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与情志学说初探]情志不遂郁而化火

来源:导游资格 发布时间:2019-04-30 点击:

  [摘要] 文章介绍了情志学说的起源,认为情志致病多责之于肝。郁是肝脏情志病变之一,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从中医学角度认识郁的形成机理,介绍了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   [关键词] 中医 情志学说 郁
  [中图分类号] R22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355-01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压力的加大,抑郁症几乎成为最流行的精神文明病。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其与癌症列为21世纪最需要卫教预防的疾病。中医七情中未提及郁,但笔者认为郁也是情志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提出肝脏情志病变中郁已占“优势”。
  1 中医情志学说 中医情志学说源远流长,关于情志致病,从先秦至明清历代医家都有详述。中医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历来就十分重视心理与躯体的统一及其在健康与疾病中的影响,且焦点在情志(情绪)方面。《黄帝内经》在情绪与脏腑关系方面提出了较系统的理论,其中蕴含着传统的七情学说,对情志生理、病理,脏腑与情志的关系及预防经验等均有阐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认为精神情志是五脏气血所化生,同时暗含正常的喜怒悲忧恐不影响人体气血运行,属于生理情绪变化;如果情绪变化异常,产生过度或不及的喜怒悲哀,则会影响气血运行,形成七情内伤。
  中医情志学说是形成在数千年前的朴素理论基础上的,它将情绪变化分为七情或五志,这种分类对于现代的多种情绪改变已不太适合,且情志致病的理论基础也不够完备,不够科学。
  2 对郁的认识
  2.1 郁的形成机理与致病 郁是肝所主的情志之一。肝的功能特点是升、动、散,其性属木,主升发条达舒畅,喜条达而恶抑郁。如果肝之升腾无力,则气机郁而不伸,就会产生郁,其表现与肝气升腾太过产生的大怒相反。郁的产生与肝有密切联系,“郁而不舒则皆属肝木之变也”(《医碥》)。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的弟子戴思恭解释说:“郁者,结聚而不致发越也,当升者不致升,当降者不致降,当变化者不致变化也。”而气机发越,升腾靠肝的疏泄功能完成,故郁的形成是由于肝气不舒。
  郁之为病,轻则肝气郁结,重则肝气横逆,可化火动风;郁怒又可暗耗肝阴、肝血,导致阴虚阳亢,故情绪特征表现为焦虑、抑郁、烦躁等。郁不仅伤肝之本脏,还可影响它脏,导致疾病的变化丛生,正如《医碥》言:“百病皆生于郁。”刘河间提出的六气皆从火化,其化火的决定因素也是郁,因而创立了“六郁”。内伤杂病的诸劳也多生于情志不舒,“劳病之因,总缘情志不舒,所谓七情不损,五劳不成者,其至言也。”(《浅斋简效方》)。
  2.2 诸病多责之于肝 郁之所病在于肝,其它疾病的产生也多与肝有关,这与肝的生理功能分不开。肝的功能特点是升、动、散,具有主疏泄的功能。肝主疏泄,不仅对气血的运行、津液的输布有通达疏散的作用,对其它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也有推动作用。
  2.2.1 杂病多责之于肝 肝主疏泄,其功能正常,则元真通畅,气血安和,病无由生;若肝失疏泄,枢机不利,则百病生焉。正如《素问?调经论》言:“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不调,有所偏盛,则变生百病。《知医必辨》云:“五脏之病,肝气居多。”《医学求是》称:“肝为五脏之贼。”故杂病多由肝起,清代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记有:“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近代著名医家岳美中指出,临床杂病肝病十居六七。
  2.2.2 七情内伤责之于肝 《内经》云:“肝主魂”,“神在脏为肝”,《中医大辞典》云:“魂为五脏精气化生的精神神志活动。”说明魂主五神,藏之于肝。内伤七情,多是由于情志刺激超过了人的生理调节范围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由于疏利失常则肝气受损,故七情内伤首先伤肝,七情内伤多由肝起。而其它脏腑所主情志也无不伤肝:思虑虽伤脾,但谋虑伤肝(肝主谋虑);悲哀能伤肺,而悲哀动中亦伤魂(魂藏之于肝);至于郁、怒更无需论矣。近年回顾性研究表明,七情致病其出现率依次为:怒、思、惊、忧、悲、恐、喜。其中怒占50%以上[1],这表明七情内伤肝者居多。
  2.3 情志病中,郁者为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日益加剧,与社会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身心疾病已跃居发病和死亡之首。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利伯所言:“人类在经历了两个艰难的生存和技术时代后,当今已进入情绪时代。”[2]1991年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医肝病患者与情绪有关的症状出现率为烦躁易怒占50.2%,抑郁占40%[3]。WHO1995年度有关疾病谱的报告表明:典型的情绪异常的抑郁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一类重要疾病,因此对郁的认识和研究不容忽视。
  3 现代医学对郁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抑郁症病因和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除遗传因素外,心理社会因素不容忽视,如亲友亡故、失业等重大应激性生活事件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抑郁症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的抑郁症的病因有了进一步认识。在抑郁症的生物学致病机制中,儿茶酚胺(CA)假说和5-羟色胺(5-HT)能改变假说,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大脑中5-羟色胺受体敏感性增高也可导致抑郁症。此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亢进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功能障碍是一致公认的神经内分泌改变导致抑郁症的又一病因。中医所说的“怒为肝志”与大脑皮层的兴奋及抑制、植物神经特别是交感神经功能、内分泌功能等多种因素有关。中医“怒伤肝”的机理,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进行探讨,主要是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内分泌系统被激活,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垂体后叶素等分泌增加,肝中儿茶酚胺浓度增高。
  4 预防与治疗 明代赵献可在《医贯?郁病论》提出“以一法代五法,神而明之,屡获奇效。”认为五郁以木郁为先,“木郁达之”是根本治法。这些与西医学对抑郁症病因认识有相似之处,西医认为应激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症来说是一种诱发因素,不少抑郁症病人在发病前往往经受了各种各样程度不同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应激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症的发生有肯定的因果关系,应激性生活事件越多,应激性生活事件的性质越严重,抑郁症的发病率就越高,因此避免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可以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中医的心理治疗方法很多,如情志相胜法,移精变气法,顺情遂愿法,开导劝慰法等。情志相胜法是利用七情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进行治疗的心理疗法,是用五行相克理论和脏腑情志论相结合的产物,即运用一种情志纠正其所胜的另一种失常情志,很有独到之处,其理论根据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又如开导劝慰法是用劝导和安慰等方法来调解患者郁闷心情,解除其心理痛苦的治疗方法。《灵枢?师传》所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就是对开导劝慰法的概括。
  在治疗用药上,郁证要顺肝的生理功能,不宜峻猛。治疗实证宜理气活血而不耗气破血,清热祛痰(郁)而不败胃伤正;治疗虚证补益滋养而不过燥过腻。总之,以通宣调畅为目的,只宜“少火”,不宜“壮火”,以防疏泄太过。
  郁可变生百病,郁为肝脏情志病变中的主要“成分”,应调畅精神,保障肝的疏泄功能,用药平和适度,以为肝所用,顺其升发之性。《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明确指出调摄精神以养生延年,预防疾病。
  总之,笔者认为在当今社会适当调理情绪,疏泄肝气,预防郁病和及时治疗郁病应当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王米渠.中国心理学纲要[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76-79.
  [2] K.T.斯托曼.情绪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390.
  [3] 赵玉秋.流行病学调查在肝病证候研究中应用[J].中医杂志,1991,23(3):49-51.

推荐访问:初探 学说
上一篇:开创了新模式【发挥学术团队优势开创校际解剖实验室建设新模式】
下一篇:凝血因子在肝病中的应用_凝血因子价格多少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