 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繁 殖 速 度 快 慢 后代的适应能力 弱 强 优 点 繁殖速度快,能保持亲代的优良性状 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举 例 扦插、嫁接和压条等。

被子植物产生的种子、鸟类的繁殖等 2、组织培养: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将植物体的某一组织接种到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在无菌条件下,培育成一个完整的植物新个体的方式,叫做组织培养。(如:
紫箩兰等的组织培养)
3、其他生物的无性生殖:(1)分裂生殖;
如:细菌、变形虫等。(2)孢子生殖;
如:霉菌、蘑菇、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和真菌等。(3)出芽生殖;
如:酵母菌、水螅等。

七、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
1、性状: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如:人的眼皮、耳垂、肤色或血型等。

2、相对性状:指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人的单眼皮与双眼皮、狗的卷毛与直毛,花的白色与红色等。

3、遗传的概念:指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

4、概述染色体、DNA、基因的概念,存在部位和功能:
(1)染色体:
①概念:在细胞核中,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或染色丝)。染色体在人的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而在生殖细胞中则是成单存在。如:正常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 23 对,而在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则变为 23 条(减半)。

②存在部位:位于细胞核中如下图所示:
在体细胞和受精卵中: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在性细胞中:染色体则是成单存在 父亲(23 对)—→精子(23 条)
亲代 母亲(23 对)→卵细胞(23 条)
 受精作用  受精卵(23 对)→子代(23 对)
③组成成分:由 DNA 和蛋白质所组成,其中,DNA 是染色体主要的组成成分。

④功能: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2)DNA:
①存在部位:位于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通常含有一个 DNA 分子,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形态结构:具有双螺旋结构的长链,每条长链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基因所组成,DNA 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而在性细胞中则是成单存在(减半)。

③功能:具有遗传作用。

(3)基因:基因是通过生殖细胞;
(或配子;
或性细胞)传给后代的。

①概念:基因是 DNA 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一个 DNA 分子中含有许许多多的基因。

(基因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蓝图)
②存在部位:位于 DNA 分子上,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 而在性细胞中,则是成单存在(减半)。

③功能:决定生物的性状【生物体的某一性状都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类 别 概 念 显基 性因 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的,成对的基因通常具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通常用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如:“A”或“B”等,它所控制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隐基 性因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通常用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 如:“a”或“b”等,它所控制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关系 当控制生物某一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Aa】,其中,一个是显性基因【A】、一个是隐性基因【a】时,由于隐性基因【a】受到显性基因【A】的控制,隐性性状在后代暂时不能表现出来,但当控制隐性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aa】都是隐性时, 隐性性状在后代就会表现出来。如:人的单眼皮或无耳垂都是由一对隐性基因所控 制的。

(4)细胞核、染色体、DNA 和基因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右上图所示)
5、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6、基因型与表现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类 别 概 念 基 因 型 控制性状表现的基因组成,叫做基因型。如:AA、Aa、aa 等。【通常用字母表示】 表 现 型 生物个体某一具体的性状表现,叫做表现型。如:眼的单眼皮与双眼皮等。【通常用 文字表示】 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表现型是由基因型所决定的,但它还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即: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也不一定相同。

7、用基因传递的原理解释生物性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即:一对基因的遗传图解:(要懂得由子代基因型倒推出亲代的基因型)
父亲(双眼皮)
母亲(双眼皮)
( 亲代基因型)
(生殖细胞基因)
(受精卵基因型)
( 子代基因型)
( 子代表现型)
(比 值)
8、用遗传图解解释人的性别决定:
 ☆.温.馨.提.示.☆. (亲代)父亲 × 母亲 (生殖细胞)
XY xx (1)人的体细胞核中有 常染色体 22 对 性染色体 1 对 男性为xY 女性为 xx Y x (配 子)
x (受精卵)
xx xY (子代性别)(女性)
(男性)
 即.:
男性:22 对常染色体+1 对性染色体(xY)
(可简写成:22 对+xY)
女性:22 对常染色体+1 对性染色体(xx)
(可简写成:22 对+xx)
男性:22 条常染色体+性染色体 X 或 Y(1 条)
(比 值)
1 :
1 (2)性细胞核中 (可简写成:22 条+x 或 Y)
女性:22 条常染色体+性染色体 X(1 条)
(可简写成:22 条+x)
注:由图解可知:生男生女决定于卵细胞与哪种类型的精子结合。(或决定于父方精子的类型)
9、禁止近亲结婚的遗传学原理:
亲缘关系越近,致病隐性基因相同的越多,结婚后,所生子女得隐性遗传病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我国婚烟法明确规定“禁止近亲结婚”。

10、变异的概念:指生物亲代与子代、子代与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现象,叫做变异。如: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11、变异的类型:
(1)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如:色盲、多指症、色弱等。

(2)不可遗传的变异:由外界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如:经常晒太阳的人皮肤较黑、手上的伤疤、同品种的南瓜种子,种在肥沃土壤的结出的南瓜较大,种在贫瘠土壤的结出的南瓜较小等。

专题八:生物的多样性 一、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一)、生命的起源:
1、生命起源的条件:
(1)物质:原始大气,如:氢、氨、水蒸气、甲烷等。

(2)能量:高温,如:紫外线、闪电、宇宙射线等。

(3)场所:原始海洋——生命诞生的摇篮。

2 生命化学进化的过程:
- → → → 无机小分子 生成 有机小分子 形成 有机大分子 聚合 大分子体系 演变 原始生命 (二)、生物的进化:
1、生物进化的证据 ——“生物化石” (能生长、繁殖、遗传)
化石记录显示 越早形成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而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而高等。

2、生物进化的历程:
(1)植物进化的历程:藻类植物 苔鲜植物 蕨类植物 种子植 (2)动物的进化历程:(由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①无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
 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②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③人类的出现:森林古猿 3、生物进化的原因:
 地球环境发生变化 生活在森林 生活在草地 进化 类人猿 进化 现代人类 (1)自然选择: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

(2)人工选择:根据人类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选择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4、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等到高等;
由水生到陆生。

5、人类的重要特征:直立行走、手脚分工,大脑发达,具有语言、思维、制造和使用工具。

6、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早两足行走的是——南方古猿;
开始使用简单工具的是——能人;

开始用火的是——蓝田直立人;
唯一现存的现代人是——智人;
脑容量与现代类人猿相 当的是——南方古猿;
与现代人相当的是——智人。区别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重要标志 是——直立行走。北京猿人是属于——直立人;
山顶洞人是属于——智人。人类的近亲 是——类人猿;
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温.馨.提.示.☆. (1)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

(2)原始地球大气与现代地球大气成分的主要区别是:原始大气成分中没有“氧”。

(3)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途径和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地演化而来的。二、生物的多样性:
1、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实质是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

2、生物分类的依据:以生物性状的差异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为依据。

(或根据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上的相似性为依据)。

3、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7 个等级,其中“种” 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种类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共同特征越少。分类单位越小则反之。

4、生物的命名——“双名法”,它是由瑞典的科学家林奈在 1753 年创立的。

双名法:即:一种生物的名称中,前一个是属名、后一个是种名。三、各类植物的比较:
类 别 主 要 特 征 生活环境 繁殖方式 举 例 孢子植物 藻 类 植 物 (低等类群) 单细胞或多细胞, 无根、茎、叶的分化。

大多数生活在水中 孢子 衣 藻 ( 单 细胞)、海带、紫菜、水绵等。

苔 藓 植 物 (原始高等类群) 多细胞、有茎、叶的分化和假根,靠叶片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植株矮小)
大多数生活在阴湿的地方 孢子 葫芦藓、地钱、小墙藓等 蕨 类 植 物 (高等类群) 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这是 蕨类植物植株较高大的原因)
多数生活在阴湿的陆地 孢子 蕨、贯众、卷柏、桫椤等。

种子植物 种 子 植 物 (最高等类群) 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1、体内有维管组织 2、能产生种子 裸子植物 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着;
有发达的根、茎、叶和种子;
没有真正 的花和果实。(植株高大)
陆地生活 种子 银杉、水杉、银杏、雪松等。

被子植物 种子不裸露,有果皮包被着;
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植株高大)
陆地生活 种子 水稻、花生、大豆、西瓜等。

☆.温.馨.提.示.☆. (1)藻类植物之所以低等,主要原因是:它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靠孢子繁殖后代。

(2)藻类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最高,是大气中“氧”的主要来源(约占 90%)。

(3)藻类植物可作为监测“水域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4)苔藓植物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如:“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

(5)古代蕨类植物形成了现在的煤。

(6)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主要区别:①胚珠是否裸露,有无子房壁包被;

②种子是否裸露,有无果皮包被。

(7)我国由于裸子植物种类最多,所以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8)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具体表现在: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

(9)被子植物指的是“绿色开花植物”。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花、果实和种子。四、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的动物,称为无脊椎动物。

如:蛔虫、蚯蚓和蝗虫等。

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别:
无脊椎动物 类 别 主 要 特 征 举 例 原生动物 身体微小、结构简单,单细胞 (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

草履虫、疟原虫和变形虫等 腔肠动物 多细胞,体壁两胚层,具有原始消化腔, 有口无肛门。

水螅、海蜇、珊瑚水母和海葵等 扁形动物 身体背腹扁平,由许多体节构成。(含有猪肉绦虫幼虫的猪肉,叫做“米猪肉”)
猪肉绦虫、涡虫、和血吸虫等 线形动物 身体细长,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有假体腔 蛲虫、蛔虫、钩虫等 环节动物 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节构成,有真体腔。

沙蚕、蚯蚓和水蛭等 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具有贝壳和外套膜。

河蚌、鱿鱼、蜗牛、 乌贼、鲍鱼和章鱼等 节肢动物 (昆虫纲)
体表具有外骨骼,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的动物,叫做昆虫。(昆虫在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蜜蜂、蜻蜓、蝇蝗虫和蝴蝶等 ☆.温.馨.提.示.☆. (1)无脊椎动物主要掌握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纲。昆虫纲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陆生无脊椎动物。

(2)常见的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变形虫、衣藻、眼虫、酵母菌、细菌和蓝藻等。(如右图所示)
五、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
身体里具有脊椎骨的动物称为脊椎动物。如:鲫鱼、青蛙、蛇、鸽子、兔子等。

1、各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1)鱼类:水生,体表具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心脏是一心房一心室,卵生,体外受精,变温。如:青鱼、海马和鲨鱼等。

(2)两栖类:幼体水生,用鳃呼吸,用鳍游泳,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和皮肤辅助呼吸,心脏是二心房一心室,卵生,体外受精,变态发育,变温。如:青蛙、蟾蜍、大鲵(娃娃鱼)等。(两栖类是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中间类型 )
(3)爬行类:体表具有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心脏二心房一心室,心室里有不完全的膈膜, 体内受精,卵生,变温。如:壁虎和扬子鳄等。(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4)鸟类: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和气囊辅助呼吸(双重呼吸),恒温,体内受精,卵生。如:麻雀、鸡和驼鸟等。

(5)哺乳类:体表被毛,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恒温,大脑发达,胎生、哺乳。如:鲸、蝙蝠、海豚等。(哺乳类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类群)。

2、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及其各属于什么动、植物类群。

(1)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白鲟,中华鲟是属于“鱼类”。大鲵是属于“两栖动物”。扬子鳄(被称为“活化石”)、是属于爬行动物,褐马鸡和黑颈鹤是属于“鸟类”。大熊猫(被称为国宝)、扭角羚、金丝猴和白唇鹿都是属于“哺乳动物”。

(2)我国特有的一级保护植物:蕨类植物:桫椤;
裸子植物:银杉(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活化石”);
水杉和银杏(被称为“活化石”);
被子植物:珙桐(也被称为著名的“活化石”);
还有人参、金花茶和望天树等。

六、细菌、真菌、病毒的比较:
名称 结 构 特 点 营 养 方 式 生殖方式 细菌 单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无成形的细胞核构成。(无完整的细胞结构)
(1)寄生,如: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

(2)腐生,如:枯草杆菌和乳酸菌等 。

(3)自养,如:硫细菌和硝化细菌等。

分裂生殖 真菌 少数单细胞,多数多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成形的细胞核构成。

(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1)腐生,如:酵母菌、霉菌(青霉、曲霉、根霉和毛霉)、蘑菇等。

(2)寄生,如:头癣、灰指甲等。

多 数 孢 子生殖,少数出芽生殖 病毒 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和 遗传物质(DNA) 构成的核心所组成。(无细胞结构)
(1)寄生,(离开寄主就失去生命活动。)如:流感、口蹄疫、艾滋病、花叶病等。

增殖 (复制)
☆.温.馨.提.示.☆. (1)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细菌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和无成形的细胞核。

(2)腐生细菌和真菌能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是属于分解者。

专题九:生物技术 一、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1、微生物在食品和酿造工业等方面的应用:
(1)细菌在生活和工业上的应用:
①乳酸菌与发酵: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泡菜和青贮饲料等。其发酵原理是:在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成乳酸和能量。

②醋酸杆菌与制醋:利用醋酸杆菌制作白醋、黑醋等。其制作原理是:利用醋酸杆菌, 将葡萄糖转化为醋酸。

③甲烷细菌与沼气:利用甲烷细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将有机物进行发酵,产生沼气, 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2)真菌在生活和工业上的应用:
①酵母菌与发酵:利用酵母菌制作馒头、包子和蛋糕等。其发酵原理是:酵母菌在有氧时,把葡萄糖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②酵母菌与酿酒:利用酵母菌酿造各种酒类。其酿造原理是:酵母菌在无氧时,把葡萄糖转化成二氧化碳、酒精和能量。

③青霉菌与医药:利用青霉菌提取青霉素(抗生素),它是治疗细菌性传染病的特效药, 如:肺炎等。

④霉菌与酱油等:利用霉菌制作酱油、豆豉和豆腐乳等。其制作原理是:将淀粉转化成葡萄糖,将蛋白质转化成氨基酸。

2、食品腐败的原因及如何保存食品:
(1)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是:由腐败细菌(如:枯草杆菌等)和真菌中的霉菌(如:青霉等)引起的,它们生活在食品中并从中获得营养物质,进行大量生长、繁殖,同时释放毒素,使食物腐败变质。

(2)保存方法:①风干保存(如:鱼干等);
②高温灭菌保存(如:罐头食品等);

③低温保存(如:肉的冷冻、水果的低温保鲜等)。④用盐渍保存(如:咸鱼等);
二、现代生物技术:
1、转基因技术的概念和应用:
(1)概念:将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 DNA 中的生物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如:超级鼠和转基因大豆等。

(2)应用:①制药: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药物,如:生长激素,干扰素和凝血因子等。

②遗传病的诊治:利用转基因技术诊治遗传病,如:苯丙酮尿症等。

③培育新品种: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农作物新品种,如:转基因番茄、转基因棉花和转基因烟草等。

2、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应用:
(1)概念:将一个生物体的细胞或组织,在实验室培育成一个相同新个体的生物技术,叫做克隆技术。如:克隆羊“多莉”的诞生。

(2)应用:①拯救物种 ②器官的移植等。

【注.: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克隆技术是属于无性生殖。】 专题十:健康地生活 一、传染病和免疫:
1、传染病:由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如: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和甲型 H1N1 流感等,传染病传染性最强的时间是在发病初期。

2、传染病的主要特点: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这是与非传染病的主要区别)。

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如:患有传染病的人或动物等。

(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 经过的途径。如:通过空气、饮水、饮食、生物媒介等都属于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感染疾病的人群。如:儿童等。在以上三个基本环节中,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会流行。

4、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对病人要做到“五早”,(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阻止病原体的传播。如: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
对患有传染病的动物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等,这些举措都是属于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要搞好环境卫生(如:室内通风和消毒等)和个人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蚊、蝇等生物媒介。如:在 08 年 5 月 12 日,我国四川的汶川等地发生强烈的地震后,为了防止疫情发生,我国政府决定抽调大批的防疫人员,对该地区的居住环境等地方,喷洒大量的消毒液,或对病人的衣物和餐具进行严格消毒等,这些举措都是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不让易感者与病人接触并进行预防接种。如:为了保护易感人群,给儿童注射疫苗,这里注射的疫苗和举措分别属于抗原和保护易感人群。

5、常见的传染病:
类 型 常见病 病原体 传染源 传播途径 预防措施 细菌性传染病 肺结核 肺结核杆菌 结核病患者 飞沫、空气 不随地吐痰、接种卡介苗 病毒性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 肝炎病毒 肝炎患者 饮食、血液 注意饮食卫生、接种肝炎病毒疫苗 寄生虫传染病 蛔虫病 蛔虫 蛔虫患者 饮食 讲究饮食卫生、管理好人粪便 二、描述人体免疫功能,区别非特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并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1、人体免疫的概念: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是人体抵抗病原体侵袭的能力。

2、人体免疫的功能:
(1)自我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2)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维护人体健康。

(3)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等)
3、免疫的类型:
(1)非特异性免疫:指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没有特异性,所以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如:皮肤和粘膜的屏障作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唾液中溶菌酶的作用等。(非特异性免疫对人体终生起作用)。

(2)特异性免疫:指人出生以后才有的(即: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才产生的),(具有特异性)。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所以叫做特异性免疫。如:天花病毒抗 体只能作用于天花病毒,而对其它病毒则不起作用。(特异异性免疫对人体的作用有的是终生的,如:天花;
有的是暂时的,如:流感)。

4、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名 称 非 特 异 性 免 疫 特 异 性 免 疫 区 别 具有 人人都有(先天就有)
只有得过传染病的人才有,或接种疫苗,注射过相应血清的人才有(如计划免疫)
遗传 能遗传,生下来就有 不能遗传,人出生以后才获得的 产生 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一种免疫力 通过与病原体作斗争而获得的一种免疫力 免疫因素 通过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淋巴的滤过作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溶菌酶的杀菌作用等获得的免疫。

自然免疫:患传染病后产生了抗体, 而获得的免疫。

人工免疫:用疫苗预防接种产生抗体, 或注射血清等获得的免疫。

联 系 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构成人体总的免疫功能,二者不可分开, 是相辅相成的。

5、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人体的防线 组 成 功 能 免 疫 类 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和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 阻挡、杀死和清扫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白细胞) 溶解、吞噬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如:脾脏和淋巴结等)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
特异性免疫 (后天性免疫)
人体第一、二道防线 示意图 皮肤 呼吸道黏膜纤毛 溶菌霉 吞噬细胞 6、计划免疫及其意义:
项 目 内 容 疫 苗 通常是指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疫 苗 的 作 用 疫苗注入人体后,可以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计 划 免 疫 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计划免疫的意义 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抗原与抗体的概念:
(1)抗原:指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或异物),叫做抗原。又如:注射的“疫苗”和“类病毒”以及“移植的器官”也是属于抗原。

(2)抗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 的特殊蛋白质(免疫球蛋白),叫做抗体(它存在于人体血清中)。如:患过麻疹的人,体内就产生了一种抵抗麻疹病毒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抗体。抗体把麻疹病毒消灭后,自己则留在人体内,当新的麻疹病毒再次侵染该人体时,存 在于该人体内的抗体就会将麻疹病毒消灭掉,使患过麻疹的人以后不再患麻疹了。还有“抗病毒血清”也是属于抗体,。又如:注射疫苗后,体内就产生了相应的抗体。

①抗体的特点:a、有专一性,如:麻疹抗体只能抵抗麻疹病毒,不能抵抗天花病毒。b、一般不持久。

其原理是:抗原侵入人体 刺激 淋巴细胞 产生 抗体 消灭 新侵入人体的病原体。

8、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区别:
名 称 购 买 要 求 服 用 举 例 处 方 药 (简称 RX)
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

按医嘱服用 如:各类“抗生素” (青霉素、链霉素等) 非处方药 (简称 OTC)
不需要凭医师的处方即可购买。

按所附说明服用 如:感冒清、朴感敏等 注:当人体感到不舒服时,应赶快去医院找医生诊治,不要自己乱服药,因为有些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俗语说:“是药三分毒”,特别是“抗生素”药物更不能随便服用,有的会产生“过敏反应 ”,所以,自己不能随便乱服药。合理用药要做到:安全、有效、经济和适当。

三、威胁人体健康的当代主要疾病:
1、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心血管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完全可以控制和预防的,吸烟、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这三个因素都与心血管疾病有关。所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即:多运动,节制糖、盐和动物脂肪的摄入,不抽烟,经常体检并在必要时调节血压等,都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措施。

2、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酒中有酒精,酒精会损害心脏和血管,引起神经衰弱、智力减退等。

3、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烟草中含有尼古丁、一氧化碳和焦油等,会损害神经系统、降低记忆力和注意力, 诱发呼吸系统疾病,长期吸烟会导致肺癌等疾病的发生。联合国已将每年的 5 月 31 日定为“世界无烟日”。毒品会损害人的大脑和心脏,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还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等,国际上把每年的 6 月 26 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吸烟、酗酒、吸毒是当今社会的“三大公害”,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社会问题。

附:识图填空与实验 1、右图①和④镜头组合,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 ① 与 ④ 镜头组合,视野中看到的细胞体积最大的是 ③ 与 ⑥ 的组合。

2、右图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步骤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②→④→③→①→⑤→⑦→⑥ 3、右图为显微镜下的某一种植物细胞结构图,请椐图回答:
(1)标号②所示的结构是 细胞膜 ,该结构能控制物质的进出。

(2)该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标号③,细胞在分裂时, 其中的 染色体 变化最明显。

(3)该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和 叶绿体 ,线粒体是进行 呼吸作用 的场所,而叶绿体 是 光合作用 的场所。

(4)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③细胞核。

4、根据右图回答问题:
(1)右图中属于植物细胞的是 乙 图,属于动物细胞的是 甲 图。从图上可以看出,动、植物细胞共同具有的结构是 细胞模、细胞质、细胞核。

(2)其中能量转换器位于细胞的 [D]细胞质 中。

(3)结构 C 中含有 遗传物质 。

(4)切番茄流出的红汁液是 细胞液 主要来自结构[ E ]液泡 中。

(5)图中 B 的功能是起 保护 作用和控制物质的进出。

(6)图乙中起支持和保护作用的结构是 [A]细胞壁 。

5、请据图一、图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一中表示物质进出细胞,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结构是细胞膜。

(2)图二表示的是细胞的分裂过程。

(3)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包括:细胞核和细胞质平分为二并在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结果一个细胞 分成了两个细胞。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首先发生变化的是细胞核。

(4)生物体由小到大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于细胞的分裂,另一方面在于细胞的生长。

6、右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有 8 条食物链,各食物链的生物由于食物关系构成了食物网。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2)由于能量在沿食物链各环节的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 就使得该食物网中草的数量最多,鹰的数量最少。

当草原鼠类大发生时,短时期内,该生态系统中狐和鹰数量会随之增加,而随着上述两种动物数量的增加和绿色植物数量的减少,鼠类的数量也会随着减少。使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原样。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地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或食虫鸟飞不进去,昆虫失去天敌的制约而大量繁 殖)。当草原被有毒物质污染时,该草原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鹰。

如果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大量捕捉草原中的鹰、狐和鸟类,会造成鼠、兔、 昆虫大量繁殖,毁坏草原。

上述例子说明:人们如果不按生态规律办事,生态平衡就会遭受到破坏。

(4)除了非生物环境外,该生态系统还有一个成分没有画出,这个成分是分解者,它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7、右图是王明同学调查某生态系统后而绘制的简图,请根据图答题:
(1)请帮王明同学将图中的生物按形态结构特点进行归类:
植物:禾谷类、水草。

动物:昆虫、食虫鸟、兔、鱼、鹰。

微生物:细菌、真菌。

(2)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阳光、空气、水等属于非生物因素。细菌、真 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角色。

(3)请写出图中陆地部分有捕食关系的食物链。

①禾谷类→昆虫→食虫鸟→鹰。

②禾谷类→兔→鹰。

8、右下图是被子植物一生中的相关结构,请认真分析并回答:
(1)A 萌发时,所需的外界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适量的水分 。

(2)A 萌发时,最先发育的是胚根突破种皮。

(3)C 中的 果皮 是裸子植物所没有的。

(4)E 是一株绿色开花植物,它是由 6 种器官组成的,其中,属于营养器官的 是:根、茎、叶,属于生殖器官的是:花、果实、种子。

9、将黑暗处理后的银边天竺葵的一个叶片,用两个黑纸片从叶片的上、下两面遮盖起来, 然后,放在阳光下照射几小时,接着,用酒精脱去叶绿素, 滴上碘液。请回答:
(1)银边处有什么变化?不变色。原因是没有叶绿体不能 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淀粉)。

(2)遮光处有什么变化?不变色。原因是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3)其它未遮光处有什么变化?变蓝。原因是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0、有一正常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树木(如右图)[1]、[2]、[3]、[4]代表的是参与不同生理活动的有关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此图为光合作用示意图,箭头所指的物质分别是:
[1] 二氧化碳、 [2]氧气 、 [3]水和无机盐 [4]有机物 (2)若此图为呼吸作用示意图,箭头所指的物质分别是:
[1] 是 氧气 ,[2] 二氧化碳,该物质进出叶片的结构是 气孔 。

(3)若此图为蒸腾作用示意图,箭头所指的物质[2]是 水蒸气。

(4)植物在以上三种生理活动中,白天是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和蒸腾作用,而晚上则只进行 呼吸作用和少量的蒸腾作用 。

(5)夏天,用手触摸植物的叶片有凉爽的感觉,是因为植物进行着蒸腾作用的缘故。

11、证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可利用甲(玻璃缸中盛氢氧化钠溶液)乙(玻璃缸中盛清水)
两个密封装置进行实验。请根据右图回答:
(1)现将这两个装置同时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掉。

(2)甲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装置中的二氧化碳。

(3)然后一起放到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最后用碘液进行检验,结果为:甲瓶中,植物的叶片 没有淀粉 生成,而乙瓶中,植物的叶片却 有淀粉 的生成。

(4)在实验中,去除叶绿素的方法是:把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

(5)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实验装置是:乙瓶。

(6)该实验说明了: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2、下图是植物开花结果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花为两性花。花的主要部分是雌蕊、雄蕊。

(2)花粉粒落在雌蕊的柱头上面以后,受到黏液的刺激, 开始萌发,形成花粉管,其末端有两个精子。

(3)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到达胚珠,从珠孔伸进去, 其中的一个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进一步发 育成胚。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进一步发育成胚乳。珠被发育成种皮。子房壁发育成果皮。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的受精方式叫做双受精。

(4)本图中形成 1 粒种子,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因此,这类植物属于被子植物。

13、根据右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营养物质中淀粉的消化开始于 [ 2 ]口腔 ,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 [ 5 ]胃 ;
脂肪的消化开始于 [ 9 ]小肠 。

(2)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溶菌酶的消化腺是 [ 1 ]唾液腺 ;

分泌的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消化腺是 [ 4 ]肝脏 ;

它所分泌的消化液的名称和作用分别是 胆汁、它能使 脂肪变成脂肪微粒 。

(3)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 9 ]小肠 。

(4)图中[6]除了能分泌消化液参与食物的消化外,还能分泌 胰岛素 并主要参与调节 糖类 的代谢 。

14、如下图所示的 A、B、C、D 为某同学设计的一个关于检验“唾液能够分解淀粉”的实验装置图,请仔细分析下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判断 1、2 号两支试管哪一个是对照组,哪一个是实验组?1 是对照组,2 是实验组。

(2)图 C 中将 1、2 号试管进行水浴加热,加热的温度为什么要 37℃?理由是:该温度是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最适温度。(即:模拟人体温度)
(3)实验过程 D 中 2 号试管加碘后,其颜色不变蓝,原因是 2 号试管中含有消化淀粉的唾液淀粉酶。在它的作用下,淀粉被分解成了麦芽糖。

(4)实验结论是:唾液能将淀粉分解成为麦芽糖。

15、如右图为新鲜血液的处理过程,请根据不同处理的结果分析回答:
(1)A、B、C、D 分别为 A 血浆,B 血细胞,C 血清,D 血块。

(2)在 A、B、C、D 中,呈淡黄色的是 A、C,这两种液体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C 中不含纤维蛋白原。

(3)B 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是红细胞,其功能是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16、右图为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的人血涂片视野,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数字①②分别是指血液中的 红细胞 和 白细胞 ;

若让你用显微镜观察,你要从哪些方面区分它们?即从细胞的大小、数量、有无细胞核。两者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① 无细胞核 。

(2)当人体内某部位发生炎症时,图中细胞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增多的是② 白细胞 ,其作用是 防御、保护 。

(3)视野中数目最多的是①红细胞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是呈两面凹的圆饼状 ,主要功能是 运输氧 ,此外,还能运输一部分的二氧化碳。

17、右图表示人体不同组织处血管示意图(A、B、C 分别表示不同类型的血管),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与 A、C 比较,血管 B 的结构特点是 血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

(2)若 A 中流动的是静脉血,C 中流动的是动脉血, 则 B 是 肺泡 处的毛细血管网:在 B 处完成的生理活动是 肺泡处的气体交换 。

(3)若 B 为肾小球处的毛细血管网,则在 A、C 内流动的都是 动脉 血,C 内血液中浓度明显升高的物质是 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 。

(4)若 B 为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则 A 所示血管为 出球小动脉 ,在 B 处完成的生理活动是肾小管重吸收作用 。

(5)若 B 为臀大肌内的毛细血管网,则 C 内流动的是 静脉 血。

(6)若 B 为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网,C 内血液与 A 内血液相比较,除二氧化碳外,含量明显增加的是 营养物质 。

18、右图为人体心脏及相连血管的解剖图,据图回答问题:
(1)填出各部分名称:
一是左心房与③ 肺静脉 相连通,(内流 动脉 血)。二是左心室与 主动脉 相连通,(内流 动脉 血)。三是 右心房 与 ④ 和 ⑤ 上、下腔静脉 相连通,(内流 静脉血)。四是 右心室 与② 肺动脉 相连通(内流静脉血)。

(2)取猪的完整心脏及相连的血管,将血管⑤下腔静 脉结扎,从血管 ④上腔静脉 处灌水,并用手捏心 室,这时,水会从 ② 肺动脉 这条血管流出。如果从①主动脉 处灌水,水会再从 ①主动脉 流出。

(3)在心脏内血液的流动方向是:
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

19、右图是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心脏有四个腔,图中[3]是 左 心房,内流动脉血;

[2]是 右 心室,内流静脉血。

(2)由于有[A]动脉瓣和[B]房室瓣的存在,所以心脏中的血液只能由心房→心室→动脉。

(3)血液由[4]射出,流经[7]、[8]至[1]的循环途径 叫 体 循环,经此过程血液由含氧多的动脉血, 变成含氧 少 的静脉血。

20、右图是人体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红细胞中的氧来自于外界空气中, 空气中的氧在人体的 肺泡 处进入血液, 并与红细胞中的 血红蛋白 结合,随血 液循环到达组织 细胞 处,因此,红细 胞具有运输 氧 的功能。

(2)图中血液里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消化成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这些物质主要在 小肠 处被吸收进入血液的。

(3)组织细胞产生的 二氧化碳 和其他废物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血液里的这些废物主要是由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尿液的主要成分有:水、无机盐和尿素等。

(4)按图中血液流动的方向,此处毛细血管流出的血液应该是静脉血,原因是:氧气离开血红蛋白进入组织细胞。

b a b a 21、右图为人体内气体交换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肺泡周围的毛细管,一端连通 A 是肺动脉,另一端连通C 是肺静脉,A 内流动的是静脉血。在肺泡这一部位发生的气体交换过程是:a 氧由肺泡进入血液,b 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

(2)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一端连通 D 是静脉,另一端连通 F 是动脉,D 内流动的是静脉血,F 内流动的是动脉血。在组织内发生的气体交换过程中:a 氧气是由血液扩 散到组织细胞中,b 二氧化碳是由组织细胞扩散到血液中。

(3)血液流经 E 后,其血液变为暗红色,其原因是血液中氧的含量减少。

(4)人体的气体交换包括肺的换气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它们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来实现的。

22、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 8.0 级特大地震。在这场自然灾害面前,灾区群众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请你结合下图及所学生物学知识,解答地震中伤员救援的一些问题:
(1)地震发生后,不论是自救还是他救,都必须保持 A 呼吸系统的畅通,才能保证氧气的供给。氧气从外界到达组织细胞 需依次经过肺的通气(即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的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间的气体交换四个过程。

(2)某伤员被救出时,下肢受伤,血液缓缓流出,救援人员 应在他下肢的远(填“近”或“远”)心端用止血带止血;

若该伤员失血过多,需立即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3)从废墟中救出的伤员需注射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随血液流动最先到达心脏的[B]腔, 最终送达全身组织细胞,供呼吸作用分解,释放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23、如右图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部分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
(1)食物中通过消化管进入循环系统的主要供能物质是葡萄糖。

(2)外界空气中氧气通过①肺的通气和② 肺的换气进入循环系统。

(3)人体内代谢废物在组织细胞部位产生, 同时又通过皮肤,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排出体外。

24、右下图是人体呼吸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注:图中 O2 代表氧气,CO2 代表二氧化碳):
① (1)完成过程 ① 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2)在过程①中,与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体内产生这些物质都是由细胞产生的。

(3)通过过程 ② (填序号)把含氧较少的静脉血变为含氧多的动脉血。

(4)氧气通过过程③运输到组织间,再通过过程 ④ (填序号),进入组织细胞内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细胞利用。

25、右图是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2]如果指的是血管,那么,它是出球小动脉。

(2)构成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它由图中 ④ ⑤ ⑥ 组成(填序号)。

(3)尿的形成过程中,滤过作用发生在[ ⑤ ]肾小球 , 重吸收作用发生在 [⑥]肾小管。

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都被[ ⑥ ] 重吸收。

(4)图中 [ ④ ] 的液体叫原尿,它与 [ ② ]中的液体相比, 就是原尿中不含有蛋白质和血细胞,尿液与原尿成分的主要不同在于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健康人)。如果某人尿检时发现尿液中含有血细胞(即血尿),其病因可能出现在肾小球滤过的环节上,如果出现糖尿,说明患者患了糖尿病,这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引 起的,应注射 胰岛素制剂 进行治疗。

(5)② 与 ① 相比就是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尿酸 明显减少。

26、右下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若此图表示“缩手反射”,当手指偶然被针刺到,手上皮肤里的[A]感受器受到的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B]传入神经元传到脊髓里的神经中枢,由此再发出神经冲动通过[D 传出神经元传达到手臂上的[E]效应器引起肌肉收缩,使手避开刺激。

(3)若此图表示人看到酸梅流唾液的反射弧,则[A]是代表眼睛的视网膜结构。

(4)若此图表示人听到铃声走进教室的反射,则此反射的感受器在耳结构中的耳蜗内。

(5)若此图表示手偶然碰到火立即缩手的反射,则此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位于脊髓内。

(6)此题中(3)、(4)提到的反射是属于条件反射,(5)提到的反射是属于非条件反射。

27、下图是表示狗对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 A 中的“食物”属于 非条件 刺激,这样的反射叫做 非条件反射。

(2)图 C 中的“铃声”是 无关 刺激,但经过图 B 的多次结合强化后,图 D 发生的反射活动叫做 条件反射 ,此时的“铃声”是条件刺激。

(3)图示表明,图 A 反射方式和图 D 反射方式的关系是 A 是 D 的基础 。

(4)吃过杨梅的人看到了杨梅会分泌唾液,这种方式与图 D 所示的反射方式相同。此反射的神经中枢是在 “大脑皮层” 。

(5)在马戏节目里,让小猴子表演节目后,就要给它食物吃,这样做的目的是用“非条件反射”刺激,强化已形成的“条件反射”。

28、右下图为眼球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看不同距离的物体时,晶状体的曲度会发生改变,从而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晶状体曲度的大小是由 睫状体 来调节的。

(2)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①]角膜和[③] 房水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②]晶状体的折射作用,在[⑦]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 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而产生了神经冲动, 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而形成 了视觉。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 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而形成了 近视眼 ,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29、豚鼠的毛色有棕色和黑色之分,现有一棕色雄性豚鼠与黑色雌性豚鼠交配,产生的子一 代都是黑色豚鼠(如右下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用 T、t 表示控制毛色的显、隐性基因):
(1)根据右图中所示遗传结果,从理论上可推断 出在豚鼠的毛色这一对性状中黑色是显性性状。

(2)试写出图中相应豚鼠的最可能的基因组成:黑毛亲本豚鼠 TT;
子一代豚鼠 Tt 。

(3)某同学家里买了一只黑色雌性豚鼠,不知其基因组成如何,请选用最简便的方法帮助鉴定:
①选用毛色为粽色的雄豚鼠与这只黑色雌豚鼠交配,根据所生后代的毛色即可鉴定;

②若所生后代中既有黑色毛个体又有棕色毛个体,被鉴定的黑色豚鼠的基因组成为 Tt ;

③若多次交配后,所生豚鼠全是黑色毛,被鉴定的黑色豚鼠的基因组成可能为 TT 或 Tt。

30、右图为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示意图:
(1)“多莉”不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它的 身世来自于三只羊,分别是甲、乙、丙 。

(2)组成“多莉”的细胞核来自 乙 羊,将核移入甲羊的去核卵细胞中,形成细胞 D ,诱导其分裂成胚胎后,再移入 丙 羊的子宫内。

(3)“多莉”虽然由丙羊出生,样子却和 乙 羊一模一样,面部毛色 白 色。这是因为乙羊提供的是 遗传物质 ,由此可知,遗传信息是储存在 细胞核里,具体地说就是位于细胞核中的 染色体 上。

31、小明观察一窝蜜蜂,发现蜜蜂有明确的分工,有一只蜂王,少数雄蜂和大量的工蜂,这说明蜜蜂是具有社群行为的昆虫。此外,小明还发现,当一只工蜂找到蜜源后,会跳起“8 字舞”或“圆形舞”招来伙伴,这说明蜜蜂群体中存在着信息交流,从行为的获得方式上看,工蜂“跳舞”是属于先天性行为,这是由蜜蜂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蜜蜂以上的行为从功能上看是属于取食行为。小明研究蜜蜂行为的方法,是属于观察法。蜜蜂是属于无脊椎动物,它与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体内没有脊椎骨。请你举出一个脊椎动物的例子:蛇等。

32、近年来,由 SARS 病毒起的“非典型肺炎”在我国一些地方流行,但在政府采的一系列正确措施后,该病已得到有效控制。

(1)
SARS 病毒和其他病毒一样,仅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2)
SARS 病毒引起人体的主要呼吸器官肺受到损伤。

(3)将“非典病”人与“非典”疑似病人实行隔离,是预防传染病三个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

(4)用 84 消毒液对教室、食堂、公交车等场所进行消毒,是预防传染病三个措施中的切断传染途径,社区组织发放加厚口罩,则是保护易感人群。

(5)“非典病”人很可能在发病初期表现症状时,传染性最强。

(6)已康复的“非典”病人体内产生了相应的抗体,不会再患该病,这属于特异性性免症。

33、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步骤:
(1)取镜和安放:将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 5 厘米左右,略偏左,然后装上目镜和物镜。

(2)对光:选择物镜时,选用低倍镜应转动转换器。

(3)放置装片:标本应正对通光孔中心。

(4)调整焦距: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直到物镜距离玻片标本 2~3mm。此时, 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防止物镜碰到装片损坏标本和镜头。

(5)找物像:要看到清晰的物像,应先使用粗准焦螺旋找到物像;

再使用细准焦螺旋调整到最清晰为止。

(6)收放:转动转换器使两个物镜伸向前方,将镜筒缓慢降到最低处,将反光镜放在直立的位置。

(2)(滴生理盐水)
② (1)
(5)
34、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
(3)
(4)
(6)~(7 (1)用洁净的纱片把载坡片和盖玻片朝一个方向擦干净。

(2)用滴管在载坡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滴液不能过多,否则,易产生气泡)
(3)用清水漱口,清除口腔中的食物碎屑。用消毒牙签粗的一端在口腔侧壁上轻轻刮几下。

(4)将牙签上附着的碎屑放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涂抹几下。(防止细胞重叠)
(5)用镊子夹起盖坡片,使其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面的水滴,然后,缓缓地盖在水滴上, 以防装片上出现气泡。

(6)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

(7)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对侧吸引,使碘液扩散到整个标本。

(4)
35、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
(2)(滴清水)
 (3)
(1)
(5)
(6)~(7)
(1)用洁净的纱片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朝一个方向擦干净。

(2)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滴液不能过多)
(3)用镊子撕取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大约1 平方厘米,置于载玻片的清水中。(表皮要薄而又透明)
(4)用解剖针将洋葱表皮展平。

(5)盖上盖玻片时,要让其一边先接触水滴,然后慢慢放下,避免产生气泡。

(6)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

(7)用吸水纸从盖玻片对侧吸引,使碘液扩散到整个标本。

36、解剖观察鸡翅:
1、实验过程:
(1)放置鸡翅:将鸡翅放在解剖盘中。

(2)解剖鸡翅:用解剖刀剖开鸡翅的皮肤(吸去多余的水分),会发现鸡的皮肤是由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组成的。(注意:解剖鸡翅时,解剖刀不要伤到手)
(3)找出脂肪:脂肪通常呈小块状,附在皮肤下面,呈微黄色。

(4)解剖肌肉:小心地将肌肉束分开,肌肉是附着在骨骼上,呈粉红色的束状结构。

(5)找出韧带和肌腱:韧带是白色有韧性的组织,将相邻的骨骼连起来,肌腱也是白色的有韧性的组织,将肌肉与骨骼连在一起。

2、实验现象:通过观察发现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了鸡翅的皮肤,位于最外层;
脂肪通常呈小块状,附在皮肤下面,呈微黄色。结缔组织构成了鸡翅的骨,位于中央、肌肉组织构成了鸡翅的肌肉,附着在骨骼上;
肌键、韧带等结缔组织将肌肉和骨骼联系在一起。

3、实验结论: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就形成了器官。

4、成功关键:解剖鸡翅时,首先,要弄清楚解剖的一般方法步骤和解剖刀、解剖针的使用方法,先由外向内,一层层剥离,边解剖,边观察。

37、观察猪小肠的结构:
1、实验过程:
(1)取材:用剪刀剪取一段猪小肠。

(2)解剖小肠:用解剖剪纵向剪开小肠,露出小肠的内表面,然后用清水洗净。

小肠的结构示意图 (3)放入培养皿:将剪开的小肠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

2、实验现象:用手指抚摸小肠内表面有毛绒绒的感觉;
用放大镜观察,能看到小肠内表面具有许多环行皱襞,皱襞表面又具有许多毛状物就是小肠绒毛。

3、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通过观察,可以看到小肠具有适应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是:
小肠具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可以增加小肠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4、成功关键:最好选择新鲜猪小肠前端的十二指肠;
将小肠洗净后,再放入清水中。实验前必须将小肠冲洗干净后才能进行实验,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放大镜的倍数要大些。

38、观察血液涂片:
1、实验过程:
(1)取镜和安放,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稍偏左的位置,并装上目镜和物镜。

(2)对光:如光线较弱,则用反光镜的凹面镜进行反光,同时,选用较大的光圈。

(3)放置涂片:标本应正对通光孔中心。

(4)找物像:应先使用粗准焦螺旋找到物像;
再使用细准焦螺旋调整到最清晰。

2、实验现象:红细胞呈圆饼状,无细胞核;
形态较小,数量最 多,具有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的功能。白细胞呈圆球状, 有细胞核,形态较大,数量最少;
血小板在显微镜下看不清 3、成功关键:不同的细胞透光度不同,在显微镜下能清晰地看到红细胞时,就看不清白细胞,要将显微镜进行微调,在较 暗的视野中才能找到白细胞。

39、观察鸡蛋的结构:
1、实验过程:
(1)取一新鲜的鸡蛋观察:鸡蛋的一端是钝端,另一端是尖端;

(2)敲出裂痕:将鸡蛋的钝端用解剖剪轻轻地敲。(如右下图所示)
 血液涂片 白细胞红细胞 血 浆 血小板 (3)观察气室:用镊子将碎裂的卵壳连同外壳膜除去,发现卵壳下面有一小空腔是气室;

(4)观察卵的结构:用解剖剪将小空腔下面的内壳膜剪破,使卵白和卵黄流入培养皿里, 对照鸡卵结构模式图观察卵的结构。(如右下图所示)
2、实验现象:蛋壳内侧紧贴着一层膜是卵壳内膜,鸡蛋钝端有气室,蛋壳内部的蛋清是卵白,中央是卵黄,卵黄上有一个小白点是胚盘,卵黄外有一层膜包被, 这层膜叫做卵黄膜,卵黄两端的带状物是系带。

3、实验结论:①卵壳起保护作用;
②气室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氧气;
③卵黄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4、成功关键:选择新鲜的鸡蛋作实验材料,以保证鸡蛋的内部结构清晰。盛装鸡蛋的培养皿下要放一张黑纸,以增加背景色和鸡蛋色形成明显的对比度。

40、观察种子的结构:
一、实验过程:
1、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
(1)观察种子外形:取一粒吸足水分的大豆种子放在培养皿中,种子的一侧有一个小小的疤痕这是种子脱离母体时留下的叫种脐。

(2)剥去种皮:用镊子夹住豆粒,在种脐的对侧用解剖刀轻轻地划一个小口,将种皮剥开露出里面的胚可以看到两片合拢着肥大的子叶。

(3)掰开两片子叶:从连接胚轴的部分切下的两片子叶,然后,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胚轴是连接胚芽、胚根、子叶的部位。

2、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1)观察玉米种子的外形:玉米种子实际上是果实,其外边的厚皮是果皮和种皮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保护内部结构的作用。

(2)用刀片将玉米种子沿正中线纵向切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玉米种子纵剖面,识别胚和胚乳之间的界限。

(3)玉米种子纵切面上滴一滴碘液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被染成蓝色部分的是胚乳, 未被染成蓝色部分的是胚。

二、实验现象:大豆种子包括种皮和胚(子叶两片、胚芽、胚轴和胚根)。玉米种子包括种皮(与果皮愈合)、胚乳(遇碘变蓝色,说明含淀粉)和胚(遇碘未被染成蓝色,子叶一片、胚芽、胚轴和胚根)。

三、实验结论: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都是由种皮和胚组成。不同点是:大豆种子的胚有两片子叶、玉米种子的胚只有一片子叶;
大豆种子无胚乳、玉米种子有胚乳;
大豆种子的营养物质是贮藏在子叶中,而玉米种子的营养物质则是贮藏在胚乳中。

四、成功关键:浸泡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种子会腐烂;
在观察种子的外形及种皮上的种脐时,挤压不宜过猛;
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将碘液滴于剖面时,量不能过多,否则, 将影响观察效果。

41、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一、实验步骤:
1、骨的煆烧: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住鱼的肋骨,放在酒精灯火焰煆烧(如:右下图所示),然后,观察其颜色的变化。骨煅烧起初变黑色,最后变成灰白色。再镊子敲击该肋骨, 结果是鱼骨易脆,这说明骨中含无机物,其物理特性表现在硬度方面。

2、骨的脱钙:将鱼的肋骨浸入 15%的稀盐酸中约 10 分钟(如右下图所示),会产生气泡,(因为骨中的无机物被盐酸溶解出来时,会释放出二氧化碳)。然后,用镊子夹住柔软的肋骨, 用清水洗去盐酸,肋骨能弯曲或打结,这说明骨中含有有机物,其物理特性表现在弹性方面。

二、实验结论: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
骨的物理特性是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个方面。实验证明:
骨烧掉的是有机物,被溶解出来的是无机物。

三、成功关键:煅烧和脱钙的骨体积不能过大;
用稀 盐酸处理过的骨要先用清水洗净后,才能用手摸。

推荐访问:探究在线中考总复习生物 生物中考复习必背知识点全部 中考知识点总复习(一) 2017中考生物知识点总复习 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初中中考地理生物知识点总结 初中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初中历史总复习提纲(中考复习) 福建生物生物复习提纲 高三生物总复习知识点分类整理
上一篇:2019年清明假期安全及森林防火安全教育讲话稿
下一篇:《雷雨》教学设计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