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与自汗治验] 产后盗汗自汗怎样治

来源:托福 发布时间:2019-08-30 点击:

  阳虚盗汗      赵××,男,38岁。   初诊:6月5日。   主诉:经常盗汗6年。   病史:25岁起经常夜寐不安,甚至失眠。6年前开始经常盗汗,服用太子参、糯稻根、大枣等药不效。近2年又加心慌、呕恶、受凉即泄泻。脉象软缓。舌苔薄腻微灰色。
  辨证:心脾两虚,卫阳不固。治则:养心脾、温卫阳。
  处方:黄芪20克,炒白术、炒白芍各15克,五味子、桂枝、附子、干姜、龙骨(煅)、麻黄根、龙眼肉各10克,煅牡蛎、浮小麦、北秫米各30克,姜半夏、炙甘草各6克,七剂。
  二诊(6月29日):夜寐安,盗汗减,大便仍稀,脉舌如前。守上方去白芍、北秫米,加党参、苍术、补骨脂、胡芦巴、吴茱萸、肉豆蔻各10克,七剂。服完此方。盗汗即止,大便成形。
  按:传统认为,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不知此所谓“阴、阳”,是指醒为阳,睡为阴,非寒与热之阴阳。张景岳明确指出:汗出怕冷为阳虚,汗出怕热为阴虚。不论自汗、盗汗,都有阴虚与阳虚两种不同证候。临床应该按照全身情况进行辨证。该患者受凉即泻,显系阳虚证。故初诊用桂枝龙骨牡蛎汤配合牡蛎散、半夏秫米汤、附子理中汤加减,温养心脾,固表止汗。二诊加党参、苍术、吴茱萸、肉豆蔻、补骨脂、胡芦巴,即四神丸法,增强补肾涩肠力量。对神衰、盗汗、久泻可兼而治之。
  
  阳虚自汗
  
  李××,男,53岁。
  初诊: 5月6日。
  主诉:遍身酸痛2周,前天晨醒,即觉乍汗形寒,头晕乏力,胃纳不佳,脉象软缓,舌淡苔薄。
  辨治:此乃营卫不和,阳虚不固。治宜调和营卫,固表止汗。仿桂枝附子汤加减。
  处方:嫩桂枝、炒白芍、麻黄根、苍白术、当归各10克,炙甘草3克,明附片5克,生姜3片,大枣7枚,煅牡蛎30克,二剂。
  二诊(5月8日):自汗已减,酸痛亦松,晨起口臭,胃纳不佳,头晕乏力,脉舌如前。药证相符,仍步原章。
  处方:桂枝、炒白芍、苍白术、太子参、当归、麻黄根各10克,煅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各30克,三剂,另用五倍子粉敷脐。
  三诊(5月11日):自汗止,身疼已,纳稍醒,口微苦,动则易汗,脉舌如前。表虚之象好转,营卫尚未全和。拟与阳旦汤加减。
  处方:桂枝、防风各5克,炒白芍、黄芩、炒白术、麻黄根、当归各10克,炙甘草3克,煅牡蛎、糯稻根各30克。三剂。
  四诊(5月14日):晨起口苦,食后即已。胃纳欠佳,舌淡苔薄,脉象软缓。表虚已固,胃气未和。上方去麻黄根、煅牡蛎、糯稻根,加苍术、山楂各10克,陈皮5克,三剂。
  按:遍身酸痛2周,本系寒邪外来,突转自汗形寒,乃卫外之阳不足。始终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为基础,加附子、牡蛎以温卫阳而固表止汗;因缺黄芪,故用参术。口臭、口苦、纳不佳,皆胆胃不和之象,故接以阳旦汤主之。
  
  阴虚盗汗
  
  冯××,女,4岁。
  初诊:5月31日。
  主诉:经常盗汗2年。
  病史:前年入夏以来,经常头昏、五更出虚汗,容易感冒。牙齿稀疏。舌光红而少苔。脉象细数。
  辨证:年幼体弱,营阴失守,卫外不固。
  处方:黄芪20克,天门冬、麦门冬、麻黄根、糯稻根、碧桃干、煅龙骨各10克,煅牡蛎、浮小麦各30克,太子参、炒白术、炒白芍、大枣各15克,五味子、炙甘草各6克,七剂。
  二诊(6月7日):盗汗减少,昨又感冒,咳痰不爽,脉舌如前。仍以固表养阴为主,稍兼疏解法。防风、五味子各6克,黄芪、白术、煅龙骨、麦门冬、桑叶、碧桃干各10克,太子参15克,生甘草3克,7剂。服完上方,盗汗止,感冒亦好。
  按:该患孩舌光红而少苔,从阴虚论治。故初诊以生脉饮合牡蛎散加味,着重于养阴固表。二诊有新感冒,改用玉屏风散配合生脉饮加味,新旧兼治,标本兼顾,确甚应手。

推荐访问:盗汗 汗治验
上一篇:[天然排毒美容食品] 吃什么能排毒体内毒素
下一篇:按压穴位治众病|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