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众银行互联网模式探秘

来源:公共英语 发布时间:2020-11-19 点击:

 微众银行的互联网模式探秘 第一作者:任照祝

  第二作者:蒋功明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其对传统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也因此在各行业催生出崭新的商业模式。互联网的三大效应指出,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银行正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和运作方式,探索属于互联网时代特征的商业运营模式。在此背景下,微众银行踏上了商业模式变革的征途,标志着中国互联网银行的崛起。

 关键词:互联网银行;商业模式;微众银行;互联网金融

 引言: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诞生了诸多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模式产生了根本的影响,发展势头愈演愈烈,互联网金融下诞生的产品也如百花般绽放。微众银行顺应历史潮流,率先开启了互联网银行之路。

 1.传统银行危机

 1.1. 互联网金融含义 (ITFIN)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以及,app 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1.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等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互

 联网金融应运而生,并且呈现出颠覆性影响,对传统商业银行金融领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当前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的冲击,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是对金融业务的冲击,主要包括支付业务、金融理财业务和信贷业务等核心业务;二是对客户基础的冲击,互联网金融通过去中介化,隔绝了银行和客户的联系,对银行的客户基础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三是对服务渠道的冲击,互联网金融能够提供广泛的在线服务,成本低于传统商业银行,并拥有更好的客户体验,对传统的金融渠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2.微众银行的问世

 2.1 微众银行产生背景 微众银行的横空出世是有政府的支持与倡导的。互联网的大时代下,中央提出减少行政干预市场,改变我国金融供给不能向中小实体经济延伸的问题,需要银行打破金融生态不平衡局面。微众银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毅然肩负起变革的使命,不仅给普惠金融、小贷公司、小微银行发展提供经验,而且降低成本让小微客户切实受益,从而倒逼传统金融加速改革。

 2.2 微众银行的定位 微众银行服务于个人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客户,主要针对个人及小微企业发放短中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及票据、债券、外汇等业务。“我们是个互联网平台,或者把我们看成一个中介就好了,不要把微众看成一个普遍认知意义上的银行。”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表示,微众银行的最终模式也许是,没有太多的存款和贷款。概括的说,微众银行是一家拥有银行牌照,但又不做传统银务的互联网平台。

 2.3 微众银行的经营管理层(股东结构)

 微众银行诞生于前海,拥有 30 亿元注册资本,股东一共 10 家,其中腾讯认购股份占总股本的 30%,成为微众银行的最大股东,其次两家分别是:百业源 20%、立业集团 20%。除了这三大主要股东,其他认购股份低于 10%的企业有:深圳市淳永投资有限公司 9.9%、深圳市横岗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5%、深圳光汇石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涌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3%、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3%、信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3%、中化美林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2.1%。

 由微众集体复杂的股东结构不难看出其发展前景是十分可观的。

 2.4 微众银行问世的意义 这是一家获得开业批复的民营银行,打造“个存小贷”的特色业务品牌。它的出现使得社会大众对互联网银行的认识不再模糊抽象,它如一棵初出萌芽的树苗,虽然微小,但却宣布着一个时代的来临,在政府与市场提供的”沃土”上,微众银行必将从微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并在金融领域播撒更多地种子,不久的将来金融领域便是一片绿阴。从这一事物的发展趋势来看,不得不得出结论:第一家微众银行将引领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变革。

 2.5 微众银行的优势

  2.5 .1 群体优势

  普及大众

 小微企业

 工薪阶层

 创业企业

 自由职业者

 进城务工人员

 上图显示的服务对象,主要以擅长运用互联网的年轻人为主

 一位微众银行的高层曾经表示说微众银行的目标客户是互联网个人“屌丝用户”,前期主要是围绕腾讯网的互联网客户,也就是那些习惯于使用手机或者依赖于手机的社会基层人员开发和营销产品。微众银行的客户群主要有三个:其一是积蓄不是很丰厚且金融需求明确的年轻白领,其二是金融需求更为简单的蓝领,比如服务业从业人员和工人,第三则是那些非从事农业的小城镇互联网用户。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微众银行的群体优势十分明显。

 2.5 .2 技术优势

 通过社交媒体等

 大数据分析,即时给用户信用评定。

 通过摄像头加

 人脸识别系统,

 与公安部身份数据匹配

 采取无营业网点、无营业柜台、

 依托互联网为目标客户提供服务

 以腾讯为背后支持,互联网用户多而广:无营业柜台,互联网交易快捷而且能大大降低成本;大数据分析,即能即时反馈客户,效率也大大提高:人脸识别,即安全又快捷。微众银行的技术优势显然为其在市场上站稳脚加分不少。

 3.走不寻常之路——微众银行的互联网模式

 微众作为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一种组织形式,就是把现代嫁接到现代互联网技术之上一种新金融组织与工具。它的出现将形成现代金融业新的市场、新的工具、新的运作机制、新的价格机制,从而创造出金融业的新功能。

 也就是说,微众银行是通过现代互联网的技术及工具,把普罗大众及中小企业的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连接起来,为普通大众提供更为便利的金融服务,以此来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而不是让金融服务成为内部循环的炒作工具。

 可以说,作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开创者——微众银行,如果能够这样做,它将形成新的金融运作方式,这也会迫使中国传统金融业加快改革的步伐。

 4.微众银行带来的思维冲击:壁垒化与跨界挑战

 4.1 服务模式冲击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成为人们的“数字器官”,互联网金融创新更多地来源于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重构。新型移动金融服务如支付宝钱包、微信支付等层出不穷,以腾讯和阿里的打车补贴及“红包大战”为代表的应用,标志着移动金融正在向 O2O、社交网络等领域迅速拓展,终端定位、二维码识别、重力感应、指纹识别等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了移动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的空间。更为严峻挑战来自银行的核心价值——信息资源,各类综合 性电子商务平台掌握了商户和消费者的经营、消费等核心信息资源,这些信息并不直接传递到商业银行,互联网企业逐步形成了对信息的排他性占有,商业银行有被“管道化”、“边缘化”和“后台化”的危险。

 4.1.1 新服务模式之 “ 微粒贷 ”

  2015 年 5 月 17 日,“微粒贷”作为腾讯旗下的首款产品问世。“微粒贷”产品定位为互联网小额(贷款额度在 20 万以下)信贷产品,比一般信用卡贷款利率要低。用户在绑定银行卡的前提下,只需要一键点击“借钱”,系统便会在几秒钟之内判断个人信用情况,并给出一定的额度,然后用户根据相应提示填写信息,就能在线完成借款。使用“微粒贷”不仅借款操作简单,而且用户不需抵押人和物品,极其方便可信。

 第三方支付 微信用户绑定

 “微粒贷”主要依靠两部分信息来进行个人信用情况的计算,一是腾讯积累的多年的社交数据,第二部分则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数据。信用情况的计算依据即真实可靠,数据又比较多,使得计算出的结果正确性很高。

 社交数据是“微粒贷”的评分系统里除了个人征信情况以外的又一重要部分。“微粒贷”在授信时候会充分参考微信和手机腾讯 QQ 用户在整个腾讯体系产品内的数据(其中微信和手机 QQ 的社交数据是重点考察的数据)。只不过,授信额度的评判标准在这两种不同的渠道上侧重会有一些不同。比如,在手机腾讯 QQ 上,‘微粒贷’会更多参考其手机腾讯 QQ 的活跃程度,从而根据其活跃程度对用户设置授信额度;而微信‘微粒贷’,则会更多地参考其微信的活跃程度。这就意味着,如果客户在微信上非常活跃,拥有更多一些的而且固定的微信群,并且经常在群里发声活跃且对话不限于单向,交际圈比较固定,微信朋友又是来自五湖四海而且比较“高大上”,那么系统将认为你的活跃度是比较高的,而你获得高额度授信的几率也会非常大。相反地,如果你的微信并不常使用或者微信群少且极少“冒泡”,那么你的活跃度就不那么高了,获得的获得高额度授信的几率也会很小。

 至于“微粒贷”选择在手机 QQ 和微信这两种渠道上线的理由方面。因为手机 QQ 和微信都拥有亿级且来自不同地区的用户,而且很多都是老用户,对软件又较高的信任度,用户群极广,这对于“微粒贷”的推广来说是两个非常优秀的渠道,“微粒贷”首先选择在这两个渠道上线,不得不说是又快又好的拓展市场的极佳选择。

 “微粒贷”产品 2015 年 7 月上线以来,目前运营情况可以说是十分不错。

 “微粒贷”产品已经在手机 QQ 和微信两大渠道接入,采用白名单邀请制。截至 9 月末,累计放贷近 30 亿元,贷款余额近 20 亿元,绝大多数客户选择 10 个月还款,所有借款客户在一个月以内还款的比例大概是 15%到 20%,以此推算,平均借款期限 4 个月左右。

 “微粒贷”的贷款客户信用表现也是比较可观的,大概只有千分之三的用户会逾期30 天以上,而且这一部分逾期贷款还有回收的可能,所以这也并不直接等于信用损失。就如当初管理者假设的一样:只要不借太多,就不应该假设那些客群的信用表现一定比别人差,如果借出二三十万元,可能会面临较高的资金损失风险,但是如果只借出 5000 元、1万元,客户的信用表现也许就并不会很差。

 “微粒贷”本质上是一款采用“联合放贷”模式的面向个人的消费贷款产品,微众银行和合作银行联合发放贷款,微众银行会在合作银行收到利息后分到一部分利息,即合作服务费,这种模式下,大部分收益由同业银行享有。在“微粒贷”的运营过程中,微众银行只是扮演产品、风险管理等技术的输出者的角色。当然,微众银行也提供部分放贷资金,目前因为模型表现还不稳定,而且尚未充分建立与合作银行的信任关系,微众银行提供资金的比例约为20%,合作银行大概是80%以上。微众银行希望未来比例从20%降到5%以下,甚至降到 1%以内。

 “联合贷款”意味着微众银行更多地充当着“连接者”和“输出者”的角色。“连接”,是指微众银行连接着客户和金融机构,连接那些缺乏金融能力却拥有用户、场景的平台,连接那些缺乏客户但是具有资金能力户的机构。而“输出”的东西有用户、科技和新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手段:输出用户,例如跟上海银行合作时,微众银行实际上给上海银行提供了客户完整的数据;输出科技,现在微众银行有近 500 名科技人员,微众银行基于去 IOE的科技平台做了大量投入,在同业领域中,数据科技方面明显领先;出新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手段,微众银行基于社交数据的风险管理手段,有助于丰富传统信贷的信用管理手段。

 4.2 思维冲击与跨界挑战

 互联网金融影响最深层次的是思维模式的冲击,即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有关互联网思维的描述很多,真正对银行带来深层影响的是四种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第一是跨界思维,其精髓在于重新定义和发现价值,重构价值链,“羊毛出在猪身上牛来买单”。互联网企业凭借电子商务、网络社交等平台实现了对支付、融资等金融业务的跨界渗透,商业银行也可以主动“走出去”,通过搭建跨界平台、开展跨界合作,为各参与方创造和分享价值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增值。第二是用户思维,“从用户的眼睛看世界”,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设计产品、功能、流程和场景。以前的电子银行以功能多为卖点、复杂代表优势,一些互联网公司金融产品的成功说明,极简流程和用户体验是关键,简单代表能力。第三是大数据思维,由“流程渠道转向数据驱动”,对拥有海量数据的银行而言,大数据应用的关键是“让数据说话”。四是平台思维。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其核心在于打造一个多方共赢互利的生态圈。银行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核心在于打破传统上基于渠道的金融服务链条,聚合各类内外部资源形成新的网络金融服务生态体系。

 5.结语

 互联网金融利用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改变人类经济的时空边界,也改变了传统金融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程度,改变了投资者进入金融市场准入方式,弱化投资者进入市场的专业性要求等。现代互联网金融具有小额、快捷、便利、交易成本低、信息较为公开透明、普惠等特征。因此,互联网金融不仅向传统金融提出了强而有力的挑战,也给现代金融市场注入无限活力与生机。

 微众银行虽然处在萌芽和初步成长阶段,但在社会潮流的推动下,必将创造条件并推动网金融业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张建利. 构建互联网银行金融服务平台[J]. 金融电子化,2013,12:26-27.

 [2]本刊记者. “点击”互联网银行[J]. 商周刊,2015,02:54-55.

 [3]新金融记者

 袁诚. 探路互联网银行[N]. 新金融观察,2013-09-23030.

 [4]本报记者

 栾鹤. 互联网银行刺痛传统商业银行[N]. 中国贸易报,2015-01-08003.

 [5]吴洁. 互联网+银行:“大象”转身[J]. 小康(财智),2015,04:38-39.

 [6]虞耀.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初探[J]. 现代金融,2015,03:27-28.

 [7] 王 朝阳 , 郑 步高 . 互 联网 金 融 中的 RIPPLE: 原 理 、模 式 与 挑战 [J]. 上海 金融,2015,03:46-52.

 [8]张常胜. 打造互联网银行 创造新商业模式[J]. 新金融,2013,07:40-46.

 [9]刘丽芳. 互联网银行革命 应对缺失 推进创新[J]. 金融管理与研究,2013,07:20-22.

 [10]温信祥. 互联网银行的挑战和机遇[J]. 西部金融,2013,11:4-5+8.

 [11]张建利. 构建互联网银行金融服务平台[J]. 金融电子化,2013,12:26-27.

 [12]许平凡. 推动互联网银行未来发展的四种力量及启示[A].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贵州省人民政府.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 23 分会场: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贵州省人民政府:,2013:4.

 [13]深圳商报,2015,09:22.

 [14]陆岷峰,虞鹏飞.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大数据"战略研究——基于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转型升级中的运用[J]. 经济与管理,2015,03:31-38.

推荐访问:互联网 探秘 模式
上一篇:回顾与展望:2020年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综述—基于对2020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统计分析
下一篇:长沙显示模块项目财务分析报告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