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海地块周边市政道路项目勘察设计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

来源:商务英语 发布时间:2020-08-23 点击:

 小南海地块周边市政道路项目勘察设计 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 1 、设计依据及规范

 1.1 设计依据 1)与业主签订的设计合同 2)业主提供的现状 1:500 地形图及现状管线资料 3)业主提供的周边发件资料 4)重庆市巴南区鱼洞至江津区珞璜公路改建工程巴南段(K0+000~K3+496)竣工图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重庆市巴南区鱼洞至江津区珞璜公路改建工程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天明汽摩配套产业园项目勘察设计施工图; 7)小南海地块建筑资料; 8)《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 9)《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年)修正版》 10)设计深度需符合国家建设部《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13 版)》中有关的要求 11)《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渝建发〔2019〕10 号)

 12)其他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标准 1.2 主要规范及规程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 年版)

 (2)《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43-2010)

 (3)《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4)《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5)《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6)《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16)

 (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8)《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9)《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

 (10)《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 版 (11)《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

 (12)《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

 (13)《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318-2017; (14)《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 年版); 2 、工程概况 及 排水 现状 2.1 工程区位 本项目位于巴南区鱼洞街道天明村,是鱼洞街道小南海地块出行的重要通道,其中一号路与二号路为城市次干路,主要服务于地块居民出行,也是巴南区综合交通规划中打造“内通外畅”道路网体系,提升骨架路网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工程 概况 本次设计为小南海地块周边市政道路,项目共含 2 条道路。

 其中一号路道路总长约 258m,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设计车速 30km/h,标准路幅宽度26m,全线无结构物。

 二号路道路总长约 1.16km,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设计车速 40km/h,标准路幅宽度 26m,道路含一座预应力混凝土简支小箱梁桥,长约 67m,一个地块平场,平场面积约 6217m 2 。

 2.3 排水现状 本项目道路所在区域为规划新区,规划片区内大部分道路为新建道路。

 根据提供现状地形图与管线资料,明晨大道为现状道路,在明晨大道东南侧有现状雨、污水管道,雨水管径为 d400-d600,污水管径为 d400;明晨大道西北侧管网资料暂缺。雨污水沿道路坡度,重力流向低处排放, 工程范围内目前仅与明晨大道交叉处有现状综合管网接口。

 2 3 、设计范围和原则 本次设计内容为小南海地块周边市政道路项目范围内的排水管网设计,包括雨、污水管道、临时排水等。

 雨水管道的敷设充分考虑该流域地形特点,保持原有雨水系统排水畅通;污水管道的敷设与控规污水管网规划基本相吻合。

 设计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不得使用淘汰产品及与国家产业政策不符的材料和产品。

 4、 、 初设 专家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 待补充 5 、设计概况 5.1 设计标准及参数 表 5-1 技术标准和设计参数 分类 分项 技术标准 排水体制 雨、污水 分流制,雨、污水管网分别自成体系。

 管道使 用年限 雨、污水 50 年 基本设计参数 雨水管道 按满流设计 污水 按非满流设计 管径 400 mm

  最大设计充满度 0.65; 管径 500-900 mm

  最大设计充满度 0.70; 管径≥1000 mm

 最大设计充满度 0.75。

 排水管道 采用管顶平接 粗糙系数 n 塑料排水管道取 0.011,钢筋混凝土管取 0.014 雨水系统 暴雨强度 q 采用巴南区暴雨强度公式709 . 0) 480 . 9 () lg 867 . 0 1 ( 1898tPq

 设计暴雨重现期 P 周边地块取 5 年,一般路面取 5 年, 管径≥1800 的管线与排水箱涵取 10 年 综合径流系数 ψ 路面 0.9,绿地 0.2,建设地块 0.7, 根据地面种类的组成与比例,加权平均计算 地面集水时间 t1 根据汇水面积和地形取 5min 汇水面积 F(ha)

 分地块计算 污水系统 人均综合污水量 人均综合污水量为 420 L/cap.d,结合规划人口密度(2万人/km2),单位面积污水流量按 84m3/d.hm2 设计 设计污水流量 Qmax Qmax=Qave×Kz 平均日平均时污水流量 Qave Qave=q×流域面积(km2)/(24×3600)(L/s)

 污水总变化系数 Kz 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规定内插选取 地下水入渗系数 根据 《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取 1.05

  5.2 雨水 管道 设计 5.2.1 雨水管道平面布置 1)本次设计一号路道路幅宽度为 26m。路幅分配为:5.5m 人行道+7.5m 车行道+7.5m 车行道+5.5m 人行道。

 在一号路道路北侧人行道下新建一根 d500-d600 的雨水管道,距路缘石 1.2m。该管道主要用于收集周边地块及路面雨水,自东向西排放,汇水面积 1.63hm2。

 在一号路道路南侧人行道下新建一根 d1200 的雨水管道,距路缘石 1.2m。该管道主要用于转输上游雨水,收集周边地块及路面雨水,自东向西排放,汇水面积 14.84hm2。

 2)本次设计二号路道路幅宽度为 26m。路幅分配为:5.5m 人行道+7.5m 车行道+7.5m 车行道+5.5m 人行道。

 (L/s.hm 2 )

 3 ①二号路道路(K0+400-K0+950)

 在西侧人行道下新建一根 d400-d600 的雨水管道,距路缘石 1.2m。该管道主要用于收集周边地块及路面雨水,沿道路坡向排放,在 K0+860 处排入 d1600 临时排水通道,汇水面积为2.47hm2。

 在东侧人行道下新建一根 d400-d1200 的雨水管道,距路缘石 1.2m。该管道主要用于收集周边地块及路面雨水,接收上游冲沟雨水,沿道路坡向排放,在 K0+860 处过街后排入 d1600 临时排水通道,汇水面积为 27.97hm2。

 ⑤二号路道路(K0+950-K1+150)

 在西侧人行道下新建一根 d400-d600 的雨水管道,距路缘石 1.2m。该管道主要用于收集周边地块及路面雨水,自南向北排放,在K0+950处排入d1200临时排水通道,汇水面积为1.69hm2。

 在东侧人行道下新建一根 d400-d1200 的雨水管道,距路缘石 1.2m。该管道主要用于收集周边地块及路面雨水,自北向南排放,在 K0+950 处过街后排入 d1200 临时排水通道,汇水面积为 18.88hm2。

 ⑤二号路道路(K1+150-K1+529.164)

 在西侧人行道下新建一根 d400-d800 的雨水管道,距路缘石 1.2m。该管道主要用于收集周边地块及路面雨水,自南向北排放,排入一号路南侧 d1200 雨水管,汇水面积为 2.82hm2。

 在东侧人行道下新建一根 d400-d1000 的雨水管道,距路缘石 1.2m。该管道主要用于收集周边地块及路面雨水,自南向北排放,排入一号路南侧 d1200 雨水管,汇水面积为 10.38hm2。

 3)临时排水通道 由于本次三号路暂不实施,二号路收集东侧山水后,需修建 d1600 临时排水通道沿规划三号路排出,排水重现期按 1 年考虑,自东向西排放,汇水面积为 55.17hm2。

 5.2.2 排出口 ①一号路雨水在道路设计终点处排入 d1500 现状涵洞内。

 ②二号路(K0+400-K1+170)段雨水在 K0+860 处排入临时排水通道。

 ③二号路(K1+170-K1+533.6)段雨水在 K1+533.6 处排入一号路设计雨水管内。

 ④临时排水通道雨水在道路设计终点处排入 2.5x2.0m 现状涵洞内。

 5.3 污水 管道 设计 5.3.1 污水管道平面布置 (1)2 号路污水平面布置 1) 本次设计一号路道路幅宽度为 26m。路幅分配为:5.5m 人行道+7.5m 车行道+7.5m 车行道+5.5m 人行道。

 在一号路污水管道单侧布置在北侧人行道下,距路缘石 2.7m。污水由东向西排放,收集周边地块污水及转输上游污水,管径为 d400,服务面积为 2.76hm 2 。

 2)本次设计二号路道路幅宽度为 26m。路幅分配为:5.5m 人行道+7.5m 车行道+7.5m 车行道+5.5m 人行道。

 ①在二号路道路(K0+400-K0+860)段污水管道单侧布置在西侧人行道下,距路缘石 2.7m。污水由南向北排放,收集周边地块污水,管径为 d400,服务面积为 7.20hm2。

 ②在二号路道路(K0+860-K1+170)段污水管道单侧布置在西侧人行道下,距路缘石 2.7m。污水由北向南排放,收集周边地块污水,管径为 d400,服务面积为 8.42hm2。

 ③在二号路道路(K1+170-K1+522.6)段污水管道单侧布置在西侧人行道下,距路缘石 2.7m。污水由南向北排放,收集周边地块污水,管径为 d400,服务面积为 10.71hm2。

 3)临时排水通道 由于本次三号路暂不实施,二号路收集污水后,需修建 d400 临时污水管沿规划三号路排出,自东向西排放,服务面积为 18.94hm2。

 5.3.2 污 污 水排出口 ①一号路污水在道路设计终点处排入明晨大道 d400 现状污水管内。

 ②二号路(K0+400-K1+170)段污水在 K0+860 处排入三号路设计污水管内。

 ③二号路(K1+170-K1+533.6)段污水在 K1+533.6 处排入一号路设计污水管内。

 ④三号路污水在道路设计终点处排入明晨大道 d400 现状污水管内。

 5.5 水力计算 控制管段水力计算如下表所示。非控制管段实际过流能力均大于控制管段。

 表 5-2 雨水水力计算表 序号 管段 服务 面积 径流 系数 设计 流量管径 (mm) 坡度 过流 能力流速(m/s)

 充满度

 4 (hm2) C (m3/s)

 (m3/s)

 1 一号路北侧 1.63 0.7 0.52 d600 0.01 0.73 2.57 满流 2 一号路南侧 14.84 0.4 2.72 d1200 0.01 4.61 4.07 满流 3 二号路(K0+400 -K0+950)北 2.47 0.7 0.79 d600 0.015 0.89 3.14 满流 4 二号路(K0+400 -K0+950)南 27.97 0.4 5.13 d1200 0.015 5.64 4.99 满流 5 二号路(K0+950 -K1+150)西 1.69 0.7 0.54 d600 0.007 0.61 2.15 满流 6 二号路(K0+950 -K1+150)东 18.88 0.3 2.60 d1200 0.007 3.85 3.41 满流 7 二号路(K1+150 -K1+522.6)西 2.82 0.7 0.90

 d800 0.005 1.11 2.20 满流 8 二号路(K1+150 -K1+522.6)东 10.38 0.4 1.90 d1200 0.004 3.21 2.83 满流 9 临时排水通道 55.17 0.4 6.30 d1600 0.005 7.02 3.49 满流 表 5-3 污水水力计算表 序号 管段 服务 面积 (hm2) 设计 流量 (l/s)

 管径 (mm) 坡度 过流 能力 (l/s)

 流速 (m/s)

 充满度 1 一号路 2.76 6.79 d400 0.005 95.72 1.52 0.5 2 二号路(K0+400 -K0+860)

 7.20 15.40 d400 0.015 165.79 2.64 0.5 3 二号路(K0+860 -K1+150)

 8.42 18.01 d400 0.007 113.26 1.80 0.5 4 二号路(K1+150 -K1+522.6)

 10.71 22.90 d400 0.005 95.72 1.52 0.5 5 临时污水通道 18.94 39.21 d400 0.005 95.72 1.52 0.5

 5.7 纵断面设计 雨、污水管管道坡向与道路坡向基本一致,道路上排水管道坡度能确保雨水管道设计流速大于 0.75m/s,污水管道流速大于 0.6m/s。

 横向穿越车行道或与城市道路平行埋设在车行道下的其他地下管道线,其覆土厚度应当满足管道最小覆土的技术规定,并不得小于 1 米。

 在综合管网设计中已充分考虑了各类综合管线的竖向交叉。

 5.8 管材、基础和接口 (1)管道断面形式 工程范围内雨、污水管道均采用圆形断面。

 (2)管材 本工程管材选用如下表:

 表 5-4 管材、基础及接口选取一览表 管径 管材 接口 执行标准 d300~d1000 PVC-U 双层轴向中空壁管,SN=8000N/m 2

 外径≤630 承插连接, 外径>630 抱箍连接 GB/T18477.3-2009《埋地排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结构壁管道系统》第三部分:双层轴向中空壁管材 d1200~d1600 新型钢带增强聚乙烯(HDPE)螺旋波纹管,SN=12500N/m 2

 承插式电熔连接 CJ/T 225-2011《埋地排水用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 注:当采用双层轴向中空壁管时,规格按如下表格对应,水力计算表中按内径计算。

 图纸标注公称直径 双层轴向中空壁管道公称外径 双层轴向中空壁管道内径 d300 dn315 270 d400 dn400 340 d500 dn500 432 d600 dn630 540 d800 dn800 680 d1000 dn1000 864 (3)性能要求 塑料管性能要求为:冲击性能 TIR≤10%;环柔性:试样圆滑,无反向弯曲,无破裂,两壁无脱开;烘箱试验:无气泡、无分层、无开裂;蠕变比率≤4。

 (4)管道基础 管道基础做法详本工程管道沟槽开挖断面大样图。

 5 明挖段排水管道地基处理应满足排水管道对压实度和承载力的要求,且应同时满足道路工程的要求,并压实度不小于 90%,尽量减小不均匀沉降。高填方路段应按道路压实度要求回填至管顶以上 1.5m 后,再开挖管槽施工管道。

 (5)地基处理 管道及构筑物地基承载力不小于 0.2Mpa。沟槽在填方地段或沟槽超挖的,管道基础以下必须分层夯实回填,压实度不小于 95%。

 对于其余未知的地质条件较差地段,如淤泥、杂填土等,必须进行换填,具体采用材料及换填深由不同的地质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再行确定。

 (6)沟槽回填 管道及构筑物沟槽回填必须在混凝土及砂浆达到 80%以上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回填要求分层压实、对称均匀回填,压实度不小于 95%。

 回填材料详大样图;在道路范围内,压实度应达到道路路基压实度要求,同时必须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相关规定。

 管区(沟槽底至管顶以上 1.0m 范围内)禁止采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进行回填。管顶严禁使用重锤夯实。

 本工程新建雨水口砌体外的回填,采用合理的级配砂石料回填充实。

 (7)管道与检查井接口 排水管与检查井连接时,应在井壁预埋短管,做法详 04S520/59、60 第五种连接方式;并且检查井基础与管道基础之间应设置过渡区段,过渡区长度不应小于 1 倍管径,且不宜小于1.0m。

 5.9 附属构筑物 (1)检查井 本工程井深小于 2.0m 时采用浅型检查井;井深大于 2.0m 且小于 6.0m 时采用普通检查井;井深大于 6.0m 时采用深型检查井。井室部分使用混凝土现浇,井筒部分采用 C30 素混凝土现浇。流槽采用 C30 混凝土现浇,雨水检查井为半流槽,污水检查井为满流槽。

 (2)井盖、爬梯 检查井采用防盗、防移位、防坠、防响、防滑“五防”成品球墨铸铁井盖、盖座及球墨铸铁踏步(06MS201-6/14),井盖上需标注“雨水”或“污水”。根据《检查井盖》(GB/T 23858-2009),车行道下采用重型球墨铸铁井盖及井座,承载等级为 D400 类;人行道下采用“普型”球墨铸铁井盖及井座,承载等级为 C250 类。球墨铸铁井盖应采用防沉降可调节式井盖,符合 GB/T1348的要求。检查井内应设置防坠网等防坠措施。

 (3)通气孔 本工程污水检查井采用自带安装孔的井盖,此安装孔作为污水管道系统的通气孔。

 (4)雨水口 采用混凝土砌块雨水口,采用球墨铸铁雨水箅,球墨铸铁雨水箅的规格和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执行。单箅雨水口泄水能力要求不应低于 15L/s,双箅雨水口泄水能力要求不应低于 25L/s,四箅雨水口的泄水能力要求不应低于 40L/s。本次设计主要采用双箅雨水口,局部采用四箅雨水口。

 若无特别注明,雨水口连接管为 d300,以不小于 0.01 的坡度坡向雨水检查井。在道路凹曲线段布置雨水口时必须设在最低处,施工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

 6、 、 海绵城市专篇 6.1

 设计目标 根据《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2016.12),新建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 70%,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不低于 50%。改扩建及改造项目、条件有限的单体建筑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 60%,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不低于 40%。

 因本次设计道路纵坡较大,人行道较窄,沿线存在交叉口与公交停车港,海绵城市建设条件有限,结合《无专项规划区域海绵城市设计要求》人行道坡度大于 5%时可不设置生物滞留设施,本次仅考虑透水铺装措施,故控制率无法满足文件中的控制指标;超标部分雨水须通过海绵专项规划统筹考虑,进入周边地块或海绵专项设施中进行指标分解。

 6.2

 设计原则 1)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道路设计目标。

 2)道路 LID 设施的选择应与规划用地性质相协调,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充分结合道路红线内外绿化带进行设计。

 3)道路 LID 设施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设计道路及周边的土壤、地质特征。

 6 4)人行道透水砖铺装负责收集透水砖铺装面积上的降雨,地块内部的雨水通过地块内部的LID 设施进行综合利用,且地块内部外排雨水通过雨水管直接汇入市政雨水系统; 5)位于泄流通道上的道路应满足洪涝水的顺坡排放至下游泄流通道,且道路不应存在低洼地点,若因地势受限应保证低洼处设计雨水塘等雨水调蓄设施。

 6.3

 设计方案 6.3.1

 功能设施比选 道路工程 LID 系统包括雨水花园、渗水路面(人行道)、生态树池、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往往具有补充地下水、集蓄利用、削减峰值流量及净化雨水等多个功能。

 6-1 低影响开发设施比选一览表 单项 设施 功能 控制目标 处置 方式 经济性 污染物去除率(SS 计,%)

 景观效果 集蓄利用雨水 补充地下水 削减峰值流量 净化雨水 转输 径流总量 径流峰值 径流污染 分散 相对集中 建造费用 维护费用 透 水砖 铺装 ○ ● ◎ ◎ ○ ● ◎ ◎ √ — 低 低 80-90 — 透 水水 泥混 凝土 ○ ○ ◎ ◎ ○ ◎ ◎ ◎ √ — 高 中 80-90 — 透 水沥 青混 凝土 ○ ○ ◎ ◎ ○ ◎ ◎ ◎ √ — 高 中 80-90 — 绿 色屋顶 ○ ○ ◎ ◎ ○ ● ◎ ◎ √ — 高 中 70-80 好 下 沉式 绿地 ○ ● ◎ ◎ ○ ● ◎ ◎ √ — 低 低 — 一般 简 易型 生物 滞留 设施 ○ ● ◎ ◎ ○ ● ◎ ◎ √ — 低 低 — 好 单项 设施 功能 控制目标 处置 方式 经济性 污染物去除率(SS 计,%)

 景观效果 集蓄利用雨水 补充地下水 削减峰值流量 净化雨水 转输 径流总量 径流峰值 径流污染 分散 相对集中 建造费用 维护费用 复 杂型 生物 滞留 设施 ○ ● ◎ ● ○ ● ◎ ● √ — 中 低 70-95 好 渗 透塘 ○ ● ◎ ◎ ○ ● ◎ ◎ — √ 中 中 70-80 一般 渗井 ○ ● ◎ ◎ ○ ● ◎ ◎ √ √ 低 低 — — 湿塘 ● ○ ● ◎ ○ ● ● ◎ — √ 高 中 50-80 好 雨 水湿地 ● ○ ● ● ○ ● ● ● √ √ 高 中 50-80 好 蓄 水池 ● ○ ◎ ◎ ○ ● ◎ ◎ — √ 高 中 80-90 — 雨 水罐 ● ○ ◎ ◎ ○ ● ◎ ◎ √ — 低 低 80-90 — 调 节塘 ○ ○ ● ◎ ○ ○ ● ◎ — √ 高 中 — 一般 调 节池 ○ ○ ● ○ ○ ○ ● ○ — √ 高 中 — — 转 输型 植草沟 ◎ ○ ○ ◎ ● ◎ ○ ◎ √ — 低 低 35-90 一般 干 式植 草沟 ○ ● ○ ◎ ● ● ○ ◎ √ — 低 低 35-90 好 湿 式植 草沟 ○ ○ ○ ● ● ○ ○ ● √ — 中 低 — 好 渗 管 /渠 ○ ◎ ○ ○ ● ◎ ○ ◎ √ — 中 中 35-70 — 植 被缓 冲带 ○ ○ ○ ● — ○ ○ ● √ — 低 低 50-75 一般 初 期雨 水弃流 ◎ ○ ○ ● — ○ ○ ● √ — 低 中 40-60 —

 7 单项 设施 功能 控制目标 处置 方式 经济性 污染物去除率(SS 计,%)

 景观效果 集蓄利用雨水 补充地下水 削减峰值流量 净化雨水 转输 径流总量 径流峰值 径流污染 分散 相对集中 建造费用 维护费用 设施 人 工土 壤渗滤 ● ○ ○ ● — ○ ○ ◎ — √ 高 中 75-95 好 注:1●——强

 ◎——较强

 ○——弱或很小; 2SS 去除率数据来自美国流域保护中心(Center ForWatershedProtection,CWP)的研究数据。

 6-2 各类用地中低影响开发设施选用一览表 技术类型 ( 按 主 要 功能)

 单项设施 用地类型 建筑与小区 城市道路 绿地与广场 城市水系 渗透技术 透水砖铺装 ● ● ● ◎ 透水水泥混凝土 ◎ ◎ ◎ ◎ 透水沥青混凝土 ◎ ◎ ◎ ◎ 绿色屋顶 ● ○ ○ ○ 下沉式绿地 ● ● ● ◎ 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 ● ● ● ◎ 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 ● ● ◎ ◎ 渗透塘 ● ◎ ● ○ 渗井 ● ◎ ● ○ 储存技术 湿塘 ● ◎ ● ● 雨水湿地 ● ● ● ● 蓄水池 ◎ ○ ◎ ○ 雨水罐 ● ○ ○ ○ 调节技术 调节塘 ● ◎ ● ◎ 调节池 ◎ ◎ ◎ ○ 转输技术 转输型植草沟 ● ● ● ◎ 干式植草沟 ● ● ● ◎ 湿式植草沟 ● ● ● ◎ 渗管/渠 ● ● ● ○ 截污净化技术 植被缓冲带 ● ● ● ●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 ◎ ◎ ○ 人工土壤渗滤 ◎ ○ ◎ ◎ 技术类型 ( 按 主 要 功能)

 单项设施 用地类型 建筑与小区 城市道路 绿地与广场 城市水系 注:●——宜选用 ◎——可选用 ○——不宜选用。

 道路 LID 设施的主要功能依次是削减初期雨水径流污染、降低雨水径流峰值、减少径流产量,本次设计道路由于人行道宽度为 3.0~5.5m,在保证行人通行基础空间基础上,经综合比选,本次设计选用人行道透水砖铺装。

 6.3.2

 总体控制指标计算 1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本次设计选用人行道透水砖铺装 LID 设施,道路范围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如下表:

 (1)一号路 LID 设施 面积(m2)

 单项设施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人行道透水铺装 3562 85 不可控部分 7304 10 合计 10866 34.59 (2)二号路 LID 设施 面积(m2)

 单项设施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人行道透水铺装 9944 85 不可控部分 20088 10 合计 30032 34.83 (3)总计 LID 设施 面积(m2)

 单项设施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人行道透水铺装 13506 85 不可控部分 27392 10 合计 40898 34.75 经计算,道路范围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 34.75%。

 2 )雨水径 流污染物削减率 本次设计选用人行道透水砖铺装 LID 设施,透水砖铺装单项污染物去除率为 80%~90%,本

 8 次设计取 85%,道路范围内雨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计算如下表:

 (1)一号路 LID 设施 面积(m2)

 单项设施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单项设施污染物 去除率% 人行道透水铺装 3562 85 85 不可控部分 7304 10 0 合计 10866 34.59 23.68 (2)二号路 LID 设施 面积(m2)

 单项设施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单项设施污染物 去除率% 人行道透水铺装 9944 85 85 不可控部分 20088 10 0 合计 30032 34.83 23.92 (3)总计 LID 设施 面积(m2)

 单项设施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单项设施污染物 去除率% 人行道透水铺装 13506 85 85 不可控部分 27392 10 0 合计 40898 34.75 23.76

 经计算,道路范围内雨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为 23.76%。

 因本次设计道路纵坡较大,人行道较窄,沿线存在交叉口与公交停车港,海绵城市建设条件有限,结合《无专项规划区域海绵城市设计要求》人行道坡度大于 5%时可不设置生物滞留设施,本次仅考虑透水铺装措施,故控制率无法满足文件中的控制指标;超标部分雨水须通过海绵专项规划统筹考虑,进入周边地块或海绵专项设施中进行指标分解。

 6.3.3 人行道透水砖铺装 人行道透水砖铺装详见道路设计 7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注意事项

 7 7 .1 高边坡施工

 (1)本工程部分管段存在高度大于 3m 的土质挖方边坡。边坡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按规定进行审核、签字、盖章。必要时应组织专家进行专项论证后,方可用于施工。

 (2)应加强整个边坡(含坡肩上部)的排水系统设置,尽量避免地表水和生活废水排入坡体。支挡结构应有良好的泄水设施,坡顶应设置截水沟,坡底应设置排水沟。

 (3)边坡施工采用信息施工法施工,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发现边坡变形过大,变形速率过快,周边环境出现沉降开裂等险情时应暂停施工,及时向勘察、设计、监理、业主通报,根据险情原因及时采取应急排险措施。

 (4)边坡施工应采取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分层防护、分段跳槽、小开控、及时支护的逆作法施工。

 (5)桩板挡墙采用逆作法施工,先进行桩基施工,桩基采用机械开挖的方式跳桩开挖。桩基混凝土须达到 90%设计强度时,施工单位方可进行切坡处理。挡板逆作法施工要求由上往下施工,开挖一段立即支护一段,最大开挖临空高度不得大于 1.0m。

 (6)边坡工程应由业主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编制监测方案,经设计、地勘、监理和业主等共同认可后实施。

 (7)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按建办质【2018】31 号文的要求,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经审核、签字盖章后方可实施,超过一定规模的,施工单位应当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专项施工进行论证,并通过后方可实施。

 7 7. .2 2

 模板及支架 施工

 模板及支架的拆除期限及拆除程序应严格根据施工图和施工规范的要求进行,应根据结构特点、模板位置及混凝土强度所应达到的强度要求确定。

 (1)、模板及支架的拆除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80%后方可进行,且应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致因拆模而受破坏。

 9 (2)、模板及支架的拆除应遵循后支先拆、先支后拆的原则顺序进行。对于单箱双室通道,在横向应同时、在纵向应对称均衡卸落。通道顶板的模板宜从跨中向支座方向依次循环卸落。

 (3)、在低温、干燥或大风环境下拆除模板是,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

 (4)、拆除模板时,不得损伤混凝土结构。

 (5)、支架的拆除是一项高风险的施工作业,必须引起重视。施工方编制的支架搭设专项方案除应包含支架搭设、支架受力、支架施工等专项内容外,还应包含支架拆除内容,并应同步通过专家评审后方可进行施工。

 (6)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按建办质【2018】31 号文的要求,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经审核、签字盖章后方可实施,超过一定规模的,施工单位应当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专项施工进行论证,并通过后方可实施。

 7.3 沟槽开挖分项 注意事项 对土石方开挖后不稳定或欠稳定的边坡,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特征和可能发生的破坏等情况,施工单位开挖检查井时应采取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分层防护、分段跳槽、小开控、及时支护的逆作法施工。严禁无序大开挖、大爆破作业,以确保坡顶建(构)筑物的安全。逆作法施工要求由上往下施工,开挖一段立即支护一段,严禁全面开挖再支护的施工方式。

 8 、抗震设计 本项目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 0.05g,根据《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16)确定,本次设计拟采用以下抗震措施:

 1、本次设计钢带增强聚乙烯螺旋波纹管采用承插式电熔连接连接,接头填料采用柔性材料, PVC-U 双层轴向中空壁管,外径≤630 时采用承插连接,外径>630 时采用 抱箍连接 ,接头填料采用柔性材料。

 2、地下直埋承插式圆形管道,在下列部位应设置柔性接头及变形缝:

 (1)地基土质突变处; (2)承插式管道的三通、四通、大于 45°的弯头等附件与直线管段连接处。

 3、管道穿过建(构)筑物的墙体或基础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穿管的墙体或基础上应设置套管,穿管与套管间的缝隙内应填充柔性材料; (2)当穿越的管道与墙体或基础为嵌固时,应在穿越的管道上就近设置柔性连接。

 4、当埋地管道不能避开活动断裂带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1)管道宜尽量与断裂带正交; (2)管道应敷设在套筒内,周围填充砂料; (3)套筒应采用钢管; (4)断裂带两侧的管道上(距断裂带有一定的距离)应设置紧急关断阀。

 8、 、 施工注意事项 (1)图中标注的雨、污水管线长度均为理论平面长度,施工时应以实测为准。

 (2)管道纵断面中所示的检查井设计路面标高若与道路标高不吻合,以道路标设计高为准。

 (3)沟槽开挖边坡放坡坡率应根据地质实际情况按照本工程大样图取值。

 (4)若无特别注明,管道及构筑物基础的承载力应不小于 200Kpa,若不能满足要求,则应对地基进行处理。

 (5)浆砌条石排水构筑物及沟道其迎水面应扁光,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必须浇筑密实,不得出现蜂窝、麻面。

 (6)施工前应校测已建各种管道的断面、高程和位置,确保满足接入条件后方可施工。若开挖中发现图中未示意的排水管道,应通知业主和监理,并联系设计人员共同研究解决。

 (7)管内底标高是排水管道施工的主要依据,检查井面标高应根据实际路面标高合理调整,保持与完成后路面齐平。当井面实际标高与设计标高有较大出入时,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进行复核。

 (8)预留支管应尽量设预留检查井。当无条件设置预留检查井时,预留管管端应采用砖块封堵,并作好隐蔽记录,以利起用。

 (9)沟槽回填应在水泥砂浆和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80%后进行,并要求对称进行,其密实度与路基要求一致。回填材料和回填方式应符合上述 GB50268-2008 规范的要求。

 (10)排水管道施工过程中需与其它综合管线施工密切配合,确保所有管线平面和竖向布置合理。

 (11)排水管道应根据 GB50268-2008 规范按无压管道进行闭水试验,排水管的闭水检验还应符合 CJJ143-2010 的要求。

 10 (12)凡接入本工程的污水应在进行了预处理并达到城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后方可接入。

 (13)本工程施工应严格遵循现行有关施工验收规范和技术规程办理。

 (14)本工程雨水口必须直接接入雨水井。

 (15)本工程填方段回填至管顶 1.5m 后反开挖实施管道,挖方段开挖至道路路基标高后开挖实施管道。

 (16)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施工技术标准和审查合格的施工图施工,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排水管网工程的地基处理、管道安装、沟槽回填等是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环节,应当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其他未注明处需按照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渝建发〔2019〕10号)文件执行。

 (17)其余未尽事宜按国家现行规范和标准执行。

 9、 、 问题及建议 1、由于本次 3 号路暂不实施,2 号路收集雨污水需修建临时排水管,沿原 3 号路路基敷设,排出至明晨大道现状管网,由于 3 号路路基被两侧开发商施工队占用,该处修建大量临时板房,须拆除部分板房后施工临时排水管。

推荐访问:南海 施工图 地块
上一篇:南宁市第四看守所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报告
下一篇:通州区秸秆机械化还田投诉信访管理制度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