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材料 西南石油大学

来源:司法考试 发布时间:2020-09-03 点击:

 2009年度四川省精品课程申报表

 (本科)

 推 荐 单 位 西南石油大学

 所 属 学 校 西南石油大学 (非部属)

  课 程 名 称 构造地质学

  课程类型 理论课(含实践)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工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地矿类

  课 程 负 责 人 胡 明

  申 报 日 期 2009年4月15日

 四川省教育厅制

 二○○九年四月

 填 写 要 求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胡明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3.4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称 教授 电话 学 位 博士 职务 传真 02883032732 所在院系 资源与环境学院 E-mail huming1963@21 通信地址(邮编) 成都市新都区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610500) 研究方向 构造地质学与含油气盆地分析 1-2

 教学

 情况 讲授的主要课程:

 1、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专业基础课,6学时/周,6届,680人

 2、构造地质学,专业基础课, 4学时/周,5届,375人

 3、地质学基础,专业基础课,6学时/周,3届,330人

 4、地球科学概论,专业基础课,2届,4学时/周,160人

 5、含油气盆地分析,专业课,6届,6学时/周,280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所承担课程的实验课 2、野外构造地质实习,124人 3、毕业论文,48人

 教学研究课题:

 1、地质基础类系列课程建设,校教改项目,2000―2002年

 2、地质学基础类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实践,校教改项目,2003-2004年

 教学研究论文:

 1、石油工程专业《地质学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 ,“石油高等教育”,独著,2004年,第2期

 2、论现代地球科学的特点与“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之关系,“石油高等教育”,独著,2005年,第2期

 3、《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教材建设之思考 , “石油高等教育”, 独著,2006年,第3期

 4、发挥科研优势 强化规范管理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石油高等教育”,第一作者,2007年 第1期

 5、切实抓好实践教学 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石油高等教育”,独著,2007年 第4期

 教学表彰/奖励:

 1、获2003年度西南石油学院课堂教学三等奖

 2、获西南石油大学2007届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

 3、获西南石油大学2008届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

 4、获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课堂教学优秀奖一等奖

 5、《地质学基础》课件获“第七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排名第三)

 6、《构造地质学》课件获西南石油大学2007年度优秀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三等奖(排名第一) 1-3

 学术

 研究 学术研究课题:

 1、龙门山造山带构造模式及前陆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研究,外协(中石油),2006年,课题负责人

 2、歧口18-2油田及东构造沉积微相研究,外协(中海油),2007年,课题负责人

 3、路70井区难采储量区块目标精细处理及储层综合预测,外协(中石油),2007年,课题负责人

 4、阿克库勒凸起构造演化特征研究与示范,国家油气重大专项,2008年-2010年,课题负责人

 5、礁滩相储层裂缝预测技术,国家油气重大专项,2008年-2010年,课题负责人

 学术论文:

 1、叠加构造分析及其应用—以贵州赤水地区为例 天然气工业2005 26卷 12期 第一作者 EI核心收录

 2、四川盆地东北部构造式样分析及天然气勘探方向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年16卷 6期 第一作者

 3、川东北地区构造应力场及油气运移关系研究 特种油气藏 2008年 15 卷  3期 第一作者

 4、贵州赤水地区构造特征及与裂缝发育关系研究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06年 28卷 1期 第一作者

  EI核心收录

 5、四川盆地北部地区构造样式及成因分析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7卷 2006年专辑 独著

 6、南大巴山造山带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天然气工业 2008 29卷 11期 第一作者

 教材编写:

 1、《构造地质学》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7年8月 第一主编

 2、《重庆天府地区地质考察指南》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8年8月 第二主编

 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排名第15(有证书),2002年

 2、第二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地质学会,排名第1,2006年

 2. 主讲教师情况(1)

 2⑷-1

 基本

 信息 姓 名 秦启荣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4.8 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 称 教授/博导 电 话 028 学 位 博士 职 务 传 真 028 所在院系 资源与环境学院 E-mail qqrong@126.com 通信地址(邮编)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610500 研 究 方 向 构造地质学、油气地质 2⑷-2

 教学

 情况 讲授的主要课程:

 构造地质学,专业基础课,80学时,周6学时,4届,共336人;

 工程地质学,专业基础课,40学时,共6届,630人;

 大地构造与沉积作用,专业课,40学时,共5届,共140人;

 构造解析原理与方法,专业课,60学时,2届,45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构造地质野外实习,资源勘查工程 5届,共132人;

 野外地质综合实习,勘察技术工程 3届,共98人;

 地质基础野外实习,石油工程 2届,共75人;

 工程地质实习,土木工程,建筑工程专业,共5届,184人

 毕业设计,资源勘查工程 5届,共40人。

 承担的教学研究课题:

 1、资源勘查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省教改项目,2000-2005年

 2、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双语教学改革,校教改项目,2003-2004年

 3、地质学基础类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实践,校教改项目,2003-2004年

 获奖情况:

 1、资源勘查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获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2⑷-3

 学术

 研究 学术研究

 1、赤水官度构造须家河砂岩油藏描述,中石化(部级),2006,负责人E-mail lutingqing@ 通信地址(邮编) 成都市新都区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610500) 研 究 方 向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2(2)-2

 教学

 情况 讲授的主要课程:

 1、地质学基础,专业基础课,6学时/周,4届,651人

 2、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专业基础课,6学时/周,5届,441人

 3、构造地质学,专业基础课, 4学时/周,3届,175人

 4、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基础课,5届,4学时/周,441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所承担课程的实验课 2、野外地质实习,424人 3、毕业设计/论文,11人

 教学研究课题:

 1、地质基础类系列课程建设,校教改项目,2000―2002年

 2、地质学基础类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实践,校教改项目,2003-2004年

 3、工程地质专业方向教学研究与实践,校教改项目,2003年

 教改论文:

 资源勘查工程构造地质综合实习改革实践 《石油高等教育》2008年 第一期

 教学表彰/奖励:

 1、2002年6月,主持的《基础地质类系列课程建设》,获校准优秀课程

 2、2004年12月,获西南石油学院颁发的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第五

 3、2005年5月,获四川省政府颁发的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五

 4、2005年度校优秀教师。

 5、《地质学基础》课件获“第七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排名第一

 6、资源勘查工程2004级构造地质综合实习队获西南石油大学2006-2007学年度优秀实习队一等奖,排名第一。

 7、2008年12月,获西南石油学院颁发的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

 8、2009年3月,获四川省政府颁发的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

 9、资源勘查工程2006峨眉地质认识实习队2008年校优秀实习队二等奖,排名第二。

 10、2008年度校优秀教师。 2(2)-3学术

 研究 学术研究课题:

 1、准葛尔南缘前陆冲断带构造解析与含油气性,外协,2006年,主研

 2、蜀南水富-叙永地区含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外协,2005年,负责人之一

 3、川中地区龙女寺构造香二、香四沉积相及储层研究,外协,2003年,主研

 4、麻柳场嘉陵江组油藏描述和开发方案设计,外协,2004年,主研

 5、柴西地区断裂下盘油气评价,外协,2005年,主研

 学术论文:

 1、塔西南地区二叠系剥蚀厚度恢复,天然气工业,2001年 VOL21(2),第2作者

 2、碳酸盐岩地层的岩性比率预测方法,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 VOL24(6),第4作者

 3、负压空吸作用是油气藏的成藏机制之一,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 VOL30(5),第1作者 2、主讲教师情况(3)

 2(3)-1

 基本

 信息 姓 名 苏培东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73年3月 最终学历 硕士 职称 副教授 电话 学 位 理学硕士 职务 传真 028 所在院系 资源与环境学院 E-mail spdong@126.com 通信地址(邮编) 成都市新都区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610500) 研究方向 构造地质与地质工程 2(3)-2

 教学

 情况 讲授的主要课程:

 1、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专业基础课,8学时/周,3届,300人

 2、构造地质,专业基础课,4学时/周,2届,108人

 3、工程地质,专业基础课,4学时/周,6届,628人

 4、岩土工程勘察,专业课, 4学时/周,3届,105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所承担课程的实验课

 2、野外地质实习,397人

 3、毕业设计/论文,68人

 教学研究课题:

 1、工程地质专业方向教学研究与实践,院教改项目,03年

 2、地质基础类系列课程建设,院教改项目,00―02年

 3、地质学基础类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实践,院教改项目,03-04年 2(3)-3

 学术

 研究 学术研究课题:

 1、《通南巴构造带河坝场、马路背构造T1f3、T1j2储层应力场分析及裂缝预测研究》

 横向合作 2005.7~2006.6 第三主研

 2、《隧道施工围岩应力变化过程中天然气运移研究》学校基金 2007.12~2009.12

 项目负责和第一主研

 3、《罗家寨三维地震浅层精细处理解释(裂缝预测)》横向合作 2007.6~2008.4

 项目负责和第一主研

 4、《兰渝铁路广元-重庆段浅层天然气分布特征咨询研究》横向合作 2007.8~2008.1

 项目负责和第一主研

 学术论文:

 1、相似性原理在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中的应用《天然气工业》2005.4第一作者

 2、储层裂缝预测研究现状与展望《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5 第一作者

 3、赤水地区二、三叠系构造期次探讨《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8.3 第一作者

 4、南江地区桥亭流坝剖面裂缝特征研究《四川地质学报》2008.3 第一作者

 5、川中红层区地下水特征及勘探开发方法探讨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裂缝特征及发育影响因素Zhouxiaojun2000@ 通信地址(邮编) 成都市新都区新都大道8号西南石油大学,610500 研究方向 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 2⑷-2

 教学

 情况 1、讲授《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学》,专业基础课,周学时8,1届,学生109人

 2、实践性教学:峨眉地质认识实习,学生28人;北碚构造地质综合实习,学生28人。

 3、毕业论文:2009届资源勘查专业本科毕业生,1人。 2⑷-3

 学术

 研究 学术研究课题:

 1、雪峰陆内复合构造系统与油气保存研究,中石化部级重点研究项目,2006.9-2008.9,本人承担构造精细解析部分;

 2、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研究,中石化重点项目,2004.9-2006.6,本人承担塔中地区古隆起构造演化特征分析。

 学术论文:

 1周小军,塔里木盆地主要构造不整合组合样式和分布规律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6,2(1):1-4.

 2周小军,林畅松,丁文龙等. 地层结构外延法在多期剥蚀量估算、剥蚀地貌恢复和构造分析中的应用:以塔中隆起古生界为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8,23(2):6-11。

 3周小军,林畅松,李三忠等. 沉积盆地内不整合界面的空间组合样式:以塔中地区为例[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08,30(4):6-10.. 3、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

 外聘

 教师)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胡 明 男 1963.4 教授 构造地质 主讲 秦启荣 男 1964.8 教授 构造地质 主讲 陆廷清 男 1963.3 副教授 矿产普查 主讲 苏培东 男 1973.3 副教授 地质工程 主讲 陈 伟 男 1963.1 副教授 构造地质 主讲 周小军 男 1978.9 讲师 构造地质 主讲 吴亚子 男 1972.5 工程师 构造地质 辅导/主讲 王喜华 女 1978.2 讲师 地质工程 辅导/主讲 3-2

 教学队伍整体结构 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

 现有任课教师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师资配备强。

 学历结构:博士4人、硕士3人、学士1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比例达88%。

 年龄结构:40-50岁4人,30-40岁4人。

 学缘结构:8位教师分别毕业于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6所全国重点大学名牌专业,学缘结构好。 3-3

 教学

 改革

 与教

 学研

 究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

 1.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省教改项目,获2005年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完善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

 2.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四川省教改项目,获2008年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国际合作人才的培养研究与实践 国家级教改项目2000.8-03.6,制定了在主干专业中进行双语教学的规划。

 4.新版《构造地质学》教材于2007年8月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课程负责人胡明为第一主编);将现代构造地质学新理论、新方法应用到教材中,该教材“油味”很浓,能够满足石油高校的教学需求。第一版6000册已用完。

 5.精心制作完成了《构造地质学》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对野外构造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

 6.组织教师进行了《构造地质学》教学研究与实践探讨;统一课堂教学和野外教学的内容。

 7.购置了相关实验设备,完善课内实验的条件;实验课开出率达100%,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8.出版了《重庆天府地区地质考察指南》实习教材,对野外实习基地的软件条件进行了建设和规划。 3-4

 师资

 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1、指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

 2、让青年教师在教学上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辅导、上实验课、试讲、野外实习、讲部分内容,最后独立讲授。

 能独立承担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

 青年教师王喜华获2006年春季优秀教案奖、2007年度优秀青年教师;吴亚子获2008年青年教师板书竞赛三等奖。

 多个科研项目的锻炼使现有主讲教师和青年教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解决油田构造地质问题的实例。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构造地质学》是我校石油主干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自我校1958年创办以来,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石油地质勘查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就将其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设,到1998年国家专业目录调整,将原来的“石油地质勘查专业”改名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物探专业”和“测井专业”改名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后,《构造地质学》仍然作为这些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必修,它是油气勘探专业三大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另外我校“土木工程”、“石油工程”等专业也将“构造地质学”列为必修课,只是不同的专业安排的课堂学时有所不同。

 在90年代前,该门课程在石油地质专业修读计划中安排学时为120学时(含石油大地构造学),课后有4周的野外构造地质实习,随着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学时数有所减少,针对这种情况,1998-1999年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了重组、更新和整合,并对野外实习内容进行了调整,使得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层次更清楚。所以虽然现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内教学安排为80学时,课后有3周野外构造地质实习,但讲授的内容并没有减少,并补充增加了近年来构造地质领域新的进展。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安排为48学时,课后有4周地质综合实习。

 如何在教学中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用较少的学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永恒主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手段。本课程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教学环境建设。已从原课程以黑板、粉笔、挂图的教学方式,演化为以电影、幻灯、胶片为辅助教学的方式,进而演化为多媒体课件加板书的教学方式,并建立了试题库。此方式节约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增大了课堂讲授信息量,增强了直观性,使学生增加了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改善。

 《构造地质学》的课程特点是知识点较多;涉及的学科较多(地层学,沉积岩石学,普通岩石学,平面和立体几何,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变学等);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变化大,时间跨度长;许多构造现象无法在实验室中重现,对其成因和作用过程的解释往往根据经验分析和推断,容易引起疑问;构造分析要求有良好的时空想象能力,善于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构造地质学》的课程内容按教学性质分为3种类型:(1)知识和认识型,包括力学分析的基础知识;推覆构造,叠加褶皱等各类构造名词、术语和概念;各种构造现象的识别等;(2)技能型,例如地质图、剖面图等各种图件的判读和绘制;(3)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例如根据节理资料恢复古构造应力场,根据变形结果推断变形过程,根据构造样式推断变形环境,根据地质图和有关资料恢复构造发展史。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构造地质学》主要讲述地壳中各类中、小尺度基本构造形态、分类、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介绍地质构造的观察和研究方法、以及利用图件的编绘来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观察、认识、描述和表示各种基本地质构造、收集整理有关地质构造方面资料的基本知识和地质思维方法,并能初步应用力学原理分析地质构造的形成、演化和组合关系;初步掌握基本地质图件阅读、分析和编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为学习后继专业课程以及今后从事地质调查和科研打下一定的基础。

 《构造地质学》是我校石油主干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另外“土木工程”等专业也将“构造地质学”列为必修课,只是不同的专业安排的课堂学时有所不同。目前在我校每年需要开设《构造地质学》课程的专业学生大约有500多人,所以重视和加强《构造地质学》课程建设,对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本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构造地质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是与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密切相关的各种构造现象发生、发展及与油气富集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构造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分析解决油气勘探中的有关问题,从而指导油气勘探。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第一章 绪 论 ......................2学时

 第二章 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4学时

 第三章 地层的接触关系...............4学时

 第四章 岩石变形的力学分析...........6学时

 第五章 褶皱构造............... .....10学时

 第六章 节理.........................6学时

 第七章 断层......... ... ...........10学时

 第八章 同生构造分析............ ....6学时

 第九章 大地构造基本理论........... .12学时

 第十章 盆地构造........ ............4学时

 课堂教学: 64学时 实验教学: 16学时

 野外构造地质实习:

  3周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褶皱构造的枢纽、轴面产状的确定、分类、褶皱形成的机制;节理的基本特征及节理野外观察的内容、节理资料的整理和处理方法;断层识别的标志及方法,确定断层两盘运动的方向;同沉积褶皱和同沉积断层的概念及特点;地槽和地台的概念、沉积建造、划分二级构造单元的原则;板块构造学说的来龙去脉,板块分界线的活动性;盆地与含油气盆地的概念,含油气盆地形成的条件、特征、类型。

 难点:如何在各种地质图上阅读所要了解的各种地质现象;在地质图上确定褶皱基本类型,轴面的产状,枢纽的产状,褶皱的组合形式,褶皱的描述等;横弯褶皱作用和纵弯褶皱作用的异同点;根据钻井资料绘制构造等值线图;断层形成的机制,不同断层形成的力学特点;在地质图上求断层产状及断距;绘制褶皱断层地区构造剖面图,分析断层与褶皱在成因上的关系;地槽的发展模式;板块构造学说建立的主要依据。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授课、动画演示、模型和标本观察,以及实验教学与野外实习等多种方式在内的现代化教学体系。确保学生掌握主要知识点。 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补充和延伸,紧扣理论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培养实践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本课程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安排了8~16个学时的课内实习,目的是深化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通过课内实习课作业完成情况,可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检验教学效果,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对一些难以理解概念做到真正理解并能够应用。

 4-2 实践(验)课教学内容 4-2-1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紧密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培养实践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培养科学精神。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准确理解实验要求,很好地完成实验报告,有效地达到了实验的目的。

 使学生熟悉阅读各种地质图的基本方法,能够在各种地质图上找到所要了解的各种地质现象;并能够分析各种地质现象之间的成因关系,判断各种类型构造的组合特征、发展演化过程,学会绘制相关的各种地质图件,为后继课程打好读图、作图的能力。

 通过野外构造地质实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学会观察地质现象,了解第一手地质资料的收集方法。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工作中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思想,最终使学生达到掌握野外工作方法、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4-2-2课程内容

 实验一 认识并阅读各种地质图 2学时

  实验二 阅读倾斜岩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 2学时

  实验三 构造模拟实验 2学时

  实验四 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2学时

  实验五 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2学时

  实验六 构造等值线图的制作方法 2学时

 实验七 阅读断层地区地质图并求断层产状及断距 2学时

 实验八 分析褶皱断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 2学时

 野外构造地质实习:

 3周 4-2-3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石油味”,非常适合石油高校的教学需求。2007年9月我校相关专业开始使用此教材。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其他高校于2008年开始使用本教材,第一版6000册已用完。

 参考书:

 [1]徐开礼、朱志澄,《构造地质学》(第二版),地质出版社,2003年版。[2]徐开礼、朱志澄,《构造地质学》(第二版附本),地质出版社,2003年版。[3]朱志澄等,《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郭颖、李智陵,《构造地质学简明教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陆克政,《构造地质学教程》,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孙爱群等,幔枝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 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年。

 [7]兰姆塞.J.G.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徐树同译。地质出版社,1991年。

 [8]张宗命等 中国石油大地构造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4年(我校教师为第一主编,是石油院校第一部此类教材,曾获得石油系统优秀教材奖)

 实验教材编写:为了与课堂教学配套,编写了《构造地质学课内实习指导书及思考题》

 实习教材编写::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并以教材为蓝本,组集体编写完成了。教案在编排上采用了全新的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资料收集、整理与实验室建设:长期教学过程中,累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如教学用的各类图件、不同阶段的教材和教学用配套材料、标本和模型等。通过系统的整理,组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分类,并建立档案。近年来,收集和制作了教学配套用彩色幻灯片、彩色投影胶片、标本及模型等;收集了部分与新教材配套的辅助教学录像带。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构造地质学》的课程特点是知识点较多;涉及的学科较多(地层学,沉积岩石学,普通岩石学,平面和立体几何,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变学等);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变化大,时间跨度长;许多构造现象无法在实验室中重现,对其成因和作用过程的解释往往根据经验分析和推断,容易引起疑问;构造分析要求有良好的时空想象能力,善于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针对本课程以上特点,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特别是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动态模拟演示、网络课堂教学、自制教学录象资料辅助教学、野外实习等多种教学手段都应用到本课程中,形成一个多方位、立体的教学方法,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内涵,学会利用其理论分析各种地质现象,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下:

 1.多媒体课件演示:主要用于课程要点、难点的讲解,图形图像资料和模拟演示等。预制的课件条理清晰、利于更新,信息量大,效果远远超过传统授课方式,作为课堂授课辅助工具效果明显。

 2.动态模拟演示:构造变形是动态的过程。“过程”的表现是传统方法授课的最大难点之一。例如沉积岩层的接触关系、断层的形成、构造窗和飞来峰的形成等,用一般方法讲解,费时费力,效果不佳。用动态模拟表达,生动、直观、易于理解,可以取得其它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大大节约授课学时。

 3.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了大量国内外精美的图片。拥有丰富的多媒体电子教材和电子幻灯片资料作为辅助材料。

 4.科研成果在教学中应用:教师将科研成果和油田实例融入到课堂教学和课件制作中,生动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5.板书:公式推导过程等一般采用板书方式,以便学生主动思考,参与推导过程,帮助加深理解。在大力推广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板书仍然是重要方法之一,不可完全被取代。

 6.构造模型和构造标本观察:构造模型的观察与讲解适用于一些具有比较复杂空间关系的课程内容,例如赤平投影、岩层出露界线与地形关系、断层效应等。某些构造现象,例如沉积岩的原生构造、断层岩的识别需要通过反复实物观察才能掌握。仅仅根据文字描述或观看素描、照片都不能解决问题。该方法可以收到其他方法不能取代的效果。

 7.卫星影像判读和电教片辅助教学:对于从宏观上了解断层、褶皱等构造的影像特征效果良好。

 8.教学方法的研讨:在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我们强调根据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手段的原则。首先对包括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内的不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比较它们的教学功能和效果,给各种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和功能以明确的定位。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各种方法互为补充。这样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解决了部分教师思想上对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是否能够真正收到实效的困惑。

 9.双语教学:注重将专业英语分散到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着手开展双语教学的研究与教学实践探讨。

  4-5 教学效果

 项目组成员重视教育教学法的讨论与研究的教学研讨会,在会上通过交流教学心得、体会和经验,提高了教学水平,并及时发现和解决了教学中碰到的各类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高和总结,撰写教学研究论文。

  5.自我评价

 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1、课程内容新,能够紧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教学改革成果和人才培养需要,做到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课程负责人胡明为第一主编的新版《构造地质学》教材已于2007年8月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具有浓厚的“石油味”,非常适合石油高校的教学需求。已在我校三个不同专业(1000多人)使用二届,反映良好。

 2、我校开设《构造地质学》课程历史长,课程的教学资料丰富,底蕴深厚,已建设成有完整配套的教学设施和优良的实验教学设备。经多年投入建设成了拥有校属产权、设施完善、教学资料丰富齐全的四川峨眉和重庆北碚野外地质实习2个校内实习基地,在国内尚不多见。除很好地满足我校资源勘查工程等8个专业学生的地质实习外,还为省内外高校的相关专业提供了实习条件。目前本课程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高,专业知识功底扎实,科研实践经历丰富、具有多年的教授本门课的教学经验。

 3、教学方式灵活、先进。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不断探索,分别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如动画演示、模型和标本的观察、野外专题研究等)。

  5-2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我校的此门课与国内外其他院校同类课程相比,在节理(裂缝)的观察与研究、地下节理(裂缝)发育带的预测、推覆构造理论和研究方法、复杂地区构造解析、各种构造形迹形成的力学分析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均处于前列水平,特别是地下节理(裂缝)发育带的预测、推覆构造理论和研究方法、复杂地区构造解析研究是我校的特色和优势,有国内知名的专家教授,研究成果得到国内石油界同行的认同,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成员陈伟曾经承担中石化科研项目“龙门山前冲撞带构造研究与油气勘探前景分析”,其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对于汶川地震震害评估具有宝贵价值。

 特别是将我们在石油构造地质中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新版的《构造地质学》教材中,相比地质院校编写的教材,更加有利于培养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的专门人才。

  5-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1、教师年龄比较集中,梯队不理想,缺乏助教职称的教师;

 2、尚需进一步加快双语教学建设步伐; 6.课程建设规划

 6-1-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在建成校内一流的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的基础上,争取年内建成省级精品课程。

 实施步骤:

 第一年:教学大纲、教案、教师用课件、实验指导、习题、参考文献、部分录像;

 第二年:进一步完善上述内容,将野外实习指导、多媒体电子教材上网;

 第三年:网络课程教材上网,同时设置网上辅导答疑功能;

 第四年:图片库和动画库、动态模拟软件上网;

 第五年:自主开发的教学软件、完成交互教与学。

 课程资源上网计划 :本年度主要课程资源上网 6-1-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2009年:构造地质学第一章—第四章全程授课录像上网

  2010年:构造地质学第五章—第七章全程授课录像上网

  2011年:构造地质学第八章—第十章全程授课录像上网 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及网址链接

 1、《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2、《构造地质学》授课教案

 3、《构造地质学》多媒体电子课件

 4、《构造地质学》电子教材

 5、《构造地质学》课内实验指导书

 6、《构造地质学》习题集

 7、主要参考文献

 8、考试试题及答案

 9、三位主讲教师现场教学录像(胡明、秦启荣、陆廷清)

 10、辅助教学录象资料

 网址链接:/ 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

 /c478/Asp/Book/Index.asp

 7. 学校的政策措施

 7-1所在高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文件、实施情况及效果

 根据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制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

 一、学校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

 1、政策措施

 (1)建设方式:我校精品课程建设,采用各二级院系以校级、省级教改项目为依托先行建设、学校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后补助建设经费和定期检查的方式进行。

 (2)政策支持:学校设立精品建设专岗、投入专项基金进行建设。学校计划每年投入20万元,5年内投入100万元,作为精品课程的建设、维护、升级以及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维护和运行经费。同时,在计算教学工作量时,校级精品课程教学工作量上浮10%,省级精品课程上浮15%,国家级精品课程上浮30%。

 (3)年度检查:校级精品课程每年检查一次,检查不合格的课程取消“西南石油大学精品课程”荣誉称号,该课程不能重新申报精品课程,但保留其两年内申请复查的资格。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年度检查,依照省教育厅、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进行。

 2、实施情况

 (1)学校投入60万元建立精品课程申报、评审系统、课程网站和网络教学平台,所有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并运用课程网站开展网络辅助教学。

 (2)为了充分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根据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学校设立20万元网络课程建设专项经费,组织80门课程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利用课程网站开展辅助教学。

 (3)近年来,学校根据教育部、四川教育厅有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校级精品课程申报、评审和检查工作。至目前,学校共评出校级精品课程50门,四川省精品课程2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投入建设经费100万元。定期开展精品课程检查工作,对网上教学资源更新较少、没有利用课程网站进行辅助教学的课程进行通报批评,并亮“黄牌”警告,责令其整改,定期复查。

 二、院系的政策措施

 为了支持和鼓励我院教职工积极投身本科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提高我院本科教学的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以及鼓励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良好成果、为我院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教职工,经院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于2004年10月研究决定,由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基金资助,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并制定出台了《资源与环境学院关于对校级以上教学、科研获奖的奖励办法》。奖励对象:以资源与环境学院署名获奖的成果或个人,其中包括对获校级、省部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的个人进行奖励;办法中规定: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课程,奖励10000元,获省级精品课程奖励5000元,获校级精品课程奖励2000元。此外,资源与环境学院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相关费用,按3000元/学期划拨到课程组。 7-2对本课程后续建设规划的支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对“十一五”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系统规划,确定专人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系列课程建设。

 2、经费支持。学校每年给予每门精品课程建设经费3000~5000元投入,以支撑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如被评选为四川省精品课程,学校将再给予同等配套建设经费。

 3、上浮工作量系数。学校在计算课程教学工作量时,根据课程建设情况给予10%~30%的上浮系数。

 4、技术支持。为充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校将进一步完善精品课程申报系统和网络教学平台。同时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确定专人负责课程建设中的技术支持。

 14

推荐访问:西南石油大学党委书记 申报材料 石油大学
上一篇:党课辅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下一篇:电大人力资源管理单项选择题答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