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教育发展论坛(中学)

来源:村官 发布时间:2020-11-03 点击:

 罗湖教育发展论坛(中学)

 时间:7 2017 年 年 2 12 月 月 8 8 日

 地点:深圳市翠园中学高中部综合楼 6 306 室

 实录内容:

  主持人(郭钰铭):欢迎大家来到罗湖教师发展论坛,今天是这个学期的第十期论坛活动,是中学化学论坛专场。大家对论坛学习活动也已经不陌生了,上个学期已经举行过,以后各个学科也都将陆续进行。现在,除了学科专场论坛,还有综合专场、每个星期一个小时的校长学习会,一直坚持到现在,每个星期都不间断。论坛是我们化学学科讨论学科内教研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罗湖论坛已经举行了很多期,化学论坛也已经来到了是第二期。

  允许我再重申论坛的主旨和流程,罗湖教师发展论坛主要是本着打造一个精英教师队伍为目标,在建立论坛之初就树立这样的指导思想和活动目标及活动内容的一些指向性安排,希望通过这样的论坛活动发展老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我们的专业能力,希望我们每次的论坛下来都会有所收获,回去后还愿意继续在大脑中回味我们论坛活动的主要内容,付诸于教学中。

 今天仍然是按照这几个环节,即主题分享、小组讨论,小组汇报交流和专家梳理点评几个主要步骤。今天由我来做主题分享,大家都是老朋友。小组内不拘于 6 个人,有的多,有的少。由于非化学学科教学活动时间,各位老师能克服困难到现场来,非常欢迎到座的各位老师。

 主题分享时间大概 30 分钟左右,分享的内容大家先自己消化,我再抛出几个讨论的议题,大家进行讨论之后,再把讨论结果呈现在白纸上。汇报交流每个小组大约 5 分钟,如果有很多内容要交流可以适当延长,再由市教研员吴运来老师就今天的学习和收获做点评。大致流程是这样的,希望大家把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惑留在这张纸上,或者发在面对面建的群上,学习后希望能把今天学习的内容带回到课堂和学校中去,和其他的老师进行分享,分享一定是今天整个活动结束后沉淀下来你觉得最可操作和有用的内容,今天整个论坛的录像录音会由速记员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文稿中,即使结束了还有后面陆续的工作。

 下面我来做主题分享,今天原定分享的主题是基于学科素养进行教学评一体化研究成果的分享。鉴于时间关系,今天希望大家自己消化和内化,还需要能结合我们的议题提炼出自己的想法,这么看来,我原来定的议题有点大,教学评方面一个下午可能让我一个人讲都讲不完,因此,我从中间提出一个教学标准设计。教学标准设计从提高学科能力的角度和老师们分享一下,学科能力角度下定义是很难的,是理论性强的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怎样提高学科能力,学科能力包括什么方面的话题,我们利用简短的时间来交流的内容。

 学科能力它是核心素养的表现,关于学科素养,大家可以说出几条,即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悉、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这些名词说起来觉得没有那么方便,但我们在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在渗透,核心素养与之前我们在教学中贯彻的三维目标相比较,前两个是学科观念,中间两个是过程与方法,最后一个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提及得少的是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我们有在用,只是老师和同学在使用时没有那么明确。

 我们今天的话题是围绕基于提高学科能力的教学标准的设计。学科能力是学科素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学科能力构成及其表现:(一)理论模型;(二)内涵实质;(三)进阶变量;(四)评价。简化模型—本土化:(一)“二阶五等”;(二)应用。

 希望大家通过第一个问题认识到学科能力的重要性,在我们教学设计去考虑时略有一些繁杂,感觉可操作性没有那么强,深圳的本土也有一个类似的研究项目。以吴老师为主持人申请了国家教育部的科研课题,正在研究中,是非常难得的研究项目,也是研究学科能力方面的,研究的过程和呈现的结果相对容易操作。今天我们来介绍这两个方面,大家结合这两方面的内容,再根据我给大家做的介绍来融汇一下,高中和初中各有一个议题,看看大家能吸收多少,到什么程度。

 第一个是理论模型,不想用他真正的操作是因为其看起来很庞杂,我来介绍一下里面涉及到的一些概念,简称为 4 个要素,即研究对象及问题情境、学科能力活动及表现和核心知识及活动经验、学科认识方式。每个展现的维度和其他三个维度之间存在联系。我们怎样理解学科能力?学科能力表现的理论模型?简单认为,当学生在特定的条件下特定的情境下研究一个指定对象时,要能够调动自

 己的核心知识及活动经验,此时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该学科能力活动及表现,北师大的研究团队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每个层次又分三个要素,定义为 3×3 要素,共 9 项(以图为准)。学习理解是指知识和经验的低级输入,应用实践是知识和经验的输出,而迁移创新是高级输出。高级输出可以看成是输入和简单输出整合后的输出,三个层次显而易见,应当分成三个等级,9 个要素以 A1、A2、A3、B1、B2、B3、C1、C2、C3 相应标注了序号。学习理解层面从观察、辨识、记忆,概括、关联、整合,说明、论证、推导都是学习理解能力。分析解释、推论预测、简单设计是应用实践。复杂推理(综合问题解决)、系统探究(假设、设计方案、建模)、创新思维(批判性思考、反思、评价)是迁移创新,针对综合情境使用的。将学科能力划分为三个等级和 9个要素后,备课时的用以教学标准设计,课程从这些角度和递进方面去考虑,也不是每节课全部要表现出来,至少要有水平逐渐发展方向的展示,一堂课会更显层次分明。学生面对这样的情境要研究某个问题,学科认识方式与学科能力活动和表现是什么关系呢?这实际上涉及到学科能力的内涵本质,从心理学上讲,学科的认识方式是学科能力的核心机制。不同学科,比如,物理和化学的区别最终是发生在认识方式上的不同,包括认识角度、思路,到形成核心素养。

 学生要通过内化自己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陌生情境中的问题,即能力已经建立,该表格与之前的表格对照方法是两种大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表达 9 要素之间的不同能力水平对应认识方式的情况。

 从认识角度到认识思路到认识方式,是递进过程。学习理解对应认识角度,如果要通过一个认识途径形成一个认识思路和到达应用实践的中档水平,最后形成学科认识方式,达到创新创造的层次。如,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是一个认识角度,学生可以通过辨识记忆来学习,再归纳推理一整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群,就可由是处于自身元素的中高低价态再进行判断。之后,再给出一个陌生情境如补铁剂,根据所有的属性并调动之前的思路和途径来解决陌生情境下的问题,这时说明你有了真正具备了化学素养。

 这里,我们了解了学科能力活动及其表现,各个要素的重要性和确实存在的客观性,首先要承认它是对的,要接纳它,才可以采用最便捷的方式呈现它。

 关于进阶变量,从特殊到一般,知识变量和经验变量来指引学生在内涵基础

 方面的自身思维建设,实际上很多问题能力变量的发展与问题的情境、认识变量相关的。学生在做题时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发生能力水平失分到底在哪里,变换一个情境从熟悉到陌生,学生的表现就会骤然下降,实际上是其认识变量的系统出了问题,如果给定一个获得分析问题的角度就可以容易根据该角度把问题呈现出来并解决掉,当给其一个遮盖住的一部分提示能解决一部分,需要完全自主的找到突破角度时学生就显得凤毛麟角,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呈现时进行情境变量和认识变量可以调整和提高学生在能力表现上的进阶行为,教学评是一整套的。

 关于学科能力是北师大团队研究的评价(图表),该评价很客观,10 个区 42所学校将近 25000 个高一的学生做的大样本,进行了所有学科的测试。把学科能力分为整体,没有划分三个等级,所有学科能力作为一个演讲对象,划分为五个等级 ABCDE,化学的等级在 BCD,物理是 BCD,其他的学科都比化学等级高一点,按照等级划定学习理解的,学生大多数能到 B 档,但应用水平大多在 C 档,对于迁移创新能力几乎就在 D 档。学习理解能力的表现还可以说得过去,将近 70%的人可以达到 B 档,只有 68%将近 70%的人能上来,30%停留在下面不能区别概念和相近概念之间的辨析,在学习知识输入和获得这项有 30%的人上不来。

 应用实践方面的评价,调研的结果是只有 20%的人到达 A、B 档次,80%的人停留在 C、D 的档次,应用实践能力实际上学生是很弱的,可见平时在教学运用实践这项差强人意。再看迁移创新方面的评价,对于化学来讲是这几个学科最差的,不到 1%的人达到 A 层次,A 层次是最理想的状态,绝大多数停留在 D 层次即92%,不能主动调用特定角度认识,不能主动调用活动经验来分析和实施,你给了情境和课本上说过的东西就可以用,老师没有说和课本没有的就无法调用,是绝大多数学生的状态,映射出化学教学的普遍现象,按照学科能力的能级,在迁移创新和应用实践方面还是大有可为的。

 我们在设计一节课时,如果要用北师大团队的 9 个要素来分析的话,我觉得不好记。这是一节高三的复习课,从 PPT 上图示,可以看出学科能力的而表现,顺序是从低到高的能力进阶,会觉得这节课的内容很多,但是学生落实很好,老师搭桥搭得好,因为老师知道要发展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需要学生从哪个角度去获得认知,都是合理的设计,老师真正去设计一节课时的方式方法都可以理解,但是工作量比较大,比较繁杂,我希望推荐给大家一种方法是“二阶五等”。

 “二阶五等”也是学科能力等级的描述,其实质与上面讲的分类方法相同,它是利用 SOLO 分类理论和布鲁诺评价理论提炼和整合出来的教学标准描述工具。很多老师都知道 SOLO 分类理论。这五个层次我来举个例子,什么都不会叫前结构水平。今天如果讲了两件事,学生只明白一件事就是单点结构水平,如提到了化合价升降和得失电子,都能明白就是多点结构水平,如果能把得失电子和化合价升降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就是关联结构水平。拓展抽象结构水平是已经知道得失电子和化合价的关系,可以利用其解决问题新的问题。

 这五个水平对应学生的认知能力是“五等”。分别是 1、认识记忆(前结构 P);2、理解掌握(单点结构 U);3、模仿应用(多点结构 M);4、分析评价(关联结构 R);5、创新创造(拓展抽象 E)。如果达到模仿运用水平的,基本上能考到本科,一张试卷下来分析学生的能力结构的得分失分点。进阶水平是“二阶”,分为高阶水平和低阶水平,低阶水平在模仿应用是非常简单的模仿应用,属于低阶的,有是要有思维含量的,就是高阶水平,学生的水平发展是从低到高的变化关系。

 思维梯度与教学程度对照关系(详见图表),单点是对应等级一,多点是对应等级二 ,关联对应等级三,拓展抽象对应等级四、五,模仿应用和理解掌握各分了一半,如果以“二阶五等”来划分就很容易。前面的那节课用“二阶五等”来评定教学标准,会发现为什么这堂课听起来那么过瘾,因为能力水平设计得高,对于老师来讲已经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如果听到这样的课会心花怒放,如果平时设计课只是在简单的模仿应用程序就会感觉这堂课意犹未尽。今天介绍的“二阶五等”可以帮助课堂设计教学标准,到底让学生下课后认识发展到什么程度。

 如,初中《燃烧》这节课,课标上有标准,提到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学生都知道,但提到能量变化学生就哑口无言,比较陌生。提到可能是学生的能量学习进阶不够,我们要从标准中找到与燃烧这节课相关的,初中的燃烧课程是用白磷和红磷作对比试验,一个燃烧一个不燃烧,如果向里面通入氧气白磷就燃烧了,让学生探究白磷的燃烧条件。通过一些灭火器的实验和种类介绍。在确定这堂课的时候,原来是三基,现在提到是核心认知和关键能力。希望大家在备课时也要从这个方面来设计。基础知识根据其要求,关注关键能力部分,我们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把爆炸的定义定为等级 1(认识记忆),这些可围绕的条件

 和灭火的原理作为理解掌握(等级 2),灭火的方法(等级 3),学生接收到哪里,设计这节课可以按照正常的思路把这几个层次标注出来,学生到哪个层次比较适合就根据学生的程度来考虑,创新创造是根据自家住宅的特点来设计灭火的方案。

 根据“二阶五等”设计出来核心认知与关键能力作为基本式在课堂中进行落实,至少要落实到等级 3、4。首先要设计出来,再想课堂能落实到什么程度。如果要落实到某个个层次和等级,再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落实,用什么样的实验和条件去落实,就是自己的变式。是想用学生分组还是老师演示或者课本上的素材等条件,主要是看你要把这些项目想要把核心知识和实验活动落实到怎样的层次,且要根据我们的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设定的,到了等级 4 时就要分析是否一定要氧气,到了等级 5 就可以发现不需要氧气也可以燃烧。五个方面的要求是根据质量测评的要求,最后输出的出口必须学生会这么多,如果要达到这样的要求需要设计怎样的课堂,要把核心认知和关键能力列成细细的目录表,以什么素材到什么程度,这些课就非常的清晰,到底课堂设计哪些内容,达到教学标准。

 等级 1 是记忆识别,前结构是什么都不会也有结构水平,不能知道在水中是否导电的问题,理解掌握可以进行准确的分类,模仿应用。到了等级 4 的时候推荐选择依照学生的程度,学生可以根据老师讲过的 1、2、3、4 的内容铺垫来达到等级 5 的要求。

 一堂教学设计和标准怎样才可以达到这堂课的教学标准,无论是深圳市自己的团队分析还是大学教授的分析,最终是想要把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上来,让学生在这堂课上应当达到的水平和目标。请在座的老师拿到自己的问题题,初中和高中的问题不一样,按照“二阶五等”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标准的设计,该材料中有一些问题的引导。大概利用 20 分钟进行讨论,请大家把对该问题的意见写在白纸上。初中以《金属的性质》为例,高中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

 (分组讨论)

 第一组:课题是金属的化学性质,根据该内容设置了第一基础知识即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是理解置换反应;第三是初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质顺序。我们利用了

 对比方法,设定了五个等级:1、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的现象;2、常见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3、知道置换反应的概念。二级是理解掌握,1 是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与剧烈程度;2 是与酸反应的难易程度;3 是置换反应的特点。根据以上两点进行学生的模仿运用:1 是会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去解释生活的现象,会运用置换反应的特点来判断反应类型。

 分析评价:1 是设计实验探究金属化学性质与金属活动性之间的关系;2 是运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进一步推导归纳酸与金属反应的量的关系。根据上述的四点掌握最后一点即学生的创新与创造内容。

 创新与创造:1 是根据现象推测不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2 是根据条件比较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第二组:总结我们小组和他们不同的地方,首先是基本知识,主要是金属根据书本上的镁铝铁铜和氧气的反应四种金属。金属镁锌铁铜归纳的酸没有直接下定义,而是指出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这个是基础知识的不同点。观点能力分了5 个等级,第一等级和第一组有稍微的不同,第一等级直接指出的是常见的金属镁铝铁铜和氧气反应的现象和方程式,常见金属镁锌铁铜和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现象和方程式,第 2 等级和第一小组的意见一样,不同的是在这里提出让学生掌握置换反应的定义,先从定义出发。等级 3 和前面的小组差不多,等级 4 是要求学生能够归纳和掌握是否所有的金属都是能够和氧气发生反应,是否所有的金属都是能与酸反应的,等级 5 是要求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实验,去探索比较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下一个课时做铺垫,这是我们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第三组:我们是初中组的,针对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二阶五等”有关内容的分析,核心认知的基本知识和前两组的意见是一致的。基本方法应该还要加入归纳法,这是关键的地方,我们第一个认识记忆是把反应现象放在第 4 点,实际上包括了与氧气、与酸反应的有关现象,又把金属跟氧气和与酸的反应更细化一下。第三个是置换反应的概念,第一个内容是理解和掌握这块和前两个小组的意见一致。第三个模仿运用方面,我们组与前两个组存在区别之处,应该会用所学的化学性质解释生活,运用于生活,根据实践性质比较金属活动性是跟前面两个小组

 的意见一致。在第 4 点的分析评价方面,我们小组认为分析曲线图是初中考试中和中考中应该要教给学生的内容。创新创造方面,我方认为学生要能够设计实验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

 第四组:首先是核心认知,基础知识:化合价的升降变化,电子的转移与得失(或转移),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基本方法:辩证思想、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

 关键能力包括五个层次:1、认识记忆、标化合价、标化合价升降变化;2、用化合价的升降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3、在方程式中能表明电子的转移方向与数目,进一步分析氧化剂与还原剂;4、判断反应是否属于氧化反应,判断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还原性,判断被氧化、被还原的元素;5、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陌生情境的方式和书写。

 第五组:从单点结构水平分析需要学生掌握的是各种常见物质的化合价,从第一堂课知道了电子得失是氧化还原反映的本质,能够分析清楚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知道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也必须要掌握单点知识结构。多点结构水平从化合价身高的一方就是失电子的一方,化合价降低的一方就是得电子的一方。关联结构水平失电子的一方发生氧化反应,化合价身高做还原剂,化合价降低的一方得电子发生还原反映,本身做了氧化剂,这是一个很好的关联。通常情况下通常情况下元素的化合价属于最高价时通常具有氧化性,可以用来做氧化剂。元素处于最低价态的时候通常具有还原性,有可能用来做还原剂。拓展抽象结构水平,可以给学生拓展一些题目,如平时抗氧化抗衰老提倡要多服用维生素 C,平时的浓硫酸是否可以和氧化剂、还原剂产生关联的拓展,陌生的物质之间是否能发氧化还原学反应,能否推出还原反映是什么。

 第六组:我们分析氧化还原的第二课时也是从 SOLO 的思维梯度设计的,单点结构水平和前面两个组是一样的,补充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两个概念。第二个多点结构水平,明晰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第三个关联结构水平,要知道在一个氧化环境中氧化剂和还原剂是同时参加反应的,可以判断给定化学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

 产物和还原产物以及氧化剂、还原剂强弱的比较。第四个拓展抽象结构水平,根据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可以进行,可能得到的产物是什么,可以用相关的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一些氧化还原的现象,如补血的铁剂为什么要同时服用维生素 C。

 主持人:非常感谢 6 个小组的代表的汇报。大家今天下午通过我前面的讲解和解释,大家通过消化吸收后对“二阶五等”教学标准进行了实践和分析,下面请吴老师对大家的“二阶五等”教学标准表现和分析做点评。

 吴运来:今天的课程非常有意义,既有理论又有实操。大家还是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备课,我们实际上是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分析教材和课标。过去在备课时常常把课标放在一边,很多时候是考验经验,对于年轻教师来讲就比较困难,实际上作为一个老师一开始真离不开课标和教材,如果有了课标和教材是否就可以把课备好,也不一定是。对年轻人来说是很辛苦的事情,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比较快捷的方法,先简单介绍今天所谓的“二阶五等”的设计思路是什么,主要是根据教学过程,通常教学过程不管讲得有多少复杂,总有几个环节,一是总要让学生记住一些东西,作为老师如果都忘记了等于课白上了,记忆力是要充分利用的,就想这节课要让学生记住一些什么,一定要让学生记忆的东西发挥作用。如高一课程常常需要和初中衔接,记忆的环节中有的是记忆的东西,教完后到底要学生记住什么,凭脑子想想起码要让学生记住如氧化剂如浓硫酸,定义为学习目标往往不能太多,要具体。

 我们的认知记忆的环节是要求学生记住一些东西,一是记忆力,包括回忆、再现、复述,作为一个老师讲了很多话的目的是希望学生理解,通过我们的理解来影响学生,我们在课堂也希望学生能理解老师。

 二是理解力(即知其然、所以然),通过这种解释、解析或者模型认知和实验希望学生相信我讲的是对的,对是怎么来和怎么去的,让学生知其然所以然,老师做了那么多的解释、实验、举例的目的就是理解,潜移默化是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当于我们告诉其怎样理解,要理解什么。

 三是模仿力(类情境),很多老师在讲了很多知识后举例子,讲得很清楚再

 解题,再出一个差不多的题目让学生解题,就是具体说明和模仿应用,特别在基础实验课中老师要做示范,学生就要按照示范来做,实际上也一种模仿,模仿实际上就是提供了类情境,上面都是认知的环节,下面是应用的环节,只是把应用分得很仔细,我是觉得不要分得太细,相似或者相同情境中的情境,这样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培养学生的模仿应用能力,我们在考试中常常提供的情境就不是那么简单和熟悉,我们称之为新情境,这时就需要分析,学生一定要分析目前题目提供的情境和老师举例的情境有多大的相似程度,才可以迁移,迁移往往是在同类问题上的迁移,否则要变通,如类比推理必须是同类的事物,不同类的事物不能推,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不能推出,这里面有一个认识的角度。

 认识的角度是一种认识方式,相同的角度认知方式不一样,更上一个层级就是认识思路,就是把这些角度形成一个认识链。创新基本上是陌生的,区别在于在相似或者相同的情境中称之为近迁移,只要和情境相关,知识就必须迁移过来,题目其实就是知识加情境,新情境就是在不同的相似或者不同的情境,就是近迁移。远迁移就要分析是否具有共性存在,如两个物质是否均有酸性的问题,如果性质相同就可以推出来,就可以迁移过来,要分析情境和脑子的情境中有无共性存在。

 还有一种是复杂陌生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不仅仅要创新认识方式,还需要重组知识,认识上需要跳跃,知识上需要大胆的推理,需要学生大量书写,该题目除了学生知识要比较熟练,还有有胆量。创新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是一个综合的表现。

 我们在备课时怎样处理?就是要解释双基的问题,核心素养分为两块,一个是学生要知道什么,另一个是学生要知道怎样用,互相具有包含的关系,符合我们的教学过程和考试的现状,面对的是题目,往往是情境差不多直接迁移,或者是一种陌生情境和新情境,如考试题中难度比较大的题目,这就是陌生情境。如初中有考到图形图表的问题,我们在教书的过程中学生看到的得是文字,不用图表来表示,这需要学生再学习,这就是创新,对学生的创新不能要求太高,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来。

 有一个组的老师从分类理论,是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解析,我们把这些东西界定后,我们在分析时仅仅是把知识加情境,不同的知识放在不同的情境中的难度

 是不一样的,要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一样的。如记忆力,我们在考试和解决问题时需要学生记忆的单个知识,如果要判断一个问题,只要知道如二氧化碳的酸性就够了即单一的题。理解常常是多点的,知其然所以然一定要能知道两个事物和两个支点的内在联系和外延,这是多点的。我们理解问题不仅仅是从一个点出发,再根据情境的不同存在所谓的关联性,理解也需要关联,到了运用的关联,除了关联还要进行判断、归纳,我们要把知识和情境结合在一起,就需要关联。这些都是支点和支点之间的关系,支点到情境,复杂程度越大需要的能力就越强,就需要大量的抽象和拓展的水平,在拓展知识是因为情境变了,必须就要拓展知识,否则知识量不够,只要关联起来就可以了,这两个之间有一些对应的关系。

 这是我们在上课之前要分析的,分析是在上课后分析这节课,在上课之前希望学生达到什么都是为了建立目标,在对核心认知看,大部分都要确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是什么。

 如氧化剂和还原剂这节课,看了课标发现课标说明比教材更详细,光看教材真不知道叫什么,整个只有半页纸,但看了课标的规定还发现这节课讲的内容还挺多,我们的教材是为课标编写的,为课标编写的,需要老师备课,虽然这节课不典型,当内容很少时发现课标比教材好使,课标是最基本的东西,结合课标和教材,因为学生必然要依赖教材,教师要决定这节课要给学生补充什么东西,如氧化剂还原剂的课程,从基础知识上讲一定要有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还要明白氧化剂具有氧化性,从知识上讲这节课就是要学生认识氧化剂具有氧化性,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要有。

 还要记住几种常见的氧化剂,如氧气、氧化铜、氯气等要进行拓展,老师要进行拓展。从方法的角度看,这节课在讲氧化剂还原剂,实际上用的是一种分析方法,是从化合价的家度看,方法是我们所谓的分析方法,从化合价的角度看是一种分析方法,分析虽然不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思维,但比较是一种方法。同样的物质为什么化合价高低不一样,这种比较就是一种方法,这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的就是一种比较法,课教法可以用在各种方面。

 从精神上讲知识、方法、技能,要培养学生什么技能,首先要能够用线条转移电子的东西,以线条的方法来表示转移就是一种技能,因为通过书写和线条的形式,线条本来用于在有高有低之间进行比较的联系,从技能上讲学生要能用单

 线条或者双线条来表示氧化剂的关系。

 从记忆力上讲需要学生记住的是什么,包括回忆的至少要知道什么是化合价,化合价成了第一个关键能力,要利用化合价来解决问题,引起学生的回忆,回忆是记忆的一种表现。第二个是氧化剂和还原剂,如氯气、氧气等,举出几个典型的,哪些物质属于氧化剂。

 理解方面,如要知道是否是氧化剂,运用化合价升降比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能用这个方法就可以了,知道是氧化剂和为什么是氧化剂就可以了,要运用化合价升降的方法划线条,线条是一种直观的表达。第二个理解是氧化剂有相对强弱,氧化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一个要理解为什么是氧化剂和还原剂,二是要理解氧化剂有相对强弱,氧化反应是怎样来的,氧化反应是氧化剂加还原剂生成一个新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学生要真正的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和相对强弱就可以了,不仅仅要记住典型的氧化剂,还要明白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

 为什么要这样分析呢?要理解是氧化剂还是还原剂以及相对强弱的问题,这些问题清楚了这节课的目标就达到了。初中也是按照这些思路,三个小组的东西放在一起基本上就很好了,后面小组对前面小组都有补充,因时间关系,我不再讲太多,大家之后再考虑。

 主持人:非常感谢吴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心理学和教学法课。今天内容的信息量很大,因时间关系,吴老师没有把更多精采的东西展开,初中老师如果还有问题,可以会后再进行一些后续的交流。今天的活动到这里,大家有要说的话还可以到群里互动,感谢今天到场的所有老师!

推荐访问:中学 发展 教育
上一篇:区法院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下一篇:药企退货药品管理规程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