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圭臬,健康的准绳(中):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

来源:托福 发布时间:2019-04-12 点击:

   例举危害 剖析原因      《养生论》用了极大的篇幅,例举了不善养生的危害,剖析了养生不能取效的原因,为使其起到警示作用,特意首先论述了自然养生的效用,以做比照。
  
   一、自然养生,趋利避害
   文章说:“且豆令人重①,榆令人瞑②,合欢蠲忿③,萱草忘忧④,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⑤,豚鱼不养⑥,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⑦,麝食柏而香⑧,颈处险而瘿⑨,齿居晋而黄⑩,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大意是:“常食大豆令人体重增加,行动艰难;过食愉树皮,榆英会让人贪睡;合欢可令人消除忿怒,萱草能让人忘掉忧愁,这是愚笨和聪明人都知道的常识。另外,过食辛辣的大蒜之类食品会影响视力,味道鲜美的河豚鱼却不是营养品。虱子在头部就会由白变黑,雄麝常食柏叶就会产生麝香,生活在偏远山区的人们易患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处在秦晋一带高氟区的居民牙齿容易变得焦黄。从这些事例再扩大一点说,所有饮食的营养物都会薰陶情志,影响形体,没有什么不相应的。难道只蒸染身体使行动不便却不能使身体轻捷矫健吗?只使眼晴变暗却不能使它变得明亮吗?只能让牙齿变得焦黄松脆却不能使它变得洁白坚固吗?只使雄麝产生麝香却不能让它产生腥臊吗?所以神农氏说:‘上品药物延年益寿,中品药物调理性情’。确实懂得了生命活动的道理,是因为药物能辅助人体使之顺应自然的结果”。
   此段论述了饮食养生、环境养生的三个有关问题。一是文章中前六例源于自然食物(药物)的特点,是从远古时期的“药”、“食”同源到“神农尝百草”的药、食分离,最后由《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是饮食养生的范畴。后四例中“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描述了不同地区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出现不同的“地方病”。这是因为,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受着不同的土壤、水质和气候的影响;不同地域的土壤、水质中的化学成分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不同的地域的人群发病,环境科学表明:当自然环境中的地壳、空气和水等化学组成的变化超过人体适应和调节能力时,就会影响人体甚至形成上述两种“地方病”。属于环境养生的范畴。第二论述了饮食对人类形体、性情的影响,仅用了“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一句。其深层含义已被现代饮食科学所破解。比如,世界卫生组织对22个国家的调查表明,凡是脂肪摄入高的地区居民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就肉和鱼相比,肉的脂肪含量高于鱼的脂肪含量。而肉的脂肪酸多为饱和脂肪酸,易使胆固醇在冠状动脉血管壁上沉积,引起冠心病。而鱼的脂肪酸为不饱和脂肪酸,却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同时能降低血小板凝聚敏感性,从而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的形成。第三树立科学饮食观,做到趋利避害。文中用反诘的笔法,进行反向论证。如“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对“豆令人重”而言。是说过量食用大豆使人体重增加,那么“适量”食用就会使身体变轻了;“害之使暗而无使明”是针对“薰辛害目”讲的。是说过量食用大蒜一类辛辣之物会影响视力,如“适量”服用就可避免;“齿居晋而黄”是对应“薰之使黄而无使坚”的。是说个别地区的“黄牙”是由于过量饮用高氟水导致的,随着自来水的饮用也就逐渐“使其坚”了。“麝食柏而香”之麝香,本由雄麝脐部的香腺分泌而成的。所谓“食柏”而香者是指生于高山岩石间的雄麝(俗称“岩獐子”)因多食松柏叶或山果,致脐部腺囊分泌浓厚,含颗粒较多而品质最好的麝香而言。“芬使之香而无使延”句,旨在模拟事物相互转化的规律而不在实物的描述,这也是古人为了文章的对称贯用的一种写作方法。上述四例,“适量”是一个具有共性的科学饮食的尺标,掌握它,才能趋利避害。
  
   二、不善养生,贻害无穷
   这是作者论述的重点。与自然养生比照之下,才能充分认识到其危害实质,文章说:“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煮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其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於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
   大意为:社会上的人,不知道养生的道理,不明白养生的好处,只贪求饮食,沉溺于声色。眼前的花花世界,使人眼花缭乱,淫荡的小调,侵蚀着人的心灵;膏粱厚味的食品煎熬着人的脏腑,美酒琼浆伤害着人的肠胃,芳香之品腐蚀着人的骨髓,狂喜暴怒扰乱了人的正气,过度思虑损耗了人的心神,低迷颓废的音乐冲击着人们纯真无暇的灵魂。像人这样渺小单薄的躯体,却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伤害,本来容易衰竭的身体,竟内外受到攻击,人又不是树木石头,难道能长久吗?
   那些不听劝告,主观行事的人,饮食不加节制,因而患上多种疾病;一味贪恋女色,以致力气乏绝。这样风寒的灾害,多种毒物的伤害,致人中年夭折,社会上的人都耻笑他们不善养生。
   前半段主要例举了看、听、吃、喝、纵欲、情志等不善养生给身体带来的危害和主观行事造成的惨重后果。这些事例在现实社会中也不乏少见。如过食膏粱厚味、嗜好烟酒、情绪过激,导致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居高不下,严重地影响了生活质量。因此,认真遵照养生专家提倡的“心理平衡,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普遍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
   后半段主要嘲笑那些不听劝告,一意孤行,我行我素的不善养生者,因饮食不节,纵欲过度,感受风寒和各种毒物伤害造成英年早逝。在现实社会中,早逝现象屡见不鲜,尤其在知识分子中,有80%以上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是由于缺乏科学、健康的养生知识,加之复杂的社会应激、快速的生活节奏、繁忙的社会交往以及噪音、环境、交通、住房等社会因素,尤其是对各类突发事件和疾病的应对、适应、失控所造成的。但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和对养生的重视,这些问题逐步会得到解决。
  
   三、剖因析原,吸取教训
   不善养生造成的危害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那么,为什么有的养生者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呢?文章就三个主要原因进行了剖析。
   (一)忽微轻渐,重治轻防
   文章指出:“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
   大意是:保养身体没有系统完整的方法,而是忽视细微之处,积累了微小的的毛病,造成对身体的伤害。一次次损害造成了机能衰退,从机能衰退到头发的变白,并由发白发展到老态龙钟,又由老走向死亡,但最终不明白死亡原因。
   此段主要是对那些不明白自身调养,忽视细微变化,轻视渐进过程,导致早衰的揭示。并以此说明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包括身体)的成长和损伤都要经过一个微小的积累,最后发展到质变的过程。要人们重视并杜绝损伤身体细微致病原因,以保证生命的健康运行。
   文章接着说:“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
   “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
   大意为:对于细微之处的损害,有的人即使稍微明白了一点,也都是在出现了问题,才感叹和悔恨,不知道在各种危险信号未显露苗头时加以防范,这好比是齐桓侯带着重病的隐患,责备扁鹊高明的预见一样,因为自己感觉到病痛发作时,才认为是患病的开始。
   疾病的损害,在隐匿的时候就已经酿成,但发展到严重阶段才进行救治,故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和平常人一样获得短暂的寿命。仰观俯察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没有不是这样的。用大多数人的情况证实自己的看法,再用自己和大多数人相同的情况进行自我安慰,说这是天地间的道理,全是这样了。
   此两段是对“忽视细微变化,轻视渐进过程”导致养生不能取效的开拓性的深化论述。引用《扁鹊见齐桓侯》的典故,暗示那些“不知慎众险于未兆”、“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的重治轻防的养生者。是他们“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寿命短暂现象的根源。表现出“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无可奈何的做法和与大多数面对养生不能取效的困境进行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旨在从这些不能取效的原因中吸取教训,警示养生后来者,切不可重蹈“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故用无功之治”的复辙。呼吁养生者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和相应地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制定健康应急预案的防范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偏见疑虑,无所适从
   文章说:“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
   大意是:即使听说一些养生的作法,却凭自己的偏见去判断,认为不符合自己的就不对;再就是疑虑,尽管成分很小,或许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再其次就是自己尽力服药,服用一年半载,徒劳而没有效果,养生志趣厌倦衰退,于是半途而废。
   文中列举了三种不能取效的养生者。第一种,凭自己的主观、偏见“断以所见”去看待养生,随心所欲,学无定法,茫然无序,这是一种极不严肃的态度。第二种是持怀疑态度。认为养生可望不可及,不学又恐早夭,学又恐耽误时间达不到目的,瞻前顾后,�徨踟蹰,犹豫不决。这是缺乏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的表现。第三种是短期服药的速成行为。此种人想通过“短时间服药”达到养生的目的,结果“劳而未验”就逐渐“志以厌衰”,自然很快就“半途而废”了。岂不知养生是一个伴随终生综合治理的过程,那能短期服药就能达到?养生的内涵是“抓两头”、“带中间”。一头是让身体营养损失减少到最小;另一头是让身体增益到最大。无疑健康的身体就是指“带”的“中间”了。这个内涵需要毅力、信念、勇气的支撑,坚持终生,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麻痹大意,否则,极易半途而废。因此,短期服药是达不到养生的目的。难怪把短期行为比喻为“幼童稚气未消的面庞”,实不过分。
   (三)心战物诱,益少损多
   文章说:“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愿,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于内,物诱于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
   大意为:有的人增益的很少,但消耗的非常之大,还想坐着等待明显的效果。有的人抑郁感情,隐忍欲望,割舍了荣耀和美好的念头,但酷爱的事物又常在耳边眼前,希望在几十年以后,既担心失掉眼前利益,又怕得不到长远的好处,内心犹豫不决,思想斗争激烈,而钱物又在外面诱惑,眼前利益与养生的长远利益互相排挤,象这样没有不失败的。
   这段内容中,“益之以畎浍,泄之以尾闾”是对养生者益少损多的描述。“畎浍”指田间的小水沟,这里喻补益之少;“尾闾”是古代传说中海水所归之处,这里喻消耗之大。这与现代一些个别人养生的做法非常酷似。比如,这些人经常散散步、打打拳,但喝起酒来无节制,打起麻将无休止,就这样还想坐待养生的效果。按照这种做法做下去,且不要讲“坐望显报”,恐怕要危及生命了。另一种情况是,有的人尽管为养生付出了“抑情忍欲,割弃荣愿”的代价,但是,经不住眼前利益的诱惑,那么,等待他们的只有“如此复败”了。这种利益、养生,鱼和熊掌均想得到的奢望,其实什么也得不到,即使暂时得到了,恐怕也是昙花一现。
   作者在分析了养生不能取效的诸多原因之后,写出了发人深思的惊慨之笔: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
   “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
   大意为:有些事物十分微妙,可按道理去了解它,却难凭眼睛看清它,譬如枕木、樟木生长7年后才能够分别。现在凭急于追求名利与人竞争的心情,却想进入清心寡欲的境界,盼望速成但见效缓慢,渴求近利却应验遥远,所以不能坚持到底。
   众多的人因为养生无效验就不寻求养生之道,那些寻求养生的人又因为不能专心致志而失去了功业,单靠一方的人因为失去两方面的配合便无成效;单纯追求方术的人凭微小的方法和效果使自己沉溺。诸如此类,所以想长生的人,万人之中也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
   作者在以上两段内容的论述中,着重总结肯定了养生是一项既微妙又精细且精细微妙到“可以理知,难以目识”含金量很高的工作。指责了三种人即:因缺乏信心,达不到养生目的就盲目放弃的人,不专心致志而失去养生机遇的人,执单一观点追求小方小术养生的人。他们违背客观规律,犯下的“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欲速则不达的错误和不想看到的“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的惨痛结局。总之,无论是“未效不求”或“求而不专者”,还是“偏恃”或“追求小道者”,他们之所以不能取效的一个共同原因是:“对养生的真谛缺乏全面科学地理性地认识和升华”。这些论述是分析又是忠告,是批评又是鼓励,是经验更是教训。从养生的整体看,尽管缺乏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但在现实中更具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注解:① [重]: 指身重。《神农本草经》言黑大豆“久服另人身重”。②[榆]:木名。叶果可食。果:即榆荚,榆钱,榆树未生叶前先生荚,形似钱而小,联缀成串,可食。《神农本草经》言其皮、叶,皆能“疗不眠。”③ [合欢]:植物名。中医学上以干燥的皮、花入药,能除郁解闷。《神农本草经》: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④ [萱草]:又名忘忧、金针花同谖草。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一种草。⑤ [薰辛]: 这里指大蒜。薰同“荤”。⑥ [豚鱼]:即河豚鱼。肉味鲜美,卵巢、血液和肝脏有剧毒。⑦ [虱处头而黑]:《抱朴子》认为:头虱著身则渐白,身虱著头则渐黑。⑧ [麝食柏而香]:麝香是由雄麝脐部分泌逐渐积累而成的。柏,指柏叶,陶弘景言麝“常食柏叶”。⑨[颈处险而瘿]:意为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居民,因缺碘常患的单纯性甲状腺肿大。⑩[齿居晋而黄]:意为生活在晋地(今山西一带)因饮用高氟水而使牙齿变黄。
  (待续)

推荐访问:准绳 养生 健康 圭臬
上一篇: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意思【有病早治 无病早防】
下一篇:【体育运动与健康长寿的关系】 体育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