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同异性

来源:导游资格 发布时间:2020-09-24 点击: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同异性

 摘 要: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之中常常混同使用,但它们作为专门术语在渊源和提出的时间上有所不同,在内涵和特征等方面有相近之处,也有较大的差异性。在高校实施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则往往交叉、渗透、融合。

  关键词: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同异性;内涵;特征;实施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1-0115-05

  收稿日期:2006-08-31

  作者简介:钟志凌(1973-),女,讲师,硕士,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是否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者是否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学生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何异同?这是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应该弄清楚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中共中央下发的相关文件一般是以“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术语出现的。教育部门下发的文件又常常采用“德育”这一术语。在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中,将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同使用的情况较为广泛。理论上的不清带来实际工作中的迷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使相关教育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为此,本文对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进行比较研究。

  本文认为,从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属的学科门类,作为专门术语的提出、内涵、特征等方面,二者具有相近的地方,但相异之处较多;而在大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之中,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通之处较多,甚至可以混同使用。本文拟据此对二者的同异性进行探讨。

  

  一、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门术语在渊源和提出时间上存在差异

  

  我国古代对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论述颇多。近代将德育作为专门术语提出,据查是在20世纪初的时候。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写到“外国学堂于知育体育之外,尤重德育”[1]可证为最早使用“德育”这一专门术语。可见,德育是相对于知识教育和体育教育而提出的。1906年王国维著《论教育之宗旨》正式使用“德育”这一术语,他所说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1928年唐钺等编纂的《教育大辞书》中也提到了德育,认为“德育为教育之一方面,以儿童之道德心之陶冶为目的。”[2]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运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样通俗的语言说明德育就是公民教育系统中的如何做人的教育。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德育”这个概念,根据当时研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条件,他们把教育理解为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列宁在其著作中提出用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来培养共产主义新人,让学校活动的每一步骤都成为共产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未正式提出德育的概念。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明确提出“德育”概念的是毛泽东,他把学校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并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从毛泽东的论述中可以推断出,德育是从人全面发展的角度,相对于智育、体育提出的。毛泽东将德育放在首位,足见他认为在人的素质中,道德修养最为重要。

  我国古代也有思想政治教育,但并没有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专门术语,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中也没有这一术语。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曾经用“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思想教育”等多种概念来表述。据查对,最早使用“政治工作”这一概念的是列宁,列宁在1903年讲党的“政治工作”,主要指为实现党的政治纲领和战略策略而动员、教育和组织党内外群众的工作。最早提出“政治思想工作”这个概念的是斯大林,他于1934年《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中提出了这一概念。古田会议决议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形成的标志,在这个决议中,毛泽东同志指出,要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1934年2月,周恩来同志首次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科学的定位。他指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伴随着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理论、原则、方针和方法。据查对,在我国“政治思想教育”这个概念,较早是钱俊瑞于1949年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要点中提出的,他讲到“根据各地经验,为了有效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第一,理论学习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即把理论学习作为改造思想的武器,改造思想作为理论学习的直接目的。”[4]随后在各类教育文献法令中经常使用这一概念。中国共产党党内文献中,刘少奇于1951年召开的建国后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最早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但并没有对其进行界定。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运用和阐述了这一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则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邓小平提出来的。他于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5]他指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觉悟越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从这些论述中可以推断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工作服务的,是为党培养人才、为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觉悟并将良好的政治思想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服务的。

  从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时间和渊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分别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为着不同的目的提出。德育的提出来自于当时司职教育的官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改革朝廷教育政策的弊端,将西学教育引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确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强调相对于智育、体育而言,教育的任务应将德育放在首位。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斗争中。先进的理论不可能在阶级斗争中自发产生在人民的头脑中,而必须经过灌输,通过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为政治斗争服务。伴随着革命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日渐提高,毛泽东、周恩来等就曾经视之为生命线,并把它作为党的优良传统继承发扬至今。

  

  二、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具有一定的相近性,但各有倾向

  

  界定清楚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是比较二者同异性的基础。综观我国此方面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分析。大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就德育的内涵而言,学术界的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认为德育是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解释是: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6]第二类观点最为普遍,认为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如:赵翰章认为德育就是个体品德的社会化,“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和态度以及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7 ]“从学校德育来说,它既不限于道德教育,也不仅仅只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包括思想、政治、道德三个方面的教育。”[8]宋春宏等认为“德育的本质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将政治规范、思想规范、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政治思想和品德的教育。”[9]班华认为,“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狭义的德育与道德教育同义,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广义的德育,从内容范围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10]顾明远认为“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11]《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解释“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它体现教育的社会性与阶级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2]从这些观点中可以看出,许多学者认为,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应该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第三种观点认为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如:易连云认为学校德育就是道德教育,“高校应建立多元化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立足世界,进行属于民族的、开放的道德教育。”[13]

 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而言,在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14]罗洪铁等认同这一观点,并引用到自己的学术专著中。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5]孙其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政党或集团组织开展的,对所属成员进行以政治为核心的思想教育,培育新人,动员大家为当前和长远目标而奋斗的社会实践活动。”[16]从学者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更倾向于突出教育的政治性,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符合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

  也有部分学者在针对高校的研究中将德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如姜文淑等认为“德育,又称思想政治教育,是向学生灌输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观点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17]李景先等认为“大学德育通常叫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它包括对大学生所进行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18]

  本文认为德育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有相近之处,即都包含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本质上都强调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和态度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但二者的倾向性有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突出思想教育中的政治倾向性。突出表现在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和道德观等通过一定的方式灌输给受教育者,使之成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观念和方法论。德育中的思想教育所包含的内容不仅是政治方面的,况且在德育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道德教育。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包含有道德教育,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主要突出道德教育要符合本阶级、政党的政治性道德规范,而德育中的道德是作为培养合格公民所应有的道德,除政治性道德之外,还强调诸如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环境道德等内容。因此在学科门类的划分上,德育往往划分在教育学学科中,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与政治学、法学更为接近,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往往被授予法学学士、硕士学位。

  

  三、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差别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方面培养人的教育,它们在教育事业中,乃至在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建设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都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服务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制约,为相关的阶级和政党所利用,并同时受到相关民族文化的影响,而带有本国特色。但二者在基本特征方面也有所差别,大体有以下几点:

  1.在术语使用上,德育具有公开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德育这一术语的使用非常普遍,政党、政府、教育界和学术界针对学校教育都广泛使用这一术语。世界各级各类学校都面向学生开展德育,关于德育的研究以及国际国内的交流非常普遍。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在不同性质社会的国家都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然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公开使用这一术语;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往往避讳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甚至认为它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共产党的专门语言。但是那些国家进行的价值观教育、政治观教育、公民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等无不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基本特征,也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维护本阶级统治和培养接班人的色彩。

  2.在教育的出发点上,思想政治教育重国家本位,德育重国家本位和个人本位的结合

  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其诞生之初,就是为引导无产阶级改变不平等的地位、开展武装斗争和夺取国家政权服务的,在无产阶级政党夺取国家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她又服务于巩固国家政权、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如:为适应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为配合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学习宣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总是跟随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内容不断更新和发展。例如在召开重大会议时,对会议精神的学习;在党的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在学生党员中开展先进性教育;配合学习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注重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并由此总结出了教育的许多途径和方法,但思想政治教育更体现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伴随时代发展,为培养党和国家所需要的人才这一目的性是非常明显的。

  德育也有重国家本位的一面,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来设置各级各类的教育目标,规定相关的教育内容。同时德育也重视从个人成长的需要,包括心理的、情感的、求知的、交往的等出发,循着受教育者的成长轨迹来实施德育行为。并由此形成了国家本位、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的不同的教育模式。

  3.在教育对象的适用范围上,二者的适用范围具有交叉性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最早是在军队中,伴随着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各单位和部门中,教育对象存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无论身份、职业、民族、年龄,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对象极为广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应用到高等教育中,强调为社会主义国家培养接班人服务。

  传统中,德育的提出和使用基本限定在教育领域,因此德育对象具有特定性,主要针对的是处于受教育年龄阶段的可塑性较强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终身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人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德育的对象和范围也与时同进,扩大到受教育的青年人年龄阶段以上人群中。在学校的教育中,高校既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开展德育。而在中小学中思想、政治和品德方面的教育往往是以德育的面貌出现的,较少使用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种说法。

  4.在我国的相关理论研究中,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德育的理论来源比思想政治教育更为广泛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研究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的。近年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除了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教育思想外,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的教育思想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并都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主线,注重将相关的基本理论、方法论等运用到研究中,成果越来越丰富,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在德育的研究中,除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的指导思想外,德育研究的学者门还博采古今中外各家之长用于研究之中,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等各家思想在教育领域的研究重新兴起,西方的教育思想被广泛引入。特别是西方的教育哲学流派,如进步主义、改造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以及道德哲学流派如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对我国德育哲学研究的影响在逐步深入[19]。西方的德育模式,如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人本主义道德教育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体谅德育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对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影响比较广泛[20]。将古今中外的德育研究成果用于我国的德育研究和实施中是一件好事情,但如果只是盲目地套用,而在结合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方面做得不够,德育的实效性会受到影响。

  四、大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中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形成合力

  

  就我国青年大学生教育而论,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涵和外延上有相同和相近关系,在具体实施中,二者有一些差异性,但总体上,相互交叉、渗透、混用,形成合力,这体现在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途径、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

  目标。根据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规定,大学教育阶段德育目标是: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德育目标涉及到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心理健康教育等各方面。

  目前,国家相关职能部门没有专门规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但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内容,可以推断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大学生德育目标是基本一致的。

  内容。根据《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的规定,德育内容涉及到十个方面,包括德育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这与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的规定基本吻合。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规定,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并加强对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等。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大学生德育的内容更为宽泛,除了包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外,还涉及到诸如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等方面。

  过程。大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青年大学生在接受了小学和中学德育教育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思想、政治、品德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系统的高层次发展阶段的教育。从教育过程来看,大学生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遵循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沿着知、情、意、信、行的内在程序,最后以形成行为习惯为终端。但思想政治教育特别强调以知开始,即理论上的灌输,通过科学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等方式,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让大学生学会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自身的成才。而德育的具体过程既可以从传授政治、道德知识开始,也可以从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开始,有时还可以从锻练意志或者训练行为习惯开始。

  途径。根据《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的规定,大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很强调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同时也注重利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党团工作和学生会工作、社会实践及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也都强调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还加强了校园网的建设,利用虚拟空间开展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教育的途径。由此可见,大学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途径上是大体相同的。

  领导体制及队伍构成。根据相关文件的规定,大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党委为工作的领导核心,但德育工作实施的是校长和行政系统为主的管理体制,校长对学生德智体美等素质和谐发展全面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主要由党委系统管理,党委书记全面负责。各相关职能部门既承担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任务,也承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在队伍构成方面,大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都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

  

  参考文献: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2.549.

  [2]唐钺, 朱经农, 高觉敷.教育大辞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28.837.

  [3]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A].毛泽东文集:第7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226.

  [4]高等教育部办公厅.高等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年-1952年)[A].全国普通高校“两课” 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C].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04.

  [6]董纯才.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59.

  [7][8]赵翰章.德育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3,79.

  [9]宋春宏, 罗映光.德育系统比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

  [10]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9.

  [1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97.

  [12]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2.

  [13]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89.

  [14]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4.

  [15]张耀灿,徐志远.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的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3,(1).

  [16]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4.5.

  [17]姜文淑,等.教育科学中的德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144.

  [18]李景先,肖约之,李庆善.大学德育学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11.

  [19]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

  [20]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责任编辑:吴涌汶

  

 15

推荐访问: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 思想政治教育 异性
上一篇:新时期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文档
下一篇:安陆市府城泰合小学校车运行实施方案设计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