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心理健康系列谈(二十八)不良心理对患者求医行为的影响:智慧树心理课期末答案

来源:司法考试 发布时间:2019-08-31 点击:

  患者求医行为是个体患病或发现症状后,为恢复健康(寻求医疗帮助)所产生的相关行为的总称,包括就诊、治疗、康复以及消除疾病残留的困扰等所形成的种种行为。不同的人其求医行为的方式(如主动求医、被动求医和强制求医等)也有区别,这不仅与所患疾病的种类、部位、性质、严重程度、治疗难易、预后优劣和影响社会功能状况等因素有关,还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与评价、文化水平、个性特点、心理素质、经济状况、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医疗机构的可用性或可接受性,以及社会保障机制和支持系统的完善程度等密切相关。
  临床中,影响患者求医行为的不良心理社会因素或是在求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对自身所患疾病的认识不符合实际由于病人的年龄、社会经历、受教育程度等不同,使得病人在面对疾病的时候,会对疾病的性质、严重性、后果等产生不符合实际的认识,这会对患者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可以表现为对疾病的严重程度估计过高,易于丧失治疗的信心和勇气。如有的患者首次就诊,就会问医生“我这病还好得了吗?”反映出还未进行诊断和治疗,病人就对能否医好存在疑问,可能与其个性懦弱、过于担忧、心理负担过重有关。也可以表现为对病情估计过低或未予应有的重视,会影响对疾病的积极治疗和康复。这部分病人可以由于自觉症状不严重或对自身社会功能影响较小,而未能正视疾病或对其潜在危险认识不足;也可以由于其性格倾向就是那种“大大咧咧”的人,是一种满不在乎的心态。
  
  受迷信观念影响求巫医治疗
  
  这会延误病情或失去最佳治疗时机。特别是一些由于心理社会因素所诱发的疾病,在心理咨询门诊中常常可以看到某些心理障碍或精神异常的患者忌讳去心理或精神专科医院看医生,却去庙宇烧香、求神拜佛;即便是躯体疾病,有些患者也不相信科学,甚至中断治疗,转而寻求“神灵”保佑,因而延误了病情。
  遵从医嘱方面的偏离遵从医嘱即遵医行为,是指病人遵从医护人员的嘱咐进行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行为,是明确诊断和获得疗效的基本保证,是求医行为的核心。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遵从医嘱或过度依赖医嘱,从而影响诊断治疗或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共同战胜疾病。
   不遵从医嘱可以表现为,应该做的检查不去做;不能按时服药,或减少剂量,或减少服药次数;有些疾病康复后,为防止反复还需较长时间的维持巩固治疗,可能由于患者嫌麻烦或出于经济考虑或怕药物的毒副作用等因素而未能坚持治疗,从而导致病情复发或前功尽弃。当然也有个别晚期病例,由于治疗无望而拒绝治疗者。
   过度依赖医嘱可以表现为,为加速病愈而“过度治疗”或“操之过急”,如自行增加服药剂量、次数或天数,或要求大夫增加服药品种,所谓“恨病吃药”,不能认识“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丝”的浅显道理;或过于相信药物,不注重或忽视功能锻炼、心理调整等非药物治疗的效果,不能同医生配合,不能认识“三分治、七分养”的道理;或病情不重,门诊治疗即可,却要求住院,从心理上承受不了身体的微小不适。
   何以影响遵医行为?除前述对疾病认识的差异等因素外,还与受道听途说趋使、听信不实的广告宣传或他人的劝说、医生不端的行为举止和服务态度、医疗措施与自己的主观愿望有差距,以及对治疗的不耐受等多种因素有关。
   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作为患者应该正确对待和客观认识所患疾病,消除自身不良心理个性特征的影响,排除外界负面社会因素的干扰,既不惧怕,也莫忽视,“既来之,则安之”。
  作为消除患者病痛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医德和服务品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病人和家属的信任,向患者深入浅出地讲解疾病诊治的相关知识,纠正患者和家属的模糊认识,这将为提高病人的遵医行为,消除不良心理的影响,与医生配合共同战胜疾病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加速疾病的改善和全面康复。

推荐访问:求医 心理健康 二十八 患者
上一篇:老年性痴呆用养心汤_养心汤
下一篇:儿童异位性皮炎症状图 儿童期异位性皮炎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