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教案

来源:商务英语 发布时间:2020-09-11 点击:

  中国现代诗歌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歌流派大致有:20世纪初的尝试派、文学研究会(人生派,为人生派)、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湖畔诗派、新格律诗派(新月派)、中国早期象征诗派;3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群(中国现代主义)、汉园三诗人、七月派;40年代的中国新诗流派、九叶诗派(九叶诗人); 50年代的中国现实主义、新现代主义(现代派诗群)、蓝星诗群(蓝星诗社)、创世纪诗群(创世纪诗社); 70年代的朦胧派(今天派)、白洋淀诗群、中国新现实主义;80年代的新边塞诗派、大学生诗派、第三代诗群(新生代,新世代,后新诗潮)、莽汉主义、整体主义、海上诗派、圆明园诗派、撒娇派、他们诗群、丑石诗群、非非主义(红色写作)、神性写作、新乡土诗派、知识分子写作诗群。

 一、尝试派

 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它是新诗最初的尝试之作,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推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三人的白话新诗,被称为“现代新诗的第一次出现”。俞平伯、康白情等人也发表了白话新诗。胡适在1920年3月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代诗歌个人专集。此后,更多的诗人开始尝试白话诗的创作,形成了中国的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流派“尝试派”。代表作有:《尝试集》(胡适)、《冬夜》(俞平伯)、《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卖布谣》《田主来》(刘大白)、《三弦》《月夜》(沈尹默)、《草儿在前》《别少年中国》《鸭绿江以东》(康白情)、《小河》(周作人)。

 新诗的不足

 胡适首开新诗革命之风,但他的诗歌,基本上还用了旧诗的意境,只是语言变了而已。所以算不上好诗。新诗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其不足也暴露了出来,出现“非诗化”的倾向。只重“白话”不重“诗”。“新诗运动最早的几年,大家注重的是‘白话’,不是‘诗’,大家努力的是如何摆脱旧诗的藩篱,不是如何建社新诗的根基。”(梁实秋)

 1、语言极不讲究,词汇极端贫乏,大白话遮掩了闪光的诗情。“收入了白话,放走了诗情” (梁实秋),空口说白话而缺乏诗美(形式上)。

 2、情感太薄弱,想象太肤浅,诗淡而寡味(内容上)。

 3、表达内容在性质上、质素上缺乏美感(寻常琐屑的事物、感冒风寒的病,也没有入诗的价值——闻一多)

 二、创造社 早期浪漫主义

 创造社是1921年6月至7月间在中国上海成立的现代文学社团,由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共同创建。创造社在成立后编辑出版《创造社丛书》,编有郭沫若的诗歌《女神》等。第二年开始发行《创造季刊》,1923年编辑出版《创造周报》以及《中华新报》的文学副刊《创造日》。前期的创造社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具有浓重的唯美抒情倾向,对中国的新文学运动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以创造社为核心所形成的诗歌流派也称为早期浪漫主义。后期创造社有冯乃超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其中,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后来加入了现代派阵营。代表诗人:郭沫若 宗白华 王独清 冯乃超 穆木天。作品以郭沫若的《女神》最为出名。

 三、湖畔诗派

 1922年3月,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成湖畔诗社后,效仿英国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作家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的风格,以中国的湖畔派诗人自居,并于192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歌合集,书名为《湖畔》和《春的歌集》。湖畔派原指19世纪英国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位浪漫主义诗人所形成的诗歌流派。中国的湖畔派诗人的诗歌与英国的浪漫主义湖畔派诗人的作品在风格上有相似之处,其最有特色的是歌颂爱情的诗歌。编辑出版刊物《支那二月》。代表诗人: 应修人 汪静之 潘漠华 冯雪峰。代表作:《妹妹你是水》(应修人)、《伊的眼》(汪静之)、《落花》(冯雪峰)、《月夜》(潘漠华)。

 四、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

 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因提倡现代格律待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1925年,闻一多回国,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创办了《诗镌》、《剧刊》,1927年新月书店在上海成立,1928年3月由徐志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等创立了《新月》月刊,团结了一大批后期"新月派"的新诗人。新月派是中国新诗史上活动时间长并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成就的诗派。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诗,主张诗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其鲜明的艺术纲领和系统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月派也称为新格律诗派,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飞机失事遇难,不久《新月》杂志停刊,新月社解散。代表诗人: 徐志摩 孙大雨 饶孟侃 林徽因 于赓虞 刘梦苇 梁实秋 闻一多 朱湘 邵洵美 卞之琳 方令孺 方玮德 陈梦家。代表作:《死水》(闻一多)、《示娴》(刘梦苇)、《采莲曲》(朱湘)、《再别康桥》(徐志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的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解读:

 林徽因(1904~1955),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建筑学家,浙江杭州人。早年留学欧美,1928年回国后在大学任教。1933年与闻一多等创办《学文》月刊,1937年担任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编委。一生写有大量散文、诗歌、小说、剧本,其中代表作品有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林徽因是新月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解放后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1955年4月病逝于北京。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发表在1934年的《学文》上,对于它的主题,历来看法不一。一说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借以表示对挚友的怀念;一说是为儿子梁从诫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出生带来的喜悦。

 以“爱”为主题。因为内心真诚的爱,这世间的一景一物在诗人的心中才会变得如此透明、纯美。

 诗歌首先以第二人称的手法,把美丽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接着,通过对春天的点染和描摹,以表达对心中的“你”永不老去的爱。

 世间所有的事物都在春天的记忆中激活了,世界变得浪漫、温馨、可人,像水晶、似童话。

 诗歌以轻盈的意象和明快的语言,在勾画出这样一幅唯美的图画,雪化了的鹅黄,生机勃勃的绿色,柔嫩的生命,如佛一般圣洁的白莲花, “你”初临人世, 恍若天使般纯真本色的流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

 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首诗的魅力不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画面美和乐感美(“三美”原则)。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

 林徽因善于构筑轻巧玲珑的诗世界,善于捕捉和描绘瞬息即逝的意境幻动和思绪的微妙变化,她的诗歌是轻妙而充满灵性的,这与她诗歌感觉的灵异和诗性传导的清奇密不可分。在新诗史上,林徽因也许并不是最璀璨耀眼的一颗。但是她的诗如同一条淙淙的小溪从心底缓缓流出,虽然没有多大波澜,却清晰映出作者的缕缕真情。多年之后,我们拿起这些诗重读时,仍能感到原有的明净与清新,如同幽兰,在空谷之中绽放,清新如故,飘香依然。

 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精神恋

 林徽因认识徐志摩时,只有16岁,如兰花般美好。那时是1920年秋天,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在英国读中学。同年冬天,徐志摩就把妻子张幼仪接到英国,当时他们的感情不太好,可也没到离婚的步。

 这期间,徐志摩曾对林徽因表示了感情,林徽因见了信惊慌失措,由林长民给徐志摩回了封信。现在已经发现了当年的这封信:阁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惊,徽亦惶惑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之意,想足下误解了。可见,徐林当时并没有多深的交往,就是后来稍有发展,也不过是两情相悦而已 。

 林长民已与梁启超对儿女的婚事已有约定。

 在1924年春夏间,他俩的感情可能是发展到相恋的地步了。但1924年林徽因就去美国留学,还和梁思成一起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

 1927年林徽因从美国给胡适写信:请你回国后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逾多了。昨天我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时的志摩现在真真透彻地明白了。过去的就过去了,现在不必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

 1928年,24岁的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而徐志摩后来选择了陆小曼。1931年11月在飞机失事中徐志摩遇难。闻讯,梁思成从北平赶去处理丧事,从现场捡回一块飞机残骸拿给林徽因。林徽因非常悲痛,徐志摩是赶着来听她演讲的。林徽因就把这块木头挂在自己卧室的床头,以这种方式纪念他,直到1955年去世。

 五、中国现代派

 中国现代派由新月派和象征派演变而来,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等。中国现代派的崛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1932年《现代》杂志在上海的创刊。最早提出“现代派”概念的是当时的批评家孙作云,他于1935年发表了《论“现代派”诗》一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现代派诗群的诞生。现代派一方面追求“纯诗”的艺术观,坚持表现自我,以个体生命和个人情感为中心,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往往表现出悲观的虚无思想。在表现形式上,不追求严格的格律,诗的韵律靠诗情的抑扬顿挫来表达,多用象征、暗示构成诗的意境。代表作:《雨巷》《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戴望舒)、《预言》(何其芳)、《断章》(卞之琳)、《乡愁》(李广田)。其中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被称作“汉园三诗人”。

 六、七月派

 七月派由《七月》杂志得名,指在《七月》、《希望》等杂志以及《七月》丛书的出发表作品的诗人群。《七月》杂志于1937年9月在上海创刊,由胡风担任主编。诗人阵容强大、思想倾向鲜明,有已经成名的诗人如艾青、牛汉、田间等,而更多的则是刚刚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政治抒情诗和描写社会现实的作品占有较大比重,多着重对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的思考。代表诗人: 艾青 胡风 田间 彭燕郊 牛汉 鲁藜 绿原 阿垅 曾卓 杜谷 邹荻帆。代表作:《为祖国而歌》(胡风)、《我爱这土地》(艾青)、《给战斗者》(田间)、《纤夫》(阿垅)等。

 七、新现代主义

 新现代主义,源自于纪弦1953年所创办的《现代诗》诗歌季刊。1956年纪弦号召诗坛同仁,组成现代派,提倡新现代主义,掀起新诗的再革命运动,即所谓的现代派的“自由诗运动”及“现代诗运动”。现代派诗人也可能说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延续,所以也称为新现代主义。《现代诗》季刊的创办也被认为是台湾现代诗歌的起端。代表诗人: 纪弦 杨唤 林泠 方思 羊令野 郑愁予。

 八、蓝星诗社

 蓝星诗社于1954年由余光中等成立,并先后创办了《蓝星诗刊》杂志、《蓝星诗页》、《蓝星年刊》等。蓝星诗社是具有沙龙精神的现代派诗社,最具特色的是自由创作路线,提倡充分发挥个人才华、个性,形成独有的以乡土情结作为诗歌精神的创作风格。1957年诗人覃子豪发表重要诗论《新诗向何处去》,主张诗歌应该通过反映现实和人生来观照读者,也就是传统的严谨和浪漫的抒情相结合的风格。蓝星诗社的成立对台湾的诗歌文学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代表诗人: 余光中 覃子豪 钟鼎文 罗门 蓉子 周梦蝶 向明 白萩 夏菁。

 九、创世纪诗社

 创世纪诗社成立于1954年10月,由当时的洛夫、张默和稍后介入的痖弦发起,出版《创世纪》诗刊。作为"创世纪诗群"的代表诗人,洛夫自1958年写作《我的兽》便开始进入"现代诗"的创作时期,用了将近5年的时间完成了总共有64节、600多行的长诗《石室之死亡》,成为台湾诗坛最具争议的作品。痖弦1968年出版了诗集《深渊》,使他在台湾诗坛赢得了持久不衰的盛誉。张默诗歌创作的最佳时期是在对"超现实主义"进行省思和扬弃。创世纪诗社曾经是台湾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诗歌文学社团,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超现实主义的聚集地。代表诗人: 洛夫 张默 痖弦 杨牧 辛郁 管管 商禽 叶维廉。

 十、朦胧派 新诗潮诗歌运动

 20世纪7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大批的优秀青年诗人。他们对当代诗歌传统规范进行挑战,先后大量发表了当时无法让“正规”诗坛接受的充满新风格的诗,他们通过创作诗歌来反思人的本质问题,以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他们由地下秘密写作、交流转入公开写作和集会活动,形成了一个新诗潮诗歌运动。以朦胧诗为主的新诗潮诗歌运动在70年代末“思想解冻”后逐渐进入高潮时期,其标志便是1979年3月号《诗刊》上北岛短诗《回答》的发表,随着《回答》一诗的发表,“朦胧诗”开始由地下状态进入公开状态,新诗潮诗人不仅很快就占领了各种文学报刊的主要版面,他们还创办了自己的民间诗歌刊物《今天》杂志,推出了一批优秀诗人的作品,并且引发了诗歌界乃至整个文学界的一次历时数年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这类诗歌在创作手法上大量使用象征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得诗歌的文学意义充满多样性和不明确性,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朦胧诗。朦胧诗人们在反思和对自我价值的探寻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的位置,其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就是为后人提供历史的见证,因此,“提供历史的见证”也就成了“朦胧诗”的最终主题。1985年11月出版的《朦胧诗选》收集了这些诗人的作品,这也是朦胧诗派一词的来源之一,又因为相当一部分朦胧诗人都在《今天》上发表过作品,朦胧派也往往被称为今天派。20世纪80年代开始,朦胧派被陆续出现的新诗潮流派取代,从1984年开始,中国新诗潮诗歌运动进入“后朦胧派”发展阶段。代表诗人: 食指 北岛 杨炼 多多 根子 舒婷 芒克 顾城 黄翔 江河 梁小斌 严力 王小妮 林莽 方含 田晓青 哑默 傅天琳。

 十一、第三代诗群 新生代 后新诗潮

 第三代诗人不是属于某一个流派而是泛指前朦胧诗人之后出现的一大批诗人,又称“新生代”,以1986年10月的“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为结体标志。第三代诗人是在82年以后与朦胧诗人脱离时逐步形成起来的;他们在诗歌的创作手法上依然受到前朦胧诗人的影响而又更多地借鉴了欧美后现代主义的写作原则,反英雄反崇高及平民化是他们创作的主要特征之一。他们人物众多、流派纷呈、各种旗帜铺天盖地,他们往往以集团群体出发尔后又反代、反集团,或努力在个体上趋于成熟后的独立和孤独,或游离于一切社会、文化意义,但他们的统一大旗一直是生命意识即强烈树立个体的趋于完全向内转的本体价值建构文学,是从反民族传统劣根性开始的深层次反文化的泛文学本体思想,较之前朦胧诗人更具现代意识。他们开始以“后文化实验诗”进行实验、反叛,尔后牢固确立了终极生命边缘实验诗歌立场和态度,即先锋诗歌,因此他们是前卫诗人。发动这场运动的领潮人包括“非非主义”、“他们”、“莽汉主义”、“整体主义”、“海上诗派”、后现代主义以及现代现实主义等的一批新生代诗人和评论家。[注]第一代诗人:指具有强烈政治意识的中国现实主义诗人如公刘等;第二代诗人:指新诗潮中出现的朦胧派诗人如北岛等。

 十二、莽汉主义

 1984年初春,”莽汉”的诗歌流派由李亚伟等人创立,主要的成员有李亚伟、万夏、胡冬、马松等。莽汉主义显示了一种非理性式的反文化姿态,他们追求生命的原生态,摧毁优美、解构崇高是他们诗歌的心理基点,随意性的口语、放荡不羁的叙述主体、“垮掉的一代”的形象特征,是他们诗歌的鲜明标志。1986年莽汉解散,但是莽汉主义却留了下来。

 中文系

 李亚伟

 中文系是一条洒满钓饵的大河

 浅滩边,一个教授和一群讲师正在撒网

 网住的鱼儿

 上岸就当助教,然后

 当屈原的秘书,当李白的随从

 然后,再去撒网

 有时,一个树桩般的老太婆

 来到河埠头——鲁迅的洗手处

 搅起些早已沉滞的肥皂泡

 让孩子们吃下,一个老头

 在讲桌上爆炒野草的时候

 放些失效的味精

 这些要吃透《野草》、《花边》的人

 把鲁迅存进银行,吃他的利息

 当一个大诗人率领一伙小诗人在古代写诗

 写王维写过的那块石头

 一些蠢鲫鱼活一条傻白鲢

 就可能在期末渔汛的尾声

 挨一记考试的耳光飞跌出门外

 老师说过要做伟人

 就得吃伟人的剩饭背诵伟人的咳嗽

 亚伟想做伟人

 想和古代的伟人一起干

 他每天咳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从图书馆

 回到寝室

 亚伟和朋友们读了庄子以后

 就模仿白云到山顶徜徉

 其中部分哥们

 在周末啃了干面包之后还要去

 啃《地狱》的第八层,直到睡觉

 被盖里还感到地狱之火的熊熊

 有时他们未睡着就摆动着身子

 从思想的门户游进燃烧着的电影院

 或别的不愿提及的去处

 一年级的学生,那些

 小金鱼小鲫鱼还不太到图书馆及

 茶馆酒楼去吃细菌长停泊在教室或

 老乡的身边,有时在黑桃Q的桌下

 快活地穿梭

 诗人胡玉是个老油子

 就是溜冰不太在行,于是

 常常踏着自己的长发溜进

 女生密集的场所用腮

 唱一首关于晚风吹了澎湖湾的歌

 更多的时间是和亚伟

 在酒馆的石缝里吐各种气泡

 二十四岁的敖歌已经

 二十四年都没写诗了

 可他本身就是一首诗

 常在五公尺外爱一个姑娘

 由于没记住韩愈是中国人还是苏联人

 敖歌悲壮地降了一级,他想外逃

 但他害怕爬上香港的海滩会立即

 被警察抓去,考古汉

 万夏每天起床后的问题是

 继续吃饭还是永远

 不再吃了

 和女朋友一起拍卖完旧衣服后

 脑袋常吱吱地发出喝酒的信号

 他的水龙头身材里拍击着

 黄河愤怒的波涛,拐弯处挂着

 寻人启事和他的画箱

 大伙的拜把兄弟小绵阳

 花一个半月读完半页书后去食堂

 打饭也打炊哥

 最后他却被蒋学模主编的那枚深水炸弹

 击出浅水区

 现已不知饿死在哪个遥远的车站

 中文系就是这么的学生们白天朝拜古人和黑板

 晚上就朝拜银幕或很容易地

 就到街上去凤求凰兮

 中文系的姑娘一般只跟本系男孩厮混

 来不及和外系娃儿说话

 这显示了中文系自食其力的能力

 亚伟在露水上爱过的那医专的桃金娘

 被历史系的瘦猴赊去了很久

 最后也还回来了,亚伟

 是进攻医专的元勋他拒绝谈判

 医专的姑娘就有被全歼的可能医专

 就有光荣地成为中文系的夫人学校的可能

 诗人老杨老是打算

 和刚认识的姑娘结婚老是

 以鲨鱼的面孔游上赌饭票的牌桌

 这条恶棍与四个食堂的炊哥混得烂熟

 却连写作课的老师至今还不认得

 他曾精辟地认为大学

 就是酒店就是医专就是知识

 知识就是书本就是女人

 女人就是考试

 每个男人可要及格啦

 中文系就这样流着

 教授们在讲义上喃喃游动

 学生们找到了关键的字

 就在外面画上漩涡画上

 教授们可能设置的陷阱

 把教授们嘀嘀咕咕吐出的气泡

 在林荫道上吹过期末

 教授们也骑上自己的气泡

 朝下漂像手执丈八蛇矛的辫子将军在河上巡逻

 河那边他说“之”河这边说“乎”

 遇到情况教授警惕地问口令:“者”

 学生在暗处答道:“也”

 中文系也学外国文学

 着重学鲍迪埃学高尔基,在晚上

 厕所里奔出一神色慌张的讲师

 他大声喊:同学们

 快撤,里面有现代派

 中文系在古战场上流过

 在怀抱贞洁的教授和意境深远的月亮下面流过

 河岸上奔跑着烈女

 那些石洞里坐满了忠于杜甫的寡妇

 后来中文系以后置宾语的身份

 曾被把字句两次提到了生活的前面

 现在中文系在梦中流过,缓缓地

 像亚伟撒在干土上的小便,它的波涛

 随毕业时的被盖卷一叠叠地远去啦

 解读

 一背景资料:

 李亚伟重庆酉阳人。李亚伟在诗歌写作中表现出来的卓越的语言才能和反文化意义,使他被认为是“第三代”诗歌运动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和中国后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诗人。

 2006年因出版诗集《豪猪的诗篇》获华语传媒盛典2005年度诗人奖。

 二文本解读

  生活化的诗句再现了真实的、“原生”的生活状态,带有调侃色彩的粗鄙化处理瓦解着以往高雅或者故作高雅的诗意与诗情。作者的情绪通过反讽得到了恣意的渲泄,玩笑般的诗句拆解着以往正统而正经的意义最后一句用了“啦”这样一个语尾助词,常能显示某种戏谑性。用粗鄙化、俚俗化、日常化手段瓦解激情,颠覆以往抒情风格时所采取的冷嘲态度,他用体验代替感情。表达上呈现以下特征: 1,对日常的人生体验的反复表述。拆解以往的神圣、庄严,直面生活的庸常。以凡夫俗子平淡的平民意识代替朦胧诗人们理想主义的英雄气概,显出一种近乎玩世不恭的黑色幽默。

 2,平铺直叙,拒绝“隐喻”和“象征”等传统手法。消解了深度和意义。

 3,反文化的现代口语和语感的应用。

 李亚伟《中文系》诞生之初,曾在全国高校中传抄流行,后成为几乎所有新生代诗选必选的作品。评论界认为,这是一首“充满捣蛋意味”(李亚伟语)的讽刺诗,是一首产生于特定年代,以特别风度挥洒出的特异篇章。

 首先,本诗鲜明集中地表现了新生代诗人,尤其是“莽汉”诗人的“反文化、反崇高、反优美”倾向。作品产生的1980年初,正值我国文教领域诗的美学原则加速嬗变,时代文化加速世俗化步伐的活跃时期,诗界新生代中百派竞起,群雄逐鹿。同是新生代评论家的陈超教授在点评《中文系》一诗时称:“反文化、反崇高、反优美”是新生代诗人的共同审美特征。其“反文化”的精神实质是反对封建理性;“反崇高”的用意在于恢复现实的人的主体意识;反“优美”是要打破规行矩步的古典审美趣味,追求一种新的冲突的美。总之。作品对我国高校封闭保守的教学方式、超稳定型文化传统,进行了某种嘲弄,使惯常的艺术语义、价值取向及文化深层心理都受到剧烈的震撼。

 在艺术形式上,本诗强烈呈现出“莽汉主义”的艺术特色。即“以前所未有的亲切感、平常感及大范围链锁似的幽默来体现当代人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极度敏感”。纵观其艺术结构,全诗由如下范式构成:大起大结,怪起怪结。中间主体则有点有面,点面结合。作品演绎出众多人物小品,如想做伟人的亚伟,老油子诗人胡玉,悲壮地降了一级的敖歌,“脑袋常吱吱地发出喝酒的信号”的万夏,“大伙的拜把兄弟小绵阳”,“与四个食堂的炊哥混得烂熟/却连写作课的老师至今还不认得”的诗人老杨等等,确乎体现了作者所主张的“大范围链锁似的幽默”。诗中出现的形象多取“实名制”。如胡玉、万夏还是诗人的同“派”诗友。生活化的诗句再现了真实的、“原生”的生活状态,带有调侃味道的粗鄙化处理,瓦解着以外崇高、优雅的诗意和诗悟。作者的情绪通过反讽得到了恣意的宣泄,从而体现了“莽汉”们的意图——以男性及其坦然的眼光对现实生活进行大大咧咧地最为直接地楔入”。以此为代表的诗风,不啻给当代诗坛带来了陌生化的诗趣。同时也逐渐显露出这一诗群于尖锐的评判意向和大胆的怀疑精神之外,其或深刻或浅薄的片面性,以及带来口语诗那种油腔滑调和故作潇洒的习气。

 我的创作始于80年代,因为语言和内容的过分粗暴,我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被我周围的朋友们归入“地下诗歌”一流,登不了大雅之堂。也因此,我也老早就心甘情愿的呆在所谓的边沿,孤芳自赏。所以,我今天到这里来,不是来放火的。华语传媒奖的宗旨和它的口碑使我感到我的诗歌得到了非常专业的人士的非常高的评价。谢谢评委。

 我刚刚开始写诗的时候,就有一个信念,我认为诗人没必要写一万首诗,但必须行万里路,要去会见最强硬的男人,也要去会见最软弱的女人,要把他的诗歌献给有头脑的敌人和没头没脑的爱人。也就是诗人应该和生活发生不可分割的关系,这样才有希望写出更加宽远的生命感觉。我要强调的是,只有生命才是诗歌永恒的主题,缺少了生命元素,什么诗都不值得写。

 有人认为诗人善于雄辩,喜欢滔滔不绝发表演讲,喜欢大抒其情,这不仅是对诗歌的误解,也是对诗人的误解,其实诗人常常容易陷入宽大的寂寞,容易对爱和永恒痴心妄想,所以在现实中,诗人更多地应该沉默和发呆,因此我在这里说的话也已经够多了,我应该走下讲台,继续痴心妄想,沉默和发呆。谢谢大家。

 莽汉主义宣言:捣乱、破坏以至炸毁封闭式或开放的文化心理结构。

 莽汉们老早就不喜欢那些吹牛诗、软绵绵的口红诗。莽汉们如今也不喜欢那些精密得使人头昏的内部结构或奥涩的象征体系。莽汉们将以男性极其坦诚的眼光对现实生活进行大大咧咧地最为直接地楔入。

 在创作过程中,莽汉们极为避免博学和高深,反对那种对诗的冥思苦想似的苛刻获得。

 使诗歌免受抽象之苦。以前所未有的亲切感、平常感及大范围链锁似的幽默来体现当代人对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极度敏感。

 十三、他们诗群(略)

 十五、神性写作

 神性写作是一种诗歌写作姿态。其代表诗人有海子、骆一禾、戈麦、李青松等。他们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更多的是拷问自己的灵魂,也就是将灵魂或者说绝对精神放在首位,而把带有“实验色彩”的东西如“现代性”、“后现代”之类统统置于次要位置。对他们来说,诗意的本质是一种宇宙真理,诗的理想就是表现这种真理的存在。无论是诗的架构还是诗的内容、形式都是宇宙规律的再现,哲学和宗教统一于最高的诗艺——绝对宇宙精神,绝对宇宙真理。因此,诗意也是永恒的。神性写作具有反后现代主义写作的创作倾向,诗歌的内容是精神的最高表现,神性写作往往是照耀和启示性的作品。相比之下,诗歌的写作形式则是次要的。神性写作的对立面是口语写作。

 祖国,或以梦为马

 海子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此火为大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

 以梦为上的敦煌——那七月也会寒冷的骨骼

 如雪白的柴和坚硬的条条白雪横放在众神之山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投入此火这三者是囚禁我的灯盏吐出光辉

 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去建筑祖国的语言

 我甘愿一切从头开始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牢底坐穿

 众神创造物中只有我最易朽带着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

 只有粮食是我珍爱我将她紧紧抱住抱住她

 在故乡生儿育女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

 守望平静家园

 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

 我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岁月易逝一滴不剩水滴中有一匹马儿一命归天

 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

 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和周天子的雪山

 天马踢踏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选择永恒的事业

 我的事业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

 他从古至今——“日”——他无比辉煌无比光明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

 太阳是我的名字

 太阳是我的一生

 太阳的山顶埋葬诗歌的尸体——千年王国和我

 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我必将失败

 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文本解读

 《以梦为马》又名《祖国》,是海子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87年。这一时期已产生时代的变奏音。后现代到来了。每个追求思想出路的人,都陷于希望与失望、呐喊与彷徨、悲观与乐观之中,有着太多的困惑与不适应。这首诗正反映出诗人碰到后现代来临的复杂感受:抵御或进入的艰难抉择。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远方”是海子常用的一个词,可以理解为诗歌精神的终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当然是以此形容他对诗歌精神之爱,“物质的短暂情人”,也就是说承认自己也是人,也要有物质生活,但是为了远方,他可以不把物质当做追求,许多人不都是做物质的永久奴隶么?“以梦为马”,可以理解为把梦想带到自己的生活之中,也就是把抽象的梦具体化为纵横驰骋的马,自己真正的现实生活也将诗歌理想来执行。但是作为海子,他知道自己最后的结局与所有人都是一样的,而且他也不能比别人多活,他活在这个世界,所以必须得接受一种和烈士与小丑走在同一道路的命运!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在现实压力困难等等诸多障碍出现的时候,更多的人选择适应或接受乃至放弃,所以海子说“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这话语有人会理解为自大,但是也不妨看为是一种担当的精神,这是一种责任感,还是一种当仁不让的勇敢。海子知道这 “火”意义的重大,因为火是诗歌的精神,同时海子也知道,作为一个与时代相逢恨早的先知,他必然承担着忍受黎明前黑暗的命运。在这种命运中,他只有以火来自我安慰,那是他能够在黑暗中坚持的唯一理由。荷尔德林在诗中说:“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在黎明前的黑夜里,走遍大地”,海子不正是荷氏所言的诗人么!

 此火为大?

 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

 以梦为上的敦煌——那七月也会寒冷的骨骼

 如雪白的柴和坚硬的条条白雪

 横放在众神之山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投入此火?

 这三者是囚禁我的灯盏

 吐出光辉

 这段继续描述诗歌精神之火存在之意义,这意义是诗人眼中的意义,海子认为诗歌是改变世界的一种方法,他认为诗歌可以作用于语言,还可以作用于那些贫困落后的地区,这火足以温暖寒冷的一切,当然这在很多人眼里看来是海子的一厢情愿,但是至少那是一种伟大的情怀,三者是囚禁我的灯盏,三者具体何指我不敢妄言,但是囚禁海子的东西,当然也就是海子所牵挂和想改变的东西。海子的火燃烧于囚禁之中,当然有光辉!

 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

 去建筑祖国的语言

 我甘愿一切从头开始

 和所以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牢底坐穿

 带着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

 只有粮食是我珍爱?

 我将她紧紧抱住

 抱住她在故乡生儿育女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

 守望平静的家园

 海子作为先行者,必然要受伤,为形容此伤之痛,海子说万人都会走过他的刀伤口,但海子愿意一切从头开始,从他开始,他宁愿将牢底坐穿。

 但是海子知道自己毕竟是人,难免被命运左右,死亡不可抗拒,他要活着,所以他说粮食是他最爱,那是他生存的关键,作为一个先行者,他也有着常人的一面,如北岛所说的“我是人,我需要爱,我渴望在…………”,海子希望自己有着普通人的生活,他也希望能归土故乡。海子认为这不仅是他的愿望,也是所有诗人的愿望!所以他说是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

 我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岁月易逝?一滴不剩?

 水滴中有一匹马儿一命归天

 ?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

 ?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

 ?和周天子的雪山?天马踢踏

 ?我选择永恒的事业

 但是有着那么大理想的海子当然心急,因为他知道自己年龄有限,他和别人一样都要死,他在短时间想完成大理想需要做太多的努力,所以他空有一身疲倦,他并非年华虚度,但是责任感的召唤使他无法对自己满意,他总感觉自己在虚度。岁月如流水,在如流水的岁月里,人的生命匆匆而过,海子说水滴中有一匹马儿,一命归天,正是他对梦想因现实生命结束导致的诗歌生命结束的感慨和感伤。?可即使如此,海子还是不放弃,他说如果再生于这片他爱的土地上,他还会坚持以前的理想,以同一种方式来继续他的诗歌大梦!

 我的事业?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

 他从古至今——”日”——他无比辉煌

 无比光明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

 太阳是我的名字

 太阳是我的一生

 太阳的山顶埋葬?诗歌的尸体——千年王国和我

 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我必将失败

 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海子最后再次明确了他的诗歌理想,那就是将火一直燃烧下去,越烧越旺,太阳当然是最后的比喻和象征,海子把日做为诗歌精神的核心,而作为一个现实中的人,难免一死,但诗歌精神如日般永恒,龙凤是中华民族的代名词,海子最后声称自己愿意为这个民族的诗歌事业奉献一切,同时对自己的小命运自知而不悲观,对诗歌还保持着一种虔诚和信任。所以他说: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思考与练习

 谈谈你的诗歌美学观点(好诗标准),并尝试创作一首现代诗。

推荐访问: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诗歌 中国 教案 现代诗歌
上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及现代性研究
下一篇:李兰娟作文素材_李兰娟个人先进事迹心得感悟2020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